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国家治理发展包括以下阶段

一、治理的发端和原初形态

人类结成群体性的第一个组织形态,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分析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纯人身的相互依赖为基础的社会。“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氏族的组成——这种组织产生了第一种社会形态,所以这种社会名副其实地称为氏族社会。”氏族,后来发展为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这几个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缘关系来划分自己居民的前后相承的阶段,直到以按地域来划分居民为基础的国家产生之前,现在被统称为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食物的匮乏,人们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劳动,彼此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氏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事务,为治理的发端准备了温床。面对着要解决的公共事务,氏族组织采取了全民议论、大家参与、集体决定的治理方式程序,既没有强制性的权力使用,也没有不合理的特权存在。氏族组织流行于整个原始社会,遍及于世界各大洲,无论是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这样的情况到处可见。氏族组织为人类建立了最古老悠久且流行最广的治理制度。

对于氏族的治理制度,今天我们可以从摩尔根在19世纪中叶深入美洲原始易洛魁人的氏族、部落,所做的实地调

查后对易洛魁人氏族组织的描述中窥见一斑。易洛魁人各部落内所拥有的氏族,少则三个,最多者则可达到八个。在每一个氏族内部,所有的氏族成员都拥有相同的、普遍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有如下十个方面:(一)选举氏族首领和酋帅的权利。(二)罢免氏族首领和酋帅的权利。(三)在本氏族内互不通婚的义务。(四)相互继承已故成员的遗产的权利。(五)互相支援、保卫和代偿损害的义务。(六)为本氏族成员命名的权利。(七)收养外人为本氏族成员的权利。(八)公共的宗教仪式。(九)一处公共墓地。(十)一个氏族会议。

氏族会议,这是氏族的公共组织机构,也是氏族的最高治理机关。它的议事活动,是该氏族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权利的活动。每当氏族开会时,男男女女都站在周围,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讨论并做出表决。氏族会议的机能与属性,赋予了氏族组织治理的活力和鲜明的特征,保障着氏族每一位成员的个人权利。氏族会议最重要的议题,就是氏族成员拥有十项权利和义务中的第一、二项,即选举和撤换酋长与军事首领,以及第五项是否为被杀害的氏族成员接受外族赎金或者实行血族复仇等氏族事务而作出的决定。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所提供的材料,曾经详尽地论述了关于氏族选举和撤换酋长与军事首领的两项重要的治理活动。

关于氏族选举一个酋长(平时的首脑)和一个酋帅(军

事领袖),“酋长必须从本氏族成员中选出,他的职位在氏族内世袭,一旦出缺,必须立刻重新补上;军事领袖,也可以从氏族以外的人中选出并且有时可以暂缺。由于易洛魁人奉行母权制,因而酋长的儿子属于别一氏族,所以从不选举前一酋长的儿子做酋长,而是往往选举他的兄弟做酋长,或者选举他的姊妹的儿子做首长。所有的人,无论男女,都参加选举。不过选举须经其余七个氏族确认,只有在这以后,当选为酋长的人才被隆重地,就是说由全易洛魁联盟的联合议事会委任。这样做的意义,在后面就可以看出来。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他手里没有强制的手段。此外,由于他的职位,他也是塞讷卡部落议事会以及全体易洛魁人联盟的议事会的成员。酋帅仅仅在出征时才能发号施令。”

至于撤换或罢免酋长和酋帅,“氏族可以任意罢免酋长和酋帅。这仍是由男女共同决定的。被罢免的人,此后便像其他人一样成为普通战士,成为私人。此外,部落议事会也可以甚至违反氏族的意志而罢免酋长。”

氏族组织以议事会的形式来处置集体事务的活动,可以说是治理的原初形态。氏族组织的治理,是一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摩尔根指出,人类在原始时期“不论在部落或在民族中,他们的政府都是以氏族为其基本单元组织,其结果是形成一个氏族社会或一个民族,因而不同于一个政治

社会或一个国家。”虽然当时氏族的公共事务并不见得少,但是它没有设置臃肿复杂的治理机关和专门从事管理的层层管理人员,没有后来的国家出现的什么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以及军队、宪兵和警察等等。氏族社会“建立在人身关系的组织上,它是通过个人与氏族、与部落的关系来进行治理”,充分体现了治理的原初形态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深刻意涵。

一是治理的自由性质。氏族的治理制度,是充满自由的治理制度,因为它是建立在全体成员都是自由人的基础之上。在这样的自由治理的制度之下,每一个成员的自由程度,不是依靠牺牲少数人或大多数人而求得发展的,而是受到普遍承认的强烈的独立感和自尊心而决定的,这使得每一个刚强、勇敢的氏族成员,都有相互保卫自由的义务。

二是治理的平等性质。在氏族社会里,共有经济是由一组家庭按照共产制共同经营的,土地是全体人的财产,仅有小小的园圃不过归家户暂时使用。因此,氏族社会没有剥削、压迫和被剥削、被压迫,不曾有奴隶和奴役异族氏族、部落的事情。也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实行共产制的氏族都知道它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战争残废者所负的义务。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是平等的,体现在个人权利方面平等,不论酋长或酋帅都不能要求任何优越权,包括妇女在内,他们都是由血亲纽带结合起来的同胞。而且,一旦酋长和酋帅被罢免

后,就成为一个普通人。

三是治理的公正性质。在氏族社会里,一切的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可以把一切调整好了,因为这样的习俗是公正的、正义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所发生一切争端和纠纷,也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威胁手段。

