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流浪者

流浪者

流浪者
流浪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之努力。有些人在现实社会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放弃了梦想。还有一些人为了梦想疯狂,不顾一切,哪怕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也不抛弃。前者是理智的,后者多少有些病态。城市的地下通道有个流浪歌手唱歌,脏旧的牛仔裤,黑色T恤,抱着吉他,随意地坐在几张报纸上,吉他盒摊开在身边,里面有一些零散的钱,五十的,十块的,一元硬币,也有五角和一角的,年轻的脸上布满风霜,那是他走过的每座城市驻足倾听他音乐的每个人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我问他为什么要做流浪歌手,他笑着说:“因为梦想。”“你想成为明星么?”“不,我只是想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唱着歌,在城市,在乡村,在酒吧,在田野……”他轻轻拨弄着琴弦,望着通道出口的地方,向我这个陌生人诉说着自己的梦想。“等杭州地铁开通的时候你就可以去那里唱歌了,那时候听你唱歌的人肯定会更多。”“那时候我就不在杭州了,远方在等我。”或许明天我会忘了他的梦想,或许明天我再经过这个地方他忘了我,或许明天他已不知去向。他是在说给我听,更是在说给自己听,这么美的梦,不管说多少次都让人不想醒来。肯定有人觉得我是神经病,没错,我们就是这样病着的一群人。人一定要旅行,尤其是女孩子,一个女孩子见识很重要,你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心胸豁达,视野宽广,会影响到你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旅行让人见多识广,对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它会让自己更有信心,不会在物质世界里迷失方向。这句话出自一个很出名的上海男人,因为出名,所以争议不断,这些对我都不重要,我只是喜欢他的幽默、明逗暗讽。我想他所说的旅行是在工作之余,在假期和亲人朋友一起去计划好的地方看一段众所周知的风景,然后回到循规蹈矩的生活。我的工作却是在旅行之余,做不了流浪歌手,去饭店做服务生,去服装店做营业员,去青年旅社做义工,每个地方落脚一两个月,赚到路费继续上路,有人说你永远都是实习生,成不了正式员工。远方总是在诱惑我,又怎么能在一个地方徘徊停留呢。可能是从小四处跑惯了,注定停不下来。初中的时候和很好的朋友说以后要去流浪,后来我们绝交了,可直到如今,她依然记得我的梦想。高中时,虹说她从我这知道了流浪这个词,然后也开始做梦,只是我们天南海北的梦在那个阳光炽热的午后被蝉鸣惊醒。很佩服那些朝九晚五辛勤工作的人们,因为自己定不下来,所以觉得那是一件很需要耐力的事。有人或许想如果把我拉去关禁闭,或者去寺庙念经拜佛,肯定是件生如死的苦差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可以一个人宅在家里一个星期不出门,坐在院子里发呆一下午,我只是不喜欢争名夺利,不喜欢表里不一,更不喜欢束缚,所以一直给自己假想一个世外桃源,一直流浪,在别处寻找灵魂的归处。世界这么大,可我们还是孤独。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一花一世界,在我们想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别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孤独的。你会觉得有那么一些人和自己很像,这些人成为了我们的知己,可并不代表我们从此不孤独,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知己也只是知道自己,不是自己。我喜欢孤独的感觉,或许应该说是习惯。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所有可以一个人做的事。我真的流浪了,一个背包,一个单反,我没带破木吉他,曾经学过,却荒废了,那把吉他现在在家乡我那光线昏暗的房间角落悄悄地沉淀灰尘。笔记本不带了,手机停机了。把自己抛弃在大自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纵横交错的小径,孤独的行走,内心平静,千石也激不起一层狼。不在乎下个目的地,因为根本就没有目的,偶然看到一个喜欢的地名,就前往看看它的风土人情,拍下它的市井之气,我的镜头里都是最平凡的事物,慵懒的猫,耕地的牛,顽皮的小孩,晒太阳的老人,青石板,古回廊,谁家院子里的海棠,公园里香樟树下的木椅,林间的鸟,溪水的鱼……这些都是我走过的痕迹,我很期待几十年光阴过后翻看这些照片时的场景,我是淡然微笑,还是泪流满面呢。记得在杭州的时候,当认识一个人,很认真的告诉对方自己的全名,别人却都是说我是小陈我是小想等等。虽然不喜欢这种感觉,但仔细想想,都不是深交的朋友,转眼就会忘了你是谁,告诉别人名字谁又会认真记住呢。我只是个流浪者,我们彼此都是过客,我不经意的打扰并不会让你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那么,还是浅浅淡淡的好。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往来信札、无喁喁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不经意看到林先生的这话,感触很深,我想,或许有一天,我会忘了我姓名。天空有时晴有时雨,路途有时平坦有时泥泞,日升月沉,潮起潮落,我一直在路上,在流浪。有一天,我会走遍九州大地,会去到墨尔本,去巴黎,伦敦,日本。那些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和突然想去的地方,终将抵达。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001288.html,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魅力 作者:李逸文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 1.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分类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数百首改编曲,占其作品总量的一大半。这其中有改编自他自己的作品,也有改编自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有将交响乐弦乐作品改编成钢琴曲的,也有将钢琴独奏曲改编成交响乐的。这些改编曲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1 器乐改编曲 这类改编曲将在其他器乐上演奏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演奏作品。例如:根据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独奏随想曲中《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的帕格尼尼钢琴练习曲《钟》;根据巴赫《六首管风琴序曲与赋格》、《g小调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等等。 1.2 交响乐管弦乐改编曲 通常交响乐队演奏的交响乐气势辉煌,但由李斯特这位改编大师之手改编成的钢琴曲同样丰富多彩,华丽绚丽,有其独特的魅力。例如: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等。 1.3 艺术歌曲改编 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舒曼甚至肖邦等人都创作了大量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李斯特又将这些优秀的歌曲改编成独具特色的钢琴作品。例如:舒伯特《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 《流浪者幻想曲》《天鹅之歌》《水上吟》《魔王》;根据舒曼的《奉献》《春之夜》改编的钢琴独奏作品;肖邦的《春天》《喜悦》,以及门德尔松、罗西尼等多位作曲家的歌曲都被改编成为优秀的钢琴作品。 1.4 歌剧改编曲 歌剧改编曲是李斯特所有改编曲中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改编曲。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类作品有:根据威尔第歌剧《弄臣》改编成为的《弄臣幻想曲》;通过对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改编而成的《费加罗婚礼主题幻想曲》;以歌剧《唐璜》为背景而改编成为的《唐璜的回忆》等等。 2.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历史背景

