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花岗岩分类问题研究现状_庞迎春

花岗岩分类问题研究现状_庞迎春

花岗岩分类问题研究现状_庞迎春
花岗岩分类问题研究现状_庞迎春

第23卷第2期2009年 4月资源环境与工程

R e s o u r c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V o l .23,N o .2

A p r .,2009

收稿日期:2008-11-26;改回日期:2008-12-16

作者简介:庞迎春(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床学。E-m a i l :y i n g c h u n p a n g @g m a i l .c o m

花岗岩分类问题研究现状

庞迎春1

,程顺波

2

(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3)

摘 要:花岗岩类的分类问题是花岗岩研究的重要方面,主要介绍了国际地科联推荐的矿物学—岩石学基本分类、I -S -M -A 分类、B a r b a r i n 的综合性分类,以及F r o s t 等的地球化学分类。矿物学—岩石学分类不涉及成因信息,比较适用于野外工作以及最基本的岩石学研究;I S M A 分类的标准反映的是岩浆源区和构造环境,自提出后备受重视,尤其是A 型花岗岩的研究成果近来大量涌现;B a r b a r i n 的综合性分类包含了矿物学、岩石学和岩浆源区的信息,也受到一定的推崇;F r o s t 的地球化学分类标准统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花岗岩类的各种分类标准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不足,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趋势是综合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环境等因素的综合性分类。关键词:花岗岩类;分类问题;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P 58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09)02-0119-04

0 引言

花岗岩类是组成大陆壳的主要岩石。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和演化,必然涉及花岗岩类的分类问题。花岗岩类的分类问题一直是花岗岩研究的主要问

题之一。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产生了20多种分类。这么多的分类被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国际地科联的矿物学—岩石学分类和I -S -M -A 分类。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论述,如B a r b a r i n (1999)[1]

结合矿物学、岩石学和岩浆源区的分类以及F r o s t e t a l (2001)[2]

的地球化学分类等。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分类的特点,并作简要评述。

1 矿物学—岩石学基本分类

该分类的主要依据为花岗岩类中三种造岩矿物(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含量,在具体操作中一般

采用Q A P 三角图解[3]

(见图1)对岩石类型进行判别。依据Q A P 图解,花岗岩类(其概念参考M a n i a r &P i c c o l i ,1989的定义[4]

)可以分为九种类型,分别位于图1中的数字1~9所占的区间,而狭义的花岗岩位于数字2所占的区间,且进一步可以细分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该分类的岩石定名在野外露头尺度观察即可完成(有时需要借助镜下薄片观察),且具有标准简单、容易掌握、不带成因等分析性和推断性分类因素,所以广泛适用于非造山

带区和造山带区的所有花岗岩类的分类和定名。

同时,该分类命名结合成因矿物学研究,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岩相学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岩石成因信息。

图1 花岗岩类Q A P 分类图解(适用于M <90%)(据L e M a i t r e &I U G S ,2002表2.4修改[3])

F i g .1 Q A Pd i a g r a mf o r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g r a n i t o i dr o c k s

(A f t e r L a M a i t r e &I U G S ,2002T a b l e 2.4)

1.碱长花岗岩;

2.花岗岩;2-1.正长花岗岩;2-2.二长花岗岩;

3.花岗闪长岩;

4.英云闪长岩;

5.石英碱长正长岩;

6.石英正长岩;

7.石英二长岩;

8.石英二长闪长岩 石英二长辉长岩;

9.石英闪长岩 石英辉长岩 石英斜长岩。

由于没有考虑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信息,该分类不能反映花岗岩类的成因信息(如岩浆源区、构造环境等)。随着花岗岩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花

岗岩形成过程中反映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如大陆地壳生长、演化),该分类的局限性会越来越明显。

2 I -S -M -A 分类

花岗岩类的I -S -M -A 分类体系虽然自提出后广受争议,但是因为其能够反映岩浆源区信息以及指示特征的构造环境而得到广泛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花岗岩研究工作,使得花岗岩的研究从主要以岩石学研究

为主过渡到以地球化学和板块构造学的研究为主的时代。

I -S -M -A 分类体系中的I 型和S 型花岗岩类最初

由C h a p p e l l 和W h i t e(1974)[5]

在研究澳大利亚L a c h l a n 褶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时提出,二者的判别特征见表1。根据最初的定义,S 型花岗岩(含火

山岩)的源岩应以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等壳源沉积物为主,因而其特性继承了沉积岩和变质沉积岩的某些

重要地球化学特征;与其相对应的I 型花岗岩的源岩则主要是火成岩,尤其是基性程度偏高的火成岩、变质火成岩类。I 型和S 型分别代表了成熟度较高地区下地壳硅镁层(火成岩)和上地壳硅铝层(沉积岩)物质的重熔或简单成岩过程中形成的两类花岗岩类。C h a p p e l l 和W h i t e 开辟了花岗岩分类研究的一个时代,因为将花岗岩类明确分为I 型和S 型具有确切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标志,不同的类型反应了不同的岩浆源区。但是也有学者对该分类的合理性进行了质疑,因为形成成分相同,花岗岩的岩浆可以来自不同的源区

[7]

表1 I 型和S 型花岗岩的判别标志(据C h a p p e l l &Wh i t e ,1974修改,转引自C h a p p e l l &Wh i t e ,2001[6])

T a b l e 1 D i s t i n c t i v e p r o p e r t i e s f o r I a n dS -t y p e g r a n i t e

I 型

S 型

相对高N a ,N a 2O 在较酸性端元一般>3.2%,在较基性端元降至>2.2%

相对低N a ,当K 2O 接近5%时,N a 2O 一般<3.2%,当K 2O 约为2%时,N a 2O

降至<2.2%M o l .A l 2O 3/(N a 2O +K 2O +C a O )<1.1M o l .A l 2O 3/(N a 2O +K 2O +C a O )>1.1C I P W 标准矿物计算含透辉石或者含<1%的刚玉C I P W 标准矿物计算含>1%的刚玉从酸性到基性端元都有

一般为含较高S i O 2的类型同一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具有规律;线性或者接近线性的变异图

元素变异图非常不规律

构成I -S -M -A 体系的另两个单元(M 型和A 型花

岗岩)分别由W h i t e (1979)[8]

和L o i s e l l e &W o n e s (1979)[9]

提出:M 型花岗岩主要是指由地幔起源岩浆形成的花岗岩类,而A 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为碱性、无水以及形成于非造山的构造环境。

M 型花岗岩一般认为形成于大陆边缘,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上类似于岛弧火山岩,在成因上与地幔楔下部的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有关(L e M a i t r e &I U G S ,2002,P 106)。大部分学者对于M 型花岗岩关注较少,有学者认为它仅属于I 型花岗岩的一个亚类,同时也有学者甚至不把M 型花岗岩当作花岗岩的一个类型,如F r o s t e t a l (2001)认为M 型花岗岩是一个不准确的术语,因为花岗质岩浆的地幔起源对岩浆成分的影响很小,如成分变化很大的英云闪长岩(T a t e 等,1999[10]

)、铁橄榄石花岗岩(F r o s t &F r o s t ,1997[11]

