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第28卷第2期2009年 4月

四 川 环 境

S I C H U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V o l .28,N o .2A p r i l 2009

·试验研究·

收稿日期:2008-12-01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2B A 901A 15);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31014)。

作者简介:段文霞(1957-),女,四川荥经人,200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

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

生态、农业生态和土壤生态环保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段文霞1

,卢静惠2

,肖 猛1

,李光跃1

,朱 波3

,陈 放

4

(1.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都 610071;2.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成都 610064;3.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

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 610041;4.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本文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对栽植17年的人工柳杉、杉木、水

杉、桦木、桤木、喜树林的碳聚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每公顷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的生物量分别为172t 、162t 、157t 、126t 、124t 、111t ,柳杉的生物量比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增加5.81%、8.72%、26.7%、27.9%、35.5%;不同树种的林分碳贮量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86.0、81.0、

78.5、63.0、62.0、55.5t C /h m 2

,表明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固碳能力;林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

中的分布规律为:0~10c m>10~30c m >30~50c m >50~70c m ,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于0~50c m 土层内;不同树种林下土壤的碳贮量均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表明土壤碳库是林分碳库的补充和延续,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关 键 词:柳杉;不同人工林;生物量;碳贮量;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X 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44(2009)02-0001-07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E f f e c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 i nH i g h l a n d A r o u n d t h e

B a s i ni n We t e r n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D U A NW e n -x i a 1

,L UJ i n g -h u i 2

,X I A OM e n g 1

,L I G u a n g -y u e 1

,Z H UB o 3

,C H E NF a n g

4

(1.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C a d r e C o l l e g e ,C h e n g d u 610071,C h i n a ;

2.A n a l y t i c a l &T e s t C e n t e r ,S i c h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610064,C h i n a ;

3.I n s t i t u t e o f M o u n t a i n H a z a r d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C h e n g d u 610041,C h i n a ;

4.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S i c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610064,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e f f e c t s i n 17-y r -o l d p l a n t a t i o n s o f C r y p t o m e r i a f o r t u n e i ,C u n n i n g h a m i a l a n c e o l a t a ,M e t a s e q u o i a g l y p -t o s t r o b o i d e s ,B e t u l al u m i l i f e r a ,A l n u s c r e m a s t o g y n e a n d C a m p t o t h e c a a c u m i n a t a w e r e s t u d i e d i n P e n g z h o u C o u n t y ,S i c h u a n ,C h i -n a ,a d o p t i n g v o l u m e -d e r i v e db i o m a s s m e t h o d a n ds o i l p r o f i l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f o r e s t b i o m a s s r a n k e da s C .f o r t u n e i>B .l u m i l i f e r a >C .a c u m i n a t a>M .g l y p t o s t r o b o i d e s>C .l a n c e o l a t a>A .c r e m a s t o g y n e ,w i t h v a l u e s o f 172、162、157、126、124a n d 111t /h e c t a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b i o m a s so f C .f o r t u n e i w a sm o r et h a nt h a t o f o t h e rs p e c i e sb y 5.81%、8.72%、26.7%、27.9%a n d 35.5%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f o r e s t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r a n k e d a sC .f o r t u n e i >B .l u m i l i f e r a >C .a c u m i n a t a >M .g l y p t o s t r o b o i d e s>C .l a n c e o l a t a >A l n u s c r e m a s t o g y n e ,w i t hv a l u e s o f 86.0、81.0、78.5、63.0、62.0、55.5t C /h e c t a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 h i c hs h o w e dt h a tC .f o r t u n e ih a d s t r o n g e s t g r o w i n ga b i l i t ya n d f i x e dm o r eC O 2t h a n o t h e r t r e e s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i n s o i l p r o f i l e r a n k e da s 0~10c m >10~30c m >30~50c m >50~70c m ,d i s t r i b u t i n g m o s t l y w i t h i n t h e t o p 50c m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f o r e v e r y s p e c i e s o f p l a n t a t i o n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r e e s ,w h i c h m e a n t t h a t t h e c a r b o n s t o c k o f s o i l w a s s u p p l e m e n t a n de x t e n s i o no f t h a t o f t h e t r e e s a n di t h a dh i g h e r p o t e n t i a l c a p a c i t y t o f i x c a r b o n .

K e y w o r d s :C r y p t o m e r i a f o r t u n e i ;d i f f e r e n t p a n t ;b i o m a s s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大气中C O 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环境变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

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1,2]

DOI :10.14034/j .cn ki .schj .2009.02.028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碳的主要贮存库,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有机碳的80%,地下部分的40%[3,4]。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完整的和破坏较少的森林是C O2的汇集地[5,6],森林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碳平衡都具有重要影响[7]。但随着天然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人工林的作用日益重要[8]。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C O2,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9~12]。我国人工林面积为4666万h m2,占森林总面积的29.35%[13],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居世界第1位[13~15]。

柳杉(C r y p t o m e r i af o r t u n e i)因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是亚热带地区用于造林的主要树种[16~21]。杉木(C y u n n i n g h a m i a l a n c e o l a t a)、水杉(M e t a s e q u o i ag l y p t o s t r o b o i d e s)、桦木(B e t u l al u m i-l i f e r a)、桤木(A l n u s c r e m a s t o g y n e)和喜树(C a m p t o t h e c a a c u m i n a t a)也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造林树种。近年来,对人工柳杉林及人工柳杉-杉木混交林的碳蓄积效应已有报道[22~24],为进一步了解不同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本文以四川彭州(彭县)作为典型案例,对栽植17年的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林进行研究,比较其碳聚积效应和其他生态效应,以期为评价不同人工林对C O2的截留效应、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优化以及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区概况

彭州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跨北纬30°54′~31°26′,东经103°40′~104°10′之间,处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的过渡地带,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5.8℃,≥0℃积温5731℃,≥10℃积温4949℃,年均降水量1126m m,年日照时数1188h,年日照率为28%左右,年均相对湿度为82%,年蒸发量为965m m,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78d。彭州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偏远或坡度较大的部分农地逐年进行人工造林,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是该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的选择

根据彭州市林业局的造林档案及实地调查,于2003年5月,采用G P S定位结合测绳,在彭州市小鱼洞镇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地域内,选取17年生的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6种人工林及林下土壤进行采样研究,样地规格为20m ×20m(表1),林下土壤为三迭系须家河组炭质页岩、砂岩夹薄煤层的风化残积坡积物发育的山地黄壤,质地为中壤至重壤,土层厚度为70~100 c m。根据彭州市林业局资料记载,栽植柳杉前均为农地,主要种植玉米(Z e a m a y s)。

表1 样地基本情况

T a b.1 B a s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s a m p l i n g s i t e s

样地类型林龄(a)坡向(°)坡度(°)坡位海拔(m)经度纬度柳杉17S W2026中部1236103°44′40″31°13′35″杉木17E S530中部1360103°44′49″31°13′32″水杉17E N525中部1154103°44′39″31°12′22″桦木17S W525中部1180103°44′40″31°12′25″桤木17W9025中部1210103°44′18″31°12′57″喜树17E N4528中部1263103°44′45″31°12′59″

2.2 林分生物量及碳蓄积量的测定

2.2.1 林分生物量的测定及计算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V o l u m e-b i o m a s s m e t h-o d)测定人工林乔木层现存生物量[25~27]。具体方法是,对样地内树木进行每木检尺,实测每株林木树高(H)和胸径(D B H)后,根据不同树种的二元立木材积公式计算单株材积[28],然后再依据其材积量与生物量的换算系数计算出该种树木的生物量[29]。不同树木的生物量与材积量之间的换算系数各异(表2)。

