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全工程专业安全评价毕业论文

安全工程专业安全评价毕业论文

1引言

煤矿灾害和事故,在工业生产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煤矿灾害和事故的发生原因,可概括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物通常是指井巷(采面)的设计与施工,矿山机械设备、矿山安全设施与生产环境等,在人与物这两大因素中,人的不安全因素占了主要地位。安全与生产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安全寓于生产之中,要生产就会有安全问题,就是要求尽可能避免伤亡事故。广西南丹发生“7.17”特大透水事故死亡81人;重庆綦江县石壕镇万隆煤矿发生“10.28”煤与瓦斯突出死亡14人的特大事故;江西新建煤矿发生“11.14”煤与瓦斯突出死亡49人的特大事故;这些无疑再次给安全事故的预防敲起警钟,需要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煤矿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人、物、环境和管理,专家们通过对大量事故的分析,发现伤亡事故中百分之六十以上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于是,他们提出人为因素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规章制度像路标一样指示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如何实现安全生产,是保证每位企业职工安全的前提和条件,它在消除人为因素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煤矿安全规程》第三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办公会议等制度。

众所周知,煤矿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通三防”的事故隐患。因此,“一通三防”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重大恶性瓦斯煤尘爆炸还在严重的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矿工的生命安全,如何减少和消除“一通三防”事故隐患,减少和防止“一通三防”事故的发生,切实把防止重大瓦斯煤尘事故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课题和重要工作。为此,2004年3月—6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便于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我对通风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评价。

2安全评价

2.1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2.1.1安全评价的目的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系统地从设计、制造、运行、储运和维修等全过程进行安全控制。

通过安全评价找出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清楚引起系统灾害的工程技术状况,论证安全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在设计之前进行评价,可以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当必须采用时,可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设计之后进行的评价,可以查出设计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措施。系统建成以后的运转阶段进行的系统安全评价,在于了解系统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2)对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建立使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工程中分析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分布部位,数目事故的概率事故严重程度,预测以及提出应采取的安全对策和措施等,决策者可根据评价结果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和管理决策。

(3)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通过对设备,设施或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是否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进行评价,对照技术标准、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系统实行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

(4)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

通过安全评价对事故进行科学分析,针对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提出消除危险的最佳技术措施方案。首先是从设计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或设备故障时,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也不会导致事故发生,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

2.1.2安全评价的意义

安全评价与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工作不同,安全评价着眼于由技术带来的负效应出发,对产生的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及应采

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1)安全评价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实施宏观控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作为预测,预防事故重要手段的安全评价,在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之前的安全预评价将有效地提高安全设计的质量和投产后的安全可靠程度;投产时的安全验收评价将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设备,设施和系统进行符合评价提高了安全达标水平;系统运转阶段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客观地对企业安全水平做出结论,使企业不仅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而且明确如何改进安全状况,同时也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实施宏观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对系统运转过程中的某一设备,某一部位,某一部件和某一环节进行检验,测试,分析,试验等确定其安全状况的专项安全评价,在技术上为企业和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安全评价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安全评价不仅能确认系统的危险性,而且还能进一步考虑危险性发展为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而计算事故造成的损失,即风险率。以此说明系统危险可能造成负效益的大小,以便合理地选择控制,消除事故造成的损失,确定安全措施投资的多少,从而使安全投资和可能减少的负效应达到合理的平衡。

(3)安全评价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评价可以使企业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预防。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特点是凭经验进行管理,即事故发生后再处理的“事后过程”。通过安全评价,可以预先辨识系统的危险性,分析企业的安全状况,全面地评价系统及各部分的危险程度和安全管理状况,促使企业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

安全评价可以使企业安全管理变纵向单一为全面系统管理。安全评价使企业所有部门都能按照要求认真评价本系统的安全状况,将安全管理范围扩大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全天候的系统化管理。

安全评价可以使企业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可以改变仅凭经验,主观意志和思想意识进行安全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的状况。安全评价可以使

各个部门,全体员工明确各自的安全指标要求,在明确的目标下统一步调分头进行,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

