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

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

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5.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用镜质体的油侵反射率表示常用符号为R。

16.含煤岩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17.成煤沉积体系:

18.含煤沉积旋回:煤系的旋回结构是煤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19.含煤盆地煤盆地: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术语,其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聚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20.聚煤盆地: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21.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广大地区,虽经后期构造和侵蚀作用的分割,但基本上仍连成一片或可以追踪,常常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2.拗陷型聚煤盆地

23.断陷型聚煤盆地

24.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是指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与含煤沉积同期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形迹,又称聚煤期古构造。它包括同沉积褶皱和同沉积断裂两大类。

25.聚煤作用:是指在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有利的条件下,泥炭聚集而最终形成煤矿床的作用。

26.聚煤规律(或称煤聚积规律):则是指的是由于古植物发育与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聚煤作用总是在盆地的一定部位发生,在时空上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

27.富煤带:是指同一煤炭剖面中煤层发育较好、相对富集的块段,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即是说的是出现于一定的古地理、古构造部位的煤层相对富集带。28.富煤中心:是指在富煤带内煤层总厚较大的部位或聚煤作用长期持续发育的部位,也称富煤带最富的部位。

29.煤层气:含煤岩系中形成的天然气,泛称为煤成气。

30.生长断层:聚煤盆地内的生长断层主要是指分布于沉积盖层中的大量低级别同沉积断裂,是发育于未固结沉积物中的塑性变形。

31.腐植化作用:是泥炭化过程较为重要的作用,它不是一种生物作用,而是在泥炭表面或近表面的泥炭形成层中,由缓慢的氧化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化学作用,其结果是腐植物质的形成。

32.煤的变质梯度

煤的变质梯度:指煤在地壳恒温层之下,每加深100m煤变质程度增高的幅度。

二、基本理论与机制

(一)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及其依据

1.原地生成说或称为“原地堆积说”及主要依据。

2.异地生成说(异地堆积说)及主要依据。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及主要依据。

对于植物残体的堆积方式存在着原地生成与异地生成的不同观点。

1.原地生成说或称为“原地堆积说”

原地生成说认为,造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

主要依据:

⑴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

⑵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

⑶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

⑷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

2.异地生成说(异地堆积说)

异地生成说认为,泥炭层形成的地方,即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瀉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其依据:

①在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

②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

③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

④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

⑤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等。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

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如河漫滩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受河水泛滥的影响,以及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和重新堆积现象。为“微异地生成”或“亚原地生成”(Stach等)。

在微异地生成的煤片中:

①常见植物结构组分破碎;

②微细斜层理和微波状细层理;

③各种煤岩显微组分的碎屑体和原有植物组织的氧化现象;

④大量矿物杂质的混入等。

(二)泥炭沼泽的类型及特征(结合盆地或沼泽基底沉降或水面升降与泥炭面之间的关系)

1 .低位泥炭沼泽还称为富营养泥炭沼泽。表面是原有的地表低洼形态。特点:①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丰富水源补给;②矿物质养分丰富;③沼泽为中性或微碱性,pH =7~7.8 ;④植物需养分较多,种属较丰富。形成的泥炭(或煤层)特点:①灰分较高;②沥青质含量低;③焦油产出率较低。

2.中位泥炭沼泽①泥炭沼泽的表面趋于平坦或中部轻微凸起;②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水分和养分被部分吸收达到中心地带时,潜水位变低、营养状况变差;③泥炭层也

处于中性到微酸性;④植被以中等养分植物为主。

3.高位泥炭沼泽①沼泽的营养差异大:边缘部分易得到周边流水携带的营养,中心部位则难于得到,使中心地带出现贫营养植物。②植物遗体的分解速度差异大:中心地带植物残体分解慢,泥炭增长快,形成中部高出周边的剖面形态。③仅靠大气降水补给;④植物多为草本或苔藓类,种属较单一。

(三)成煤作用及其阶段(阶段划分依据)。

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成煤作用的阶段:

成煤作用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一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就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泥炭化阶段或腐泥化阶段。

②当已经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入第二个阶段—即煤化作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是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四)成岩作用机制及特点。

成岩作用机制

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的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被埋藏于地下:

①压实、脱水、增碳;

②游离纤维素消失;

③凝胶化组分逐渐固结;

④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

据stach认为,这种作用大致发生于地下200~400m的浅层。

成岩作用特点

A、成岩作用的化学作用结果

①泥炭内的腐植酸、腐植质分子侧链上的亲水官能团,以及环氧数目不断地减少,形成各种挥发性产物;

②碳含量增加,氧和水分含量减少—脱水。

碳元素(C)主要集中于稠环中。稠环的结合力强,具较大的稳定性。

B、煤的物理煤化作用

主要是发生了物理胶体反应,即成岩凝胶化作用,从而使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木质纤维组织,不断转变为腐植酸、腐植质,使已经形成的腐植酸、腐植质变为黑色具有微弱光泽的凝胶化组分。

