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索

作者:席雯, 杨潇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名: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英文刊名:DECISION &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沈楠从均等化角度探析公共卫生支出结构问题 2008(1)

2.2001-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 2007

4.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5.杨俊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 2005(8)

6.2004--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2003--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8.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颖.林尚立.屈卫东.傅华.王汉松.崔欣.孙梅.李程跃.励晓红.苌风水.王辉.王雪涛.朱红彪.张朝阳.蔡正茅.王建.吕军.郝模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及其完成程度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24(2)

目的 明确我国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分析样本地区项目服务目标群体的完成程度,为测算单位项目成本和投入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完成服务目标群体界定,通过查阅常规报表资料和机构调查数据明确服务目标群体数量和频率要求和标准.结果 研究界定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59类项目的服务对象、单位服务对象的数量和频率要求.研究表明,样本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完成程度均低于100.0%,较高的上海市样本县仅达到87.2%,最低的青海省样本县仅为70.0%.结论 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完成程度,尤其是西部地区,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显得尤为迫切.

2.期刊论文田伟.栗美娜.张鹭鹭.马玉琴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筹资行为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

研究分析了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供方的组成机构及经费来源,揭示了在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公共卫生机构的无偿服务职能弱化,主要通过有偿服务来筹措资金;而且政府补偿量未依据公共卫生提供的公共产品量,因此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数量方面激励不足.提出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筹资行为,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总量和对无偿服务项目的 补偿,规范公共卫生有偿服务收费.

3.期刊论文傅华.李洋.朱凯旋当今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两大里程碑: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

循证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的出现,使我们预防医学工作者在思考,我们平时所做的预防工作是否都是有效的?尤其是慢性病的防治,什么样的措施才具有好的成本效益?1990年,美国组织20名专家通过6年的努力,出版了<临床预防服务指南>,向临床医生推荐了通过科学论证认为是有效的临床预防服务.时隔10年后,2000年,美国又组织了15名专家,选择了15种与人们健康关系密切卫生问题的人群预防措施进行科学评价,然后,以<社区预防服务指南>的形式向公共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推荐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哪些认为还证据不足.社区预防服务的出现,在国际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被称为是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两个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文件.

4.期刊论文耿虹如何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探讨-时代经贸2010,""(11)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构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探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和监督;从而构建完整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学位论文杨亚婷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设计2007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烈性传染病被完全消灭或基本消灭,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发病率迅速下降;多种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也不例外的走向市场化,公共卫生职能被淡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尽管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改革开放前已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2003年“非典”的暴发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再次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在积极的研究公共卫生策略,提出了提供什么服务?怎样提供这些服务?为谁提供?类似这样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拟通过设计公共卫生服务包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体现政府公共卫生职能,有效改善居民公共卫生健康的目的。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将服务包的概念引入卫生领域,并给出了基本卫生服务包的定义、内涵及设计基本服务包的步骤,明确了服务包的提供方式、成本-效果分析、评价以及确定服务包内容时要考虑的因素。卫生经济学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相应地将服务包的理念引入卫生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的时间也比较晚。国内很多研究者、学者在认识到以服务包方式提供服务的优点后,纷纷根据我国或当地公共卫生现状,设计出针对特殊地域或人群的服务包;而国家卫生部门也在积极地探索并设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拟为全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实现中央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职责。为了满足省域内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各省必将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包,以因地制宜,弥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服务项目上的不足,进一步完善省域内公共卫生服务。

由于各省在经济发展状况、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健康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必然具有多样性

,所以在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实际的设计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如何根据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需要系统地设计服务包,尚缺乏方法学的支持。

本研究以设计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为重点,试图在完善相关方法学方面作出补充。同时,通过青海省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包设计的案例研究,进一步对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可为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设计的实践提供方法学借鉴,并供后来研究者参考。

6.会议论文重庆市黔江区卫生局创新公共卫生投入方式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2006

