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途径研究——以皖南传统村落为例

旅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途径研究——以皖南传统村落为例

目录

1 文献综述 (1)

1.1基本概念阐述 (1)

1.1.1传统村落 (1)

1.1.2乡土文化 (1)

1.1.3文化空间 (2)

1.2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相关理论基础 (2)

1.2.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

1.2.2文化人类学理论 (3)

1.2.3体验经济学理论 (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现状 (4)

1.3.2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现状 (8)

2 引言 (12)

2.1研究背景 (12)

2.1.1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步入关键期 (12)

2.1.2旅游型传统村落建设面临乡土文化日渐消失的危机 (12)

2.1.3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上述问题解决具有典型意义 (12)

2.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2.2.1研究目的 (13)

2.2.2研究意义 (13)

2.3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2.3.1研究内容 (14)

2.3.2研究方法 (15)

2.4技术路线 (16)

3 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分析 (17)

3.1传统村落乡土文化分析 (17)

3.1.1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特征 (17)

3.1.2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当代吸引力 (18)

3.1.3传统村落乡土文化分类 (18)

3.1.4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对乡土文化的旅游开发路径 (23)

3.2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分析 (24)

3.2.1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特征 (24)

3.2.2传统村落文化空间构成要素 (24)

3.2.3皖南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分类 (25)

3.3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关系 (27)

4皖南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案例调研及分析 (28)

4.1皖南传统村落概况 (28)

4.1.1皖南传统村落范围界定 (28)

4.1.2皖南传统村落历史沿革 (28)

4.2皖南传统村落调研设计 (29)

4.2.1调研目标 (29)

4.2.2调研准备 (29)

4.3皖南传统村落调研成果综述 (31)

4.3.1问卷调查概况 (31)

4.3.2深入访谈概况 (36)

4.3.3实地观察概况 (37)

4.4皖南传统村落调研总结评价 (43)

4.4.1成功的经验 (43)

4.4.2存在的问题 (44)

4.4.3面临的需求 (46)

5 旅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的营造途径 (48)

5.1文化空间基础要素的功能再生 (48)

5.1.1“点”状文化空间的功能再生 (48)

5.1.2“线”状文化空间的功能再生 (52)

5.1.3“面”状文化空间的功能再生 (53)

5.2文化空间支撑要素的活体保护 (54)

5.2.1传统艺术表演类文化空间的活体保护 (54)

5.2.2民俗礼仪节庆类文化空间的活体保护 (54)

5.2.3传统工艺传承类文化空间的活体保护 (55)

5.2.4传统知识实践类文化空间的活体保护 (56)

5.3文化空间外围影响要素的文化自觉 (57)

5.3.1建立村民自身的文化认同 (57)

5.3.2强化村落发展的政策保障 (57)

5.3.3提升文化体验旅游的层次 (57)

5.3.4促进旅游产业化结构升级 (58)

5.4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需注意的问题 (58)

5.4.1旅游利益主体问题 (58)

5.4.2景点与非景点问题 (59)

5.4.3保护与发展问题 (60)

6 结论与讨论 (61)

6.1本文结论 (61)

6.2讨论 (62)

6.2.1本文不足 (62)

6.2.2研究展望 (62)

参考文献 (64)

附录 (67)

致谢 (73)

作者简介 (74)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清单 (75)

1 文献综述

1.1基本概念阐述

1.1.1传统村落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村落”、“传统村落”等词汇出现在大众视野。2012年9月,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的“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较大建筑环境和风貌,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千年农业文明的结晶,它记载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特性和内涵,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

刘沛林认为,“传统村落”或“古村落”,也可称为“历史文化村落”,是人类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的最初形式,是地域基本未变,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1]。

方志远、冯淑华认为,“古村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人类生产活动以及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具有历史文化性和乡村景观性[2]。

麻欣瑶、丁绍刚认为,“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景观遗韵,具有古典园林不具备的特性,记录了当地人文历史、民风习俗、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及生活生产活动等,是当地乡土文化和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是自然经济时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所呈现出的生态人居形式[3]。

