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义与利的交锋:晚清《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对经济个人主义的翻译与批评

义与利的交锋:晚清《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对经济个人主义的翻译与批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802325.html,

义与利的交锋:晚清《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对经济个人主义的翻译与批评

作者:崔文东

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04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中国译者翻译《鲁滨孙飘流记》中经济个人主义话语的方式,以及译者的文化心态。在英国文学传统中,鲁滨孙被视为经济个人主义的化身,因追求经济利益而离家冒险,在人际交往中以金钱为标尺。而在晚清,中国译者视鲁滨孙的冒险精神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可是原著体现的经济个人主义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亦与救国无关,注重义利之辨的中国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一文化冲突。于是三位译者用儒家伦理或国民论述刻意改造了鲁滨孙的冒险动机,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虽然具体翻译手法不同,但是基本倾向一致,可以看出译者是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选择性地挪用西方文学与文化,改造中国传统。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经济个人主义;儒家伦理;国民论述

一、引言

晚清是翻译小说大盛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英国小说名著Robinson Crusoe(现在一般译

为《鲁滨孙飘流记》)备受瞩目{1},就笔者所见,当时至少出现六种中译本,分别是:英国教士英为霖译《辜苏历程》(1902),沈祖芬(1879-1910)译《绝岛漂流记》(1902),秦力山(1877-1906)译《鲁宾孙漂流记》(1902-1903),林纾(1852-1924)、曾宗巩(1866-1938)合译《鲁滨孙飘流记》(1905)、《鲁滨孙飘流续记》(1906),汤红绂译《无人岛大王》(1909),袁妙娟译《荒岛英雄》(1909){2}。

大致说来,这些译本分属于晚清文学翻译活动的两个主要类型。一类是来华新教传教士主导的文学翻译。此类翻译活动起源甚早,自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72-1834)以降,为了推广基督教,传教士将西洋宗教著述源源不断译成中文,其中也涵盖大量文学作品,如《天路历程》之类传教士小说③。英为霖译《辜苏历程》与之类似,原著中包含大量基督教内容,译者加以翻译、渲染,旨在传教{1}。另一类则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大规模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将小说视为启蒙大众的工具,无论维新派抑或革命派,都积极投身小说翻译事业{2}。《辜苏历程》之外的晚清《鲁滨孙飘流记》译本均属这一类型,译者试图借冒险故事激励国人进取冒险,以救亡图存③。

不过,对于中国译者而言,在传达冒险精神的同时,也不能不面对原著小说中其他类型的思想意识,有些甚至与晚清时期的思想潮流格格不入,其中之一就是作为商人的鲁滨孙身上体现的经济个人主义话语。所谓经济个人主义,指的是原著中鲁滨孙汲汲于金钱,并以金钱衡量一切价值的态度{4}。鲁滨孙奉行的价值观,就是资产阶级商人的价值观,以盈利为终极目的,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利己主义为标准。在英国读者看来(譬如英国教士英为霖),是习以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