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吆喝导学案

吆喝导学案

吆喝导学案
吆喝导学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结构,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

一、识记字词

招徕.()钳.形()铁铉.()颤巍

..()囿.于()

隔阂.()伶.俐()馄饨

..()抽屉.()香饽.饽()

话匣.子()沉甸.甸()支棱.()小钹.()秫秸秆

...()

山楂.()荸荠

..()卤.煮()

..()荞.麦()行当

蘸.水()雪花酪.()吆喝

..()

二、解释下列词语

囿于:

招徕:

随机应变:

三、作者简介

作者______________,原名萧炳乾,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萧乾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代表作小说《________________》、译著《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

1、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

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2、早、晚、四季各写了哪些吆喝?重点写的是什么?

3、吆喝的具体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4、吆喝的声调有什么特点?

5、吆喝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6、这些吆喝,吆喝出了老北京人什么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六、语言赏析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给出下列的例句,试分析其语言特色。

例句:“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而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

没有饽饽赏碗饭。

七、探究乐园

你还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吆喝声?

小英雄雨来导学案1

《小英雄雨来》导学案 学习目标1、会认、写本课生字,正确读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 难点: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程序一、复习。 1、读准“晋察冀、还乡河、苇絮、黝黑、笤帚、泥鳅、背诵、子弹、打扮、脊背、枕头、防备、歪歪斜斜、吆喝、唧唧咕咕、嘟嘟囔囔、推推搡搡、枕头”等词语。 2、一部分一部分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各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读感悟课文 1.思考:课文哪几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 ①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的部分,反复品读,边读边画,思考:这些部分的哪些句子打动了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深深地吸引了你呢?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点点、圈圈、画画、写写。 三、课文学到这里,相信你已经认识了雨来。如果他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和他说的吗?(扮演角色对话) 四、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 3.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达标测评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wěi xù jìn chá jìwāi wāi xié xié ( ) ( ) ( ) piāo piāo yōu yōu zhěn tóu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晋()耍()挣()慌()飘() 普()要()睁()谎()漂() 喘()瑕()妨()却()端() 揣()假()防()劫()湍() 三、我会填词语,我来谈感受。 1、鬼子已经()到树底下,伸手()住雨来的脚,往下一(),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背后一(),()起来,()回到屋里。读了这段话,我觉得鬼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花开的时候,()的芦苇上好像盖上了一层()的白雪。风一吹,()的芦苇就()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的芦花里。读了这些段话,我觉得芦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吆喝》 环节 学 生 学 习 内 容 及 要 求 学情预设 学习随笔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 2、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1、诵读品味法 2、自主学习法 知识链接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背景介绍: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那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作家萧乾在本文中用他那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艺术美,然后用他那支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笔表现了这种美。 知识链接 中我要记住的信息: 第一课时 读音、词义板块要记住的信 学习 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定向自学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铁铉.() 囿.于() 吆喝 ..()() 饽饽.() 秫秸 ..() ()荸荠 ..()() 小钹.() 隔阂.()商贩.()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秫秸: 囿于:隔阂: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 吆喝: 随机应变: 吹嘘: 饽饽: 3、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②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描写吆喝声的内容复杂而丰富,作者 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文章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③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息: 检查讨论1、、小组结对子交叉双色笔勾画情况,预习完成情况情况,组长汇报打分。 2、小组合作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解决。 我在自学 中存在的 问题: 展示反馈1、生字词展示(结对子交叉批改)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先组内交流再分组展示) 展示中我 的亮点和 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揣摩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定向 自学 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接了哪些内容? 2、品味语言: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18.《吆喝》教学设计(2020060706473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吆喝》教学设计 毕节八中:薛朝怀 教学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而是要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萧乾写吆喝,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北京的吆喝场景,他更是在吆喝人们去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读《吆喝》,不仅要读出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儿;读出了民俗形式的外衣下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文化精髓——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更要读出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抢救、保护、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一种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鉴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字、词、句文章结构等的教学。吆喝表面看起来似乎散漫无序,只是从一个吆喝到另一个吆喝的记录,一个句子到一个句子的滑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个别角度的切入,从文本的地表到地幔,从地幔到地核,搅动思情,甚至是引发潜在意识的江流奔涌,在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时,再由老师将思想的交流引向地表,直至形成火山的喷发,及走“感悟——赏析——创作” 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条协同促进的探寻之路上,我们正打开心扉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入对话,最终敞亮的心灵。因此,我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七大板块组成:贴近生活,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精读课文,品读吆喝——内化理解,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回归生活——作业布置,巩固提升,增强意识——总结课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字、词、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已经基本没什么大碍。再加上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字词句,所以这块直接放手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而民风民俗却是现代学生很少关注的,所以得给他们较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视频欣赏、竞读、学生表演、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他们的抢救、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将课本与生活紧密

