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欧洲的殖民崛起和掠夺》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欧洲的殖民崛起和掠夺》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欧洲的殖民崛起和掠夺》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欧洲的殖民崛起和掠夺》教案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最早沿新航路进行海外殖民征服和掠夺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7-18世纪的荷英法之间的多次争霸战争,其性质都是商业性战争,目的都是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工业资本主义的英国战胜专制的西班牙、法国和商业资本主义的荷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激烈的贸易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学情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和海外商品市场的建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特别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早期争霸战争的性质等内容比较难理解,就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达到课标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这些问题讲解清楚。

教学方法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片、引文等历史材料,总结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

2.老师设置探究题目,将学生分组,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然后通过成果展示和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精神。

3.教师设置情境资料,引导学生研究殖民扩张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史实基础。

2.课下自制早期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和反映“三角贸易”的简明示意图,以便课上展示成果和便于分析相关问题。

3.用辩论的方式来讨论殖民扩张的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方向及其特点。

2.掌握荷兰兴起的原因和海上商业、殖民活动。

3.掌握英国殖民帝国兴起的原因和殖民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法探究荷兰的兴盛和英国崛起的原因,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材料,概括观点,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英国商业和殖民活动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分析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的商业活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2.通过对西欧早期殖民活动的分析,认识原始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活动的形式及其原因;早期殖民活动的影响。

难点

对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和商业活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航路的歼辟,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同时伴随『ni 来的是西欧血与火的殖民掠夺。早期的殖民国家有哪些?他们是怎样进行殖民扩张的?

教学新课

一、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

本目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归纳葡、西两国殖民扩张的范围、方式、特点等,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设计问题:

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的时间、范围、方式各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甲:葡萄牙,时间:16世纪初。

范围: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

方式:1.在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建立据点,控制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夺取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和岛屿以及中圈的澳门,作为商站。2.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所需的产品。3.依靠先进的炮舰打败阿拉伯舰队,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学生乙:西班牙,时间:16世纪。

范围:中美洲、南美洲。

方式:1.建立殖民帝国。2.屠杀土著居民。3.采用奴隶开采金矿。4.建立农业大庄园。5.建立大种植园。

教师进一步问:葡萄牙的殖民贸易主要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是什么原因?

学生:葡萄牙经济(特别是工业)落后,没有足够的商品用于交换。

教师点拨:为什么葡、西两国能率先开展殖民活动?

学生:葡、西较早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实力较强;两国最早从事了开辟新航路的活动,熟悉沿路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多媒体课件显示

西班牙殖民者血洗墨西哥城

教师:图片反映出早期殖民有何特点?

学生:野蛮、残暴。

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葡、西两国最早从事了新航路的开辟活动,并随之进行了殖民扩张,后来两国是否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点拔归纳:两国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于本国统治者的消费和奢侈享受,并没有转化为资本。当英、法、荷等国随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并把大量金银转化为资本后,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葡、西两国逐渐落后了。

二、“海上马车夫”

教师:17世纪,荷兰兴起,取代了葡萄牙和两班牙,成为世界头号的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是怎样成为“海上马车夫”的?

学生: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的发展。2.建立管理先进的殖民公司。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较早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买卖市场,资本雄厚。3.政府扶持。依靠政府为后盾,东印度公司击败葡萄牙人.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4.暴力与欺诈。在亚洲强占摩鹿加群岛、爪哇:一度侵占中国澎湖和台湾:在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

多媒体显示

荷属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的库房和木码头

请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

学生:从图中可看出,阿姆斯特丹的货物充足,规模庞大,反映了它商业的繁荣和资本的雄厚。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教师:多媒体显示资料,和学生一起分析英国殖民扩张活动中,资本原始积累的几种主要方式。

材料一

德雷克被授予骑十称号

材料二英国国会便从1651年起颁布了好几项《航海条例》,它们规定任何商品都不得输往和输出英国殖民地,除非由英国船载运。为了迫使荷兰人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英法争霸一共通过四次重要战争: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及“七年战争”。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出产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贸易。在征服孟加拉后,公司获得的战争赔款就高达234万英镑,还获得大片土地的田赋征收权。

