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复习题终极版

生理学复习题终极版

生理学复习题终极版
生理学复习题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即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反射概念: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和意义.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①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②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③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固定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易变性大,可以建立、消退、分化和改造;④非条件反射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集体对环境的适应力合预见性。

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八。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九、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反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自动控制系统:1)负反馈:减压反射、体温调节;2)正反馈:分娩反射、血液凝固、排尿反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0、名词解释:

兴奋性:一切具有生命活动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都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转为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兴奋。极化: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第二信使:将作用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

去极化:人们通常把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则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兴奋-收缩藕联:是在兴奋产生之后把电活动变为骨骼肌收缩的机械活动的中间藕联环节。

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能保护VitB12并促进VitB12的吸收。

应激: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血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从而增强机体的保护力。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后负荷: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能力。

纤维蛋白溶解:指体内纤维蛋白和因子Ⅰ水解的过程,简称纤溶。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张力达到最大,但并不引起肌肉缩短。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细胞和腺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表现特别明显,因而这三类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后张力并不改变,但长度明显缩短。

强直收缩如果给肌肉以连续的短促刺激,则可产生连续的重合式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转运: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大类。被动转运又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氧气、二氧化碳属于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可分为由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类型。载体介导特点:结构特异性高具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通道介导特点:门控特性离子选择性转运速度快

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激素参与,只是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

绝对不应期相当于心肌发生兴奋后,从动作电位的O期去极到复极3期膜电位达-55mV左右的时间。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实质是膜的去极化过程,以很快速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即动作电位的传导。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阈电位:细胞接受刺激,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个临近爆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是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细胞本身应具备的条件。一般阈电位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阈电位TP: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动作电位的特点:1产生是全或无式的2、传导是不衰减的3、连续刺激不融合。

细胞的信号转导方式: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包膜,不需消耗能量。

离子通道分电压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钠泵每分解1分子A TP,可同时排出3个钠离子和排入2个钾离子。

出胞: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跨膜信号传导的路径大致分为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三类。

生物电现象: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在安静时还是活动时都具有电的变化。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代表物质。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入胞.出胞。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

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发生兴奋。

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受到阈下刺激可发生兴奋。

4、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受到阈上刺激可发生兴奋。

4、试述(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 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2)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静息电位也不例外。

A. 产生的条件:①细胞内的K+的浓度高于细胞外近30倍。②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

B.产生过程: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C1-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4)动作电位的概念: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5)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组成:动作电位包括上升支(去极相,膜内电位由—90mV上升到+30mV)和下降支(复极相,恢复到接近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上升支超过0mV的净变正部分,称为超射。上升支持续时间很短,约0.5ms。

产生的条件:(1)细胞内外存在着Na+的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2)当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的过程:细胞外的Na+顺浓度梯度流人细胞内→当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时→Na+通道全部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膜内负电位从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正电位→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跨膜离子移动和膜两侧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该过程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故称Na+平衡电位。在去极化的过程中,Na+通道失活而关闭,K+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内流停止,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借助于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负值迅速上升),直至恢复到静息值,由+30mV降至—9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相)。该过程是K+外流形成的。当膜复极化结束后,膜上的Na+—K+泵开始主动将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K+泵回膜内,Na+—K+的转运是耦联进行的,以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6)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②脉冲式传导: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因此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是具有一定的间隔,形成脉冲式。

三、引起兴奋的关键——阈电位

1、阈电位的定义:阈电位在外加有效刺激作用下,膜内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能引起大量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阈电位是导致Na+通道开放的关键因素,此时Na十内流与Na十通道开放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过程,其结果是膜内去极化迅速发展,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四.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兴奋特点):

1、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

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产

短,这种不出现肌肉长度变短而只有张力增加的收缩过程,称为等长收缩

如果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克服后负荷而缩短,但张力保持不变,这样的收缩

过程称为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肌肉对外做功,所做功等于张力乘以负

荷的位移。

九、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怎么产生的?

答:以神经细胞的轴突为例,正常情况下它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这就是静

息电位。外界的刺激导致局部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钠离子进入细胞,导致

局部电位外负内正,从而与它两侧构成电位差,导致电信号的传导。这就

是动作电位。电信号传导后该部位又恢复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十、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细胞膜有3大功能:①屏障作用:不仅使细胞的内容物不丢,失而且保持

其化学组成相对稳定;②物质转运功能:细胞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中,

进入和排出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③信息传递和切换功能:细胞膜上

存在着各种受体,它能与细胞外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将信息

传递到细胞内,引起细胞产生生物效应。

十一、何谓易化扩散?比较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的特点、区别并

举例

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

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它分为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载体易化

扩散特点:①高度的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地于某种物质做特异性

结合②饱和现象:膜上有关的载体数量或载体上能与该物质结合的位点数

目有限,如超过限度即使再增加待转运物质的浓度,也不能使转运量增加;

③竞争性抑制:即结构近似的物质可争夺占用同一种载体,增加其中一种

物质的浓度可抑制结构相似的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通道易化扩散是转运离子的一种形式,对不同离子的转运,细胞膜上都有

结构特异的通道蛋白质参与。通道易化扩散的特点是通道有“开放“关闭

和”备用“等不同的机能状态。开放和关闭受某些化学物质或受膜电位的

控制。当它们处于开放状态时,有关的离子可以有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

度一侧,通道关闭时则不允许该离子通过。

相同点: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

能量,都是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盼过程。

不同点: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的物理过程,不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

与,是脂溶性物质穿过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如CO2、

02、N2、NO、乙醇和尿素的跨膜扩散。易化扩散转运的是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物质,需要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根据借助的蛋白质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存在于一般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和氨基酸载体。②经通道易化扩散,依据控制通道开闭的因素不同,又可将通道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等。如神经轴突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等。由于蛋白质的数量有限和结构的特异性,两种易化扩散表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和对转运物质的选择性。

十二、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和生理意义?

答: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其化学本质是Na+-K+依赖

式A TP酶。当细胞内出现较多的Na+和细胞外出现较多的K+时,钠泵启

动,通过分解A 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

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

高Na的不均衡分布。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有:①形成细胞内高K+,这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

所必需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②将漏人胞内的Na+转运到胞外,用以

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过多水分子进入而导致细胞

肿胀;③形成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建立势能贮备,为细胞生物电

活动如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奠定基础;并且,钠泵转运Na+和K+

的量通常是不对等的,即钠泵每分解1分子A TP,可排出3个Na+,转入

2个K+,因此其活动是生电性的,可使膜超极化,有助于细胞维持静息时的极化状态;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K+的浓度差,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其生理意义依转运体而不同。如Na+-葡萄糖(或氨基酸)联合转运体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Na+- Ca2+交换在保持细胞内Ca2+浓度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Na+-H+交换则对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影响静息电位。

十三、增加细胞外夜中的钾离子浓度,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

答: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可使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减小。这是由于膜两侧的K+浓度差减小,使细胞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向新的、较低的平衡电位移动的结果。细胞外液中K+浓度的轻度增加,可使膜电位下降、靠近阈电位,所以神经纤维较容易爆发动作电位;但由于此时电压门控Na+通道的通透性较正常静息电位时低,加上膜电位下降减少了Na+内流的驱动力,故动作电位的幅度将减小,上升速率将减慢。当细胞外液K+浓度过高时,膜电位进一步下降,可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使组织兴奋性降到零。这时,任何强大的剌激都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

十四、细胞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各期电位有何对应关系?答:细胞在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该细胞再次兴奋,其兴奋性可视为完全丧失,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过后,细胞兴奋性逐渐恢复,在一定时间内,接受较强(大于阈强度)的刺激可使细胞再次发生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组织细胞还出现兴奋性的轻微变化。首先是兴奋性轻度增高,超过正常.该时期称为超常期。然后,兴奋性又进入轻度降低时期,称为低常期。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十五、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十六、肌丝滑行过程:肌膜AP→横管→三联管→终池释放钙→肌浆钙增多→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解抑→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分解A TP→横桥内扭、解离、复位→再结合→将细肌丝拖向M线→肌小节缩短(收缩);钙泵将钙泵入终池→肌浆钙减少→肌钙蛋白脱下而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并重建阻抑→细肌丝滑回原位(舒张)

十七、简述坐骨神经-腓肠肌变笨收到阈刺激后所经历的生理反应过程。(1)坐骨神经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倒转和复原,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2)兴奋沿坐骨神经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此比无纤维传导快且“节能”。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3)神经-脊髓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的内流,而化学物质Ach 引起中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Ach门控通道上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后结构改变导致Na+的内流增加。

(4)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的耦联过程。是指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某种中介性过程。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有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纵管结构对Ca2+的贮存、释放和聚集。其中,Ca2+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5)骨骼肌的收缩: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胞质内Ca2+的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活化点--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与肌动蛋白--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节缩短。肌肉舒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相反。由于舒张时肌浆内钙的回收需要钙泵作用,因此肌肉舒张和收缩一样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十八简述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1)电兴奋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寂寞肌膜和T管膜上的L型钙通道。

(2)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在骨骼肌)或内流的Ca2+(在心肌)激活连接肌质网(JSR)膜上的钙释放通道(RYR),RYR的激活使JSR内的Ca2+释放入细胞质;

(3)胞质内的Ca2+的浓度升高引发肌肉萎缩。

(4)细胞质内Ca2+的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LSR)膜上的钙泵,回收胞质内的Ca2+入肌质网,肌肉舒张,其中,Ca2+在兴奋-收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三章血液

0、名词解释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全血:血液是广义结缔组织的一种,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的红色液体组织,由血浆和混悬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无一定形态的液体部分,它含有大量的水和多种化学物质,如无机盐、蛋白质、非蛋白有机物等。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候后,因凝集块中的血小板激活,是血凝块回缩,释放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沉(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红蛋白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1、运输功能,协调运输激素、脂类物质、离子、维生素及多种代谢产物;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3、参与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4、免疫功能,抵抗病原微生物;

5、营养功能;

6、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及其钠盐组成的缓冲对具有缓冲作用。

凝血分为:1、内源性凝血:由因子XII启;2、外源性凝血:由因子III 启动。

一、简述血液的基本功能。

1) 运输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同时将组织细胞代谢产物、有害物质等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 维持内环境稳态:各种物质的运输可以使新陈代谢正常顺利进行;血液本身可以缓冲某些理化因素的变化;通过血液运输为机体调节系统提供必须的反馈信息。

3) 参与体液调节:通过运输体液调节物质到达作用部位而完成。如:激素的全身性体灌调节作用。

4) 防御保护功能:各类白细胞的作用,血浆球蛋白的作用,生理止血、凝血过程的发生,扩凝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存在等均可以体现出血液的防御保护功能。

二、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如何?