关于城市乞讨人员解决对策

浅谈城市流浪人口增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今社会,城市流浪人口越来越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贫困差距的日益加大,解决我国的城市流浪人口问题已迫在眉睫。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关键词:流浪人口;失衡;法律法规;社会制度 近来吉林街头的乞丐,似乎越来越多,在东街口工作的李小姐最近就有点烦: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总有不少的乞讨者挡着她的路,从车站到工作的某电信商场不足两百米,纠缠她的乞讨者居然有十几个,而且是天天如此,乞丐怎么越来越多了?有类似困惑的不止李小姐一个,连日来,记者就吉林街头的乞丐问题进行了调查以厚脸皮缠人行乞这种人或是健康人,或者年岁已大,或者是年纪尚小的儿童拿着碗钵直接向路人讨要,他们不太集中于固定一地,而是分散在公交车站、酒店门口、商店等各个地方讨要。他们常在市内繁华商业地段或旅游景点向行人强行索要,如果路人没有“表示”,便会强行拉扯路人,更有甚者抱住市民或者游客的腿,不拿到钱不罢休。在福州东街口就曾发生乞丐讨不到钱怒打路人的奇事。6~14岁流浪乞讨儿童比较常见,通常受人遥控,乞讨所得自己也享受不到;6周岁以下的则主要被幕后乞讨者作为一种乞讨道具。有些父母把孩子租给一些常来上海乞讨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人同情,当地人甚至到全国各地搜集“瘫子”,所谓“瘫子”,是当地人对残疾人的统称,泛指所有手脚畸形之人。租一个甚至多个残疾人乞讨。诸如此类现象在全国都是很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我国政府针对此类问题,也切实出台了一些办法,措施。例如:自2003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一转变,表明了救助方式从管制发展成了管理,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服务;也表明了现代救助规范逐步形成从遣送发展到救助,提倡的是对弱势人群的帮助与扶持。这以后,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将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无疑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也为我国最终将要形成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制度。下面,我认为城市流浪人员增多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 据研究资料显示,收入低下、土地资源及多种经济成分匮乏造成的贫困,是流浪乞讨群体大范围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个群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低收入和绝对收入低。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2003年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与低收入人口两者相加为9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1%。截止到2004年,我国有2610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由人均纯收入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标准由882元调整为924元),当年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占50.2%。入不敷出的生活水平必然促使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向外流动并行乞的队伍。 2.土地资源匮乏,非农产业低下。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稀缺一直都是影响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难题。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通常又都是以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比例较低的地区。农民纯收入低下,生活相对贫困,这是导致人口大

作文:图书馆与流浪汉

作文:图书馆与流浪汉 【题目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读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对此,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1】 以文化人,灵魂之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者思想,仁爱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怎能人为地划定界线,认为普天之下,图书馆是某些人的专享?“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当卢梭宣告人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尊重生命告诉我们,我们怎能歧视自己身边的同胞,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重蹈封建等级制度的覆辙?卢梭曾说: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藩篱之时。人为地歧视、冷漠,难道不是文明的倒退?灵魂的阴霾?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自由阅读,文明之举使现代社会的隔膜日益消融;文明之风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文明,不仅在国家,也在个人;文明,不仅在书中;也在行动中。 (引:引材料,亮观点。对偶排比有气势,语言有力度。) 文明启蒙,源于读书。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他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出狱后,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他产生了反叛世界的心理。在主教家里,他由于多年贫穷饥饿,内心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于是趁主教睡着偷走了他家里的镶金烛台。当冉阿让再次被警察抓住,面临再次入狱的危险时,主教却用上帝的仁爱之心对待偷窃的冉阿让。主教的宽容、尊重、理解,就像温暖的春风融化了冉阿让被悲惨世界,悲惨命运冰封的心。之后,冉阿让改变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市长,做了慈善家,用仁爱对待要抓捕他的沙威警官,用仁爱对待曾经骂他的佛修鲁班,用仁爱拯救了一名叫柯赛特的少女。一个曾经被仁爱启蒙的人,在他今后的一生当中无时无刻不在散播着仁爱和宽容的正能量。仁爱感化了冉阿让,也为这个悲惨世界带来了文明之光。 (例:分论点一——举例子——议论升华——类比材料) 文明启蒙,始于足下。辽宁功夫小伙张家振凭着对功夫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仁心,在北京做了全职志愿者老师。学校收容的孩子都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们是命运的弃子,是社会的孤儿,是藏族的娃娃,是贫困的孩子。张家振没有歧视他们,相反却很同情他们。“失去亲人的痛我有过”,张老师放弃了自己职业前进的道路,做起了全职志愿者老师。他的仁爱,使这些孤儿的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心中燃起了生存的希望。这群武艺班藏族孤儿在张家振老师的带领下,在《出彩中国人》舞台上表演了《承仁》,既展示了他们的力量,又传承了中华武术的精神,获得满堂彩。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这也是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启蒙,重新燃起他们生命的希望,文明之种在蓄势勃发。以文化人,不仅教化,让其如沐春风,还要让其燃起生命的火焰。杭州图书馆的文明进程,人文关怀,德布四方,馨香华夏。