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2016级八班名著专题复习 七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骆驼祥子》概述 (一)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描述了旧时代北平城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拉洋车。他自尊好强,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一辆车。他的希望一次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他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攒了三年钱,买了一辆车,但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了车,虎妞难产死后,他卖了车去安葬虎妞。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整部书在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的故事叙述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通过写祥子的遭遇,老舍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二)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祥子:初来北京时,老实健壮,坚忍勤劳,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吃饭,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虎妞:车主刘四的女儿,长着虎牙,虎头虎脑的女人,管理车间的工人,大胆泼辣且有点变态。她没有嫌弃祥子的贫穷出身,不顾刘四反对,放弃富裕的生活,嫁给祥子,最后难产而死。 刘四:残忍霸道的车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厂,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为了追求财富,不惜牺牲女儿的青春。因女儿结婚,失去了金钱的来源,就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封建思想是他忘记了亲情,最终他也变得孤苦无依。 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人。一个善良、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此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不忍看着两个弟弟挨饿,她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了,上吊自杀了。小福子所走的路也许就是大杂院里的女孩的必经道路,她们没有过错,但是她们的出身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她的死使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在政治、艺术上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能把所信仰的那点东西体现在生活小事中,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又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对于像祥子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不但在生活上帮助祥子,还在精神上鼓励祥子,并给他出一些好的主意。可以说,他是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知识分子。 (三)主要事件: 1、祥子绰号来历 2、怒辞杨宅 3、曹家遭险 4、无奈结婚 5、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四)艺术特色: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学习重难点】 1. 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 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 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 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 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 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 至1942 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 至1944 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 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 至1955 年任《译文》编委,1985 年12 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 年4 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 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囿(y du)钹(b c)招徕(I 3)铁铉(xu d n) 饽荠(b i q D 秫秸秆(sh t)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起总领作用的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doc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觅韵魅慕【导学过程】 一、1.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 2.qí shèn xī shuài suǐ máo cuán linɡyuān 3.秕喉儒颊凿绣塾鉴4.略 5.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二、1.乐园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对乐园里的野草记忆深刻,所以用“确凿”。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2.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到“鸣蝉”“油蛉”“蟋蟀”到“长的草里”“夏夜乘凉”到“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 3.第二自然段首先写景详略得当,讲究主次;其次写景顺序井然:由静物到动物,再到静物;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三观察景物仔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还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不是。因为长得草里,有一条赤练蛇,“我”自然而然联想起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5.欲扬先抑的写法 6.写了“我”的种种猜测,表达了对家里人做法的不理解和对百草园无限留恋之情。【达标测评】1.略2.(1)排比(2)比喻3.C 4.略5.(1)长吟伏窜低唱弹琴(2)C (3)A (4)略 【中考链接】鲁达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 【拓展阅读】1.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乡间庙会的经历庙会引发的思考2.示例:女人和孩子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主要内容:走亲戚、做买卖、看戏。理解:(1)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2)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1.略2.略 【导学过程】一、1.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画画儿 2.读书渐渐加多,对课也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3.敬慕尊重爱戴4.不给“我”讲解“怪哉虫” 读艰涩难懂的书 二、1.“我”更喜欢长妈妈,因为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只要是她知道的,都肯讲给“我”听 2.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和快乐的心理。

