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影响 Abstract 【Key Words】目录 11.绪论 12.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1宏观层面上的影响 22.1.1 生产要素的

进口可以增加我国的要素供给 22.1.2 出口的发展可以“带动”国内外投资的增加 22.1.3 出口的扩张可以带动国内就业的增加 32.2 微观层面的影响

32.2.1 国际贸易可以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 32.2.2 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42.2.3 国际贸易可以加快我国的知识进展 43.我国应该采取的国际贸易策略 43.1继续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同时培育我国竞争优势

53.2 转变国际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 63.3 大力调整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83.4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技术引进效应和自主创新能力 93.5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灵活应对贸易摩擦 10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绪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国际贸易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之一。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确定国家经济进步的原因属于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长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演进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虽然资本的跨国界移动成为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但商品的跨国界移动有增无减,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 由1991 年的21826.2 亿元增加到2011 年的3471564亿元,增长了159倍,年均增长率为79.5%。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我国的国际贸易也出现了大幅增长。1991 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3827.1 亿元和3398.7 亿元,而在2008年达到了100394.9 亿元和79526.5 亿元,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外贸出口额与进口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为82029.7 亿元和68618.4亿元。1991-2009 年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2.7%和21.5%。1991 年出口和进口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17.6%和15.6%,到了2009 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3.9% 和20%。我国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国家大力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政府各部门推出改革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进口是国内生产重要的供给因素,出口是外部重要的需求拉动因素,只要外贸商品遵从一定的规律,进出口就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于进出口增长速度长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此无论从需求方面还是从供给方面来看,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2.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对我国生产要素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影响上面。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角度看,国际贸易不仅对要素供给的多少发生影响,而且对我国的就业水平也有影响;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则可能从资源配置、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三个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均已证明,如果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也有可能对该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1.1 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增加我国的要素供给对大部分国家而言,由于在资源察赋方面存在差异,都不可能完全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要素,这时生产要素的进口对经济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也是一样。相比较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在其经济起飞的过程当中,无一例外都曾从欠发达国家通过进口获得稳定而便宜的

原料和燃料。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进口,一方面弥补了国内相关要素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生产企业的利润率,这对维持国内的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与发达国家一样,需要进口部分国内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生产现代机器设备的能力相对缺乏,通过进口从发达国家所获得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出口的发展可以“带动”国内外投资的增加研究表明,我国出口部门的要素收益远远高于进口竞争部门的要素收益。这就是说,出口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比进口竞争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高。出口部门的这种较高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必然会“引致”一部分国内要素流入出口部门,在国内要素流动机制比较平滑的条件下,大量的要素流入就意味着出口部门的国内投资大量增加。这部分投资可能是从效率比较低的进口竞争部门和非贸易部门转移而来,也可能是新创造出来的额外的投资增加。除带动国内投资的增加之外,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还将吸引部分国外的投资者进入该国的出口部门。与受我国储蓄水平制约的国内投资相比,这部分国有股资可形成“纯粹”的投资增加。不管是“带动的投资增加”,还是“纯粹的投资增加”,这些投资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1.3 出口的扩张可以带动国内就业的增加国际贸易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这一命题,对我国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教授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她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大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因此在最优的国际分工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商品,这必然会提高本国的就业水平;第二,不同的贸易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水平影响很大。如果一种贸易战略能够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的增长,那么它就会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克鲁格教授认为,与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相比,选择开放的贸易战略(以出口促进为主的贸易战略),会更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增长;第三,与不同的贸易战略相配合的贸易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的技术选择,从而影响到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因此,如果一种贸易政策会促使所有产业和企业选择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这也会相应提高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第四,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还与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有关。 2.2 微观层面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优化,二是规模经济的形成,三是知识进展的出现。 2.2.1 国际贸易可以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在不参与国际贸易时,我国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只能在该国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得以展现,我国的资源也只能按照国内需求进行“次优配置”,这就注定会使一部分国内资源被错误地配置到劣势产业中去,造成生产的低效率。但如果我国较多地参与国际贸易,则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会依照比较优势原则,更多地生产和出口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于国际市场)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资源配置可使我国的生产效率得到充分提高,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2.2.2 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也即国际贸易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然而实际上,这一假定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相去甚远。尤其在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上升和相似产品之间贸易量上升方面,传统理论几乎无能为力。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利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认为,在国家间越来越相似,市场竞争越来越不完全的今天,规模经济己经取代要素察赋