四是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性质。毫无疑义,氏族社会的公共事务都是需要由大家共同参与的,氏族的议事会议,就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会议进行选举和撤换酋长与军事首领的活动,集中体现了氏族治理的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性质。

恩格斯对于古代氏族组织的原初治理十分推崇,他认为,虽然氏族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注定要被打破和灭亡,但它之后的所谓文明社会的发展,不过使人感到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退化。取代它的是“最卑下的利益——无耻的贪欲、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盗、强制、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社会”的治理。氏族组织的原初治理,在往后继续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更高阶段上一定会回归和重现。

氏族组织的治理,开了人类社会施行治理的先河。在氏

族社会里,尽管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大众参与并没有被明确地表达出来,但它确实构成人类治理的根本原则,是治理的本来涵义,代表着治理的最可贵的本质和最终的完善实现。

二、国家治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国家,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与氏族社会以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来划分,形成和维持着基本纽带关系不同,它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产生,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

和义务,“按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不管他们属于哪一氏族或哪一部落。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国家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这是因为“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又正是为了控制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统治阶级才创立了国家,需要“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以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存在并发挥作用。虽然国家具有公共职能,需要调解社会的公共事务,但国家存在的社会公共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

毫无疑义,随着国家的出现,原始社会的治理便转变为维护阶级统治并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相包容的国家治理。概括地说,国家治理就是治国理政,即是以国家为中心对统治阶级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置。国家治理

在人类社会的治理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本身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发展的四个阶段。

——奴隶制国家治理阶段。奴隶制国家最早产生于公元前40世纪初的埃及,后来,亚洲的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也先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西欧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建立的希腊城邦和后来的古罗马共和国等,都是奴隶制国家。奴隶社会是自原始社会后第一个具有阶级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形态。在该社会形态中,主要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大部分劳动者是奴隶,他们辛勤劳动,在得到只维持自身温饱和人类再生产的需要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财产和报酬,也没有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自由支配权利。而在政治领域,奴隶主阶级则靠剥削收入,组织强大的军队和警察机构,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特权,并逐步地通过战争不断向外扩张。在这种政治形态下,许多奴隶基本上被剥夺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特权,包括对所属奴隶的人身所有权和支配权。封闭保守、残酷剥削、阶级专政、统治者绝对专权是奴隶社会形态下国家治理的根本特点。

——封建制国家治理阶段。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开始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国家因此形成。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并逐渐形成封建制国家。封建社会是奴隶主阶级被推翻后,新兴地主阶级上台专政后的一种历史政治形态。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

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在这个统治者中,皇帝是最高的主宰,而大臣和僚属是其权力的具体执行者。在这个阶段,现代意义的官僚体制开始形成,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官吏阶层。这种官吏开始脱离生产,而从事专门化的统治和管理工作。

——资本主义国家治理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一般认为,1640年英国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开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封建社会的

统治在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和摧毁下,封建社会也逐步走向了终结。在封建统治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通常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最早的资本主义诞生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区。代表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商品经济。由于生产的目的由单一满足转变为向社会提供产品,从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将有别于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农民与手工业者开始丧失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再由工厂主——最早的资产阶级与他们签订雇用协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劳动力的雇佣关系。欧洲在16世纪到19世纪制度化了的一种综合的经济行为,特别以雇佣劳动为中心,还包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意味着不受国家的制约)中以公司的名义进行例如买卖商品,特别是资本货物(包括地产和劳动力)的组织和贸易。这就是早期的所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及20世纪以后,自由的商品经济发展进入高度竞争的阶段,又逐步地发展到大工业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而这时候的政治形态通过资本主义革命的洗礼和公民权利的确立,其政治生态上从以阶级专政为根本特征的统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因此,在国家治理方面出现了与早期阶段一些根本不同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形态下,政治权力被认为是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让渡,是必要的恶。为此,政治权力是一种被限制的政治物体,这着重体现为在政治全过程中贯彻了宪政主义的思想和原则。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理论体系,宪政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架构的根本原则。而以宪政主义为原则建构的政府体系和行政规则着重反映了资本主义形态下的政治治理。概言之,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权力主体的构造中,贯彻了分立制衡的原则,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属于不同的议会、政府以及法院系统,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和监督。二是在政府权能方面,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的角色被定位为“守夜警察”,要求除了维持保护私有财产、公共秩序之外,对经济社会的介入非常少。而在资本主义后期,经济、社会的危机发生较为频繁,在社会矛盾相对激化的情况下,政府的角色开始走向主动,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政府开始介入经济发展,介入民众生活,推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府的权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在一些有着社会主义倾向和传统的国家,甚至出现了社会福利主义,而行政权也相应地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扩展。三是在公务员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政治中立的文官制度,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了一个相对开放,人人机会均等的用人体系。四

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开始应用民主政治的架构,实行代议制民主以及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合作主义。在社会事务方面,公民事务实行的是底层自主决策体系,进行地区自主或社区组织自治,比较尊重公民的自治权利和公民的自主作用,实行国家——社会合作机制。

——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高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有着其他社会历史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占人口多数的广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并实现了最大多数的人民民主政治。在具有根本优越性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同样具有其他历史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优越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在经济地位方面的平等,由此提高了每一位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为民主政治的大众参与创造了客观条件。二是国家在组织和领导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权威,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十分凸显。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管理中,由于公共权力在经济领域中的独特作用,使国家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支配性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非常强调保障人民大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

