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北京奥运礼服看旗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北京奥运礼服看旗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北京奥运礼服看旗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北京奥运礼服看旗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94?纺织科技避展2009年第1期从北京奥运礼服看旗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陶慧敏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介绍了旗袍的历史沿革和现代旗袍的艺术特点。通过对北京奥运礼仪服饰的剖析,阐述了旗袍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讨了旗袍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关键词:旗袍;北京奥运;时尚;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41)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56(2009)01--0094--03

旗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也是各区域华人共同拥有并

引以为自豪的服装,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2008北

京奥运会上,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的优雅形象已经不仅仅为中

国人民所熟知,更受到了世界各国人士的爱戴和赞誉。旗袍这

种具有十分典型东方色彩的衣装,深得众人的珍爱,这已经是公

认的事实。但为了在欣赏、穿着的同时,更能体现出她的韵味,

让人们能对它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继承和

发展,还是有必要从时尚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

1旗袍的历史沿革

旗袍本意为旗人之袍,旗人即清朝时在旗的满族人,其称谓始于清朝,并沿用至今【1]。旗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旗袍的发展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1清代的传统旗袍

此期间的旗袍不分男女老少,同一款式,只按季节分为单、夹、皮=三种。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装饰重点在于绣、滚、镶、嵌、盘的堆砌,如图1、2、3所示。这种原本用来保护领口、袖口及下摆的素色衣缘被绣上纹饰,变成了道道镶嵌,并以多镶为美,甚至在京城出现了“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极尽奢华,连面料的本色都几乎被掩盖了[2]。同时,这也成为一种等级的标志。地位显贵的旗袍绣花图案面积可达70%,

工艺之重超乎寻常;宫廷旗袍按官品等级选择高档华贵面料,王宫旗袍用色明朗、强烈、艳丽,平民则以灰暗颜色为习俗[4]。

图1穿旗袍、袍褂的满旅妇女

收稿日期:2008-08—19;修回日期:2008-09—22

作者简介:陶慧敏(1986一),女,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图2缎地绣花镶宽边的长旗袍围3彩绣阔边旗袍

1.2近代的改良旗袍

1929年4月,民国政府发布了有关服装的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JItE3J。20世纪30年代初,旗袍袖长及肘,衣领高耸,呈圆筒式紧抵着下颌。穿旗袍配高跟鞋,成了当时女性追逐的时尚。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女影星如胡蝶、阮玲玉、白杨、周璇等都在银幕上展示过不同的“旗袍形象',[¨。女学生们常穿的蓝布旗袍,款式又有较大变化:宽松直筒式改为紧腰身;长度改短;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4]。旗袍在改良之后仍不断地演变着,先时兴高领,后又为低领,低到无可再低时,索性将领子取消,既而又高掩双腮。袖子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及露肘,40年代时去掉袖子。衣长长时及地,短时至膝间。衩口的变化:开衩低时在膝中,开衩高时及胯下;装饰性质的镶滚也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抛弃了,改用按扣,省去繁琐装饰,旗袍变得更加轻便适体。如图4(a)是30年代初期的样式;图4(b)是30年代中期的样式;图4(c)是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的样式[4]。至于男性的直筒长袍,到40年代,已逐渐被新式服装潮流取代[1]。到了20世纪50年代,此时中国处于一个思想制度变革的年代,也是人们着装新旧概念交替的年代,所以其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副。

(a)垫肩双襟绢花

装袖旗袍

(b)无袖紧身前

开衩旗袍

圈4近代的改良旗袍

(c)织锦缎无袖

双襟旗袍万方数据

2009年第1期纺织科技避展?95?