3.11《灯笼》导学案(二)

《灯笼》导学案(二) 学习目标: 1、通过习题巩固上一课所学。 2、适当拓展,帮助学生阅读积累。 完成下面的问题 作业:A、完成1-8、14-15、17-21题。 B、完成1-8、14-15题。 C、完成1-8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A.挑衅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B.挑战随意大喜过望触目惊心 C.挑衅随意大失所望触目惊心D.挑战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B.⑤③④②⑥①C.③⑥①④⑤②D.①④③②⑥⑤ 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庭地白树柄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

【语文8 下】学案: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吆喝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资料链接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通过抓过渡句、中心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招徕.( l ái ) 隔阂.( h é ) 卤.煮( l ǔ ) 馄饨..(h ún t ún ) 吆喝..( y āo h è ) 囿.于( y óu ) 饽.饽( b ō ) 小钹. ( b ò ) 秫秸秆...(sh ú ji ē g ǎn) 荸荠..( b í q í ) 2.解释词义。 招徕:招揽。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3.标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每人讲一处,并说明理由。 如:第10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后文便依次举例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吆喝。 第8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是过渡句。“可”字将前文夜晚卖吃食的吆喝转入到不是卖吃食的吆喝,过渡自然。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2乡下人家优秀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2乡下人家优秀导学案 指导老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我要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方法感情朗读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展示学习法、结合插图想象意境 ★预习任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想办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弄清楚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场景。 3.画出喜欢的地方,写写自己的感受。 ★预习收获: 一、我会注音并组词。(每个字组两个词语) 棚()饰()冠()菊()瞧()率 () 二、我发现了这些好句子。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1、我读了___遍课文。我读的最棒的是第____自然段。我能把它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2、我发现课文共____个自然段。第1—6自然段分别描述了这样几幅画面: ①瓜藤攀檐图;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第7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四、预习课文后乡下生活给我的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问题 自己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小组讨论归纳后生成的问题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任务 【任务一】你最喜欢文中乡村生活的哪个场景?请你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任务二】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任务三】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乡村风景的美的? ★个性修改补充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 ◆读课后“阅读链接”,写写自己的感受。 ◆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1.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 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了的作用。 2.课文题目是“乡下人家”,从课文内容来看,是写一户,还是几户人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的作用。全文写了季节的景物。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22*《牧场之国》导学案 指导老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8个生字。 2.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我要体会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学习方法抓住优美的句子体会 知识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吆喝》导学案设计

《吆喝》导学案设计 《吆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掌握文意。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魅力,理解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4、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导人 吆喝,什么是吆喝?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吆喝 (萧乾(1910――2019年)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一辈子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背景简介 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慢慢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那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作家萧乾在本文中用她那善于捕捉美的眼睛,

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艺术美,然后用她那支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笔表现了这种美。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地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勾划出文章中所介绍的吆喝。 2、【探秘】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如何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 三、研读课文,探究美点——品吆喝 1、诱人的吆喝词:这么多的吆喝中,哪一句吆喝,让您一听,就流口水?请大伙儿选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您喜爱的句子,讲讲您的理由、 2、动听的吆喝调: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她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她们是如何 唱的? 3、欣赏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 四、理解生活,体会感情—-悟吆喝 1、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她们的生活处境是如何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划出最能反应吆喝人一辈子活处境的句子、 2、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尽管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她们面对生活又是如何一种态度呢?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如何的感情? 五、感受特色,亲身体验—-—-学吆喝