长期以来,我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有偿提供,服务对象要向乡镇卫生院缴纳一定数量的服务费,政府的公共卫生经费主要以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形式定额补助给乡镇卫生院.这种以"养人"为主、以投向供方为主的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方式和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显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的质量.2005年下半年,我们以贯彻执行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为契机,学习、借鉴浙江省淳安县的做法,积极探索政府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有效方式,改革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办法,在全区对预防接种、孕妇产前检查、产妇产后访视和儿童体检4种公共卫生工作实行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把以前对公共卫生工作的定额补助改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服务对象持服务券享受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凭乡镇卫生院提供服务后回收的服务券数量支付公共卫生工作经费.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政府公共卫生职责的履行、医疗卫生单位运行机制的创新、公共卫生工作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7.会议论文江萍.肖峰长宁区社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的补偿机制探索2006

社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的界定不明确、价格体系不健全、补偿不足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将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与巩固.在市政府、市三医办、市医保办、市卫生局和长宁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2005年8月起,我们全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我区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分类界定和补偿问题,究竟补什么?补多少?如何补?为更好地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适应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的需要,规范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专项经费的使用,在<关于上海市社区预防保健项目经费使用的指导意见>(沪卫疾控[2005]19号)的基础上,对我区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进行了探索.

8.期刊论文徐学东.孙巍.季才伟.XU Xue-dong.SUN Wei.JI Cai-wei以ESB为中介的公共卫生应急支撑平台研究-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8)

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研究的关键是实现交互过程的标准化,以满足异构数据交换和业务过程重构的需求.本文提出基于ESB的公共卫生应急支撑平台PHESP,它利用ESB作为信息交互和集成的基础设施,通过为服务定制行为规则实现业务过程建模,通过解释和执行规则的BPEL引擎实现业务过程驱动、处理与调度.最后通过实例描述在PHESP上应急系统的定制、生成和运行过程.

9.期刊论文黄文彤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初探-医疗保健器具2006,""(6)

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差异明显,公共卫生服务滞后,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威胁,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防为主"早期健康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把健康教育作为减少疾病的重要对策,突出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营造健康城乡新型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10.学位论文贺长志天津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费用核算研究2008

目的:核算2005年天津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费用,分析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服务的投入与补偿情况,探讨各级医疗机构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不含妇幼卫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方法:本研究运用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中的功能法对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费用进行核算;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医疗机构样本,按照不同层次推算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费用数据,最终得到天津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费用。

结果:2005年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费用总额为19095.74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免疫规划服务和防疫服务,其费用分别占费用总额的32.13%和21.76%;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服务获得的补偿总额为11824.52万元,其中:天津市政府财政拨款1062.65万元,约占全部收入的8.99%;区/县级政府财政拨款2109.80万元,约占全部收入的17.84%;社会筹资(收费)932.66万元,约占全部收入的7.89%;个人筹资(收费)7719.41万元,约占全部收入的65.28%。补偿与费用之差为-7271.22万元。

结论: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服务;天津市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服务缺乏完善的费用补偿机制;天津市三级医院提供了大量的支农服务和医院感染控制服务;天津市市内二级医院提供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服务面临困境;天津市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在提供公共卫生(不含妇幼卫生)服务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2212218.html,/Periodical_jcyxx-xxk201004035.aspx

授权使用:云南大学(yndx),授权号:3d95ae1d-e6af-4953-a29b-9e5100b03f2a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9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2331-50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xx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What: 何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经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阐述,十七大报告中两次予以强调,已经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共同财政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缩小发展差距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作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根据美国学者罗尔斯基于公平的正义理论,在自由、平等和幸福之间的统筹协调原则有两条,即第一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第二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根据这两条正义原则可以推断基本公共服务的三大原则①(对应关系见表1.1)。 表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原则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尚政公考申论教研室 【政策背景】 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 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 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键概念】 (1)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指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打破二元体制的限制,在逐步缩小差距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衔接与统一。 (2)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热点逻辑】 【主要内容】 1、城市与农村公共服务行政体制的差异与不同是制约它们实现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行政职责不清。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责划分上强调上下级相对应,不仅导致了上下级的职责不清,而且处于低层级的农村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职责。 第二,权力配置错位。城乡财权事权不匹配,财权上移而事权被下放,公共服务的财政偏向城市,而事权又被下放至县乡,使农村比城市具有更大的财政负担。 第三,服务机构的全方位差异。农村的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化水平低,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化、交通、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变成了个人付费项目。 第四,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制度。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除了管理人口以外,还划分了农