在远方最新剧情观后感5篇

在远方最新剧情观后感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在远方》该剧以姚远为主线,讲述了他在快递与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中百折不挠,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xx《在远方》观后感 因为中戏对北电,我开始关注到《在远方》这部电视剧。剧中一众主演,演技个顶个,但我似乎对刘烨和保剑锋的对手戏,更加有兴趣。保剑锋饰演的刘云天与刘烨饰演的姚远,两个人相爱相杀,互相成就扶持,总感觉两人有一点CP感。再者,同样是创业类型的电视剧,《在远方》似乎更加吸人眼球。 前半部着重看保剑锋与刘烨的对手戏,后半部将视线转移到保剑锋与黎姿身上,只不过两人见面就互掐,让人又爱又恨。黎姿饰演的霍梅对刘云天的感情,超出的想象。喜欢一个人,可以自卑到什么程度,可能是像霍梅这样吧。小心翼翼的靠近,不敢说不敢问,对刘云天的感情卑微到骨子里。成业刘云天,败也刘云天。 看到40集,我至今想不清刘云天对霍梅的感情。霍梅和陆晓鸥一样,都是学的心理学专业,但她毕业后选择留在刘云天身边,进而成为了一个商务女士。霍梅一直以来都不自信,因为她觉得自己处处不如路晓鸥。虽然说她在刘云天身边,深受他的信任,但是她的心里其实还没有得到满足。正是因为自尊心作祟,她太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于是她决定离开刘云天的身边,去到了吴晓光的快递公司。

刘云天出身于商人世家,接收到的教育和见识,让他在识人上,阳光独特。正是因为霍梅的努力和远见,他才将她留在身边。正是因为姚远的胸怀大志,刘云天十分欣赏他,并帮助远方快递。相反,如果不是因为家族形式所迫,刘云天不会选择与吴晓光进行合作。因为吴晓光目光短浅,为目的不择手段,可见不是一个好人。 霍梅明知吴晓光的性情拙劣,可她依然选择去于晓光的快递公司任职,因为她太想证明自己。吴晓光这个人目光短浅,只为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于是两个人开始出现裂痕和危机。吴晓光为了能留住霍梅,精心设计一场饭局,在霍梅酒中下药,想让她委身自己。霍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喝了这杯酒离场。于是,正中吴晓光的计。 霍梅知道自己被下药后,第一时间向刘云天求救,可见霍梅对刘云天的感情之深。当时,刘云天正在与高畅聊天,在接到霍梅电话后,意识到情况不对,立马与高畅四处寻找霍梅。吴晓光把霍梅带到酒店开房,好在,刘云天和高畅及时赶到,霍梅并没有被于晓光欺辱。高畅破门而入,暴打于晓光,刘云天第一时间冲向霍梅,满脸担忧。 两个人在看到躺在床上的霍梅,崩溃不已,十分后悔自责。心疼霍梅,吴晓光恼怒报复霍梅使其吴晓光侵犯霍梅,好在刘云天及时救妻,但高畅结局有些悲惨,虽看似悲惨,往对高畅来说也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呢,相信刘云天和霍梅在经历了这一次的分分合合后,刘云天一定会改掉自己的霸道总栽范,真心的对待霍梅,而霍梅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再去黑化。 20xx《在远方》观看有感

