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坡度对同轴布喇格结构带宽的影响

坡度对同轴布喇格结构带宽的影响

坡度对同轴布喇格结构带宽的影响
坡度对同轴布喇格结构带宽的影响

Influence of Gradient on Bandwidth in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1

Ding Xueyong, Zhang Shichang

Institute of Photoelectronic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E-mail: ding2008d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076822.html,

Abstract

The Bragg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a reflector, also can be used as a filter. When it as a reflector to construct resonator, the selectivity of a Bragg reflector can be increased by making the bandwidth narrower; when it as a filter , the bandwidth is more broad, the filter bound more broad. To change the bandwidth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ith inner and outer conducting wall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bandwidth can be changed obviously when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are corrugated with a same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Keywords: Bragg-structure; Sinuisoidal ripple with gradient; Ripple amplitude;

Hamming-window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Bragg structur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or their wide-range application in tunable lasers, photonic devices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high-power masers[1]-[13].Especially it as a reflector to be a key component of the Bragg resonators in microwave and optical applications [2]-[4]. It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suitable structure to provide distributed feedback for the overmoded, high-power cyclotron auto resonance maser (CARM) oscillators and free-electron laser (FEL) oscillators in millimeter and sub-millimeter wave ranges

[3], [4].Usually, these Bragg structure are in the form of planar or cylindrical waveguides corrugated with sinusoidal or rectangular ripples inside surface of the conductor. Recently, attention has been concentrated on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due to the considerable merits over the conventional Bragg reflector [5]-[8].As is well known, the Bragg structure’s bandwidth influence its peculiarity[5],so it is fairly important to change bandwidth in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making use of the CST microwave computer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influence of the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on the bandwidth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is discussed.

2. Theoretical Model

The profile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is shown in Fig.1(a)[7], where L is the length of the Bragg structure, and both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are corrugated with sinusoidal ripple amplitude out l and in l ,initial phase out φand in φ,mean radii 0a and 0b ,and same ripple period b p , respectively. The dependence of the outer-wall radius Rout and the inner-rod radius Rin of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on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can be expressed by 0()cos()out out b out R z a l k z φ=?+ (1) 0()cos()in in b in R z b l k z φ=?+

(2)

where 2/b b k p π=.

1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60471038)

Science Foundation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Grant No.2006B53)

(a) (b)

Fig.1 Longitudinal-section view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corrugated with (a) cosinusoidal and (b)

rectangular ripples.

(a) (b)

Fig.2 Longitudinal-section view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corrugated(a) with taper cosinusoidal ripples(b)

with inverse-taper cosinusoidal ripples

Firstly,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are corrugated with a same gradient has two forms, the first profile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ith gradient is shown in Fig.2(a), also it is called the taper structure; the second profile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ith gradient is shown in Fig.2(b),also it is called the inverse-taper structure. The dependence of the outer-wall radius Rout and the inner-rod radius Rin of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on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can be expressed by 0()tan()cos()out out out b out R z a z l k z θφ=+?+ (1)

0()tan()cos()in in in b in R z b z l k z θφ=??+ (2)

or

0()tan()cos()out out out b out R z a z l k z θφ=??+ (3)

0()tan()cos()in in in b in R z b z l k z θφ=+?+ (4)

Where out θ、in θ are the gradient angle of the outer-wall and the inner-rod-wall, respectively.

3. Numerical Analysis

An early experiment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as conducted and reported, where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as alternatively called 1D Bragg structure or 1D photonic band-gap structure by

the authors of Ref.9[8]-[10]. In that experiment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had a length of 30cm; the outer wall was not corrugated and had a outer-wall radius of 3.95cm; the outside surface of the inner rod was corrugated with rectangular ripples shown in Fig.1(b), which had mean inner-rod radius of 3.02cm, ripple period b p =0.4cm, and depth a=0.015cm. The incident mod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as the TEM mode with frequency range of 30?40 GHz. Recently, another experiment of a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was reported by the same research group

[10]. This time both the outer and inner conductors were corrugated with rectangular ripples. The outer. conductor had a mean radius 0a =11mm and a ripple depth 0.30 mm (corresponding to a

half-depth of 0.15mm), the inner conductor had a mean radius 0b =4mm and a ripple depth

0.15mm(corresponding to a half-depth of 0.075 mm) ,and the structure had a length L=200mm and a ripple period

b p =4mm. The incident mode was the TEM mode with a frequency range of

35?41.5GHz. In the example we choose the outer-wall mean radius 0a =8.0mm and the inner-rod mean radius is

set to 0b =5.6mm. In our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the example

Bragg structure is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with fixed amplitude out l =in l =0.3mm,initial phase 0out φ

=,in φ=πand corrugation period 11.32out in p p mm ==, The incident mode was the

TE11 mode with a frequency range of 10?20GHz,whereas only the gradient angle is corrugated with various parameters.