村人和城市人,并因而享受不同的就业、教育、保障和迁徙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2、对策措施 第一,户籍改革。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享有统一的公共服务权利,城市不仅要给农民市民化的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而且还要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 农村去,目前重点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利。 第二,权力下放。合理划分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管理职责,城市负责规划、监督和财政保障,农村负责执行。以义务教育为例,前者主要通过财政手段公平地将教育资源在城 乡之间分配,后者则负责督促辖区内中小学严格执行,比如办学标准、教师资质认证、学校收费项目等。 第三,加大投入。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公共投入的最低保障标准和均等化标准,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第四,行政区划改革。逐步消除市与市、市与县之间的行政级差,不再将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这样有利于实现城乡政府合作供给公共服务。 【典型事件】 【1】浙江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2005年9月绍兴首先进行了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 的试点,200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 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将改革推 广到全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培育和发展的途径就是通过下放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社 会管理权限、强化中心镇政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还明确规定将部分财政 权力下移,如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上缴中央部分外,地方留出部分向中心镇倾斜。此外,扩权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如绍兴路桥区金清中心镇在促进农民就业、新农合参保、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 【2】杭州新添城市“金名片”。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昨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上,杭州被评为“2010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本届论坛以“公共服务与城乡统筹”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0年,‘东南第一州’杭州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重新定义,其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在颁奖典礼上,组委会说,杭州市正在加快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推进市、区联动,壮大郊区经济,实现市域捆绑式发展。这是杭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征程、新挑战。同时荣获“2010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的还有成都、长沙、唐山、东莞。 【3】近年来,海城市抢抓沈阳经济区和鞍山与海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在鞍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实施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五个一体化”,初步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经济互动共促、城乡形态和谐相融的喜人局面。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率先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海城再次抢占全省县域排头,踏上城乡协调发展、社会融洽和谐新征程。近几年,海城的综合实力始终领跑东北,成为东北三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城市活力最足的县(市)之一。海城也是东北唯一一个入选“2009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县级市。 【4】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汉南实践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缩影”。汉南教育实行“捆绑式”发展,投入近2亿元对全区20余所学校进行了新、改和扩建,全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标语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标语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宣传标语 1.让人人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2.预约健康让未来少些遗憾。 3.让百姓公平享有公共卫生的“阳光”远离疾病。 4.健康生命有约,真情服务无限。 5.重视预防: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6.走进社区,深入家庭,服务百姓,健康人生。 7.身边的医生,健康的使者。 8. 老人、妇女、儿童、残障是我们的家人,宣传、预防、保健、医疗是我们的职守,敬业、诚信、关爱、助人是我们的理念,健康、幸福、欢乐、和谐是我们的追求。 9.用心服务,有爱相助,公共卫生铸就健康路。 10.公共卫生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以情感人。 11.树公共卫生爱心、热心、细心、耐心的服务理念,创居民就医暖心、舒心、放心、欢心的医疗氛围。 12.公共卫生服务时时处处,保障健康惠及家家户户。 13.公共卫生人人参与,健康生活家家受益。 14.家门口的贴心医护,社区里的健康卫士。 15.健康一个居民,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 16.贴心暖心与民心真情相映,便民惠民与人民健康相随。 17.让公共卫生与健康更近,让服务与百姓更亲。 18.公共卫生服务以人为本,健康呵护以爱为魂。 19.我当公共卫生服务使者,你享健康美好生活。 20.公共卫生齐参与,健康生活共受益。 21.均等化服务有情有义,健康生活无忧无虑。 22.卫生与社区时时相伴,健康和百姓息息相关。

23.预防为主,教育当先,博爱人间洒惠雨;扎根社区,造福民众,健康社会沐春风。 24.心系万千家庭,情牵百姓健康。 25.关爱传递真情,服务赢得健康。 26.健康人生路,卫生永呵护。 27.面向社区、面向居民、面向家庭;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百姓。 28.小家大家社区一家,千好万好健康最好。 29.用心服务,让爱导航,科学高效,保障健康。 30.防患未然,愿人人健康;雪中送炭,祝家家平安。 31.送健康到家,结关爱奇葩。 32.感受社区服务,享受健康无忧。 33.居民健康大管家,真诚服务为大家。 34.老弱妇孺皆受益,又防又治社区医。 35.社区和百姓两相连,卫生与健康一线牵。 36.卫生为健康护航,服务携社区腾飞。 37.居民的贴心人,健康的守门人。 38.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爱里。 39.关爱无处不在,健康实实在在。 40.卫生服务无限情,社区居民乐融融。 41.亲情的关照,真心真意守护百姓身体健康,规范化管理,尽职尽责奉献公共卫生服务。 42.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入家庭。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版_1

