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 特殊句式总结版

文言文 特殊句式总结版

文言文 特殊句式总结版
文言文 特殊句式总结版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七)。用“是”表示判断,如: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八)。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再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还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用“非……者也”表示,翻译成“不是……的”,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二。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八种句式:

(一)。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二)。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再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

(三)。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

(四)。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事者+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

(五)。用“见+动词谓语+于+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

(六)。用“受事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或“为+所+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再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七)。用“受施者+为见+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来表示被动,“为见”翻译成“被”,“所”不翻译,如: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汉书《朱浮与彭宠书》)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被亲友们痛恨,却被敌人高兴。(八)。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动词前加个“被”字,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三。宾语前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则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一)。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则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辱之,何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二)。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定副词+代词+动词谓语”时,则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三)。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疑问代词+名词+之+动词谓语”即可判定为宾语前置句,“之”不翻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再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文: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四)。在文言文的陈述句中,常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谓语后面用“之”填位,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遇见动词谓语前面的词或短语和谓语后面的那个词或短语要移到“之”处,“之”不翻译。如果前置的宾语后面有逗号,词序也可不动,“之”翻译为“它”,如: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孟子〉〉)译文:那么不辨礼仪就接受万钟厚禄。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译文:这种说法,人们常怀疑它。

(五)。在文言文的感叹句中,常把宾语“之”前置,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在感叹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之+动词”时,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语,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宾语移到谓语后面,“之”则不翻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再如:不问罪之有无,必械其手足。(《狱中杂记》)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

(六)。在文言文中,感叹句和祈使句,不能强调宾语,还用“唯+宾语+是+动词谓语”来表示,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如:唯才是举。(《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

(七)。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再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

(八)。介词的宾语前置,遇见“名词或代词+介词+动词谓语”时,而名词或代词都不是主语,则为前置宾语,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宝石为底。(《小石潭记》)译文:把宝石作为底。(九)。在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子里,都是人称宾语在前,事物宾语在后。在文言文中的强调宾语的前置句中,却常把事物宾语放在人称宾语的前面,翻译时一般是在事物宾语前面加一个介词“把”,然后一起移到宾语(人称)的前面,如:大王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得到和氏碧,把它传给美人。

(十)。第一人称代词“自”做宾语时常前置,所以遇见“自+动词谓语”时,“自”不是主语,则是前置宾语,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再如: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对着镜子

看看自己。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是用在名词(中心词)前面,来修饰、限制或说明后面的名词,文言文中的定语也多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三种情况,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来强调中心词,我们把它当作定语后置。

(一)。“者”字结构。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者?”时,前面的不是后面的定语。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烧死的溺死的人很多。再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文:大概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

(二)。数量结构。出现“数词+量词”作定语时常后置。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带领几个能挑担的子孙。再如:诸人徒见操书信,水军八十万而各慑……(《赤壁之战》)译文:大家只是望见曹操信上讲的八十万水军,就自己害怕。

(三)。双声或叠字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常后置。有的还让“之”带着,有的不要。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译文:枝壮叶绿的桃树啊,它的花朵多么美丽动人。

五。状语后置

状语和补语倒置,是古代汉语的特征之一。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在文言文中,有些状语却放在谓语后面,即补语的位置上,我们就叫它状语后置。但不是所有的状语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状语后置。因此我们要注意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把它移到谓语的前面去。后置状语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介词“于”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1。“于”字和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表示“在……”,常后置。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译文:在长勺打仗。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地(《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的和尚开始在这里居住。还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观潮》)译文:在惊淘骇浪中恣意穿行。2。“于”和人称代词或代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表示“和……”“同……”时常后置。如: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3。“于”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出现“对……”或“向……”时,常后置。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于帝(《愚公移山》)译文:山神听说这件事,害怕愚公等人不停地挖山,向上帝告诉了这件事。再如: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又如:请奉命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我带着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吧。4。“于”和处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趋向,表示“从……”或“由……”的意义,常后置。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译文:墨子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5。在被动句中,“于”和施动者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为……”或“被……”的意思,也常后置。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至于人。(《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着全污吴的土地,十万军队而被人控制。6。在形容词作谓语时,“于”常和比较对象结合成介词短语,表示“比……”,均后置。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文: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冷。7。无“于”字的“于”字短语,作状语时也常后置,翻译时要加“于”,再移到谓语的前面。有两种情况:(1)“于”字短语和“于+处所名词或方位短语”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指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常省略“于”,再后置。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打仗。(2)“于”和名词或方位词组成介词短语,同在动宾短语后面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发生的时间、地点,常省略“于”而后置;如:放之山下(《黔之驴》)译文:(在)山下放牧它。再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译文: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二)。介词“以”字短语作状语,有时后置。有三种情况:(1)介词“以”和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表示“同……”,有时置于动宾短语后面。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译文:怎么不用他的脚来试试鞋呢?再如:嫂嫂溺,援之以乎?(《孟子》)译文:嫂嫂掉到水里了,(你)用手拉她吗?(2)介词“以”和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表示“用……”,也有时后置。如:岂可一切拘于定月哉?(《梦溪笔谈》)译文:采草药哪能一切都用固定的时间限制呢?(3)介词“以”和事物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对象,表示“把……”时,常后置。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暗中会见张良,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他)。再如:三顾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屋里看我,把当代的大事拿来问我。又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译文: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三)。介词“从”字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也常后置。如: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译文:弟弟