1.3现代的时尚旗袍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旗袍又开始重新崛起;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礼仪的需要,旗袍成为时装节、博览会、高级宾馆等很多场合礼仪小姐的首选。进入21世纪后,旗袍受到了崇尚时代新潮的年青女子的追捧,常将刺绣精美的旗袍作为婚礼及庆典上的礼服。近二十年来,所见到的旗袍,受国际时装流行思潮的影响颇大,一时间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超短、袒胸、裸背、衣裙两截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现代旗袍既保留了传统和近代旗袍的一些特点,比如衣裳连体、随体收腰、下摆开衩等,又融入了创新意识,如图5所示。一些明星自己动手,有的把领口改成晚礼服样式,有的截去下半身,配以短裤,有的选小一号的旗袍,以显苗条[7]。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很好的展示,她让现代旗袍的魅力一览无余。此次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服装的诸多元素既向世人展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她的“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玉脂白”“粉红”5个系列都有各自与奥运和我们民族文化有关的设计理念[4]。自此。旗袍又被注入了时代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在国际上成为东方美的标志之一。

圈5影星章子怡所着的现代旗袍

2旗袍的现状

2.1旗袍的现代时尚演绎与影响

由香港名导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在大陆上映之后,在京、沪、穗等地引发了新一轮的旗袍热。片中,女主角张曼玉共穿23件旗袍,其美轮美奂的各式造型,把东方女性的温婉玲珑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Is]。

’现代旗袍是设计师们的宠儿,始终走在时尚的前沿。在流行复古的时装界,旗袍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服饰再一次成为世界时装舞台注目的焦点。但是,由于时装带有鲜明的时代个性,因此,复古的流行也决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以现代形式赋予新的内涵或诠释。所以,现代旗袍的设计不仅要体现传统的文化韵律,更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在旗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服装世界刮起了“中国风”,使过去在国际舞台上时隐时现的中国风格的服装、使本来就带给人神秘印象的东方,更加神秘莫测。世界上许多服装设计大师新发表的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备受瞩目。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皮尔?卡丹(PrerreCardin)也是一位崇尚旗袍的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他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此外,日本的三宅一生、意大利的瓦伦蒂诺(Valenti-no),也都尝试过旗袍的造型;风头正劲的迪奥(Dior)首席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的浓妆艳抹的时尚造型显然是旧上海滩月历皇后的翻版‘s-。

现代设计师们更是运用西方立体裁剪及制作工艺使旗袍更趋时尚化,从而更适应了现代牛活的需求。

图6“玉脂白”系列礼服图7“宝蓝”系列礼服

图8“粉红”系列礼服图9“青花瓷”系列礼服

图10”国槐绿”系列礼服

2.2旗袍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旗袍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反映,是绵延不断地吸收不同时期、地域文化营养而产生的。中国旗袍在整体上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和内敛含蓄之美,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这一风格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9]。北京奥运会礼服“玉脂白”系列(见图6)巧妙地呼应了奥运奖牌金镶玉的理念,彩绣腰封和玉佩的设计,既是中国玉文化的完美再现又是对传统旗袍设计的一次创新;层次丰富的绿色与牙白色丝绸面料的质感完美搭配。更突出了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特质;“宝蓝”系列(见图7)腰间饰有采用传统盘金绣制作的腰封,图案选用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趣和美好愿望的吉祥纹样——江山海牙纹、牡丹花纹,凸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中式的立领配以西式的肩部设计尽现中国女性落落大方的高贵气质;“粉红”系列(见图8)以传统盘金绣工艺制作的宝相花图案腰饰,分割出完美的人体比例,领部的设计突出了颈部的优美线条;“青花瓷”系列(见图9)设计灵感取自世界闻名的中国青花瓷器,中国传统乱针绣的运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青花瓷的晕染效果;鱼尾裙的廓形设计凸显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国槐绿”系列(见图10)丝缎礼服寓意蓬

勃朝气的生命和郁郁葱葱的环境,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衣服

中国传统礼仪衣服 中国传统服饰-旗袍 中国的旗袍是中国的代表服饰之一,不仅受国人的喜爱而且名扬国外,下面就介绍一下旗袍的由来及发展经过。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

