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学考梳理(世界史部分)

历史学考梳理(世界史部分)

历史学考梳理(世界史部分)
历史学考梳理(世界史部分)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整理(世界史部分)

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必修一专题九、必修二专题八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必修三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古希腊城邦

1.特点: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2.公民: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邦成年男子。权利: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奠基:梭伦改革

主要内容—经济:解负令(范围?);促进工商业发展;政治:财产等级制度(第四等级?);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评价: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横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雅典公民的范围,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由四个部落到十个行政选区;由四百人会议到五百人会议(抽签方式,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历史意义:p108

3.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时代

背景:希波战争中雅典的胜利。

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发言与表决权;

五百人会议认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目的与历史意义?)

4.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分析

积极:对罗马(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空前繁荣);

对西方民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决策方式和公职选择等

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影响深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局限:范围(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性质(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民主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后果(在伯里克利之后盛极而衰,出现动荡局面,沦为个人政权夺利的工具)

三、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弊端(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双重性质:公民法与成文法;历史意义: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上的起点。局限: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民法:含义(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产生,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弊端(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万民法:含义(罗马共和国到帝国过渡和罗马对外扩张中逐渐形成,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前提是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

内容(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优势: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3.罗马法中的自然法

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

内容: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代表人物: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历史意义: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4.罗马法的作用与历史影响

维系帝国:公民法的实施极大激发和调动了平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泽披后世: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价值。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概念:代议制:中国新型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代议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背景: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索、高潮、光荣革命的时间内容与结果)初步确立:《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目的、历史意义)

目的:

历史意义:

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

a.乔治一世时期: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b.沃波尔任职时: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在内阁下院遭反对要辞职谢罪

C.小皮特内阁时:首相可以解散下院,提前进行大选。

历史意义:至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特点:

二、美国1787年宪法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1773~1787)与邦联制(法律依据、含义、弊端)

基本情况: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原则:制约与平衡

内容:国家结构——联邦制(中央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

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

(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历史意义: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从而避免了绝

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

民主;使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

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如何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

三、总结与比较:美英政体的异同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称谓

产生方式

权力

政府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方式

国家权力中心

相同点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特征与历史意义P131最后一段

扩展: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

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历史意义: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

调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还扩展到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广泛影响。

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历史条件: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的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暴露;

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名称、历史意义);

理论来源-英法德(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人运动实践与理论研究

b.标志: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国际工人运动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1929~33年经济大危机

1.大危机的爆发

社会根源:

历史影响:

国内: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导致法西斯势力趁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国际: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局面(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遭毁灭性打击;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战、关税战)

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方式和道路,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德国和日本则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凡尔赛和约》所激发的民族复仇情绪。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垄断资本家倾向建立独裁政府;

直接原因: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标志:

3.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历史原因:日本民主传统的缺乏;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压制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标志:

*德日法西斯专政的比较

德国日本

相同国情

(历史、现实、国际、国内)

本质

结果

不同建立方式核心力量建立过程首要目的

二、局部法西斯战争

1.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

历史意义: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936)

侵略原因:

失败原因:

3.西班牙内战(1936~1939)

爆发标志:1936年代表西班牙右翼势力的弗朗哥发动叛乱。

德意法西斯的干涉原因:

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援助;“国际纵队”

双重性质:

4.局部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

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未形成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力量。5.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原因:共同利益的需要

过程:1936年10月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后意大利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危害: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三、走向世界大战

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同时企图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的政策。

实质:挑拨、加速和扩大战争的政策;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自私的强权政治。

主要表现:

a.日本侵华-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

b.俄塞俄比亚抗意-国际联盟实行“伪制裁

c.西班牙内战-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中立”政策(原因)

d.德国出兵奥地利-1938.3平静接受了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吞并奥地利的条款。

e.慕尼黑阴谋

侵占原因:

内容:

历史影响:

影响:牺牲了弱小国家利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增强了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教训:法西斯威胁人类与国际安全时,全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9年莫斯科

评价: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秘密议定书-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对纳粹德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

直接原因:192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

其他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败;西方利己主义的绥靖政策;国际上未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

四、二战的全面爆发

1.标志: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波兰迅速亡国原因:

2.西线战争

a.法国沦陷:1940年6月22日

原因:军方故步自封,迷信马奇诺防线;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坦克使用分散,丧失机动性;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间与历史意义)

b.不列颠之战

德军未能得逞的原因:(3点)

历史意义:“海狮计划”被迫不定期推迟,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使希特勒在未完全打败英国之前回头对付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

与盟军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3.北非战场:(略)

五、第二战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6.22巴巴罗萨计划

背景与原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在欧洲的疯狂侵略使希特勒已经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苏联在二战全面爆发之际建立起“东方战线”。

