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章木林1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学习和课堂面授学习三个模块,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对教师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ESP;EGP;混合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规模不一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开始“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高,加上许多教师把自主学习和自学等同起来,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自主学习几乎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扰乱了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的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线学习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大学英语逐步由EGP 向ESP过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经历着深度改革的转型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理论为基础,构建ESP+EGP混合教学模式。

一、混合学习观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2]。它转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是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提升。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师生、生生以及人机互动,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也由原来的课堂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具备学习资源提供的灵活性、为个别化学习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学效率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3]。

混合学习强调通过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来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个性化差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许多老师将“自主学习”等同于“没有教师的上机学习”,导致“我国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同学没有确定学习目标、监控或评估学习的经历”[4]。针对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也发现,单纯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好,甚至比

1作者简介:章木林(1981-),男,湖南醴陵人,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与教学评价。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差,而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教学效果[5] [6]。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面授学习之间的关系,折中的办法就是将两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种模式进行整合,也即开展混合式教学,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这种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三范式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其本质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一种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7]。这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混合式学习不是课堂面授学习和在线自主学习的叠加式混合,而是“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是一种深度的混合式学习,可称之为整合式混合学习(integrated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以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需求分析和特征分析为基础,以特定的学习环境为前提,必备的要素包括完善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课件、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的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8],其中计算机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是载体,教师是灵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上述各要素融合起来,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余胜泉等认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主要有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四个主要环节[9];黄荣怀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由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四个关键环节构成[3]18。综合这些理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整合式混合教学模式可设计如图1所示。

图1:整合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GP+ESP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作为相关学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促进因素,信息技术还从课程的层面促进了学科教学改革。混合学习模式下,以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为主,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这取决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的程度应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匹配、动态调整[10]70。

(一)大学英语EGP、ESP之辩

多年以来,大学英语一直定位于基础英语(EGP)教学,但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在中学的全面实施,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迅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有望在高中大部分或全部完成,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基础英语应放在中学阶段完成,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定位于专门用途英语(ESP)。加上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开始压缩大学英语学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正从目前的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转移,并明确提出为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服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11],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的融合成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ESP教学有望成为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各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12]。可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至2010年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530所高校中157所(29.6%)有规定的大学英语选修课学分,一半以上的985工程院校开设了9门及以上的选修课,而80%以上的非211工程院校没有或只开设了4门及以下的选修课[13]。究其原因,尽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但近年来众高校纷纷开始学分制改革,大学英语学分多被压缩至10-14学分之间,甚至更少,而非211工程院校由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相对较弱,EGP必修课占据了大学英语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学分,因而没有更多的学分开设选修课,这些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以EGP为主。

即便在开设有选修课的高校,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是各类通识类(EGE)选修课程。不可否认,EGE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很有帮助,但它们无法满足学生在ESP方面的学习需求。许多学校“只强调基础英语的教学而没有系统的开设ESP课程,且ESP课程设置和ESP教学随意性较强,导致ESP的教学还处于零散的、自发的状态”[14]。ESP定位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组织管理松散[15],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仅将ESP作为EGP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显然已无法满足众多普通高校学生ESP学习的强烈需求以及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亟待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整合大学英语EGP和ESP课程,以扩大ESP教学的受众范围。

(二)EGP+ESP混合教学模式内涵

本模式中的ESP课程定位明确,属于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基础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因此专业性不宜太强,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传递和表达专业信息的能力为目标,教学任务主要由英语教师承担。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方法形成之前,我们必须坚持“EGP教学和ESP教学的先后关系”[16]。但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迅速发展,基于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环境已初具规模,学生可依托互联网、网络辅助课程和自主学习中心等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语言输入,课堂成为语言输出的主要场所[17]。也就是说,EGP的学习可以依托网络化的自主学习中心、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教师指导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可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EGP+ESP混合教学模式,同步进行EGP教学和ESP教学。在整合式混合教学模式(图1)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GP+ESP混合教学模式主

要包括EGP自主学习、EGP+ESP网络交互学习、ESP+EGP课堂面授学习三个模块,但这三个模块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混合式教学评价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图2)。

图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GP+ESP立体化教学模式

1. EGP自主学习与面授学习混合

EGP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英语语言共核以及听、说、读、写和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EGP课程内容可依托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大学英语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系统,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再辅之以其他教学多媒体课件、试题资源、英语影视资源、英语学习网站等课程资源,开展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强化语言基本技能。但EGP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众多普通院校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分级分类教学,比如第一、二个学期开展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EGP教与学,集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培养,第三、四个学期则开展基于混合式学习的EGP+ESP立体化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公布各阶段的EGP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等,学生主要在网络化的自主学习中心或者宿舍的个人电脑上在完成自学、自测、自评。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每周或每两周花1课时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所学,并对单元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解答以及学习策略的培训等。在这种“课下学习,课上展示”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着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和和促进者的角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学生每学习16-20学时,教师应给与至少1学时的辅导”,这1学时的课堂面授是检验和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和的关键,教师要精心组织,以便能充分发挥其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2. ESP内容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混合