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旗袍盘扣之美-讲话稿2000字

旗袍盘扣之美-讲话稿2000字 盘扣之美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成都绿舟博物馆的活动现场,很开心,又和大家见面了,本季度我们主要围绕着“中国艺”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发明中哪些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呢?没错就是印刷术与造纸术。古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吃穿用度哪一方面都离不开传统技艺,(这句话感觉有点奇怪,麻烦老师修改一下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光阴里中国手艺人的巧手锦心。 提起旗袍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大多都是:雍容、风韵、优雅、温婉、妖娆??字字句句里都充满了女性古典妩媚。但这种并不裸露的服饰是如何展示出女性的韵味与魅力呢?答案或许就在颈间袖口这一颗颗通向神秘的扣子之上,它的名字叫—-盘扣。 大家不妨可以看看今天你们穿的衣服上有没有带纽扣或者是拉链的呢?从功能上来说它们都是盘扣的延伸,也可以说盘扣是中国传统纽扣的起源,而盘扣又经历了中国古代绳、结、带、扣长期多样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无处不有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改良与辛劳,先人的智慧至今依旧感动着我们。(这句话可不可以再修改一下,感觉还是不怎么好) 那么今天不如一起来了解一下:盘扣之美,美在何处?1、盘扣名词解释、作用、来源盘扣也称为盘纽、纽结或者纽绊,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古时的盘扣即用于男服,也用于女服。 2、盘扣的历史说起“盘扣”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服装,为了使衣服贴身保暖而不散落,就借助于绳子或带子,打结或系扣来固定衣服。这“绳结带扣”就是盘扣的雏形。 “结”的样式很丰富,有起功能作用的束衣之“结”,也有起美化作用的装饰之“结”。同时,“绳结”在人民心目中也代表着各种美好吉祥的意义。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我们今天所提到的盘扣,可以说是在清朝开始才渐渐成型的。在清初时候古人的服装以袍、褂、衫、裤为主,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明朝汉族惯用的绸带,这时,中式盘花扣也随着服装的发展而兴起。 民国时期,是旗袍的时代。张爱玲在当时多样服装中尤其喜欢旗袍,她曾经说过: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盘扣的细节 更是向你阐释中国美的真正内涵。一针一线的穿梭,曲曲弯弯地排列,终于圆润端庄成美丽的样子。还有宋美龄更是爱衣成痴,她青睐旗袍,她的衣柜中有上百件旗袍,依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色彩,款式造型各异。宋美龄旗袍之多,钟情h之深。可以说让我们后人叹为观止。(这句还需要改一下)盘扣受到古今中外各类人们的喜爱,不仅仅是由于它外表的美丽与精致,更有着内在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感情,它用它的美,展示着中华传统手工艺的精致绝伦。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盘扣,代表着一种服装语言。 手工盘扣有其特殊的工艺性,每一例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从普通直

中国旗袍历史

中国旗袍历史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旗袍的起

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旗袍

第八课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旗袍 旗袍,中国传统服饰,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是中国灿烂辉煌的服饰的代表作之一。 旗袍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着典雅而崇高的中国美,演绎的是看得见的传统文化,书写的是最低调的爱国情怀。让世界了解旗袍,让旗袍改变生活。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一.生词: 旗袍服饰辉煌诞生演绎低调顶峰承载风靡热衷崇尚玲珑突兀时髦遮掩模式沧桑变幻 二.语言点 是…….之一以……的形式…….. 由于…….以至于……. 从………到………… 既有………更有……… 三.练习 1.填词 旗袍辉煌演绎低调顶峰承载风靡 热衷沧桑变幻既有………更有……… 1).()是中国传统服饰,现代的中国女孩子很多人也喜欢。2)让我们用阳光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 3)这本书()帮助我们学习文化的作用,()教我们学习做人的作用。 4)唐朝是中国的最()的时代。 5)我的朋友小王为人非常(),从不宣扬自己。 6)昨天我们几个奋力爬到了山的()。 7)这种流行的款式在北京()一时。 8)很多同学都()于足球比赛。