编号:TQC/K906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应选择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平衡,从确定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的战略层面上 提出的。 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要素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也指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城市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是工业化。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一种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一种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还有一种是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根据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可分为自上型城市化(政府为投资主体)、自下型城市化(乡村集体、个体投资为主体)、外联型城市化(吸引外资为主)、内联型(吸引内资为主)城市化等;根据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又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等。 城乡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关系,主要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等。正确处理各类关系是协调

城乡系统,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核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为超前、滞后、同步三种类型。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是同步发展模式,即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城乡共同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还涉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根据城乡关系,可将城市化分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发展方针,是具体实施城市化道路时的战略安排,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协调城市化与区域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发展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X下得到合理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据点式城市化与网络式城市化,以及沿海、沿江、沿路分布的轴带式城市化。根据城市职能,一般分为工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资源型城镇、商贸型城镇等。 城市化的发展既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也是区域背景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城市化道路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城市化动力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

关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妇幼项目》执行方案 1. 深入市场调查,明确目前现状:明确本镇新生儿出生率,结合现有建册 率,了解患者流失量。 2.建立完善网络关系,实施三级联动:发展外围关系,从乡(专职人员),村(村委会、妇女主任、)卫 生室三级联动模式,抓好终端建设。 3.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科室人员及相关设备设施,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规范服务流程,做到按章办事,热情周到。 4. 加强外围宣传,提高基层认知层次:深入基层,如小卖铺,市场,村卫生室,村委会,孕妇家中,并以宣传板、条幅、广播的方法,大力宣传《公卫》政策,使广大孕产妇认识建册的必要性。 5. 送册到家,上门服务。采取有相关人员(乡医,卫生办等)引荐,带宣传册,妇保册到孕妇家中,细心讲解,耐心指导,争取拉近医患关系,从而提高建册率,间接提升医院名誉,创造潜在就医人群,增加门诊量。 通过以上方法,进一步巩固市场,拓宽经营路线,加强各部门联合运作,争取改善目前经营状况,提高收入。

加强孕期检测,提高孕期安全。 定期医学保健,保证母子平安。 我院为孕早期(孕12周以前)孕妇实施减免部分建册费用及孕中期孕妇(孕22—26周)免费彩超筛查,并提供孕期免费咨询,咨询电话:3755033 妇幼保健宣传资料 婚前保健 1、婚前保健:婚前保健是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 2、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是指对准 备结婚的男女是否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 行检查。 3、婚前医学检查的意义: *可以诊断男女双方当时的健康状况,确定可否结婚 *发现双方是否存在有碍“优生”的疾病,保证后代的健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 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 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 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 形成的城乡二元机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十 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 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只有广大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发展才能真正体 现以人为本;只有尽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 持续。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 障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农村安定和谐局面面临许多压力,存在不少不稳定因素。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 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因素。只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 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生活富足,使广大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因此,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了良 好条件。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不平衡,差距主要在农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 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近年来,随着工 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 有的是在现实发展中形成的,而且互相交织,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没 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 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加