督,在制度的设计方面有着比较完善和优越的参与制度、协商制度、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

由于社会主义被当作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与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的政治形态有其稚嫩性和不完善性,在组织机构设置、体制设计及其运行以及政治文化价值取向和实际政治道德水准方面都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有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过程。可以预见,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国家治理越来越追求平等公正,致力于大众参与,国家治理开始向着本原的社会治理逐步地复归、提升。

概言之,国家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进程,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它也不可能是终极、完美的治理。国家治理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是达到无国家的更好的未来社会治理的前阶。唯物史观揭示,国家不过是缓和社会利益冲突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待到今后国家消亡了,国家从社会那里收取来的权力就将归还于社会,治理也将进入全新的未来社会治理阶段。由是,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演进发展过程可以作如下图示:

三、国家治理的类型和转型

对国家治理的分析,不仅要从时序的发展上考察分析其经历的发展阶段问题,更要从本质的规定性上揭示其不同的

类型和转型的轨迹。而从本质属性方面加以考察分析,国家治理先后形成了四种类型并经历了三次转型。

——统治型。在中国,治理这个词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在所著《君道》中就讲到治理的问题,“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此时的中国,早已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国家。显然,这里所说的“莫不治理”,就是国家统治,荀子要求国君对社会上的各个行当,都要制定条规,统而治之,公道无私。中国的另一部古籍《孔子家语·贤君》要求:“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官府治理”指的是统治者要任用能人,罢黜庸才,尚功而治,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在西方,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交叉使用,其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被广泛运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政治统治和管理活动。治理这个词,也早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之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探讨“治理城邦”问题,就是理想的国家治理问题。在他看来,国家治理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即“哲学王”掌握政权,才能拯救当时希腊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致力于研究的也是“城邦的治理”

即国家治理。不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有所不同的是,他不是把优良的治理寄托在“哲学王”这样的“治理者”个人身上,而是更注重“全面研究大家所公认为治理良好的各城邦中业已实施有效的各种体制”,即强调要研究能够实现良好治理的政体问题。

十分明显,从以上古代的中外学者对国家治理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治理,其重要的职能在于统治,统治就是治理,治理也就是统治,而作为统治的治理,必须维持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规矩和秩序。作为近代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并凭借暴力维持自己的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国家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在这种公共权力的形成时,国家就体现为军队、监狱、警察等暴力公共权力机关,起到镇压的功能。当然,国家在进行统治的同时,为了把被剥削阶级控制在其生产关系的秩序范围内,也具有非暴力的社会管理职能,如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实行社会救济、环境保护等。此外,国家也具有经济管理职能,表现为国家通过不同形式干预经济活动,直接为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其实质在于通过国家干预来加强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从而巩固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因此,从国家产生开始,统治人民和管理社会的机构和职能也就同时产生了。但与其统治的机构和

职能相比,管理的机构和职能并非是主要的。

——管制型。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阶级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逐渐稳固,资产阶级统治者开始转向对于公共行政事务的治理。资本主义国家也就从早期赤裸裸镇压的统治型,转向了更多的处置社会公共事务的管制型,这是国家治理的第一次转型。

管制型治理的基本特点在于,一是严谨精准,公务员讲专业技术性。科层制拥有完美的技术化程序和手段,不仅愈益倚重各类专家,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建立了公务员制度,用以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节省政府开支,抑制和减少了腐败。二是责任到位,公务员的从属关系一般是由严格的职务或任务等级序列先在地安排的,每个职务本身的规定细致而明晰,使得每个个人都能够照章办事而不致越出权力义务体系范围。美国学者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之研究》,主张把政治和行政分开科学管理,另一学者古德诺于1900年发表《政治与行政》,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这种意志的执行。在政府里的政务官负责作决策决定,贯彻执政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公务员则只负责具体的执行办事。三是法治原则,公务员讲法律条文规定,受制度约束,必须依法办事。马克斯·韦伯创立了科层制理论,确立以科

层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理论,确立了法理型的命令――服从关系。韦伯指出,现代国家是通过法定选举产生的,具有合法性。因此政府内部科层制结构的上下级关系是命令――服从类型。在法理型命令――服从类型中,个人对领导的服从是根据所认可的法律对职级制表示承认。服从,不是对个体的服从,而是体现于对由法律规定的某个职位的服从。管制型的治理表明,国家是一个庞大的官僚制度机器,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管,具有垄断性、神秘性,不讲经济效益,具有无限扩张倾向,正如英国学者帕金森总结的国家患有“机构病”,不断进行自身机构和人员的扩张、膨胀。管制型的国家和政府发号施令,民众得求它办事。它高高在上、冷若冰霜,正像老百姓所怨言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管理型。针对管制型治理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发起了行政改革运动,使国家的行政管理进入了“新公共管理”的阶段,这是国家治理的第二次转型。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大家奥斯本、盖伯勒等人主张,政府“掌舵而不划桨”,要对政府角色定位,把决策制定(掌舵) 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为了实现两者的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而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的职能,如拟订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由于政府

不再干预具体的公共事务,而且重视第三部门组织的作用,可以减少机构人员,实现大社会、小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公共品”如国防、公安、城市基础设施等必须由政府独家经营,但政府在采购中容易产生寻租活动,应在政府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通过招标,降低成本。同时,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公共部门,企业家是最精明的,最知道优化配置,要提升绩效,对精明管理的官员进行奖励,建立有使命感的政府。