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村落”指历史悠久、现存丰富的历史文化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村落。本文的“旅游型传统村落”则指以展示弘扬、体验传承、旅游反哺等措施进行旅游开发的资源利用式保护的传统村落。

1.1.2乡土文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形态里,“乡土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下世代传承,形成一个

内容丰富、系统多样的文化脉络,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我国学者对其概念也有不

同的理解。

刘春兰认为,“乡土文化”是存在于农业社会一种系统的、多维的、复杂的文

化体系,是农民群体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其包含各种观念形态和蕴含于乡土物质实体中的文化因素,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相

互依存逐渐积累创造的智慧结晶[4]。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民小特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让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基本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美丽校园的创建创建营造氛围。 (1)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460814.html,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作者:卢易红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7期 [摘要]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是湖南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目前,以张谷英村为代表的很多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管理当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此类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吸引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古村落;旅游开发;湖南张谷英村 [DOI]10.139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460814.html,ki.zgsc.2018.17.062 旅游吸引力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能力的量化指标,一般在引力模型中应用。湖南张谷英村是湘楚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之一,这种传统聚落类型在当今旅游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人文旅游资源。[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 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此为背景,对于湖南张谷英村来说,基于旅游吸引力的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着张谷英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1 旅游吸引力综述 旅游吸引力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刺激程度。旅游吸引力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和旅游便利性吸引力等,其中旅游资源吸引力所占比重最大。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固定,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越大,就会引起越大的旅游动机,得到越大的旅游经济规模。旅游吸引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同一种旅游资源,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另一部分旅游者就没有吸引力。[2] 在旅游地区,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旅游吸引力之外,当地的餐饮、医疗、生活、通信、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旅游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经营管理的优质性等,也会影响其旅游吸引力。景点拥有越大的旅游吸引力,就能够吸引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旅游区为了使旅游吸引力提高,一方面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夯实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缩短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 2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向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村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并积极与周边区域加强联合营销、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资源共享等合作,使旅游产品整体优势度、类型组合度、地域组合度得到提升。张谷英村应紧抓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泛珠三角等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关于蚌埠市的民俗旅游资源及发展建议范文

关于蚌埠市的民俗旅游资源及发展建议 一、简介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人们“心底的文化”。在经历了以满足好奇心为主要目的的纯自然观光旅游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转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追求。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符合游客需求的转变,也符合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安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各地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古朴厚重的徽州文化、精巧灵活的江淮文化、淳朴刚劲的皖北文化,不同风格和不同韵味的文化复合形成了安徽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 安徽民俗旅游区的划分皖北民俗区、江淮民俗区和皖南民俗区,其中安徽淮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许多地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地保护了民俗文化资源,又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安徽旅游业发展多年来一直不平衡,呈现出“南热中暖北冷”的格局。蚌埠的民俗旅游由于开发意识不强、旅游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不深等诸多因素,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民俗旅游发展更是刚刚起步。 二、蚌埠市介绍及民俗风情 蚌埠市作为淮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要切实保护和弘扬本市丰富的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不失为一种既实际又有效的选择。 1、蚌埠市的民俗旅游资源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千古名谣使人们对本地区抱有无限的遐想。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历史积淀厚重,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集会等类别。 (1)花鼓灯 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淮河流域,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具有中国民间歌舞艺术重要美学特征的独特价值。蚌埠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按照“保护花鼓灯原生生态、原生形态,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的目标,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性的认识,积极推进科学保护。 蚌埠花鼓灯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古村落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一、引言 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一种基本类型,一直被看作是推动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最为可行的一条途径。旅游业使古村落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了古村落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收入,改善了村落环境。然而古村落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时对古村落自然环境或空间体系的破坏、古村落居民与旅游企业间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冲突、村落生态环境的破坏、邻近古村落之间由于同质化的开发造成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都妨碍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对古村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最终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充分展现了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东阳“三乡”文化的代表作,周边还有许多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而且彼此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的充分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理念的古村落民居。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卢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自向游人开放以来,各地学者、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成为东阳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前几年一直红红火火,但近几年来访游客呈下降趋势。卢宅古村落旅游作为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组成部分,旅游开发中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卢宅古村落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探讨如何实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二、主题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卢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很少,这无疑限制了本文写作可参考的思想资源,然而,也同时说明了论文选题的针对性。期刊网上出现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大量研究成果也同样可以为本文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和借鉴,所以总体上,本文的研究与写作仍应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在国外相关研究中,针对村落旅游的研究,一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Paul F.Wilkison(1995)以爪哇传统渔村Pangandaran的旅游业发展为例,使用性别分析法,