(4)安全评价有助于保险公司对企业灾害进行风险管理。

对企业由于事故引起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承担经济补偿义务,是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一项主要内容,保险公司对企业发生事故的风险管理包括保险费的合理收取和事故后的合理赔偿。

保险公司为企业承担灾害事故保险,保险费的收取是由企业灾害事故风险的大小决定的。所谓事故风险,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事故损失。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是风险率(R )。它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P )和事故损失的严重度(S )的乘积,即 R=PS=单位时间事故次数×事故次数事故损失=单位时间事故损失

严格地讲,保险费的计算应以风险率为基准,但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安全评价的结果计算费率,即综合考虑安全评价中对企业固有危险性划分等级和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安全评价结果,亦即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危险程度的大小和企业对危险的控制能力。

2.2安全评价的原理和原则

2.2.1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

安全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系统安全的变化规律,并赋予一定的量化概念,然后根据系统的安全状况、危险程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如何掌握这种规律和结果,如何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以得到有关系统安全程度的准确的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系统安全的目标,这些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这就需要研究和探讨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有:相关性原理,类推和概率推断评价原理,惯性原理。

2.2.1.1相关性原理

系统的安全评价对象是系统,而系统有大有小,千差万别,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致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任务是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和单元综合发挥作用

的结果。因此,不仅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单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各子系统之间,各单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只有建立相关模型,才能对系统的安全性作出正确评价。

每个系统都有本身的目标或目标体系。而构成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单元都是为这些目标或目标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如何使这些目标达到最佳,是系统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应包括:

1)系统要素集X,即组成系统的所有元素;

2)相关关系集P,即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所有相互关系;

3)系统要素和相关关系的分布形式C;

要使系统目标达到最佳程度,产生最大的输出效果E,只有使

上述三者最优结合,即

E=f max (X, R, C)

对于系统安全评价来说,就是要寻求X、R和C的最合理形式。

所谓具有最合理的结合形式,即具有最优结合效果E的系统结构形式及在E 条件下保证安全的最佳系统。评价的目的,就是寻求最佳生产安全(运行)状态下的最佳系统。因此,在评价之前要研究与系统安全有关的系统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系统各层次的分布情况。例如:工厂的安全决定于构成工厂的所有要素,即人、机、环境等,而它们之间又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中又各不相同。

要对系统作出准确的安全评价,必须对要素之间及系统之间的相关形式和相关程度给出量的概念。哪个要素对系统有影响,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哪个要素对系统影响大,大到什么程度,彼此是线性相关还是指数相关等等,都需要明确。这就要在大量历史资料、事故情报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相关的数学模型。

2.2.1.2类推和概率推断评价原理。

(1)类推评价原理。如果已知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规律,则可利用先导事件的发展规律来评价迟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这就是类推评价。类推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寻找类似事件。假定,当发现两种事件有些基本相似时,就可以揭示两种事件的其他相似性,认为两种事件是相似的。当一种事件的出现经常伴随产生另一事件时,则认为这两事件间存在着某些联系,亦即相似关系。

类推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安全评价方法,它可由这一现象去推算另一现象。由部分推断总体。如从机器杂音推知故障;从国外某一系统的重大事故,推出国内相似系统的安全性。类推法的种类及其应用领域取决于评价事件及先导模型之间的联系性质。如果这种联系可以用数字表示,则称定量类推;如果联系性质只能定性处理,则称定性类推。

具体的类推方法有以下几种:平衡推算法,代替推算法,因素推算法,抽样推算法和比例推算法。

(2)概率推断原理。概率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任何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与否是有规律的。其发生概率是客观存在的定值。因此可以用概率值来预测现在和未来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以此来衡量系统危险性大小,安全程度的高低。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关于“高用核电站风险评估报告”基本上采用了概率推断的方法.