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发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对市场机制过分推崇,具有严重的市场化倾向,过于讲究经济效益,把政府等同于企业,鼓励了一切向钱看的动机,导致了公共服务意识的弱化;过于强调绩效管理,对产出或绩效目标进行精确的界定、测量和评估是必要的,但政府的许多服务项目,其产出、成本以及绩效都是难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估;有害的私营化,公营部门过分私营化,实际上是放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逃避政府必须承当的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由上可见,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化和企业化管理作为其核心理念,形成一个高效率、低成本、重绩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说它是非常有效的管理型国家,但它的服务确实还不到位。

——治理型。针对着新公共管理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治理理论,使当代国家转向治理型,这是国家治理

的第三次转型。

治理型的国家,是后工业社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要求。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追求也日趋多元化,他们对国家治理的多样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之所以兴起治理理论并要求国家转向治理型,显然是因为治理比统治、管制、管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治理中的权力主体是多元的、广泛的,其手段也是多元的、相互的,强调沟通和协调。概括地说,治理和统治、管制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主体不同。治理的主体远远要超过统治、管制、管理的主体。统治、管制、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指以公共权力为后盾的公共组织或公务人员,国家成为中心和关键之所在;而作为治理的主体,国家权力组织并不是唯一的中心,其他的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和私营组织等等都可以是权力的中心,都可以参与共同进行决策和管理,主体和权威出现了多元化。

第二,权源不同。在权力的来源上,统治权、管制权、管理权都统一来自国家权力机关的自上而下的一级一级授权,并由被授权的权威机关行使。治理权则并非由上级权威机关授予,而是来自公众认可或社会契约赋予,甚至由人民直接行使,这便是自治、共治。

第三,对象不同。统治、管制、管理在大政府时代可以

说是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一切都是其调控的对象;当进入到小政府的时代,政府的作用范围大为缩小;对于治理来说,由于主体的界定不同,其对象范围带有很大的伸缩性,它既可以是一个学校、一个公司所属的人、财、物等,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事物。从现代的大企业到学校,现在的治理可以取代政府的控制,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四,手段不同。统治、管制、管理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以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法律手段为主,有时甚至是军事性手段,以实现对社会的强力控制。而治理的手段除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治理的手段是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协商的,有效性得以增强。

第五,运作不同。统治、管制、管理的层级是金字塔形的,权力顺着科层制的流向自上而下地垂直分布,以政府的权威对社会事物实行单向度的、强制的、刚性的控制,其作用的对象只能表现为接受和服从。而治理,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迈向共同目的地的过程中,各个主体间的协调和沟通十分突出。治理的层级是扁平化的,所拥有的运行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2 5数据库结构定义4 6数据文件命名规则14 7数据交换格式16 8元数据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分类代码1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样本2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信息元数据示例27 表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要素代码表2 表2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空间信息要素分层、定义与属性关联表4 表3表格信息要素属性关联表5 表4行政区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Q)5 表5行政界线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XZJX)6 表6等高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GX)6 表7高程注记点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GCZJD)6 表8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DLTB)6

表9线状地物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XZDW)7 表10零星地类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LXDL)7 表11开发整理潜力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QL)8 表12开发整理规划区域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HQY)9 表13面状工程、线状工程、点状工程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GC)9表14面状项目、线状项目、点状项目属性结构表(属性表代码KFZLXM)10表15注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代码:ZJ)11 表1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属性表代码BG_BCGDPHB)11 表1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构调整表(属性表代码BG_GHJGTZ)11 表18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分解表(属性表代码BG_GHZBFJ)12 表19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表(属性表代码WB_WBXX)12 表20界线类型代码表12 表21界线性质代码表13 表22等高线类型代码表13 表23权属性质代码表13 表24土地开发整理类型代码表13 表25比例尺代码表14 表26规划图类型代码表15 表27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信息编码16 表《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代码表18 表《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代码表20 前言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一丶单选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总书记2014年在(D),回答电视台记者访问的时候提到改革进入深水区。 A韩国 B英国 C美国 D俄罗斯 2.本次机构改革之前,大致有(D)次党政机构的改革。 A6 B5 C4 D7 3.(D)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1956 B1949 C1929 D1954 4“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C)同志提出。 A江泽民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周恩来 5.要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依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军队,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是指(C)。 A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C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D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6.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国2000年到2050年的目标是(A)。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实现温饱 C达到小康水平 D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7.最高人民法院属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的(A)。 A国家治理体系 B政府治理体系 C党的领导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8.1982年6月28日,中央印发(A)。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9.政府的(A)职能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A环境保护 B法制建设 C民主监督 D干预市场 10.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于(C)年。 A2014 B2016 C2015 D2013 二丶判断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本次机构改革将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x)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以此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3.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专门成立了社会建设委员会。(x) 4.2013年的机构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 5.李克强总理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x) 6.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比前两步容易。(x)

全国最新贫困县592个名单

全国最新贫困县592个名单 湖北25个 阳新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秭归县、长阳县、孝昌县、大悟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麻城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河北39 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青龙县、大名县、魏县、临城县、巨鹿县、新河县、广宗县、平乡县、威县、阜平县、唐县、涞源县、顺平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赤城县、崇礼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涿鹿县赵家蓬区) 山西35

娄烦县、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平顺县、壶关县、武乡县、右玉县、左权县、和顺县、平陆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汾西县、兴县、临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 内蒙古31 武川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苏尼特右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 吉林8 靖宇县、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