)和

过碱性花岗岩(B a r k e r 等,1975[12]

)都被认为来源于地幔。

A 型花岗岩自提出之后,因其能够指示特定的构造环境而备受关注。这一类型花岗岩具有如下特征:一般仅形成于裂谷带和稳定大陆板块的内部;成分上略微富碱,低C a O 和A l 2O 3,高F e /(F e +M g ),高K 2O

/N a 2O 和K 2O 值;含有石英、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和富铁黑云母,有时含碱性角闪石(L e M a i t r e &I U G S ,2002,

P 49)。A 型花岗岩与其它类型花岗岩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具有高的F e /M g 、(K+N a )/A l 、K /N a 以及Z r 、N b 、G a 、G a /A l 、Y 和C e ,低的C a O 和S r ;判别A 型和I 、S 型的主要图解为G a /A l 对比各种主量元素和Y 、C e 、N b 、Z r 等。W h a l e n 等(1987)[13]

根据P e a r e e t a l (1984)[14]

发表的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将其数据投图,得出A 型花岗岩主要位于板内花岗岩区域(见W h a l e n 等,1987,F i g .7A ,B )。结合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W h a l e n 等(1987)认为A 型花岗岩的岩浆为下地壳干的富F 或者C l ,且已经熔出造山花岗岩后残留的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仅受到少量的交代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的影响。同时,作者还认为A 型花岗岩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各种构造环境中均有产出,因而它的出现并不一定指示非造山环境或者裂谷环境。A 型花岗岩概念演化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见于B o n i n (2007)发表在L i t h o s 97卷上的综述文章[15]。I -S -M -A 分类虽然是目前为止最受关注且应用最多的分类体系,但是各个类型之间的划分标准并不是

120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年 

同一的。I型和S型主要反映的是岩浆源区岩的不同, M型则强调的是岩浆的起源为地幔,A型花岗岩主要反映的是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如板块内部的裂谷环境等。I、S型花岗岩的概念自提出之后虽然也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是却能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M型是关注最少的一种类型,如前所述,此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相对而言,A型花岗岩虽然争议比较大,但是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得到了大量的地质观察和实验的证实。

围绕I-S-M-A体系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在此分类体系提出之后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P i t c h e r(1983)[16]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将I-S-M-A 分类体系和特定的构造环境联系起来,得出如下5个与构造联系起来的端元(具体各类花岗岩特征见表1):

(1)M型花岗岩———主要为产于大洋火山岛弧内的斜长花岗岩;

(2)I型(科迪勒拉型)———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板块边缘的中酸性岩石组合;

(3)I型(加里东型)———形成于造山期后隆起带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

(4)S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大陆碰撞褶皱带(海西型)和克拉通内的韧性剪切带上,属于过铝型花岗岩组合;

(5)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稳定的碰撞带,也可形成于大陆裂谷,是一种非造山环境的碱性花岗岩。

C a s t r o e t a l(1991)[17]在I-S-M三种分类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类型———H型花岗岩类。H型花岗岩是界于I型和S型之间的一种类型,体现了岩浆的混合来源特征。同时,作者认为H型花岗岩包括了所有的I型以及部分S型和M型。因此作者将花岗岩类分成了S型、H s型、H s s型、H m型和M型。作者的分类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但是反应了一个事实,就是花岗岩依据源区性质的分类有其不合理性,如I型和M型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

C h a p p e l l e t a l(1998[18],2004[19])根据岩浆的温度将花岗岩分成高温型和低温型两种,I型花岗岩一部分属于高温型,还有部分属于低温型,而S型花岗岩则属于低温型。二者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温型不含有继承锆石,而低温型则含有继承锆石,二者在源区性质,以及后来的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3 最新分类体系

3.1 B a r b a r i n的分类

B a r b a r i n(1999)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标准:首先根据野外标准如矿物学或者岩石学参数,然后是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标准,将花岗岩分成少数几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成因和岩石形成作用做了详细探讨。作者认为对于每种地球动力学环境来说,与之相关的只是一种空间上相关或时间上相关的花岗岩类岩石类型的组合,而不是最常见的花岗岩类岩石类型。

作者将花岗岩类分成七种最基本的类型:①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M P G);②含堇青石和富黑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C P G);③富钾和钾长石斑状钙碱性花岗岩类(K C G);④富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 C G);⑤岛弧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A T G);⑥大洋中脊拉斑玄武质花岗岩类(R T G);⑦过碱性和碱性花岗岩类(P A G)。

B a r b a r i n的分类体系考虑了花岗岩类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类标准比较具体统一,一些鉴别工作在野外工作中就能够进行,同时,分类的标准考虑了花岗岩成因方面的信息,使研究者可以将花岗岩类及其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浆源区联系起来,提供了地球动力学、壳幔相互作用以及岩浆演化方面的信息。

该分类体系的不足在于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而类型的数目不够充分,不能够确切的表达某些类型的花岗岩类。

3.2 F r o s t等的地球化学分类

F r o s t e t a l(2001)根据三个地球化学参数(F e*、M A L I和A S I)对花岗岩类进行地球化学分类。三个参数的计算方式如下:F e*=F e O t o t/(F e O t o t+M g O)(或者F e#=F e O/(F e O+M g O)),M A L I(m o d i f i e da l k a l i-l i m e i n d e x)=N a2O+K2O-C a O,A S I(a l u m i n u m s a t u r a t i o i n i n d e x)=A l/(C a-1.67P+N a+K)。首先根据F e#将花岗岩类分为富铁花岗岩和贫铁富镁花岗岩。然后再将这两个端元根据M A L I分成碱性、碱钙性、钙碱性、钙性,最后根据A S I再细分为过铝质、准铝质和过碱性三类。因为碱性岩石不可能是过铝质,钙性和钙碱性岩石不可能是过碱质,因此根据这三个参数可以将花岗岩分成16个类型。

作者研究表明,大多数科迪勒拉花岗岩为镁质钙碱性或者钙性,准铝质或者过铝质;A型花岗岩为铁质碱钙性,也有一些为碱性,大部分为准铝质,也有一些为过铝质;加里东造山期后花岗岩主要为镁质碱钙性,

121

第2期庞迎春等:花岗岩分类问题研究现状

S i O2含量<70%的主要为准铝质,而S i含量高的种类一般为过铝质;过铝质淡色花岗岩可能是镁质也可能是铁质,M A L I变化范围遍及钙性—碱性。

该分类的优点是分类标准比较单一,同时通过主量元素含量划分岩石类型的观点有很悠久的历史,体系相对比较成熟。该体系的缺点是分类标准不能体现岩石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岩浆源区信息。

4 结语

花岗岩的分类体系除了上文介绍的三种之外,还有很多种,如依据大地构造环境的分类(P e a r c e等, 1984;M a n i a r&P i c c o l i,1989;B a r b a r i n,1990[20];P e a r c e, 1996[21]和I s h i h a r a,1977[22])的磁铁矿型—钛铁矿型分类。中国学者徐克勤(徐克勤等,1982[23];1983[24])根据对华南花岗岩的深入研究,独创性地提出了依据岩浆源区的不同将华南花岗岩类分为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类、幔源型花岗岩类等三类,对于指导中国的花岗岩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花岗岩类分类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大量分类体系的存在,按照每一种标准设计的分类体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分类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花岗岩的野外特征、成因、形成环境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理解。

花岗岩的分类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是综合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大地构造的综合性分类,要把这么多的分类标准统一到一种分类体系中难度是相当大的,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 a r b a r i nB.Ar e v i e w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 e e ng r a n i t o i d t y p e s,t h e i r

o r i g i n s a n dt h e i r g e o d y n a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s[J].L i t h o s,1999,46:605

-626.