组成:包括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溶质颗粒(血浆蛋白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膜的完整;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

2.1、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形成、作用,发生变动时的影响。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三、血液凝固的概念

概念: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该过程有12个凝血因子参与,大致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纤维蛋白的形成。机体组织损伤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作用互相促进的结果。因子X 的激活(Xa)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1)内源性激活途径:是由血浆中的因子Ⅻ的激活开始的。因子Ⅻ与血管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接触激活成Ⅻa。此后,Ⅻa相继激活因子Ⅺ和Ⅸ,Ⅸa与因子Ⅷ、血小板因子3和Ca2+组成复合物,该复合物即可激活因子X。(2)外源性激活途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Ⅲ。指损伤的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参与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的凝血途径。该途径生化反应步骤简单,故所需时间短于内源性凝血。因子X的激活与凝血酶原的激活都是在血小板因子3提供的磷脂表面进行的,因此称为磷脂表面阶段。在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Ca2+都是不可缺少的。

四.血浆中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机理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活。肝素能加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及加速凝血酶失活,还能使血管内皮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近年来发现血浆中蛋白质C可灭活因子V和Ⅷ、限制因子Xa与血小板结合和加强纤维蛋白溶解。

五.纤维蛋白溶解:在小血管中一旦形成血凝块,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简称纤溶)、液化;在血管外形成的血凝块,也会逐渐液化。参与纤溶的因子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抑制物。纤溶过程分两个阶段,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六.ABO血型分类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1)ABO血型系统分型的原则:ABO血型系统有两种凝集原(抗原),即A凝集原和B凝集原,均存在于不同人的红细胞膜的表面。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凝集原的种类及有无,将人类的血型分为四型:含有A凝集原的为A型,含有B凝集原的为B型,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为AB型,不含A凝集原也不含B凝集原的为O型。人的血浆中天然存在两种相应的凝集素(抗体),即抗A凝集素与抗B凝集素。相对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相遇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因此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红细胞和血浆中。

凝集原与凝集素分布情况如下表:

(2)鉴定ABO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与输血原则:对应的凝集原与凝集素(如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最终红细胞溶血,这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输血反应,应当避免。因此,临床上采用同型输血是首选的输血原则,因为同型血液不存在对应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的机会。若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情况下,不同血型的互相输血,则要遵守一个原则:供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而且输血量要少,速度要慢。根据这一原则,O型血红细胞只能少量的输给其他ABO血型者。

6.1、ABO血型和Rh血型抗体本质的区别: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Rh血型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要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七、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特征的关系和生理特性的关系?

答:形态特征: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具有少量的线粒体,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生理特性:渗透脆性(简称脆性):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0.45%/NaCl 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八.简述血小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答:小血管损伤后,首先是受损的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破损面不大,血管挛缩已足以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制止出血。引起血管收缩的的原因有三个: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②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③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其次是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内皮下组织,如胶原等,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于血管损伤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及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及TXA2,进而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而形成血小板止血栓。此外,受损血管内皮的PGI2生成减少,也有利于血小板的聚集。与此同时,血管受损也可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此称二期止血。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八、血小板的生理作用:1..参与生理性止血(所谓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

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后数分钟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部分)2.促进凝血(血小板有很多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因而有较强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3.维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可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以填补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并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其进行修复,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

九、为什么说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居中心地位?

答: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参与生理止血的三个环节。首先,血小板在受损处通过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Ⅱb/Ⅲa和G PI b/Ⅸa、血浆中的vWF与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结合,粘附于胶原纤维上。同时,血小板被激活,释放ADP、TXA2,除引起损伤血管收缩外,还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子堵塞血管破口。其次,血小板通过表面磷脂吸附部分的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浓集于损伤的局部,血小板还可释放纤维蛋白原、FV等凝血因子,更为重要的是,活化的血小板可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从而大大加速凝血过程;而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导致正反馈而促进凝血。此外,在凝血块中的血小板可伸出伪足,通过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使血凝块回缩挤压出其中的血清而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牢固地封住伤口。血小板还可释放PAI-1而抑制纤溶,使形成的止血栓不易被纤溶活动很快溶解。另外,血小板释放的TXA2是缩血管物质,能使局部血管收缩,限制和减缓血流以利于生理止血的顺利进行。由于血小板与生理止血的三个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当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就会延长。

十、简述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挛缩(损伤刺激,缩血管物质)。2.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血栓。3.局部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凝块。(同时也有抗凝与纤溶系统的激活,限制凝血过程,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保证正常血液循环)。

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血小板通过释放一些物质以及磷脂代谢产物,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从而实现初期止血功能(也称为第一期止血)。

在第一期止血阶段形成的血小板止血栓以及血管损伤暴露的组织因子可启动凝血过程,形成纤维蛋白网,共同完成加固止血(也称为第二期止血)。十一、急性失血时,机体可以出现哪些代偿反应?

答: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失血30秒内出现并引起:①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在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动脉血压接近正常。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以保证脑和心脏的供血。②容量血管收缩,使有足够的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③心率明显加快。

2)毛细血管处组织液重吸收增加:失血一小时内,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加大,故组织液的回收多于生成,使血浆量有所恢复,血液被稀释。

十二、白细胞分类和功能。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十三、凝血因子的特点:①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②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③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④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且需Vit 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或Vit 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⑤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第四章血液循环

0、名词解释: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四个肌组织泵构成。心脏右侧的两个泵将血液泵至肺,左侧的两个泵将血液泵至全身组织。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0.8s,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简称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约70ml。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

动脉血压: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压强),一般是指主动脉内的血压。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缩的倾向,这种阻力称为弹性阻力。

2,3-二磷酸甘油酸:它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它的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中心静脉压:胸膜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指数:以单位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成为心指数。即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它的意义在于评价不同个体的心功能。

血压: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或压强。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的动脉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精确值可通过血压曲线面积的积分来计算,简略估计,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与三分之一脉压之和。

有效滤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搏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

血氧饱和度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张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60-80mmHg。

窦性心律:窦房结控制下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心律。

期前收缩: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和收缩,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普肯耶细胞的跨膜电位与心室肌细胞的不同点最重要的是:自律细胞4期膜电位不稳定,具有自动去极化的能力,心室肌为工作细胞无自动去极化。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它的意义在于,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避免心房和心室重复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减压反射:是指机体动脉血压升高时,通过对机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反

射性的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减小,使血压迅速下降到正常范围的

过程。

减压反射的特点:1、负反馈调节,双向调节;2、对正常范围的血压变化敏

感(100mmHg);3、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对缓慢发生的血压不

敏感(高血压患者:重调定).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经常监视动脉血压的变化)

心电图组成:1、P波反应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2、QRS波群,代表两心

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3、T

心脏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室肌细胞无自律性,自律细胞无收缩性。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的有效不应期持

续到舒张早期。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血流速度快,血压下降幅度大.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简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

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分

为收缩期和扩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时,则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

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

脏活动的标志。

要点: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

期,

2.心动周期与心率的关系:心动周期时间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

时,心动周期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都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

较大,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所以心率过快将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心

率加快时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舒张期缩短到一定程度会使心搏出量下

降。

心脏泵血过程可分为7个期:

(1)心房收缩期:房内压升高,房室瓣开放,血液右心房进入心室。

(2)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血液不进

不出。

(3)快速射血期:室内压↑>动脉内压,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快速

进入动脉。

(4)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动脉内压,动脉瓣仍开放,血液依靠惯性作

用逆压力差由心室进入动脉,射血速度减慢,射血量减少。

(5

房室瓣仍关闭,心室容积不变。

(6)快速充盈期: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血液由静脉、心房

快速快速进入心室。

(7)减慢充盈期:房室瓣仍开放,心室与心房、静脉间压力差减小,血

液进入心室的速度减慢,充盈量减少。

心脏泵血:

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

②特点:

①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收缩和舒张是产

膜内电位继续下降以后,膜对K+通透性增高,使复极化过程越来越快,直至膜电位迅速下降到—90rnV,复极化完成。

(五)4期(静息期) 3期之后膜电位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状态尚未恢复,此期通过膜上离子泵的转运把内流的Na+和Ca2+泵到膜外,把外流的K+泵回膜内,使离子浓度恢复到兴奋前的静息状态。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⑴自律性:①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其中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称为起博细胞,是正常的起博点;②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博点;③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即Na+、Ca2+内流超过K+外流衰减的速度,同时还受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的影响。

⑵传导性:①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氏纤维心室肌;②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形成房-室延搁,以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③心房内和心室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房室传播,传导速度快,从而保证心房或心室同步活动,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⑶兴奋性:①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③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后,受到人工的或潜在起博点的异常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五、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为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心脏通过搏出量和心率两方面来调节泵血功能

(一)搏出量的调节

(1)异长调节:是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变化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在心室前负荷以及初长度达到最适水平之前,随着前负荷及其决定心肌细胞肌小节的初长度的增加,使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增加,因而激活时可形成的横桥联结数目相应增加,肌小节的收缩强度增加,使整个心室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和搏功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代表心室肌的前负荷。在心室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凡是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都能通过异长调节使搏出量改变。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乘余血量的总和。静脉回心血量与心室舒张充盈持续时间和静脉血回流速度有关。心率增快时,心室舒张充盈期缩短,充盈不完全,搏出量减少;静脉血回流速度愈快,心室充盈量愈大,搏出量增加。

