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8-07-25

作者简介:黄吴静(1983 ),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韩 峰(1983 ),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学术新论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

黄吴静 韩 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每个一过程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榜样教育信息资源。深入学习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榜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观察学习;过程;榜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8)11-0051-02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吸取了认知发展理论的某些观念,成为当代较有影响的行为主义理论流派。观察学习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所谓观察学习,也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从而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由四个密切相关的过程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这四个过程的每一过程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榜样教育信息资源。深入学习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榜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一、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

过程,这四个过程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它决定了观察者在大量行为面前观察什么、学习什么、最后形成何种品行。这个过程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制约:首先,观察者的特征。观察者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已经形成的知觉定势和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到观察者的注意力,使观察者选择一些

信息而放弃一些信息。观察者对榜样行为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他是否集中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如果他认为榜样行为很重要,就会集中注意力,反之则会分散注意力。其次,观察对象的特征。一般而言,成功、威信、具有个人魅力的榜样模式较之失败、普通的榜样模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再次,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接触密切,或两者的相似处较多,那么观察者对观察对象就容易产生认同和模仿心理与行为。例如,同类群体中的优秀成员较之其他无关联群体的成员更容易引起本群体成员的注意和模仿。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将示范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或语言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班杜拉认为,个体对模仿对象予以注意并观察其行为后,需将观察到的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并使这些特性与个体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而保留在记忆中,用以指导个体今后的

行为。

3.再现过程

再现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行为的过程,即观察者在行为实践中复制所观察到的榜样。观察者只有努力将观察到的良好示范行为运用于自己的实际行为中,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才能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否则就只是以记忆表象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而失去了观察学习的真正意义。可见,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不仅强调观察认知,还强调行为实践,是一种知行统

51

一的理论。

4.动机过程

班杜拉把示范行为的习得和示范行为的操作做了重要区分,认为只有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示范行为的操作才会出现。这也就是说认知与行为相互区别,由知到行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动机或激励过程,而并非一种自觉过程。动机是联系知与行的重要桥梁,而影响这一 桥梁 的因素又有三方面:首先,外部强化,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强化。比如学生预期行为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就倾向于操作经过观察而获得的行为,相反,则会削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其次,替代性强化,指通过观察别人而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受到强化。比如,当看到别人的成绩和努力受到赞扬与肯定,自己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反之,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批评或处罚等,自己就避免产生类似行为。所以替代强化实际上是指直接强化作用于榜样,榜样起到替代作用而对学习者行为构成强化。再次,自我强化,指按自己设定的标准行动时,行为者以自我支配的方式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它是通过成人向儿童提供行为标准,对达到标准的行为给予表扬,对未达到标准的行为予以批评的方式,使儿童掌握教育者所提出的行为标准,从而用自我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往后,儿童就会形成自我评价的标准,并用它来调节自己以后的行为。自我强化时依据的是自我评价个人标准。[1]

二、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

深入学习观察学习的理论,可以挖掘出许多与榜样教育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仍对我国今天的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1.注意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榜样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征出发,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优化榜样的选择,创设良好的交往互动学习环境

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受到观察者的特征、观察对象的特征、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反映到榜样教育中,就表现为榜样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教育对象的注意。教育对象作为一种观察者是榜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榜样教育能否在教育对象身上发生作用,其前提条件就是教育对象是否接受、认同榜样及其行为。因此,榜样教育首先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规律,使榜样教育具有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需求。榜样作为一种观察对象或示范活动,也对榜样教育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里应对影响观察学习过程的另两个因素,即观察对象的特征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作整体性的理解。即树立的榜样要有显著的特征,能吸引人的注意,同时能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易于使教育对象同榜样产生互动,从而产生认同感和模仿心理与行为。这就要求榜样教育一方面要优化榜样的选择,尽可能从同类群体的生活实际中选择那些可信、可亲、可敬、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成员成为榜样;另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交往互动学习环境,在榜样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动的良好交往关系,使教育对象在创设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交往互动活动中,选择接受榜样的良好精神品质。[2]