[2] F r o s t B R,B a r n e s C G,C o l l i n s WJ,e t a l..Ag e o c h e m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g r a n i t i c r o c k s[J].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o g y,2001,42:2033-2048.

[3] L e M a i t r e R W,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U n i o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I U G S).I g-

n e o u sR o c k s:A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 G l o s s a r yo fT e r m s,2e de d i t i o n [M].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U K.2002:236.

[4] M a n i a r PD,P i c c o l i PM.T e c t o n i c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o f g r a n i t o i d s[J].G 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 o f A m e r i c a B u t t e t i n,1989,101:635-643.

[5] C h a p p e l l B W,Wh i l t e A J R.T w oc o n t r a s t i n g g r a n i t e t y p e s[J].P a c i f i c

G e o l o g y,1974,8:173-174.

[6] C h a p p e l l B W,Wh i l t e A J R.T w o c o n t r a s t i n g g r a n i t e t y p e s:25y e a r s l a t-

e r[J].A u s t r a l i a nJ o u r n a l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2001,48:489-499.[7] M i l l e r C F.A r e s t r o n

g l y p e r a l u m i n o u s m a g m a s d e r i v e d f r o mp o l i t i c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o u r c e?[J].J o u r n a l o f G e o l o g y,1985,93:643-673. [8] Wh i t eA J R.S o u r c e so f g r a n i t em a g m a s[J].G 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o f A-

m e r i c a,A b s t r a c t s w i t h P r o g r a m s,1979,11:539.

[9] L o i s e l l e M C,Wo n e s D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o r i g i n o f a n o r o g e n i c g r a n i t e s

[J].G 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 o f A m e r i c a n,A b s t r a t s w i t hP r o g r a m s,1979,11: 468.

[10] T a t eM C,N o r m a nM D,J o h n s o nS E,e t a l..G e n e r a t i o no f t o n a l i t e a n d

t r o n d h j e m i t e b ys u b v o l c a n i cf r a c t i o n a t i o na n dp a t i a l m e l t i n gi nt h e

Z a r z a i n t r u s i v e c o m p l e x,w e s t e r nP e n i n s u l a r R a n g e s B a t h o l i t h,n o r t h-

w e s t e r n M e x i c o n[J].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o g y,1999,40:983-1010. [11] F r o s t C D,F r o s t B R.H i g h-K,i r o n-e n r i c h e d r a p a k i v i-t y p e g r a n i t e s:t h e

t h o l e i i t e c o n n e c t i o n[J].G e o l o g y,1997,25:647-650.

[12] B a r k e r F,Wo n e s D R,S h a r p WN,e t a l.T h e P i k e s P e a k b a t h o l i t h,C o l-

o r a d o F r o n t R a n g e a n d a m o d e l f r o t h e o r i g i n o f g a b b r o-a n o r t h o s i t e-s y-

e n i t e-p a t a s s i c g r a n i t e s u i t e[J].P r e c a m b r i a nR e s e a r c h,1975,2:97-

160.

[13] Wh a l e nJ B,C u r r i e K L,C h a p p e l l B W.A-t y p e g r a n i t e s:G e o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a n dp

e t r o g e n e s i s[J].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M i n e r a l o g y a n dP e t r o l o g y,1987,95:407-419.

[14] P e a r c e J A,H a r r i s N B W,T i n d l e A G.T r a c e e l e m e n t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d i-

a g r a m s f o r t h e t e c t o n i c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g r a n i t i cr o c k s[J].J o u r n a l o f

P e t r o l o g y,1984,25:956-983.

[15] B o n i n B.A-t y p e g r a n i t e sa n dr e l a t e dr o c k s:e v o l u t i o no f ac o n c e p t,

p r o b l e m s a n dp r o s p e c t s[J].L i t h o s,2007,97:1-29.

[16] P i t c h e r WS.G r a n i t e t y p e a n d t e c t o n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H sǜ,K J(e d.)

M o u n t a i nB u i l d i n gP r o c e s s e s[M].L o n d o n:A c a d e m i cP r e s s,1983,

19-40.

[17] C a s t r o A,M o r e n o-V e n t a sI,d el aR o s aJ D.H-t y p e(h y d r i d)g r a n i t-

o i d s:a p r o p o s e d r e v i s i o n o f t h e g r a n i t e-t y p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n o m e n-

c l a t u r e[J].E a r t h-S c i e n c e R e v i e w s,1991,31:237-253.

[18] C h a p p e l l B W,B r y a n t C J,W y b o r n D,e t a l.H i g h-a n dl o w-t e m p e r a t u r e

I-t y p e g r a n i t e s[J].R e s o u r c e G e o l o g y,1998,48:225-236.

[19] C h a p p e l l B W,W h i t e A J R,Wi l l i a m s I S,e t a l.L o w-a n d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 g r a n i t e s[J].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 t h eR o y a l S o c i e t yo f E d i n b u r g h:

E a r t hS c i e n c e s,2004,95:125-140.

[20] B a r b a r i nB.G r a n i t o i d s:m a i n p e t r o g e n e t i c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i nr e l a t i o n t o

o r i g i na n dt e c t o n i cs e t t i n g[J].G e o l o g i c a l J o u r n a l,1990,25:227-

238.

[21] P e a r c e J.S o u r c e s a n ds e t t i n g s o f g r a n i t i c r o c k s[J].E p i s o d e s,1996,

19(4):120-125.

[22] I s h i h a r aS.T h em a g n e t i t e-s e r i e sa n di l m e n i t e-s e r i e sg r a n i t i cr o c k s

[J].M i n i n g G e o l o g y,1977,27:293-305.

[23]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等.华南两个成因系列花岗岩及其成矿

特征[J].矿床地质,1982,1(2):1-14.

[24]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等.论花岗岩的成因系列———以华南中

生代花岗岩为例[J].地质学报,1983,56(2):107-118.

(下转137页)

122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年 

一般仅能见到1~2次的缺陷反射,且反射幅度不大。对于这类缺陷是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以防漏掉严重

缺陷(如99#

)。

(3)钻芯过程中最好将低应变判定缺陷上下50c m (根据当时的钻进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作为一个回次,有缺陷的回次钻进不宜过长,否则一些有用的信息(如夹泥等)可能会被磨掉。如在钻进过程中钻进速度突然变快(突变),则很可能有严重的夹泥或断桩发生,此时要关掉进水阀用“干烧”法取样,否则“证据”会被冲走。当钻机的钻进速度缓慢变快(缓变),则有可能是明显的离析,芯样一般呈碎石状。

4 结语

通过本工程实例可以看出,采用一种方法检测桩

身的完整性有其局限性,而联合法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如本文中低应变法不能对桩的完整性作出明确

判定时,采用钻芯法做进一步的检测,以防漏判和误判。参考文献:

[1] 李维平.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工序控制[J ].岩土工程技术,2003

(5):299-301.