黑龙江14 延寿县、泰来县、甘南县、拜泉县、绥滨县、饶河县、林甸县、桦南县、桦川县、汤原县、抚远县、同江市、兰西县、海伦市 安徽19 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颍东区、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裕安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利辛县、石台县 江西21 莲花县、修水县、赣县、上犹县、安远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吉安县、遂川县、万安县、永新县、井冈山市、乐安县、广昌县、上饶县、横峰县、余干县、鄱阳县 河南31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不平等状况 一、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不平等状况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大约有11亿人生活在贫困中,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平均贫困线低28%。这些人构成了世界人口的17%。他们加在一起占有着不到0.3%的全球产品。 这种巨大的不平等令人不安。联合国发展项目组织估计,大约有8.31亿人长期营养不良;11.97亿人没有可保障的水资源;27.47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10亿人为遮风避雨之所而奔忙;20亿人不能充分享有电力带来的光明。大约8.76亿的成人是文盲,2.5亿5到14岁之间的儿童在家庭之外从事有偿工作——他们的工作条件往往十分恶劣:比如从军、沦为妓女或家奴,从事农业,建筑业和地毯纺织业。 由于贫困,他们经常遭受社会排挤,他们无法有力地坚守自己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他们的权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贫困的人总是缺乏有力的工具来反抗或者犒赏政府官员,因而后者就有可能粗暴地统治他们,而更多地考虑其他人的利益,比如说那些可以与官员进行互惠的国内买办或国外的商贾。无论穷人们生活在哪里,他们所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几乎总是得不到保证。 1.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 1991-199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9%,但贫困人口却没有因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据联合国调查,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10亿增加到目前的13亿。这些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人每天只有不到1美元的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有8000 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8.4亿人营养不良,2.6亿人不能上学。在最贫穷的非洲地区,贫困发生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非洲6.3亿人口中,约有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注:“非洲贫困状况恶化”,《人民日报》1996年2月7日第7版。)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10月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家庭儿童的处境更糟。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中国家有1 亿儿童流浪街头。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并未缓解贫困的状况给人们以警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因素。 1).全球贫困状况全球:60亿人口中有12亿处于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6.7045)的国际贫困线下(其中南亚44%)、28亿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 ?高收入国家15%人口获78%经济总量;低收入国家40%人口获3.45%经济总量;中国21%人口获3.35%经济总量。 ?预期寿命全球67,低收入国60,非洲50,富国78岁 2).中国贫困状况 中国:绝对贫困程度稳步下降,但到2002年底尚有4.6%人口在国家贫困线以下,16.6%人口在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46.4%低于2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达0.447。 到2003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900万(以中国的贫困线计算),绝

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河北省39 个 石家庄市:平山县、灵寿县、赞皇县 张家口市: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赤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尚义县、蔚县、万全县 承德市: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宽城县 秦皇岛市:青龙县 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县 衡水市:武强县、武邑县 邢台市: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 邯郸市:魏县、大名县、涉县、广平县 山西省35 个 太原市:娄烦县 大同市: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 朔州市:右玉县 长治市: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 忻州市: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岢岚县、代县、宁武县 晋中市:和顺县、左权县 临汾市: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 运城市:平陆县 吕梁市: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 内蒙古31 个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 包头市: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赤峰市: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 通辽市:库伦旗、奈曼旗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 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太仆寺旗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化德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 吉林省8 个 白城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白山市:靖宇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黑龙江14 个 哈尔滨市: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 大庆市:林甸县、杜蒙县 鹤岗市:绥滨县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_一个整体性视角_周雪光

编者按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迁,尤其是政治生态充满弹性变化的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这需要我们对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思辨,以自己的智识、勇气和情怀“给养”这一深具历史意蕴的话题。本专题四篇文章聚焦中国国家治理诸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真切而有深度的思考。 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专题讨论) 内容提要 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 一个整体性视角》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 性视角审视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与作用。任剑涛通过《国家的均衡治理:超越举 国体制下的超大型项目偏好》,反省了举国体制下的超大型项目偏好所导致的国家治理失衡及顾此失 彼的连锁反应,并提出了审慎思考。席伟健的《“建制议程”与请愿权:信访制度宪法化及其链接》 试图从国家治理的实用角度刷新信访制度与宪法秩序的关联,并探索将其导入宪法之请愿权的可能。 刘正强的《人民调解:国家治理语境下的政治重构》基于对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及中共传统执政理 念的政治分析,倡导增进人民调解政治凝聚、道德净化、社会动员的功能,从而使其成为疏通国家 政治与民间生活的优质执政和治理资源。 关键词 整体性视角 均衡治理 超大型项目 建制议程 人民调解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4)10-0005-28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周雪光 “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有庞大精细的官僚运作机制,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组织失败和运行困境。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全能国家结构,既有卡理斯玛常规化的内核,亦有运动式治理的持续冲动。今天,中国政治结构一方面不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尤其是技术化的治理愈益凸显;另一方面,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紧张不断衍生出国家治理的复杂生态。理解国家治理及其限度,需要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本文将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性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作用。 一、国家治理:一个整体性视角 近年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公共政策界乃至实务部门的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其含义纷杂不一。本文使用“国家治理”这一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应对其疆域内民众间或不同领域中各种事务、挑战和危机时稳定重复的举措和过程。古今中外特别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任何国家的生存都面临着对外保护疆土完整、对内维系民众群体间相安共生的基本使命。但不同国家在制度安排、日常过程运行和处理危 5