跟着军队跑了,阿姨也死了。

(四)。比况短语,常后置。现代汉语中的比况短语是用“像……一样”或“像……那样”来表示的,文言文中用“若”字结构,是“若……”、“似……”或“如……”的形式

(1)“若”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A“若”字和名词组成的比况短语(若+名词)作状语时,常放在形容词谓语后面,说明主体事物的摸样,可翻译成“像+名词+那样”。如:细若蚊足。(《核舟记》)译文:像蚊子的腿那样细。B“若”和代词组成比况短语(若+代词)作状语时,常放在动宾短语后面,说明动作行为的方式和程度,可翻译成“像+代词”。如:求剑若此,不亦感乎?(《刻舟求剑》)译文: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太糊涂了吗?C“若”字和动词组成比况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可翻译成“像+动词+一样”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口,飞越一座座山峦。

(2)“如”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A“如”字和名词组成的比况短语(如+名词)作状语,常放在形容词谓语后面,说明主语的姿态或样子,可翻译成“像+名词+那样”。如: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辨日》)译文:太阳刚出来时像车轮那样大。B“如”字和名词性短语组成比况短语,常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方式,可翻译成“像+名词性短语+那样”。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译文: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再如:薄如钱唇。(《活板》)译文:像铜钱的边缘一样薄。

(3)“似”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如:布衿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多年的布衣像铁一样冰凉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孰等)或疑问语气词(乎、邪(ye))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用疑问语气词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曹刿)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如:

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狼》)

五、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一下几种。

1、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情况相当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⑵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岳阳楼记》)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

(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

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

1.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

(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罗敷年几何(几何:多大)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即无以)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用来…的)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有所:有…的(人,事,物)}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所:没有…的(人,事,物)}

吾欲之南海,何如?(何如,如何;若何: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故:因此,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莫非…吧)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者:有人…人)

问女何所思{何所…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孰若,与其…孰若:哪如,与其…哪如)

何陋之有(何…之有:有什么…呢)

然则向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

夫子何命焉为(何…为:有什么…还要…干什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合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具体如下: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两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随园主人授()以书。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子何恃而往?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彼不我恩也。

城中皆不知觉。

(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于是集谢庄精技击之少年。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5)状语后置句: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以上这些知识在学习古汉语时都应归类记忆。特别是倒装句的几种类型一定要记清楚,在翻译是要注意调整,此为考试之重点。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谓语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称心如意,几家能彀应是几家能彀,称心如意

(2)宾语前置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加何焉

我之谓也——谓我也(有之,是作标志,加强语气)

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

何苦而不平——苦何而不平(谁,何,奚,安作宾语时)

(3)介宾短语后置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乎东西叫嚣,乎南北隳突

倏与忽相与于遇于浑沌之死——倏与忽于浑沌之死相与于遇

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于诸侯闻达

(4)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者

闻道百——闻百道

北瞰隔山一重——北瞰隔一重山

中垂草莽者千尺——中垂千尺草莽者

2.省略句

(1)省略宾语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撰长书以(之)为贽

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

日光下澈(潭水)

可以(之)一战

(2)省略介词

余立侍(于)左右

既而下(于)西峰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局促(于)一室之内

(3)省略主语

参差荇菜,(君子)左右流之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在肌肤,(病)针石之所及也

触草木,(草木)尽死

(操蛇之神)告之于帝

(4)省略状语

(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5)省略定语

(鱼)影布石上

(鸟)毛羽(鱼)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以动(其)心忍(其)性

(6)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必以情(断之)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鼓之)

(7)兼语省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3.被动句

(1)“于,受…于”表被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3)“见,见…于”表被动

虽欲强聒,终必蒙见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帝感其诚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表判断句式

(1)“…者…也”表判断,是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夫战,勇气也

(3)“…者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没有任何标志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无他但熟尔2.固定句式

(1)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无宁:与其…不如)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如果不是…就)

(3)非人哉(不是)

(4)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5)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邪?

