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荷载复习资料

荷载复习资料

荷载复习资料
荷载复习资料

简答&填空&名词解释

一、荷载类型

荷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产生的直接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力。

作用:能使结构产生效应的各种因素总称。

分类:①随时间的变异分类: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②随时间位置变异分类:固定作用、可动作用

③按结构的反应分类:静态作用、动态作用。

间接作用:能够引起结构内力变形等效应的非直接作用因素,如地震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直接作用:直接引起结构变形的因素。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区别:将作用在结构上的力的因素称为直接作用,将不是作用力但同样引起结

构效应的因素称为间接作用,如温度改变,地震,不均匀沉降等。

二、重力

土的有效重度:土粒所受的重力扣除浮力后的重度。

雪压:指单位面积地面上积雪的自重。

基本雪压:是指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根据气象记录资料经统计得到的在结构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最大雪压值。

影响基本雪压的主要因素有:雪重度、基本雪压的统计、海拔高度。

影响屋面积雪的主要原因有:风、屋面形式、屋面散热等。

风的漂积作用:在下雪过程中,风会把部分本将飘落在屋面上的雪吹积到附近的地面上或其他较低的物体上,这种影响称为风的漂积作用。

楼面活荷载:指在房屋中生活或工作的人群、家具、用品、设施等产生的重力荷载。

说明影响屋面雪压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答:1.风的漂积作用

2.屋面形式(屋面坡度):一般随坡度增大而减小主要因为风的作用使雪滑移所致

3.屋面温度:屋面散发的温度使雪融化,使雪滑移更容易进行。

计算结构或构件的楼面活荷载效应时,为什么引起楼面活荷载面积超过一定的数值,应对楼面活荷载进行折减?

答:由于楼面均布活荷载可理解为楼面总活荷载按楼面面积平均,因此一般情况下,所考虑的楼面面积越大,实际平摊的楼面活荷载越小。故计算结构或构件的楼面活荷载效应时,如引起效应的楼面活荷载面积超过一定的数值,则应对楼面均布活荷载折减。

三、侧压力

四、风荷载

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的影响程度,常将风划为13个等级。风速越大,风级越大。

1、基本风压:按规定的地貌、高度、时距等量测的风速所确定的风压。

基本风压应符合以下五个规定:

A标准高度的规定:以10m高为标准高度。

B地貌的规定:按空旷平坦地貌而定。

C公称风速的时距:时距为10分钟。

D最大风速的样本时间:取一年作为最大风速的样本时间。

E基本风速的重现期:五十年为重现期。

说明风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振系数的意义?

答:1.一般结构物所受的风压不能够按“风速与风压”的关系式W=W m-W b=1/2pv2=rv2/2g直接计算,而需对其进行修正,其修正系数与结构物的体型有关,故称风载体型系数。

2.任意粗糙度任意高度处的风压力W a(z)将与其标准粗糙度下标准高度处的基本风压之比定义为风压高度系数。

3.其一为平均风压加上由脉动风引起导致结构风振的等效风压;另一种为平均风压乘以风振系数。由于在结构的风振计算中,一般往往是第1振型起主要作用,因而我国与大多数国家相同,采用后一种表达形式,即采用风振系数

五、地震作用:

1地震类型: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由于地下空洞突然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震。

2、概念

震源:即发震点,是指岩层断裂处。

震中:震源上方的地面地点。

震源深度:震中至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地面某处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地震能: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

震级:衡量一次地震规模大小的数量等级。

地震烈度:将某一特定地区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定义为地震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在不同的地点却会有不同的地震烈度。

地震波:分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面附近传播的面波。体波有两种:纵波(P波),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横波(S波),横波速度较快,周期较长,振幅较小。面波也有两种:瑞

雷波(R波)、洛夫波(L波),面波速度慢,周期长,振幅大。

地震地面运动:对于地面上的某一点,当地震体波到达该点或面波经过该点时,就会引起该点往复运动,此即地震地面运动。

地震地面运动总是三维运动:其中竖向运动主要是P波和R波引起,而水平前后运动主要是由S波

和L波引起。

抗震设计原则:目前国际上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

世界地震分布的特征和原因: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原因:板块与板块之间由于挤压碰撞而在板块边缘上发生地震,上述两大地震带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产出的,全世界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

