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犹太人 末世观

犹太人 末世观

救赎的历史

──犹太教的历史背景

蔡彦仁主讲编辑组整理

西方在犹太教、基督教为主的背景下,产生了天启与末劫的思想,欲了解天启思想,必须了解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历史发展。以下约略介绍犹太教形成中有密切关系的历史阶段。

巴比伦被掳时期(586-538BCE)──建立圣殿

西元前五八六年至西元一三五年是犹太教形成非常重要的时期,而真正形成的时间是在波斯时期(538-333BCE )。

犹太教历史以圣殿作为空间与时间的区隔,第一个圣殿──所罗门圣殿(The First Temple )建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在此之前,犹太人是以部落方式散居于巴勒斯坦各地,后来因为基于共同的历史与宗教经验,而形成共同的一神信仰──崇拜「耶和华」(yhwh ),并成立了以色列国(Israel )。

从那时起,圣殿即成为犹太人宗教信仰与生活的核心。其中包括宗教仪式:廿四小时排班轮流照顾香火;凡事根据宗教日历进行;生病时由祭司借洁净礼等宗教仪式消除罪孽。因此,祭司的地位变得非常崇高,另外两种权威则是国王与先知,这三个体系成为犹太教传统中的三权分立。

几百年后,以色列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与南方的犹大。以色列王朝于西元前七二二年被亚述帝国消灭,南部犹大国则在西元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征服,圣殿被夷为平地。

犹太人的上层阶级,特别是主掌政治与宗教的贵族与祭司集团,被掳至巴比伦,开始流亡寄居异邦的生活,而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犹大故土,则仅有下层阶级的老弱者留下,无力进行传统的宗教活动。

巴比伦国祚七十多年,代之而起的是波斯帝国。

波斯时期(538-333BCE)──第二个圣殿历史

波斯帝国素以善于行政统治闻名,将其所辖领土,广设行省,并任当地首脑为省长,古巴勒斯坦地便在此政策下,设为犹大省。西元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国皇帝居鲁士(Cyrus )下诏允许犹太人回耶路撒冷建立圣殿,犹太人遂费时二十二年完成新殿,为犹太人的信仰复兴,带来了象征性的高潮。第二个圣殿延续至西元七十年,将近六百年的时间,相当程度地建立起犹太宗教的重心,历史学家称为「第二圣殿期」。

虽然所罗门圣殿已重新恢复,但犹太人想恢复中断已久的王朝的政治企图却并未实现。因为参与重建的人力与财力有限,无法恢复旧时景况。又因犹太人经历流亡经验,在文化上

难免与外在大环境有所交流,在宗教与民族的「独特性」与「纯洁性」上自然产生量变与质变的效应,使得其信仰动力与宗教热诚已无旧时积极。虽有圣殿,但宗教活动无法上轨道。

犹太人的信仰逐渐变成几种方式:回耶路撒冷的人以圣殿为核心,采取极端的排他主义,试图除去犹太族群中「不纯」的部分,如勒令与外族通婚者必须离婚等强硬的措施,以便恢复纯正的正统犹太教。至于那些散居其他各地的人,就在聚居地建立会堂(synagogue )。会堂没有祭司,不能举行洁净仪式,也无专职人员从事祭祀仪式,所以由有能力解读经典的文士(Scribes )念希伯来文圣经。他们是祭司、国王、先知以外的第四种具有权威的人,在历史的际遇下,凭着知识与解经的能力,取得犹太人的信赖,成为宗教的领导者。直到今天,犹太教的领导人仍是这些人,即一般所称的「拉比」(Rabbi,「我的老师」之意)。泛希腊文化时期(332-63BCE)──「末世观」发展的起点

泛希腊文化时代是天启与末劫思想兴起最重要的时期。西元前三三二年,亚历山大统一地中海东部及罗马、希腊,他不仅用行政统治,也用文化来统治。希腊文化是彻底的城市现象,这种城邦文化包含传播希腊宗教或神话、传播希腊哲学流派、建立体育场、设一公共领域让学者讨论各种学问等等。

希腊人将他们的文化带到各地,希腊语(Koine,原意为「普通话」)成为受教育者的国际语言,希腊神话与庙宇在各地广泛流行,这对治下各类民族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希腊帝国分成四部分,其中两个部分与犹太人比较有关,即以巴勒斯坦为分界,北方是塞流卡斯王朝(Seleucus ),南方占据埃及大半领土的是托勒密王朝(Ptolemy )。

西元前三二三年后,泛希腊文化出现文化融合的重要现象。东、西方因政治的统一造成文化几千年来的交会,例如希腊当地原来崇拜的女神,后来加上埃及女神的特点,变个名字就成为他们喜欢的女神,这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互动的结果。

另一特殊的现象是不安与焦虑。泛希腊文化时期没有战乱,但各个民族都感到不安、焦虑,学者称为「焦虑年代」。有人认为可能是文化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现象,原本很有把握的文化或宗教信仰,因受到外在的侵扰,文化的藩篱突然被拆除,如原本是讲亚兰话(巴勒斯坦方言),现在要讲希腊话、写希腊字,以前安身立命的传统突然被掏空而感到不安。

耶路撒冷因有第二圣殿的存在,总会聚集一些虔诚的犹太人,但希腊文明也影响了他们的传统思想与宗教。古代犹太人称自己独一无二的神为「耶和华」,用好多属性来形容祂,如「万军之耶和华」,把神当成军事神、武神,但是后来也和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宙斯(Zeus )的名字相结合。