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1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产品是以民俗为主体,借助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来展开的旅游项目,它是以某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发掘整理、复原再生或艺术加工等手段,强调游客通过感受当地民俗民风和生产生活状况而获得全新愉悦享受的复合体,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及研究现状主要分为开发模式研究,及开发研究。[1]旅游资源产品化是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风情等各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充分发掘,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之能被旅游业利用,再配以相当水平的服务与接待设施,形成能满足旅游者需求,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经历的完整体系。[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民俗文化旅游进行探讨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资源的分类,开发模式,现状问题及开发策略上,大部分是对分区域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其中许多学者结合具体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分析。文章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文献分析法占主要。其中李娜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浅析[3],郑岩对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4],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5],吴莹对广西南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6],刘祝对内蒙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7],邓南清对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分析[8],卢璐对湖南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研究[9]等,综合研究可看,主要内容在以下几点: 1.1民俗文化资源分类 大部分文章都是先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所有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然后着重分析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有:物资民俗包括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特产,服饰文化,手工艺品。社会民俗包括婚恋习俗,民俗节庆,,宗教信仰,禁忌。精神民俗包括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等。[10,11] 1.2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分析。 赵建军对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中主要的开发模式有建设民俗旅游地,民俗活动事项,构造文化景观,节庆旅游,主题旅游节,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表演节目,特色饮食,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服务。[5]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作者:————————————————————————————————日期: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旅游管理 浅谈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传统村落旅游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趋势,针对于这一现象,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等各科学科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关于村落旅游与村落形态变化方面的研究依然还很少,因此,展开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赵敏 作者简介:赵敏1980 年12 月生女民族汉籍贯:河南遂平人,本科学历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已经逐渐倾向于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村落,并且游客量也在逐年的上升。随着这些传统村落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相关方面的专家也开始展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传统村落来说,尤其是被旅游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各科学科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且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逐渐的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貌以及传统形态的变化,虽然传统村落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取得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学科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领域。本文主要以实际的村落来作为研究的例子,并且阐述相关的观点。 一、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很多游客都聚集到传统村落来时,从物质形态上,也让传统的旅游村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不一,有一些传统村落因

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客家古村落旅游开发规划策划及实施方案 前言 赣州是中国客家人聚居的五大省之一,初步统计,这里居住着200万客家人,他们主要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客家人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从闽、粤、赣原乡地迁入赣州的。由于赣州地处内陆,农耕文化保留得较完整,加之客家人的凝聚力强,客家文化有着较大的封闭性,使这里的客家人群落至今仍保存着较原始的文化体系,而其它地区的客家人群落特别是发达地区如香港、沿海等地在现代化和东西文化的冲撞过程中,已较大程度地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性,这就是赣州客家文化弥足珍贵之处。 在赣州这一中国西部特大城市东部的白鹭村古村落,全镇人口2.3万,但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这里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着客家人的古老习俗。以白鹭村古村落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客家人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由于主要聚居在川西的赣州东山区域,所以学术界统称为“东山客家”。 东山(即龙泉山脉)客家人在赣州市城市发展向东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两难选择,都市文化的进程迫使东山客家人思考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化不可避免的时候,东山客家人选择了在开发中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我们也发现,那些保留完好的客家文化,完全可以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发掘并表现出来。白鹭村古村落西距赣州18公里,南距龙泉驿区府所在地龙泉镇11公里,有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洛公路通达,位于特大城市近郊,可进入性好,地处赣州平原和龙泉山脉的接合地带,是花果山省级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好,适宜发展旅游业。 基于此,1999年2005年期间,赣州东郊的客家重镇白鹭村古村落政府委托我们编制赣州市白鹭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总体策划及实施方案。 一系列方案实施后,白鹭村古村落的知名度迅速上升。2005年10月12日,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正式开幕,这是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首次在中国西部举行,也是历史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学院:人文学院 系别:15级旅游管理系 :贺阳 学号: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2.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 2.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3.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整体评估 3.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3.2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4.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措施参考文献