[2]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 G J 106—2003)[S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3:28.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Me t h o d o f C o m b i n e d L o wS t r a i n w i t hC o r e D r i l l i n g i n D e t e c t i n g t h e

I n t e g r i t y o f C a s t -i n -p l a c e B o r e dP i l e

Z H A OP i n g ,L I UL i z h i ,Z E N GJ u n

(H u b e i G e o l o g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W u h a n ,H u b e i 430022)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t e g r i t y d e t e c t i o n o f c a s t -i n -p l a c e b o r e d p i l e h a s i t s 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h e l o w s t r a i n m e t h o d i s o f t e n u s e d ,h o w e v e r ,i t i s l i m i t e d i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t h e t y p e (i n c l u d i n g r e d u c i n g d i a m e t e r ,s e g r e g a t i o n ,i n f i l t r a t e d m u d a n d s o n o n )o f d e f e c t c l e a r l y .I n t h e p a p e r ,s t a r t i n g f r o ma c a s e s t u d y ,t h e a u t h o r s d e t e c t t h e p i l e w i t h c o r e d r i l l i n g m e t h o d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i n t e g r i t y l e v e l o f p i l e s ,w h i c h f i n a l l y e f f e c t s w e l l .

K e y w o r d s :l o ws t r a i n ;c o r e d r i l l i n g m e t h o d ;c a s t -i n -p l a c e b o r e d p i l e ;i n t e g r i t y

(上接122页)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o f S t u d y o 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G r a n i t e

P A N GY i n g c h u n 1

,C H E NS h u n b o

2

(1.F a c u l t y o f E a r t h R e s o u r c e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W u h a n ,H u b e i 430074;2.Y i c h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 M i n e r a l ,Y i c h a n g ,H u b e i 443003)

A b s t r a c t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s p e c t o f g r a n i t e s t u d y ,t h e g r a n i t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h a s b e e n p a i d m u c h a t t e n t i o n ,i n t h e p a p e r ,f o u r m a i n m e t h o d s ,b a s i c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 m i n e r a l o g y a n d p e t r o l o g y r e c o m m e n d e d b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U n i o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I -S -M -A ,s y n t h e s i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p o s e d b y

B a r b a r i n a n d g e o c h e m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p o s e d b y F r o s t e t a l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 f i r s t m e t h o d i s n o t r e l a t e d t o p e t r o g e n e s i s ,b u t w e l c o m e d b y i t s b e n e f i t i n f i e l d w o r ka n db a s i c p e t r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t h e s e c o n d m e t h o d r e f l e c t s m a g m a s o u r c e s a n dt e c t o n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 h a s a l w a y s b e e nc o n s i d -e r e d t o b e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s i n c e p r o p o s e d ,e s p e c i a l l y a s t e a d y f l o wo f A -t y p e g r a n i t e r e s u l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t h i r d m e t h -o d ,o f t e n u s e d b yr e s e a r c h e r s ,c o n s i s t s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b o u t m i n e r a l o g y ,p e t o l o g y a n d m a g m a s o u r c e ;t h e l a s t m e t h o d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f o r i t s s i m p l e a n du n i f o r m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c r i t e r i o n ,a s w e l l a s s t r o n g o p e r a b i l i t y .T h e v a r i o u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g r a n i t e h a v e t h e i r r a t i o n a l i t y ,b u t e x i s t d e f i c i e n c y a s w e l l ,w h i c h i s i n n e e d o f f u r t h e r d e e p s t u d i e s .F i n a l l y t h e a u t h o r s p r o p o s e t h a t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c o m b i n e d m i n e r a l o g y ,p e t r o l o g y a n d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w i t h t e c t o n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w i l l b e t h e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t r e n d .

K e y w o r d s :g r a n i t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 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o f s t u d y

137

第2期赵 平等:联合检测钻孔灌注桩的完整性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研究综述

第2期,总第64期国 土 资 源 遥 感No.2,2005 2005年6月15日RE MOTE SENSI N G F OR LAND&RES OURCES Jun.,2005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研究综述 李石华1,王金亮1,毕艳1,2,陈姚1,朱妙园1,杨帅3,朱佳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092;2.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思茅 665000; 3.云南开远市第一中学,开远 661600) 摘要:综述了遥感图像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中的各种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领域和应用情况,并作了简单评述,最后,展望了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研究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遥感;图像分类;分类方法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2005)02-0001-06 0 引言 随着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图像分辨率的不断提 高,人们可以从遥感图像中获得更多有用的数据和 信息。由于不同领域遥感图像的应用对遥感图像处 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图像处理中重要的环 节———图像分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努 力,形成了许多分类方法和算法。本文较全面地综 述了这些分类方法和算法,为遥感图像分类提供理 论指导。 1 遥感图像分类研究现状 在目前遥感分类应用中,用得较多的是传统的 模式识别分类方法,诸如最小距离法、平行六面体 法、最大似然法、等混合距离法(I S OM I X)、循环集群 法(I S ODAT A)等监督与非监督分类法。其分类结果 由于遥感图像本身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同物异谱”、 “异物同谱”现象的存在,往往出现较多的错分、漏分 现象,导致分类精度不高[1]。随着遥感应用技术的 发展,傅肃性等对P.V.Balstad(1986)利用神经网络 进行遥感影像分类的研究情况以及章杨清等在利用 分维向量改进神经网络在遥感模式识别中的分类精 度问题作了阐述[2], 孙家对M.A.Friedl(1992)和 C.E.B r odley(1996)研究的大量适用于遥感图像分类的决策树结构作了阐述[3],尤其是近年来针对高光谱数据的广泛应用,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相继涌现,对传统计算机分类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4,5]。 2 基于统计分析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2.1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一种常用的精度较高的统计判决分类,在已知类别的训练场地上提取各类训练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变量、确定判别函数或判别规则,从而把图像中的各个像元点划归到各个给定类的分类方法[2,3,6,7]。常用的监督分类方法有:K邻近法(K-Nearest Neighbor)、决策树法(Decisi on Tree Classifi2 er)和贝叶斯分类法(Bayesian Classifier)。主要步骤包括:①选择特征波段;②选择训练区;③选择或构造训练分类器;④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 最大似然分类法(MLC)是遥感分类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分类器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性、鲁棒性好的分类器[8]。但是,如果图像数据在特征空间中分布比较复杂、离散,或采集的训练样本不够充分、不具代表性,通过直接手段来估计最大似然函数的参数,就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分布的较大偏差,导致分类结果精度下降。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最大似然分类器和神经网络分类器。改进的最大似然分类器多采用Gauss光谱模型作为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模型,其中最简单的是各类先验概率相等的分类器(即通常所说的最大似然分类器),复杂的有Ediri w ickre ma等提出的启发式像素分类估计先验概率法。Mclachlang J 收稿日期:2004-11-23;修订日期:2005-03-1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3CB41505-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61007)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D0036M和2003C0030Q)资助。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 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 1.早期二分法[1] 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 2.1三分法(徐克勤)[2] 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大陆上的深断裂带,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区的侵人岩,常是这样的一套岩石,伴生的也有少量基性岩石。 (3)幔源型花岗岩:多呈偏铝质的斜长花岗岩小型侵入体与玄武岩伴生,属于此成因系列的多为碱质花岗岩系列。 2.2 三分法(杨超群)[3] 根据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花岗岩分为三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每一大 类均包含若干小类。(详见表1) 表1 花岗岩的地质环境-成因分类