(a) (b)

Fig. 3. The Simulat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11S

of the mode TE11 (a)on three gradient angle(gradient 0, gradient 0.3, gradient 0.5) vs frequency ,whe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Bragg structure is 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b) on two gradient angle(gradient 0, gradient 0.1) vs frequency ,whe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Bragg structure is inverse-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with fixed amplitude

out l =in l =0.3mm, a mean radius 08.0a mm =,0 5.6b mm =,initial phase 0out φ=,in φ=πand corrugation period 11.32out in p p mm ==.

For the symmetry of coaxial Bragg structu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are inclined a same angle. To complete the Bragg structure analysis, it is shown in Fig. 3 the simulat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11S obtained from the 3D electromagnetic software CST Microwave Studio [11].In

Fig.3(a),the Bragg structure with 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as in Fig.2(a). In Fig.3(b),the Bragg structure with inverse-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as in Fig.2(b). In Fig.3 (a),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bandwidth is gradually narrowed as the gradient angle increasing with the 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Bragg structure, and in Fig.3(b), it is also obviously that the bandwidth is gradually broaden as the gradient angle increasing with the inverse-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Bragg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limited of the Bragg structure, the gradient angles are not discretional.

4. Adding Window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for the previous, we have observed that the side lobes of the 11S

parameter are very serious. The problem of undesirable side lobes can be reduced by tapering the corrugation amplitude profile as prescribed by a window distribution [12], a common technique in filter theory to suppress the side lobes of a filter's response. The windows include Bartlett 、Hanning 、Hamming 、Blackman 、Kaiser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 Hanning 、 Hamming and Blackman only to be analysed. The envelope of the three windows amplitude distribution is a modified raised cosine distribution given by 10()[0.50.5cos(2/)]h z h z L π=? (3)

20()[0.540.46cos(2/)]h z h z L π=? (4)

30()[0.420.5cos(2/)0.08cos(4/)]h z h z L z L ππ=?+ (5)

where 1()h z , 2()h z , 3()h z is the amplitude of the corrugation at position z (distance being measur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lector of length L) of the Hanning , Hamming, Blackman respectively and 0h is the peak amplitude of the corrugation.

Fig. 4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the Simulat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11S

from Hamming-window (solid line) and without Hamming-window (dashed line) , whe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Bragg structure

is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with fixed amplitude

out l =in l =0.3mm, a mean radius 08.0a mm =,0 5.6b mm =,initial phase 0out φ=,in φ=πand

corrugation period 11.32out

in p p mm ==, gradient angle=0.3.

Fig. 5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the Simulat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11S

from Hanning-window, Hamming-window and Blackman-window , whe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Bragg structure is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with fixed amplitude

out l =in l =0.3mm, a mean radius 08.0a mm =,0 5.6b mm =,initial phase 0out φ=,in φ=πand

corrugation period 11.32out in p p mm ==, gradient angle=0.3.

Figs.4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ding window and without window, obviously ,the side lobes are reduced .

Figs.5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nning-window 、 Hamming-window and Blackman-window.

(a) (b)

Fig. 6 The Simulate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11S

of the mode TE11 from Hamming-window vs frequency (a) on five gradient angle(gradient 0, gradient 0.3, gradient 0.5, gradient 0.75, gradient 1) ,whe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Bragg structure is 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and (b) on three gradient angle(gradient 0, gradient 0.1, gradient 0.2,) ,where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rod of Bragg structure is

inverse-taper gradient sinusoidally corrugated, with fixed amplitude

out l =in l =0.3mm, a mean radius 08.0a mm =,0 5.6b mm =,initial phase 0out φ=,in φ=πand

corrugation period 11.32out

in p p mm ==.

Figs.6(a) and (b) shows that the results of adding Hamming-window is better than the results of without Hamming-window in Fig. 3(a) and Fig. 3(b). Figs.6(a) also shows that the reflectivity is decreased gradually as the gradient angle increasing, when the gradient angle is smaller, e.g. gradient angle=0.3 or gradient angle=0.5, the reflectivity is decreased unconspicuous .

5.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two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First, we incline a same gradient angle in the taper Bragg structure, which the bandwidth is gradually narrowed as the gradient angle increasing. Second, we incline a same gradient angle in the inverse-taper Bragg structure, which the bandwidth is gradually broaden as the gradient angle increasing. According to this peculiarity, it can be inclined a same gradient angle in the taper Bragg when the Bragg structure as a reflector and in the inverse-taper Bragg structure when it as a filter.