2009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2009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河北 39 石家庄市(3):平山县、灵寿县、赞皇县 张家口市(1 O):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赤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 尚义县、蔚县、万全县、(涿鹿县赵家蓬区) 承德市(6):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宽城县 秦皇岛市(1):青龙县 保定市(4):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6):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县 衡水市(2):武强县、武邑县 邢台市(3):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 邯郸市(4):魏县、大名县、涉县、广平县 山西 35 太原市(1):娄烦县 大同市(5):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 朔州市(1):右玉县 长治市(3):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 忻州市(11):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 岢岚县、代县、宁武县 晋中市(2):和顺县、左权县、 临汾市(5):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 运城市(1):平陆县 吕梁地区(5):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 内蒙古 31 呼和浩特市(3):托克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 包头市(1):固阳县 赤峰市(8):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 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 通辽市(2):库伦旗、奈曼旗 鄂尔多斯市(5):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 兴安盟(2):科右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2):多伦县、太仆寺旗 鸟兰察布盟(8):武川县、商都县、化德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 四子王旗、达茂旗 吉林 8 白城市(3):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白山市(1):靖宇县 延边州(4):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县级政权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科学强县。()(2.0分) 正确 错误 2、增强社会自治力量,把威权式的治理方式转变为社会自治式的治理方式,关键在于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自主性。()(2.0分) 正确 错误 3、对北洋政府社会治理方式的评价是:这段时期社会治理比较成功,北洋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2.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4、现在我们在政治政权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不包括:县长掌握着法院、检察院的经济大权,从而控制了这些法律的执行部门。()(2.0分) 正确 错误 5、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保证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包括党的最高职务在内的更迭轮替制度化、有序化。()(2.0分) 正确

错误 6、录音机、网络、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2.0分) 正确 错误 7、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民间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主体。()(2.0分) 正确 错误 8、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状况有所改变,由公民制度性参与方式向运动式的动员的方向发展。()(2.0分) 正确 错误 9、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同时也允许民主党派参政议政。()(2.0分) 正确 错误 10、虽然有军阀势力和派系的存在,但北洋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很强。()(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有所改变,职务终身制被废除,确立了()制度。(2.0分) 审核 公务员 轮换 民主 2、现代中国社会在治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2.0分) 县级政权 市级政权 省级政权 中央政权 3、县级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中应起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原因在于()(2.0分) 人大代表没有担负责任的勇气 人大代表权力不够 人大代表的兼职化严重 人大代表人数过多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A改革开放 B转变职能 C理顺关系 D精兵简政 E提高效率 正确答案:B, C, D, E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生育保险 E失业保险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公共服务 D社会管理 E环境保护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正确 A抓统筹 B抓落实 C抓方案 D抓调研 正确答案:A, B, C, D

A1929 B1949 C1954 D1956 正确答案:C A实现温饱 B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C达到小康水平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确答案:D A2030 B2040 C2050 D2060 正确答案:C

A全面性 B特殊性 C普遍性 D一致性 正确答案:A A党的领导体系 B国家治理体系 C政府治理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正确答案:B A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B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C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设机构

D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和落实党政职责分工,确保党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其他机构协同联动,高效运行 正确答案:A, B, C, D A改革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C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D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E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我国_贫困陷阱_现象的治理

我国“贫困陷阱”现象的治理 王俊喆,丁 翔,沈文伟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近年经济发展形势表明,我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正在由原生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而经济学领域内的一 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理解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性的贫因现象。 “贫困陷阱”的产生是由不合理的制度影响下产生的资本临界点效应所致。根治“贫困陷阱”,政府应通过改善制度取代资本补助,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关系,从制度建设而非经济补助的角度突破“贫困陷阱”,解决好发展型贫困问题。 [关键词]贫困陷阱;资本临界点;帕累托效率;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Governance on "Poverty Trap"in China WANG Junzhe,DING Xiang,SHEN Wenwei Abstract:The rec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shows that the poverty in China is transmitting from original to developmental pover-ty.One important challenge in economics,however,is to know and solve the continuous poverty in social progress.The "poverty trap"results from threshold effect of capitals influenced by unreasonable systems.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and administrative rights of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lve the developmental poverty to breakthrough poverty trap from system construction but not from economic assistance.Key words:poverty trap,threshold effect of capital,Pareto efficiency,social security [收稿日期]2011-05-16 一、“贫困陷阱”的含义 “贫困陷阱”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进这种“贫困陷阱” ,要想出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简而言之就是:因为穷,所以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因为穷,所以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而丧失了投资致富的途径;因为穷,所以限制了活动范围和自由,而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因为穷,可能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二、“贫困陷阱”产生的机制和原因 (一)资本的临界点效应 有关理论认为陷入 “贫困陷阱”的原因在于贫困的地区资本和要素的缺乏导致了该地区的经济一直都是在帕累托改善的状态下运行的。该理论认为“贫困陷阱”的根源正是受制于资本量,当资本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该地区就可以摆脱“贫困陷阱”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发展形势。例如: 在一个陷入了“贫困陷阱”的地区,由于资本量有限,贫困者承担不起在健康上的较大规模的投资,这导致预期寿命的降低。这样个体的工作时间变短,从而 所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就较少,这反过来又降低他们进行私人投资的愿望,从而继续陷入贫困之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导致较低的储蓄和积累水平,而较低的储蓄和积累又反过来导致较低的产出,二者的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低水平的均衡状等。 (二)制度的影响作用 资本贫乏地区出现的富裕和资本集中地区出现的贫困告诉我们,资本不是影响贫困的根本原因。既然资本和要素的缺乏不是贫困的根本而只是贫困的表现形式,那么什么才是决定贫困与否的根本呢?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贫困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制度是否有效率。有效率的制度是保障一个地区资源有效利用的有力工具,当制度和资源配置相协调统一时,制度是经济们按着帕累托最优的方式去运行。 三、治理“陷阱”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我们应该把治理“贫困陷阱”的重心放在政府推行是的制度改革上。那么,就应该结合当下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 (一)通过改善制度取代“资本补助 资本不足是贫困的循环结果而不是原因。我国目前 第2011年第6期(总第375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1Total No.375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1)6-0020-0220--