差异而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了。当然,克鲁格曼的这一结论是在解释贸易原因,但是从贸易结果的角度看,这一结论同样适用。我们知道,许多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降低成本,这一规模仅仅依靠狭小的国内市场往往无法实现。而如果我国大力促进产品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就可为国内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创造条件。 2.2.3 国际贸易可以加快我国的知识进展戈特弗里德·哈勃勒认为,“贸易是传播技术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吸收技能、技巧、管理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手段和工具。……可能甚至比物资商品的进口更重要的是技能、技巧、管理才能、企业家精神的进口”。但是,关于国际贸易对我国知识进展作用的详尽论述,主要体现在美国经济学家罗默的新增长理论之中。在这一理论中,罗默专门论述了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国际贸易至少可从以下几种渠道促进我国的知识进展:首先,各国之间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使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使贸易国的总产出水平提高,经济加速增长;其次,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各国之间开展贸易还可以节约一大部分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许多重复劳动,这对于我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产品,边干边学,消化吸收,加速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推动国家经济长期增长;另外,国际贸易也会作用于企业并成为推进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动力。由于国外存在竞争对手,因此新产品、差别产品垄断周期将会缩短,各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将会增加对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 3.我国应该采取的国际贸易策略 3.1继续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同时培育我国竞争优势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我国近年来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实施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为我国贸易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出巨大贡献。这种基于比较优势原则而实行的外向型贸易战略对我国剩余资源的利用、资本积累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方面都起到一定作用,我国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使我国正在逐步从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靠拢。我国作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发展中大国,比较优势原则仍然应该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础。正如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贸易发展战略确实使我国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向低技术出口部门的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我国贸易条件。有些学者因此而主张我国放弃比较优势战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或内生比较优势战略。我认为竞争优势或内生比较优势和比较优势并没有本质区别。比较优势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来说明我国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作为最先由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更多的是从企业微观层面来说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两种理论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并行不悖。我认为无论是经济理论本身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还是中国目前就业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比较优势战略仍然应该是指导我国未来贸易发展的主要战略。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条件,通常只有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上才可能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不仅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条件,只有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不断进行要素积累,获得“自生能力”,才能不断地提升我国国际分工的层次。我国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就是在比较优势原则的指导下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结果。然而,比较优势战略确实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发展中国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并且难免产生贸易条件恶化问题。因此,在以比较优势为原则指导下,政府还必须在微观层面上不断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政府可以在增强企业竞争力

上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科技投入、研发活动以及教育投入等培育高级要素;通过实施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逼迫企业改善质量,升级技术并有效刺激国内多元化需求;通过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来促进与主导产业相关连的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通过鼓励竞争,实施反垄断法,强化国内竞争程度,促进企业创新,等等。总之,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干预手段影响企业的竞争环境,强化企业在供给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撑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程度方面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同时也可以根据本国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和国际市场变化制订出我国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实现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转移。3.2 转变国际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它导致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恶化、贸易结构低级化以及贸易利益损失和贸易摩擦升级等问题。我国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走低能耗、低污染、科技型、高附加值的集约型外贸增长道路。因此,我国应该坚持科技兴贸战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首先,大力鼓励高新技术产品、优势农产品、环保节能型产品出口;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同时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通过税收、货币政策和行政措施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产品进口,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大力进口不可再生资源并做好资源的战略储冬;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技术设备,特别是一些高尖端技术的进口。其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多种方式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加工贸易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乃至自创品牌发展,使我国成为全球先进制造基地。创新加工贸易运行模式,改革加工贸易管理体制,提高加工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加工贸易中的原材料国内采购率,促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率并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殖链,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设立不同类型的加工贸易区并对加工贸易实现集中管理。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主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以承接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设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工区,实现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转移。减少加工贸易中对外商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通过在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支持,逐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地位。同时也应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最后,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结构和质量。由于服务品具有消耗所在国资源少、对环境破坏小、市场风险少、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优化外贸出口的整体结构,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我国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要研究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大力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主体,加强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提高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竞争力。 3.3 大力调整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贸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产业结构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一定成就,贸易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仍然层次较