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文化风格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旗袍文化。京派与海派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的起源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倒大袖与新样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国旗袍最灿烂的时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经典的过程,四十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经过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风姿再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旗袍曾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从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显得有些落伍。近十几年来,木棉道品牌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尤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 仪场合。 旗袍配饰 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

旗袍与中国传统服饰-中英互译

旗袍与中国传统服饰 旗袍源自清代满族女性服饰,被誉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典范。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方面符合中国文化和谐的特点,而且它的装饰手法也展现着浓厚的东方特质。另外,穿旗袍可以增加形体的修长感,配上中高跟鞋,更可以抬升人体的重心,将东方女性的端庄、典雅和含蓄的美展露出来。因此旗袍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长袍、马褂,长袍和马褂都是满族男子的服装,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部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连扣在马褂的内下摆。长袍马褂给人的感觉是既不乏庄重,又显得洒脱和舒适。 2001年APEC会议各国元首穿着“唐装”集体亮相,掀起了一股以穿“唐装”为时尚的风潮。将“唐装”作为中式服装的通称,主要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所以“唐人”作为中式服装的通称,主要是因为国外都称华人居住的地方为“唐人街”,所以“唐人”穿的衣服自然就叫做“唐装”了。当今的“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它的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也就是盘扣;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等。 另外,中国不动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服饰也各有特色。比如,肚兜就是关中和陕北的传统的贴身服饰,肚兜的形状就像背心的前襟,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

上,下面两边各有一条带子系在腰间,它可以避免肚子受凉,夏天时儿童穿在外面也显得天真烂漫。在儿童穿的肚兜上尝尝绣有虎头像和“五毒”图案,给予了大人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再比如,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彝族妇女的头饰大致有缠头、包帕、绣花帽三类,其中红河地区妇女的头饰更是琳琅满目,以银饰为贵为美。披风是彝族男女皆备的特色服装,以动物皮毛、毛麻织品和草编织制品为原料,以青、蓝二色为主。 Cheong-Sa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The cheong-sam has its origin in the Manchu female's costume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de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bilatory culture. As for the reason, the cheong-sam not only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rmony within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style, but also shows rich oriental idiosyncrasy with regard to ornamental techniques. In addition, the cheong-sam will give more pominence to a lady's slender figure, and also help to heighten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human bodies together with high-heel shoes, so that civility, elegance and dignity will be fully displayd. Therefore, the cheong-sam developed its own trend, which has been long lasting. As for the traditional clothes of Chinese men, the long gown and mandarin jacket are typical. Both of them have round necks and narrow sleeves. The mandarin jacket can be seen as a kind of Chinese-style jacket with buttons down the front, mostly with sleeves like a horse's hoof. However, the front of long gowns, with buttons on the right, is basically large. There is also a type of garment combining the long gown and the mandarin jacket, and they will only have the under-half part,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旗袍 艺术内涵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 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 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 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 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 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 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 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 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 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 上的两种风格。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 腰身也越为合体。 发展历程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 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 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服饰文化把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其中。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的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求,方便生活日用,以便身体活动,美化自身体态以娱乐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地位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追求时尚、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追求艺术的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

中国人的生活-旗袍与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人的生活-旗袍与中国传统服饰-1 中文: 旗袍(Cheong-sam),被誉为中国女装的代表,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的满族(Manchu) 女性服饰,二十世纪30年代经过现代改良而达到顶峰。旗袍可用不同材料制成,长短不一,可在平日穿着,也可在正式场合穿着。旗袍既可以体现女性的端庄美丽,又可以展示她们婀娜多姿的身材,因而得到广大女性的喜爱。难怪它不仅受到中国女性的喜爱,也受到外国女性的青睐。 语言要点: representative;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date back to; reach its peak; on casual or formal occasions; reflect; elegance; graceful figure; no wonder; not only…but…as well 译文: The Cheong-sam, know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dres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It can date back to Manchu women’s clothing in Qing Dynasty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1930s after the modern improvement. The Cheong-sam can be made of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to varying lengths, and it can be worn either on casual or formal occasions. The Cheong-sam reflects not only women’s elegance and beauty but also shows their graceful figure. No wonder it is so much liked by women not only of China but of foreign countries as well.