苏军初期失利原因:

历史意义: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凌晨

外部原因:德国在欧洲侵略得手的刺激

客观因素:本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把东南亚视为其主要战略目标之一。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美英等对日贸易禁运,给日本经济套上了枷锁

历史意义:

对日偷袭珍珠港事件的评价: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过程:(课本必修三p65~66)

标志:

历史意义: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苏德战场

a.莫斯科战役(1941.9~1941.12)

德军失利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苏联的准确情报;

严寒气候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历史意义:

b.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德军失利原因:巷战的特点制约了德军坦克和航空兵的发挥

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希特勒的错误指挥和苏联天气的影响

苏军的周密部署和兵力优势

历史意义:

c.库尔斯克战役(1943.7):德军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标志着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

2.太平洋战争

a.中途岛战役(1942.4~1942.6)

日本失利的原因:

历史意义:

b.瓜岛战役(1942):美国从此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太平洋战场转折的完成。

3.非洲战场

a.阿拉曼战役(1942.10~1942.11)蒙哥马利北非战场局势的转折

b.突尼斯战役(1943.5)

背景:“火炬”两栖登录行动

历史意义:意大利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西西里岛登陆与墨索里尼垮台(1943,历史意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二战胜利前的盟国会议

会议名称时间与会国家成果与内容

*诺曼底登陆(时间、指挥、代号、历史意义)

2.柏林战役与德国投降:1945.5.8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3.日本投降

推动因素:

过程:1945.8.15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9.2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1945.9.9中国南京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1945.10.25中国台湾台湾地区受降仪式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1.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a.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涉及范围广,参战人数多,军费开支巨大)

b.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

c.法西斯令人发指的罪行德国:实施种族主义,疯狂迫害犹太人。

日本:野蛮的大屠杀;使用生化武器;活人细菌实验

2.二战带来的经验教训(p78~79,5点)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由欧洲中心格局向两极格局转变

(二战对美苏的影响?)

b.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c.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原子能、现代火箭、电子计算机等)

d.其他:促使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使战后跨国公司急剧发展,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领域中举世瞩目的特征;

直接推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并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准备了条件。

必修一专题九、必修二专题八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

一、战后两极对峙局面

1.两极格局的形成

背景: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科技领先,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过程:

揭开冷战序幕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

正式开始1947.3“杜鲁门主义”的提出vs1947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政策实施1947.6马歇尔计划vs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对峙局面的形成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vs1955华沙条约组织

2.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a.“欧洲的联合”

国际环境:

经济根源:

政治原因:

直接原因: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背景:亚非拉美国家赢得民族独立;

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

诞生标志:

宗旨与原则:

历史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a.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b.“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

“一超”: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识图建立“单极”世界。

多强:欧洲-欧盟的成立(依据、时间、性质);

欧元的正式问世:1999.1.1

欧元的正式流通:

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

日本:从经济大国到谋求政治大国

俄罗斯: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中国: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5点)

c.多极化趋势的历史影响:(p164课前提示)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形成标志:1944布雷顿森林会议

内容(2点)

历史意义

两个组织: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同

不同

历史影响:对美国(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对世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GATT)

建立标志:1947.10美、中等23个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GATT宗旨:

性质:

影响: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a.从GATT到WTO

原因:

成立时间:1995.1.1瑞士日内瓦

宗旨与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历史意义:

b.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正式提出:

正式加入:

原因分析:

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外资;

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严峻挑战:中国一些产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政府部门需要对经济管理从观念、体制上都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各产业部门对自身的管理方法、经营机制也需要响应的转变。

c.经济全球化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发展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严重恶化,使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

其他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欧盟的成立与欧元的诞生

b.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建立

原因:

诞生标志: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性质:

历史意义:

c.亚太经合组织(APEC)

建立背景: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亚洲地区在世界贸易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成立:

中国加入:1991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

最大特点:多样性(1993.西雅图峰会大家庭精神)

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

历史意义:(p153课前提示)

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始出现(粗具雏形):新航路开辟

1.历史背景: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

精神动力:

2.过程:迪亚士1488年到达非洲好望角葡萄牙支持

达·伽马1498年前后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牙支持

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西班牙支持

麦哲伦1519~1522年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西班牙支持

3.历史影响:

商业革命:中国(茶叶)、美洲(烟草、可可等)出现的欧洲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等一批特权贸易公司的建立;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英国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价格革命:(内容与影响)

物种交流: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被带入欧洲,并逐渐传到世界;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文化:极大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沉重打击了教会的权威;激发了人们探究自然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对世界市场: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隔绝、孤立、分散的状态,世界成为一个日益联系紧密的整体,标志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开始形成。

二、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

1.方式:野蛮的掠夺、残酷的屠戮(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原因2点)