低和不够合理,目前农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比重却较低。传统农业比重偏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发展缓慢。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低级化和贸易商品的低竞争力。因此,我国应该大力调整我国贸易政策,并结合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制定我国相应的产业政策,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转型,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我们应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对农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淘汰一批失去比较优势的产品,积极将新技术、新材料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其技术含量、质量和档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和就业增加,但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利益有限,贸易条件恶化并易导致贸易摩擦,就长远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应该成为我国未来贸易发展方向。考虑到我国经济长期和持续增长以及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我们要根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我国不同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产业升级方向和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目前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欧盟等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提高全球竞争力,实行在全球范围内配簧资源,纷纷把资本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密集型环节以及大量生产者服务进行产业外移。而我国通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要素禀赋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较雄厚的资金基础、一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我国应该鼓励企业承接发达国家翻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者服务以及其它各项外包业务。应该通过税收、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和自主创新活动,不断培育和发展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以薪材料、生物、信息、激光、电子等高薪技术产业。通过改革和完善出隧退税等贸易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升级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产品出口。 3.4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技术引进效应和自主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要素对提高我国贸易的全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远大于物质资本积累。根据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美国战后农业生产的增长,其中只有20%是物质资本积累所引起的,其余的80%主要是融教育以及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美国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额,大约有一半是由于改善劳动者素质所致。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高级要素比自然要素对我国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当我国自然要素较为匮乏情况下,更应该大力发展高级要素。我国是一个自然要素人均占有量都很低的图家,高级要素的培育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本质上看,教育投资就是一种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而我国目前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还比较低。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早在1994年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到2011年我国教育投入还未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发展高等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增加我国资本存量,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技术引进中的消化、吸收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够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应该加强适宜技术的引进并提高技术引进中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目前,在技术引进的消

化和吸收方面,我国高新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最高仅为1:0.2,且近年来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的这一比例则更低,这与日韩等国l:3的比例差距很大。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我国技术引进额长期以来都远远高于国内技术交易额。企业的技术来源仍然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而非技术创新。因此,我国在引进高新技术同时,更要加强适宜技术的引进,这种技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存量相一致,这样有利于我国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我国作为一个后进国家,技术引进对我国经济赶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它对我国总体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经济安全以及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目前是个出口贸易大国并有一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但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主要以外资出口加工贸易为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非常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就更少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产权品牌的产品不到10%。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强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强化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鼓励和支持培育技术创新意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3.5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灵活应对贸易摩擦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频发恶化了我国贸易环境,不利于我国贸易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根据贸易摩擦的内外因素,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并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贸易摩擦。目前,从国际层面看,贸易摩擦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下,处于竞争劣势的国家往往在一些利益集团游说下偏向于对某一部门实行贸易保护,这导致了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特征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各自的自由化范围和进程。多边体制的规则是一个各参与国多方博弈的集合。它本身体现了博弈方的利益,由于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国内层面看,我国自身出口商品的低附加值、低价格、低质量以及低标准等问题是导致我国商品面冁国外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贸易摩擦。首先,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应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上其它各种经济规则的谈判,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出开放条件,参与规则制订中的利益博弈,使这些规则和体制能够反映我国的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其次,我国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商鼎市场、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更强,价格更能反映市场供求。要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减少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能在较为完善的市场上公平竞争,尽量减少对某一类型企业的补贴和市场保护。国际贸易的各微观主体能够以利润为导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墨反映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避免许多贸易摩擦,同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的充分发挥,使我国国际贸易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有效的动态剩益。再次,除了要不断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实现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效益为上的贸易战略转型,我国还要不断完善外贸管理体制,主动灵活应对贸易壁垒。我国应该实行标准化战略,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进出口产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认真研究多边贸易体制规则以及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反倾销、反贴补以及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等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从容灵活应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高企业应诉意识和应