内容教学法,即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是将特定主题和学术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同时进行、用语言讲授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教学理念。CBI指导下的ESP教学不再分割英语学习和学科主题内容学习,主题明确,增加了语言学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体现了英语的工具属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有多种,比如主题教学模式(theme-based instruction),保护式教学模式(sheltered content instruction)和辅助教学模式(adjunct language instruction)及其变体形式。针对本研

究中的ESP定位,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需求和学习兴趣,选择内容和难度始终的教学材料,开展ESP主题式教学或者保护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文献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讲授和各种主题相关的ESP特色词汇、句法,扩大学生的ESP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教师要特别主义提高CBI课堂的交互性,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或任务,避免过多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让课堂落入“教师一言堂”的俗套。因此,除基于内容外,ESP 教学还应基于任务和情境(context),开展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式教学(task-driven context-based instruction)。建构主义理论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交互合作最终实现意义构建。情境的创设,让ESP教学更接近于真实情境下的语言使用,更具真实性,而真实性正是ESP教学的灵魂,包括真实的语篇(authentic texts)和真实的学习任务(authentic tasks),真实性应体现在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培养上[18],真实的学习任务和真实的情境成为ESP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于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各种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ESP教学情境,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3. 网络交互式学习与网络探究式学习混合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些问题最终多数未能得到解决。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搭建立体化答疑系统,学生可将问题提交到答疑系统,等待老师或其他同学解答。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和回答整体公布到答疑中心,供其他学生参考。教师也可通过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除答疑功能以外,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的模块,教师也可通过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虚拟社区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可结合EGP 课程内容学习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话题,学生则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异步交互”式的主题讨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的理解,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针对ESP教学,结合课堂面授的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式教学(task-driven context-based instruction),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webquest)。Webquest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指导下,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报道、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ESP教学的“真实性”不谋而合。Webquest既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子自己承担的项目分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最终合作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对学生完成任务能其帮助作用的网站或链接,并给予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混合

由以上论述可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GP+ESP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的变革,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实践,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现状,需要有一套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

关于两者之间的比例,笔者认为各占50%较为合适。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可以是纯ESP测试,也可以是ESP和EGP知识的混合试卷,但应以ESP为主。EGP学习评价主要以在线测评为主,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测试题或者学校自建题库进行经常性的测评,在线测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20 %)。此外,网络平台所记录的学习时

间、网络答疑、网络交互参与程度也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5%)。对于ESP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式学习以及EGP课堂面授学习,我们可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作出全面评价(10%)。我们还可采用档案袋评价(10%),比如ESP阅读或写作档案袋,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努力程度等进行连续性反思。学生的考勤也应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5%)。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比例,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必须公正、清晰、一致,教师应在开展具体评价之前公布相关标准,并进行必要的说明、示范和指导,这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准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应达到的目标和水平。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同时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和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将ESP作为EGP、甚至是EGE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社会及学生,尤其是广大来自普通院校学生的ESP需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双主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将EGP学习主要放到网络化的自主学习中心完成,为ESP教学争取了更多的学分和时间。不过,ESP+EGP混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导,否则容易出现自主学习与面授学习的简单混合,而非有效整合。此外,本文只是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混合学习等相关理论进行了ESP+EGP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该模式如何应用于教学、效果如何、有何实际问题,有待于今后应用于教学实践加以检验,对此笔者将另外行文探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6.

[2]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 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荣怀,马丁,等.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 9-14.

[4] 张玮. 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管理模式构建[J]. 电化教育研

究,2009(1):74-75, 81.

[5] 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 外语界,2006(3): 32-37.

[6] 陈坚林. 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 外语电化教学,2005(4):

9-12,49.

[7] 何克抗. 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4):22-26.

[8]田富鹏,焦道利.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4]:63-65.

[9]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J]. 中国大学教育,2005(10): 50-56.

[10] 顾世民.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J]. 外语电化教

学,2007(3): 67-72.

[11] 蔡基刚.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609-617.

[1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要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 王守仁,王海啸.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

中国外语:2011(5): 4-17.

[14] 邓俊. 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06(7): 154-157.

[15] 谷志忠. 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 外语电化教学,2010(3):25-28.

[16]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 22-28.

[17] 陈冬纯. 构建立体化英语自主学习导学和监控体系——基于英语网络辅助课程的实践

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1(4):10-15.

[18] 秦秀白. 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

行性[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 79-83.

Research on IT-based ESP+EGP 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Abstract:Integration of IT into curriculum has emerged as a new study focu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T-based ESP+EGP 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l involves three stages, namely student autonomous learning, internet-based inter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based face-to-face learning, which form an organic whole through 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By integrating teacher guidance and learner dominance, this models helps develop students’autonomy and meet the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on the other hand, it requires that teachers be informed in applying IT into teaching.

Keywords: IT; ESP; EGP; Blended Teaching & Learning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外国语学院

电话:156********

邮箱:45184794@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2503136.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