整理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怎么实现均等化 引入材料:——导出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公共财政、民生建设的大力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覆盖面窄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相比,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及多样化诉求日趋强烈,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在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供给仍显不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间的均等化配置,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 二、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不均等现象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 2、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大,东部地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3、社会成员之间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比较突出的是进城农民工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户籍居民。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表现:从公共服务的供应方来看,政府是最终责任主体。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差很大,这种差距不只是财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乡村政府、相对富裕地区的政府和贫穷地区的政府,也有认识水平、人员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设能力上的差距,这类差距不是通过增加财力、短期培训、更换操作人员就可在短期内消灭的。从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务的消费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 举例:这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即使把钱送到居民手上,也难以消费;也有当地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文化素质、传统意识、风俗与宗教等等,都会造成居民公共服务消费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这种消费能力体现的是自主性和能动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最终依赖于这种自主性和能动性去消化、吸收,进而转换化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并不是上学难、上学贵,而是主动辍学,有的家长认为上学不如赚钱实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将来也衣食无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富辍学”的怪现象。 2、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5、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马梅英来源:青海日报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2212218.html, 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如何以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城乡差距做点初浅探讨。 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对于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概括起来农民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三是治理农村公共环境的需求。四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在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口,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消除。而逐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仅包括城乡生产要素的重组、城乡产业的有机整合以及用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改造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等,还包括整个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等的变迁。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困难和深层次矛盾,制约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2、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足够的财力保障。目前仍缺乏足够的统筹城乡公共产品大致均等化供给的财政经济能力。在乡镇财政短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农民生产剩余较少的情况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只能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改善,很难真正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财政支出压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走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

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走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增后劲,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 针对新形势下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高端统筹、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青海省美丽城镇建设指导意见》,决定从2014年起利用5年时间,安排40 亿元省级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与既有渠道资金、社会资金统筹使用,形成聚集效益,重点打造80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美丽城镇,每年支持16个美丽城镇 建设,每个城镇安排3000―6000万元投资。工作开展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区,已安排下达32个美丽城镇建省 级专项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191个,项目总投资66.57亿元。截至今年2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51.3亿元。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打造了门源县青石嘴镇、共和县龙羊峡镇等一批美丽城镇,城镇环境进一步美化,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

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高原美丽城镇初具规模,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积极打造湟中县拦隆口镇、乐都区瞿昙镇、互助县加定镇、祁连县峨堡镇等16个美丽 城镇,计划安排省级专项资金8亿元,从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整治城镇环境、打造城镇特色风貌、提高城镇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8个方面部署开展工作,加大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执行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重点公共卫生项目执行进度 ――在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点公共卫生项目 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 2010年10月11日 同志们: 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关键、也是各项任务最重、改革中各种问题凸显的一年,今年的既定目标任务能否落实,对于实现医改近期三年(2009-2011年)目标任务非常重要。大家知道,近三年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我省还增加了一项中医药改革工作,共是六项改革。从我省的情况看: 全省新农合筹资标准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已经达到150元,新农合管理软件已经开发完成,门诊统筹和实时实地及时报销逐步推开;全省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分别占同类机构总数的81.07%、44.16%、35.25%。庆阳市和金昌市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白银市、酒泉市、平凉市和临夏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比例达到97.02%、70.23%、57.21%和 55.82%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国家投资达到8.4亿元,重点建设28个县医院、50乡镇中心卫生院和35个城市社区卫生中心、490个村卫生室、3个精神卫生中心、2个市州中

医院,目前项目进展基本顺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市州方案全部批复,中央和省级人均13元补助资金已经全部落实,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正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在庆阳和金昌两市进行试点。总的来说,今年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省上调研和统计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工作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工作与卫生部签订的目标责任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省上今天召开会议,主要是对一些重点工作进行梳理,查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弓I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实施单位的重视,认真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 下面,我重点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点公共卫 生项目工作情况作一通报,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通过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广大居民不得病、少得病。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是节约看病费用的根本策略,是基层卫生服务模式从看病诊疗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 今年2月28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省政府把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15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 民生工程来抓。省卫生厅把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讨论、实地调研、咨询专家、征求意见等形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上海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达2301.9万,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达897.7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9%。从世界范围考察,近几十年来,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以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人口增长为主,且增长的势头强劲。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移民;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时空变动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压力,对于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说,主要体现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要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需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就上海而言,目前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性以及公共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承载的能力。当前,需要着力破解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处,其公民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这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机会公平”是要破除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让稳定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规则公平”一要体现“普惠性”,即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上均一视同仁;二要体现“差异性”,即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由此可见,“规则公平”是三大原则的基础,但机会、权利既靠制度规则,也要靠来沪人员自己努力争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些没有进城的农业人口公平性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且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衡机制? 对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居留时间越长,继续居留的概率就越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