3震级与烈度的概念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震级时衡量一次地震规模大小的数量等级而裂度是某一特定地区在某一地震中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不同的地点却有不同的裂度,一次地震的震级时一定的,对于确定地点的裂度也一定,且定性上震级越大,确定地点的烈度也越大。

4地面运动对工程抗震最有意义的物理量:

答:(1)强度(最大振幅)--表征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

(2)频谱(分解后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幅值与其频率的关系)--表征地面运动的频率成分。

影响地面运动频谱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震中距,二是场地条件。

(3)强烈振动的持续时间。表征地面运动对工程结构的反复作用的次数。

5设计反应谱: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性,因此确定的供设计用的反应谱。

地震反应谱的实质:自振圆频率为W,阻尼比为ζ的单质点体系在确定的地震地面运动下的最大加速度反映。

影响地震反应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结构阻尼比和地面运动。一般阻尼比越小,反应谱值越大。此外地面运动的幅值和频谱也会影响地震反应谱。

动力系数:实质上规则化的地震反应谱

6底部剪力法:把地震作用当作等效静力在结构上,以此计算结构的最大的地震反应。:

底部剪力法采用的计算假定:

①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忽略其他振型反应②结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分布。

七八九十: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

结构有哪些功能要求?

答:①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出现的各种作用

②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③自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

④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

荷载随时间变化分类:①永久荷载②持久荷载③短时荷载。

结构荷载效应:指作用在结构上的荷载所产生的内力、变形、应变等。

荷载效应组合包括哪些?每种组合对应什么设计?

答:㈠包括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准永久组合。

㈡①主要用于当一个极限状态被超越时所产生严重的永久性损失的情况

②主要用于当一个极限状态被超越时产生局部损害,较大变形或短暂振动等情况

③主要用在当长期效应是决定性因素时的一些情况。

一般可变荷载有如下的代表值:标准值,准永久值,频遇值和组合值。而永久荷载仅有一个代表值,即标准值。

①荷载标准值:荷载的基本代表值,其他代表值可以在标准值的基础上换算得到,可以定义为在

结构设计基准期T中具有不被超越的概率Pk。

②准永久值:指在结构上经常作用的可变荷载值,它在设计基准期内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Tx,其

对结构的影响相似于永久荷载。

③频遇值:对可变荷载,在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的总时间仅为设计基准期一小部分或在设计基准期

内被超越频率为某一给定频率的荷载值。

④荷载组合值:当结构承受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变荷载时,使组合后的荷载效应在设计基准期内的超

越概率,能与该荷载单独出现时的相应概率趋于一致的荷载值;或使组合后的结构

具有统一规定的可靠指标的荷载值。

结构抗力:指结构承受外加作用的能力。分为四个层次:整体结构抗力,结构构件抗力,构件截面抗力及截面各点的抗力。

影响结构构件抗力的三种因素:

①材料性能的不定性X m:指由于材料本身品质的差异,以及制作工艺,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材

料性能的变异,导致材料性能不定性。

②几何参数的不定性X a:由于制作和安装方面的原因,结构构件的尺寸会出现偏差,制作安装后

的实际结构与设计中预期的构件几何特征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为构件几何参数不定性。

③计算模式的不定性X n: 指抗力计算中采用的基本假定不完全符合实际或计算公式的近似等引起的变异性。

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可归纳为两个综合量,即结构或结构构件的荷载效应S和抗力R。

结构有哪些极限状态?

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的限值的状态。

结构可靠度:结构可靠性的概率量度,其定义是: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结构可靠度与规定时间有关,规定的时间越长,结构的可靠度越低。

极限状态:结构由可靠转变为失效的临界状态。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实用方法:中心点法,验算点法。

结构构件的失效性质:

根据其材料和受力性质的不同可分成脆性和延性两类构件,脆性构件一旦失效立即完全丧失功能的构件。延性构件:失效后仍能维持原有功能的构件,构件失效的性质不同,其可靠度的影响也不同。

结构体系的失效模型:串联模型、并联模型、串并联模型。

结构构件分成脆性和延性两类构件。

①脆性构件:一旦失效立即完全丧失功能的构件。

②延性构件:失效后仍能维持原有功能的构件。

工程上一般要求脆性结构的设计目标可靠度应高于延性结构的设计目标可靠度。

结构体系的失效模式:串联模型、并联模型和串—并联模型。

结构设计的规范表达式是怎样体现可靠度设计要求的?