82岁奶奶流浪街头整个城市却为视她为荣誉象征

82岁奶奶流浪街头整个城市却为视她为荣誉象征有一种声音,来自天堂,能抚平心灵的疲惫与忧伤。 如果有天你漫步在墨尔本,看到这样一位82岁的奶奶流落街头··· 一头灰白的长发,遮住半脸的褶皱,瘦小伛偻的身形,披着不太合身的衣服,手中永远提着两个旧布兜。或许你会讶异停留,但不得不说她已激不起人们太多悲悯的感受。 因为这样的流浪老人太多了,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然而这个老奶奶却与众不同。 拥有“南半球伦敦”之称的墨尔本,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每年澳网公开赛,F1分站赛、时装、赛马等全球众多知名赛事在此上演,全球名列前茅的几所大学在此聚集。但墨尔本人,却宁愿把这样一位老奶奶看作城市的荣誉和象征,因为她有神奇的魔力。只要她蜷曲着关节的双手,碰到黑白键盘的瞬间,街上匆匆的人群就会为她驻足停留。悠扬舒雅的琴声缓缓飘出,如春风拂面,如泉水叮咚,就好像有一双大手,温柔地抚摸着这个城市疲惫的心灵。 整座城市都慢下来,因为这个老人而放松,你很难想象这样优雅的音乐,出自一个饱经岁月摧残的老人之手。 老奶奶名叫NatalieTrayling,今年82岁,几十年来,她几乎每一天都会出现在墨尔本街头。演奏着古雅风格的曲子,几乎都是她自己创作或即兴表演。当指尖触碰到琴键,老奶奶的幸福全写在了脸上。仿佛音乐里有天堂,而她,伸手就可以触碰。 Natalie生于澳大利亚珀斯,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第一次听到有人弹钢琴,就被这种能散发出奇妙旋律的乐器深深吸引。等到进了教会学校,音乐课上修女第一次教她弹钢琴,70年过去了,她依旧忘不掉那番场景。 “Mercy修女对我说,这是中音C。” “我小心翼翼地把手指放在琴键上,按下,那美妙的音符,瞬间让我整个心飞扬激荡。” 自那之后,Natalie在钢琴上展现出惊人天赋,似乎她就是为这一乐器而生。 短短两年时间,她就被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看上,虽然对方在录取通知中承诺提供大部分奖学金。但就是那区区一点的学费、生活费,也让困窘的家庭负担不起,无奈,她只能放弃。 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嫁人结婚,生了二个女儿,一个男孩。 平凡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消磨她对钢琴的热爱,有一点点空,她都会坐下弹琴,睡前想的都是创作。 那段时光是她生命中最欣喜欢乐的日子,但命运之手却并不打算放过她。

作文流浪者

流浪者二三事 在我所生活的这座忙忙碌碌的城市中,每天大街上走着形形色色的人,穿着光鲜靓丽。但是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公园板凳上,在天桥下,在这座城市中和我们一同呼吸着。。。。。。 天刚破晓,我站在阳台上收拾我昨天洗的校服,金黄色的有些发红的阳光从窗子投射进来,我不自觉地低下了头,因为阳光对我来说太晃眼了,打开窗子,山区特有的清新空气被微凉的风夹带进来,我向楼下看了看,又看见了他,我已经见过他好几次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面,只是我看见他。他穿着破破烂烂,衣衫褴褛,一双破布鞋还裂开了口,头发乱七八糟的也不知几天没洗,总之给人一种感觉:污秽。我收拾好东西,出楼门时不经意向他一瞥,发现他醒来了,用粗糙的手揉着惺忪的睡眼,阳光照在他身上,他也并不闪躲,伸了个懒腰,很惬意的样子,我在拐角处不禁回头看了他一下,发现他并没有裹上被子就走,而是弯下腰捡了什么东西,扔在了垃圾箱里。他把垃圾箱外的垃圾也顺手捡了进去,感觉他好像回头了,我便匆匆的走开了。 坐上公交车,因为我出来的早,所以并没有早高峰的拥挤,我在肯德基门口下车准备进去买早饭,又看见了一个躺在花坛边上和我家楼下那个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个老人。他额上的皱纹明显更密集,他裹着破破烂烂的棉絮,可能是清晨露气大,在地上蜷缩着,他头上方有一个大编织袋,上面满是油渍和灰尘,一个瓶子从中探出头来。让我觉得好玩又诧异的是,他脚边有一半的西瓜壳,我想也许是门口卖西瓜的人给他的吧,又或许是他在捡了若干个瓶子之后买的处理品,瓜壳从不同方向裂开,里面还不是很红,我觉得肯定不会很甜,不过或许他可以吃出甜的感觉吧。阳光同样温暖的照耀在他身上,他腰间的一个金属闪闪发光,让人觉得耀眼不可直视。 我把他们定义为流浪者,就像拉兹一样的流浪者,他们不是乞丐,他们不伸手乞讨,他们以自己卑微的力量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生存,他们活着,艰难的活着,但他们同样享受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我更喜爱阳光,渴望温暖。流浪者的命运,天下之大,四处为家。他们扎根在社会最底层,但同样拥有享受美的心境。在需要他们的地方也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建设过这座城市,他们也救过人。这样的一群流浪者,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辉。。。。 流浪,四处流浪,为了梦中的希望,为了明日的朝阳。

舒伯特即兴曲

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优美纯洁的,便是8首“即兴曲”(impromptus)了。它们不仅旋律美,意境更美,有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花前月下,更有天堂般的太虚幻境。在我们听过的所有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为倾心的,除了肖邦的夜曲外,恐怕就是这些“即兴曲”了。拿来给入门者欣赏最合适,能让他们在接触更复杂的作品前先充分领略钢琴独奏音乐之美。 舒伯特的即兴曲有两组,每组四首,共八首。第一组作品90(D899),第二组作品142(D935),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一样,它们都是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5-10分钟,即兴成分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正因其旋律抒情、结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受。 “即兴曲”作品90的第一首是十分自由的变奏曲,C小调,4/4拍。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十分动听的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第一句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似幻的意境了。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有人把这第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在主题一次次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主题的速度、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其中,左手三连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又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乐曲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流浪者