2.2.1.3惯性原理

任何事件的发展都与其过去的行为有联系。过去的行为不仅影响到现在,还会影响到未来。这表明,任何事件的发展都带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一特性称为惯性。

事故发展的惯性运动受到“外力”的影响,使其加速或减速。例如,安全投资、安全措施、安全管理等,均可认为是作用于“事故”的“外力”,使事故发展产生负加速,使其发展速度减慢,惯性变小。安全投资过少,则不能阻止事故发生的惯性运动。这就需要建立安全投资与减少事故损失的相关模型,以期取得最佳的安全投资效益。

上述三个基本原理是人们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安全评价工作中,人们以上述原理来指导分析评价,并加以综合应用。

掌握评价的基本原理,可以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对于评价人员开拓思路,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评价对象的发展不可能是过去状态的简单延续,评价的事件也不会是自己的类似事件的机械再现。相似不等于相同,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对客观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程度。

2.2.2安全评价的原则

安全评价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第一”方针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评价工作以国家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标准为依据,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价,提出预防、控制、治理的对策措施,为建设单位或生产经营单位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安全评价是关系到被评价项目能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关键性工作。由于这项工作不但具有较复杂的技术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被评价项目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以国家安全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为依据,用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面、仔细、深入地开展和完成评价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自始至终遵循权威性、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针对性原则。

(1)权威性

安全评价是国家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的,安全评价是一项国家正在建立并逐步完善,旨在从根本上控制、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的一个有效的制度,政策、法规、标准是安全评价的依据,政策性是安全评价工作的灵魂。所以,承担安全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全面、仔细、深入地剖析评价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在执行产业政策、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主动接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力争为项目决策、设计和安全运行提出符合政策、法规、标准要求的评价结论和建议;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些都体现了安全评价的权威性。

(2)科学性

安全评价涉及学科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安全与评价从时间上具有预测性、预防性;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在整个项目上具有全面的现实性;专项安全评价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安全验收评价在项目的可行性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为保证安全评价能准确地反映被评价项目的客观实际和结论的正确性,在开展安全评价的全过程中,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程序,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准确、客观地进行工作,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做出科学的结论。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危险与危害后果是有一定条件和触发因素的,要根据

内在的客观规律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程度,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到出现危险、危害的条件及其后果,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现有的评价方法均有其局限性。评价人员应全面、仔细、科学地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必要时,还可应用集中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进行分析综合、互为补充、互相验证,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避免局限和失真;评价时,切忌生搬硬套、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安全评价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安全设计的完善程度,运行是否安全、可靠。因此,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十分重要。为了不断提高安全评价的准确性,评价单位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同类装置、国内外的安全生产经验、相关事故案例和预防措施,以及评价后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考察、分析、验证,利用建设项目建成后的时候评价进行验证,并运用统计方法对评价误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改进原有的评价方法和修正评价的参数,不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

(3)公正性

评价结论是被评价项目的决策依据、设计依据、能否安全运行的依据,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执法依据。因此,对于安全评价的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到客观和公正,既要防止受评价人员主管因素的影响,又要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表现出不合理、不公正。

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涉及到被评价项目能否安全运行;涉及到国家财产和声誉会不会受到破坏和影响;涉及到被评价单位的财产是否会受到损失,生产能否正常进行;涉及到周围单位及居民是否会受到影响;涉及到被评价单位职工乃至周围居民的安全和健康。因此,评价单位和评价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公正的评价。

安全评价有时会涉及到一些部门、集团、个人的某些利益。因此,在评价时,必须以国家和劳动者的总体利益为重,要充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要依据有关标准法规和经济技术的可行性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议。评价结论和建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4)严肃性

安全评价必须以国家和地方的有关安全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定等为依据;安全评价的效果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和声誉,涉及到建设单位和生产单

位能否安全、正常地运行,涉及到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也涉及到其他设施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健康;安全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予以资质核准和资格注册。因此,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评价单位和评价人员必须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来进行安全评价工作。

(5)针对性

进行安全评价时,首先是针对被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征,收集有关资料,对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其次是对众多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单元进行筛选,针对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重要单元应进行重点评价;并辅以重大事故后果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由于各类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方法;最后要从实际的经济、技术条件出发,提出有针对性地、操作性强的对策措施,对评价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2.3安全评价的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及其危险、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目前,已开发出数十种不同特点、适应范围和应用条件的评价方法。按其特性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和定量安全评价。