(宁…邪,表反问:难道…吗)

(6)吾射不亦精乎(不亦…乎,不也…吗)

使君一何愚(一何:多么)

罗敷年几何(几何:多大)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即无以)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用来…的)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有所:有…的(人,事,物)}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所:没有…的(人,事,物)}

吾欲之南海,何如?(何如,如何;若何: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臣是以无请也(是以,是故:因此,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莫非…吧)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有…者:有人…人)

问女何所思{何所…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孰若,与其…孰若:哪如,与其…哪如)何陋之有(何…之有:有什么…呢)

然则向时而乐耶?{(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

夫子何命焉为(何…为:有什么…还要…干什么)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1页 课程(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 (一)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安在沛公能急人之困也 D、何由知吾可也 4、选出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选出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 ) A、洞庭君安在哉 B、以勇气闻于诸候 C、青,取之于蓝 D、虽董之以严刑 6、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 D、百姓之不见保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何以能鼓乐也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此世所以不传也 C、夫水,智者乐也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0、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而诸侯敢救赵者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客有吹洞箫者 11、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句读之不知 C、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D、会于西河外渑池 12、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王语暴以好乐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13、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为大梁夷门监者②至于激于义理者不然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④忌不自信⑤见羽旄之美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一、初中英语特殊句式 1.— I visited the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last Sunday. —Why didn’t you tell me earlier? A.You did? B.I hope so. C.Have a good time. D.It’s kind of you.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上星期天我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是吗?(你去了吗?)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A. You did?你去了?; B. I hope so.我希望如此; C. Have a good time! 玩高兴点;D. It’s so kind of you.你真好心,根据句意及语境应选A。 考点:考查情景交际 2.—As a member of bus drivers, I am proud of Wu Bin. —___________. He is a hero in my heart. A. So am I B. So do I C. So I am D.Neither am I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作为公交司机的一员,我为吴斌感到骄傲。—我也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个英雄。根据句意“我也是”应用so+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结构,根据上文提示应 是 So am I ,故选A。 考点:考查固定结构 3. She is a good student, and works very hard, _________. A.So it is with him B.So does him C.so it he D.neither does he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她是个好学生,并且努力学习。So it is with him他的情况也一样.,根据句意,故选A。 考点:考查情景交际。 4.---Who is the boy ________ is playing football over there? ---The one over there? It’s Jim. A. who B. that C. which D. whom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在那里踢足球的男孩是谁?-那边的那个吗?是吉姆。该题为定语从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1)

温故知新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 也” (1)“,,,,,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 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明显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 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 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最新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最新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一、初中英语特殊句式 1.-I have an ipad and I put it to good use. -____________. A.So do I B. So am I C. Neither do I D. Neither am I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我有一个ipad,我很好地利用它。so do I 的意思是:我也这么做了。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同样适用于后面的人或物。助动词do 也可以换成be动词,could,can,does,did等等。结构:so+V+I/she/he/we/they。Neither用于对否定情况的也适用,本题是肯定的情况,故用so;原句中的动词是have,所以V应是do。所以选A。 考点:考查简略句。 2.— I visited the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last Sunday. —Why didn’t you tell me earlier? A.You did? B.I hope so. C.Have a good time. D.It’s k ind of you.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上星期天我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是吗?(你去了吗?)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A. You did?你去了?; B. I hope so.我希望如此; C. Have a good time! 玩高兴点;D. It’s so kind of you.你真好心,根据句意及语境应选A。 考点:考查情景交际 3.–-- We are not allowed to bring any snacks to the sports meeting. ---_____________. A.Neither are we B.Neither do we C.So are we D.So do we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句意:——不允许我们带任何零食去参加运动会。——我们也不允许。考查倒装句。(1)so+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主语!:前句主句做某事,此句主语也做了相同的事情(两件事);(2)neither+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主语!:前句主句没做某事,此句主语也没做相同的事情(两件事);(3)so/neither+主语+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是强调句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60267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者)“赵王之子孙侯者”(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5)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8)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或师焉 (9)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草行露宿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失期,法皆斩手巾掩口啼、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表对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表比喻)其一犬坐于前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潭西南而望" ⑥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 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以下待整理 3、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2)群贤毕至,少长贤集 (3)将军披坚执锐 5、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1)天下苦秦久矣:"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2)素善留侯张良 (3)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 学好文言文必须学会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那么,文言文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呢?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每种句式都有不同的用法,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以备: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九年级下册 《公输》 一.倒装句 1.起于鲁 2.宋何罪之有? 3.吾既已言之王矣 4.胡不见我于王? 二.省略句 1. 知而不争 2. 然胡不已乎? 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必为有窃疾矣 5.于是见公输盘 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