流浪者 我是在十字路口遇上这个人的。他只披了一袭斗篷,手里拿着一柄拐杖,满脸痛苦的模样。大家问完好。我便对他说:“到我家来,做我的客人吧。” 他来了。 在门口,妻子和孩子们碰上了我们。他冲他们笑笑。家人都欢迎他的到来。 我们围坐在餐桌边,和这个人在一起,大家都挺高兴,因为他周身都透着一种安详神秘的气氛。 晚饭后,我们又在火边坐下,我问起他浪迹天涯的种种事。 那天晚上,他讲了许多许多的故事,第二天又接着说,尽管他宽厚善良,可是我这里记录的全是他生活中的苦难和辛酸。他这个人很善良,这些故事是他飘泊道上的一路风尘。 所以,三天后他离开我们时,谁也没有感到有个客人走了,相反,恰恰是感到我们中的一个依然留在院子里,还没有进屋呢。 衣衫 一天,美与丑在海边沙滩上相遇了。两人不约而同地说道:“一起去海里洗洗吧。” 他们除下衣衫,在水里游了起来。不一会,丑游回沙滩,穿上美的服饰上路了。 美也出浴上岸了,发现沙滩上不是自己的衣饰。但她觉得光着身子怪不好意思的,只得穿上丑的衣服上路了。 就在这一天,男男女女把这两人弄混了。 然而,还是有人见过美,尽管她换了服装,他们依然认出了她。也有人认识丑,所以衣衫也没能挡住人们的目光。 鹰和云雀 一座高高的山丘上,一只云雀和一头鹰在岩石上见面了。云雀说:“早晨好,先生!”鹰很瞧不起它,淡淡地说道:“早晨好。” 云雀又说道:“我祝你万事如意,先生。” “唉,”鹰说道:“对我们一切都是如意的。难道你不知道我们是鸟中之王吗?在我们没有开口前,你不应当张口说话。” “我想,我们都属于同一家族。”云雀说道。 鹰轻蔑地回答道:“谁说过你和我属同一家族?” 云雀说道:“我想提醒你一点:我能和你飞得一般高。我能唱歌,我给这块土地上其他的生物以欢欣和愉快。你既无法让人高兴又不能给人以快乐。” 鹰生气了,他说道:“什么高兴、快乐!你这个放肆的小东西!我嘴一啄,你就一命呜呼。你才跟我的脚一般大小。”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观后感 《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 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出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 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 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 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这样就诞生了我们今天所能观赏到的舞蹈《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编舞者将三吨半稻谷搬上舞台,让我们得赏一场稻谷的盛宴:谷泉、谷河、谷雨、谷瀑、谷丘,及至满满一舞台金黄的稻谷。编舞者以乔治亚民谣作为配乐,那音乐雄浑,低沉,沧桑,长河一般的音符,蕴藏着无比的坚韧和力量,与舞蹈浑然天成。而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舞者,他们的一出场就让人震惊,让人感受到了求道之途的苦难。 一束细密的谷泉,从天而降,汩汩落在一个扮作僧侣的舞者的光头顶上。随后的90分钟里,他一动不动,合掌而祷,接受着稻谷(圣水)的洗礼。从高空垂直落下的稻谷,簌簌敲击着他的头顶,再飞溅到他指尖,再弹起,焰花一样美丽的弧线,绽放,落下,缓缓堆积在他脚下,小山一样。灯光下,粒粒稻谷本身就是舞蹈。金黄的,带着声响,线条流畅,路径华丽,亦动亦静。 沿着稻谷堆成的蜿蜒的圣河,那些衣衫褴褛的男女求道者挣扎、跋涉、祷告、祭祀……他们的舞蹈,虔诚、神圣、充满仪式感。那一次次扑向稻谷,或者翻滚、跳跃、旋转、鞭笞,都给人极大的震撼。他们肢体的动作,又是那样的由内而发,像是不可遏止的本能,全不是为舞而舞。 还有那个整场只与耙子为伍的舞者,将满台的稻谷一圈又一圈地耙出一个巨大的圆。耙这个圆,足足用了24分钟。那是何等的气场?从近景中看到舞者淋漓的大汗,再观他的专注疑重,无不让人惊叹。 《流浪者之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什么是沉思冥想?什么是躯体舍弃?什么是持戒奉斋?什么是屏息呼吸?那是从‘自我’中一种短暂的飞离、从生命的苦痛中一种临时的逃避;那是对生命痛苦的一种缓和、对生命愚行的减轻。”这是赫尔曼·黑塞在小说《流浪者之歌》写的话。看完了林怀民编导的舞蹈《流浪者之歌》,我开始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流浪者之歌》正传达了一种忘我,一种生命痛苦的解脱。而这种忘我这种解脱,一方面需要精神的追求,一方面需要物质的劳作。 第一段---痛苦,那个僧人,站在左前方的台上,上面不断地洒下谷物,从他的光头上流泻,在足下堆积。他应该就是乔达多·悉达多,就是流浪的修行者。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600字5篇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600字5篇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600字1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浮躁、贪婪、透支”。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