(1)定性安全评价

所谓的定性安全评价是借助于对事物的经验、知识、观察及对发展变化规律的了解,科学地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类可以找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一步根据这些因素从技术上、管理上、教育上提出对策措施,加以控制,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

(2)定量安全评价

定量安全评价是根据统计数据、检测数据、同类和类似系统的数据资料,按有关标准,应用科学的方法构造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化评价的一类方法。

(3)以物质系数为基础,采取综合评价的危险度分级方法。

2.4煤矿安全评价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安全技术领域里,由以往主要研究、处理那些已经发生和必然发生的事件,发展为主要研究,处理好那些还没有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并把这种可能性具体化为一个数量指标,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划分危险等级,制定安全标准和对策措施,并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从

中选出最佳方案,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国外的安全评估或评价已成为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煤矿安全评估就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矿井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矿井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安全评估工作是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采用科学、合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安全评价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必将为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与管理方式也面临着国际接轨问题。煤矿安全评估以及今后将开展的煤矿安全与评价、验收评价将作为煤矿现代先进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内容之一,它的应用必将对安全生产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3管理制度与煤矿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3.1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了多少“制度”?这可能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是,该种制度的建设是否合理、科学?是否适合企业的特点?是否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员工价值的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等,都是值得讨论的。

3.1.1制度的内涵与制度的构成

3.1.1.1制度的内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得益于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邯刚,双星,五粮液,海尔等。海尔人认识到员工的素质只有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从严格的管理中逼出。据此,他们创造了“OEC”管理,即全方位的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清日毕,日清日高”,以求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解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一般来说,严格的规范,制度包含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两种。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有形的强制约束,而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

严格来说,制度是人类社会中的共同信息,只有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人才能获得这些信息,并把社会的共同信息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则。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就能建立起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减少社会中的个体在决策时的不确定性。人类个体通过共同信息而使合作关系得以形成,并把个人组织成社会,以有组织的整体来更为有效地适应稀缺的环境世界。

企业规章制度,它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定和行动准则。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企业财务制度、环境管理制度、治安保卫制度、行政后勤管理制度等等,它们一般以企业文件的形式颁布,往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是生产实践的科学总结,它像路标一样指示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安全生产。

那么,制度究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那些方面呢?可以这样说,凡是你需要同其他人打交道的场合,就需要制度。无论你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单位里的领导或员工,人妻、人子、人父、社会一员或者一国领袖,只要你同别人发

生关系,就需要一种规范来约束这种关系,这种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就是制度。所以,制度并不是什么高深、神秘的东西,而是我们随时都与其发生关系的无处不在的东西。

3.1.1.2制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就是由某些人或某些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定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非正式制度却不一样,它通常被理解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行为习惯;非正式制度是一种社会文化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家都会这么做。

虽然文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文化和整个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健全与否,除了看它的正式制度是否完善之外,还要看它的非正式制度(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是否相契合,是否能够和谐共处。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乃至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这个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谐一致,则正式制度就可以顺利地发挥作用。相反,如果社会的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不相契合,甚至处处冲突和矛盾,那么,正式制度再好,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3.1.2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1)制度的供给

制度的供给就是一个社会提供制度的能力和提供制度的多少影响制度安排供给的因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制度设计的成本、制度的实施成本、宪法秩序、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非正式约束或社会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

(2)制度的需求

与制度供给相对的是制度需求。影响制度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

(3)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

制度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制度的均衡或失衡。所谓制度均衡,指的是人们对

现有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的一种满意或满足的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有制度,从供求关系上来说,制度均衡意味着在现有的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之下,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的需求。

但是,如上所见,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均衡的制度供求变得不均衡。所以,制度均衡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现实中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制度供求总是处于某种制度的非均衡状态。

3.1.3制度的功能

制度有哪些功能,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概括的问题。因为制度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等。本节中,主要分析文化制度。制度是人为地制定出来的,构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约束。它们由正式的约束(如规则、法律)、非正式的约束(如行为方式、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和它们的实施特征所组成。总之,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激励结构。

(1)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T.W.舒尔茨认为,制度的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如货币的特性之一是提供便利;租赁、抵押贷款和期货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市场可以提供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学校等可以提供公共品服务,等等。在舒尔茨看来,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