诉水平。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中,我国应该积极采取“绿化”改革措施。可以在贸易环节中通过征收关税、环境附加税等办法来加强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我国应逐步采取环境成本内在内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强绿色认证工作,鼓励企业进行IS014000和SA8000等体系的认证,改进生产以适应标准,使企业有效跨越绿色壁垒,获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最后,我国应该在贸易总体战略上作出适当调整。在进一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同时,重视进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尽量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特别是可以鼓励多从与我国贸易逆差国大的圈家(如美国)进口一些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高耨技术产品、机械设备,专利,专有技术等技术性产晶。这些进口不仅能够更好地产生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能够减少双方贸易失衡,避免因严重贸易差额导致的汇率压力和贸易摩擦;在强调外贸在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开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有必要。相对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和荷兰、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我国国内市场容量大,企业在我国市场上可以实现一定的规模经济。同时,由于我国是个贸易大国,大量依赖出口容易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后果。因此,我国应该走内外贸相结合道路,外需和内需相协调的均衡发展战略,降低外部经济的风险;鼓励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多元化经济开放模式,从而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并通过投资带动出口,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摩擦。结束语现阶段,世界已经逐步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要想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必须要认识到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跨国界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都能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增长,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进行考察,结合当今跨国公司的活动得出结论,并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替代;互补;互动 1 “替代关系”阶段 由于早期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市场导向型,并且其投资行为通常跟随在贸易行为之后发生,因而人们习惯上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代替出口贸易是为了寻求东道国当地更为理想的市场。对于这些市场导向型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是从国内生产和对外出口开始其国际化经营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行为的转换是出于占领和扩大市场的需要。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形:追求低成本的市场导向型和绕开贸易壁垒的市场导向型。在前一种情况下,当企业已丧失对某项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垄断优势,生产工艺已达到“标准化”程度时,继续在国内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国外市场就不如到国外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并销售更能获利,因此企业会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来代替先前的出口。尤其是当国外的目标市场上存在众多同类产品竞争者时,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这种决策转换更显得重要。这时到国外投资生产比出口产品到国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维持市场份额,从而企业行为会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 2 “互补关系”阶段 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可从日本对东南亚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求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雄厚,奠定了在资本、技术方面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自然资源缺乏,所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于是日本在定位于发展本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量向拥有廉价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到东道国当地兴办相应产业如资源开发、纺织品、食品、标准化零部件生产等,产品不仅返销日本,还推向其他国家市场,大大促进了投资东道国与母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 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扩张密不可分,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无国界的生产活动”。作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跨国公司个体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因此必须重视跨国公司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国际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当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后,沥青逐渐融化。红海位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是干旱的荒漠,没有大河流入,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经印度洋的海水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 ,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由于红海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该商船顺序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后,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结果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 问题: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 要点解答: 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

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 第六章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那么,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大致上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或饥饿问题。因为农场主明白: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贸易优势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多等方面。 世界粮食供应依靠少数发达国家是粮食安全的“巨大隐忧”。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问题:我国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现存的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及策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生产力经济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l、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和发展已经制度化、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和发展活动。企业内部的研究和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内技术市场。即使研究和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和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研究和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这个途径带来了其它国家科技发展的信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人文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人文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B1505杨悦 222455 2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休戚相关。而现今,随着人类改造能环境能力的增强,人文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蔚为可观。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历史、政治及风俗习惯等。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一般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达地区。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承受力是受限于其经济实力的。通常,经贸发达地区需要较多的经济人口,亦能供养较多的人口。举例来说,有些地区因人口迁入、劳动量大增(如美国、澳大利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迁入,而加速了本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反之,由于人口迁出造成某些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失,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因而会给该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和消费等诸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以致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产活动。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各民族语言不通,宗教分歧、风俗习惯差异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需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 语言对国际贸易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世界市场上由于语言复杂多样的商业行情,信息交流带来许多不便,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商品竞争力,各国企业家纷纷研究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及语言特点。在国际贸易中只有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文化及不同地区语言文字的差异,才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此外,宗教对国际贸易业务是十分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一些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同时也会对产品的种类销售时间及购买周期变化产生影响。 最后政治要素对国际贸易影响也是十分巨大。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发展的机会,再如,如果一个国家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必定有各国的学者和游客到来,从而带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学完国际投资(主要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若干理论后,请大 家就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或对外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理论上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具有替代效应 经查阅,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最初由蒙代尔提出。 他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考察贸易与投资相互替代的情况认为:在存在关税的情况下投资与贸易 具有替代性贸易障碍产生投资投资障碍导致贸易。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具有创造效应 这是一种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和解释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称为“小岛清模式”。 小岛清模式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 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 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 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 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 小岛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将贸易区分为顺贸易导向型(或贸易创造型)和逆贸易导向型(或贸易替代型), 与前人的直接投资理论有较大的不同,对英、美学者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解释了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