异长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作精细的调节。当体位改变或动脉压突然增高,以及当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所出现的充盈量的微小变化,可通过此机制来改变搏出量,使之与充盈量达到平衡。

(2)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能力(即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心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相应改变的调节,称为等长调节。它与心肌初长度无关。心肌收缩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兴奋—收缩耦联的各个环节都能影响收缩能力,其中横桥联结数(活化横桥数)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是控制收缩能力的主要因素。凡能增加兴奋后胞浆Ca2+浓度和/或肌钙蛋白对Ca2+亲和力的因素,均可增加横桥联结数,使收缩能力增强。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动脉血压是心室肌的后负荷,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血压增高,则等容收缩相延长而射血相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少,从而造成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有水平。

(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每分钟40~180次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搏出量显著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量早已达到上限,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能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所以,心输出量也减少。

(三)心脏泵功能的储备:泵功能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脏的储备能力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可能发生的最大、最适宜的变化程度。搏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前者大于后者。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动用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储备;体育锻炼则可增加心力储备。

六、心脏为什么能自动节律性收缩?心脏能自动地进行有节律的舒缩活动主要取决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

心肌自律细胞能不依赖于神经控制,自动地按一定顺序发生兴奋。这是由于心肌组织中含有自律细胞,它们能在动作电位的4期自动去极化产生兴奋,即具有自律性,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它产生的兴奋主要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到心房和心室,使心房和心室发生兴奋和收缩。在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过程中,由于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很慢,形成了约0.1秒的房室延搁,从而使心房兴奋收缩超前于心室,这样就保证了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其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肌只有在舒张早期以后,才有可能接受另一刺激产生兴奋和收缩,这样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着收缩与舒张的交替进行。

七、影响动脉血压的的因素:

凡是能影响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的程度,也能影响动脉血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壁的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搏出量增多时,收缠压增高,脉压差增大。(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随着心率增快,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减小。(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增大,脉压差减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故脉压增大。

八、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

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生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2、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四个因素。其中,滤过的力量: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重吸收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3、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②毛细血管通透性;③静脉和淋巴回流等。

九、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对血管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于β受体,对全身多数血管有明显的收缩反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出现动脉血压的显著升高。因而临床上常把去甲肾上腺素作为升压药;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受体结合,但其与α受体结合能力较弱,与β受体亲和力较强。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表现为血管收缩,与β受体结合,则表现为血管扩张,其效应如何取决于这两类受体分布情况,即那一种受体占优势。

2、对心脏的作用:二者均可作用于β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但后者作用更强。所以,肾上腺素常作为强心药应用于临床。

十、试述降压反射的概念及对血压的调节机制。

降压反射是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的反射。

其反射弧组成如下:

(一)感受器:位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窦以及主动脉弓

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十六、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征及其生理意义

答: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接区房室束左、

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优

势传导通路使左右心房兴奋和收缩,另一方面经优势传导通路传播到房室

交界区,再经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使左右心室兴奋和收缩。

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中有两个高速度和一个低速度的特点。一个高速度发

生在优势传导通路,窦房结的兴奋可经此通路快速的达左、右心房,使左、

右心房同步兴奋和收缩。另一个高速度发生在浦肯野纤维,使兴奋快速传

播到左、右心室,使两心室产生同步收缩,实现心脏强有力的泵血功能。

一个低速度发生在房室交界区,特别是结区,邢芬在这里出现了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使心房、心室依次兴奋收缩和舒张,避免发生房、

室同时收缩,并使心室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提高搏出量。

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意义:第一,兴奋由窦房结产生,通过优势传导通路、

节间束、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等,将兴奋传递给心

房和心室,保证心房、心室兴奋,进而产生收缩,完成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兴奋(动作电位)在传向心室时,传达速度并不一致,如节间束1.7

m/s,房室交界节区0.02 m/s,浦氏纤维4.0 m/s,心室肌1.0 m/s。在房室交界处传导很慢,即房室延搁,使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有利于心室血液充盈;另外,在浦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很快,其意义是使左右心室肌尽可能实现同步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射血。

十七、心脏泵血的原理和过程。

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前,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房室瓣开启,半月瓣关闭,血液从静脉经心房流入心室,使心脏不断充盈。在全心舒张期回流入心室的血液量约占心室充盈量的75%。在全心舒张期之后是心房收缩期,历时0.1s。心房壁较薄,收缩力不强,由心房收缩推动进入心室的血液量通常只占心室充盈总量的25%左右。心房收缩时,静脉入口处的环形肌也收缩,再加上血液向前流动的惯性,所以虽然静脉入心房处没有瓣膜,心房内的血液也很少返流回静脉。心房收缩引起房内压和室内压都有轻度升高。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迅速升高。

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推动房室瓣关闭,阻止了血液返流入心房。房室

瓣的关闭产生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由于这时室内压尚低

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处在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的腔。由于血液

的不可压缩性,尽管心室肌在强烈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但心室的容积

不变,故名等容收缩期。此期持续约0.05s。当主动脉压增高或心肌收缩力

降低时,等容收缩期延长。

(2)射血期:当心室收缩引起的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血液循压

力梯度冲开半月瓣进入主动脉,是为射血期。射血期又可以因为射血快慢

而分为两期。

1)快速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期,由于心室肌的强烈收缩,心室内压继续上升达到峰值,血液迅速由心室流向主动脉,心室容积迅速缩小,称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历时约0.1s,射血量约占心室总射血量的2/3。

2)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后,心室内血液量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室内压自峰值逐渐下降,射血速度减慢。此期历时约0.15s。

在快速射血期的中期或稍后,心室内压已略低于主动脉压,但由于心室肌

的收缩,心室内血液具有较高的动能,故仍可在惯性作用下逆压力梯度继

续流入主动脉。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心室收缩完毕后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当室内压降

低到低于主动脉压时,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推动半月瓣迅速关闭。半月

瓣的关闭产生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半月瓣关闭后,室内

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处在关闭状态,心室再次成为封闭的腔。心室继续舒张引起室内压急剧下降而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历时约0.06~0.08s。

(2)心室充盈期:随着心室肌的舒张,室内压进一步下降,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积聚在心房内的血液即冲开房室瓣进入心室,使心室充盈。1)快速充盈期:房室瓣开启初期,房室压力梯度大,再加上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血液快速流入心室,心室容积快速上升。在此期间进入心室的血液量占总充盈量的2/3,是心室充盈的主要阶段,称快速充盈期,历时约0.11s。

2)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血液充盈量的增加,房室压力梯度减小,心室充盈速度减慢,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称减慢充盈期,历时约0.22s。

3)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的最后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使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加。

综上所述,推动血液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是压力梯度。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造成室内压变化以及室内压和房内压、主动脉压之间的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心室肌的收缩造成的室内压上升推动射血,而心室肌的舒张造成的室内压急剧下降所形成的抽吸力是心室快速充盈的主要动力。房室瓣和半月瓣的开启和关闭完全取决于瓣膜两侧的压力梯度,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但瓣膜的活动保证了血液的单方向流动和室内压的急剧变化,有利于心室射血和充盈。如果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将发生返流,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的大幅度升降也不能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将被削弱。

右心室泵血活动的过程和左心室相同,但因肺动脉压较低,仅为主动脉压的1/6,故右室射血的阻力较低。在心动周期中,右心室内压变化幅度比左心室小得多。

十八、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⑴自律性:①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的起博点;②窦房结细胞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驱动压抑(以前者为主)两种机制控制潜在起博点;③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决定于4期去极化的速度。

⑵传导性:房室延搁。

⑶兴奋性:①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正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②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终结后,异位起博点刺激,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有自己的不应期,因此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十八、试述由蹲位时突然起立时,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

答:由蹲位转变为立位时,低垂部位的静脉跨壁压增大,静脉扩张,容量增大,致使回心血量减少而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发出的冲动减少,从而使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及缩血管中枢兴奋,引起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即回升。

十九、比较心室肌动作电位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异同点?

答: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们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且会自动去极化,有一个特殊的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的兴奋性的标志。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生理现象。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期基本与心肌细胞相同,但是其一个周期的时间较心肌细胞短,由交感神经支配运动。

二十、试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和生理意义?

答: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和循环系统其余部分隔离开来,但仍保留窦神经与中枢的联系。在此制备中,改变颈动脉窦区的灌注压可引起体循环动脉压的变化,以颈动脉窦内压为横坐标,动脉血压为纵坐标,所得曲线即为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的中间部分较陡,向两端渐趋平坦。这说明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约为100mmHg)左右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纠正偏离正常水平的血压的能力最强;动脉血压偏离正常水平愈远,压力感受性反射纠正异常血压的能力愈低。

二十一、静脉血压远低于动脉压,而且越靠近心脏越低。静脉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它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中心静脉压升高多见于输液过多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①心脏的收缩力②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③呼吸运动④体位。

二十二、冠脉血流的特点:安静状态下,中等体重的人,总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左心室单位克重心肌组织的血流量大于右心室。脑循环的特点:脑循环中脑血管舒张收缩程度受到相当的限制,血流量变化较其他器官为小;具有血-脑屏障。

二十三、微循环的概念和路径: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的主要途径有3条:1、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功能:进行物质交换。2、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网,经常开放,功能:使一部分血液快速回心。3、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必要时开放,功能:参与体温调节。

二十四、简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分为收缩期和扩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时,则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二十五、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

⑴减压反射:①基本过程;②特点:A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B 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C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⑵心脏感受器反射:①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②反射过程;③意义:调节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

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⑶心钠素①心博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②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③抑制肾素、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⑷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二十六、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与普肯耶细胞的比较,特点:1、0期除极速度较慢,振幅较低;2、无可以辨认的1期和2期;3、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较高;4、4期自动去极的速度较快。

二十七、减压反射的过程:(一和二同时进行)

(一)动脉血压升高导致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兴奋经窦神经传到舌咽神经传到延髓。

(二)动脉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兴奋经主动脉神经传

到迷走神经传到延髓。

兴奋传到延髓导致:

1、心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

2、心交感中枢抑制导致心交感神经抑制

1和2共同导致心脏抑制从而导致心率下降和搏出量减少

3、缩血管中枢抑制导致缩血管神经抑制,从而导致血管舒张导致外周阻力减小

以上因素最终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二十八、夹闭颈总动脉15秒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会出现动脉血压的升高。心脏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而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该处动脉管壁收到机械牵张而扩张,从而使血管壁外膜上作为压力感受器的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减压反射,使血压下降。当血压下降使窦内压降低时,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升高。在实验中夹闭一侧总动脉后,心室射出的血液不能流经该侧颈动脉窦,使窦内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收到刺激减弱,经窦神经上传中枢的冲动减少,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将出现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加(因容量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最终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二十九、切断动物两侧窦神经和主动脉弓,为什么血压升高?