三.判断句 1.此为何若人? 2.必为有窃疾矣 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省略句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省略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鱼我所欲也》 一. .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

1.对曰:“小惠……” 2.问:“何以战” 3.必以分人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 6.又何间焉? 7.乃入见 8.小惠未徧 9.可以一战 二.倒装句 1.何以战 2.战于长勺 三.判断句 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 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倒装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美甚 3.吾孰与徐公美? 4.问之客曰 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 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9.皆以美于徐公 10.能谤讥于市朝 11.皆朝于齐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省略句 1.与坐谈,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 2、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 【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流水我好像要追不上,担心岁月不等我。】 (2)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从属晋国的情况下又从属楚国。】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傧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3)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项训练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中考英语专项训练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一、初中英语特殊句式 1. , volunteering is both a chance to help others and a good way to develop ourselves.So you'd better make time to volunteer. A.To my surprise B.To be honest C.To start with 【答案】B 【解析】 考查介词短语的辨析。后面内容是对volunteering的解释,属于事实。因此用To be honest (说实话)。 2.— Yuan Lihai brought up so many children! How great she is! —. A.So she is B.So is she C.So she does D.So does she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袁丽海带大了那么多的孩子,她是多么的伟大!-确实如此。so + 主语+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主语:某某确实如此,与上文是同一人。So+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主语:某某也如此,与上文不是同一人。但是他们的时态和上句保持一致。根据句意及结构,故选A。 考点:考查固定结构的用法。 3.—I didn’t go to the cinema yesterday. What about you? —____________, because I was preparing for the project all the time. A.Nor do I B.Neither did I C.Neither am I D.Nor was I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句意:—我昨天没有去电影院,你的?—我也没去,因为我一直在准备这个项目。根据句意及题干分析此题是过去也没去,表示“也不”的倒装,用neither来构成,且动词和上文保持一致,所以选B。 考点:考查倒装句的用法。 4.-- I’m doing my homework now. What about you? --_____________. A.So do I B.So am I C.So I do D.So I am.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我正在写作业,你呢?根据句意可知,这里考查的是陈述相同的肯定,需用so+助动词+主语。此处主句用的是系动词be,故A不对。C、D选项的意思是:我确实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又如: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

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学生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环滁皆山也。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12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3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 D.1/2、3、4/6/7/8/9 14、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15、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7、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8、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舍簪笏于百龄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19、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童子何知 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0、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21、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B.激于义而死焉被义所激而赴死。 C.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大王来何操?()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2、微斯人,吾谁与归?()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5、宋何罪之有?()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17、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

最新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经典1

最新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经典1 一、初中英语特殊句式 1.— Could you let me know yesterday? — Because the traffic was heavy. A. why did you come late B. why do you come late C. why you came late D. why you come late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你能让我知道昨天你为什么来晚了吗?—因为交通拥挤。宾语从句用陈述句语序故排除AB;据yesterday故宾语从句用一般过去时态,故选C。 考点:考查宾语从句。 2.(题文)--I think you are different now. --of course,times have changed,and . A.so have I B.so I have C.neither have I D.neither I have 【答案】A 【解析】 句意:——我认为你现在不一样了。——当然,时代变了,我也变了。“so+系动词(助动词或情态动词)+主语”结构,为倒装语序,意为“……也……”,此结构表示前句叙述的情况也同样适合后句的人或物,此结构中前后句的主语为不同的人或物;如果前一句是否定结构,就用neither+ 倒装结构;如果是对前面情况的一种肯定,主语为同一个人或物,就用so + 主谓结构。此句表示后者“我”与前者“时代”一样,也改变了,故答案为A。 点睛:so,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的用法。 so, 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为了避免和前一句话的内容重复,英语中习惯用so, neither引导的倒装句。 1. So+ be (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某人也是如此。 如:Mike has bought some foreign stamps, so has Bob. = Bob has bought some, too. Neither+ be (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表示某人“也不”。 如:Mother has never been to Japan, neither has Father.=Father has never been to Japan, either. 注意区分:So+主语+be(助动词,情态动词)。表示果真如此(赞同),请同学们注意与“so+倒装结构”的区别。 如:Mike is right in the classroom, so he is.=He is really in the classroom. 3.–I don’t understand the story in the new unit. What about you, Bill? –_____. A.Neither I do B.Neither do I C.So do I D.So I do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句意:——我不懂新单元中的故事。你怎么样,比尔?——我也不懂。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同样适用于后面的人或物,用neither/nor+系动词be/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或so+系动词be/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前面的句子是肯定句用后者,前面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