2.2.2 林分碳贮量的计算

森林的碳以森林的生物量为载体。因此,森林碳贮量为森林生物量乘以转换系数,本文采用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转换系数0.5[30~32]来计算林分碳贮量。

2 四川环境28卷

表2 计算不同森林生物量的基本参数T a b.2 B a s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f o r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f o r e s t r y b i o m a s s 树种二元立木材积公式*生物量/材积**柳杉V=0.000056280669D1.82910409H1.05956430.57**

杉木V=0.00005877042D1.9699831H0.896461570.54**

水杉V=0.000057173591D1.8813305H0.995688450.57**

桦木V=0.000048941911D2.0172708H0.885808890.97**

桤木V=0.000052750716D19450324H0.93885330.97***

喜树V=0.000052750716D19450324H0.93885330.97***

注:*表中公式来源于文献[28];**表中系数来源于文献[29];***为类比值。

2.3 土壤性质测定

2.3.1 土壤样品采集

在每个样地内按1m2面积挖3~4个剖面,按0~10c m、10~30c m、30~50c m、50~70c m4个层次采样,并按层混合组成一个复合样本。同时,用环刀采样测定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及非毛管孔隙等项目。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碎、过筛,备测。

2.3.2 土壤样品分析

土壤p H值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比重采用比重瓶法测定,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土壤全N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33,34]。结果以二次测定的平均值表示。

2.3.3 土壤碳贮量的估算

土壤剖面中的有机碳贮量按下列公式计算碳密度:

C s=∑C i×R i×

D i×S i×(1-G i)

式中:C s表示土壤剖面中的有机碳总量(t/m3);

C i为第i层土体的有机碳含量(t/m3);R i为第i 层土壤容重(t/m3);

D i为第i层土层厚度(m); S i为面积(m2);G i为第i层土体中的砾石含量系数。砾石含量用筛分法测定,只测定直径>2c m 的砾石,当砾石含量小于10%时可以忽略不计。以土壤剖面中的有机碳贮量为基数计算土壤有机碳贮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人工林的生长情况比较

3.1.1 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比较

森林的生长是由单株林木组成的,胸径和树高是反映林木生长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本观察点上的17年生人工林不同树种的平均胸径依次为:柳杉>水杉>桦木>喜树>杉木>桤木。而平均树高依次为:喜树>水杉>桦木>柳杉>桤木>杉木(图1、图2)。树木的胸径和树高将决定材积和生物量的大小

3.1.2 材积和生物量比较

森林的生长表示林木个体体积的增长所引起的森林蓄积量的不断增加,它是木材产量和森林生物量的基础[35],胸径和树高的差异必然最终体现在林木的材积和生物量上。17年生不同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和树高的差异使其平均单株材积、每公顷材积量与生物量也同步变化(见表3)。

从表3可知,不同树种的单株材积依次为:柳杉>水杉>桦木>杉木>喜树>桤木,每公顷柳杉的材积量比杉木、水杉、桦木、喜树、桤木分别增加72.0、79.0、134、187、139m3,增加率分别为23.9%、26.2%、44.5%、46.2%、62.1%。伴随材积的增加,每公顷柳杉的生物量比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分别增加48.0、46.0、10.0、61.0、15.0t,增加率为27.9%、26.7%、5.81%、35.5%、8.72%。

3.2 不同林分的碳贮量比较

有研究表明,在同一龄级组中,不同人工林类型的碳汇能力不相同[2]。测定结果表明,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的林分碳贮量依次

3

2期 段文霞等: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表3 不同人工林类型的材积和生物量比较

T a b.3 C o m p a r i s o no f v o l u m e a n db i o m a s s i n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

测定项目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平均单株材积(m3)0.13240.07190.09620.07310.04320.0706增加量(m3)/-0.0605-0.0362-0.0592-0.0892-0.0618增加率(%)/-45.7-27.3-44.7-67.4-46.7材积(m3/h m2)301229222167114162增加量(m3/h m2)/-72.0-79.0-134-187-139增加率(%)/-23.9-26.2-44.5-62.1-46.2生物量(t/h m2)172124126162111157增加量(t/h m2)/-48.0-46.0-10.0-61.0-15.0增加率(%)/-27.9-26.7-5.81-35.5-8.72

为86.0、62.0、63.0、81.0、55.5、78.5t C/h m2。每公顷不同人工林类型的林分碳贮量规律为:柳杉>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林分的碳贮量分别比桦木、喜树、水杉、杉木、桤木增加5.0、7.5、23.0、24.0、30.5t C/h m2,增加率分别为5.81%、8.72%、26.7%、35.5%(见表4)。

表4 不同人工林的碳贮量比较

T a b.4 C o m p a r i s o no f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i n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

测定项目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碳贮量(t C/h m2)86.062.063.081.055.578.5增加量(t C/h m2)/-24.0-23.0-5.0-30.5-7.5增加率(%)/-27.9-26.75.81-35.58.72

3.3 不同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比较

土壤是支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气候变化势必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热平衡,在重新达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循环的改变,必然引起土壤碳收支的变化[36]。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林下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是不相同的(见表5)。

表5 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变化情况

T a b.5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c a r b o ni n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g/k g)

剖面层次

及土层深度(c m)

土 壤 有 机 碳

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

A

(0~10)27.528.234.342.638.439.8

A

1

(10~30)20.217.718.519.918.218.6 B(30~50)11.312.410.215.714.414.9 C(50~70)3.43.14.56.65.56.2各土层平均16.615.416.921.219.119.9

表聚系数(A

/C)8.099.17.626.456.986.42

由表5可知,不同类型人工林林下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显著特点是:阔叶树>针叶树;落叶树>常绿树。这是由于落叶阔叶树比常绿针叶树种有较多的枯枝落叶归还给土壤,自肥作用强。在本观测点上,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林下0~70c m范围内各土层土壤的平均含碳量依次为16.6、15.4、16.9、21.2、19.9g/k g。

另外,不同人工林土壤各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为:0~10c m>10~30c m>30~50c m>50~70c m。因为枯枝落叶首先直接在土壤表层集聚转化为有机质,再由表层逐渐向下层侵染。然而,比较不同人工林土壤剖面有机碳的表聚系数(A0/C),常绿树种柳杉和杉木的A0/C分别为8.09和9.1,明显高于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这是因为柳杉

4 四川环境28卷

和杉木的根系都属浅根性,集中分布于50c m的范围内,50c m以下根系减少,微生物活性减弱。而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属深根性树种,根系向下伸展利于土壤有机碳在深层积累。可见,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是通过土壤固碳这种途径将森林植被无法继续保存的碳截留到了土壤中,扩展了植被固定大气中C O2的能力,这正是森林植被固碳的继续。

3.4 不同人工林的土壤碳贮量比较

根据不同森林类型林下土壤各层次的实测土壤容重见表6,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公式可计算出每公顷土壤的碳贮量,结果见表7。

表6 不同人工林土壤的容重

T a b.6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i n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g/c m3)

剖面层次

及土层深度(c m)

土 壤 容 重

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

A

(0~10)1.171.101.151.081.071.09

A

1

(10~30)1.231.251.281.241.201.21

B(30~50)1.431.451.431.401.431.41

C(50~70)1.601.581.551.531.581.56

各土层平均1.361.341.351.311.321.32

表7 不同人工林土壤的碳贮量

T a b.7 S o i l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t C/h m2)

剖面层次

及土层深度(c m)