We note that introduction of gradient for the outer-wall and inner-rod may be favorable to the multi-mode coupling and suppression of spurious modes in the coaxial Bragg reflector[13],[14].This subject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analysis will be continued elsewhere in a separate paper.

References

[1] A. Yariv and M. Nakamura, IEEE J. Quantum Electron. QE-13, 233(1977).

[2] H. Kogelnik and C. V. Shank, “Coupled-Wave Theory of 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 J. Appl. Phys., vol.

43, pp. 2327-2335, May 1972.

[3] C. K. Chong et al., “Bragg reflecors,” IEEE Trans. on Plasma Sci., vol. 20, pp. 393-402, Jun. 1992.

[4] R. B. McCowan, A. W. Fliflet, S. H. Gold, V. L. Granatstein, and M. C. Wang, “Design of a waveguide

resonator with rippled wall reflectors for a 100 GHz CARM oscillator experiment,” Int. J. Electronics, vol. 65, pp. 463-475, 1988.

[5] J. J. Barroso and J. P. Leite Neto, “Design of coaxial Bragg reflectors,” IEEE Trans. on Plasma Sci., vol.

34, pp. 666-672, Jun. 2006.

[6] I. V. Konoplev, P. McGrane, A. W. Cross, K. Ronald and A. D. R. Phelps, “wave interference and band

control in multiconductor one-dimensional Bragg structures,” J. Appl. Phys, vol. 97, pp.

073101-1-073101-7, Mar. 2005.

[7] Y.-X. Lai, S.-C. Zhang, and H.-B.Zhang, “A Coaxial Bragg Reflector for Cyclotron Autoresonance Maser

Oscillators,” 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 Vol.17, pp.328 – 330, May 2007

[8] A. W. Cross, I. V. Konoplev, A. D. R. Phelps, and K. Ronald, J. Appl.Phys. 93, 2208 (2003).

[9] P. McGrane, I. V. Konoplev, K. Ronald, A. W. Cross, and A. D. R. Phelps,in Joint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rared Millimeter Waves and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rahertz Electronics Digest. (IEEE,Karlsruhe, 2004), pp. 177 and 178.

[10] I. V. Konoplev, P. McGrane, A. D. R. Phelps, A. W. Cross, and K. Ronald,Appl. Phys. Lett. 87, 121104

(2005).

[11] CST Microwave Studio Version 4, CST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July 2002.

[12] J. Pretterebner and M. Thumm, “Design of improved Bragg reflectorsfor resonators in over-moded

high-power microwave oscillators,” in Dig.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 Conj, SPIE 1514, 1990, pp.

298-300

[13] L. Solymar “Spurious mode generation in nonuniform waveguide,” IR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MTT-7, pp. 379-383, July 1959.

[14] J. shafii and R. J. Vemon, “Mode coupling in coaxial waveguides with varying-radius center and outer

conductors,” 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 vol.43, pp. 528-591, Mar. 1995

平衡结构理论(六)五大规则

平衡结构理论(六)五大规则 一、平衡规则 1.平衡规则主要用于测定和确认趋势平衡状态的技术规则,通过趋势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平衡状态来确定价格 运行的规律。 2.平衡规则来源于平衡法则、趋势惯性定律、趋势均衡定律、趋势相邻定律、趋势重演定律、时间周期定律,这里就不重复了。 3.均衡节奏平衡主要用时空矩形来确定其运行规律,非均衡节奏主要用趋势线和趋势通道来确定其运行规律。 举例:均衡节奏:华新水泥600801 非均衡节奏:华业地产600240 4.平衡被打破就是原有的平衡失衡,失衡主要是由于时间失衡和价格失衡引起的。同样的涨跌幅度,运行时间短呈加速状态,上涨初期宜买入,下跌初期宜卖出。同样的涨跌幅度,运行时间长呈减速速状态,上涨末期宜卖出,下跌末期宜观望。同样的运行时间,涨跌幅度大呈加速状态,上涨初期宜买入,下跌初期宜卖出。同样的运行时间,涨跌幅度小呈减速速状态,上涨末期宜卖出,下跌末期宜观望。 加速举例:精工科技002006 减速举例:包钢股份600010 ? 二、顶底规则

