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农村小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缺失

论农村小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缺失

论农村小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缺失
论农村小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缺失

论农村小学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缺失

荆生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农村儿童未来发展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历史重任。它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但在现有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这种特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陷入了忽视农村教育的文化职能、唯城市化取向、寻求突变等改革的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须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消除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增加对乡村少年的人文关怀。

我在农村小学当过两年语文兼班主任老师,对于农村小学的现状比较了解。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农村小学的阻力非常大,在学校硬件设施,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基础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缺失。

我所在的农村小学的现状基本如下:

一.办学条件失衡

一类是,中心小学所在地的完小,交通相对比较便利,教学设施较强,通过近几年的普九达标验收,各功能室基本齐备(电子备课室和语音室没有),硬件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第二类是村级完小,教学设施较落后,只有一个微机室,但电脑早已淘汰,学生的微机课只是形同虚设。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功能室。光盘播放室和卫星接收室的设备在教室安装着,很不方便,设备经常出毛病,不能正常运转。没有篮球架,只有一个乒乓球案,还是今年刚刚上马的,有图书而没有图书室,还好,最近购置了图书架,图书进了教室。第三

类是村级初小,教学条件更差。我学区现有两处初小,其中一处是一至三年级,硬件建设基本和村级完小一样,另一处是一至二年级,没有任何功能室和教学设备,只有两名教师。从办学条件(硬件)看,我学区存在着巨大差异,严重违背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政策。

二.师资力量堪忧

1. 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老龄化严重。

我学区共有26名教师,分散在两处完小,两处村小。其中有三处学校的一二年级还是大包班,另一处接近包班。我学区近十年基本没有增添教师。相反,陆续有很多教师调入县城。现在我学区教师数量是全镇各学区最少的。近三年将有三个教师退休,上级补充教师的可能性也不大。现有教师中,50岁以上的5人,45—49岁的6人,40-44岁的8人,35—40岁的7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偏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后备力量不足。

2 教师素质较低

我学区小学教师的起始学历较低,知识结构不完整,观念陈旧,专业化程度极低。第一学历是初中的有5人,第一学历是高中且属于民师转正的5人,第一学历是中师的16人。虽然现在95%的教师达到了专科或本科,但文化素质远远不够,学历与能力极不相称。由于教学点分散,教师数量较少,很多教师担任多个学科,两处完小都只有一个英语教师(三至六年级一个人教,还担任其他工作),音体美微机和各功能室没有专职教师。教师专业水平低,严重影响教研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观念滞后

尽管现在各校在大规模地开展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学校成天叫喊素质教育,实则还是搞的应试教育,没有理解新课改的实质,只学到了新课改的模式。有的教师嘴上满挂课改,实际还是满堂灌,什么研究课、教改课等,只是做做样子,应付检查而已,微机,多媒体语音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除少数教师使用以外,相当部分教师从未沾边。

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低,教学点分散成为阻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桎梏。合班并校不失为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和师资的好办法,但合班并校并非易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群众的认可,更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解决教室、交通,食宿,安全及师资等系列问题。盲目的合班并校,搞大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可能会引发综合症。

这些条件下搞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我认为解决的办法应该是这样的:

1、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有效投入。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切实把教育列入基层党政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考察、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财政年度预算中,要优先保证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