5《孔乙己》导学案学生版

《孔乙己》导学案 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毕生 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 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 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学习目标 1. 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2.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 3. 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 4.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咂摸带笑的泪 一、 新课导入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 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 鲁迅先 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 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 体味一下孔乙己 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 二、 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 听老师范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颓唐( ) 咸亨酒店() 拭( ) 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 分辩: 格局: 缠夹不清: 之乎者也: 大抵: 附和: 格局: 阔绰: 污人清白: 绽出: 君子固穷: 间或: 颓唐: 营生: 3. 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 1918年冬天, 附和( 砚( 蘸( 分辩() 荤菜( 惋惜( 不屑置辩() 孱水( ) 阔绰() 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 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 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 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 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 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 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 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 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 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 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 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囿.(yòu) 钹.(bó) 招徕. (lái) 铁铉.(xuàn) 饽荠 ..(bí qí) 秫.秸秆(shú)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导学案(附标准答案)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作者:————————————————————————————————日期: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学习重难点】 1.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 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囿.(yòu) 钹.(bó) 招徕. (lái) 铁铉.(xuàn) bí qí) 秫.秸秆(shú) 饽荠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吆喝》练习题 一、基础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招lái()②yòu于()③隔hé()④bō() ⑤铁xuàn()⑥bōbō()⑦shújiē()⑧bíqí()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寸步难行 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孤方自赏油嘴滑舌 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拾金不昧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是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___________,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①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 ②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A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B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6.第A段中介绍了几种叫卖的方法,分别是那几种? 7第B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8.精炼概括AB两段的主要内容。 9.简要分析文段的语言特色。 10.领会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1.①徕.②囿.③阂.④钹.⑤铉.⑥饽饽⑦秫秸 .. ..⑧荸荠 解析:【分析】根据拼音写汉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部分考查的是字词掌握的能力,要想正确组词,就要理解字的意思。

【语文8 下】导学案:18吆喝

18、《吆喝》学案 教师寄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吆.喝()招徕.( ) 铁铉.( ) 行.当() 囿.于()隔阂.()钹.()秫.秸()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隔阂:随机应变: 吹嘘:油嘴滑舌: 3、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萧乾。” 4、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突破重难点 1. 精读课文,理解探究 (1)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2)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3)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2)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请同组同学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b.表演课本剧: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3)对于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请在班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注音: 囿( ) 钹( ) 招徕( ) 铁铉( ) 饽饽( ) 秫()秸( )秆吆喝( ) 隔阂( )卤()煮荸荠( ) 荞()麦

《吆喝》学案范文推荐2

《吆喝》学案范文推荐2 18.《吆喝》 教师寄语:民俗,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学习目标: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吆喝()招徕( )铁铉( )行当()囿于()隔阂()钹()秫秸() 2、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4、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5、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6、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7、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8、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9.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a.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请同组同学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b.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检测: 阅读第10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2.这一段一共写了几种叫卖的货色? 3.为什么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4.四季的叫卖中,哪一季写得最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导学案之三

18吆喝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4、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5、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怎样吆喝? 6、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7、作者如何看待老北京的吆喝声?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提升 集贸市场上,卖萝卜的小贩和卖梨的小贩竞相吆喝,招揽生意。卖萝卜的吆喝道路:“快来买呀,梨样的脆口。”卖梨的也不甘示弱,吆喝道路:“来看一看呀,萝卜的价儿。”过路的人听了,都忍不住大笑。你能听出这两个小贩吆喝的本意吗? 卖萝卜的() 卖梨的() 四、我的收获与疑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一、自主学习 1、下列对破折号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做解释) B.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表示语音延长) C.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表示话题转换) D.“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表示强调) 二、合作探究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18 吆喝

永远的歌声导学案

11、《永远的歌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3、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学习重点: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我会提问:1 ____ 2 ____ 3 ____ 4____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小组比赛读课文,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3、交流你已经解决的问题 4、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四、再次质疑。1、_______/2、________ 五、检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清亮亮____________曲曲折折____________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的小溪____的泥菩萨____的嗓音____的庙宇 ____地点头____地抱着____地献上____地穿起来 3、比一比组词 淙()龇()辫()剃()

综()龄()辩()涕() 宗()此()辨()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回忆第一课时未解决的问题: 1、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 2、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现在,我能解决问题1: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 四、再读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我能解决问题2: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 五、检测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童年(),贴在记忆迷离的墙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清亮亮地(),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 (2)、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一直()着我童年的梦。 (3)、上面这两段话运用了()手法。 2、填动词,加标点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__()呀__()呀__()呀__()呀__一条条小鱼被()上岸__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