机体可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期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期感受装置时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窦神经和主动脉弓是其传导神经。当切断了窦神经和主动脉弓以后,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冲动就不能上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减压反射活动减弱,因而出现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升高,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第五章呼吸

0、名词解释

呼吸: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时间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分别计1、2、3秒中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成人为83%、96%、99%。氧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潮气量: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成人约400—600毫升,反映肺的一次通气幅度。

时间肺活量: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测定第1、2、3,秒时呼出的气体占总肺活量的百分比,为时间肺活量。它是一种动态指标。

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两者合称生理无效腔。

肺扩散容积: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

氧容量:指100ml血液中,血液所能运输的最大氧量。

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吸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量。

肺活量:尽力深吸气后,在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肺内气体总量。它是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3.5L,女性约为2.5L。

用力呼气量:最大深呼吸后,在特定的时间段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也称时间肺活量。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整个呼吸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肺通气2、肺换气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组织换气(内呼吸)

肺内压成因:“一腔二力”1、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有浆液为条件;2、肺内压、肺回缩压。中枢化感器: 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中枢化感器: 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肺总量等于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

延髓是调节呼吸活动的基本中枢。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肺扩张或缩小而引起呼吸的反射性变化。它的意义:阻止吸气过深过长,促使吸气转化为呼气,与脑桥呼吸中枢共同调节着呼吸频率与深度。

切断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将出现深而慢的呼吸,原因是传入神经被切断反射作用不能完成。

CO2兴奋呼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的,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

肺扩散容量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是衡量呼吸膜换气功能的指标。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每分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500ml ×(12~18)次/分= 6~9L。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泡的过程。

1.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是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尽力差。厚始动力是胸廓的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而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2.肺通气的阻力

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肺通气的动力主要用于克服弹性阻力,其次是用于克服气道阻力。

(1)弹性阻力包括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其中肺的弹性回缩力构成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肺泡的回缩力来自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和肺泡的液一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弹性阻力的大小常用顺应性表示.其计算公式为:顺应性=1/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其中气道阻力主要受气道管径大小的影响。呼吸道口径是影响呼吸道阻力的主要因素,呼吸道口径又受四方面的因素影响:

1)跨壁压呼吸道内压力高,跨壁压增大,管径被动扩大,阻力变小;反之则增大。2)肺实质对呼吸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3)自主神经系统对呼吸道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4)化学因素的影响儿茶酚胺可使呼吸道平滑肌舒张;前列腺素F2a可使之收缩,而E2使之舒张。

二、胸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1.胸膜腔: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国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其间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无气体存在。

2.胸内压大小:正常情况下,胸内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3.胸内负压形成原因:(1)正常情况下,密闭胸膜腔内无气体.仅有少量浆液使胸膜壁层和脏层紧密相贴,两层间可以滑动但不能分开。 (2)由于

婴儿出生后胸廓比肺的生长快,使肺通常处于被动扩张状态,产生—定的回缩力,因而使作用于胸膜腔的压力被抵消一小部分,致使胸内压低于肺内压。

4.胸内负压的生理章义:⑴保持肺的扩张状态;⑵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导致胸腔内静脉和胸导管的扩张);⑶降低气道阻力。

三、肺泡表面张力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肺泡表面张力存在于肺泡气-液界面,能使其表面积尽量缩小的力量。作用:(1)是构成肺弹性阻力的重要来源;(2)根据Laplace定律,使大小不一的肺泡容量不易稳定;(3)具有促进肺毛细血管内的水渗透至肺泡的作用。

3.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成分及生理作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以单层分子垂直排列于肺泡液一气界面,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是: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②维持互相交通的、大小不同肺泡的稳定性,保持肺泡正常扩张状态。③维持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正常流体静压力,防止肺水肿;④增加肺的顺应性;⑤防止肺不张。

四、肺通气量、每分钟肺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呼出或吸入肺的气体总量。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全面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2.每分钟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进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3.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它是与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构成解剖无效腔。其计算公式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4.评价肺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常用的指标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等,从气体交校的意义来说最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

五、肺换气:肺换气即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换气的结构基础

肺换气的结构基础是呼吸膜(肺泡膜)。它由6层结构组成:(1)单分子的表面活性物质层(2) 肺泡液体层(3) 肺泡上皮层(4)组织间隙层(5)毛细血管基底膜层(6)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2.肺换气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分压是指混合气体中某一种气体所占的压力。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肺换气效率与面积呈正比,与厚度呈反比。(2)气体分子的分子量:肺换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3)溶解度:肺换气与气体分子的溶解度呈正比。(4)气体的分压差:肺换气与气体的分压差呈正比。(5)通气/血流比值

六、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的运输:氧气的运输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

(1)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1.5%。气体的溶解量取决于该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压大小,分压越高.溶解的度越大。

(2)化学结合化学结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气运输的主要形式,占血液运输氧总量的98.5%。正常人100ml动脉血中血红蛋白(Hb)结合的氧约为19.5ml。

(3) Hb 是运输氧的主要工具,Hb与O2结合有如下特点:①Hb与O2的可逆性结合。②Hb与O2结合是氧合而不是氧化,因为它不涉及电子的得失。③Hb与O2结合能力强④Hb的变构效应直接影响对O2的亲和力⑤结合成解离曲线呈S型。

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1)pH和PCO2 血液pH降低或PCO2 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可释放O2供组织利用。PH值对Hb与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2)温度温度升高时,曲线右移,可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利用。反之,使曲线左移。(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血液PO2降低时,红细胞内的无氧酵解作用加强,产生2,3-DPG。2,3-DPG浓度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则曲线左移。3.二氧化碳的运输

(1)物理溶解形式物理溶解占5%。、(2)化学结合:HC03-,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7%。

七、呼吸中枢及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延髓是自主呼吸的最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八、呼吸运动的调节

1.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或黑—伯反射。其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阈值低、适应慢。其传入通路是经由迷走神经纤维进入延髓。该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肺牵张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

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九、酸中毒时,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酸中毒时,血液中H+浓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通过排出CO2增多,以缓冲血液pH的变化。血液中H+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虽然中枢性化学感受器对H+浓度变化更敏感,但由于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不明显。

十、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⑴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⑶内呼吸。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始动力是呼吸运动。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吸气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十一、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用力呼气量反映呼吸肌的力度及所遇阻力的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换气功能的基本条件。

十二、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

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当潮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而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潮气量减半时进入肺泡的气量减少,呼吸频率的增加不足以补偿其减少量,导致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明显降低,通气/血流比值下降,使部分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气体交换。另外由于功能残气量(2500ml)的存在,当平静呼吸时,每次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为潮气量(500ml)减去解剖无效腔量(150ml),即350ml,那么每次呼吸约有1/7的肺泡气得到更新,当浅而快呼吸使潮气量减少时可导致气体更新率降低,从而使肺泡PO2降低,PCO2升高,不利于肺泡气体交换的进行。

十三、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氧解离曲线上段:PO27.98~13.3kPa(60~100mmHg),可以认为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曲线较平坦,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7.98kPa(60mmHg),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氧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是释放O2的部分。表示PO2在5.32~7.98kPa(40~

60mmHg)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释放出大量的O2,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PO22.0~5.32kPa(15~40mmHg),曲线最陡。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的需要。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十四、生活在高原的正常人,熟睡时出现什么样的周期性呼吸?机制是什么?

熟睡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和呼吸增强交替进行的周期性呼吸。高原地区的气压低,因而PO2也低,低O2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在熟睡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敏感性降低,这就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暂停之后,血中PCO2升高,PO2进一步降低,于是在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下,使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增强。当呼吸增强时,肺通气也增强,吸入更多的O2和排出更多的CO2,有消除了低O2和CO2增高的刺激,于是又出现呼吸暂停,即开始第二个周期。

十五、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家兔呼吸变深变慢,这是因为肺扩张反射对吸气抑制所致。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内,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入呼气,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和频率。当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入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十六、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和N2时,呼吸运动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均能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CO2兴奋呼吸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而起作用的,并且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为主。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取消了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后,CO2仍能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运动。吸入N2(缺O2或低O2)只能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而使呼吸运动增强。因此在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吸入N2时可使呼吸运动增强,而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后再吸入N2增强呼吸运动的作用则不明显。

十七、试述动脉血中CO2升高,[H]增加或PO2降低对呼吸的影响及各自的作用机制。

一定范围内,缺氧和CO2增多都能使呼吸增强,但机制不同。CO2是呼吸生理性刺激物,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素。血液中维持一定浓度的CO2是进行正常呼吸活动的重要条件。但当吸入空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的增大已不足以将CO2清除,血液中PCO2明显升高,可出现头昏、头痛等症状;若超过15%——20%,呼吸反而被抑制。CO2兴奋呼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的,但以前者为主。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与H2O形成H2CO3,继而解离出H+,H+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血液中的CO2也能与H2O 形成H2CO3,继而解离出H+,与CO2共同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兴奋。血液中PO2降低到8.0KPa时,才有明显的兴奋呼吸的作用。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且随着低氧程度加重抑制作用加强。轻、中度低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能抵消低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呼吸加强。但严重低氧,即PO2低于5KPa以下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不足以抵消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导致呼吸抑制。

十八、增大无效腔后呼吸运动有何改变,为什么?