土 壤 碳 贮 量

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

A

(0~10)32.231.039.446.041.143.4

A

1

(10~30)50.544.247.449.443.745.0 B(30~50)32.436.027.244.041.042.0 C(50~70)10.99.8014.020.217.419.3合计126121128160143150

从表7可知,17年生不同人工林0~70c m范围内土壤的碳贮量其排序为:桦木>喜树>桤木>水杉>柳杉>杉木,分别为:160、150、143、128、126、121t C/h m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贮量的积累规律是:阔叶树>针叶树,恰好与林分碳积累的规律相反。阔叶树林下土壤的碳贮量高,是因为阔叶林林相随季节而变化,归还给土壤的枯枝落叶比针叶林多。

另外,不同层次土壤碳贮量变化表现为由上至下依次递减。不同人工林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均主要贮存在0~50c m土层中,但是,不同森林类型所占土体(0~70c m)总贮量的比例是不同的。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在0~50 c m土层土壤的碳贮量占土体(0~70c m)总贮量的比例分别为91.3%、91.9%、89.1%、87.1%、88.0%和86.9%。阔叶树种土壤下层的碳贮量均高于针叶树种。聂道平[34]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森林进行光合同化C O2,固定于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L u g o[38]发现,土壤碳在造林后恢复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树种和环境条件,枯落物多、根生长快的树种林地土壤碳的恢复过程比较快。阔叶树种的枯落物多,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

3.5 不同人工林的林分碳贮量和土壤碳贮量比较

在本观测点上,17年生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林下的土壤碳贮量均略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见表8)。

从表8可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和喜树的林分碳贮量和土壤碳贮量之和依次为: 212、143、198、252、199、244t C/h m2。可见,人工造林后,由于林木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增加,随着地上植被碳聚积的增加,森林地下土壤中的碳聚集量也随之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组成部分,定量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碳平衡,对于全面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现有森林、增加人工林面积是最根本的途径。而随着土地利用方式

5

2期 段文霞等: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的变化,土壤碳会随之变化。D e t w i l e r[39]指出,在森林采伐后开垦成牧场,土壤碳将减少20%,种植农作物5年使土壤碳减少40%。S c h l e s i n g e[40]的研究表明,森林采伐后实行农业垦殖,土壤碳减少21%。此外,原始林采伐后营造人工林,则土壤碳恢复过程比次生林要快。

表8 不同人工林类型林分碳蓄积与林下土壤有机碳积累

T a b.8 T h e c a r b o n s t o r a g e i n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t C/h m2)测定项目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

林分碳贮量85.844.470.292.355.694.3

土壤碳贮量126121128.0160143150合计212143198252199244增加量/-68.5-13.640.1-13.032.2

增加率(%)/-32.3-6.4218.9-6.1415.2

3.6 不同人工林的土壤含N量和C/N值比较

林地土壤中的N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和动物尸体,也有少量来源于大气(通过沉降物)和生物固氮。土壤N的输出主要是土壤中微生物中有机质的分解,分解后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部分N H3经过硝化、反硝化作用以气态释放,挥发到大气中[41]。测定结果表明(见表9),17年生人工柳杉、杉木、水杉、桦木、桤木、喜树的土壤表层(0~10c m)的全N含量分别为2.77、2.6、2.95、4.78、5.23、4.56g/k g,整个土体(0~70c m)的平均全N含量分别为2.06、1.81、2.12、3.04、3.34、2.78g/k g。

表9 不同人工林类型的土壤的全N

T a b.9 S o i l n i t r o g e n c o n t e n t i n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g/k g)

剖面层次

及土层深度(c m)

土壤全N

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

A

(0~10)2.772.62.954.785.234.56

A

1

(10~30)2.121.822.213.203.672.66 B(30~50)1.701.511.852.352.472.06 C(50~70)1.671.321.481.851.971.86各土层平均2.061.812.123.043.342.78

从表9可知,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全N含量的积累规律是:阔叶树>针叶树,这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规律一致。因为在土壤有机物中,除了碳水化合物外,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质。蛋白质平均含N16%左右,它随生物残体一并进入土壤。蛋白质很易被分解而释放出N素。但是当它被转化成为土壤腐殖质的成分后,其中的N素将和腐殖质一起稳定地保存在土壤中,随着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土壤N素也必然随之变化。在无干扰的生态系统中,N的输入和输出是平衡和稳定的。但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植被盖度、枯枝落叶输入量、土壤条件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稳定,影响N的动态[42,43]。

不同人工林土壤全N含量的排序为:桤木>桦木>喜树>水杉>柳杉>杉木。桤木林下土壤全N含量高正是桤木固N功能的体现[44]。因此,在适宜的条件下,在退耕还林或其他造林活动中,可以将桤木作为先锋树种与其他树种混交。

另外,不同人工林土壤表层(0~10c m)中,土壤C/N值的测定结果见表10。

从表10可知,不同人工林类型中,土壤表层的C/N值依次为水杉>杉木>柳杉>桦木>喜树>桤木,其变化规律是针叶林>阔叶林。土壤C/N 值高,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45]。

4 结 论

4.1 在本观察点上,17年生人工柳杉、桦木、水杉、喜树、杉木、桤木林的生物量分别是:172、162、157、126、124、111t/h m2,柳杉的生物量分别比杉木、桦木、水杉、喜树、桤木增加

5.81%、8.72%、2

6.7%、2

7.9%和35.5%,显示了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更强劲的生长能力。

4.2 不同人工林林分的碳贮量依次为柳杉>桦木

6 四川环境28卷

表10 不同人工林类型表层土壤的C/N值

T a b.10 T h e C/No f t o p s o i l i n d i f f e r e n t p l a n t a t i o n s

测定项目柳 杉杉 木水 杉桦 木桤 木喜 树土壤N(g/k g)2.772.62.954.785.234.56增加量(g/k g)/-0.170.182.012.461.79增加率(%)/-6.146.5072.5688.864.6土壤C(g/k g)27.528.234.342.638.439.8增加量(g/k g)/0.706.8015.110.912.3增加率(%)/2.5424.754.939.644.7 C/N9.9310.811.68.917.348.73增加量(g/k g)/0.871.67-1.02-2.59-1.20增加率(%)/8.7616.8-10.3-26.1-12.1

>喜树>水杉>杉木>桤木。柳杉、桦木、喜树、杉木、水杉、桤木的碳贮量依次为86.0、81.0、78.5、63.0、62.0、55.5t C/h m2。表明柳杉比其它树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4.3 林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不同人工林种下表现为:桦木>喜树>桤木>水杉>柳杉>杉木,在土层中的分布表现为:0~10c m>10~30c m>30~50c m>50~70c m。

4.4 不同人工林下的土壤碳贮量均高于同期的林分碳贮量,土壤碳库是林分碳库的补充和延续,且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土壤碳主要贮存于0~50c m 土层内。

4.5 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全N和土壤有效N含量的积累规律为:桤木>桦木>喜树>水杉>柳杉>杉木,栽植桤木有利于土壤N的积累。土壤表层的C/N值依次为水杉>杉木>柳杉>桦木>喜树>桤木,其变化规律是针叶林>阔叶林,土壤C/N 值高,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5 展 望

柳杉较其它树种具有更强的生长能力和固定C O2的能力。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柳杉可作为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本文仅选取了17年生的六种不同树种进行研究。今后应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系统的对不同林龄和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进行研究,以期加速与扩大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库容量及可持续性,减缓温室效应。

致谢:在调查和取样工作中,得到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彭州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西南农业大学青长乐教授和牟树森教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马慧英,沈延辉.森林资源碳汇效益及价值体现的探讨[J].