犹太人的宗教和外来的文化结合,让虔诚、保守的犹太人觉得自己的宗教要被污染甚至灭亡了,这种焦虑在犹太人之中变成很普遍的情绪,天启与末劫的思想便因此在泛希腊文化中慢慢蕴酿而成。

西元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塞流卡斯国王安提阿克斯(Antiochus Epihanes ),执意要把希腊文化强加在他所统治的地方。他把「耶路撒冷」(原意为「和平的城市」)改成安提阿克亚(Antiochia ),使其类似一般的希腊城邦,且把犹太人认为不洁的猪血洒在圣殿里,故意屈辱犹太人。他把圣殿变成宙斯神殿,想要以希腊的神话体系代替犹太人的信仰。

于是很多犹太人便开始进行武力革命,马克比(Maccabean )家族与罗马人结盟,赶走安提阿克斯,于西元前一六四年成立哈斯莫尼亚(Hasemonean Dynasty )王朝,就是所谓的「马克比革命」。大约同时,艾瑟人到死海组成昆兰公社,以逃避强权,并保留宗教的命根子。

犹太人将塞流斯王赶走以后,重新洁净圣殿后再献给耶和华,那个节日便称为「重献圣殿节」(Hanukkah ),直到今天,犹太人仍纪念这个让他们屈辱的节日,这段时期也是犹太人末世观发展的重要起点。《圣经》中的〈但以理书〉便在此时完成,内容是借一个名叫「但以理」的人因看到很多异象,而讲了很多预言。

马克比王朝维持近九十年,犹太人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但还是夹在两大政权之间。当时犹太人中能读希伯来文的人非常少,最通行的是把希伯来文的《旧约》译成希腊文,即「七十士译本」,且大部分的统治者都倾向国际化。因为一方面要保持独立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无法抗拒希腊化的风潮,于是内部就有人对祭司产生不满,认为祭司本人就是受到污染的人。昆兰公社里的艾瑟人眼中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祭司,他们认为祭司意志不坚,出卖自己的信仰,而把耶路撒冷的祭司称为「黑暗之子」,自认为是「光明之子」。罗马时期(63BCE-135CE)──拉比犹太教出现

西元前六三年,罗马人攻占了巴勒斯坦,将军队驻扎在耶路撒冷圣殿旁的安东尼楼(遗迹至今仍存),以防犹太人起来革命。罗马人把那些地方分成几个小地区,某些地区由犹太人当王,祭司仍是犹太人,而耶路撒冷则派巡抚、总督的方式来统治。虽然在宗教事务上能独立自主,可是最后的裁决者仍是罗马总督。

很多犹太人不断寻找机会想赶走罗马人,当时有一批被称为「奋锐党人」(Zealots )的爱国主义分子,时常在犹太人的山区打游击战,耶稣的门徒里就有革命党人,所以罗马人杀害耶稣是有政治原因的。西元六六年,犹太人发起了在罗马帝国时代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叛变,但还是打不过罗马人,直到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

从此罗马人更加用严厉的手段来压制,很多犹太人逃到詹尼耳(Jamnia,叙利亚西北部),那地方变成犹太人另一个集结的区域。既然没有国王及祭司,出头的就是那些最有能力把握犹太经典的文士——拉比(Rabbis )了。从西元七十年以后,拉比犹太教出现,自此之后犹太教的宗教核心由圣殿移转到拉比身上,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在纽约还可以看到很多有名的拉比,仍然带领着广大的犹太族群。

西元一三五年,犹太人贵族的后裔巴克巴(Bar Kochba )发起最后一次反抗。不少犹太人认为巴克巴一定就是弥赛亚,目的是带领他们打败现实的政权,恢复犹太人的光荣。这种「救赎」思想在他们亡国受殖民统治后一直延续不断,每次一有机会就会认为那揭竿而起的人就是弥赛亚,可是詹尼耳还是被夷为平地,犹太人从此流散到世界各地去了。

从那时直到今天,犹太人再也没有明显的暴动,可是盼望弥赛亚出现的思潮一直流传,如现在纽约布鲁克林犹太人集结的社区里有很多拉比,其中一位是许多犹太人公认的弥赛亚,他已经快要九十岁了,还是有人至死不渝地相信他会来拯救他们,地位几乎像神一样。

后来由基督教所产生的天启与末劫思想都是以西元七十年为分水岭,因为那时基督教已产生,第一代的基督徒是犹太人,他们也经历到耶路撒冷被攻毁的恶运,在基督徒的《新约》中,

可以看到各种天灾、人祸的描述,都是在指涉这次耶路撒冷被毁的历史事件。

犹太教历史是「救赎的历史」

犹太教历史并非一般所谓的世俗历史,很多宗教学家将它解读为「救赎的历史」(history of salvation ),意思是说这历史本身有它的意义,犹太人注定会有民族的形成及受殖民统治、革命等的特殊遭遇,整部历史是一个神圣的计划,而其后的主宰者就是耶和华。

虽然圣殿被夷为平地,犹太民族受到屈辱而无法复原,但他们还是一直相信会再回去,因为这是早已预定好的,不论任何因素都无法改变神的计划。尽管处境黑暗,他们仍然认为前途光明,这是以一种宗教的信念来看待一般世俗的历史,这观念和天启与末劫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