呼吸加深加快。因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增大无效腔后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气更新率下降,使动脉血Po2降低、pH 值降低与Pco2升高。低O2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pH值降低与Pco2升高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CO2以前者为主),均可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但Po2过低及Pco2过高,可因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过强和高CO2的麻醉作用造成呼吸抑制。

十九、简述吸气中CO2的增加引起呼吸运动增强的重要机制。

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吸入气中的CO2增加时,肺泡气的PCO2升高,动脉血的PCO2也随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CO2刺激呼吸时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中枢化学感受器再CO2引起的通气反应中起主导作用。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0、名词解释: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胃肠激素:胃肠道粘膜的内分布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和释放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1、调节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营养作用。

胃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中的粘液与胃粘膜分泌的碳酸氢根离子共同覆盖在胃的表面形成一个屏障,可有效的保护胃粘膜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静脉又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分泌入肠的过程。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吸收,回肠主要是胆盐和维生素B12吸收的部位。

刺激胃液分泌的体液性因素:1、乙酰胆碱;2、促胃液素;3、组胺。

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和最重要的。

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

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又称为慢波。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学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与其他肌肉组织相似,也具有兴奋性.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变异较大;(2)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自律性不如心肌规则,;(3)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性收缩;(4)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5)对电刺激敏感,对牵张、化学、温度刺激敏感。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电活动

1.静息电位:与其他可兴奋的细胞比较,消化谭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幅值较低,约为—55mv~-60mv,而且不稳定。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细胞内K+的外流而形成的K+的平衡电位。

2.基本电节律

基本电节律也称慢波在胃肠的纵行肌细胞记录到的一种生物电活动,在静息电位面基础上出现的缓慢的、有一定节律性的自动去极化波,波幅为5mv~15mv,持续数秒~十几秒。

去除神经体液因素后,慢波仍然产生,其产生原因与肌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生电性钠泵活动减弱时引起慢波产生。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也称快波,它是在慢波去极时的超过一定临界值(阔电位)后产生的,呈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它产生的机制与Ca2+通道在阈电位水平以上的开放有关,是由Ca2+的内流形成的。

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可使快波不再发生。

三、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1.盐酸: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生理作用包括:(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保持胃和小肠相对的无菌状态;(3)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4)有助于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5)可使蛋白变性,有利于蛋白质消化。

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被盐酸激活后,使蛋白质变成分解。此酶作用的量适pH值为2,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

3.粘液:一方面它可润滑食物,防止粗糙食物对粘膜的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粘液—HCO3-屏障,防止盐酸、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

4.内因子: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用是保护维生章B12不被消化酶破坏,促进其在回肠远端的吸收。

四、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

1.紧张性收缩:这是指平时胃的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进餐结束后略有加强。其作用在于,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保持一定的压力,使其他形式的运动得以有效进行。

2.容受性舒张:这是指进食过程中,食物刺激口腔、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后,通过迷走神经抑制形纤维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部肌肉的舒张。其生理作用在于使胃更好地完成容量和贮存食物的机制。

3.蠕动:蠕动是一种起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空腹时极少见。其生理作用是:(1)磨碎食物团块,使其于胃液充分混合后形成食糜;(2)将食糜不断地推向十二指肠,故有蠕动泵或幽门泵之称。

五、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三个时期及特点)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人为地将消化期胃液分泌分成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特点:分泌量大,酸度高,蛋白酶含量高。

2、胃期特点:酸度高,蛋白酶含量比头期少。

3、肠期特点:分泌量少,作用缓慢。

六、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1、胰液的成分:胰液中含有消化三大营养物质的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2、胰液的作用:(1)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粘膜;(2)提供各种小肠酶作用的适宜pH环境。(3)消化三大营养物质。

(二)胆汁的成分、作用: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等。胆汁的作用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索的稍化和吸收,即胆盐、胆固醇、卵磷酯可以边脂肪乳化成微滴,这增加脂肪酶对脂肪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因此,无消化能力。

七、食物的吸收:小肠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这与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关。八.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因为:①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②食物在小肠内已彻底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③小肠粘膜面积大,它通过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结构,使它的面积增大。④小肠绒毛血液和淋巴供应丰富,也是有利于吸收的因素。

九、简述消化道神经支配的题特点?

答:消化道受内在神经和外来神经的支配。内在神经包括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消化道内在的神经系统,即肠神经系统。可独立完成局部反射活动,但在整体内,其活动受到外来神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粘膜下丛主要参与消化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肠内物质的吸收和局部血流的控制;而肌问神经丛则主要参与消化道运动的控制。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都含传人和传出纤维,可以完成胃肠的局部反射和通过椎前、椎旁神经节、脊(脑)神经节以及脊髓和脑于中继的其他胃肠反射活动。一般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道运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但能引起消化道括约肌收缩。

十.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答: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其成分有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有Na+、K+、Cl-和HCO3-等离子。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胰液中的碳酸氢盐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pH环境(pH7~8)。胰液中的消化酶种类繁多,主要有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胰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胰液中的胆固醇酯酶和磷脂酶A2可分别水解胆固醇酯和磷脂,前者生成胆固醇、脂肪酸,后者生成溶血磷脂和脂肪酸;蛋白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激活后变为胰蛋白酶和麋蛋白酶,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此外,胰液中还有羧基肽酶,可将多肽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DNA酶、RNA酶:可使相应的核酸水解为单核苷酸。

十一、为什么胃液不会消化其自身?

答: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及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对H+不通透;在胃粘膜表面义覆盖一层厚约0.5~1.0mm的粘液碱酸氢盐屏障。这两道屏障具有保护胃粘膜不受较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降低胃酸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以及阻止H+迅速由胃腔进入粘膜层内的作用。其次,胃粘膜上皮细胞更生率较陕,损伤的上皮细胞脱落,被从胃腺颈区移行的干细胞分化的新细胞所代替。此外,胃粘膜能合成与释放大量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粘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使胃粘膜微血管扩张,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和促进上皮再生等作用,因此,胃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存在也可能是胃正常时不会消化其自身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二、为什么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不会消化胰腺自身?

答:在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胰蛋白水解酶不会消化其自身,这是由于该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腺泡细胞及通过导管。此外,胰腺的腺泡细胞还同时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阻止腺细胞、腺泡及胰导管内的胰蛋白酶原激活。由于胰蛋白酶可激活其他胰蛋白水解酶原和磷脂酶A2因此,阻止胰蛋白原激活,也就阻止了其他蛋白水解酶原和磷脂酶A2的激活。磷脂酶A2能使卵磷脂分解,生成溶血卵磷脂,而溶血卵磷脂能损害细胞膜的结构。在急性胰腺炎时,大量胰液淤积于胰的受损区,胰蛋白酶抑制物的作用受到破坏,使胰蛋白酶原及磷脂酶A2迅速激活,胰蛋白酶的自身催化以及其他蛋白水解酶和磷脂酶A2的激活,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胰腺组织破坏或被消化。

十三、胃和小肠的运动形式和调节。⑴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①紧张性收缩:是胃肠道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②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⑵各消化道特有的运动形式:①胃的容受性舒张,是由神经反射引起的;②小肠的分节运动:是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③大肠集团蠕动:是大肠特有的运动。⑶胃的排空和调节: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有:①促进因素:A胃内食物容量;B胃泌素;②抑制因素:A胃肠反射;B肠抑胃素。

十四、简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3)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4)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他们的吸收。

(5)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十五、胃液头期分泌的调节机制。

胃液头期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产生的胃液分泌。头气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导神经。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时,一方面直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以刺激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分泌。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能量代谢率:机体在单位时间消耗的能量。

2.食物热价:一克食物氧化(或体外燃烧)时所释牧出来的能量。三大营养物质热价:脂肪大于蛋白质大于糖。3.食物的氧热价:某营养物质被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呼吸商(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在氧化某物质时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耗氧量之比,称为食物的呼吸商。

5.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尽管机体保持与进食物前一样的安静状态,机体所释放的热量比摄入的食物本身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要多,这种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增加的产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6.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及极度安静的情况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8.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9.氧债: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耗氧量剧增,循环、呼吸功能只能逐渐增加,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10.NP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糖和脂肪时CO2产生量与耗O2量之比。

11.寒战产热:寒冷条件成人的主要产热方式。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9~11次/min。产热量增加4、5倍。

12.蒸发: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热而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发汗。

1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明显的因素;

⑵环境温度,室温20~30度时能量代谢率最低;⑶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这是指进食一段时间内,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其中蛋白质食物最明显;⑷精神活动,交感神经兴奋使产热增加。

14.体温的生理变动因素:⑴昼夜变化;⑵性别,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与孕激素的水平有关,排卵日体温最低;⑶年龄;(4)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活动等可影响体温。

15. 人体散热方式主要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⑴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方式散热;⑵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是唯一的散热途径。

16. 体温的中枢调节:⑴温度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⑵体温调节中枢:基本中枢在下丘脑;⑶调定点:在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一调定点的部位,它的活动有一定的阈值。

17、体温:是指体核的温度,即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而言。

18、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

19、基础代谢率与年龄、性别和体表面积有关。

20、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很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