那么,每一种制度所执行的功能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它是由制度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因此,人们正好可以在经济理论的范围内,用供求分析来探讨决定每一种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因素。

(2)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传统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合作。如果说竞争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与效率的话,那么合作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与效率。其实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亚当.斯密在强调分工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率的时候,忽略了分工的协调成本问题。制度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

(3)制度提供激励机制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也就

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严格地讲并不是人改变了,而是他们的制度环境改变了。现代人比起先辈生产率高的奥秘就在于我们现在的制度环境要比他们那时的制度环境好的多。在一种制度环境下人们之所以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是因为其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即“多劳多得”)。而能促使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能给这个组织里的人提供一种持续的激励。

(4)制度创新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

外部性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讨论外部性的。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假定一个人会完全承担他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而如果存在外部性问题,一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反过来,他也可能在不行动时,承担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把制度功能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的过程概括成图3-1:

图3-1 制度功能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

3.1.4制度的实施机制

制度的实施机制离不开人类行为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具有的经济人本性,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理性,这决定人在交易活动中总是试图钻空子,投机取巧,人有破坏制度为自身牟利的天然冲动。因此,任何一项制度,如欲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必须具备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的实施机制。如果一项制度的施行,没有相应的实施机制,那么,这项制度八成难于贯彻,就会形同虚设。制度的实施机制,就是保证制度得以执行和发挥作用的手段、工具、政策或措施,包括相应的机构、人员、惩罚措施等,不过实施机制是否健全,主要并不取决于机构和人员的多少,而取决于该制度的“违约成本”。所谓制度的违约成本,就是指一个人因为违反制度而受到惩罚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这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可能性(概率)的大小;二是违反制度的惩罚措施的严厉程度。由于人的经济人本性和投机取巧、趋利避害本能,由于违约常常能给违约者带来收益,人在采取违反制度的行为时,都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要比较违反制度一旦被追究的可能损失与违反制度的收益之大小。如果违反某一项制度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小,或者即使被发现,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罚比较轻,就意味着违约成本就比较小,人们就会选择违反制度。相反,如果违约行为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发现违约行为惩罚的力度很强,则表明违约成本较大。人们得自违约的收益大大低于签字的违约成本,这时人们就会选择遵守制度。

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制度经济学认为,很多时候之所以存在着实施机制不健全、制度实施不力的情况,还因为强化制度的实施机制本身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同时制度的更严格的实施可能并不一定符合实施者的目标。

3.2煤矿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煤矿是个特殊的行业,为此,党和国家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加以强调;并把“安全装备、管理、培训并重”视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要求企业抓实抓好。可是,事故却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工作不到位。在煤矿安全生产实践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生产规模不同、生产装备不同、生产环境不同、管理难易程度不同,发生事故的性质、大小也就不同、通过对许许

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故案例分析,因管理不到位、不扎实而引发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比如由于技术和装备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冒顶事故、瓦斯爆炸事故、跑车事故、水灾事故、火灾事故等重大事故;再如现场管理不到位,职工行为不规范引发的零打碎敲事故等。因此,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第一位的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技术、装备、资金投入、职工培训、干部责任制落实、安全制度措施落实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工作。下面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谈几点认识。

3.2.1煤矿安全管理的特征

管理,从字义上理解就是管辖和处理,即管人和理事。只要有共同的社会劳动,就有管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管理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给“管理”下了定义。

(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很早就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个定义着重揭示的是管理的职能,但是仅仅表述职能并不能揭示管理的全部本质属性,这类定义有技术论的倾向。

(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联合并指导使用资源的工作叫管理。”

(4)“管理是为了保证完满的实现企业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通常是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以上定义均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管理的职能和展性,但都没有揭示管理的全部本质展性。因此,我们根据“管理”这一社会现象的最一般特性,对管理的定义简要的表述如下:

管理是个人或集体有效地运用集合起来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去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得出煤矿安全管理的概念,所谓煤矿安全管理就是煤矿企业中的个人或集体有效地运用集合起来的各种资源,去实现预定安全目标的活动,即保障劳动者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机器设备正常运行的一系列组织与措施。