吉林林业科技,2005,34(4):45-47.

[2] 黄 方,张合平,陈遐林.湖南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及其经

济价值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07,36(1):56-60.

[3] L i e t hH.B a s i s u n dG r e n z e fǜr d i e M e n s c h h e i t s e n t w i c k l u n g:S t o f f

p r o d u c t i o n d e r P f l a n z e n[M].U m s c h a u,1974.169-174.

[4] M a l h i Y,B a l d o c c h i DD,J a r v i s PG.T h e c a r b o nb a l a n c e o f t r o p i-

c a l,t e m p e r a t ea n db o r e a l f o r e s t s[J].P l a n t,C e l l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1999,(22):715-740.

[5] D i x o nRK,S B r o w n,H o u g h t o nRA,S o l o m o nA M,e t a l.C a r b o n

p o o l s a n df l u xo f g l o b a l f o r e s t e c o s y s t e m s[J].S c i e n c e,1994,

263:185-190.

[6] M e l i l l oJM.E f f e c t so n E c o s y s t e m s[A].C l i m a t eC h a n g e-t h e

I P C CS c i e n t i f i cA s s e s s m e n t:R e p o r t P r e p a r e df o r I P C Cb yW o r k-

i n gG r o u p1[C].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1990.

283-310.

[7] 陈育峰.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

进展,1997,16(2):70-77.

[8] 廖利平,陈楚莹,张家武,邓仕坚.人工林生态系统持续发

展的调控对策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6,7(3):225-229.

[9] 魏殿生,李怒云.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M].北京:中国林业

出社,2003.

[10] 许 勤.绿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减排—访国家林业局造林

司司长魏殿生[J].林业经济,2003,(2):10-11.

[11] 王雪红.林业碳汇项目及其在中国发展潜力浅析[J].世界林

业研究,2003,16(8):7-12.

[12] 刘德晶,刁鸣军.我国林业碳汇监测评估工作初探[J].林业

资源管理,2005,(3):7-10.

[13] 郑淑颖,管东生.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J].热带地

理,2001,21(4):369-373.

[14] 国家林业局.2005年中国森林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2005.

(下转第11页)

7

2期 段文霞等:川西盆周山地几种人工林的碳聚积效应研究

但是焦化废水表现出富氮缺磷的水质特征,为了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比例,焦化废水在进入厌氧生物系统之前需要补充一定的磷。

参考文献:

[1] 蔺起梅,杨小红.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06,19(4):40-43.

[2] 沈连峰,申艳萍,刘文霞.物化-水解酸化-A/O组合法处理焦

化废水[J].水处理技术,2007,33(9):90-93.

[3] 赵晓帅,牛 钰.国内焦化废水处理技术探讨[J].中国环境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2):79-82.

[4] L a i P,Z h a oH Z,Wa n gC,e t a l.A d v a n c e d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k i n g

w a s t e w a t e r b yc o a g u l a t i o na n dz e r o-v a l e n ti r o np r o c e s s e s[J].

J o u r n a l o f H a z a r d o u s M a t e r i a l s,2007,147(1~2):232-239.[5] 周培国,傅大放.微电解工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

术与设备,2001,2(4):18-24.

[6] 张亚静,应金英,陈晓锋.铁碳内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J].环

境污染与防治,2000,22(5):33-36.

[7] 徐文英,周荣丰,高廷耀.混合化工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J].

给水排水,2003,29(5):52-55.

[8] M a LM,Z h a n g W X.E n h a n c e d b i o l o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w a s t e w a t e rw i t hb i m e t a l l i cz e r o-v a l e n t i r o n[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2008,42(15):5384-5389.

[9] Wi l l c o c kA,B r e w s t e r M.T i n c h e r W.A m e r i c a n D y e S t u f f R e p o r t e r

[M].A m e r i c a nI WAP u b l i s h i n g,1992.15-22.

[10] 徐文英,周荣丰.催化铁内电解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J].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6):402-405.

[11] 张林生,蒋岚岚.染料废水的混凝脱色特性及机理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2000,30(4):72-76.

(上接第7页)

[15] 陈根长.也论林业的历史性转变[J].绿色中国,2004,(3):

64-66.

[16] 林顺贤.杉木柳杉混交效益调查[J].福建林业科技,1998,18

(5):21-25.

[17] 许绍远,许树洪,孙鹏峰,黄森学,季昌丰.柳杉与杉木林混交

效应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90,(1):4-5.

[18] 张小平,赵本虎,周德明.杉木、柳杉混交林营造技术及效益

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1,12(3):16-23.

[19] 吴承祯,洪 伟,林成来,魏招云.柳杉-杉木混交林种间竞

争的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1,16(2):247~251. [20] 孙敏华,蒋妙定,周子贵,郑林水,郑从都.杉木柳杉混交林调

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0,11(2):39-44.

[21] 郑勇平.杉木生长过程特征生长期划分[J].浙江林学院学

报,1991,8(2):219-225.

[22] 段文霞,朱 波,刘 锐,陈 实,周玉平,陈 放.人工柳杉

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29(2):55-59.

[23] 段文霞,朱 波,卢静惠,刘 锐,陈 放.人工柳杉林碳蓄积

量及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

13(6):777-781.

[24] 段文霞,朱 波,卢静惠,刘 锐,杨朝俊,陈 放.川西山地

人工柳杉-杉木混交林碳聚积效应研究[J].四川环境,

2008,27(5):57-63

[25] 曹 军,张镱锂,刘燕华.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

量变化[J].地理研究,2002,21(5):551-560.

[26] D i x o nR K,B r o w nS,H o u g h t o nRA.C a r b o np o o l s a n df l u xo f

g l o b a l f o r e s t e e c o s y s t e m s[J].S c i e n c e,1994,262:185-190.

[27] B r o w nS L,S c h r o e d e r P,K e r nJ S.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b i o m a s s

i n f o r e s t s o f t h e e a s t e r nU S A[J].F o r E c o l&M a n a g,1999,123

(1):81-90.

[28] 四川省林业厅资源管理处.四川林业调查常用数表[R].成

都: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84.

[29]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30] K i n g g eW,S c h u l z H.G r u n d r i s s D e r F o r s t b e n u t z u n g[M].V e r l a g

P a u l P a r e y,H a m b u r gU n d B e r l i n,1966.

[31] O l s o nJ S,Wa t t s J A,A l l i s o nLJ.M a j o r w o r l de c o s y s t e m s r a n k e d

b y C a r b o ni nL i v eV e g e t a t i o n[C].T e n n e s s e e,U S A:O a kR i d g e

N a t i o n a l L a b o r a t o r y,1985.

[32] 马钦彦,陈遐林,王 娟,蔺 琛,康峰峰,马志波,李文宇.华

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2002,24(5/6):96-100.

[3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34]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

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5] 易宗文.森林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6] 何 英.森林固碳方法估算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

(1):22-27.

[37] 聂道平,徐德应,王 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

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10(5):33-40.

[38] L u g oAE,S a n c h e z A J,B r o w nS.L a n du s e a n do r g a n i c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o f s o m e s u b t r o p i c a l s o i l s[J].P l a n t a n dS o i l,1986,(96):

185-96.

[39] D e t w i l e r RP.L a n du s ec h a n g e a n dt h e g l o b a l c a r b o nc y c l e:T h e

r o l e o f t r o p i c a l s o i l s[J].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1986,(2):67-93. [40] S c h l e s i n g e r W H.C h a n g e s i ns o i l c a r b o ns t o r a g e a n da s s o c i a t e d

p r o p e r t i e s w i t hd i s t u r b a n c e a n dr e c o v e r y[A].T h e c h a n g i n g C a r-

b o nC y

c l e:A G l o b a l A n a l y s i s[C].N e w Y o r k:S p r i n g-V e r l a g,

1986.194-220.

