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导读:关于倒装句状语后置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课程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 ——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第一课时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教案 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赵明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去。 教学难点: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的语法归位 学法引领 1.思想方法:从典型例句中归纳句式翻译特点、方法,运用到语句翻译中。 2.关键指点:宾语前置句的语言标志

教具使用: 多媒体PPT课件 学程引领 学程一、导入 从初中学习文言文开始,我们就开始接触文言句式,进入高中后,文言句式更是我们的学习重点和重要考查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这方面的复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学程二、回顾文言句式的分类 问题1:常见文言句式有哪几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倒的读音强调:dào,好多同学习惯读第三声,应改正过来) 问题2:什么是倒装句?(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情况的句子。倒装句是相对于顺装句而言的)) 问题3:句子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主干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修饰成分:定语+ 状语+ 补语 问题4:顺装句中的语法顺序一般是怎样安排的呢?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如果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叫它们是倒装句。 倒装句的分类:

宾语前置 倒装句:定语后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的这个语法公式,这对以后我们学习倒装句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弄清它的分类及前置规律 学程之三 (一)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学生先自主练习并尝试总结规 ①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沛公安在?在安 ③客何为而来? 为何 总结分析句子的特点: 1、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动? ①是疑问句;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总结规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奚、曷、焉、盍”等。)练一练(小试身手): 2、必须具备的条件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语文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

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中语文文言文状语后置句整理新选.

状语后置句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荆轲刺秦王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鸿门宴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 具告以事。 良曰:“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仕宦于台阁 兰亭集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赤壁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游褒禅山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必修三 琵琶行 “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歌以赠之。 寡人之于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劝学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过秦论 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师说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 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得罪于大王(于大王得罪) 苏武传 为降虏于蛮夷。(“于蛮夷为降虏”。) 张衡传 游于三辅(于三辅游) 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是,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倒装句 【教学设想】: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除了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经常涉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因此,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常常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句式的特点。倒装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的一种,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内出现的一些倒装句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倒装句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辨识这种句式,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句式逐渐地接触,有所了解,但是缺乏整体认识和知识的归纳。所以,在初三下学期,引导学生复习典型的例句,归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学会鉴别倒装句。 2、借助倒装句特点,结合语境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教学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古人说话有时候会颠倒着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中,作者说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忌不自信。 像这种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倒装句。今天我们要复习和探讨的就是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知识准备。 (一)倒装句----即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二)句子成分及构成: 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 附属成分(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例句: ①水鸟梳理羽毛 主谓宾 ②我相信自己 主谓宾 句子成分------由词或短语充当 主语和宾语常用词或词充当。 谓语常用词充当。 (三)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水鸟梳理羽毛。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把这种句子叫做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一是必须有代词(或代人或代物)。 其格式为:主语+否定词(不、未、莫、无、毋、非、弗)+宾语(代词余、吾、我、尔、自、之、是)+动词。如: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同学能否再举例: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④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

⑥我无尔诈,尔无虞我 ⑦良人未之知也 注意 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便是否定句,也不是宾语前置句;有时是否定句,宾语也是代词,但这个句子也不一定是宾语前置句如: ①未绝鼓声.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⒈宾语在动词前.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代词谁、奚、何、曷、安、胡、恶、焉)+动词。如: ⑴沛公安在? ⑵大王来何操? ⑶牛何之? ⑷彼且恶乎待哉? ⑸吾谁敢怨?

请同学们思考后再举几例: ①问女何所思? ②彼且奚适也? ③皮之不存,毛将焉存?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之二虫(蜩与学鸠)又何知? 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⑦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⑧乐夫天命复奚疑? 2.宾语在介词前即介词宾语前置 其格式为:主语+宾语(疑问代词)+介词+动词。 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谁为哀者? ③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④()何以知之?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⑥国胡以相恤? 请同学们商量后再举几例 ①何以战?

