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填空题

1、比较优势理论的贸易模式是按照:“()、()”的贸易原则进行的。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2、里昂惕夫之谜反映出美国出口的是()密集型产品。

劳动

3、要素禀赋论中认为,生产技术决定生产要素的相对()。

密度

4、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的绝对优势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固有的(),二是后来获得的某些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

5、A国与B国同时生产小麦与玉米,A国在生产小麦上比B国的生产成本高1/5,在生产玉米上高1/4,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其他条件一样时,A国应该生产()小麦

6、相对商品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若以P X和P Y分别表示X商品和Y商品的价格,则X相对于Y的价格为()

P X/P Y

7、相互需求论认为,()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的()相等。

贸易条件,产品总量之比

8、()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要素密集型逆转

9、重商主义强调()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一国应从()中获取。

货币,对外贸易

10、()认为国际贸易会使用权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最后国际贸易就可代替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11、依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国家倾向于()那些使用其富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

出口

二、单项选择题

1、早期的重商主义外贸学说被称为(B)

A、金银贸易论

B、货币差额论

C、贸易差额论

D、贸易顺差论

2、要素禀赋论的提出者是(D)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哈伯勒

D、赫克歇尔--俄林

3、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C)

A、凹向原点的曲线

B、凸向原点的曲线

C、直线

D、波浪线

4、约翰·穆勒在其代表作(C )中提出了相互需求论,并对比较利益论作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

A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B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C 、《政治经济学原理》

D 、《经济学原理》

5、设有A 、B 两个国家,均只生产X 、Y 两种产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劳动力1小时)如图所示,按照比较优原理,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则A 国应生产( A )

A 、X 产品

B 、Y 产品

C 、两种产品

D 、两种都不生产

6、如果在生产小麦时投入的土地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小麦为( D )产品。

A 、劳动密集型

B 、资本密集型

C 、技术密集型

D 、资源密集型

7、在正常的贸易条件下,要增加一种商品的供给,必须放弃的其他可能选择的其他商品的供给量将会递增,这种情况称之为( A )

A 、机会成本递增

B 、机会成本递减

C 、机会成本不变

8、将机会成本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B )

A 、大卫·李嘉图

B 、哈伯勒

C 、亚当·斯密

D 、俄林

9、用投入产出法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验证的经济学家是( D )

A 、赫克歇尔

B 、俄林

C 、约翰·穆勒

D 、里昂惕夫

10、设有A 国只生产X 、Y 两种产品,该国每年每人可生产6吨小麦,4吨吨玉米,则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为( C )

A 、6

B 、4

C 、2/3

D 、3/2

11、中国生产手表需8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劳动日,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为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 A )

A 、中国适宜生产和出口手表,印度适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B 、中国适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印度适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C 、中国适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12、( A )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所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A.约翰?穆勒

B.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C.大卫?李嘉图

D.保罗?克鲁格曼

13、( B )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着均等化趋势。

A.赫克歇尔

B.俄林

C.萨缪尔森

D.斯托尔珀

14、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的总劳动为800小时。中国与加拿大的国际分工应为( A ) A 、加拿大生产计算机,中国生产小麦 B 、中国生产计算机,加拿大生产小麦 C 、中国生产两种产品

D 、加拿大生产两种产品

三、判断题

1、重商主义学说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对外贸易学说,但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思想学派。(√)

2、“里昂惕夫之谜”是指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进行验证时发现:美国的出口是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进口则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3、有比较优势的一定有绝对优势,有绝对优势并不一定有比较利益。(×)

4、国际贸易中的资本应该既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

5、《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代表作。(×)

6、如果中国的人均资本高于泰国,中国相对于泰国而言就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而泰国就是一个劳动丰裕的国家。(√)

7、如果A国对B国出口的X商品的需求越强,而B国对A国出口的Y产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B国越有利。(√)

8、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禁止货币输出国外,以便国家积累更多的财富。(×)

9、现有棉花和小麦两种产品,如果在棉花的生产中投入的资本与劳动之比高于小麦的话,就可以说棉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小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0、最早提出相互需求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