——《经济成长历程》材料四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就从事奴隶贸易。他把英国产的小刀、玻璃球和酒等商品运到非洲。他经常挑动非洲部落间的战争,然后用他带来的东西从战胜者手里换取俘虏,有时候,他也亲自抓捕黑人,然后把这些黑人运往美洲出售。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但每趟获利仍高达百分

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竞赚了76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工业家。

学生:这四段材料所反映英国殖民扩张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海盗掠夺、商业战争、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教师进一步设问:英国的殖民商业活动和掠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对英国来说,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1.美洲的种植园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原料以及广阔的商品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2.通过武力征服与劫掠,直接获取了贵重金属,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3.东印度公司获取超额的垄断贸易利润。4.英国的奴隶贩子用廉价的工业品获取奴隶,为美洲的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同时,将出卖奴隶获得的货币运回英国,转化为资本。这就是罪恶的奴隶“三角贸易”

对亚非来讲是一场灾难,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亚洲受到直接的掠夺,是其贫困的原因之一。2.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延缓了社会的进步。对美洲来讲,一方面是一场掠夺;另一方面,黑人奴隶的输入以及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多媒体显示

罪恶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航程:

学生:“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各洲的整个商业以及英国的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系起来。欧洲奴隶贩子将商品(枪支、火药、烈

性酒、小饰物等)运到非洲,在这里交换黑奴、象牙、黄金,再把这些东西运到美洲,出售黑奴.换取原棉、烟草等货物,作为工业原料连同象牙、黄金运回欧洲,再把象牙、黄金运往亚洲,换取茶、丝等商品及工业原料.在欧洲继续生产,周而复始。

教师总结本课,引导学生课后反思: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尽管殖民方式各异,但它们也表现了一些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有哪些?

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doc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条件: A、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B、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D、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F、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合作探究】1: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有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条件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资本集中(垄断的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力要求有自由的身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者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的理念还是争取自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竞争的意识已经成为时尚。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本课概述 ●知识与能力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大陆两个重要国家,随着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其特点的形成和各自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长期斗争,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继承了普鲁士浓厚的专制传统等等。但不管有着怎样的局限,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确立,不仅为两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制度的基础,更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洲范围的重大胜利,其影响远及世界。 思路设计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教师要注意将讲授新课和单元总结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用在本课时涉及的新的历史知识论证与本单元相关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民主进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发展性的特点;不同历史背景是不同国家有不同政治制度选择的主要原因等。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注意适时检测与反馈,用习题的形式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对两部宪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分析材料;反思历史,体会现实;发现问题,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学会历史地和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进步。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复习旧知识导入:由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内容和特点,进一步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具体形式是由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新旧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和政治习惯等因素决定的这一基本认识,从而导入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播放《大国崛起》法国篇《激情岁月》和德国篇《帝国春秋》相关片段,让学生谈谈对法德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欧陆大国崛起的认识,教师引导比较两国在崛起过程中和英美的相似之处,并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崛起的重要因素。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问题探究: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相距约百年,两国革命爆发的背景有何异同? 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并及时点拨,提出解答思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在两国革命中是否都已具备?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英法革命的起因都源于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尖锐矛盾,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封建的同盟,法国则是由资产阶级独立领导,英国革命的思想指导带有宗教改革的背景,而法国革命前则经受了启蒙思想的充分洗礼。因而法国革命将会比英国革命更气势磅礴,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更为彻底。 问题探究:比较英法两国革命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教师点拨思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可以从哪几方面去归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16-17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综合训练: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含解析)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随堂作业一一练双基 、选择题 知识点一 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 .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 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答案:A 解析:注意两个关键信息“ 1873年”和“法国”,当时共和政体还没有最终确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3年,法国新调整的议会开始了制宪工作。从题干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 “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和派、君主派。“读者”所代表的派别不希望君主派获胜,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2 ?有人说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有人认为法兰西共和国是“从窗缝潜入的”。这主要说明了法国() A. 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 B. 共和制确立的艰难 C. 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 D. 缺乏建立共和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保皇派和共和派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说明法国共和制的建立是比较艰难的。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核心,因而A项错误;法国大革命被称为18世纪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因而C项错误;在18世纪法国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仅次于英国,因 而D项错误。