答:当恒荷载与可变荷载效应符号相反时,可通过调整分项系数而达到较好的可靠度一致性;当有多个可变荷载时,通过采用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使结构设计的可靠度保持一致;对于重要性不同的结构,通过采用结构重要性指数,使非同等重要的结构可靠度水准不同;对于不同材料工作性质的结构,通过调整抗力分项系数,以适应不同材料结构可靠度水平要求不同的需要。

怎么样确定机构设计的目标可靠度?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机构设计的总要求是:机构的抗力R大于等于机构的综合荷载效应S,即R≥S,由于一般不能绝对满足该式,只能在一定概率意义下满足P﹛R≥S﹜=Ps(结构的概率可靠度)即可。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公众心理②结构重要性③结构破坏性质④社会经济承受力

工程结构按重要性分成三等:重要结构、一般结构和次要结构。

确定结构设计的目标可靠度,可采用校准法。

校准法:指承认传统设计对结构安全性要求的合理性,通过采用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对传统设计方法所具有的可靠度进行分析,以结构传统设计方法的可靠度水平作为结构概率可靠度设计的目标可靠度。

名著《昆虫记》复习知识点

《昆虫记》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2. 《昆虫记》是哈佛大学(113) 位教授推荐的( 最有影响) 的书。 3. 这部书将(昆虫) 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 、(趣味) 、(美感) 和(思想) 的美文。 4. 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蝉) 一样有名。 5. 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 ,还有它出色的( 歌唱才华) 。 6. (蝉) 不靠别人生活。反倒(蚂蚁) 是一位饥饿所趋乞求哀恳的歌唱家。 7. 蝉怎样喝水?( 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 8.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9. 事实与寓言相反,(蚂蚁) 是(顽强) 的乞丐,而(勤奋) 的生产者是(蝉) 。 10. 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 蝉) 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 唱 11.歌), 它是(螳螂) 。 12. 螳螂凶猛如( 饿虎) ,( 残忍) 如妖魔,专食( 活) 的动物。 13. 螳螂外表(纤细) 而(优雅),(淡绿色) 的体色,(轻薄如纱) 的长翼,颈部(柔软) , 14.( 头) 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 15. (萤) 这种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 上像挂了一盏( 灯) 似的。 16. 萤火虫生长着( 六只) 短短的(腿) ,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翅盖) ,像( 甲虫) 一样。 17. 萤火虫有两个特点:①(获取食物方法) ②(它尾巴上有灯) 18. 孔雀蛾是一种( 很漂亮) 的蛾,它们中( 最大) 的来自( 欧洲) ,全身披着( 红棕 19.色) 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 为生。 20. 会结网的(蜘蛛) 是个(纺织) 高手。 21. 一种黑色蜘蛛,叫( 美洲狼蛛) 。 22. 水蛛能为自己( 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 23. 蟹蛛十分(勤快) ,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 24. 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路) 。 25.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 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誉为(昆虫之父)。我们学过的一篇名为《装满昆虫的口袋》的课文就是节选自《昆虫记》。 26. 作者在《昆虫记》里向我们介绍了(蝗虫)、(天牛)、(蟋蟀)、(萤火 27.虫)等昆虫。你印象最深的是(萤火虫),因为(这个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 28.挂了一盏灯似的,用来表达它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 29. 《神秘的池塘》中描写到池塘底下的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田螺)。(田螺)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水蛭)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 动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 变成(蚊子)。 30. 条纹蜘蛛的身上有(黄)、(黑)、(银)三色相间的条纹,几乎什么小虫子都 爱吃。 1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卷答题标准