传统文化旗袍22

第22课旗袍 学习目标: 1、认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激发兴趣,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学习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动乱: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穿插讲解: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2、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人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

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汉族女性改进,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旗袍有两部同名电视剧,一部由邱心志,田海蓉主演,一部由周迅,柳云龙主演。作家雪静出版过名为《旗袍》的历史小说。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旗袍

旗袍,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中国传统服装,“是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为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起源时间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9-10]。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11]。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起源样式的争论 旗袍的样式起源,在民间一般认为改良于清代旗女之袍,而实际上在学术界争论很多,主要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12]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满清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但“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14]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15]《近代中国女装实录》[16]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说:“汉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满族的袍和褂的历史渊源又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17]。” 第三种以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18]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宋、明时代,并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认为旗女之袍对民国旗袍有影响,但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因此认为民国旗袍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所以他倡导旗袍改名为“祺袍”,并把“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祺袍研究会”。 第四种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19]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

旗袍文化浅析

旗袍文化浅析 国际商学院旅游管理乔梓文 1307714027 内容摘要:旗袍在中国已有百来年历史,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后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和东方璀璨的明珠。本文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神秘魅力,旗袍穿着要领,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今旗袍的时代精神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旗袍的韵律与妩媚。 一、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又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裁剪很简单,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主要特征有右衽大襟,饰以各式袢扣,直腰身,袍身宽大,“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帮甚至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有多重宽大的滚边。…满族贵族妇女的旗袍,面料多为绸缎,图案大都是吉祥纹饰,走起路来像是“风摆荷叶”。 到2O世纪2O年代,满汉女子服饰不断融合为一,并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当初的旗袍样式,袖口收紧,滚边减窄,纹样刺绣稍作简略,衣身略短。到2O 年代末,受西方裙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旗袍变为收腰合体曲线式,展现了女性的凹凸特征,具备了现代女装的基本特征和流行基础。 进入三、四十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全世界家喻户晓,堪称经典之作,是旗袍的顶峰时期。这时的旗袍采用高立领、吸腰、短袖、纽襻、斜襟、高开衩,袍子忽短忽长,剪裁和造型学习了西裙特点,使旗袍更加合身,展露女性玲珑突兀的优美体态。”面料上,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都在应用。 1949年解放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遍,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便装。但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穿衣服鄙弃穿红戴绿,鄙弃小资情调,流行朴素的军装、列宁装。于是,旗袍所蕴含的悠闲、舒适、柔曼的大家闺秀形象,已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 1956年,据说苏联的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我们国家提出口号“人人穿花衣裳”,于是旗袍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

