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邓三课件第一章

毛邓三课件第一章

毛邓三课件第一章
毛邓三课件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含义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李大钊资料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提出要研究怎样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最初表述。

但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一问题不可能形成深刻的认识。

直到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才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2007年单选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答:(C)

这个问题的直接提出是由王明引起的。

王明(1904—1974年)

原名陈绍禹,安徽六安人。

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

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在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选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补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得了中央领导权。后因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米夫以国际名义指定由王明为代理书记。党内开始了第三次“左”倾错误的统治。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政治路线思想根源是教条主义,即照搬马克思主义和把苏联

经验神圣化。

幸亏我党在长征路上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才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可是,好景不长,王明又来了,重新对毛泽东的地位和党的事业构成威胁。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1931年9月,党中央机关遇到破坏,王明随米夫去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去苏联前指定中央由博古负责,博古执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虽说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中共的领袖,然而,王明却是共产国际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明摆着是毛泽东的上级。

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共抗战应该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

在抗战问题上,王明右倾主义政治路线思想根源仍然是教条主义,即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况、国共两党关系及中共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

王明抗战初期在武汉任长江局书记。

后在延安负责党的妇女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负责起草共和国第一部婚姻法。

1956年去苏联定居,以后化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撰文歪曲我党历史,攻击毛泽东思想。

1974年3月27日病逝于莫斯科。

当然,毛泽东此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有更重要原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1)这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过程中,曾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险些把中国革命引向绝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念。毛泽东诗词

2)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别国决定的。因此,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需要实现其中国化。也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讲辛亥革命乊所以失败,其原因有: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孙中山为什么没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

3)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辨析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一方面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发展理论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要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把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够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即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其中,毛泽东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到处可见他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来表述马列理论。

例如,在谈到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时,他使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说到实践的重要性时他使用了中国的一句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谈到那些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的人时,毛泽东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形式予以讥讽,说他们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道”。老子论“道”

2010多选第21题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发展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列主义中

国化,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地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8年多选题第32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 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答(AC)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形成:(辨析中特理论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内涵:(如何科学理解……?为什么说……?)

它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008年多选题第29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答(ACD)

2009年

37. 材料1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达到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

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国十七大报告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下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5分)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

【参考答案】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正是这些方面的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丰富和完善。

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还有中国革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战时期,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它分析了

?中国革命的步骤。

?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进一步分析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革命的主力军和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中国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法宝。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一系列方针政策。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⑦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等都具有永恒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一贯强调的。老子论善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四)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认识上的两种错误认识

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有害的。第一种认识是不承认毛泽东晚年犯有严重错误,第二种认识是没有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分开来。

2.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它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所以,“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不能丢。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

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它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思想基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恰当,就会造成广大干部和人民的思想混乱,导致政治的不稳定。

?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如果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丧失了前进的基础,我们事业就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⑴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它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⑵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辨析题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所以,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思想更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的体系,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贡献最大,因此,毛泽东思想又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中。

三、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辨析题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①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它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兴衰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有:

(1)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论断意义在于:使我们弄清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目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使得我们弄清楚了当代中国基本的国情。这有利于我们彻底克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所犯的错误,使我们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改革开放理论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邓小平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比较早的敢于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有弊端的领导人,提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样的重要论断,认为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邓小平打破了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指出必须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僵化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的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除此之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001年理科多选第26题、文科第24题

邓小平理论乊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答:(ACDE)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实现了三大转变:

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

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转变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从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

③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这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就要求党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把全国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

个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的状况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党员队伍的数量、构成、经济地位和文化程度等出现了重大变化。

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

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他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80华诞。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大的高度评价了“三个大的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翌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①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辨析题“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的整体)

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合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①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因为:它们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

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总之,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006年多选第28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AC)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五、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

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的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环和人口膨胀。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辨析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6年分析题第37题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