一、何谓自主性体温调节?循环系统在自主性体温调节中起何作用?答:人和其他恒温动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以及肌肉战栗等生理过程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机体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散失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温度又为流经皮肤的血流量所控制。所以,机体可通过改变皮肤血管的功能状态来调节体热的散失量。在炎热环境,交感缩血管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于是,较多体热被带到体表,使皮肤温度升高,因而散热作用增强。同时,汗腺活动也增强,因为皮肤血流量的增多也可为发汗提供充足的水分。在寒冷环境,交感缩血管紧张度增强,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因而散热作用减弱。此时,体表宛如一个隔热器,起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此外,四肢深部静脉和动脉伴行,且呈网状,围绕动脉,这相当于一个逆流交换系统,也可减少热量散失。

二、试述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能量转化过程。

答:①糖:体内的糖代谢以葡萄糖代谢为主,其主要功能是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氧供充分时,葡萄糖可完全氧化,lmol葡萄糖经有氧氧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38molATP;氧供不足时,葡萄糖只能分解到乳酸阶段,释放的能量较少,1mol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释放的能量仅能合成2molATP。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得到足够的氧供,因而能通过有氧氧化而获能;糖酵解虽然释放能量少,但在缺氧状态下或在某些细胞(如红细胞)极为重要。②脂肪:体内脂肪的储存量比糖多得多,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约为糖有氧氧化时释放能量的2倍。储存脂肪被动用时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主要在肝内经磷酸化和脱氢化处理而进人糖的氧化分解途径而供能;脂肪酸则在肝与肝外许多细胞中经活化和β-氧化.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再进入糖的氧化途径而供能。③蛋白质:主要用于重新合成细胞成分,以实现组织的自我更新,或用于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为机体提供能量,则是其次要功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时,机体才会依靠分解蛋白质来供能。

三.测定基础代谢率的基本原则和意义是什么?

答: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反应物量与产物量之间存在的定比关系(定比定律)进行的。为排除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准确测定基础代谢率,须让受试者在清晨,并处于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h等情况下进行,且此时的室温应保持在20-25℃。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某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例如,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异常变化。当其功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可低于正常值的20%-40%;而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则可高于正常的25%-89%。此外,阿狄森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基础代谢率也降低;而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等,基础代谢率则升高。

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及去路?

答:来源:1.糖:50-70%(80%葡萄糖),脑组织糖原储存少,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100~150g/日葡萄糖,低血糖、头晕。

有氧氧化:1mol葡萄糖----38mol ATP

无氧酵解:1mol葡萄糖----2mol ATP ---- 唯一无需O2的供能途径、成熟的RBC缺乏有氧氧化酶系

2.脂肪:体重20%,储存和供给能量,约30%,释放糖的2倍能量。10d~2月, 肝糖原24h。

3.蛋白质:氨基酸组成--长期饥饿等时才供能;重新合成蛋白质或酶、激素等。

去路:去路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 TP中,给细胞内各种反应提供能量,其它的能量不能储存在A TP中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维持体温。

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于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机体耗氧量增加与肌肉活动的强度呈正比关系。(二)精神活动:脑组织的代谢水平虽很高,但在睡眠时、在活跃的精神活动及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影响均不大,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而当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烦恼、恐惧或强烈的情绪激动时,由于随之而出现的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从进食后lh左右开始,延续7-8h,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未进食时有所增加,食物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高达30%(推测额外热量可能来源于肝处理蛋白质分解产

物时“额外”消耗的能量)。额外增加的热量不能被利用来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因此,在为患者配餐时,应考虑到这部分额外的热量消耗,给予相应的能量补充。

(四)环境温度:人(裸体或只着薄衣)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情况下最为稳定。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增加代谢率。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0、名词解释:

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 左右。

滤过分数: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125ml / min ÷660ml / min = 19%

有效滤过压:促进超滤动力-对抗超滤阻力

重吸收: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转运至血液。

分泌: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中。

尿液的稀释:终尿的渗透浓度低于血浆的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可低至50mOsm/(Kg·H2O)

尿液的浓缩:在机体失水等时,尿量减少,终尿渗透压升高,称高渗尿。可高至1200mOsm/(Kg·H2O)

球-管平衡:近曲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

定比重吸收: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

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

清除率:肾1min内清除某物质的量来自多少毫升血浆.

肾糖阈:尿中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160~180mg/100ml.。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⑴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⑵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脏血流量的调节:⑴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⑵神经和体液调节:当全身机能状况发生变化时,肾脏血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要点:肾脏是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排泄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之一。⑴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①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②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③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⑵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存在是尿浓缩的动力,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浓缩的条件。

知识要点: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物质种类多,数量大,因而是各类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是由于髓袢升支粗段对Na+的主动重吸收和对Cl-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所致。

在内髓部,渗透压梯度是由尿素及其再循环和升支细段对NaCl被动重吸收共同形成的。

肾髓质主要依靠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保持高渗透压梯度。

一、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即: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部分水分、葡萄糖、无机盐、氨基酸、尿酸、尿素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可以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3、剩下部分水分、无机盐、尿酸、尿素经肾小管、集合管流出,形成尿液.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生成原尿。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血压变动于80mmHg~180mmHg时,通过肾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保持不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也维持恒定,所以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但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随着血压的降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也相应逐渐撼少,使有效峰过压降低.率过率下降,这将引起少尿。当血压低于40mmHg时,滤过压降低至零,肾小球无滤过作用,发生无尿。休克时患者出现少尿和无尿主要就是源于这个因素。(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蛋白减少其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增加,滤过率升高。生理实验中给动物快速大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引起的尿量增多,原因之—就是因血浆稀释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3)肾小囊内压:它的升高会引起有效滤过压降低。但在生理状态下,原尿不断生成.可以及时经肾小管流走,囊内压保持恒定。如果尿路发生阻塞(可见于结石或肿瘤),肾小囊内液体流出不畅,导致囊内压升高,有效墟过压下降,滤过率将减少。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生理情况下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都是不变的,但在病理状态时二者的变化会引起尿液性质和尿量的异常。

3、肾血浆流量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在近曲小管,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大部分水等重吸收,而肌酐则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肾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尿物质,当其浓度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则可出现于终尿中。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远曲小管、集合管是肾脏最终实现浓缩和稀释尿液功能的主要场所。

四、实际生活或实验中,影响尿生成的实例。

1、在动物实验中,家兔静脉注入20%的葡萄糖3毫升,尿量会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回血。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主要在近曲小管)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Na+重吸收释放的能量供葡萄糖逆浓度梯度通过管腔膜,葡萄糖是继发性重吸收的。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血糖浓度如再继续升高,当血糖浓度超过约300mg/100ml时,则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极限,此时肾小管所能重吸收的葡萄糖的最大量即为葡萄箱吸收极限量。家兔静脉注入20%葡萄糖3ml,相当于600mg葡萄糖。按一般家兔血量为200ml计算,一下使家兔血糖水平增加了300mg,加上兔本身血糖水平,将大大超过肾糖阈,从而使肾小管液中出现较多葡萄糖,增加了肾小管液渗透压,出现渗透性利尿。

2、一次口服1升清水或1升生理盐水时.尿量各有什么变化?其机理如何?(一)正常人一次饮清水1升后,约半小时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恢复到原来水平,此现象称为水利尿。尿量增加的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和血容量增加,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于是抗利尿激素释放量明显减少,以至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

(二)静脉快速滴注1升o.9%氯化钠溶液后,尿量增多。这主要因为静脉快速滴注大量生理盐水后,一方面血浆蛋白质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另一方面肾有效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加,均使滤液生成增加,尿量增多。

(三)饮生理盐水1000mL:尿量无明显变化。因为是等渗溶液,仅改变血容量而不会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ADH抑制程度轻,故原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水利尿现象。

4.1.尿液形成的要点: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主要通过提高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

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和血压降低,均可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增多。

2、水利尿:由于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

3、大量饮水后,血液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和血容量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小,乙酰胆碱释放明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同时,血容量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尿量增多。

4、饮等量生理盐水后,仅血容量变化,对乙酰胆碱释放和抑制程度轻不影响晶体渗透压。

5、口服和静脉注射1000ml生理盐水后尿量变化:1)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尿量增多。2)血容量升高,肾血浆流量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尿量增多。3)血容量升高,容量感受器刺激增大,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尿量减少。

6、大量出汗后尿量变化:汗液为低渗液,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乙酰胆碱释放增多,水重吸收增多,尿浓缩程度增大,尿量减少。

五、肾脏泌尿功能的体液调节

包括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一)影响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使ADH的分泌增加;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ADH的分泌减少。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了下丘脑视上核或其周围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的分泌增多,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大量饮清水后相反。这种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2)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使ADH的分泌增多;环血量增加,使ADH 的分泌减少。大失血等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左心房内膜下的容量感受器受到的牵张刺激减弱,经迷走神经传入的冲动减少,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和释放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有利于血量恢复。循环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产生与上述相反的变化。

(3)其他因素: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也可反射性地抑制ADH的释放,使尿量增加;痛刺激和情绪紧张可促进ADH的释放,使尿量减少;轻度冷刺激可减少ADH的释放,使尿量增多:下丘脑或垂体病变,ADH合成和释放可发生障碍,导致尿量增加,此称尿崩症。

(二)调节醛固酮分泌的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此系统的生成和作用如下所示:

(2)血K+和血Na+浓度血K+浓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肾脏保Na+排K+,从而维持了血K+和血Na+浓度的平衡;反之,则醛固酮的分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对血K+浓度升高十分敏感。

六、尿的排放过程:此过程是个正反馈,一旦开始,就不能切断。

七、正常人大量出汗而未饮水,尿量和渗透压有何变化?分析其机制。

答:(1)大量出汗后,尿量减少。刚从汗腺分泌的汗液与血浆等渗,但在流经汗腺导管时,在醛固酮的作用下,Na 和Cl 被重吸收,因此,最后排出的汗液是低渗的。(2)大量出汗会造成身体水分的丧失,血液晶体渗透压增高,表现为高渗性脱水。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可刺激位于下丘脑前部室周器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高。(3)大量汗出还导致血容量减少,因此心房容量感受器受刺激减弱,通过迷走神经传入中枢的冲动减少,抑制下丘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上述途径均引起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增加,后者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明显增加,结果导致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八、急性失血,血压降至50mmHg,尿量有何变化?分析其机制。

答:大量失血血压下降会导致内脏中血液流入血管,组织液渗透进入血管,使血管内血流量保持正常水平。但血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血液中交替渗透压下降,晶体渗透压升高。失血过多也会导致,导致体内“有效循环血量”的下降,刺激“抗利尿激素”等的分泌,尿也会减少等,还会产生渴感。最严重的失血会使肾脏缺氧,可引起肾功能下降,出现少尿无尿。因此尿量减少。

九、糖尿病患者的尿量有何变化?分析其机制。

答:尿糖的增多伴随尿量的增加,这是因为高血糖时从肾随尿排出的糖增多,由于葡萄糖溶于水中,才能从肾随尿排出,从而尿量及排尿增多。十、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ml后,尿量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答:输葡萄糖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渗透性利尿,则尿量增加。

十一、何谓排泄?机体的排泄途径的有哪些?