浅谈中国旗袍文化

略谈中国旗袍文化 就我平日所见,穿旗袍者多是礼仪小姐、迎宾小姐和服务人员。迎宾小姐穿旗袍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在寒冷的冬天,穿着高开衩的单薄面料伫立风中,笑迎下机的重要人物。这种为了“风度”而牺牲“温度”的穿法,使旗袍负上一面不解人情的性格,实是无辜。转视校内各大活动现场中的礼仪小姐,她们身上的旗袍所用的是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很鲜艳,开衩也很高;而穿的人有时由于身形与所穿的旗袍不相适合,有时由于站姿不得体或所画的妆掩盖了气质,诸如此类因素无不扭曲了旗袍的本来面目,旗袍也因此由淡雅落为低俗。今日已有人提出“制服旗袍”这一现象,可想而知,当旗袍被冠以制服一词,对人而言,无疑就承受了一种制服上暴力压迫。那么旗袍原本的美是怎样的呢?在搜寻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旗袍的一些往昔故事,重新发现旗袍的美丽倩影。 有人这样诠释旗袍: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的贤淑、典雅、温柔、性感和清丽,诠释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性情与气质。它追随着时代,承载了中华服饰文化的文明,显露出中华女性良好的修养与个人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诚如斯言,旗袍确实但当得起上面一段恭维。一个有文化常识的人,看到一件精美的旗袍,不难联想到人体的曲线,联想到近代历史,联想到繁华的都市,联想到有旗袍出场的电影。之所以它能唤起人们诸多的联想,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文明于我们并不陌生。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并非是我们从当下泛滥的清宫大戏中看到的那种,而是指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几经变化后的改良旗袍。我们知道,20世纪初,清王朝被摧毁了,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颇令人费解的是,就在这样一个年代,中国人依然没有忘记享受生活,于四处硝烟中趁机发展了时装业,他们拿旗人的女长袍加以改造后就成了一件璀璨的艺术品。在有这件令人费解的事同时,也有一件令人习以为常的事,那就是,在本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上,无论一个朝代的末期多么混乱,总有一个角落,总有一群高贵,生活于歌舞升平之中。 从近代的历史看,上海算是一个那样的角落。当时的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打高尔夫、游泳和骑马等社会活动。在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的迫需下,旗袍的改良与流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改良后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的样式也发展为多种: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在改良的过程中,也曾有过一些阻力,当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一寸,袖子采用西式时,即惹起了一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至30年代中期袍底落地遮住了双脚。越来越短的是袖子,原先能遮住手腕的袖子缩短至肘部,再后来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从我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中,大概可以看出,进入30年代后,旗袍多在长短、胖度及装饰上略作调整,而无法跳出基本的轮廓,这也说明旗袍发展至此已然成熟完美,现代意义上的旗袍造型由此奠定。 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但,并不是每位女性穿起旗袍都好看的,旗袍的美丽对女性的天然组成有不少的挑

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认识 一、传统服装的特点 中国称自己为“衣冠王国”。《易经》上曾这样写:“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中国的传统服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基本体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能基本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点: 1、服装的社会等级森严 封建社会历来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服装不仅为了遮体暖身,更是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顶上那颗小小的顶珠的有无和所用宝珠的颜色、大小,都能显示出不同的官阶和身份来。至于寻常百姓,也能从穿长衫和短打来区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不堪,还不肯轻易脱下身上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以保持其读书人的身份和“尊严”。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国人历来习惯衣貌取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只重衣衫不重人”。 2、服装的象征意义浓重 由于受“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普遍趋于保守,服装样式的继承多于创新。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颜色、图案、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边、嵌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惜功夫、不厌其“繁”。中国服装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根据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学说,黄色象征着四方拱卫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贵,于是黄袍便成了皇权的特殊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三羊(阳)开泰”、“六(鹿)合(鹤)同春”、“吉(戟)庆(磬)如意”、“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这些吉祥图案、纹样的出现和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复合折射,同时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 3、款式单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单一、饰品繁多 中国服装历来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宽衣博带,广袖高髻,长裙曳地。比如蟒袍、龙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线裁剪的,款式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和保守禁锢的审美意识的影响,体现在衣着上就是以遮盖为美,反对人体的暴露,整个人体被层层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时出现的旗袍,立领高翘掩面,衣身肃穆修长、底襟封闭包裹。又由于东方人人体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国传统服装裁剪平面,不强调人体的特征,对人体美却很难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的制约,我国传统服装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丝为主,和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装又比较大的区别。同时我国传统服装的饰品比较繁琐,比如藏袍上附着着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宝饰物和腰刀、火镰、鼻烟壶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乌”之类的宗教护身符,其繁复、绚丽与贵重令人眼花缭乱。 二、传统服装的现代化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文中写道:“时至今日,理学的时代久已过去,应该建立中国文化的新统。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新统已经在建立之中”。张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新统指近代中国出现的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化。中国服装的改革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象文学革命那明确响亮口号,但那时期大胆着装者的所作所为,实质上也是服装领域的一次革故鼎新。由此产生中国的新服装和新的服装文化,开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服装的新统。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