利用主题模型的遥感图像场景分类

第36卷第5期2011年5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Geo matics and Informat ion Science of W uhan U niver sity V ol.36N o.5M ay 2011 收稿日期:2011-03-15。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801183,60890074)。 文章编号:1671-8860(2011)05-0540-04文献标志码:A 利用主题模型的遥感图像场景分类 徐 侃1 杨 文1 陈丽君1 孙 洪1 (1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摘 要: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题模型与特征组合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 T )、几何模糊特征(G B)和颜色直方图特征(CH )提取,接着利用潜在概率语义分析(pL SA )模型分别对所得到的图像特征进行潜在主题的挖掘,然后对所得到的主题概率特征进行组合,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 M )分类器进行场景分类。实验表明,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主题模型更具优势;与使用单特征相比,特征组合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关键词:场景分类;特征组合;pL SA 模型;支持向量机中图法分类号:P237.4 近年来,为了跨越底层视觉特征与高层语义之间的障碍,使用中间语义来对场景进行分类的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中间语义的生成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标注样本。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一些文本主题模型的方法被应用到图像场景分类之中[1-4] ,这些方法可以将高维度的特征向量变换到低维度的潜在语义空间之上。但是,由于主题分析模型是根据图像中视觉词汇出现的总体情况来进行分析的,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到视觉词汇在空间的分布特点,同时图像特征的使用也仅限于单一的特征。对于数量及分辨率都迅速增长的遥感图像而言,相对应的场景与地物类别也与日俱增,这使得人们对分类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5-8]。本文提出了一种将主题模型与特征组合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 1 图像特征 目前用于图像分类的特征主要包括纹理、颜色、形状、空间位置以及上下文先验信息特征等,这些特征在对图像进行表达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本文实验中主要使用三种特征的互补性分别对图像的结构、颜色和边缘进行描述,并将它们组合之后用于图像分类。1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 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 )[5]。构 造SIFT 描述算子时,以关键点为中心选取一个16@16的像素区域,将其划分为4@4个子块,分 别在每个子块上计算8个方向的梯度直方图,最后产生的SIFT 特征向量就有16@8=128维。o颜色直方图(colorhist,CH )。基于不同的颜色空间,可统计出不同的颜色直方图。本文采用RGB 颜色空间,其中各通道上的直方图维数为40,然后将所得直方图串联,最终形成120维的颜色直方图特征。?几何模糊特征(g eo metr ic blur,GB)[9]。本文先对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得到稀疏信号,然后分别在三个通道上利用高斯核函数与图像卷积计算GB 描述子。各通道上的维数均为68,将其串联得到204维的GB 特征。 2 语义模型 由于计算机与人对图像信息的理解存在着客观区别,因而语义提取的有效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像分类的准确性,因此,越来越多的语义模型被引入到图像分类中来。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两种语义模型pLSA (pr 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和LDA (latent dirichlet analy sis)都属于将特征向量降维到潜在语义空间上的生成模型。在降维之前,实验中所使用的三种特征组合起来共有128+120+204=452维。而在经过语

垃圾分类现状调查报告

垃圾分类现状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垃圾的大量产生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危害。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人类向大自然抛弃的废品越来越多, 大自然已经变得伤痕累累了。未经处理的工厂废物废渣和生活垃 圾简单露天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害成分 通过刮风进行空气传播,经过下雨进入土壤、河流或地下水源, 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健康。 2.垃圾处理的不重视。如何处理垃圾的分类,成为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正确处理垃圾的方法,并增强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起到宣传垃圾分类的作用。 三.调查的方法 1.访谈法。即通过身边的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垃圾分类 的认识以及做法,从而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做法。 2.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图书馆以及网络文献资料的查询,了 解科学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3.观察法。通过对不同街道上人的观察,了解垃圾分类处理 是否人人做到。 四.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垃圾分类处理是否得到实施,马路上是否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 以及大街上和小区里的垃圾桶情况和保洁情况。 五.文献综述 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给处 理和利用带来困难,如不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就 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 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规模和强度上不断扩大。消耗资源速度也在大大加快。一 方面给社会带来了文明,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加速了垃圾的增长,而垃圾 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和处理,那它就会造成公害,破坏生态 环境,危及到人们的健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垃圾堆放不仅占用地,还污染土壤及农作物,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2,垃圾经雨水渗沥污染地下水或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与对策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与对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公害,将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前提条件是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只有少数城市开始全面推行垃圾的分类收集。面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形势严峻,现行处理技术和政策有诸多弊端,应借鉴国外经验并探索适合国内社会文化特点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关键词] 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处理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公害,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的系统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法,真正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1 我国目前垃圾处理和分类现状 1.1 垃圾处理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许多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已经超过了1kg/ (人?d) 这个标志性的水平线[ 1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过亿吨,占世界垃圾总产生量的26.5%,且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3.52亿t,居世界首位[ 2 ]。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 亿m2,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今后30~50年是我国人口和城市化的高峰期,可以预见: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系统和清运能力都日益受到严峻挑战[ 2 ]。 有的垃圾处理厂只能进行一次粗略的分拣,由于量大物杂,难以分清,并且厂区内外臭气熏天,殃及周边居民、单位;由于科技进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速,游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拾荒匠,用锤砸火烧的土法把可卖的部分取下,把铅、镉、汞、聚氯乙烯塑料、溴化二噁英等重金属、特殊污染物丢进了城市垃圾箱,其数量将成倍快速增长[ 3 ],这些不可能被一般垃圾处理厂或污水厂处理好的特殊垃圾,通过渗透、生物富集等作用,将对我国的土壤、水体和人民的健康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国外的一些研究指出,未经过检查分类的垃圾收集会导致经济系统的衰退[ 4 ]。可见,城市垃圾已成为公害。 面对已成为公害的城市垃圾,要做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前提条件是实行垃圾分类。 1.2 现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方法,其中,填埋是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 5 ] 。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对垃圾的成分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对垃圾的处理能力小,处理设施技术水平低,存在污染隐患多[ 6 ] 。 1.2.1 焚烧技术焚烧是建立在政府向居民高额收费、政府大量补贴、垃圾源头严格分类、垃圾热值较高的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垃圾经过焚烧后,体积减少85%;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但焚烧过程会产生粒状污染物,酸性气体及毒性有机氯化物,主要为二噁英类(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类。尤其二噁英这类物质对人类健康影响严重, 人体对二噁英的暴露途径主要是经口摄入、皮肤接触以及呼吸道吸入。二噁英的主要靶器官有脂肪组织、免疫系统、肝脏以及胚胎。大量的研究证实[7~10],二噁英能够导致皮肤性疾病,产生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发育毒性,并具有很强的致畸和致癌性。焚烧垃圾中当热值偏低时还需另外添加燃料,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健康有害物质。而经过垃圾分类,在提高垃圾热值的同时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1.2.2 堆肥技术废物中的有机质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借助各类微生物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经消化后最终成为适于农田使用的肥料。城市垃圾曾经作为肥料受到农民的欢迎,但在1979 年左右农民开始拒绝接收城市垃圾,原因在于原先垃圾成分多为有机餐厨垃圾,如今垃圾主体包含塑料袋、电池、有毒金属等有害物质,堆肥产品混入这类物质就会带入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11 ]。实行垃圾分类,将易腐烂、易降解的有机质分选出来制作有机肥料,将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遥感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果和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土地资源调查和管理、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查、海洋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模式。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手段的加强,需要处理的遥感信息量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应用人员对于大区域遥感资料进行快速处理与分析的要求,正成为遥感信息处理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里涉及二个方面,一是遥感图像处理本身技术的开发,二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归结起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这是解决大区域资源环境遥感快速调查与制图的关键。 关键词:遥感图像、发展、分类、计算机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及应用研究的新阶段,它在近一二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又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目前,国际上已拥有十几种不同用途的地球观测卫星系统,并拥有全色0.8~5m、多光谱3.3~30m的多种空间分辨率。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已从过去的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并能在不同平台