[41] 张金屯.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J].地

理科学,1998,18(5):463-471.

[42] A n d e r s o nJ M.S o i l a n dc l i m a t ec h a n g e[J].A d v a n c e s i n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1992,22:188-210.

[43] M o o r eTR.L i t t e r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i nas u b-a r c t i c,s p r u c e-l i c h e n

w o o d l a n d i n e a s t e r nC a n a d a[J].E c o l o g y,1984,(65):199-308.

[44] 刘国凡,邓廷秀.桤木根瘤特点和固氮能力研究[J].四川林

业科技,1988,9(4):8-12.

[45] M o r r i s SJ,B o h mS,H a i l e-m a r i a m S,P a u l EA.E v a l u a t i o no f c a r-

b o na

c c r u a l i na f f o r e s t e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o i l s[J].G l o b a l C h a n g B i-

o l,2007,13:1145-1156.

11

2期 陈文琳等:C u/F e内电解预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乔木种植方案

乔木、灌木种植施工方案苗木准备 苗木的选择,除了根据设计提出对规格和树形的要求外,要注意选择长势健旺、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树形端正、根须发达的苗木;而且应该是在育苗期内经过移栽,根系集中在树蔸的苗木。育苗期中没有经过移栽的留床老苗,最好不用,其移栽成活率比较低,施工移栽成活后多年的生长势都很弱,绿化效果不好。苗木选定后,要挂牌或在根基部位划出明显标记,以免挖错。 起苗时间和栽植时间最好能够紧密接合,做到随起、随运、随栽。为了挖 掘方便,起苗前1—3天可适当浇水使泥土松软,对起裸根苗来说便于多带宿土,少伤根系。起苗时,常绿苗应当带有完整的根团土球,土球散落的苗木成活率会降低。土球的大小一般可按树木的胸径的7—8倍左右确定,本工程要求土球为树木胸径的10倍。对于特别难成活的树种要考虑加大土球。土球高度一般可比宽度少5—10cm,一般的落叶树苗也尽量多带土球,但在秋冬季和旱春起苗移栽时,也可裸根起苗。裸根起苗若运输距离比较远,需要在根蔸里填湿草,或在外包塑料薄膜保温,以免根系失水过多,影响栽植成活率。为了减少树苗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掘苗后,装车前应进行粗略修剪园林绿化种植工程 2.1 植物栽植 2.1.1 整株植物叶片萎蔫 1、现象 一种是苗木在种植时叶片已产生萎蔫;另一种是种植后,整株植物叶片发生萎蔫现象。 2、原因分析 (1)苗木从挖掘到种植,这一过程的时间太长又缺乏保护措施工,造成苗木失水而出现叶片萎蔫; (2)苗木在从挖掘地到种植地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温度高或阳光强烈或风速过大,使叶片蒸发量过大,失去水分过多而形成叶片萎蔫; (3)苗木在起挖过程中,土球包扎不实,运输过程中造成土球松散,使根系失水而造成叶片萎蔫; (4)苗木在挖掘前未经合理的疏枝疏叶,造成根冠比失调,而造成地上部分水分蒸发量过大而造成叶片萎蔫; (5)苗木种植时,覆土未捣实,根系与土壤不密实,浇水后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而造成叶片萎蔫; (6)苗木种植完成后,头遍水没有浇透,使根系失水而造成叶片萎蔫; (7)苗木种植后,由于温度高或阳光强烈或风速过大,造成叶片水分蒸发量大,失去水分而造成叶片萎蔫。 3、防治措施 (1)坚持“随挖、随运、随种”的原则,按挖、运、种各个环节的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尽量缩短苗木从挖掘到种植这一过程的时间,苗木运到栽植地点后,应及时定植,如定植的条件不成熟时,则应对裸根苗木进行假植或培土,对带土球的苗木应保护好土球,并在土球上覆盖湿润的草包等措施; (2)苗木运输时,尽量选择在阴天、风小、温度适宜的天气,以减少在运输过程中水分的蒸发,裸根植物,须保持根部湿润; (3)苗木在起挖过程中,土球大小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土球的包扎应根据树重、规格、土壤紧密度、运输距离等具体条件来确定,土球包扎必须结实牢固; (4)苗木在起挖前后,要进行适度的修剪,使根冠比协调,保持地上地下的平衡,不使地上部水分蒸腾过大; (5)在种植过程中,如带土球树木的种植,将土球放置在坑槽内的填土面上,然后从坑槽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常用心理效应集锦(35种)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

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

光刻胶配方分析成分组成解析

一、项目背景 光刻胶是一类利用光化学反应进行精细图案转移的电子化学品。光刻胶在曝光区域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曝光和非曝光部分在碱液中溶解性产生明显的差异,经适当的溶剂处理后,溶去可溶部分,得到所需图像。根据化学反应机理,分负性胶和正性胶两类。经曝光、显影后,发生降解反应,溶解度增加的是“正性胶”;发生交联反应,溶解度减小的是“负性胶”。 通常负性胶的灵敏度高于正性胶,而正性胶的分辨率高于负性胶,正性胶对比度高度负性胶。 二、项目特点 1)感光度,指在胶膜上产生一个良好图形所需一定波长的光的能量值,即曝光量。 2)分辨率,是光刻工艺的一个特征指标,表示在基材上能得到的立体图形良好的最小线路; 3)对比度,指光刻胶从曝光区域到非曝光区域过渡的陡度,对比度越好,得到的图形越好; 4)残膜率,经曝光显影后,未曝光区域的光刻胶残余量; 5)涂布性,光刻胶在基材表面形成无针孔、无气泡、无缺陷、膜厚均一; 6)耐热性,光刻工艺中,经过前烘使光刻胶中的溶剂蒸发,得到膜厚均一的胶膜;经过后烘,进一步蒸发溶剂,提高光刻胶在显影后的致密度,增强胶膜与基板的粘附性。这两个过程都要求光刻胶有一定的耐热性; 7)粘附性,蚀刻阶段,光刻胶有抗蚀刻能力; 8)洁净度,对微粒子和金属离子含量等材料洁净度的影响; 三、项目开发价值 a. 如何提高显影质量,光刻胶在显影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显影不足、不完全显影、过显影等问题,如何正确显影至关重要; b.如何提高对比度,光刻胶形成图形的侧壁越陡峭,对比度越好,质量越高; c. 如何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光刻胶在集成电路的应用等级,分为普通宽普光刻胶、g线(436nm)、i线(365nm)、KrF(248nm)、ArF(193nm)、F2(157nm),以及最先进的EUV (<13.5nm)线水平。等级越往上其极限分辨率越高,同一面积的硅晶圆布线密度就越大,性能越好。 d.如何提高去胶率,无论是湿法去胶还是干法去胶,光刻胶去除工艺都需要在低材料损伤、衬底硅材料损伤与光刻胶及其残留物去除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乔木种植规范