煤矿安全现代管理是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核心,综合应用系统工程、人际工程、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原理和方法,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与传统管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不是靠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与决策,而是靠客观实际的准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按矿井各类事故发生规律进行主动治理。即变被动的事故统计、分析、处理为主动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研究事故原因的初始事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利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各类事故“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系统的物质流、信息流的综合观点分析事故发生的因素。另外,还可应用由于计算机而开展的安全分析、预测和评价工作,组织安全生产,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安全状况达到最优化。煤矿安全现代管理是知识本质安全化,主动的条件管理是治本之策。煤矿安全现代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区别见表3-1。

表3-1 安全现代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区别

3.2.2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原理就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可以作为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基础的管理规律,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管理原理不同于管理原则,管理原则是根据对管理原理

的认识而引申出来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管理行为规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日趋丰富与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高度综合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统称“老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统称“新三论”)。这些概念和范畴的产生与发展,为深刻而全面的人事管理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现代管理科学认为,工业企业管理的原理有系统整体性原理、人能动性原理、组织有效性原理、动态相关性原理、控制反馈性原理、效益最优化原理,这些原理同样适用于煤矿安全现代管理。但是,其中最基本最实用的企业管理原理是以人为本、系统管理、过程受控及弹性应变原理,如图3-2所示:

图3-2 企业管理原理和原则

(1)人本原理

企业管理,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又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资源,只有重视人的因素,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运用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这就是以人为本原理。

依据以人为本原理,企业应该:

1)重视、尊重、爱护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把企业办好。

2)重视人员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技能,以造就一支思想品质好、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正、遵纪守法严的员工队伍。

3)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塑造人,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重视和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企业精神,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包括规范文化、物质文化在内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文明员工。

5)基于满足规定工作规范的能力来选聘人员,为其提供一个良好和稳定的工作环境,通过给予赏识和对成绩的奖励来鼓励员工做出更大的贡献。

(2)系统管理原理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依据其环境条件,策划和建立一个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来实现系统管理时,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这就是企业的系统管理原理。

现代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系统”之中,又可分解为若干个“小系统”,企业本身就是由人、物资、设备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系统,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又可分解成若干小系统,如企业组织系统、企业物资系统、企业技术系统、企业质量体系、企业标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等等。为此,企业管理必须实行系统管理。

(3)过程受控原理

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就是要通过对每个过程的识别、确定、测量、监控和改进,使企业的各类管理活动过程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过程网络,并处于受控状态后才能实现。这就是过程受控原理。

过程,使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互相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GB/T1900 idt ISO 9000)。一个企业的管理就是通过对该企业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输入资源,经增值转化成为产品输出的过程见图3-3所示: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增值转换)

输入输出有形资源

无形资源

有形产品无形产品

图3-3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4)弹性应变原理

企业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迅速、及时地适应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各种要素的变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应变原理。

现代企业处于国内外相同的国际大市场环境之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地理、资源、气候等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顾客和用户也会依据其新的需要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提出有效的应变措施。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任何一个企业都应遵循上述四个基本原理,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管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3煤矿安全管理的类型

管理工作主要有两条:一是管人,二是管事,但主要是管人,因为事是由人去做的。管人要管人的思想、认识、态度、行为等;管事要管部下在处理事情发生偏差时给与纠正和指导。

“宏观管理”是指企业的法人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工程设计、采掘布置、市场衔接与规划、产品营销与收益,实现高度集约化生产,创造本质安全生产型环境,杜绝重大事故发生,有效控制零打碎敲事故。“微观管理”是将“宏观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办法、措施付诸实施,落实到安全生产全过程。当然,“宏观管理”先于“微观管理”落实“宏观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切实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为企业的安全健康稳定发展“高瞻远瞩”和“有的放矢”。

“软件管理”主要是抓“无型”的管理,即对人的管理,并通过对人的管理达到对物的管理。因此,就要制定相关的对人、对物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奖惩办法。在“软件管理”中,应重点抓两条:一是抓管理者,因为管理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