不平等贸易、奴隶贸易(开端P90)、夺取殖民地

2.历史影响:

对西欧国家:

对殖民地:

对世界市场:

三、初步形成:工业革命(18世纪60s~19世纪中叶)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资本条件:海外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的进行技术条件:手工工厂的发展

市场条件:海外殖民扩张(海外)、圈地运动(国内)-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开端:

机器大工业的诞生:

动力革新:1782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历史影响3点)

重要发明成果:p95页《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3.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成熟

a.初步形成:标志: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形成的条件:

途径-为满足扩大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绝大多数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物质条件-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技术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链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重要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逐渐成熟

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内容与做法p98)的确立

四、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866~20世纪初)

1.背景:政治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政局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

条件-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市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科技(科学技术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的直接推动)

2.中心和发源地:

开端:

3.主要成就:P100与爱迪生相关的发明创造(具体说明)

p102《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4.历史影响: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客观条件:垄断公司频繁的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世界一体化: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含义: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

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9年经济危机

标志:

特征:持续时间长

破坏性特别大(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下降,世界贸易额巨减;农业遭受灭顶之灾,农民大量破产;各国失业人口急剧增长,总人数到三千多万)

波及范围广(经济:从金融开始,随即席卷真个经济部门,形成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的交织;地域:从美国开始,引起连锁反应,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质:

根源:

影响:经济-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

社会-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①国内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加深

②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

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主要内容改革(Reform)整顿银行业(措施、法律、影响)

复兴(Recovery)恢复工农业生产(法律、措施、影响)

救济(Relief)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

保护劳工权益(法律、内容、意义)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法律、内容、意义)

实质:

“新”在何处:

历史影响:直接影响-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扩大了总统与联邦政府的权力

间接影响-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

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未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45年后)

a.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黄金时代

20世纪70年代:“滞胀”困境-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政府时期)

经济政策:

宗旨:

目标:

措施(3点):

表现:①创美国经济发展新纪录②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③财政赤字消失,首次出现财政盈余④失业率降至30年来最低⑤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市繁荣

局限(3点):

b.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

英国:“混合市场经济”→向“多政府,少市场”趋势转变

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

发展模式:

主要特征:

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用收入调节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成效:

日本:由“统制经济体制”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征、成效)

*共同之处:政府的经济干预;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阶段性

起源:前5世纪智者运动反对神灵和自然控制

复苏:14~17世纪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神学束缚

发展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

一、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实质:

双重性质:

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与思想自由

旗帜:人文主义

初期三杰: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赞颂人性的伟大,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比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认为人性无处不在,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在此提出人类平等的思想。(与《神曲》并称,被称为“人曲”)高潮时期:英国莎士比亚

历史评价: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

作品与观点:《哈姆雷特》刻画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人家的仁爱与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历史局限: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推崇人文主义,导致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

1.历史背景与影响:

政治背景-封建专制压制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经济背景(根本原因):

思想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科学条件-科学与知识的进步,近代科学的兴起

历史影响:为欧洲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促进了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的迅速发展;为亚非拉美仁人志士改造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

2020高考历史世界史复习方法

2020高考历史世界史复习方法 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3.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着力点: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5.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 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 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通史版)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精讲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是十月革命后的人类历史,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共同借鉴的历史。一说,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开始。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政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20年代国际关系相对稳定。 2.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苏联建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w.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4.危机期间,各国以邻为壑,大打贸易战和关税战,恶化了国际关系 5.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6.意、德、日建立法西斯专制。英法绥靖政策,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二战爆发(1939-1945)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经济: 1.社会主义:苏俄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从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4.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资本主义运行新机制的建立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WB、IMF)、《关贸总协定》(GATT)。 文化: 1.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军事。 2.现代艺术占主导地位: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惆和痛苦;现代主义美术,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它日益通俗化大众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社会主义文学成就辉煌; 3.影视艺术产生发展:卓别林是“无声片”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苏联电影迅速发展;1927、1935有声、彩色电影分别问世;1925电视的发明(贝尔德),1929年,英国播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 【重点解读】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实施的背景 (1)(必要性) A、经济危机:指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采用“战时共产主义”,导致各方面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C、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需要。 (2)从可能性看:①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②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 2、实施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提 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2018历史学考研笔记:安史之乱 历史学考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因此考生们在备考的时候要理清知识点,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只有系统化的学习与理解,才能使记忆更加深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史部分的知识点,供2018考研的考生们参考! 安史之乱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关系变化,阶级矛盾上升 2.府兵制度瓦解 均田农民逃避兵役,府兵兵源枯竭 招募兵产生:长从宿卫与长征健儿 军事布防格局变化:内重外轻——外重内轻(枝强干弱,尾大不掉局面形成) 3.节度使权力膨胀 节度使:唐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唐睿宗景云二年(710),改称节度使,最初设于边州地区,安使乱后,内地亦设此职,辖区范围自十余州或二、三州不等。 4. 统治集团腐败,社会危机加深 小结:均田土地关系变化导致府兵制瓦解,而府兵制瓦解又导致节度使权力的膨胀,造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格局的形成,再加上朝廷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必然给地方节度使篡夺中央政权造成可乘之机,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性质: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胡族将领为争夺李唐最高皇权而发起的叛乱,封建王朝内部地方和中央争劝夺利的一场内战。 (三)、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 人口流亡,中原农耕生产陷入停顿 (2)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 763年,吐蕃军队一度攻占长安。 对外民族斗争由主动变被动,由进攻型转为防守型。 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枝》:“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被动挨打,领土不断被吞食压缩。 (3)形成地方藩镇割据 藩镇:是由节度使极其军队在安使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地方行政军事尸体。 藩镇割据:由节度使发展而来的地方军阀和中央政权相对抗闹独立的一种军人割据。 (4) 造成中央宦官专权 宦官参与军事,执掌兵权:出任监军,监督控制将帅;地方设监军院,宦官人员常驻地方;出任神策军护军中尉最高军职,掌典禁军。