河南理工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 一 学期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 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32学时) 讲课教师:龚一鸣,司荣军;时间:06-10-16~11-13;地点:资环302教室 考试方式: 开 卷 本试卷考试分数占学生总评成绩的 100 % 复查总分 总复查人 (本题 40 分)一、根据下列地层资料进行相分析,?将分析结论填入环境解释栏中(25分);?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环境气候演替规律:由湿热的陆上剥蚀环境→滨、浅海,海陆交互的成煤环境→干旱气候的湖泊/盐湖 环境。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本题 60 分)二、论述题 1 岩石和年代地层单位并简述其关系(20分) (1)岩石地层单位(LU )(5分):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级:群、组、段、层,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 (2)年代地层单位(CU)(5分):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体。分级:宇、界、系、统、阶;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时带也是年代地层单位。 (3)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特征和之间的关系(10): 1) LU 具穿时性,而CU 不穿时。 2) CU 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 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 LU 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 LU 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 CU 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 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 5) CU 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 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2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20分) 核心内容为: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4分).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5分).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5分).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5分).该思想的创导者是德国气象学家A. Wegener(1912, 50岁殉职), 加拿大学者W.J.Morgan(1968)对此进行了最早和最系统的总结(1分)。 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中考复习-2020年部编版中考语文《昆虫记》复习资料

18.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 气)。 19.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 倦地工作。 20.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 路)。 二、选择题 1.《昆虫记》共有( C ) A.八卷 B.九卷 C.十卷 D.十一卷 2.法布尔被誉为( A ) A .昆虫界的荷马 B .昆虫界的圣人 C .昆虫至圣 D .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3.《昆虫记》是一部( A ) A .文学巨著、科学百科 B.文学巨著 C .科学百科 D .优秀小说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 D ) A .调查了许多资料 B.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养了许多虫子 D.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5.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 B ) A .普利策奖 B.诺贝尔奖提名 C.安徒生奖 D.诺贝尔奖 6.《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 ) 的杰作,记录了他 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A.法国法布尔 B.法国儒勒. 凡尔纳 C.英国笛福 D.丹麦安徒生 7.法布尔曾担任( C ) A .皇家科学院会员 B.植物学教授 C.物理教师 D.探测员 8.塔蓝图拉蜘蛛易于(D ) A.暴躁 B.愤怒 C.杀死 D.驯服 9.法布尔的生活十分( A ) A.贫穷 B.富裕 C. 忙碌 D. 悠闲 10.《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 C )

A.历史 B.社会机制 C.社会人生 11.菜豆象是一种( B )。 A .大象 B.昆虫 C.鸟类 12.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 C )的环境中。 A.干燥 B.寒冷 C.温暖 13.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 A )。 A.蝉 B.蟋蟀 C.蝈蝈 14.( B )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B.金步甲C.被管虫 15.天生攀岩家是( B )。 A.狼蛛 B.蜣螂 C.蚱蜢 16.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 B )。 A.喉咙发音 B.腹部发音 C.嘴巴发音 17.《昆虫记》中蟹蛛爱吃( A )。 A.蜜蜂 B.蝎子 C.蝴蝶 18.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B )。 A .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19.大孔雀蝶是( C )。 A.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 B.亚洲最大的蝴蝶 C.欧洲最大的蝴蝶 20.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 B )。 A .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21.黑步甲擅长( A )。 A.装死 B.耍伎俩 22.蟋蟀舒服的“住宅”是( B )建造的。 A .利用现成的洞穴 B.自己挖掘的 C.与别的昆虫一起挖掘 23.《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 D ) A .象鼻虫、蟋蟀 B.蜘蛛、蜜蜂 C.螳螂、蝎子 D.骆驼、恐龙 24.试验证明:(B )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 )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A .蚂蚁 B.蜜蜂 25.关于萤火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A. 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 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 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D. 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2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 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但很粗糙 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蟋蟀的住所远胜于所有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27.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的猎物的方法是(D ) A .用眼睛看到的 B .用耳朵听到的 C .用嗅觉感知到的 D .通过猎物在网上振动感觉到的 28.枯露菌是一种(C )。 A .甲虫 B.长在树上的蘑菇 C.长在地底下的蘑菇 29.不同蜘蛛网的辐数不同,角蛛的网有(A )根辐,条纹蜘蛛有(B )根,而丝光蛛有(C )根。 A .21根 B .32根 C.42根 30.( A )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 A .萤火虫 B .黄蜂 C.园蛛 三、判断题。 1.《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2.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3.蝉家族的祸害是蚋。(√) 4.蝉通常在在干干的细树上产卵。(√) 5.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6.螳螂食物只捕食其他昆虫。(×) 订正:它还是一种自食同类的昆虫。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陶然亭小学杨立玲 老师们,大家好,这学期我很荣幸地来到礼贤进行支教,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和老师们进行交流,我将尽我最大努力把我在陶小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向老师们进行汇报,由于是第一次单独进行这么长时间的发言,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希望老师们能用掌声再鼓励我一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教师要走进新课程 在这一点中,我讲的理念性的东西比较多。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对第三点稍作解释: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和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和,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