1.多头顶底规则。多头的顶底是依次抬高的,以此作为判断多头趋势成立的标准。若当前的底高于先前的顶称之为强势多头。若当前的底低于先前的顶称之为弱势多头。 举例:ST康达尔000048 2.空头顶底规则。空头的顶底是依次降低的,以此作为判断空头趋势成立的标准。若当前的顶低于先前的底称之为强势空头。若当前的顶高于先前的底称之为弱势空头。 举例:科新机电300092 3.水平顶底规则。当前的顶或底与先前的顶或底相等或相似,趋势暂不明确,若水平顶处于高位有转势可能,若水平底处于低位也有随时转势可能。 水平顶举例:天龙光电300029 水平底举例:新黄浦600638 4.整理行情的顶底很不规则,用顶底规则无法判断趋势,用支撑阻挡定律判断更加准确。三、双波规则 1.双波规则就是通过推进波和调整波的变化来判断趋势是否延续和转势的规则。2.当前推进波大于先前的推进波或当前调整波小于先前调整波,表示原有趋势将会延续。上涨趋势延续推进波举例:福建水泥600802 上涨趋势延续调整波举例:福建水泥600802 下跌趋势延续推进波举例:康芝药业300086 下跌趋势延续调整波举例:康芝药业

股市剑客-平衡结构理论

平衡结构理论(一)平衡法则 平衡结构理论(二)多头平衡法则平衡结构理论(一)平衡法则 《平衡结构理论》系列简介:平衡结构理论是以平衡法则为基础,以结构型技术为主导,形成独特的技术分析体系和交易决策体系,是一门崭新的技术分析方法,该理论完全脱离成交量分析和指标分析,分析研判和买卖决策也无须成交量和指标的相互验证,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该理论把传统繁杂的技术分析高度简单化,无需预测市场,也不必去做比市场更聪明的预测,只要承认和尊重市场并顺势而为即可。该理论避免主观判断并尽可能回避传统技术分析的缺陷,在实战中经常有出色的表现。 一、平衡法则的概述 1、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处在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之中,平衡被打破就是不平衡,不平衡又会酝酿新的平衡,永恒的平衡和不平衡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总是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混沌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原有的特性称之为平衡,否则就是不平衡。 2、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生物界的产生、成长、消亡、延续的反复循环到昼夜交换、日月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总是在有序和无序、和谐与不和谐之中得到统一。 3、人类社会中,商品价格总是在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得到相对平衡,科技总是在不断更新之中得到领先与淘汰。人类本身也在不停的生生死死中获得相对平衡。 二、市场平衡属性 1、市场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的变化构成了市场行为的全部内容,动态的变化构成一种趋势,每一种趋势都会延续一段时间(市场一旦某一种趋势形成以后,都会延续一段时间),(通过延续一段时间的这个过程,就称之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趋势的延续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永恒的,当这种平衡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或市场反作用力的影响时,原有的趋势或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就会产出。所以市场总是在平衡——短暂的不平衡——新的平衡中永不停息的运动。 2、涨多必跌,跌多必涨,阴阳交替,涨跌循环。这是市场的本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也只有这样,原有的平衡才会被打破,新的平衡才会产生,市场的趋势才能在循环往复中得到延续。(一直涨会导致泡沫,一直跌会导致崩盘) 举例:维科精华2008年11月7日

市场结构理论十八条定律

市场结构理论十八条定律 2011-11-08 自由翱翔... 摘自东方财富网阅 638 转 64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五 大 法 则 市场 结构法则 市场循环定律 市场的演娈和发展遵循阴阳交替、多空轮回的自然法则,不断重复并延续着趋势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市场阶段定律 同向趋势的发展和演变必然经历启动、成长、鼎盛、衰竭和消亡五个阶段,并遵循着多空循环法则。 趋势 结构 法则 趋势方向定律 趋势结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其方向性,趋势方向有上升、下跌、水平三种,并以此构成趋势循环。 趋势惯性定律 趋势具有惯性,新的趋势一经成立,必须在趋势议程上做惯性运动,延续着原趋势的运动。趋势均衡定律 趋势一经确立,在惯性的作用将处于均衡状态。趋势的均衡性包括:时间性、节奏性和唯一