11、早期重商主义特别强调金融货币余额,故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的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甚于货币差额,故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1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13、根据商品生产中所要求的不同要素间的比例,通常可以把产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四种基本类型。(√)

14、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的绝对优势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固有的自然禀赋,二是后来获得的某些有利条件。(√)

15、绝对优势论与比较优势论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16、“里昂惕夫之谜”是指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现:美国的出口是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进口则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 1.7万亿美元 D、 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公司,该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要点 1、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外贸易量是为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能准确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化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它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的实际规模.具体计算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或进口总额,得到的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叫作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 总贸易体系与对外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记为进口,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对外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货物贸易与 服务贸易:国际货 物贸易是指在国 际市场上货物的 交换,以获取利润 为目的,受国际分 工的影响。国际货 物贸易分为10大 类:食品及主要供 食用的活动物 (0) ;饮料和烟类 (1);燃料以外的 非食用粗原料 (2);矿物燃料, 润滑油及有关原 料(3);动植物油 脂及油脂(4);未 列名化学品及有 关产品(5);主要 按原料分类的制 成品(6);机械及 运输设备(7);杂 项制品(8);没有 分类的其它商品 (9);服务贸易是 指:从一成员境内 向任何其他成员 境内提供服务;在 一成员境内向任 何其他成员的服 务消费者提供服 务;一成员的服务 提供者在任何其 他成员境内以商 业存在提供服务; 一成员的服务提 供者在任何其他 成员境内以自然 人的存在提供服 务。 对外贸易依 存度:以一国对外 贸易额同该国GNP 或GDP比率来表 示,用以反映一国 经济发展对外贸 易的依赖程度。 2、国际分工 的含义:指世界上 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 段,国民经济内部 分工超过国家界 限发展的结果。它 是国际贸易和世 界市场的基础。 3、影响国际 分工形成与发展 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 产力是国际分工 形成与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2)自 然条件是国际分 工生产和发展的 基础;(3)资本流 动,特别是战后跨 国公司的兴起和 发展成为国际分 工向广度、深度、 多层次发展的重 要力量;(4)上层 建筑可以推进或 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4、绝对成本理 论的核心观点 亚当·斯密 认为,每个国家或 地区都有对自己 有利的自然资源 和气候条件,如果 各国或地区都按 照各自有利的生 产条件进行生产, 然后彼此进行交 换,则对所有交换 国家都有利。 5、比较成本 说核心观点 李嘉图认为, 一国不仅可以在 本国商品相对于 别国同种商品处 于绝对优势时出 口该商品,在本国 商品相对于别国 同种商品处于绝 对劣势时进口该 商品,而且即使一 个国家在生产上 没有任何绝对优 势,只要它与其他 国家相比,生产各 种商品的相对成 本不同,那么,仍 可以通过生产相 对成本较低的产 品并出口,来换取 它自己生产中相 对成本较高的产 品,从而获得利 益。 6、如何判断 比较成本优势 两利相权取 其重,两弊相权取 其轻。 7、什么是里 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 论认为,一个国家 出口的应是密集 使用本国丰富的 生产要素生产的 商品,进口的应是 密集使用本国稀 缺的生产要素生 产的商品。根据这 一观点,一般认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加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进口控制,实行较高程度的保护,鼓励满足本国需求的生产,抑制出口,属于()类型的贸易战略。 A、强外向型经济 B、中度外向型经济 C、强内向型经济 D、中度内向型经济 2.大国设置的进口关税,结果是: A.会增加国家的福利。 B.会减少国家的福利。 C.会使国家福利保持不变。 D.上述三者都是可能的。 3.一个产业的有效保护率: A.取决于对投入品的关税率,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B.是对设置关税的国家增加就业机会的度量。 C.取决于相关产品国内产出占GDP的份额,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D.总是高于最优关税率。 4.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进口( )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 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 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赫克歇尔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凯恩斯 6.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 ) A.趋于上升 B.趋于下降 C.保持不变 D.升降不定 7.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 A.高于其进口商品 B.低于其进口商品 C.低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D.高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8.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是( ) A.土地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劳动密集型产品