毛邓三习题1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 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 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 3、我国的强国之路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对外开放 C、改革开放 D、发展高科技 4、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5、扩大对外开放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 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7.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是() A、所有国家 B、周边国家 C、与中国友善的国家 D、发达国家 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发展生产力 C、改革 D、物质利益原则 10.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 B、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C、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动力 D、稳定是前提 2、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毛邓三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 A 八七会议 B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是中共() A 十三大 B 十四大 C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 十五大 5.邓小平理论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D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 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D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党的领导 D 坚持执政为民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 发展先进生产力 B 发展先进文化 C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发展 B 全面 C 协调 D 以人为本 10.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文件是() A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D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 A 刘少奇 B 毛泽东 C 邓小平 D 王稼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 ()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改革开放 D 为人民服务 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 A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B 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C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 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最突出的贡献是() A 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B 强调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 C 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新范畴 D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5.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B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自考毛邓三第七章练习题与答案

毛邓三第七章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A、十一届二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十一届四中全会 D、十一届五中全会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A、发达国家水平 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展中国家水平 D、世界领先水平 3、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将是() A、可持续发展阶段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 C、科教兴国的阶段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4、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 A、战略高新技术 B、生产要素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5、中国共产党提出“三步走”战略的会议是() A、十五大 B、十三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6、把()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项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发展生产力 B、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优化产业结构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 A、政治稳定 B、生产发展 C、生活宽裕 D、管理民主 8、.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的目标是( ) A.解决人民温饱问题B.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民生活比较富裕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9、()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A、“三农”问题 B、第三产业问题 C、式业问题 D、第一产业问题 10、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放在首要地位的是( )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国防业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农业、农村、农民 D、消除两极分化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关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是() A、各地区经济平均发展 B、各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 C、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D、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共同发展 1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 A、物质生产增长向精神生产增长转变 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②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①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执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在个别老解放区推广农业互助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支援中国建设;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朝鲜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⑴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⑵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完整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易错提示:⑴在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共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⑶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⑷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⑶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这条总路线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⑷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央人民政府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特点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具体来说:①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②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最显著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关延伸: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

毛邓三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1953年到1959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 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6.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7.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 A. 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 B. 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 C. 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D. 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8.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现代化 C.农业合作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9.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10.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 A.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B.已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12. 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3.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14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中不包括的是

毛邓三下学期复习题目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是,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所以,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在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是指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用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不仅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也都实行对外开放。 辨析题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变革 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式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确。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论述题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要大胆改革,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同时改革和发展必须注意适应国情和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维护稳定方面,要把握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解决好各种国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改革和发展。 3.)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必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离开这个结合点,改革

毛邓三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邓三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及其指导意义难点: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是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什么时候结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上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考 何为半殖民地? 何为半封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毛泽东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以1840 年鸦片战争为标志 ,近代中国社会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有别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仍占有明显的优势(2)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了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3)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一、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第二、经济上:中国被迫向帝国主义国家支付大量战争赔款。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 万元《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 万两白银《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 万两白银《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3000 万两白银《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 国赔款45000 万两白银(年息 4 厘,分39 年还清,本息合计 98200 万两)第三、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4)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5)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中国革命根本任务是什么?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什么说“告别革命”论是错误的?因为革命不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而是解放生产力,是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通过改良不能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只能通过革命手段来解决。(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

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邓三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B)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放在首位的是(A) A.思想建设 B.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民主集中制 D.实事求是开拓进取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由(C) A.党的宗旨决定的 B.党的路线决定的 C.党的性质决定的 D.党纲党章决定的 5.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众多的党派中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C)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D)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C.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7.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B) A.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C.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D.转变工作作风不搞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8.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是我们党根本

的(C)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工作路线 D.思想路 线 9.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 D.坚持从严治党 1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C) A.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B.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各 级党委领导制 C.民主集中制 D.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照 顾少数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E.技术领导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DE)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为人民服务 D.密切联系群众 E.批评与自我批评 3.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ABCDE) A.科学判断形势能力 B.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C. 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D.依法执政能力 E.总揽全局能力 4.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 的领导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ACD) A.它为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B.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指明了方向 C.它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D.它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的衡量标准 5.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观点有(CD) A.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B.反腐败在一定程度上会 影响经济建设 C.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 D.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 E.反腐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工作 6.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这是因为党现在 面临(ABDE)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提问】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 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 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内容和特点 2、必要性和可能性 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 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 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 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 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 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