性。 趋势变速定律 同方向的趋运动必然呈现出启动、加速和减速的变速状态,并以此完成波段趋势的运行。趋势停顿定律 同一级别的趋势运行具有流畅性,一旦出现运行停顿,即是趋势调整或反转的第一信号。趋势相邻定律 在两个相邻的趋势结构中,前一个趋势结构对后一个趋势结构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性表现在后一个趋势结构尽可能追求与前一个趋势结构的相似性。 趋势重演定律 市场及个股历史中的秉性和特点,往往会在末来重复出现,表现为股性的相似性。 支撑 阻挡 法则 支撑阻挡定律 当前股价上方、下方的顶部底部,密集成交区都有有效在构成支撑阻挡价格运行至此,因受到支撑阻挡而停顿或反向运动 真空加速定律 在支撑阻挡之间或之上构成的真空,趋势总是沿着阻力最站的方向做加速运动。 箱体结构定律 顶部和底部是趋势运动的横向平衡点,市场以此构成箱体结构,并在箱体内构造着市场的平衡。 多空 结构 法则 多空结构定律 多空形态的规则定义,是多空趋势确立的唯一技术标准,也是结构分析的核心和根本。 波段结构定律 同一级别的趋势一旦确立,将在趋势方向上形成三段以上的波段运动。 反式对称定律 多空趋势结构完全相同,并适用相同的市场原理和技术规则。 时间 周期 法则 时间周期定律 趋势是时间和价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时间是最重要因素,因为时间可以超越市场平衡。 周期共振定律 不同时间周期转势信号的重叠是趋势共振的结果,是转势发生的强烈信号。 周期嵌套定律

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资料收集 趋势停顿与拐点规则(一) 市场结构理论中的趋势停顿定律和拐点规则,是市场及个股研判细化的技术操作规则,是研判波段趋势的转势点或者反转点的重要技术原则,涉及具体买卖点的交易决策。 趋势停顿定律指出:“同一波段的趋势运行具有流畅性,一旦出现运行停顿,即是趋势调整或反转的第一信号”。 指标型技术规则主要是通过指标曲线的金叉和死叉等相关类型的信号,来确定一级波段的转势点(或者说是反转点)。其本质是通过指标型技术的统计学原理和技术状态的对比,来确定趋势的变化。 趋势停顿定律与指标型技术的最终目标完全相同。只是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视角完全不同。可以说,市场结构理论对微观转势点的研判要比普通的指标型技术要灵敏而有效。这一结论完全是由于它们各自完全不同的技术原则所决定的。

我们认为,趋势停顿定律看似简单,也非常容易理解。但市场结构理论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定律指出,并以此推演出拐点规则,是有深刻的技术寓意的。 趋势停顿定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呢?“市场结构理论”中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趋势的运行遵循着平衡法则,体现为趋势为追求平衡所呈现的匀速节奏的运行。这也是趋势惯性定律的表现形式。趋势运行的平衡性表现为趋势运行的流畅性。趋势运行流畅性具体表现为:连续的、匀速的、不间断的、稳定的趋势运动。 根据市场平衡法则和趋势变速定律,趋势在运行过程中会呈现出变速状态。这种速度上的变化是市场失去平衡的表现。趋势运行速度的变化主要有二种形式:趋势加速和趋势减速。 趋势加速是原趋势延续的强烈信号,而趋势减速则是趋势调整或反转的征兆。同一波段趋势运行的停顿就是趋势减速,意味着该趋势波段的调整或反转。 趋势停顿定律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图1-3-B6):

平衡结构理论全集(股市剑客)