9.关税配额的含义是指( ) A.对进口品既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不许进口),又要征收进口关税 B.对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C.一国免税进口的数量限额,超过限额的进口要缴纳常规关税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优惠限额,超过限额的不能享受优惠待遇 10.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 A.卖方负担B.买方负担C.承运人负担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11. 墨西哥拥有丰裕的非技术工人,而美国拥有丰裕的技术工人。在开放贸易后,从长期看,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将 A.在两国都下降。 B.在美国上升,在墨西哥下降。 C.在美国下降,在墨西哥上升。 D.在两个国家都上升。 12. (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某进出口公司6月间在现货市场上出售钢板一批,进货价为每公吨1150美元,9月份交货,为了避免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该公司以相同价格和数量在期货市场购进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同,这种做法被称为( ) A. 卖期保值 B. 买期保值 C. 多头 D. 空头 15. 寄售协议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代理关系 B. 买卖关系 C. 委托与受托关系 D. 上下级关系 16. 补偿贸易是买方以( )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等 A. 赊销 B. 代销 C. 返销 D. 信贷 17. ( )是指不享有独家经营权的代理。 A. 购货代理 B. 独家代理 C. 一般代理 D. 销售代理

传统国际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中国第一章:1.1 国际贸易综述 1.2 简述国际贸易定义 1.3 国际贸易的分类 1.4 国际贸易的特点 1.5 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 1.6 跨境电商进出口流程第二章:2.1 出口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 2.2 出口交易磋商和合同订立 2.3 出口合同的履行及注意事项第三章:3.1 外贸术语的定义 3.2 外贸11种贸易术语的介绍 3.3 报价构成要素说明 3.4 外贸术语的选择及表达特点 3.5 外贸FOB/CIF/CFR报价核算事例第四章:4.1 外贸国内总费用简述 4.2 海关监管条件查询及商检费4.3 商检局检验类别查询 4.4 报关费及国内杂费说明 4.5 拥金和折扣费用 4.6 保险费的应用及计算 4.7 商品出口退税 4.8 生产企业免、抵、退计算方式 4.9预计利润核算第五章:5.1国际贸易的结算 5.2 票据的简介 5.3 汇付和托收 5.4 信用证运用 5.5 不同结算方式的选择使用第六章:6.1 国际物流运输概述 6.2 国际快递公司货运介绍 6.3 EMS/DHL/UPS/FEDEX/TNT 介绍 6.6 国际快递费用及特点对比 6.5 几大快递公司联系方式 6.6 快递公司如何选取