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二、课堂实例给我们的启发(主要结合语文教学来谈) (一)、启发一:树立人文思想,人本位思想;树立生命意识,善待和关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生成的文化。 例:《聪明的华佗》华佗看到两只羊打架,顶牛,于是想办法解决,他找来青草,两只手各拿一把,于是化解了这场争斗。老师问学生:“华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答:“华佗十分聪明。”老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 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 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 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 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 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 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 数量 强烈程度 持续时间 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 12、舆论生成的模式 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降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

《昆虫记》复习提纲

《昆虫记》复习提纲 一.背景概括 《昆虫记》共10卷,是一部“昆虫的史诗”,别名《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其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他被称为“昆虫 界的荷马”、“科学诗人” *提示:《昆虫记》为何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从史诗的定义切入,即客观真 实性以及文学性。 *提示:法布尔为何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主要从本书的文学性特征切入。 二.对昆虫的描写 (一)蚂蚁(精读《蝉和蚂蚁的寓言》) 1.蝉不靠别人生活。反倒蚂蚁是位饥饿所趋乞求哀恳的歌唱家,是顽强的乞丐, 2.蜜蜂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不会迷路的精灵,而蚂蚁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 到回家的路。 3. 事实与寓言相反,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奋的生产者是蝉。 4. 红蚂蚁不会生儿育女也不会自己找吃的,但是它们却有一个最强大也是最卑 鄙的本领:它们会把黑蚂蚁的孩子们都抢过来,再把它们养大,让它们沦为自己 的奴隶,为它们效力。就这样,生存问题靠着简单的暴力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可是,这么聪明的红蚂蚁却不能靠直觉认出回家的路,他们是靠记住来时路上的景 物来记路的(也就是说依靠视觉和记忆力来找到回家的路)。在红蚂蚁回家的路上,如果你用一片叶子把它们截到别的地方,它们就会迷路再也回不了家了!(二)蟋蟀(精读《意大利蟋蟀》) 1. 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自己建造住所——他的洞穴总是 挖在朝阳的斜坡的草丛中,他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因此他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哲人”,因为他常常将巢穴筑造在远离喧嚣城市 的地方;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 2.如果旁边稍有声音,意大利蟋蟀会通过腹部发音。 (三)蝉(重点掌握,结合课本内容) 1. 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但他却是聋子,听不到任 何声音。蝉家族的祸害是蚋,因为他们会吃掉蝉卵中的幼虫并把卵占为己有。 2.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四)螳螂 1. 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歌,它是螳螂,他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不但专食活的动物,而且还是一 种自食同类的昆虫,“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因此被称为“穷凶极恶的吸血鬼”,是“不折不扣的杀手”。但他外表纤细而优雅, 淡绿色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柔软,头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他 向天空举着前肢,就像人举着手臂一样……占卜神谕的先知,一位诚心祷告的修女。” 2.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五)萤火虫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衢州中专张雨荷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人之一,教育思想自然要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伟大的教育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进而建构了教育的伟大,没有教育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机器了。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学生观,进行优质教学,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自身修养 转变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三、注重自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如何站在理论知识角度反思实践,如何站在实践知识角度反思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不断地提高。 四、关注学生发展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版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昆虫记》复习资料

自( 欧洲),全身披着( 红棕色)的绒毛,它们靠吃(杏 叶)为生。 16.会结网的(蜘蛛)是个(纺织)高手。 17.一种黑色蜘蛛,叫(美洲狼蛛 )。 18.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 气)。 19.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 倦地工作。 20.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 路)。 二、选择题 1.《昆虫记》共有( C ) A.八卷 B.九卷 C.十卷 D.十一卷 2.法布尔被誉为( A ) A .昆虫界的荷马 B .昆虫界的圣人 C .昆虫至圣 D .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3.《昆虫记》是一部( A ) A .文学巨著、科学百科 B.文学巨著 C .科学百科 D .优秀小说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 D ) A .调查了许多资料 B.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养了许多虫子 D.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5.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 B ) A .普利策奖 B.诺贝尔奖提名 C.安徒生奖 D.诺贝尔奖 6.《昆虫记》是(A)国昆虫学家( ) 的杰作,记录了他 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A.法国法布尔 B.法国儒勒. 凡尔纳 C.英国笛福 D.丹麦安徒生