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出国留学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皮将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观看《穹顶之下》纪录片的观后感600字2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从中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识,知道后为自己生活在这样毒恶的环境中而感到恐惧。非常佩服柴静这个女人,之前都有拜读过她的《看见》这本书,通过她的媒体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客观、真实! 这部片子引起的反响很强烈,因为内容已经触及到某些的人和团体的利益,但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权益,所以骂声不断,赞许声更是不绝于耳。在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声音应该多些。 试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员和企业自身、个人)都有良知,我们的环境至于如此?!反观我们的社会,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的问题、发展的问题,现在的很多人(包括我们在此评论的人)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可谁又会放

【VIP专享】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2

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瓦格纳的乐剧 (1)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 (2)艺术成就: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 (2)乐剧(Das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 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 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 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舒伯特1.代表作品(1)声乐作品最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鱼》《流浪者》《小夜曲》《摇篮曲》《圣母颂》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 (2)室内乐:《“鳟鱼”钢琴五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 (3)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即兴曲》《音乐瞬间》 (4)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2.艺术歌曲(Lied)(1)来由:艺术歌曲一词在13世纪以前就已存在,16世纪德奥作曲家把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结合在一起,形 成了四声部的世俗声乐体裁——Lied。但是,艺术歌曲这个词在此后的发展中,尤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艺术歌曲。。

《小癞子》的“前世今生”——谈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小癞子》的“前世今生”——谈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小癞子》的”前世今生” 谈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孔祥雯(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开山之作,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对后世世界范围内的流浪汉小说题材的创作所起的作用无疑是 巨大的.本文通过对流浪汉小说的”前世”《小癞子》的写作特色的分析,旨在说明流浪汉小说的”今生”,各国,包括中国的 流浪汉小说的遍地开花.及其文学追求. 【关键词】《小癞子》;流浪汉小说;追寻 一 ,流浪汉小说的”前世”——《小癞子》及何谓流浪汉 小说 说到流浪汉小说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西班牙,那里 是流浪汉小说的故乡.从词源上说,英语picaresquenovel(流浪 汉小说)中的picaresque(流浪汉的)是从西班牙语picaresca翻 译而来,他的西班牙语名词形式是Picaro,意即”无赖”或 “恶棍”.由于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影响,Piearo这个词很快 被欧洲各国移译成自己的语言.从首部流浪汉小说的诞生来

讲,也必然提到西班牙的无名氏创作的《小癞子》. 1554年,《小癞子》(又译《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 首开流浪汉小说的风气之先.它也是流浪汉小说最着名的代表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主人公经历,由于家庭不幸,小癞子不 得不很小的时候就离开母亲,独自谋生,开始流浪生涯.为了 生存,小癞子先后换过不少主人,历尽世态炎凉.最开始是给 一 个瞎子乞丐领路.这个瞎子狡猾自私,小癞子常常吃不饱 饭,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偷吃瞎子锁起来的食物, 被瞎子发现后便是变本加厉的虐待,最后小癞子忍无可忍,在设计报复了瞎子之后,离他而去.继而给一个教士当佣人,极 其吝啬的教士当佣人,天天忍饥挨饿.之后小癞子开始去侍候一 个仪表堂堂的绅士,原以为跟着他可以过上好日子,没想到 表面风光的背后,这个绅士实际是个穷困潦倒之人,是个”死 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宁肯挨饿也不愿劳动,反靠小癞子乞食 供养,因为劳动在绅士们眼中是下等人才做的事情.随后小癞子又给一个修士当过仆从,给一个兜售赦罪符的人当过帮手还投靠过一个神父,又跟了一个公差,当了叫喊消息的报子,靠 不义之财,靠妻子和神父的暧昧关系,终于过上了稳定富裕的日子.随着小癞子的流浪足迹,小说展现了十六世纪初叶的西班牙社会现实及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用幽默地方式嘲讽了教

看《穹顶之下》的观后感600字范文

看《穹顶之下》的观后感600字范文 看《穹顶之下》的观后感600字范文1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浮躁、贪婪、透支”。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 一种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

PHD还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污的人,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出国留学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皮将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看《穹顶之下》的观后感600字范文2 我所知道的《穹顶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剧,说的是一天,一个小镇被一个外来的`“穹顶”笼罩,与外界隔绝。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穹顶——原央视记者柴静以此作为雾霾调查 的题目,再贴切不过。 没有一点点的防备,不知何时起,雾霾在我们身边集聚。建筑物、车辆和行人的伦廓在雾霾的笼罩中渐渐模糊。通过视频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雾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数为175天,而石家庄则为265天……人们有大半年的时间都生活在看不见蓝天、看不见远方的雾霾中。那是一种痛苦又无奈的沉闷。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北省这个钢铁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烟囱随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头顶肆无忌惮地冒出连绵不绝