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这一时期以资源导向型、劳动力成 本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占主导。也说明了在亚洲 出现的以日本—“四小”—东盟—中国—越南等为顺序的 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即所谓的“雁行模式”。 二.实证经验——对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的分析: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A.区域分布: 可以看出中国海外投资分步集中化及地缘优势和人员优势是相邻国家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重围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 B.行业分布: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

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迅速,1950年国际贸易值仅为607亿美元,到2000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达70000亿美元。当前,国际贸易的规模还在继续不断扩大,但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增长和国际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构成中的技术贸易增长速度不断加快,1975年—1985年10年间,美、德、英、法、日五国高新技术出口额平均增长73.1%,而1985年—1995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了353%,是前10年高新技术出口额增长的5倍,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此外,国际贸易商品中技术、知识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9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以及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产品的质量性能不断提高,种类、规格不断变化;同时,产品的更新周期也大为缩短(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80年代是4—5年,而90年代是1.5年—2年),这一切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日益上升,到2002年已超过25%)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使国际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身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和发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在国际间的转让、软件开发咨询、技术服务、现场指导等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贸易部门。此外,先进科技的出现形成新的服务部门:如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报信息业,以信息资料的搜集、储存、整理、交换为主要服务内容,其规模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使得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等传统服务部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部门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全球业务,为全世界顾客提供有关服务,增加新的服务内容。据资料统计显示,从1967—1980年,国际服务贸易额由700—900亿美元猛增到6500亿美元,1997年再增至132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际贸易额的19.86%。近几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更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根据世贸组织2001年5月公布的年度报告,2000年全球服务贸易额达28150亿美元。

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替代也可以促进贸易;另一方面贸易政策的改变在一定宏观条件下又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最初是由Mundell(1957)提出的。他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具有替代性,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这种替代关系从“关税引致投资”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20世纪80年代初,Markuson等(1983)和Sv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者直接投资与商品贸易之间不仅存在替代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存在互补关系。80年代期以后,Bhagwati(1987)和Dinopoulos(1991)等经济学家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他们将不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而是为了化解潜在的贸易保护威胁进行的投资叫做“补偿投资”(quidproquoinvestment)。这种理论模型对于80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做了解释。 一、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替代性 Mundell对贸易与投资之间相互替代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两个国家、两个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之上的。利用标准的国际贸易模,他考察了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即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以及禁止性贸易如何刺激投资。在生产要素不能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而同时又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两个国家之间就必然会发生贸易,贸易的结果会达到世界均衡并实现商品进而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假如由于某种外部原因使得资本在两个国家之间的流动障碍全部消除, 而同时贸易障碍引起资本边际收益的差异,资本的国际流动就必然会产生。资本的流动同样会达到世界均衡并导致资本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因此,Mundell实际上是使用要素比例理论解释商品的国际流动,而用资本边际产量的差异解释资本的国际流动。由于贸易障碍会对两个国家之间的资本边际收益产生影响,因此贸易障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或直接投资。由于这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以便克服贸易障碍对资本效率的抵消作用,因此一般被称为关税引致的投资。 关税引致投资表现为投资对贸易的替代,这对东道国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福利影响?Mundell 认为与关税没有引致投资相比,投资的增加当然会产生积极的福利影响。但是其他经济学家指出,与自由贸易相比关税引致投资会产生福利损失。首先,关税引致投资如果使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部门获得发展,就会减少贸易量,由此带来的贸易福利损失要大投资所带来的福利增加(Johnson,1967)。其次,如果关税引致投资使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获得发展的同时又伴随着贸易条件恶化,那么关税引致投资产生的资本扩张就会带来福利损失, 产生由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悲惨的增长”(Bhagwati,1973)。再次,从国家税收和外国资本利润提取影响的角度分析,当一个国家对进口替代部门给予关税保护,同时又将流入资本所产生的边际产品作为资本利润而支付给外国投资者时,即使资本流入增加了产出和提高了收入水平,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福利损失并导致贫困化增长。然而,对资本流入国来说,当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时关税引致投资不会减少贸易量,也不会使贸易条件恶化,同时还会产生就业效应。 二、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互补性 在贸易障碍产生投资的情况下,资本主要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然而如果资本的流动不是由关税引致,而且主要流入出口部门,那么投资和贸易之间就将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资本流动将导致进一步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扩大贸易规模。有许多原因可以导致贸易和投资之间的互补关系,Markuson等(1983)利用一系列极度简化的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 . 的变动和演化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的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告》中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和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的85%.此外,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增加了教育经费,采取措施加速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贸易,投资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二战后一般为7年,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 的产品更新周期只有3年左右,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由于科学技术的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新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兴技术已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的整体