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民用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甚至数百个,重复周期达到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例如,美国的商业卫星ORBVIEW可获取lm空间分辨率的图像,通过任意方向旋转可获得同轨和异轨的高分辨率立体图像;美国EOS卫星上的MOiDIS-N传感器具有35个波段;美国NOAA的一颗卫星每天可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两次观测。随着遥感应用领域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需求的增加及高新技术自身不断的发展,各类遥感分辨率的提高成为普遍发展趋势。 2. 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微波遥感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主动式探测方法。微波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天气影响的特性,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微波遥感采用多极化、多波段及多工作模式,形成多级分辨率影像序列,以提供从粗到细的对地观测数据源。成像雷达、激光雷达等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美国实施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即采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一架航天飞机上安装了两个雷达天线,对同一地区一次获取两幅图像,然后通过影像精匹配、相位差解算、高程计算等步骤得到被观测地区的高程数据。高光谱遥感的出现和发展是遥感技术的一场革命。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从研制第一代航空成像光谱仪算起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受到世界各国遥感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但长期以来,高光谱遥感一直处在以航空为基础的研究发展阶段,且主要

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分析(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垃圾的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垃圾分类关系到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和全国上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响应垃圾分类制度,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于我国垃圾分类回收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环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每年产生的垃圾多达上亿吨,堆积成山的垃圾正在逐渐吞噬者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我国日常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填理,由此导致城市历年的垃圾堆存量高达6.8亿吨,侵占35亿多平方米土地,据统计,目前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有25%的城市不得不把垃圾存到乡村,由此造成城市垃圾公害变成乡村公害。尤其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中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速发展的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一、我国垃圾处理的现状 1、垃圾种类及性质趋于复杂化 在工业化社会里家庭垃圾由农业社会单纯的有机废弃物逐 渐改便变含有工业产品的废弃物。生活水准及方式之改变,垃圾性质亦有很大的变化。人类产生的垃圾主要有:生活垃圾;主要有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医用垃圾;存在大量的易感染病毒和危性的化学性物品。建筑装饰垃圾;如塑料、油漆等。难降解,污染环境。电子工业垃圾;如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有害垃圾;如电池。易造成重金属污染。城市各方面的生活污水和制造业等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少量的放射性污染物;污染环境,易造成癌症。人类和动物的粪便;存在传染性细菌、病毒。 2、垃圾处理方法低效 我国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焚烧可用来发

室外花岗岩泛碱原因和处理办法

天然石材以其自然庄重、色彩绚丽及较好的抗风化稳定性、耐磨性、耐酸碱性等特点,被建筑师逐渐认识并广泛采用于建筑物的室内、外墙面装饰,极大地突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天然石材的安装施工有干挂法和湿贴法,其中湿贴法具有施工简便,造价较底的优点,但也比较容易产生一些质量通病,突出的一点即是石材表面泛碱现象,产生泛碱后的墙面“水印”斑斑,去之无效,拆之亦难,极大地破坏了建筑装饰效果。广州近年建成的一些标志性公共建筑、广场建筑湿贴花岗岩有泛碱和析白流挂(白胡子)现象,有些甚至十分严重,给这一建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遗憾。为此,分析泛碱成因和作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泛碱现象 (Alkalization, Efflorescence) 湿贴天然石墙面在安装期间,石材板块会出现似“水印”一样的斑块,随着镶贴砂浆的硬化和干燥,“水印”会稍微缩小,甚至有些消失,其孤立、分散地出现在板块中,室内程度不严重,影响外观不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外墙反复遭遇雨水或潮湿天气,水从板缝、墙根等部位侵入,天然石的水斑逐渐变大,并在板缝连成片,板块局部加深、光泽暗淡、板缝并发析出白色的结晶体,长年不褪,严重影响外观,此种现象称为泛碱现象。 二、原因分析Analysis 1.天然石材结晶相对较粗,存在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细管,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其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是较低的,水仍可由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浸入面传到另外一面。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接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 1. Natural Stone crystal is relatively thick, there are many naked ey e can not see the capillary, granite pore rate o f 0.5 ~ 1.5%, marble pore rate of 0.5 ~ 2.0%, its impermeability is lower than ordinary ce ment mortar, granite water absorption is as low as 0.2 ~ 1.7%, water can still be through the stone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apillary imme rsion reached the other side. This natural stone features and the pre sence of the pores for the bondin g material in the water, alkali, sal t,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substances suc h as precipitation provides the channel for the forming of the Alkalization. 2.粘结材料产生含碱、盐等成分物质。主要为镶贴砂浆析出Ca(OH)2(氢氧化钙)并跟随多余的拌合水,沿石材的毛细孔游离入侵板块,拌合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Ca (OH)2就越多,水分蒸发后,Ca(OH)2就存积在板块里。其他,如在水泥中添加了含有钠Na+的外加剂,粘土砖土壤含有的Na+、Mg2+、K+、Ca2+、C1-、So42-、C032-等,遇水溶解,会渗透到石材毛细孔里,形成“白华”等现象。 粘结材料产生的含碱、盐等成分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来源。

垃圾分类与回收调查报告

垃圾分类与回收调查报告 篇一:垃圾分类回收调查研究报告2 关于银川市西夏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 调查研究报告 一、调研背景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在高速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今,我们正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严重威胁,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水资源污染、森林锐减??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越来越多,成分也越来越复杂。由此,便给垃圾回收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垃圾的分类回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垃圾回收设施及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且复杂的城市垃圾处理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更高效的方法,完善现行的垃圾分类回收标准,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事业的发展。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现状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达1.5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60亿吨。如果不改变垃圾的处理方式,按如此发展下去,将