知识点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3.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 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 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 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 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 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C 解析: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 4. 1875年1月30日,法国国民议会表决,共和派议员投了赞成票,君主派议员投了反对票,双方势均力敌。尚博隆将军最后一个表态,他犹豫不决、行动迟缓,最后投下赞成票。 最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353 : 352票获得通过。该材料表明() A. 尚博隆成为共和国之父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终于建立 C. 守旧势力还十分强大 D. 共和派势力占据绝对优势 答案:C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得以通过,表明君主派的势力还很大, 与共和派势力旗鼓相当,所以C项正确、D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是在1870年, 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尚博隆为共和国之父,A项错误。 5 .李老师在某课件里展示了下列宪法条文: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该课件讲的是() A. 《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2007年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展示《大宪章》纪念亭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建构】 一.黄老之学 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实行的政治指导思想,主张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其统治地位至汉武帝中期因不适应中央集权发展需要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二、董仲舒新儒学 (1)内容: ①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道之大原出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③以刑辅德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

用之处。” ④三纲五常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尊阴卑,由此论证“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特点:(汉儒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在天人观方面,先秦儒学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而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此处继承《淮南子》、《吕氏春秋》思路,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在一起。在政治主张方面: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①先秦儒学倡导积极入世,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具神秘色彩。 ②先秦儒学倡导民贵君轻,新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尊君卑臣” (3)结果:(为何董仲舒新儒学会被汉武帝采纳?) 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统治思想的举措,适应西汉中期国力强盛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高中历史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历程,记住《人权宣言》、法国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国1875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2.比较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权力的异同。 3.通过课本所引《1875年宪法》的原始材料,认识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4.通过学习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法国1875年宪法 三、教学难点:认识历史条件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789年,在专制君主制统治下的法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使整个欧洲大陆目瞪口呆。它遭致了几乎所有的欧洲旧王朝的联合武装干涉,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近代最深入人心的口号;因而这场革命以“大革命”的响亮称谓载入史册。但是,大革命却没能在法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新制度。法国政治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各派政治力量角逐国家权力,社会处于不断的紧张状态。回顾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可以使我们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歌曲引入 播法国国歌《马赛曲》制造气氛 师:同学们在谈到法国时就会想到巴黎铁塔,凯旋门,浪漫,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人民对民主共和追求,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资产阶级共和国,现在我们穿过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时怎样一步步确立的?。显示法国国旗。 (电脑显示: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学生体会三色旗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师:结合课本内容共同探究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背景。第三等级的代表为什么进行网球场宣誓?说明了什么?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把特定了历史事件放到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有利于化难为易 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到黑板画出法国在封建统治下的三个等级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建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师: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大革命的进程? 学生操作:黑板画出革命的进程:爆发-通过-颁布-成立共和国 师:探究:《人权宣言》有哪些具体内容?体现了哪些理想和原则?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什么体制?后来为什么成立了共和国? 生:后来国王跑了,人民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共和国 老师解析讲解:1791年9月,制宪会议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 91年宪法。《人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在正文中,宪法宣布要“坚定地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地制度”。公民享有《人权宣言》中规定的自由权利,还增加了迁徙、集会、请愿、信仰、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宪法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君主立宪制。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在选举制度上,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享有选举权,未达到者无选举权。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1)1791年宪法确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2)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标志法国开始确立共和体制3)归纳:三个不同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三级会议――制宪会议――国民大会分析后培养学生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老师过渡: 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是如何反复斗争的?拿破仑为什么能成功的将共和制转为帝制? 二、君主制于共和制的斗争: 电脑显示:放《拿破仑加冕》的录像,放《拿破仑传》的片断。结合直观影视录像营造情境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拿破仑.波拿巴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018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练习含答案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含答案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1.法国正式确立共和政体的标志是国民议会通过了() A.1787年宪法 C.《拿破仑法典》 B.《人权宣言》 D.1875年宪法 解析: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答案:D 2.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 解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最终在法国确立了共和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共和体制适应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C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A.俾斯麦 C.查理一世 B.华盛顿 D.沃(尔)波尔 解析:从1864年到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答案:A 4.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帝国皇帝 C.联邦议会 B.帝国国会 D.天主教会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890年”可知,德国已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结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可知,首相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因此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帝国皇帝。 答案:A 5.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序号处应填的内容分别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目“人类迈人‘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一发现”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 过程评价:所谓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18世纪末以后,先后在欧美、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过渡: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1 【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请同学看这张幻灯片,讲得是中国那一发明?学生:火药,老师讲述: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除了火药还有那三大发明?它们发明的过程及影响如何?我们共同通过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来学习一下。 【讲述新课】