摘要:我的家乡在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开发 1、民俗旅游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1.1民俗和民俗旅游 “民俗”是“民间习俗”的简称,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1.2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背景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禀赋较高,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由于区域特点的差异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有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1.2.1蒙古族文化是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的基础 鄂尔多斯是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为多数的地区。鄂尔多斯蒙古族原是成吉思汗宫廷的守护者,后来成为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护和祭祀者。他们世代传承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又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鄂尔

略论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略论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杨映军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大发展的基础之基础,所以就更需要把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文化遗产资源与矿产等资源一样,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发展。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变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遗产资源科学发展的问题,把全社会遗产经济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呢?本文结合在同济大学“贵州省文物与遗产保护专题研讨班”上的学习体会,拟从以下三方面来谈一下一己之见,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切实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牢固夯实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存状态和其所处的生存环境两方面。要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始终把改善文化遗产资源地的安全和卫生放在第一位,这是

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资源地的安全和卫生主要包括文化遗产资源本体及其生存环境的安全和卫生,以及活动在文化遗产资源地范围内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其中尤以文化遗产资源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安全和卫生为重。所以在改善文化遗产资源本体及其生存环境的安全和卫生的同时,尤其要加强遗产资源地的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两项基础设施建设中如遇到与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冲突时,应在保证安全和卫生功能的基础上考虑对建、构筑设施进行与风貌协调的传统风格整饰。 只有不断改善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才能为文化遗产资源本体的生存和文化遗产资源地人们的生存创造更良好的环境,从而奠定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基础。 其次,全面协调文化遗产环境风貌是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关键。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大多数文化遗产资源地或多或少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影响文化遗产景观风貌的建、构筑物。必须采取全面的协调措施,在文化遗产自身实体和人们对它的景观印象,文化遗产周围自然环境以及与文化遗产并存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等方面苦下功夫。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各影响风貌的建、构筑物进行针对性整治。整治中不能因为不是文化遗产就“一刀切”,采取全部拆除或拆除后重建风貌协调建筑物的错误做法。应当根据建、构筑物的特点,对有历史价值的或不同时期代表的建筑物进行维修改善,对一般建筑物可根据特点和需要采取保留、整修、改造、拆除的办法进行,而不是把文化遗产环境风貌定格在某个时段,要充分体现出文化遗产资源地纵向的历史延续、横向的多种文化以及社会的共生共容。 这样科学进行的合理整治,才能有效保障文化遗产资源生态环境的持续良性发展。 第三,调集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和使用的主体多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策略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策略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学价值,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本文分析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价值,并归纳了当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商业;历史;特色 一、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价值 (一)重要的历史价值 传统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一种类型,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村的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权观念,是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它一般都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独特的建筑风貌 传统村落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文化景观,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下的产物,在空间形态和构景方面独具风格,与现代村落景观有巨大的差异。它们大多选址独特,因地制宜,青山绿水,组景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地方特色。古民居建筑群在建筑外观、内部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上,也与现代民居有很大的差别。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较之于极重礼制的历代官式建筑,在适应地理环境和当地风土人情习俗、满足生存需要诸方面也显示出无比的机巧、智慧,极富灵动之气。这些都是游客乃至各类研究人员备感兴趣的。 (三)特有的古韵氛围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组成传统村落一种特有的古文化氛围。这种古韵氛围是传统村落旅游产品中十分独特和宝贵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依托。由于文化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不同,现存的中国传统村落有着千姿百态的景观特征,亦即各地的传统村落都有着自已独特的景观意象和文化表征。 (四)深厚的文化积淀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古老建筑本身,更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那些不表现在外的,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和民风民情等构成的“隐在文化”。如凝结于传统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核心内容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风水观念,所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引言 古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变的历史过程,准确记录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与根基。2008年10月31日,随着我国公布的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古村落及古村落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达到251个,人们对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刘新华 2011)。一、古村落的认定 关于古村落,我国对其仍未有确定的定义,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不同定义。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那些上朔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刘沛林认为古村落就是古代保存,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丁怀堂认为古村落要满足四个条件: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并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村庄中;二要有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李文兵张宏梅 2010)。笔者认为,古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具有较完整