1.xx 种植规范 挖穴: 按设计株行距,用石灰定点和放线,然后挖穴,穴的大小按甲方要求或苗木大小和土质好坏决定,开挖上下同大的方形或圆形树塘,表土和生土分开堆放,表土在东,生土在西,打细晒干。 2.换土和施基肥: 土质不好的栽植点,需要换土,如石砾较多,土壤过坚,污染严重,含盐碱过高,不宜栽树,应换肥土或山土后再栽种。土壤较瘦时,先在穴底施入有机肥或复合肥作基肥,将熟土与其混匀,再在上面覆盖10cm 表土,然后栽树,可避免根与肥料直接接触,引起烧根。 3.选树: 干形通直,少弯曲、伤疤,蓬形完整园满,无(少)病虫危害,生长健壮,移植苗或小苗移植苗。 4.挖坨和包扎: 泥坨直径为树木胸径的8—10 倍,土球高度为其直径的,包括大部分根系在内。泥坨要求紧实、不松散,呈上大下小的苹果形或萝卜形。近距离运输、土球较小的苗木,可不必包扎;土球直径在30cm 以上一律要包扎。用草绳顺时针方向上下缠绕,间距8cm,每圈草绳必须绕过树干基部,中间打腰鼓二道,称简易包;大树要用网格式橘子包,并用浸湿的草绳或麻绳扎紧,且使绳微嵌入土球内,以防松动。每道绳要排列紧密,不留缝隙不重叠。腰箍宽一般10 cm 左右。 5.剪梢: 树木倒地后,尽快将多余枝叶疏去,保留骨架枝。落叶树可以保留2—3 级分枝;常绿树疏剪树冠,留六角枝,适量留叶,以减少蒸腾失水,确保成活。对雪松等萌芽力弱的树种,原则上保留原有枝杆树冠,只将徒长枝、交杈枝、病虫枝、过密枝剪去,栽后树冠恢复快、绿化效果好。

6.装车和运输: 选择速度快和相应的附合要求的运输工具,开到现场。装车前按标准检查质量,清点树种、规格、数量并填写清单。装车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损伤树皮及枝叶,或顶芽,以免破坏树形。苗木根部装在车厢前面,树梢向后。从车厢后部向前装苗,先装大苗、重苗,大苗间隙放小规格苗。树干与后拦板及车厢接触处要垫稻草或草包等软材,以免磨损树皮。泥坨要用石块等垫衬,防止滚动。为减少风吹日晒引起的失水,特别在长途运输时,泥坨要用雨布覆盖,并用绳扎紧。从起苗到工地间隔时间尽量不超过24小时,最好12 小时内,保证苗木新鲜。 7.卸车: 苗木一到现场,立即组织劳力卸车。车上二位男劳力,车下排队,从前往后依 次卸车。4 cm以下的树一人一株,5 cm以上的树二人抬,轻拿轻放。前面的为后 面的接住泥坨轻轻地放在树塘西边,树梢统一向南摆放。 8.种树: 二人或三人一组,其中一人扶树干,并调整位置做到横平竖直,其余人员 取土。先将表土填入穴中至离地面距离比土球高度少5—10 cm,将树放入塘 中,使根颈略高出地面,左右前后对齐。将细粒熟土和表土的干土填入四周,用铁 沿树塘边上下铲几下,使土粒布满根系或土球四周,用脚踏实,轻摇树干,再加土,用乌 锥头打实,再在树干四周筑一土台,四周高、中间略低,便于浇水。 9.浇水: 种好树后当天务必浇水,浇足浇透,越早越好,使树塘内包括泥坨充分吸足水分,根系处于水饱和状态。天气晴时第三第五天再浇二次水,以后视天气情况适时浇水。初栽时树木根系吸水尚差,应多向树冠和树干喷水,防止地上部失水过多,影响成活率。 10 .保护: 用草绳或稻草包裹树干,高 1.2—1.6 米或更高,大树绕至二级分枝处,保护 树皮不被强烈阳光直射灼伤,同时打湿后的稻草可提高树体水分,有利于成活。大 树在包草绳并打湿后再裹一层塑料薄膜。

光刻

光刻 一、概述: 光刻工艺是半导体制造中最为重要的工艺步骤之一。主要作用是将掩膜板上的图形复制到硅片上,为下一步进行刻蚀或者离子注入工序做好准备。光刻的成本约为整个硅片制造工艺的1/3,耗费时间约占整个硅片工艺的40~60%。 光刻机是生产线上最贵的机台,5~15百万美元/台。主要是贵在成像系统(由15~20个直径为200~300mm的透镜组成)和定位系统(定位精度小于10nm)。其折旧速度非常快,大约3~9万人民币/天,所以也称之为印钞机。光刻部分的主要机台包括两部分:轨道机(Tracker),用于涂胶显影;扫描曝光机(Scanning)。 光刻工艺的要求:光刻工具具有高的分辨率;光刻胶具有高的光学敏感性;准确地对准;大尺寸硅片的制造;低的缺陷密度。 二、光学基础: 光的反射(reflection)。光射到任何表面的时候都会发生反射,并且符合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曝光的时候,光刻胶往往会在硅片表面或者金属层发生反射,使不希望被曝光的光刻胶被曝光,从而造成图形复制的偏差。常常需要用抗反射涂层(ARC,Anti-Reflective Coating)来改善因反射造成的缺陷。 光的折射(refraction)。光通过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到另一种透明介质的时候,发生方向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在两种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λ=v/f)。直观来说是两种介质中光的入射角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在90nm工艺中利用高折射率的水为介质(空气的折射率为1.0,而水的折射率为1.47),采用浸入式光刻技术,从而提高了分辨率。而且这种技术有可能将被沿用至45nm工艺节点。 光的衍射或者绕射(diffraction)。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小孔或者轮廓分明的边缘)时,会发生光传播路线的改变。曝光的时候,掩膜板上有尺寸很小的图形而且间距很窄。衍射会使光部分发散,导致光刻胶上不需要曝光的区域被曝光。衍射现象会造成分辨率的下降。 光的干涉(interference)。波的本质是正弦曲线。任何形式的正弦波只要具有相同的频率就能相互干涉,即相长相消:相位相同,彼此相长;相位不同,彼此相消。在曝光的过程中,反射光与折射光往往会发生干涉,从而降低了图形特征复制的分辨率。 调制传输函数(MTF,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用于定义明暗对比度的参数。即分辨掩膜板上明暗图形的能力,与光线的衍射效应密切相关。MTF=(Imax-Imin)/(Imax+Imin),好的调制传输函数,就会得到更加陡直的光刻胶显影图形,即有高的分辨率。临界调制传输函数(CMTF,Critical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主要表征光刻胶本身曝光对比度的参数。即光刻胶分辨透射光线明暗的能力。一般来说光路系统的调制传输函数必须大于光刻胶的临界调制传输函数,即MTF>CMTF。 数值孔径(NA, Numerical Aperture)。透镜收集衍射光(聚光)的能力。NA=n*sinθ=n*(透镜半径/透镜焦长)。一般来说NA大小为0.5~0.85。提高数值孔径的方法:1、提高介质折射率n,采用水代替空气;2、增大透镜的半径; 分辨率(Resolution)。区分临近最小尺寸图形的能力。R=kλ/(NA)=0.66/(n*sinθ) 。提高分辨率的方法:1、减小光源的波长;2、采用高分辨率的光刻胶;3、增大透镜半径;4、采用高折射率的介质,即采用浸入式光刻技术;5、优化光学棱镜系统以提高k(0.4~0.7)值(k是标志工艺水平的参数)。 焦深(DOF,Depth of Focus)。表示焦点周围的范围,在该范围内图像连续地保持清晰。焦深是焦点上面和下面的范围,焦深应该穿越整个光刻胶层的上下表面,这样才能够保证光刻胶完全曝光。DOF=kλ/(NA)2。增大焦深的方法:1、增大光源的波长;2、采用小的数值