会广泛出现“垃圾围城”现象①。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高效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具有重要意义。 据美国环境专家内贝尔研究的结果,生活垃圾的90%都是可以回收的。也就说明垃圾里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理论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变废为宝,将不仅大大推进资源化进程,而且还会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1). 银川市居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与处理情况不容乐观。现在,我们在银川市小区、街道、学校等随处可以见到垃圾分类回收的垃圾箱,但是,垃圾回收问题并未得到人们在意识和行为上的重视,垃圾到处可见和混杂堆放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人们对目前的垃圾回收处理现状表示不满,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应的措施,改善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二、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该项目以垃圾处理问题展开的相关调研,将课题调研的重点具体落实在银川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方面,即银川市居民生活可回收垃圾资源利用调查研究报告。 本项目实施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可回收垃圾资源利用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我们的预①晋传阳杨端明《上海环境卫生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XX年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垃圾分类回收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老师: 2015 年 06 月

摘要:随着人口与经济的爆炸式增长,由此产生的大量垃圾所带来的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已经摆在了人们的眼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回收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 环”(3R)三种方式中属于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最终又能在分类后回收到多少垃圾?前者是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效应的微观反映;后者则是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决定该体系各环节所需设施设备的规模、数量,并影响城市空间布局。本文基于此对垃圾分类现状简要介绍,并就垃圾分类提出几点建议。 1.国内垃圾分类现状: 截至 2008 年年底,全国 655 个城市中 1/3 垃的圾总量达 1.52 亿吨。其中,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的比例分别高达38.4%、50.4%,累计侵占土地75 万亩;通过焚烧、堆肥等方式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仅11.2%,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和水体,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为此,垃圾问题已引起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从国外经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垃圾通过分类资源化后已大幅减少,最终进入填埋处置的只有很少部分。比如瑞典通过分类回收后,47%的垃圾进入再使用和再制造环节,50% 用于焚烧发电,最终填埋的仅占 3% 。这也印证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再生资源,其90% 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研究结论。建设部在 2000 年分别选取了北京、杭州等 8 个大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均因措施不当而未取得预期效果。2010 年,首批试点的部分城市再次进行试点,并陆续有成都等新成员城市加入。 2. 垃圾分类意义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

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

摘要 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中,首先需要将遥感影像分割成有意义的影像对象集合,进而在影像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本文针对面向对象影像分类思想的关键环节展开讨论和研究,(1) 采用基于改进分水岭变换的多尺度分割算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分割。构建了基于高斯尺度金字塔的多尺度视觉单词,并且通过实验证明其表达能力优于经典的词包表示。最后,在词包表示的基础上,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方法对同义词和多义词较强的鉴别能力对影像对象进行分析,找出其最可能属于的主题或类别,进而完成影像的分类。 近些年来,随着航空航天平台与传感器技术的高速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各行业部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国土资源、地质调查和测绘测量等部门,还涉及到城市规划、交通旅游和环境生态等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遥感影像的应用范围。因此,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处理分析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包括以下三种形式:高空间分辨率(获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从以前的几十米提高到1 至5 米,甚至更高);高光谱分辨率(电磁波谱被不断细分,获取遥感数据的波段数从几十个到数百个);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回访周期不断缩短,在部分区域甚至可以连续观测)。本文所要研究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均是指“高空间分辨率”影像。 相对于中低分辨率的遥感数据,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更加丰富的空间结构、几何纹理及拓扑关系等信息,对认知地物目标的属性特征更加方便,如光谱、形状、纹理、结构和层次等。另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有效减弱了混合像元的影响,并且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下反映地物特征的细节变化,为实现更高精度的地物识别和分类提供了可能。 然而,传统的遥感影像分析方法主要基于“像元”进行,它处于图像工程中的“图像处理”阶段(见图1-1),已然不能满足当今遥感数据发展的需求。基于“像元”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更多地依赖光谱特征,而忽视影像的纹理、形状、上下文和结构等重要的空间特征,因此,分类结果会产生很严重的“椒盐(salt and pepper)现象”,从而影响到分类的精度。虽然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人员针对以上缺陷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纹理聚类、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NN)等,但仅依靠光谱特征的基于像元的方法很难取得更好的分类结果。基于“像元”的传统分类方法还有着另一个局限:无法很好的描述和应用地物目标的尺度特征,而多尺度特征正是遥感信息的基本属性之一。由于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同样的地表空间格局与过程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单一尺度下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识别是不全面的。为了得到更好的分类结果,需要充分考虑多尺度特征。 针对以上问题,面向对象的处理方法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成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和识别的新途径。所谓“面向对象”,即影像分析的最小单元不再是传统的单个像元,而是由特定像元组成的有意义的同质区域,也即“对象”;因此,在对影像分析和识别的过程

(完整版)关于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的调查报告和对策研究

关于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的调查报 告及对策研究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已经成为影响城乡环境、关系城乡人民生活的大问题,也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想必南昌也不例外。要想更好地解决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政府、社会各方乃至个人共同协调、共同努力完成。我校作为南昌市的一个功能组成单元,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建设美丽南昌的实践行动中去。 科学合理地处理生活垃圾,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更好的改善人居环境。 垃圾分类处理,是科学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因此,我校要想更好地解决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问题,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处理乃是必由之路! 接下来本课题小组将就当前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1 当前我校垃圾分类处理落实现状 本课题小组于2015年5月下旬,在全校范围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垃圾的数量、类别、处理方式以及校园内基础设施状况、在校师生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态度进行了图文整理。以下是对现状的短文叙述与概括总结。 每天清晨,出门前,掩着鼻子将前一天的垃圾倒进刚刚被保洁阿姨清理空出来的垃圾桶;走在校园的道路上,随处可见保洁阿姨、师傅推着垃圾车赶往十六栋边上的垃圾处理站,厉害的师傅前推后拉,忍受着各种刺鼻的味道,吃力地行走着; 来到食堂,餐厅的垃圾桶已经满满的装着残留油盐、汤汁的塑料袋、包装纸和餐巾纸,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筷子、竹签,而身后,是一波又一波前来吃早餐的同学; 通往教学楼的道路旁,一半蓝色一半绿色的两箱式分类垃圾桶也装满了同学们吃完早餐剩下的垃圾,看不见分类却隐约可见的是包装袋中的半个鸡蛋、一点稀粥等等; 进入教学楼,可以在教学楼楼道中、教室中看见没有分类的垃圾桶也有较多的不同种类的垃圾;下课可能要换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后,有时把包放进抽屉,顿时一愣,恭喜中奖,擦过抠鼻的纸巾、漏出来的牛奶稀粥、沾有油的塑料袋都有可能遇见。 中午吃午饭时,食堂的保洁阿姨一遍又一遍抹去餐桌上的各种剩余饭菜,回宿舍的路上同学们提着大份小份的外卖,路边的垃圾桶也塞满了形状各异的传单。宿舍吃完午饭的同学也大多数将还留有残羹剩饭的包装盒、塑料袋一并扔到宿舍的大垃圾桶内,垃圾桶如果满了,地板继而成了最大的“垃圾桶”。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遥感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成果和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土地资源调查和管理、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查、海洋环境监测、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模式。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手段的加强,需要处理的遥感信息量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应用人员对于大区域遥感资料进行快速处理与分析的要求,正成为遥感信息处理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里涉及二个方面,一是遥感图像处理本身技术的开发,二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归结起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这是解决大区域资源环境遥感快速调查与制图的关键。 关键词:遥感图像、发展、分类、计算机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及应用研究的新阶段,它在近一二十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又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及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目前,国际上已拥有十几种不同用途的地球观测卫星系统,并拥有全色0.8~5m、多光谱3.3~30m的多种空间分辨率。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已从过去的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并能在不同平台