施建设、现代化教育设备和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的配置。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继续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要改变拨款方式,变通拨款途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各校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2、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壮大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目前,我县已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制,这一制度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今后,还要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发放特殊津贴,提高收入水平,鼓励农村教师扎根基层,多作贡献。严格控制教师的无序流动,特别要严格控制农村走向城里的所谓“借调”,从而使教育师资水平趋于相对平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争取尽快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在新招教师不到位的情况下,考虑让一部分教师转岗培训,拨专款用于农村小学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教师的脱产进修,从而满足农村小学教育需求,使“开足开全课程”能成为现实,使学校教学设备能有效利用。可以探索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和优秀教师共享制,制定县城富余教师支持农村的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总之,农村小学各方面的缺失全面提高才有利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现在的农村教育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不能执法站城里学校而忽视了农村基础教育。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教育给予更大关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才能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保学控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发展对策。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农村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02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990亿元人民币,比1997年增加了1.3倍;三是一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对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2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据统计,在贫困农村地区,校舍的危房率竟高达百分之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摆脱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缩短农村基础教育同经济发展的距离,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机制的教育体制。" 1、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偏颇与脱离农村实际。目前农村教育重职教轻普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陶行知曾说过:“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泸县中峰学校李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在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 农村人口还是我国主要的,我们绝不能忽视农村的教育发展。身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在几年来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使农村的学生受益非浅。诸如: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好了,他们不再畏惧老师,不再畏惧考试,敢于直言。学生的想像力也丰富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还是考试的机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还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重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者,期待着真的教育课程改革的来到。 而课改的主题是学生与教师,而重点的人物是教师。 一,教师与课改,教师与学生; 教师们在接受了新理念后,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的使用外在的动力,徒劳无功。 新教育理念强调要重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农村的课堂上,我们随处可见教师们努力地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讲故事,游数学王国,闯关游戏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确实收到了实效。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发现过多的采用外在的动力刺激学生,反使学生只知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而忽视数学本身的魅力且这种外在的刺激无法长久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过多的鼓励与赞扬,适得其反。 “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词语,你在课堂上随时可听。不错,我们是要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放在首位,是要尽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地让学生享受成功感。但过多的滥用鼓励与赞扬,却只会使学生麻木、盲目,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 3、过急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 讨论与交流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利于学生接收多方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必须经历学生“独立地思考——组织语言——表达”这一过程。这就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见的却是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学生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这样不加思索的讨论、交流非但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反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做为一名农村教育实践工作者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贯彻实施新课程,努力地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海尔希望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始终按照课程改革理念、方法,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落实。从思想上重视,理念上更新,行动上落实,总结中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学校从校长到教导处、教科室、各科教研、备课组,各级部署,层层把关,全面落实实施课改工作。 2、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得广泛支持,形成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 二、全员学习,整装待发走进新课程。 1、改革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等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著作。我校领导还要求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有关该方面的著作,并亲自挑选书本买来人手一本学习,学习蔚然成风。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局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几年来,我校选派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参加县市的培训。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培训,也有课堂教学观摩,受益匪浅。回校后,利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向全校老师传达有关知识,或者交流学习感受,或者谈论课堂反思。我校还坚持年级组每周周一半小时的活动,各年级以学科为小组进行。讨论教学中的疑难点,集体备课,集体学习,集体谈论,交流反思等等,效果明显。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组织本学年的课程。 每年秋季开学,我校领导总是认真学习本学年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任课老师特别市专职教师。在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上的教师安排尤为重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目前,农村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教育观念尚未转变。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在农村,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养孩子给吃给穿就行,教育是老师的事,自己没有教育的责任。 二、教育态度不明朗。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缺少严格的要求。如今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很多长辈把孩子视为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他们舍不得孩子受一点苦,不能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严格的要求。作业马马虎虎的同学,懒惰不做作业的同学,其父母都是这样。他们的爱毫无原则,没有分寸,最终是害了孩子。 三、教育方法不对头。有些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就是他唯一的希望,但是方法不对头。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单纯使用暴力,出口就骂,抬手就打,致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了伤害。有的家长无休止地逼迫孩子学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取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其结果是无助又无奈。 (二)差距问题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和经济条件限制,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这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造成了城乡人才的不平等竞争,使我们的社会就业机制难显公平。 (三)师资问题 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在农村基层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

教师就地转正,甚至有很多还是代课老师,许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基础较差;还有一些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种田,没有把精力全花在教学上,有的甚至把教学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搞其他赚钱的行当当成主业;这些老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些乡村小学只开语文、数学等主课,体育课就算开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到校园里溜溜、玩玩,只要不打架就行。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等课程就只发课本给学生,很少上或者根本就不上。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保持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资源分配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薄弱学科的教育也令人堪忧。由于历史原因,;中小学的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教师90%都是非专业毕业,半路出家勉强应付教学工作,中小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给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素质教育带来了困难。致使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徘徊不前,难有突破性的飞跃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缺乏扎根山区教育的奉献的精神。当前我们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过大。我们曾对全镇中小学教师现状开始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身体心理问题高于正常人群,教师健康亮起了“红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突出,明显高于其他成年人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半数以上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不少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明显。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三、新的职称评聘,给教师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之间合作力度减少,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人际关系日趋紧张复杂;而对初级职称的教师来说,升中级或高级前途渺茫,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已实施的绩效工资又让职称评聘无望或是即将离退休的教师忧心忡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完整版)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跟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

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 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 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 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 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 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 不同,所以,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调研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周鑫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

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名词解释 课程结构(52-53) 课程目标(53) 课程功能(5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7) 校本课程(72) 课程实施(102) 课程评价(129) 简单题 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5—8)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21—2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6—3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7-4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建有哪些特点?(65—66)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哪些特征?(67) 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84—85) 我国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怎样的?(112—113)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34—135)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38—13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158—161) 论述题 如何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41—49) 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87—89)

发展性课程评价有哪些基本特点?(135—137)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173—17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校本课程 2、条件性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 4、教育行动研究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 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4、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与问题。 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2、试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试用课程资源的有关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片断)。 活动名称《我是小管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组织了《我是小管家》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887-76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 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教育行政化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

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中改革重点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如何

————————————————————————————————作者:————————————————————————————————日期: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如何“非农”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陈诉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所面对的一些问题,并对相关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教育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底子薄弱,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加紧建设的重点。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也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女童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代课教师尚占一定比例,教师负担较重,师生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基础教育开展的不足严重导致我国农民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最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基础教育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关键。 二、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受到方方面面特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系统结构缺陷制约政策效用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都是作为其他社会政策的必要补充或者以突出问题的应对措施的身份出台的,并未形成一套健全的围绕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系统化发展的长效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