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多余物,异物及药物代谢产物经相应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1分)机体的排泄途径有:1) 呼吸器官:以气体形式排出C02和少量水;2)消化道。以粪便排出胆色素及一些无机盐类。3)皮肤。以汗排出。4)肾脏。以尿形式排出,排出量大、排泄种类多。

十二、血管升压素有何生理作用?其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血管升压素也称抗利尿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调节血管升压素的因素有:(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通过下丘脑室上核渗透压感受器是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2)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当循环血量增加和动脉血压升高时,分别通过容量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反射抑制血管升压素的分泌,尿量增多。

十三、心房钠尿肽作用:利尿、排钠、降血压。作用机制:

1、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分泌

2、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的重吸收减少。

十四、大量饮水引起的多尿与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尿量增多的机制是否相同?为什么?

1)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引起尿量增加,尿液稀释。如果血管升压素完全缺乏或肾小管和集合管缺乏血管升压素受体时,可出现尿崩症,每天可排高达20L的低渗尿。大量饮水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2)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是对抗肾小管水重吸收的力量。因为小管内外的渗透压梯度式水重吸收的动力。静脉注射甘露醇,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十五、试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

肾素是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能催化血浆中血管紧张素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I也能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2)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a刺激近端小管对NaCI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I减少;b高浓度时引起入球小动脉强烈收缩,则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低浓度时引起出球小动脉收缩,使肾流血量减少,但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因此肾小球滤过率变化不大。c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K+的转运。d刺激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的排出,所以醛固酮有保Na+排K+的作用。

4)肾素分泌的调节。当动脉血压下降、循环血量减少时,可通过以下机

制调节肾素的释放。a肾内机制:当肾动脉灌注压降低时,入球小动脉血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当肾小球滤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加。b神经机制:肾交感神经兴奋,可刺激肾素的释放。c体液机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可刺激肾素的释放;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心房肽、内皮素和NO等可抑制肾素的释放。

十六、球-管平衡的原理

定义: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肾小球滤过液的定比重吸收。即滤过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原理: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肾小于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滤液中的Na+和水的总含量

增加。近球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提高;反之,

滤液中的Na+和水的总含量也减少,近球小管的Na+的水的重吸收率也相应地降低。实验说明,不论肾小于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球小管是定比重吸收的,即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即重吸收百分率为65%-70%)。这种现象称为于-管平衡。球管平衡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管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第九章感觉器官

0、名词解释:

近点:近点是指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的最近距离。

盲点:视神经离开视网膜处为视神经乳头,它位于中央凹鼻侧约3

此处没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分布,不能感知落在该处的光线刺激,称

此部为盲点。

气传导

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气传导。

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敏度。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⑴感受器的适宜刺激;⑵感受器的换能作用;⑶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⑷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视紫红质分解与再合成过程中,需要体内的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可

引起夜盲症。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气传导和骨传导。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一)眼的调节

眼的调节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两眼会聚三方面。

晶状体的调节:视6m以内近物时物象后移,

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使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弹

性回位而凸度增加,折光力增强,使物象前移,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

象。老年人由于晶状体弹性减退,而调节力减退,形成老视,视近物不清

晰,需用适宜的凸透镜矫正。

瞳孔的调节:视近物时,通过反射调节,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虹膜环状肌

收缩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此外,眼收到强光照射时,通过反射调

节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使瞳孔缩小;强光撤离后,则交感神经兴奋,使

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其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保护视

网膜。

眼球会聚(辐辏):视近物时,通过反射调节,

使物象在两眼的视网膜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以免出现复视。

(二)眼的折光

异常眼球的形态或折光系统发生异常,致使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成

像,称为屈光不正或称折光异常。

能力过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不能形

成清晰的图像。视近物时,近物发出的辐散光线也聚焦在视网膜后方,需

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所以两者的区别在于近视眼视远物时需

要调节而视近物时不需调节.而远视眼无论视近物或远物都需调节。因此

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使平行光线经辐散后进入眼内,正好聚焦在视网

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与近视眼相反,远视眼则需戴凸透镜矫正。

七、为什么临床上常把瞳孔对光反射作为判断麻醉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

重要指标?

答:当环境较亮时,瞳孔缩小,环境变暗时瞳孔散大,瞳孔的大小由于人

射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其反射过程是:强光照射视网膜

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的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的

动眼神经缩瞳核,再沿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出,

瞳孔缩小。由于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因此检查瞳孔的直径和瞳

孔对光反射可反映视网膜、视神经和脑干的功能状况,而脑干是心血管和

呼吸等重要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中枢所在部位,因而颅脑损伤若累及脑干

则表明病情十分危重,脑干也是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所在部位,许多

麻醉药物就是通过阻断上行激动系统而发挥作用的,故l临床上常把瞳孔

对光反射作为判断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八、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的结构中,可记录到一种

类似声波作用于微音器时所产生的电变化。

特点:1、它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的声波完全相同。2、无不应期,无适应

性,无疲劳现象。3、对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4、是多个

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

第十章神经系统

0、名词解释: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的应答反

应。

中枢化感器: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

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可接受h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

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吐气相接触,并进行信息

传递的部位。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出后电位和抑制性突出后电位。

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轴浆运输:轴突内的轴浆颗粒的流动,具有物质运输作用。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通过释放一些营养因子,调节所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

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功能。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传递时,在突触后膜上出现的局部去极化

电位,主要与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性增高有关。

非定向突触传递:N递质从末梢分支的曲张体释放后,非定向地扩散到其

他N元或效应器细胞,并与其相应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EPSP: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变化。

IPSP:突出传递时,突出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变化。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

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神经调质:除递质外,神经元还能合成和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并不在神经

元之间直接传递信息,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传递效应,这类对递质信息

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递质共存:一N

突触的可塑性: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

象。

生理复习题汇总

复习题 1.名词解释:绝对力量、相对力量三联管 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积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这对于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如体操、跳高等。 三联管:一个横管加两侧的两个终池构成的结构。 2.比较肌肉三种工作形式的特点 依据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和张力的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3种,它们的特点为: (1)缩短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做正功。在人体运动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个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2)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肉被拉长,长度增大,做负功。在人体运动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3)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肉收缩长度不变,做工为零。在人体运动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撑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3.分析肌肉工作的张力——速度关系、机制及在体育中的应用 关系:在后负荷作用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减慢。 机制:根据肌肉滑行理论,肌肉收缩时张力和速度的变化是分别由两种独立机制决定的。肌肉收缩的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则取决于肌肉收缩时横桥上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当后负荷增加时,活化横桥数目增加,张力增大,相反,却抑制能量释放速率,使收缩速度下降。 应用:训练可以减慢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有训练运动员其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偏移,即在相同的力量下,可发挥更快的速度;或在相同的速度下,可表现出更大的力量。4.试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1)形态:快肌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支配,大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大,轴突粗,与肌膜的接触面积大,轴突终末内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量多,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慢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线粒体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支配慢肌纤维的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小,轴突细,神经肌肉接点小,终末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量少,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少。(2)特征:a、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肌糖元的含量也比慢肌高。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线粒体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线粒体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较快肌纤维高,甘油三酯含量高,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较高,其有氧能力高于快肌纤维。b、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与慢肌纤维相比,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位于其上方,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较慢,表现张力较小,但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5.从细胞分子水平试述肌肉的收缩、舒张过程 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 (1)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Ca2+的浓度升高时,Ca2+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也发生改变。

完整word版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2+内流.增加了CaD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B.0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D.4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生理学 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生理学(本科) 试 题 ( 专业(类) 日 午考)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X20) 1、 从物质转运的角度看腺细胞分泌酶的方式是属于( ) A 、通道转运 B 、载体转运 C 、出胞作用 D 、入胞作用 2、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最重要的调节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负反馈 D 、正反馈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 A 、蛋白质 B 、铁 C 、 维生素B12 和叶酸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4、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 ) A 、单核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噬酸性粒细胞 5、第一心音的强弱主要反映( ) A 、心缩力和房室瓣的功能 B 、主动脉血压 C 、肺动脉血压 D 、心室内压 6、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人脑皮层 7、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体分压差 B 、气体分子量 C 、气体溶解度 D 、呼吸膜的厚度 8、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 A 、气道长度 B 、气道口径 C 、气体流量 D 、气体密度 9、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 ) A 、饮水多产生水利尿 B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 10、能够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 C 、抗利尿激素 D 、血管紧张表 11、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 ) A 、滤过面积增大 B 、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2、催产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B 、促进哺乳期乳腺分泌大量乳汁 C 、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D 、促进妊娠子宫剧烈收缩,有利于分娩 13、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 A 、维持身体平衡 B 、调节肌紧张 C 、协调随意运动 D 、发出随意运动 14、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周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15、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 A 、特异性投射系统 B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C 、交感——肾上腺质系统 D 、迷走——胰岛素系统 16、肾血流量能自身调节的血压范围是( ) A 、50~100MG B 、50~150MG C 、80~180MG D 、100~180MG 17、牵涉痛的临床意义是( ) A 、判断病因 B 、判断预后 C 、了解内脏痛的性质 D 、协助内脏疾病早期诊断 18、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 ) A 、体温下降 B 、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 C 、血液中的CO2分压下降 D 、血浆的PH 值下降 1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 、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B 、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其主要功能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D 、对催眠麻醉药敏感 20、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期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二、填空题(每空1分X30) 1、人体的呼吸过程由( ),( )和( )三个 环节组成。 2、M 受体的阻断剂是( ),N 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受体的阻断剂是( )。 3、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 4、心电图的P 波反映( )的去极化过程,QRS 波反映( ) 的去极化过程; 5、在极化状态时,细胞膜内带( )电荷,膜外带( )电荷 6、神经调节的方式是( ),其完整的结构基础是( ) 7、降压反射属于( )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 ) 8、大动脉壁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收缩压( ),舒张压( ) 9、按激素的化学结构差异,可将其分为( )和( )两类; 10、心力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量( ); 11、交感神经兴奋时,心室射血量( ),外周阻力( ); 12、细胞受到( )刺激后,必须首先去极化达到( )水平,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学号、工作单位,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复习题.