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民用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甚至数百个,重复周期达到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例如,美国的商业卫星ORBVIEW可获取lm空间分辨率的图像,通过任意方向旋转可获得同轨和异轨的高分辨率立体图像;美国EOS卫星上的MOiDIS-N传感器具有35个波段;美国NOAA的一颗卫星每天可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两次观测。随着遥感应用领域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需求的增加及高新技术自身不断的发展,各类遥感分辨率的提高成为普遍发展趋势。 2. 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微波遥感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主动式探测方法。微波具有穿透性强、不受天气影响的特性,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微波遥感采用多极化、多波段及多工作模式,形成多级分辨率影像序列,以提供从粗到细的对地观测数据源。成像雷达、激光雷达等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美国实施的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即采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一架航天飞机上安装了两个雷达天线,对同一地区一次获取两幅图像,然后通过影像精匹配、相位差解算、高程计算等步骤得到被观测地区的高程数据。高光谱遥感的出现和发展是遥感技术的一场革命。它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质,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从研制第一代航空成像光谱仪算起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受到世界各国遥感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但长期以来,高光谱遥感一直处在以航空为基础的研究发展阶段,且主要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与板块构造环境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岩浆岩石学又可分为岩类学和岩理学。岩类学又称描述岩石学、岩相学,主要研究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的问题。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形成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相关知识 花岗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花岗岩是指石英含量>20%的侵入岩。广义的花岗岩称花岗岩类,是空间上与狭义的花岗岩相伴生,成因上与狭义的花岗岩有联系,石英含量一般>5%的各类侵入岩。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主要有3种类型: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这3种划分方案中,S-I-M-A型应用较广。 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火山弧花岗岩(V AG.)、板内花岗岩(WPG.)、同碰撞花岗岩(S-COLG.)、洋中脊花岗岩(ORG.)。 花岗岩的S-I-M-A成因类型划分与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表1)。判别方法需采用地质产状、岩相学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含矿性等方面综合判断。 岩石化学成分的特征参数和判别图解较多。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高秉璋,洪大卫,郑基俭,等。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李昌年。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邱家骧,林景仟。岩石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陈德潜,陈刚。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二)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 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岩石常量元素分析、岩石稀土元素分析、岩石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同位素分析。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特征参数计算与判别图解,是研究岩石成因的主要方法。在化学成分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常量元素应用较广。S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的判别,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选用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要注意3方面问题:①要同时选用岩石常量元素、岩石稀土元素、岩石微量元素、岩石同位素的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避免单

花岗岩的特征

花岗岩的特征 发布时间:2011-12-10 00:53:53 | 阅读次数:920次 花岗岩的特征 你知道什么样的岩石是花岗岩吗? 岩石是固体地球的主要构成,它本身又是由矿物组成的,而矿物则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样的概念已经成为地质界的共识。根据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特点,岩石被划分成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球上的火成岩(由岩浆固结形成的岩石)按其产状可以划分为火山岩(主要由喷出地表的岩浆固结而成)和深成岩(由侵入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固结形成)。按岩石中SiO2含量不同,岩石学家一般将火成岩划分为超基性岩(SiO263%)。出露最广的火山岩是基性的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大洋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深成岩是酸性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区。因此,花岗岩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地质体,被认为与大陆的生长密切相关。什么是花岗岩呢?按照地质辞典的解释,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深成酸性火成岩,SiO2含量多在70%以上,颜色较浅,以灰白色、肉红色较为常见。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在20%以上,碱性长石常多于斜长石”。对于这样的解释,非专业人员一般不会感到满意,因为它引入了更多的、人们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多少有点以词解词的嫌疑。最普通的理解,花岗岩就是石英含量(体积百分比,下同)大于或等于20%、斜长石/(斜长石+碱性长石)=10~65%的深成岩。由此可见,花岗岩的定义和分类命名与其组成矿物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有关。由于矿物百分含量界限是人为确定的,而自然界岩石的矿物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即使专业人员也难于将花岗岩与其类似岩石严格区分开来。由此出现了广义花岗岩(花岗岩类或花岗质岩石)与狭义花岗岩的称谓。广义花岗岩类岩石一般指花岗岩及与花岗岩具密切共生关系、矿物成分以含石英(>5%)和长石为主的中酸性侵入岩(钙碱性岩类及部分钙碱性-碱性岩类的岩石)。 一、花岗岩的特征及成因 天然花岗岩是火成岩,也叫酸性结晶深成岩,属于硬石材。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组成。花岗岩构造致密,呈整体的均粒状结构。常按其结晶颗粒大小分为“伟晶”、“粗晶”、“细晶”三种。其颜色主要是由长石的颜色和少量云母及深色矿物的分布情况而定,通常为灰色、红色、蔷薇色或灰、红相间的颜色,在加工磨光后,便形成色泽深浅不同的美丽斑点状花纹,花纹的特点是晶粒细小均匀,并分布着繁星般的云母亮点与闪闪发光的石英结晶。而大理石结晶程度差,表面很少细小晶粒,而是圆圈形,枝条形或脉状的花纹,所以可以据此来区别这两种石材。

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及实施状况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及实施状况的国内外对比研究[摘要]本文着眼于对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对国内外垃圾分类处理的历史和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借鉴国外垃圾分类处理先进经验,谈谈对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垃圾分类,对比,启示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city garbage collection-and processing, garbage processing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ntrast, and according with our special conditions, foreign garbage processing advanced experience, to talk about urban waste management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garbage, contrast, revelation 一、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大陆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由于产生的垃圾量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大城市逐渐被垃圾场所包围。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一些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手段包括直接堆放、地下填埋、焚烧处理和分类回收,前三类处理方式都或多或少危害着城市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城市有益的分类回收方式又没能得到普遍发展,造成城市垃圾占地过多、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浪费资源、滋生有害微生物,城市担任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维系着自身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而垃圾处理问题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城市及其辐射地区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自2000年开始,国家建设部就开始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厦门和桂林八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前期分类回收废塑料、废电池和废纸,但进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全球资源的稀缺性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决定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的角度,城市垃圾分类处理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国外城市垃圾处理历史及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古人的智慧用在现今仍有其时代价值。国外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起步较早,实施精细、到位,从政府、企业、居民不同方面入手改善垃圾分类处理状况,其成效与经验对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有着借鉴意义。以下对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处理历史、现状与改革措施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