6.7 国际快递费用计算 6.8 国际海洋运输简介6.9 国际海洋运输特点分析 6.10 国际海洋运输公司及查询 6.11 国际航洋运输航线查询及选取6.12 中国海运COSCO公司简介 6.13 中国海运COSCO在线登录及订舱说明 6.14 国际海运流程及报价 6.15 外贸海运费构成 6.16 外贸海运费的计算标准及事例第七章: 7.1 如何控制外贸交易风险 7.2 外贸交易风险表现形式及特点 7.3 国际贸易中风险范围 7.4 常见的五中外贸风险防范 7.5 FOB贸易术语下风险及说明 7.6 货到港客户压价/不提货 7.7 不同国家海关对海运提单的控制7.8 货运风险保障的保险使用 7.9 汇率风险的说明及防范 7.10 付款方式产生费用及风险对比 7.11 外贸客户分析及筛选 7.12 外贸风险防范,增加安全系数第八章: 8.1 外贸预计利润核算 8.2 外贸企业成功经验分享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际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3.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4.调拨价格:也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化生产与经营中最大限度的减轻赋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扶植幼小的海外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 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对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进行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和配额等措施和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 6.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长期斗争,在1968年通过达成普惠制决议之后取得的。该决议规定,发达国际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原则) 7.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进口国主管当局通常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或过去某一时期的实际进口额批给一定的额度,直至总配额发放完为止,超过总配额就不准进口。 8.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9.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重要条件。 10.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和范围:国际服务贸易指涉及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交易。具体的解释是: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邮电、网络提供的境外服务;2:境外消费消费者在境外得到服务而进行的消费;3商业存在:允许外国投资者到本国开设服务型企业;4自然人流动:允许国外单独个人到本国从事个体服务。 11.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新型非关税壁垒。 二、问答题: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传统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传统国际贸易的比较分析 一、概念界定及模式 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rderE-Commerce),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 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 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 业活动,又可称为跨境电子商务,其本质是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领 域的使用,是国际贸易流程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按照跨境电 子商务货物流动方向可分为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出口, 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交易模式有企业间的交易的B2B模式,企业与 个人消费者间交易的B2C模式以及个人之间的交易的C2C模式,当前 以B2B模式和B2C模式为主,而每种模式都出现了一些第三方的跨境 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交易更加便利化,如以B2B模式为主的阿里巴巴和 敦煌网,发展为我国最大B2C交易平台的兰亭集势,而跨境电子商务 进口有海淘为主的B2C模式、类似于广州珠江新城保税体验店的“网 购保税”模式以及海外代购模式。当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地区 有以江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广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及内地跨 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的区位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当前 各地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实行持续的尝试和创新,力图能在新 型对外贸易方式中获得先发优势,但在这过程中如何能把握机遇,对 政府和企业都带来挑战,文章分析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以及 困境,并实行相对应的思考,最终期望政府能有效规范和引导跨境电 子商务的野蛮生长,地区获得先发优势,企业从中获得发展。 二、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迅速发展,中国传 统外贸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出口为主,进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其中2013年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占比为88.2%,跨境进口以个人零散“海淘”商品为主,从交易模式来看我 国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以B2B交易模式占比达90%,其余10%为B2C交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题3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题3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题3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A 】3.【A 】4.【 C 】5.【 D 】6.【 C 】7.【 D 】8.【 D 】9.【 A 】10.【 C 】11.【 C 】12.【 D 】13.【 B 】14.【 C 】15.【 A 】16.【 C 】17.【 D 】18.【 B 】19.【 A 】20.【 A 】21.【 D 】22.【 A 】23.【 A 】24.【 C 】25.【 B 】26.【 D 】27.【 D 】28.【 A 】29.【 C 】30.【 B 】 二、多项选择题 1.【 AD 】 2.【 ABDE 】 3.【 BCDE 】4.【 CD 】 5.【 ACD 】三、简答题 1.简述共同海损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共同海损是指载货的船舶在海上遇到灾害或意外事故,威胁到船、货等各方的共同安全,为了解除这种威胁,维护船货安全,或 使航程得以继续完成,由船方有意识地、合理地采取措施,所作 出的某些特殊牺牲或支出的某些额外费用,这种损失和费用称为共 同海损。 构成共同海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共同海损的危险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或者是不可避免产生的, 而非主观臆测的; (2)必须是自动有意采取的行为; (3)必须是为船货共同安全而采取的谨慎的,合理的措施; (4)必须是属非常性质的损失。 2.简述共同海损与单独海损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造成海损的原因不同。单独海损是承保风险所直接导致的船货损失;共同海损则不是承保风险所直接导致的损失,而是为 了解除船、货共同危险有意采取合理措施造成的损失。 (2)损失的承担责任有别。单独海损由受损方自行承担;而共同海损,则应由各个受益方按照受益大小的比例共同分摊。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完整版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大纲 一、论述部分: 1.试论述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 ①传统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 ③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大规模的行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3)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4)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2. 试述H—O 理论的基本原理。 (1)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商品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余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根据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劳动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便宜,资本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更便宜,可见不同的要素价格将产生不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也就是说各国的相对要素富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3)因此,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这样可以使贸易双方获益。 3.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1)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贸易转移指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2)关税同盟除了具有上述静态效应外,还有动态效益。 ①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够消除贸易壁垒; ②各国生产者面临同盟国低成本产品的威胁,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③关税同盟形成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生产者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商品,所以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④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产品单位成本降低;⑤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设厂,就地销售,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 ⑥建立关税同盟后,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4.试述倾销的认定与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1)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2)由于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3)如何确定某一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 WTO 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以下条件: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①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②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4)进口国是否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根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 5.