一、四大发明:(课件1—14) 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 (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教师讲述: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另外,在陕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但这些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这种纸张还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学案(无答案) -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学案(无答案)-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课型:复习课课时: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考纲要求】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德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法德两国政体的异同。 2.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概念的解读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通过问题引领、文本解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情境导入 第8、9课我们学习了英美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但都适应了本国国情。今天,我们再来看欧洲大陆上法、德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进一步体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自学、互学、展学 内容 阅读教材43—44页内容 要求 掌握法国政体类型及特点 一、法国 法国政体的名称:确立的标志 (一)确立背景: 1.经济、阶级基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2.政治: 3.思想: 4.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二)确立过程: 1.梳理法国走向共和的政体演变历程: 2.思考:法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过程曲折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专制的势力强大; ③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是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 (三)确立标志: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 1.内容: 议会的构成及产生方式、权力: 总统的地位及其产生方式、权力: 政府产生方式、权力及其对谁负责: 国家权力中心: 2.发展:宪法修正案——作用:堵塞所有复辟之路。 3.共和制确立意义: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学习建议】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认识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以及这些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史实,关注古代科技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与智慧。

●适当安排有关科技或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尝试过多种书写材料。例如,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牛骨,其次是将文字铸刻在青 铜器和玉石器上。春秋时竹木简牍 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墨子曾 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直到汉朝,竹木简牍和丝帛仍是重 要的书写材料。西汉刘向校定皇家 图书时,都是先写在竹简上,以便 于改动,整理完毕的定本才誉写在 丝帛上。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十万多字的珍贵文献,文字都写在帛上,称为“帛书”。但简牍太笨重,丝帛价值昂贵,远不能适应汉代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书写材料的需求,汉朝人发明了纸。 ◎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 术成就。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8课教学案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考试大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君主立宪制的背景、历程,君主立宪制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区】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一)确立背景 1.历史传统: 13世纪,大贵族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以后形成召开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2.政治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1640年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3.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二)发展历程 1.确立: (1)标志:1689年的《》确立了,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2)意义:①英国的统治方式从转向,英国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②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③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树立了一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模式,不少国家采用了该模式。2.发展:责任内阁制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成为第一任内 阁首相。 (2)特点:①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它名义上对负责,实际上对负责。 (3)发展: 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了的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完善:普选权的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 随着发展,新兴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多数席位,确保了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以为基础,以为核心。 (2)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是,仅扮演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3)内阁名义上对负责,实际上对负责。首相由担任,掌握行政权 和,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 (4)议会主权至上,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2.影响: (1)对英国: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和内阁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2)对世界:树立了民主典范。 【课堂展示探究区】 【思维拓展】 英国初创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议会制、政党制 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 【走进高考】 1.(08海南单科)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3.(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20题)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意用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吼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5题)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8题)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治者是() A.军事强人B.专制君主C.等级君主 D.立宪君主6.(2011·上海单科·32)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

历史教案: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岳麓版选修1)

第10课彼得一世改革 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 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 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可能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