的村庄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落。二、我国古村落的开发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最早推动古村落旅游。1988年,他主持了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将楠溪江流域的众多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旅游规划,古村落旅游被提上了日程。在随后的90年代,陆续出现了众多古村落,古村落旅游发展一时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各地古村落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首先,大多处在偏僻的山里,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开发难度大;其次,古村落多处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村落变化小,使村寨文化得到了较好保存。古村落的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畅通,且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为落后;因此,如何使古村落得到良好开发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 三、对山东省招远市孟格庄的考察及分析 (一)考察中得到的信息 2013年,我国招远市孟格庄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5月7日,鲁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几十名老师和学生前往孟格庄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不大不小的村子里坐落着许多风格不一的

皖南民俗文化发展建议

皖南民俗文化发展建议 一、皖南民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目前,由池州学院皖南文化研究中心为主力 的民俗文化研究和发展队伍,虽然在民俗文化发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但观察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大多数民俗文化的 研究和发现都是以池州地区为中心的,并且,例如青阳腔等已经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是目前皖南民俗文化发展的重点。 实际上,皖南地区包括安徽承黄山、宣城、池州、安庆、芜湖、铜陵 多个城市和地区,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各不相同,例如皮影戏、皖 南花鼓戏、芜湖铁画、徽墨、宣笔等,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都有待发 展和继承,但是,目前的皖南民俗文化研究对这些内容涉及甚少,也 就是说,皖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发现,这使得一些只 流传于民间的、小范围的、但历史比较悠久的民俗文化,很可能因为 不被发现而完全遗失。 (二)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民俗文化人才不足,是我国大多数地区民俗 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对于皖南地区来说也是同样的,尽管国家对 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予以充足重视,以池州学院为主的高校也积极参与 民俗文化发展活动,但是,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是生活在皖南地区各 个角落的普通民众,有可能是一个坐在巷口的年迈老妪,也有可能是 公园里舞剑的老人;真正继承了民俗文化的也不是高校的教师和研究 所的专家,而是民俗手工匠人、民俗表演艺术家等。没有这些人的参与,皖南民俗文化发展始终只能处在“研究”的层面,要使文化普及 到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是比较困难的。而目前的民俗文化发展队伍中,恰恰缺乏与民族文化接触最近的人,或者是真正承载着民俗文化的人。 (三)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困难发展民俗文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 通过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又包括了精神发展和物 质发展两方面。目前,皖南民俗文化的发展状态足以证明其在社会精 神发展中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却不如

[村落,对策,传统]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对策研究

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对策研究 摘要北京郊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且多数均走上了发展旅游业的道路。但总体来说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仍处于刚起步甚至未起步状态。本文以对部分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经历为基础,分析了当前京郊传统村落营销环境,指出了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营销京郊 一、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国民旅游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其热度逐渐攀升。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现存并纳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建议名单的传统村落有52个,其中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16个,[1]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京郊传统村落也开始走上了发展旅游的道路。总体来说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营销更是处于刚起步甚至未起步状态。本文以京郊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对部分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经历为基础,希望能够针对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对策建议。 二、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政策方面,2014年多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 [2]2015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举办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会。[3]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北京市对于传统村落旅游十分重视。 市场方面,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4]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以及传统村落旅游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旅游需求方面,如今人们更希望通过旅游获得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对于以慢节奏休闲为主题的传统村镇旅游的青睐日益显现。同时旅游者对与目的地的互动和服务的个性化诉求愈加突出。因此传统村落旅游营销需要把握旅游需求的新趋势。 科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旅游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旅游服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5]电子商务企业、自媒体、新媒体的广泛影响、新兴营销手段的不断涌现都为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因此,传统村落旅游营销需要深度结合新型营销方式。 (二)内部环境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古村落旅游开发利大于弊