突破,并很快扩展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心.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上旬刊(总第250期) 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ii 深 刻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 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提: 高劳动者技能和改进劳动手段.科找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在20世纪初这一比重为 20%左右,50—60 年代为40%, 50%,7一8O年代为60%,70%. 息高速公路建成并广泛应用后这一一 比重将达到90%.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1977—198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14%.1980--1989年, 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4.2%,其l中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了 40.5%. 第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大大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到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总和. 第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国际化.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投资于新技术,新领域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促进国际资本高速流动的巨大利益动力.新技术革命一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90年代后期,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则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纪录。《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播出之后, 剧中嬉笑自如、无拘无束的青春女性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该剧不仅在电视市场上创造了播出权几十万元一集的价格,而且不少电视台在播放该剧时还在剧中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插播广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播出电视剧本身的时间。这表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中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从《宰相刘罗锅》(1996)到《雍正王朝》(1998),再到《铜嘴铁牙纪晓岚》(2001),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这些电视剧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而且也是模拟现实。例如,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它不仅通过100多位人物、600多个景点叙述了清代从康熙到雍正年间的政权斗争,而且还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历来是中国的叙事传统。这些电视剧显然继承了这一知识分子的叙事传统。这些电视剧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写,其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而在于温故而知新。 如果说历史剧是各种社会力量共有的策略,那么类型化电视剧的出现则是电视剧市场化的结果。中国电视剧从《渴望》开始出现了类型化倾向。在各种类型的通俗电视剧中,以《渴望》、《皇城根》、《京都纪事》《儿女情长》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以《爱你没商量》、《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牵手》等为代表的言情剧数量最多。此外,以《公关小姐》、《广告人》、《情满珠江》等为代表的都市商战剧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公关小姐》甚至在某些地区创造了52.76%的收视率,最高收视率达到了90.78% 。在这些电视剧中,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权力较量、人们实际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都被戏剧化为人物的善恶冲突,社会或历史经验通常都被简化为“冲突—解决”的模式化格局,通过叙事的策略性过程的处理,文本中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最终被“驯服”,随着那个被预订好的叙事高潮的到来,最后是一个善恶分明、赏罚公正的结局。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编辑部的故事》带动了中国城市电视喜剧的风行,1995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的《我爱我家》的播出,则使情景喜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俗电视剧形式。情景喜剧的形式虽然是舶来品,但其叙事的策略却是本土化的,这体现为其常常采用幽默、滑稽、戏闹的传统喜剧形态,常常启用为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喜剧演员和明星,用小品似的故事编造、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梦想和尴尬都作了喜剧化的改造,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这些平民化、世俗化的喜剧,通过对一些杜撰的喜剧人物的滑稽言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