国家级贫困县详细名单

国家级贫困县详细名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最新国家级贫困县详细名单河北省(39个)石家庄市:平山县、灵寿县、赞皇县、行唐县张家口: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赤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尚义县、蔚县、万全县承德: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秦皇岛:青龙县保定: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沧州: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衡水:武强县、武邑县、饶阳县、阜城县邢台: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新河县、平乡县、威县邯郸市:魏县、大名县 山西省(35个)太原市:娄烦县大同市: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朔州:右玉县长治: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忻州: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岢岚县、代县、宁武县晋中:和顺县、左权县临汾市: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运城:平陆县吕梁:交口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兴县晋城:陵川县 内蒙古(30个)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赤峰: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通辽:库伦旗、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

翼前旗、突泉县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乌兰察布:商都县、化德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兴和县 吉林省(8个)白城: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白山:靖宇县延边州: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黑龙江(14个)哈尔滨市:延寿县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大庆:林甸县鹤岗:绥滨县佳木斯:同江市、桦南县、桦川县、抚远县、汤原县双鸭山:饶河县绥化:兰西县、海伦市 安徽省(19个)阜阳: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颍东区亳州:利辛县安庆:宿松县、岳西县、潜山县六安:寿县、霍邱县、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池州:石台县宿州: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 江西省(21个)赣州: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寻乌县、会昌县、安远县、上犹县、赣县、南康市吉安:井冈山市、永新县、遂川县、吉安县、万安县上饶:上饶县、横峰县、鄱阳县、余干县抚州:广昌县、乐安县九江:修水县萍乡:莲花县 河南省(31个)洛阳市:嵩县、汝阳县、宜阳县、洛宁县、栾川县信阳:新县、息县、固始县、商城县、光山县、淮滨县商丘:虞城县、睢县、宁陵县、民权县驻马

国家治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皮亚杰术语。发展阶段又指儿童自出生至青春期的智慧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治理: 治理是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以及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一份周刊,该刊为我国首家以治理为主题的主流期刊。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对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实效的调查评价为主要内容,以民智市场调查公司和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为依托,突出调查、评价、服务三大特色,突破传统纸媒的概念和内涵,成为具有全新办刊理念、全新商业模式的智库型现代全媒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 详细内容: 现代化:从“四化”到“第五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在20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

地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毛泽东从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开始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地把“四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更加重视“四化”建设问题,“四化”也更为深入人心,成为奋斗目标。 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其《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理论界有学者认为,“可以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我们党继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 “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继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这是具有创新性的提法。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达到了现代化的最高层次。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形态解构为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密切联系)、上层建筑(离不开相应的意识形态)这两个主要方面,“四化”主要从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层面探索现代化,这是硬实力;“第五化”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主要从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层面探索现代化,这是软实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 的根本原因 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作者】甘剑斌【作者简介】甘剑斌,1966年生,现为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由经济的、政治的,内部的、外部的,历史的、现实的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而且这些原因也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笔者以内部和外部原因为基本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进行理性的界定。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外部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占有的优势地位,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建立起来的一套有利于其自身的“游戏规则”。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WTO)为支柱,主要体现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金融三大领域。这种建立在少数国家居垄断地位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会在多方面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国际生产是以不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帝国主义的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单一型的经济结构,工业虽有所发展,但一、二种农牧产品或初级矿产品仍然是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如博茨瓦纳的养牛业产值就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既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对外部消费与需求造成极大的依赖,从而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主动权,贫困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国际贸易是以不等价的交换为特征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不平等的贸易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便利条件,人为地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而压低农矿产品的价格,形成国际贸易中的“剪刀差”,盘剥发展中国家。1965~1986年,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价格平均提高2.4%,而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年均增长率为5.5%。1950年,发展中国家尚有3亿美元的外贸顺差,但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逆差却高达每年数百亿美元。国际金融货币是以少数发达国家居垄断地位为标志的。一些主要的国际经济机构和货币金融机构均由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国际主要的流通、结算、计帐和储备货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某种货币或合成货币挂钩。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利率等经济政策的影响,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像1971年美元第一次贬值时,发展中国家就损失了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显而易见,这种体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寻求发展是个严重的障碍,它无疑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力争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第一,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失误。就经济发展战略而言,这是个既复杂而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因素。尽管各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后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一没有经验,二不注意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都不同程度地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的国家情况还相当严