毛邓三第六章多选题与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经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 展阶段问题。这些思想观点主要有ABCD A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 B1956年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刚刚建立”,但还没有“完全建成” C我国社会主义需要在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才算从根本上建成 D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一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 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有ABCD A公有制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居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主体,当时经济总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是个体农业、手工业经济,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是社会经济主体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居于领导地位,但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C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解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通过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CD A我国最大的实际 B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C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D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一是明确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一是规范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者关系在于ABCD A不了解社会性质或判断错误,就会离开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根本方向 B不能正确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可能超越或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C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是根本原则,是前提 D正视而不超越发展阶段是保证,是防止急于求成或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认识基础 5新时期30多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两个没有变”,主要是指AB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没有变 6在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ABCD A只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方向不讲发展程度与水平,会产生“左”的错误 B只讲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不讲性质与方向,又可能离开社会主义 C只有坚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水平的统一认识和把握,才能自觉科学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全面把握社会性质、方向与发展程度的水平才能克服“左”和右的干扰

毛邓三课件整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政治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西方文字中,“党”这个词,在英文中是“party”,在法文、德文还有其他西文中,都是从拉丁问词根“pars”中转化而来,其意思是“一部分”。就是说,政党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建立起来的组织,表达的是一部分人的意愿.这说明,社会划分成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是现代政党得以产生的条件。 但是,社会分化为阶级还不是政党产生的全部条件。政党只是到了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熟、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治统治的条件时,政党才登上历史的舞台。 政党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表明:一个国家的政党如何产生、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与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的地方在哪里? 中国共产党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产生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发展出代议制民主、代议制民主中产生政党这样一条道路发展起来的。 由于有各国政党100多年长期发展的经验,更由于有当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党组织的建立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完成的。不存在西方国家那种政党由小团体逐步发展成大规模政治组织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和原则建立的。 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在于:它是为了领导革命而建立的;它所产生的社会环境不是民主政治的环境,更没有什么代议制民主,而是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社会的环境。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发动和领导民众推翻专制制度,才能取得政权,来实现自己领导国家完成现代化的目标。革命是正义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自觉的、英勇的行动向全国人民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利益,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和要求。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小到大,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的建设 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率先敏锐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将面临新的考验。他提出:我们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用“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同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执政党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 邓小平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

毛邓三下学期复习题目

毛邓三下学期复习题目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是,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所以,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在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是指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用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不仅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也都实行对外开放。 辨析题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变革 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式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

毛邓三复习资料2.docx

第一章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预期日标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而: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或称主要内容】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五章 1. 如何全而准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包含着三个方而的内容:在生产力方面,包含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关系方面,包含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时,还要注意理解它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关系。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等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途径与方式。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A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所决定 B解决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所要求 C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需要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是靠自已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推进的。 3. 如何理解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而且更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

毛邓三课件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起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起因有如下: (1)以苏联经验为鉴 1956年2月召开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祟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个报告很快在国内外传开,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此,中共中央在1956年3月召开多次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毛泽东在发言时指出,赫鲁晓夫的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他的这个报告表明,苏联、苏共和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他强调说,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命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1956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经验,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基本照抄苏联的模式。对于坚持苏联方法,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够舒畅”。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迫切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建设道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邓三复习总结(1—11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1、P5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3、怎样正确把握“毛邓三”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11—P27 4、怎样正确把握“毛邓三”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1—P27 5、怎样正确把握“毛邓三”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1—P27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28—P34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P8、P32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33 9、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P33 10、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P37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P39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41 4、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P43 5、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45 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6、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P46 7、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P47 8、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P50 9、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要走自己的路?P51 10、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