试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2)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3)李斯特的理论一直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学时:68 课程学分:4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前提知识储备的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国际经济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熟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工具,掌握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熟练掌握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经济特区等贸易政策与措施,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发展,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并把握当今国际商务活动的特点和趋势以及WTO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问题与现象,为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了解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2.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3.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 (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2)“对外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 (3)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 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1、判断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单选题(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3、计算分析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 4、简答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5、论述题(1题,15分) 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1.1.按交易内容区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1.2.按移动方向区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 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 1.3.按运输方式:海运贸易,空运贸易,陆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 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4个小类的内涵) 2.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 2.2.境外消费:提供旅游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 2.3.商业存在:外国公司在本国开办商店,设立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 2.4.自然人流动:一国的医生、教授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以及劳务输出等。 3.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之间的区别)、复出口、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的含义 3.1.出口贸易,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 3.2.进口贸易,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3.3.过境贸易,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 民,对丙国来说列入过境贸易 3.4.转口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 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3.5.复出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 3.6.复进口,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 3.7.净出口与净进口,一国往往在同一种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 内,若该商品出口金额大于进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出口;反之,若该商品进口金额大于出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进口 4.海运贸易(地位) 4.1.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 (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他们认为: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 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而且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上的。至此,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最终形成了。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般来说有两个核心:即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优势来自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则认为相互依赖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差异即资源相 对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源泉,因此要素禀赋学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此后的半世纪一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绝对统治地位。 二、传统贸易理论遭到的挑战与新贸易理论的萌芽 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来自实践的挑战有三个方面: 一是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一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人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结论,从而引起了轰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验证的结果正好与此相反,美国出口的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之后,西方方经济学界掀起了狂热的解释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二是比较优势陷阱。随着国际贸易深化,人们发现,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的现象,以此诞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请将唯一的正确选项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一阶齐次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 A. 规模报酬不变 B.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报酬递减 D. 不确定 2. 下列关于生产函数描述正确的是()。 A. 给出了各种要素完全投入时所生产的产品组合 B. 给出了各种要素最优组合时生产出的产品数量 C. 给出了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情况 D. 给出了一个厂商生产出最大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使用不同要素的组合情况 3.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意味着一国生产成本递增的产品是()。 A. 仅是商品X B. 仅是商品Y C. 两种商品均是 D. 两种商品均不是 4. 以下哪项不是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A. 国家之间技术不同 B. 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 C. 生产要素之间是不完全替代的 D. 在所有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 5. 下列关于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错误的是()。 A. 斜率为负 B. 凸向原点 C. 互不相交 D. 不会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 6. X对Y的边际替代率指的是()。 A. 为保持无差异曲线不变,每多生产一单位的Y多必须放弃X的数量 B. 为保持无差异曲线不变,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多必须放弃Y的数量 C. 为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每多生产一单位的Y多必须放弃X的数量 D. 为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每多生产一单位的X多必须放弃Y的数量 7. 下列有关社会无差异曲线描述正确的是()。 A. 社会无差异曲线和个人社会无差异曲线完全无关 B. 社会无差异曲线互相相交,不能用作分析的工具 C. 社会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 D. 相交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补偿原则来解释 8. 下面有关处于孤立均衡的国家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此国的消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 B.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 C.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公切线斜率即相对商品价格 D. X对Y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对Y的边际替代率,并且等于Px/Py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国际贸易

上海师范大学 论文题目: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指导老师: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完成年月:

目录 1.引言 (3)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3) 2.1古典贸易理论 (3) 2.1.1重商主义 (3) 2.1.2绝对优势理论 (3) 2.1.3比较优势理论 (4)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4)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5) 3.1时代背景 (5) 3.2主要挑战 (5) 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5)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5) 3.2.3区域贸易发展 (5) 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6) 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6) 4.1.1偏好相似理论 (6) 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 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 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7)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200多年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变革和创新,理论也在逐渐演变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创新变革,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文献研究,对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国家竞争优势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到近代、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现在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诞生后将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其发展的指导理论。 2.1古典贸易理论 18世纪中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1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1.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