最新最全面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精华版)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古 代 世 界 古代希腊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精神发展 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逐步形成 近 代 世 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689 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1787 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欧美代议制 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 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 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近代世界 科学技术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 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 1929 — 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 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苏俄革命 和建设 现 代 世 罗斯福新政 及影响 界 ( 当今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 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191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当今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 今 )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 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科技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浙大建筑学考研笔记讲解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作者: 点击:437 发表时间:2011-4-6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 ●<> (《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

2020届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全球史观(解析版)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 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 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 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 (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 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 【真题回顾】 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 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 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 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 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世界古代史 一、古希腊: 1、梭伦改革开始(前594年): 2、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前506年): 3、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年---前429年): 4、智者运动(前5世纪中叶): 二、古罗马: 1、罗马共和国建立(前509年): 2、《十二铜表法》颁布(前449年): 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纪): 世界近代史 一、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工场手工业阶段)(14世纪---18世纪中叶); (1)经济: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5世纪); 2、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3、宗教改革(16、17世纪):马丁路德改革开始(1517年); 4、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8年)、达伽马达印度(1498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149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1519年); 5、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 6、英国在北美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07年);

7、荷兰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7世纪); 8、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 9、三次英荷战争(1652年---1674年); (2)政治:10、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 1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 12、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 13、英法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14、启蒙运动(17、18世纪); 15、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确立(17世纪末); 16、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 17、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1787年); 18、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1)经济: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65年); 2、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 3、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79年); 4、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85年); 5、瓦特改良蒸汽机(1782年); 6、富尔顿发明汽船(1803年);(1807年) 7、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814年); 8、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高中历史之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

【高中历史】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中国史热点专题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 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历史高考世界史部分

古代世界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 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4、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以希腊为例)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⑷影响:①改革未能彻底化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②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⑴内容:①用地域取代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也从 “五百人会议”中产生;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③对一些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⑵影响:①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 ②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⑴内容: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④为鼓励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发放津贴。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⑵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 5、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评价

高中历史-世界史(国别史)

世界史(国别史) 英国 一、资产阶级革命前(15-16世纪) 1、13世纪中期出现议会(都铎王朝)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3、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培根 4、宗教改革: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 5、资本主义兴起:制呢业、采煤、炼铁、造船 6、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农业工人和资本主义农场主 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有共同利益) 3、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根本原因) 4、议会反对派的形成和斗争 5、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 1、革命爆发:1640年11月新议会的召开 2、内战爆发: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 3、处死国王:1649年1月 4、革命高潮:成立共和国(1649—1653年) 5、建立护国主政治: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背景: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乱。 ②目的:保护革命成果。 ③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④政策:实行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 7、革命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 ①背景:查理二世反攻倒算使政治斗争尖锐,英国政坛分化,辉格党和托利党形成;詹姆士二世压制反对派,企图恢复天主教。 ②经过:1688年辉格党和一部分托利党发动政变,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1689年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英国王位。 ③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三)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目的:限制王权; 2、过程: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 3、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起来。 (四)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三、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资产阶级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3、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市场:市场需求的扩大(直接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二)进程 1、时间: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今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②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③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2、各部门相互推进的顺序:纺织业(采煤、冶金)——动力——运输; 3、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②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三)重大发明 1、纺织: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2、动力: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 3、交通运输: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发明火车 (四)影响:(对英国) 1、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2、促使自由主义思潮兴起。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