长期不同施肥类型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速率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5-2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主产区保护性耕作制与关键技术 (2004BA520A14) 作者简介:李琳(1979—),女,河南扶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进行宏 观农业及保护性耕作研究。E-mail:lilin991213@sina.com通讯作者:陈 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707-710 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 摘要:以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晚稻期间4种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区、化肥区、秸秆 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和N2O的排放速率,并计算了其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习惯性施肥区和无肥区插秧15d达到最高峰,化肥区和秸秆还田区则推迟5d到来;晒田期间稻田表现为甲烷的汇。无肥区和秸秆还田区N2O在整个测定期只有一个排放高峰,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排放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插秧后15和35d。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温室效应较大,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温室效应较大,其中综合温室效应以秸秆区最大,习惯性施肥区和化肥区次之,无肥区最低。 关键词:长期施肥类型;甲烷;氧化亚氮;稻田中图分类号:S1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6)增刊-0707-04 甲烷和氧化亚氮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它们单位分子的增温潜能分别是二氧化碳的32和150倍[1],大气 中这两种气体的浓度正分别以每年约1%和0.2% ̄ 0.3%的速度增长[2]。湿地水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生 物学来源之一,每年约有(20~100)×1012g的甲烷从水稻田排放到大气,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4%~19%[3]。 虽然早期的研究表明,稻田排放的氧化亚氮很少,但 Xing在总结分析了中国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结果后发 现,稻田的平均排放通量小于旱地,但其排放量却是 长期不同施肥类型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速率的影响 李 琳1,胡立峰1,陈 阜1,肖小平2,杨光立2 (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94;2.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湖南长沙410125) EffectsofDifferentLong-TermFertilizationonEmissionofCH4andN2OfromPaddySoil LILin1,HULi-feng1,CHENFu1,XIAOXiao-ping2,YANGGuang-li2 (1.CollegeofAgronomyandbiotechnology,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94,China;2.Hun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Changsha410125,China) Abstract:EmissionofCH4andN2Oislikely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greenhousegasesinChina.Agriculturalmanagementsuchasfer-tilizerormanureapplicationhasasubstantialinfluenceonCH4andN2Oinpaddysoil,especially,forlong-termdifferentfertilization.Afieldexperimentwithlong-termdifferentfertilizationwasconductedatNingxiangExperimentalStationfrom1986tonow.Thetreatmentsincludednon-fertilization(NF),strawreturn(SR),inorganicfertilization(IF)andchronicfertilization(CF).Weinvestigatedeffectsoflong-termdiffer-entfertilizationonemissionofCH4andN2Oinpaddysoil,andcalculatedtheoverallpotentialforgreenhousegas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emissionvelocityofCH4increasedfromtransplantriceseedlingsto15daysaftertransplantriceseedlingsforNFandCFandthatto20daysaftertransplantriceseedlingsforSRandIF,thendeclinedinanorderas:SR>CF>IF>NF.DrainedconditionabsorbedCH4.Theemis-sionvelocityofN2Oincreasedonlyhadonepeakin15and20daysaftertransplantriceseedlingsforNFandSR,respectively,whileforIFandCFin15and35daysaftertransplantriceseedlingsinanorderas:IF>CF>SR>NF.Theoverallpotentialforgreenhouseeffectcausedbytheemittedgreenhousegases,calculatedaccordingtotheirpotentialinabsorbingthermalradiation,wasthehighestunderSRandthelowestundertheNF,respectively. Keywords:long-termdifferentfertilization;CH4;N2O;paddysoil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乔木树种

常绿树种 xx 形态特征: 落叶高大乔木,树高可达35-40m,树冠在青年时成圆锥形,老龄时呈广卵形,树干端直,树皮灰褐色,有纵裂纹,大枝粗壮,斜向上生长。叶扇形,顶端常有二浅凹裂,叶柄长,叶互生,新也嫩黄色,后变成绿色,秋季变成绚丽的明黄。雌雄异株,种子椭圆形,长2-3cm,熟时变黄色,表面被白粉。 生长习性: 华北地区4月初展叶,9-10月果实成熟,10月上旬开始为秋叶观赏期。喜光,较耐寒,较耐干旱,抗污染,生长缓慢,寿命长。 园林用途: 姿态优美,可做行道树,多排队植,一年四季风景变化明显;上好的庭荫树,可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在广场设计中,可多排列植。 设计注意事项: 有部分人对此xx,要适当加以考虑。 白杄 形态特征: 树冠青壮年时圆锥形或塔形,老龄树成不规则形。树干挺拔端正,树皮灰褐色,有裂纹,不规则片状脱落,小枝较细,淡黄褐色,有白粉,常有毛。叶呈线性,先端尖,叶色粉绿,紧密列生于枝条上。球果圆柱形,果鳞先端扇形,幼时呈紫红色,熟后呈黄褐色或熟褐色。 生长习性:

中国特有树种,原产于小兴安岭,现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阴,较耐寒,生长速度较慢,在排水良好的地区生长良好。 园林用途: 可作为园林观赏树种,用于公园、庭院、居住区、广场、街道等景观项目中,可做山地风景林树种,应用于风景旅游景区,在于常绿乔木搭配时宜作前景树,色彩亮丽,个性突出,在于色叶树及花灌木搭配时宜做背景树,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景观效果良好。 设计注意事项: 青壮年与老龄树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树形,在景观植物设计中着重注意本树种的尺度和形态的把握,要选择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阴面或半阴面栽植,生长速度较慢,设计时应控制好与其他树种搭配的尺度。 青杄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冠青年时圆锥形或塔形,老龄呈不规则形。树干挺拔端正,树皮浅黄褐色,有裂纹,不规则片状剥落,小枝较细,淡黄褐色,叶呈线形,紧密列生于枝条上,果鳞先端扇形,成熟前绿色,熟后呈黄褐色或熟褐色。 生长习性: 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哈尔滨等地。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喜温凉湿润的气候,耐阴较耐寒,生长速度慢,喜生长在排水良好土质肥沃地区,适应性较强,寿命长,生长较为缓慢。 园林用途: 可做孤植树散植于草坪开阔处,坡地半阴面路边做园景观赏树种,在景观植物设计中,青杄是良好的搭配造景树宜于色叶乔木落叶乔木及花灌木混植,做背景林树种,树形高大,端庄茂密,搭配效果良好。

现代管理中常用的14个效应与法则

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 2、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 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 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

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3、近因效应。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4、青蛙效应。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

光刻中常见的几种效应

光刻中常见的效应和概念 1、驻波效应(Standing Wave Effect) 现象:在光刻胶曝光的过程中,透射光与反射光(在基底或者表面)之间会发生干涉。这种相同频率的光波之间的干涉,在光刻胶的曝光区域内出现相长相消的条纹。光刻胶在显影后,在侧壁会产生波浪状的不平整。 解决方案:a、在光刻胶内加入染色剂,降低干涉现象;b、在光刻胶的上下表面增加抗反射涂层(ARC,Anti-Reflective Coating);c、后烘(PEB,Post Exposure Baking)和硬烘(HB,Hard Baking)。 2、摆线效应(Swing Curve Effect) 现象:在光刻胶曝光时,以相同的曝光剂量对不同厚度的光刻胶曝光,从而引起关键尺寸(CD,Critical dimension)的误差。 3、反射切口效应(Notching Effect) 现象:在光刻胶曝光时,由于接触孔尺寸的偏移等原因使入射光线直接照射到金属或多晶硅上发生发射,使不希望曝光的光刻胶被曝光,显影后,在光刻胶的底部出现缺口。 解决方案:a、提高套刻精度,防止接触孔打偏;b、涂覆抗反射涂层。 4、脚状图形(Footing Profiles) 现象:在光刻胶的底部,出现曝光不足。使显影后,底部有明显的光刻胶残留。 解决方案:a、妥善保管光刻胶,不要让其存放于碱性环境中;b、在涂覆光刻胶之前,硅片表面要清洗干净,防止硅基底上有碱性物质的残余。 5、T型图形(T-Top Profiles) 现象:由于表面的感光剂不足而造成表层光刻胶的图形尺寸变窄。