股市不相信眼泪系列(29)——平衡结构理论(一)平衡法则 《平衡结构理论》系列简介:平衡结构理论是以平衡法则为基础,以结构型技术为主导,形成独特的技术分析体系和交易决策体系,是一门崭新的技术分析方法,该理论完全脱离成交量分析和指标分析,分析研判和买卖决策也无须成交量和指标的相互验证,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该理论把传统繁杂的技术分析高度简单化,无需预测市场,也不必去做比市场更聪明的预测,只要承认和尊重市场并顺势而为即可。该理论避免主观判断并尽可能回避传统技术分析的缺陷,在实战中经常有出色的表现。本系列分为:平衡法则4集,18大定律6集,五大规则2集,一共12集。每周五晚上7:30—9:30在呱呱视频聊天室股市剑客梦工厂(专区)讲一集。 一、平衡法则的概述 1、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处在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之中,平衡被打破就是不平衡,不平衡又会酝酿新的平衡,永恒的平衡和不平衡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总是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混沌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原有的特性称之为平衡,否则就是不平衡。 2、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生物界的产生、成长、消亡、延续的反复循环到昼夜交换、日月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总是在有序和无序、和谐与不和谐之中得到统一。 3、人类社会中,商品价格总是在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得到相对平衡,科技总是在不断更新之中得到领先与淘汰。人类本身也在不停的生生死死中获得相对平衡。 二、市场平衡属性 1、市场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的变化构成了市场行为的全部内容,动态的变化构成一种趋势,趋势的延续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永恒的,当这种平衡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或市场反作用力的影响时,原有的趋势或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就会产出。所以市场总是在平衡——短暂的不平衡——新的平衡中永不停息的运动。 2、涨多必跌,跌多必涨,阴阳交替,涨跌循环。这是市场的本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也只有这样,原因的平衡才会被打破,新的平衡才会产生,市场的趋势才能在循环往复中得到延续。 举例:维科精华 三、市场平衡本质 1、市场平衡的本质就是趋势运行呈匀速状态,就是趋势运行以相同的节奏或不同的节奏匀速运动。比如布鲁斯、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伦巴、恰恰,虽然节奏不同,但单位时间和节奏的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平衡状态。股票市场也是一样。趋势总是在单位时间内以不同的节奏做匀速运动,从而在这段时间内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举例:中色股份2009年1月22日——7月15日 2、由于市场运行节奏的不同,所以趋势运行可分为:均衡趋势运行和非均衡趋势运行。均衡趋势运行就是在同一个趋势方向上,相等的时间内涨跌幅度相同或相似。非均衡趋势运行就是在同一个趋势方向上,相等或不想等的时间内涨跌幅度不相同。但是不管是价格运行如何,趋势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匀速运行状态,直到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产生新的平衡位置。 中色股份2010年7月22日——8月31日 四、市场平衡状态 1、市场平衡状态分为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延续的,非平衡状态是短暂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就是非平衡,非平衡之后又会建立新的平衡。 2、平衡状态又可分为均衡节奏和非均衡节奏。均衡节奏是相同的时间涨跌幅度相同。非均衡节奏就是相同或不相同的时间涨跌幅度相等或不相等,但都在同一通道内或趋势线内运行。无论是均衡节奏的平衡还是非均衡节奏的平衡,都是因为没有受到干扰,所以能够延续下去。 举例:景兴纸业(均衡节奏)万力达(非均衡节奏) 3、非平衡状态是原有的平衡状态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改变了其原有的运行速度,具有短暂性和突发性,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市场拐点。非平衡状态可分为加速运行和减速运行。加速运动就是单位时间内股价涨跌幅度加大,减速运动就是单位时间内涨跌幅度减弱。 举例:美欣达(加速)浙大网新(减速) 四、市场平衡结构。 1、市场平衡的方向。市场平衡的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市场平衡、纵向市场平衡(上涨市场平衡和下跌市场平衡),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横盘趋势、上涨趋势、下跌趋势。 1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平衡结构理论合集

平衡结构理论(一)平衡法则 《平衡结构理论》系列简介:平衡结构理论就是以平衡法则为基础,以结构型技术为主导,形成独特得技术分析体系与交易决策体系,就是一门崭新得技术分析方法,该理论完全脱离成交量分析与指标分析,分析研判与买卖决策也无须成交量与指标得相互验证,就是一个完整得独立体系。该理论把传统繁杂得技术分析高度简单化,无需预测市场,也不必去做比市场更聪明得预测,只要承认与尊重市场并顺势而为即可。该理论避免主观判断并尽可能回避传统技术分析得缺陷,在实战中经常有出色得表现。 一、平衡法则得概述 1.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停得运动之中,绝对静止得物体就是不存在得,所有运动得物体都处在相对得平衡与不平衡之中,平衡被打破就就是不平衡,不平衡又会酝酿新得平衡,永恒得平衡与不平衡就是不存在得,任何事物总就是处于平衡与不平衡得混沌状态。在一定得时间内保持原有得特性称之为平衡,否则就就是不平衡。 2、自然界中得一切无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生物界得产生、成长、消亡、延续得反复循环到昼夜交换、日月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总就是在有序与无序、与谐与不与谐之中得到统一。 3、人类社会中,商品价格总就是在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得矛盾中得到相对平衡,科技总就是在不断更新之中得到领先与淘汰。人类本身也在不停得生生死死中获得相对平衡。 二、市场平衡属性 1.市场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得变化构成了市场行为得全部内容,动态得变化构成一种趋势,每一种趋势都会延续一段时间(市场一旦某一种趋势形成以后,都会延续一段时间),(通过延续一段时间得这个过程,就称之为一种动态得平衡)趋势得延续构成一种动态得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不就是永恒得,当这种平衡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或市场反作用力得影响时,原有得趋势或平衡被打破,新得平衡就会产出。所以市场总就是在平衡——短暂得不平衡——新得平衡中永不停息得运动。 2.涨多必跌,跌多必涨,阴阳交替,涨跌循环。这就是市场得本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保持动态得平衡,也只有这样,原有得平衡才会被打破,新得平衡才会产生,市场得趋势才能在循环往复中得到延续。(一直涨会导致泡沫,一直跌会导致崩盘) 举例:维科精华2008年11月7日 三、市场平衡本质 1.市场平衡得本质就就是趋势运行呈匀速状态,就就是趋势运行以相同得节奏或不同得节奏匀速运动。比如布鲁斯、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伦巴、恰恰,虽然节奏不同,但单位时间与节奏得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完整得平衡状态。股票市场也就是一样。趋势总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不同得节奏做匀速运动,从而在这段时间内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股市结构理论文设计档