欧洲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八章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一、概述(过渡时期) ●古典音乐诞生的准备条件: 从庄严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变成华丽纤巧的洛可可风格;从单一表情的巴洛克意识,变成变化多端的动情风格,这两种风格都被吸收到古典音乐中;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主体被和声体的主调音乐替代;乐队乐器日益完善,趋于规范化,演奏通奏低音的哈普西科德逐渐消失;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以炫耀技巧为能力的歌剧日益不得人心,引发了一场歌剧改革。 二、典雅风格与动情 ●典雅风格(洛可可风格)Gallant Style: 洛可可一词源于18世纪装饰艺术华丽精巧,典雅轻盈风格的描述。这种风格的音乐被称为洛可可风格或典雅风格。 ●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 法国:库普兰 西班牙: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作曲上抛弃了通奏低音的复调写法,改写了洛可可风格的哈普西科德奏鸣曲,广泛运用大距离跳进,双手交叉,快速反复同音的独创演奏手法。 成就:所作的单旋律550余首,大多是轻快活泼的舞曲、精巧的田园曲、随想曲、托卡塔和赋格曲。大多采用二段式发展而成的二段奏鸣曲式。在马勒开创了洛可可风格的器乐乐派继承人为西班牙作曲家安东尼奥·索勒神父。 德国:C·P·E巴赫(组曲、奏鸣曲)、泰勒曼 ●动情风格Empfindsamer stil: 指以CPEA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为代表,因不满足于全曲或整个乐章的单一表情,而通过大量的力度变化,力求在音乐中表达真实而自然的情绪转换。 三、趣歌剧与喜歌剧的产生和发展 ●意大利趣歌剧Opera buffa 定义:起源于18世纪,是以正歌剧的幕间剧(穿插在整个剧两幕之间的音乐喜剧)为基础,脱离整个剧发展而成的。用清宣叙调代替说白 作品:佩尔戈莱西《婢作夫人》第一部标志意义 典型形式:1首意大利序曲,5首咏叹调和2首二重唱,其间穿插着代替对白的清宣叙调。 ●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 定义:是兴起于18世纪的一种包含对白和通俗歌曲的笑剧和讽刺剧,后在趣歌剧的影响下发展成“歌唱的喜剧”。到了19世纪,题材有喜剧变成了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但依旧采用喜歌剧题材,即用对白将独唱和合唱歌曲串联起来。 作品:卢梭《乡村卜者》 四、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人物:格鲁克(捷克裔德国作曲家)和卡尔扎比吉 针对:正歌剧(呆板,演员炫技破坏戏剧连续性) 主导思想:采用卢梭“返回自然”和狄德罗“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力求歌剧艺术创造的淳朴、自然,能够体现戏剧的自然性。 改革内容:1.清除了歌唱者即兴炫技的部分,体现戏剧的真实性。2.用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宣叙调,加强了旋律性,减少与咏叹调间的对比,使音乐更连贯。3.使序曲(预示剧情)、舞蹈和合唱的运用与剧情密切相关。4.废弃数字低音,代之以具有明确的各声部的近代写法。 作品:《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 五、曼海姆乐派 Mannheim School是指18世纪中叶,在德国曼海姆候选帝宫廷中云集的一批以约翰·施塔米茨为首的作曲

现行流浪者救助制度的缺陷与原因分析

现行流浪者救助制度的缺陷、原因与改进 摘要: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催生了新的流浪者社会救助法,将原来违反人权的强制收容遣送制度改为了新的自愿“救助”制度。但是这一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流浪者的社会救助问题,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上流浪乞讨的现象。为什么实现新制度后街上的流浪者没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为什么流浪者不愿进入救助站接受救助?新救助制度真正履行了政府应有的救助功能了吗?本文将对这些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现行流浪者救助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实际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流浪者救助新制度问题原因措施 一、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产生的问题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现了城市流浪人口救助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转变。自新办法实施以来,救助管理工作稳步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也暴露出非常多的新问题,与此同时,流浪乞讨现象亦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流浪乞讨者数量激增,一些地方救助站救助设施供不应求。 (二)职业乞讨现象严重,乞讨和欺诈的界线难以分清;由于乞讨能获得一定的收入,甚至出现“乞讨产业链”,人口拐卖猖獗,尤其将儿童拐卖去进行胁迫乞讨。 (三)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流浪者不愿意进入救助站,长期停留在流入地的公众场所,形成懒惰不劳而获的乞讨文化,为城市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由下表可见,自2003年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之后,救助站每年救助的人次几乎翻了一番,到2010年则几乎增长到三倍;相应的救助站的数量也是每年剧增2010年比2003年只增长了67.6%,床位数量则增加得更缓慢,仅从2003年的4.7万张增加到2010的5万张,只增长6%。 表一 2003-2010城市救助站救助情况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864 977 1079 1189 1261 1334 13721448 救助站数量 (个) 4.7 4.5 4.4 4.6 4.7 4.7 4.7 5 床位数量 (万张) 63.5 82 119.6 129.6 154.4 157.3 168.1171.9 救助人次 (万)