文言句式倒装句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何”,疑问代词。“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要前置:例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日 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

初升高语文文言之特殊句式(倒装句)

高中语文衔接之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谓语: 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_____。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状语: 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 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3、符号:单书名号〈〉。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一、把下面各词填入下表: 校园繁忙北京积蓄三万豁亮诚实中间哪里 瞻仰战场颓唐夜晚二分之一斤朵驾驶 那里自己坚固起来大伙政治希望

特殊句式答案

粤教版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复习资料(特殊句式) 一、分析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恐年岁之不吾与:吾,宾语前置 2.肇锡余以嘉名:以嘉名,状语后置) 3.纫秋兰以(之)为佩: 省略句 4.誓天不相负:“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5.君既若见录:“见”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6.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句 7.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 8.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 9.便复在旦夕: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 10.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11.同是被逼迫:被动句,“被”式 12.渐见愁煎迫:被动句,“见”式 13.出置南窗下:省略句,“南窗”前省略介词“于” 14.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式 1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 1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判断句 17.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18.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1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20.输来其间: 被动句 21.函谷举 :被动句 22.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 23.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 24.钉头磷磷 :定语后置 25.瓦缝参差 :定语后置 26.管弦呕哑 :定语后置 2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8.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29.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0.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1.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3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 35.剽掠其人 :省略句 36.可怜焦土 :省略句 3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省略句 38.游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后置句 3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4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41. 寄蜉蝣于天地:介词结构后置句 42.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结构后置句 43.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结构后置句 44.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45.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46.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47.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48.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9.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50.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51.苟非吾之所有:判断句 5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53.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5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句(省主语“余”) 55.借书满架:省略句(省主语“余”) 56.吾儿,久不见若影: 省略句(省主语“吾”) 57.使不上漏:省略句(省兼语“之”) 58.明月半墙:省略句(省谓语“照”)

文言文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后置,实际上就是“置动词后”。之所以是“后置”,其主要的参照物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若有放在谓语(动词)后的现象,则谓之。 第一:找出(准)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谓语动词) 为什么要找出和找准动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所以只要把谓语(动词)找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 ①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③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上面四个句子的关键动词分别为:①得②贤③战④申 第二:掌握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的规律 上面说了:状语是专门用来修饰谓语(动词),而如果是状语后置的情况,它一定要符合这么一条规律“谓(动)+(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成后置的“状语”了。实际就应该是: “谓(动)+(宾)+【介+名】” ①得双石于潭上 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作“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根据上面两条,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于潭上】得双石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结合规律判断:“贤”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弟子”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师不必【于弟子】贤 ③赵尝五战于秦 结合规律判断:“战”应该是“谓语动词”,“于”是“介词”,“秦”是“名词”。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也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赵尝【于秦】五战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合规律判断:“申”应该是“谓语动词”,“之”作“宾语”,“以”是“介词”,“孝悌之义”是“名词性结构”。由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成:【以孝悌之义】申之 可见,只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这些规律,并且有意识地在课文中寻找和总结,那么,轻松学会“介词结构后置”这一语法现象就指日可待了。

高三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阅读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学案 一、【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式类型及其用法,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定语后置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1. 2.定语后置小结 (1)用“者”的后置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2)用“之”使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3)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3.学以致用: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B )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村中少年好事者。 D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三、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2.状语后置小结 (1)用“于” “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格式: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2)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格式:动十以十宾 3.学以致用: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C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 .风乎舞雩。 C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巩固链接 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师旷琴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衣襟)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日:“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日:“释之,以为寡人戒。”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古文句式解析之倒装句

古文句式解析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解之倒装句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详解之倒装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

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第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

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2009-09-11 23:08 1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2状语后置 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 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状语后置)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翻译) 一.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5.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6.沛公欲王于关中。 7.具告之以事。 8.良曰:“长于臣。” 9.得复见将军于此。 10.以其无礼于晋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佚之狐言于郑伯 1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4.徘徊于斗牛之间 15.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16.当于欣于所遇。 17.终期于尽。 18.不能喻之于怀。 1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 20.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1.请辞于军 2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4.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2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7.相与枕藉乎舟中 2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9.转徙于江湖间 30.申之以孝悌之义 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3.学于余 34.不必贤于弟子 35.耻学于师 3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7.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38.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9.翱翔蓬蒿之间 40.为降虏于蛮夷 41.何以复加 42.得罪于大王 43.使不辱于诸侯。 44.请奉盆缶(于)秦王。45.果地震陇西 46.讽议(于)左右 47.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