股市结构理论2 结构理论市场观 市场结构理论的市场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证券市场是一个有序的市场,并遵循自然法则塑造自己。 市场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证券市场是人创造的,反映了人类的特质,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分子,必然遵循自然法则塑造自己。因此,自然法则是一切市场行为的原因和结果。 二、市场永远处在动态平衡之中,构成平衡与不平衡的动态循环。 市场具有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所以,市场在趋向自身平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市场反作用力的影响,并在市场反作用力的抗争中达成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但这个相对平衡很快就会被新的市场力量所打破,形成新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不平衡——新平衡——新不平衡……的交替、融合的循环运动……。

三、市场的秩序性表现为线性与非线性的结构体系。 市场的秩序性通过线性与非线性两种状态反映出来。市场的线性结构是指标型技术的基础,市场的非线性结构是结构型技术的土壤。市场的线性与非线性结构同时存在,是同一市场结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完全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必须指出,市场的非线性表现为特定的秩序性,而不是无序的混沌状态。 四、市场法则具有唯一性,而不是多元性。 唯一性是自然法则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市场法则必然也是具有唯一性的市场规则。这种市场规则对市场行为的解释必须是唯一的。当一种市场规则包含多种解释方法和含义时,便是一种模糊性的多元化的市场规则,并不能认定为市场法则,只能视之为市场现象。 五、人类对市场法则的认知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几百年来的证券发展史就是一部探索市场法则的历史。人类对证券市场的规律性有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但是这些

发现仅仅局限于宏观的层面。在市场行为的微观的层面上,直至目前为此,人类还无法达到有效认知的程度。所有的技术分析理论在操作层面上的尴尬,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证券市场微观的层面上是否有序?是否同样遵循着自 然法则?市场微观层面的法则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对此 进行期待,甚至预想,但无法做出客观性的判断。因为,市场的事实一再证明,人类对微观市场行为的认知是混沌的。 六、人类必须充分尊重无法认知的市场行为,顺势而为。 市场定律是市场结构理论对市场法则所进行的全面地 系统地归纳、提炼、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市场结构法则、趋势结构法则、支撑阻挡法则、多空结构法则、周期结构法则五大技术法则。这些技术法则之中又分别包含了相关的市场定律,从而构成市场结构理论市场定律的理论体系。 市场化交易思想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我们必须引入一个重要的市场观念,那就是市场化交易思想。什么是市场化交易思想呢? 市场化交易思想就是投资者从市场的角度来面对市场,观察市场,进行相关的交易决策,采用相关的交易技术。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 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 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

结构理论之平衡法则

结构理论平衡法则 一、平衡法则概述 平衡是自然万物最根本的属性。 (一)平衡概念描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平衡一词的解释。平衡: 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2.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 3.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 狭义的平衡仅指事物的平衡状态,广义的平衡包括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平衡一般可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 平衡与不平衡是相对的。平衡之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之中有平衡,二者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平衡之中有抗争,不平衡之中有和谐。 平衡是一个变化的存在。平衡是相对的、积极的、动态的、大致和大体上的平衡。平衡是“渐变与突变、持续与间断、有序与无序、和谐与抗争”的有机统一。平衡是宇宙的本体,是一个变化的存在,在事物发展之前、之中、之后都是一个客观存在,并不以意识为转移。 任何系统都不存在纯粹的平衡或纯粹的不平衡。事物都是平衡与不平衡的“混沌”状态。判断事物平衡与否,是以该“混沌”状态是否保持了某种事物的特性为判断标准。保持,则属于该事物平衡;否则,则是失衡或不平衡,但这一切都属于相对事物的平衡。

(二)平衡哲学视角 平衡法则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世间万物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如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自身的成长变化等无不揭示了世间万物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中,正所谓“天道乃损有余而补不足”。 (2)事物都有保持和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如鸟类趋暖避寒的季节性迁徙,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动物的出生、成长、消亡的自我调节,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求生?本能等,都表现为物质本能地合乎规律的运动。 (3)事物发展是“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永恒运动。由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知道,事物在进行自身平衡运动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分歧、摩擦、对峙、冲撞、甚至是对抗,直至双方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同时,这个平衡也会因为本性的作用再次产生新的不平衡,如此形成、融合的循环运动。 (4)对立面的存在和自然天成是平衡法则的必然结果。自然万物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其对立面的产生,没有对立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伴随着对立统一的运动状态。如生与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平衡,死是生的自然天生的产物。 二、市场平衡法则 (一)市场平衡属性 由平衡法则的的哲学视角推导出市场的平衡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无不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如趋势的延续是种平衡,但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因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外力作用下而改变。动态平衡是市场平衡的本质属性。 (2)市场都有保持和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具体表现为趋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反作用力的抗争,以保证趋势的延续性,市场从而在延续中得到发展。