网络学院生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可兴奋组织发生兴奋时的最本质的表现是产生 D动作电位 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 B K+外流 3.衡量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 A 阈强度 4.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B Ca2+ 5.下列哪个时相细胞的兴奋性为零 A绝对不应期 6.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主要物质是 E 肠致活酶 7.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A胆盐 8.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 D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 9.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A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10.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B胸膜腔密闭 11. 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C肌肉活动 12.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C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13. 肾脏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主要靠 E直小血管 14. 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15.人视野范围大小排列顺序为E白>黄>蓝> 红>绿 16. 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 B.第一信使和第二信使 17. 下列哪种激素可使乳腺发育并泌乳D.催乳素 18. 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B. 与直径成正比 19. 中脑存在哪个反射的中枢 D. 瞳孔对光20.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C. 局部电位 2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 程是:B. 负反馈调节 22.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 正内负的状态称为:A.极化 23.小细胞性贫血是由于 A. 缺少铁 24.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的主要 原因是:E. 避免血型系统的不 合发生凝集、溶血 25.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D. 大 动脉压 26.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跨 膜离子流:D.Ca2+内流和 K+外流 27.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 等于大气压?C. 呼气初和呼气 末 28.二氧化碳在血中运输的主要 形式是:D. 形成碳酸氢盐 29.胆汁中与消化、吸收有关的 主要成分是:A.胆盐 30.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 部位是在:C.小肠 31.下丘脑调节肽共有 D.9种 32.当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 于皮肤温度时,有效的散热形式 是 D.蒸发 33.HCO 3 -在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 形式 C. CO 2 34.形成肾脏内髓部渗透压梯度 的溶质是 E. NaCl与尿素 35.与暗视觉有关的细胞是: B.视杆细胞 36.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在: B.1000~3000Hz 37.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 包括:D.单向传导 38.引起舞蹈病的主要原因是 C. 小脑病变 39.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 素A. 血糖浓度 40.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重要 的激素是:E. 甲状腺激素 41.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A.当血 管半径加倍时,降至原阻力的 1/4 42.构成循环血流阻力的主要因 素是:B.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 43. 关于静脉,下列叙述中哪一 项是错误的 44. 腱反射是 C. 单突触反射 45.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46. 中脑存在哪个反射的中枢? D. 瞳孔对光 47. 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引起 C.脉搏压增大 48. 下列激素中, 属于蛋白质 类激素的是D.生长激素 49. 某患者动脉血压降低,中心 静脉压升高表示 B.全心功能不 全 50. 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的化 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 错误的?D.兴奋节律不变 51.近髓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 E.浓缩和稀释尿液 52. 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 少会导致C.粘液性水肿 53.近曲小管内水的重吸收的特 点E.等渗性重吸收 54.肾小管中对尿素通透性最高 的部位是 D.内髓部集合管 55. 交互抑制也称为 D. 侧支 性抑制 56.哪种物质的肾小球滤过率乘 以它在血浆中的浓度等于它从 尿中排泄的速率E.肌酐 57.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 感的因素是 B.血浆晶体渗透压 增高 58.对脑和长骨的发育最为重要 的激素是C.甲状腺激素 59.下列哪种情况ADH释放增加 C.失血 60. 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D. 延髓网状结构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生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 一、填空题: 1.O2 和 CO2 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分别为和。 2.安静时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运动时的产热器官主要是。 3.保证左右心室几乎同时兴奋的原因是和。 4.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和。 5.反映肺通气效率的指标是。 6.肺通气弹性阻力包括和。 7.机体最典型的三条内分泌轴是、和。 8.肌牵张反射分为和。 9.静息电位值接近于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10.局部电位的特点有、和。 11.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叫。 其中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即水分蒸发不为人们所觉察,与的活动无关。 1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和。 1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和。 14.糖皮质激素能升高的血细胞有、和。 15.外呼吸是指和在肺部进行的气体交换。 16.胃与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别为和。 17.胃运动形式有、和。 18.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方式有和。 19.心室肌开始舒张时,迅速下降,关闭,不变,直到室内压下降到低于, 开启时为止,这段时期为等容舒张期。 20.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有和。 2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22.盐酸的生理作用有、、、和。 2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和。 24.影响能量代谢的形式有、、和。 2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和。 26.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和。 27.中枢抑制包括和。 28.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是。 二、单选题: 1.VitB12吸收的部位是[ ] A.空肠 B.胃 C.回肠 D.结肠 E.直肠 2.保持某一功能活动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负反馈 E.自身调节 3.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负反馈 E.自身调节 4.比较不同个体心脏泵血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 A.每搏量 B.心输出量 C.心指数 D.射血分数 E.心力储备 5.不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E.小肠液 6.参与调节水平衡的主要中枢位于[ ]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分别是、、、 和。 2. 静息电位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平衡电位。 3.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有、和。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和。 5. 体内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有、、 和。 6.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 和。

7.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和 。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有、 、、 、、和。 9. 胃与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别为和。 10.影响能量代谢的形式有、、和 。 11.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有、、、 和。 二、单项选择题 1.最重要的吸气肌是 A.膈肌 B.肋间内肌 C.肋间外肌 D.腹肌 E.胸锁乳

突肌 2.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主要机制是 A.前馈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负反馈 E.自身调节 3.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属于 A.主动转运 B.易化扩散 C.单纯扩散 D.出胞 E.入胞 4. 激活胰蛋白酶原最主要的是 A.Na+ B.组织液C.肠致活酶D.HCl E.内因子 5. 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B. 壁细胞分泌盐酸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粘液 E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6.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与空肠 B. 胃与十二指肠 C.回肠和空肠 D.结肠上段 E.结肠下段 7.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 该人的血清与A型红细胞不发生凝集, 该人的血型是 A A型 B. B型 C.AB型 D. O型 E. 无法判断

8. 受寒冷刺激时, 机体主要依靠释放哪种激素来增加基础代谢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9. 关于体温生理波动的描述, 正确的是 A.变动范围无规律 B.昼夜变动小于1℃ C.无性别差异 D.女子排卵后体温可上升2℃左右 E.与年龄无关 10.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11.下列哪项 CO2分压最高 A 静脉血液 B 毛细血管血液 C 动脉血液 D 组织细胞 E 肺泡气 12.在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的绝对不应期内 A. 全部Na+通道失活 B.较强的剌激也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C.多数K+通道失活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膜电位处在去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生理学试卷(含答案)

生理学试卷A 一名词解释(10*3,共30分) 1.神经递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红细胞沉降率 4.基础代谢率 5.下丘脑调节肽 6.心动周期 7.肺活量 8.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9.突触 10. 允许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递质受体的分类按分布部位分和。 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和收缩性 3.尿的生成包括、和三个基本过程。 4.细胞膜的结构是以液态_______双分子层为基架,主要由_______组成。 5.生理学研究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水平上进行的 6.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包括、、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7.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8.超滤液生成的结构基础是,滤过作用的动力是。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体液性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前馈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3、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 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 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 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E.炎热环境下出汗 4.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A.Na+ B.K+ C.Ca2+ D.Cl- E.Mg2+ 5.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去极化 6.简化眼指() A.具有与眼等效的光学系统的一种模型 B.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 C.折光率为1.333 D.节点位于后极 E.球面的曲率半径为10mm

完整版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计 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 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 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 ?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 CeT 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 -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B. C. D.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C.纤溶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 血型为 A.A 型 C. O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 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静 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组织激活物 D. 抗凝血酶 B 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 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B.B D.AB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人体生理学复习题(含答案)

《生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机制中,最重要的是C A.自身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免疫调节 E.以上均非 2.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膜外Na+迅速大量内流,属于:D A.胞纳 B.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 D.以通道为介导的易化扩散 E.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3.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 A.前负荷 B.后负荷 C.被动张力 D.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和 E.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 4.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E A.红细胞数量 B.白细胞数量 C.血小板数量 D.血浆含水量 E.血浆蛋白含量 5.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B A.Ca2+和蛋白质 B.Fe2+和蛋白质 C.内因子和蛋白质 和蛋白质 D.叶酸和蛋白质 E.VitB 12 6.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区别在于:A A.因子Xa形成的过程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过程不同 E.纤维蛋白稳定过程不同 7.心肌细胞超常期内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D 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快于正常 D.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E.自动节律性高于正常 8.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E A. 等容收缩期的心室容积 B. 等容舒张期的心室容积 C. 心室舒张末期的动脉压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 E.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 9.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E A.血浆胶体渗透压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血压 C.(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0.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D A.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B. 防止肺水肿发生 C.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