解决方案:注意腔室中保持清洁,排除腔室中的碱性气体污染。 6、分辨率增强技术(RET,Resolution Enhanced Technology) 包括偏轴曝光(OAI,Off Axis Illumination)、相移掩膜板技术(PSM,Phase Shift Mask)、光学近似修正(OPC,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以及光刻胶技术等。 a、偏轴曝光(OAI,Off Axis Illumination) 改变光源入射光方向使之与掩膜板保持一定角度,可以改善光强分布的均匀性。但同时,光强有所削弱。 b、相移掩膜板技术(PSM,Phase Shift Mask) 在掩膜板上,周期性地在相邻的图形中,每隔一个图形特征对掩膜板的结构(减薄或者加厚)进行改变,使相邻图形的相位相差180度,从而可以达到提升分辨率的目的。 相移掩膜板技术使掩膜板的制作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 c、光学近似修正(OPC,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在曝光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光学临近效应使最后的图形质量下降:线宽的变化;转角的圆化;线长的缩短等。需要采用“智能型掩膜板工程(Clever Mask Engineering)” 来补偿这种尺寸变化。 7、显影后检测(ADI,After Development Inspection) 主要是检查硅片表面的缺陷。通常将一个无缺陷得标准图形存于电脑中,然后用每个芯片的图形与标准相比较,出现多少不同的点,就会在硅片的defect map 中显示多少个缺陷。 8、抗反射涂层(ARC,Anti-Reflective Coating) 光刻胶照射到光刻胶上时,使光刻胶曝光。但同时,在光刻胶层的上下表面也会产生反射而产生切口效应和驻波效应。 a、底部抗反射涂层(BARC,Bottom Anti-Reflective Coating)。将抗反射涂层涂覆在光刻胶的底部来减少底部光的反射。有两种涂层材料:有机抗反射涂层(Organic),在硅片表面旋涂,依靠有机层直接接收掉入射光线;无机抗反射涂层(Inorganic),在硅片表面利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Plasma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

乔木栽植方案

大规格树木栽植方案 A、大树、常绿树栽植技术方案 采用带蓬栽植施工方案。通过采取本公司的栽植方案,可使苗木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且苗木生长良好。 A1 种植流程图 选树→切根→培育须根→平衡修剪→选择栽植时期→挖掘包装→装运→挖穴、土训处理→种植→支撑绑扎→浇水→树干草绳包扎→地面覆盖→钻孔观察→喷雾防过量蒸腾 A2 各步骤的技术关键及解决方法 (1)选树 技术关键:选择树形姿态优美、生长旺盛的植株。 解决方法:选择主干通直、树冠匀称、根系发达的苗木、选择已切根、移植过的苗木,选择无病虫害、机械损伤的苗木。 (2)平衡修剪 技术关键:修剪方法、修剪程度 解决方法:采用疏枝修剪法,修去树冠内重叠树、内膛枝、平行枝、徒长枝,对主枝适当短截至饱满芽处(约剪短1/3),使地上部分减少水分消耗,协调“供需”平衡,这样既可做到保证成活,又可保证日后形成具有优美骨架的树形,可用疏枝或去部分叶片的办法来减少蒸腾,同时嫩梢、果实必须全部剪去。 (3)选择移植时期 技术关键:选择苗木适应的最佳移植时间,以确定成活率。 解决方法:选择阴而无雨,晴而少风的天气进行。 (4)挖掘、包装、运输 a.技术关键 ①减少植株水分蒸发。 ②采用可靠的挖掘的包装方法,确保泥球不脱落、不松散,挖掘过程中尽量减少须根损伤,有利于移植后植株的成活。 b.解决方法: ①植株叶面喷P.V.O 叶面蒸腾抑制剂,减少植物体水分的消耗,同时不影响

植物正常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②铲除根部浮土10CM 左右,从切根环状沟外侧稍远处开挖,至垂直深度为80CM处止,然后采用双层网络法对土球进行包扎,如遇土训干旱,则在控制数天前应灌水,以免土球松散。大树装运在晚间进行,出发前对叶面喷水并对植株用雨蓬布遮盖,防止水分过份蒸发;大树吊装到穴后,修去断枝,竖直树身,经临时固定后,放下钢丝绳。 c.挖掘、包装 (a)土球规格挖掘土球直径的大小,一般应是树木胸径(距地面1.3 米处)的7~10倍。 (b)支撑掘苗前,用竹秆于树木分枝点以上,将苗木支撑牢固,以确保树木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c)划圈线掘苗前以树干为中心,按规定之直径尺寸在地上划出圆圈,以圈线为掘苗之依据,沿线的外缘挖掘土球。 (d)掘苗沟宽应能容纳一个人操作方便,一般沟宽60~80 厘米,垂直挖掘一直挖到规定土球高度为止。 (e)修坨掘到规定深度后,用铁锹将土球表面修平,使上大下小,肩部圆滑,呈红星苹果型。修坨时如遇粗根,要用手锯或枝剪截断,切不可用铁锹硬铲而造成散坨。 (f)收底自土球肩部向下修坨到一半的时候,就要逐步向内缩小,直到规定的土球高度,土球底的直径,一般应是土球上部直径的1/3 左右。 (g)缠腰绳捆包土球所用之草绳,应予先浸湿润,以免多次拉断,干后还能增强收紧强度。土球修好后应及时用草绳将土球腰部系紧,叫“缠腰绳”。操作方法是:一个人将草绳绕土球腰部拉紧,同时由另一个随时用木锤或砖头敲打草绳,使草绳收得更紧,略嵌入土球。缠绕腰绳每圈应紧靠,宽度达20 厘米左右即可。 (h)开底沟围好腰绳以后,应在土球底部向内刨挖一圈底沟,宽度在5~86 厘米左右。以便打包时,草绳兜绕底沿,不易松脱。 (i)修宝盖围好腰绳以后,还须将土球顶部表面修整好,称“修盖宝”。操作方法是用铁锹将上表面修整圆滑,注意土球表近树干中间部分应稍高于四周,逐渐向外倾斜,肩部要修得圆滑,不可有棱角。这样在捆草绳时才能捆得结实,不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 思考题: 1、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配方施肥:指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的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 2、阐述合理和不合理施肥引起的效应。 合理:增产效应;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效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地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及减产。 第一章施肥原理 思考题: 1、解释概念:养分归还学说: 1. 原意: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地施加灰分。 2. 内涵:.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率:1. 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 内涵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②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③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面积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逐渐减少。 米氏学说:①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②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在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

11种效应大全

11种效应 1.鲶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原来鲶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燥”,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后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 2.羊群效应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笑过之后,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正:羊群效应是一种减少研发和市场调研的一种策略,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上,也叫做“Copy Strategy(复制原则)”。当一个公司通过调研和开发而投放市场的产品,会被对手轻易的复制而免去前期的研发成本,是加剧竞争的一个来源之一。 反:羊群效应更多带来的是盲目上马的项目和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而导致的模糊的前景,甚至会分散一个公司的精力。正所谓,没有免费的午餐,把握好羊群效应带来的利弊才能做成正确的决策,选择肥沃的草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