平衡结构理论合集

平衡结构理论(一)平衡法则 《平衡结构理论》系列简介:平衡结构理论是以平衡法则为基础,以结构型技术为主导,形成独特的技术分析体系和交易决策体系,是一门崭新的技术分析方法,该理论完全脱离成交量分析和指标分析,分析研判和买卖决策也无须成交量和指标的相互验证,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该理论把传统繁杂的技术分析高度简单化,无需预测市场,也不必去做比市场更聪明的预测,只要承认和尊重市场并顺势而为即可。该理论避免主观判断并尽可能回避传统技术分析的缺陷,在实战中经常有出色的表现。 一、平衡法则的概述 1.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处在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之中,平衡被打破就是不平衡,不平衡又会酝酿新的平衡,永恒的平衡和不平衡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总是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混沌状态。在一定的时间保持原有的特性称之为平衡,否则就是不平衡。 2.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从生物界的产生、成长、消亡、延续的反复循环到昼夜交换、日月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总是在有序和无序、和谐与不和谐之中得到统一。 3.人类社会中,商品价格总是在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得到相对平衡,科技总是在不断更新之中得到领先与淘汰。人类本身也在不停的生生死死中获得相对平衡。 二、市场平衡属性 1.市场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动态的变化构成了市场行为的全部容,动态的变化构成一种趋势,每一种趋势都会延续一段时间(市场一旦某一种趋势形成以后,都会延续一段时间),(通过延续一段时间的这个过程,就称之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趋势的延续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这种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永恒的,当这种平衡受到外界环境变化或市场反作用力的影响时,原有的趋势或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就会产出。所以市场总是在平衡——短暂的不平衡——新的平衡中永不停息的运动。 2.涨多必跌,跌多必涨,阴阳交替,涨跌循环。这是市场的本性,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也只有这样,原有的平衡才会被打破,新的平衡才会产生,市场的趋势才能在循环往复中得到延续。(一直涨会导致泡沫,一直跌会导致崩盘) 举例:维科精华2008年11月7日 三、市场平衡本质 1.市场平衡的本质就是趋势运行呈匀速状态,就是趋势运行以相同的节奏或不同的节奏匀速运动。比如布鲁斯、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伦巴、恰恰,虽然节奏不同,但单位时间和节奏的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平衡状态。股票市场也是一样。趋势总是在单位时间以不同的节奏做匀速运动,从而在这段时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理论

That is not dead which can eternal lie and with strange eons even death may di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076822.html,/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三: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三: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3.1背景与内容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急剧增长,知识物化的周期大大缩短,成为新的时代特征。科技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剧,要求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生活的社会变化速度之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培养年轻一代。” 对于美国人来说,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朝野上下一片震惊。美国统治集团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在培养人才、发展尖端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苏联。他们把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认为是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美国在竞争中的失利。一位议员甚至惊呼:“俄国人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胁可能比他们的氢弹还要厉害!” 此后,美国的教育受到空前的关注,以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及美国进步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抨击。美国人认为,正是这种“轻松”的教育破坏了美国的科学发展,指责这种教育太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了教育内容,太注重对儿童的个性照顾,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教学。他们指责说,是美国低质量的普通教育拖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后腿,影响了科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从而导致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改革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的现状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成为美国人的必然选择。为此,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训练人才以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由此,拉开了美国战后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序幕。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中学教育课程改革会议。35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学科,特别是科学学科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罗姆·S·布鲁纳作为会议的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布鲁纳旗帜鲜明地指出杜威的经验主义已经不适用了,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应该用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来指导美国的教育改革。 1960年,《教育过程》一书出版,更加系统地阐明了学科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布鲁纳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课程入手,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与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一起被誉为现代化的三大课程理论,成为美国结构主义教育的代表作。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一度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上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述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述评 姓名:朱淳院系:法学院年级:2012级学号:2012211575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没有秩序可言,只是遵循着“快乐原则”,它完全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如为了追求性需求而奸淫妇女,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去抢劫等等。本我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所谓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所谓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对父母道德行为的学习,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善良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本我在于追求快乐,自我在于追求现实,超我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限制本我谴责自我。自我不仅要满足本我需要,而且还要保证这种需要没有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扮演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的协调统一能使人有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三者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的社会生活就会处于失常状态,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