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河北省39个 石家庄市:平山县、灵寿县、赞皇县 张家口市:康保县、张北县、阳原县、赤城县、沽源县、怀安县、崇礼县、尚义县、蔚县、万全县 承德市: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县、围场县、宽城县 秦皇岛市:青龙县 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沧州市: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县 衡水市:武强县、武邑县 邢台市: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 邯郸市:魏县、大名县、涉县、广平县 山西省35个 太原市:娄烦县 大同市:天镇县、灵丘县、阳高县、广灵县、浑源县 朔州市:右玉县 长治市:平顺县、武乡县、壶关县 忻州市:神池县、五寨县、五台县、偏关县、静乐县、繁峙县、河曲县、保德县、岢岚县、代县、宁武县 晋中市:和顺县、左权县 临汾市:大宁县、永和县、隰县、汾西县、吉县 运城市:平陆县

吕梁市:中阳县、兴县、临县、方山县、岚县、石楼县 内蒙古31个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 包头市: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赤峰市:宁城县、林西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 通辽市:库伦旗、奈曼旗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 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太仆寺旗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化德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 吉林省8个 白城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白山市:靖宇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安图县、龙井市、和龙市 黑龙江14个 哈尔滨市:延寿县 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甘南县、泰来县 大庆市:林甸县、杜蒙县 鹤岗市:绥滨县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土综合整治,2016年12月26日,《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由国务院下发并实施,各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是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结合生态环境现状,总结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及存在问题,探讨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旨在为更好地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整治措施1积极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力求推行生态友好型土地整治,将生态安全理念贯穿土地整治全过程,实施原生态景观保护工程。 土地整治活动要保护现有生态要素和景观要素,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干扰。 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景观风貌提升工程,提高土地覆盖的镶嵌性及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加强了生态景观型土地整治技术的应用。 提出土地整治工程应将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相结合,推广生态型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做到点、线、面协调统一,构筑物的造型及色彩与自然协调统一。 2着力构建基础性生态网络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重视构建

基础性生态网络。 在土地整治活动中首先加强了生态建设的宏观控制。 注重区域生态功能协调,切实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 其次加强了生态核心区保护与建设。 优先保护湿地、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重点保护半自然生境,本地植物多样性较高、特有物种群落和生境、自然遗留地、文化遗产保护等区域,增加自然区域面积,可持续地保存、维护和发展具有国家及国际意义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核心区。 最后合理布设了景观生态廊道。 加强生态修复和重建,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连接残存自然、半自然生境,加强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景观连通性。 3大力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沈阳市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对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提出了具体措施。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坚持规模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积极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在风蚀沙化土地防治方面。 深入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防止流沙蔓延和扩展。 扩大人工种草面积,通过采取改良草地、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有效保护和恢复。

从管理到治理的理论变迁1

从管理到治理的理论变迁 --以政府对环境管制的演进为案例 摘要:本位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阐释了从管理到治理变化的历史过程,然后对管理和治理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就以中国管理体制的变迁为案例分析从管理到治理的显示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全文围绕治理的内涵,进行多方面的论证,而政府职能从管理走向治理,正是政府职能的创新,是一个管理民主化的过程。 关键词:管理治理政府职能 自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中首次出现“治理”一词以来,治理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不但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而目在现实政府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一面旗帜。当今世界,治理型政府的模式日显其重,人们甚至直接将“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 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口号1。本文以全球各个方面出现一种由管理到治理的变迁为大背景,在全面分析从管理到治理的历史过程和概念意义后,从治理角度出发,试图探讨政府管理创新的总体特征。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的职能逐渐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加快,急需重复职能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一、从管理到治理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域之治总体上经历了从国家管理模式向公共管理模式、再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有开放的公共管理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整合而成的公共治理模式具有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和治理依据多元化的特征。国家管理模式是以国家为唯一管理主体,以封闭性和单向度为基本特征,它在历史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纯粹的国家管理模式日渐式微,被以管理主体多元化为标志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公共管理虽然由国家和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作为管理主体,但其依然固守单向度管理思维,这种经过改良的模式也很快显露出弊端,这就推动公共治理模式的继之兴起。 自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中首次出现“治理”一词以来,治理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不但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而目在现实政府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一面旗帜。尽管尚没有一个很准确的中文词能与governance相对应,似乎“治理”更能契合这个外来词。尽管有学者认为governance可以指涉任何事物”(鲍勃·杰索普,1999),但从学科来看,governance首先来自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从governance的发展,我们可以分析作为最富于人类智慧的组织及其动态形态—管理或治理的变化轨迹。 (一)观念的擅变 1.从行政观念到治理观念。Government是政治学或政府学的概念。如果说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的制度性革命,那么,Governance的出现就是对民主制度的深刻革命。治理是对管理的否定以及行政的深化。市场失灵在20世纪导致了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的反动:市场经济国家的凯恩斯革命力图弥补市场的缺陷;计划经济国家则希望建立一个全能的政府“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高速发展”。这两种干预的结果引发了人们对政府管理作用的理性思考。当计划经济国家痛定思痛开始“市场化”的时候,市场经济国家己经开始了从Government到Governance的转变。 Governance的产生,源自意识形态日益薄弱的市民社会的发展,来自个人领域的不断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措施,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所以,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及家庭收入增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情况看,边远地区、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居多。这些地区都有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教育文化、工农业不发达,信息闭塞、商业网点不健全,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而且微薄的特点。这些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也是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在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所以,中国的贫困明显带有区域性的特点,并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包括其中,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各种自然灾害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上就有很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后由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富裕程度的差距拉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多,比重大,程度深。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约占到8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约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