古村落旅游开发利大于弊 村落定义: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村落的历史必须悠久;二是民族文化遗产积淀丰厚并保存基本完好;三是保留着原来村庄的体系;四是地域特色要鲜明。 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在不可逆转的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落重新集聚,一部分正在衰退或萎缩,一部分正在成为城市(镇)的一部分从而改变其社会存在的形式。 另一方面,农村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古村落内居住的农民也有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权利,这种追求必然与原有的生活方式产生矛盾。传统古村落的房屋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部分老屋已经损毁、老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村民热衷于建造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不屑于对老屋进行修补,随着农村居住生活需求和方式的改变,传统古村落原来的风貌也随之受到破坏。 传统古村落独特的建成环境和其历史文化遗产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保护传统古村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迫切任务。 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 1.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 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二、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 三、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 引论材料: “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的发言, 开发方式:

浅谈具有特色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具有特色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王村为例摘要:本文对具有特色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观点,认为在当今部分古村整体风貌破坏的背景下,应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以具有特色资源的古村落王村整治规划为例,通过其制定的层次性的整治方案及对于发展模式的思考,对具保护与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资源古村落整治发展经营模式 1 古村落需要保护与整治 皖南古村落一般没有系统的就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作出完整、系统的规划,古建筑残破较为严重,新建建筑没有一定技术指导,其体量、布局、造型和材料都与传统民居大相径庭,造成古村整体风貌的破坏。忽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的耕作方式、生活习俗正被现代化生活取代而逐渐消失。古村落正在被破坏,急需要保护与整治。 2 村庄的整治与发展的反馈关系 村庄的整治与发展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整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着更长远的发展,反过来发展是判断整治成效的尺度。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整治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 3 具有特色资源的古村落的发展定位 下面就笔者参与过的大山村王村的整治规划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大山村的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国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中心化验大山村土壤硒含量高于普通土壤20倍,与陕西紫阳、湖北恩施并称国内三大富硒区,现有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12%,被称为“长寿村”、“瘦子村”。 王村的旅游资源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自然、人文与特色旅游资源。本地最

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富硒,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力,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以民俗文化为主。各类旅游资源结构合理,特点突出。 对于王村的整治规划是在分析现状条件的基础上,以政府和村委会、村民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把村庄整治的目标定位在经济可行性及政府和多数村民可以接受的标准上,确定了“以村庄整治为载体,以养身度假旅游产业、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核心,促成村庄经济提升”的规划思路。 3.1 总体定位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旅游资源条件,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当地古村落人文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把王村发展总体定位为:以“富硒养身、特色乡村”为核心竞争力,以古村落为载体,以将军岩景区和神龙谷景区为依托,生态文化为基础、民俗文化为特色、乡村风情体验为时尚、富硒产品为亮点,把王村打造成集养身度假、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于一体的,怡人的生态度假地。并冠以“富硒福寿地,养生第一村”的美誉。 3.2 产业定位 以村庄整治开发为契机,以“富硒”为品牌,以旅游业和富硒茶产业为龙头,带动富硒生态林业、富硒生态农业、富硒生态养殖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以改善当地经济环境,产生旅游影响,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塑造本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偏爱度,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及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 3.3 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定位 根据王村旅游资源现状和市场感应分析,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总体定位是:以开发皖南、皖中、华东旅游市场为核心,拓展国内旅游市场为目标。在石台县大旅游的背景下以“两山一湖”为依托,牢牢抓住黄山、九华山、牯牛降风景名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