2.保持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榜样教育要深入挖掘榜样行为的精神内涵,提升教育对象对榜样学习的理性认识榜样学习同观察学习一样,也须经历一个记忆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和行为内化的过程,它为行为再现做准备。人脑需要将观察到的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才能形成记忆。这与行为的特征有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行为作为人的外部表征可以千变万化,但隐含在行为中的精神内涵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相同的精神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经由不同的人就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因此,观察学习一种行为,抓住了这种行为的精神内涵就等于抓住了这种行为的本质和要学习的精髓。因此,在榜样教育中,要帮助教育对象在理解榜样行为的基础上,从榜样行为中抽象出一般的精神内涵,如民族传统精神和品质、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意识和观念等,从而提升教育对象对榜样学习的理性认识,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准则。

3.再现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榜样教育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把落脚点放在教育对象的行为养成上

再现过程的理论强调实践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观察学习的习得只有见之于行为实践后才能使观察学习具备完整之意义,榜样学习亦是如此。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青少年将对榜样的认识与理解转化为日常的学习、生活行为。因此,榜样教育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教育,不是仅仅以提高认识为目的,而是要求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教育。榜样教育不是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实践教育,在进行必要的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的活动之后,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实践锻炼、行为养成方面。因此,榜样教育不仅要帮助教育对象掌握榜样行为的精神内涵,更要为教育对象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创设能够模仿学习榜样行为的情境,使教育对象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到榜样言行的精神内涵,形成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意志考验,在经过行为反复强化的基础上,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转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2]

4.动机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榜样教育要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手段,充分发挥外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的作用,给教育对象践行以最大的动机激励作用。

(下转第78页)

52

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矢志不渝地去追求。无数革命先烈为履行他们的入团、入党誓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大学生作出了诚信的榜样。此外,经常在大学生中开展 无人监考,无人作弊 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无疑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武铁职院学工处从200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以来,坚持组织全院学生进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给许多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建立大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做到监督促诚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4]。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诚信教育中,一方面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促使学生自觉地践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这就要求高校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诚信状况纳入评价体系之中,给予及时的、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做到监督护诚。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定学生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三是制定诚信赏罚制度,将评估结果与赏罚机制联系在一起,且与评优评奖挂钩,通过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明辨是非,坚持诚信行为,克服失信行为。对评优、评奖或入党的学生实行公示制度,凡是有考试作弊和其他失信行为的学生,一律取消评优评奖和入党资格,直到其切实改正错误为止。四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将其每个阶段的诚信评估结果及赏罚情况记入档案,并在学生毕业时将诚信档案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帮助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使大学生的信用状况与就业挂钩。

总之,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切实加强大学生生的诚信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的诚信素养,这是确保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卫中.课堂表现记入学业总分[N].楚天都市报,2006-09

-11,(7).

[2] 吉林大学改革职称评定制度[EB/OL].天网在线,2005-07

-06.

[3]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0.

[4] 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接第52页)

动机在观察学习中是联系知与行的重要桥梁,在榜样教育中也是如此。教育对象在榜样学习中习得的精神不会自觉地实施到行为中去,而是需要有充分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作为催化剂,才能促使榜样行为践行的产生。而榜样教育中践行的动机也会像观察学习的动机一样,受到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榜样教育中,一是要加强外部强化,也就是要对榜样行为的学习者和践行者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和激励,强化其榜样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象的个体意识要成为持久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两次的短期行为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多次行为的重复才能达到。要使教育对象对榜样行为的践行保持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就不能忽略外部嘉奖等强化因素对人的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社会应形成对榜样行为学习者的肯定性评价,使教育对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肯定和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光荣感,对自己的精神追求无怨无悔,以此营造出榜样可持续性发展的舆论环境。对于能够自觉践行榜样行为的教育对象,社会应该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方面给予激励和保障,建立赏罚分明、切实有力的激励、保障机制;[3]二是要加强替代性强化,也就是社会要给与榜样以应有的重视和照顾,构建起全社会崇尚、保护榜样及其行为的良性学习环境。只有当榜样及其行为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教育对象才会产生同样行为的动机,但如果榜样只是表面一时风光,实际生活却窘迫难当,就会降低教育对象学习榜样行为的动机。因此,社会在树立榜样之后还应给与榜样以持续的重视和照顾,保护榜样的正当权益,真正关心榜样的成长、进步与生活,为社会树立愉快、健康、幸福生活的现代榜样形象,为榜样教育营造良性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

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2] 万美容.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

青年研究,2006,(9).

[3] 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

2006,(2A).

[4] 钱云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镇江

高专学报,2004,(7).

7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