7.法布尔曾担任( C ) A .皇家科学院会员 B.植物学教授 C.物理教师 D.探测员 8.塔蓝图拉蜘蛛易于(D ) A.暴躁 B.愤怒 C.杀死 D.驯服 9.法布尔的生活十分( A ) A.贫穷 B.富裕 C. 忙碌 D. 悠闲 10.《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 C ) A.历史 B.社会机制 C.社会人生 11.菜豆象是一种( B )。 A .大象 B.昆虫 C.鸟类 12.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 C )的环境中。 A.干燥 B.寒冷 C.温暖 13.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 A )。 A.蝉 B.蟋蟀 C.蝈蝈 14.( B )是毛虫的天敌。 A.黑步甲B.金步甲C.被管虫 15.天生攀岩家是( B )。 A.狼蛛 B.蜣螂 C.蚱蜢 16.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 B )。 A.喉咙发音 B.腹部发音 C.嘴巴发音 17.《昆虫记》中蟹蛛爱吃( A )。 A.蜜蜂 B.蝎子 C.蝴蝶 18.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 B )。 A .绵羊的毛 B.绵羊的粪便 19.大孔雀蝶是( C )。 A.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 B.亚洲最大的蝴蝶 C.欧洲最大的蝴蝶 20.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 B )。 A .勤劳的使者 B.不会迷失的精灵 21.黑步甲擅长( A )。A.装死 B.耍伎俩 22.蟋蟀舒服的“住宅”是( B )建造的。 A .利用现成的洞穴 B.自己挖掘的 C.与别的昆虫一起挖掘 23.《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 D ) A .象鼻虫、蟋蟀 B.蜘蛛、蜜蜂 C.螳螂、蝎子 D.骆驼、恐龙 24.试验证明:(B )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A )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A .蚂蚁 B.蜜蜂 25.关于萤火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C ) A. 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 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 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D. 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2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 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但很粗糙 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蟋蟀的住所远胜于所有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27.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的猎物的方法是(D ) A .用眼睛看到的 B .用耳朵听到的 C .用嗅觉感知到的 D .通过猎物在网上振动感觉到的 28.枯露菌是一种(C )。 A .甲虫 B.长在树上的蘑菇 C.长在地底下的蘑菇 29.不同蜘蛛网的辐数不同,角蛛的网有(A )根辐,条纹蜘蛛有(B )根,而丝光蛛有(C )根。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地史学试题汇总

二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和三大方面 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提出的。 魏格纳史密斯3.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和四级,其中为最基本的单位。 群组段层组4.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5.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前者如,后者如。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时间顺序7.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等方面。 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8.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地区,岩性以为主。 华北变质岩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群。 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迁西群10.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时期。 晚震旦世11.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组、组、组和组。 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灯影组12.张夏组属统,长山组属统。 中寒武统上寒武统13.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寒武纪1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的陆表海。 北高南低15.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笔石三叶虫鹦鹉螺16.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组、组、组和组的地层。 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17.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类型的扬子区,相对类型的江南区和东

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 稳定活动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18.地质历史中的南方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和。 非洲南美澳大利亚印度南极19.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洋关闭,形成大陆。 古大西洋劳俄20.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洋相隔 古秦岭洋21.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泥盆纪又被称为时代。 征服大陆鱼类22.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状态,仅在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块边缘发育以为主的沉积。 剥蚀陆相红色建造23.古生代期间,自时期至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相沉积 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海陆交互24.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石炭纪25.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区,以繁盛为代表。 热带植物石松、节蕨、科达26.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和等多种类型。 “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27.早、中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 北方海槽昆仑-秦岭28.海西构造阶段,劳俄大陆与大陆拼接,古乌拉尔洋消失,西伯利亚古陆与大陆的拼接,古亚洲洋西南段闭合,大陆形成。 西伯利亚古中国劳亚29.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为界,南北的地理格局。 秦岭-大别山海陆30.后期至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二叠纪三叠纪31.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为界的南北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昆仑-秦岭-大别山海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32.侏罗纪被称为的时代、时代、时代。 “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 “菊石的时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