广东省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流浪汉与好心先生”审题立意

广东省2016年高考适应性测试作文题“流浪汉与好心先生”审题立意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读: 这则材料选取了当下社会比较常见的一个场景——流浪汉街边“晒”身世(遭遇)、博同情以求得路人在经济上的援助作题材,应该说,这样一个题材,不管是对农村的学生,还是对城里的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具有普适性和可写性。 在中国,流浪汉街边乞讨现象自古有之,它是众多社会现象中很常见的一种。在古代,老百姓往往会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而被迫流浪、以乞讨为生,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大大减少了,但依然存在。究其原因,除了确实是自身原因(比如残疾,缺乏自理能力)外,还因为它有了新的“使命”——骗钱,通过“可怜的身世”或者“不幸的遭遇”骗取路人的同情并获得经济上的支助,不劳而获。 材料中,那位“好心先生”的非同一般的热心肠行为让两位流浪汉的真实目的暴露无遗——原来,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温饱,也不是工作的机会,而是金钱。或许,这根本就是一个骗局,两位流浪汉所举牌子的信息都是假的。对于这种行为,“好心先生”选择了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揭穿,并决定一揭到底。 本次作文题,出题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么一件事,并没有就事件发表任何的观点和评论,叙述的语言也看不出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这就需要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考生可以从流浪汉这个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从“好心先生”的角度立意(如果抛开这两大方面,从“社会的不公”“论工作的重要性”“如何防诈骗”“和陌生人沟通的注意事项”“欺骗无处不在”等方面进行立意则有偏题之嫌),开放性较大。就这一点上,和当下大家热议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性;但就整体而言,和2015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虽然材料并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和价值评判,但考生在立意时应该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就是你的立意(观点、思想)最好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对流浪汉的行为提出批评和否定、对“好心先生”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肯定的立意,或许才是本作文题的最佳立意,反过来,可能就有点悬了。 鉴于此,以下立意就较为妥当: 1.好逸恶劳要不得/做人要懂得自力更生(流浪汉角度) 2.利用可怜骗人最可恨(流浪汉角度) 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流浪汉角度。注意:此“可怜”要加双引号) 4.与欺诈行为斗争到底(“好心先生”角度) 5.要敢于揭穿欺诈行为(“好心先生”角度) 6.你若欺诈,我必揭穿(“好心先生”角度)

读绿光芒

读《绿光芒》 朱煜 一 有一天在《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上看到梅子涵教授的一篇文章《墙上》。写的是因为看到墙上的讣告而联想起几位曾经与作者有过或深或浅的交往的同事。文中提到一位李老师,因为经济拮据,每个月都向梅老师借钱,到下个月发了工资便还。后来为了准备高考,梅老师写了一篇作文请李老师指教。作者这样写: ……过了一天,他把作文递给我,仍旧是用借钱的轻声语气告诉我,写得很不错,应该可以得九十分的。 后来我考取了大学,毕业后和李老师在一个系,渐渐成为作家,渐渐有名,他好几次对我说:“你出了很多书,啥时候送两本给我读读?”我答应了,可总是我带去了却没遇见他,遇见了,又忘记带,最后没有送成。直到看见墙上他离开的消息,我才批评自己。他给过我一个多么重要的分数,让我信心十足,我去考试时,心里想的就是,李老师说我可以得九十分! 我小时候常从父母的闲聊中得知一些像李老师这样每个月都需要借钱才能过日子的人。这些人有才华,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让自己过得体面一点。所以读到这篇,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回忆里。梅教授用极其克制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特殊年代中的本分拘谨的知识分子形象。没有铺陈,没有渲染,可是读者却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丰沛的情感。 这是我第一次读梅教授非儿童文学作品,印象极深。我还对一个朋友说,梅教授的散文比儿童文学作品好。在一个夏日的傍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梅教授在一个漂亮的花园里共进晚餐。之前见到梅教授不是在会场上就是在教室里,讲课一结束,便会有许多同行、学员把他围起来,请求合影。那天,我依然没有请求与梅教授合影,我只是把说给朋友听的话再说了一遍。梅教授微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后来才知道,梅教授那时正在创作《绿光芒》,《墙上》是其中的一篇。 《绿光芒》是一本特别的回忆录,也是一本美妙的散文集。在书中,梅教授将亲人师长,邻居同学,伙伴学生,同事领导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每篇都是两三千字,每篇都是用两个字做题目,故事虽然不同,却都充溢着温情。 梅教授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很独特,常用短句口语,有时还将上海方言妥帖地穿插其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回旋的节奏感,让人觉得俏皮有趣。一读就知道是他的作品。这种语言风格在《绿光芒》里也有。有的依然俏皮,比如: 我想,为什么写三毛我的文笔是最合适的呢?我小时候看滑稽电影《三毛学生意》,文彬彬演的,笑得我像十三点一样,一想起就笑,一想起就笑,到现在还记得三毛师傅教他帮人家刮胡子:“不慌不忙,上前一刀!” 梅教授的这类文章很适合用上海话读,也适合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读。读着读着就要笑出声来。我是上海本地人,用上海话读给朋友们听过,他们说很有意思——人物形象更鲜明了,叙述也更有味道。前段时间听说在亲近母语的活动中主办方真的组织了一些教师朗读《绿光芒》中的作品,如果我在,一定会主动要求参演。 有意思的是这种语言节奏用在另一种内容上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作者写到姑父在“文革”中自杀时,有这样几句话: 我在小姑父的墓前坐了很久。山下是镜湖。镜湖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石头笔筒,里面插着石笔,镜湖像个大砚台,小姑夫跳在砚台里。 作者那时应该是思绪万端,而读者跟着作者的笔端兜兜转转,慢慢进入到文字的背后,接着浮想联翩——生命、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梅教授的文学语言风格是多样的,这让读者有了多元的阅读体验。书中有散文诗般的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