成岩作用中,丝炭化组分和稳定组分也发生变化。

(五)煤的变质作用机制及特点。

煤变质作用特点

①腐植物质进一步聚合,腐植酸进一步减少,使腐植物质由酸性变为中性,出现了更多的腐植复合物;

②失去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如羧基—COOH和甲氧基—OCH3)。

③结束成岩凝胶化作用,形成凝胶化组分(煤岩);

④植物残体己不存在,稳定组分发生沥青化作用。

(六)煤化作用跃变机制及其特点。

(1)第一次跃变(Ⅰ):发生在长焰煤开始阶段

(Cdaf=75%~80%,Vdaf=43%,镜质体反射率Romax=0.6%),与石油开始形成阶段相当。即与生油阶段相当。特点是:发生沥青化作用:生成沥青质。沥青化作用是指壳质组(包括藻类体)和镜质组在煤化过程中形成沥青质,即石油型烃类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起始于硬褐煤阶段(Rom为0.5%),持续到早期肥煤阶段(Rom=1.2%)。

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各种含氧官能团逐渐脱落,在Rom=0.6%以前主要析出CO2和H2O;当煤化作用达到Rom=0.5%~0.6%阶段,芳香核稠环上开始①脱落脂肪族和脂肪族官能团和侧链,②形成以甲烷为主的挥发物,开始了生成沥青质的沥青化作用。

(2)第二次煤化跃变(Ⅱ)出现在肥煤到焦煤阶段 Cdaf=87%,Vdaf=29%,Romax=1.3%。镜质体反射率Romax=1.3%对应于石油的“死油线

特点:

①煤中甲烷的大量逸出,释放出大量的氢。富氢的侧链和键的大量缩短及减少;

②煤的比重下降到最小值;

③煤的显微孔隙度逐渐缩小,水分减少。

到焦煤阶段(Cdaf=89%,Vdaf≈20%,Romax≈1.7%)腐植凝胶基本上完成了脱水作用,水分和孔隙度都达到了最低值;

④发热量则升高到最大值(这是和镜质组的硬度、密度的最小值,以及炼焦时可塑性最大值相一致);

⑤焦煤阶段,由于化学结构的变化,水分含量(主要是内在水分)又有所回升;

⑥煤的物理、工艺性质发生转折:耐磨性、焦化流动性、粘结性、内生裂隙数目等都达到极大值,内面积、湿润热等达到最小值(称为煤化作用转折);

⑦第二次跃变的结果--煤化台阶:壳质组与镜质组在颜色、突起、反射率等的差异愈加变小。因此,壳质组从Vdaf=29%~22%这一阶段的明显变化又称为煤化台阶。

⑧生油→生气:本阶段与油气形成的深成阶段后期(即热裂解气开始形成阶段)相当,石油烃转化为气体烃,因此它对应于石油的“死亡线”

(3)第三次跃变(Ⅲ)发生于烟煤变为无烟煤阶段

Cdaf=91%,Vdaf=8%,Romax=2.5%。煤化作用的第三次跃变以后,就是有人称为无烟煤化作用和半石墨化作用的阶段,代表了煤化作用的最终阶段,其产物是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形成。

(4)第四次跃变为无烟煤与变无烟煤分界-

Cdaf=93.5%,Hdaf=2.5%,Vdaf=4.0%,镜质体反射率Rmax=4%,Rmin =3.5%。

已经不属于煤化作用阶段。

第四次跃变特点是:

①在化学煤化作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氢含量与氢碳原子比的急剧下降。碳含量随埋藏深度的增加也明显地增大。

②硬度增大、光泽增强,到变无烟煤时几乎呈金属光泽,宏观上微层理已不明显。(七)植物遗体堆积速率与沼泽水面上升速率的关系—补偿关系(结合煤层形成及形态、结构等,阐明其机制,形成厚度较大而稳定的煤层需要的条件)。

(八)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分带性的机制(煤层分岔

类型与尖灭的沉积控制)。

.地壳不均衡沉降

含煤岩系形成过程中,聚煤盆地基底沉降速度往往不平衡,这种差异性可导致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①在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近于一致的地段,形成较厚的煤层;②其它地段煤厚较薄;③在地壳沉降速度逐渐变快且拌有小振荡运动的地区,使得泥炭堆积与泥砂沉积交替进行,便出现煤层分岔现象。

通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分带性

在沿地壳沉降幅度增大的方向上,由煤层厚度较大、较稳定的地带可逐步变为煤层层数增多、厚度变薄,最后尖灭。同时,在分岔变薄的地带,煤层顶、底板均不平坦,岩性和相变化大,煤的灰分增高。

(九)盆内次级隆起和拗陷所引起的煤厚变化机制(煤层分岔类型与尖灭的沉积控制)。

盆内次级隆起和拗陷所引起的煤厚变化

聚煤盆地内部往往发育次级隆起和拗陷(或次级同沉积褶皱)对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由于构造分异和沉积补偿之间的不同状态,煤层的发育状况亦多种多样。

①盆地内的次级隆起、同沉积背斜构成蓄水盆地内的浅水地带,沼泽持续发育,出现厚煤层或聚结煤层带,煤层向拗陷部位分岔、尖灭;

②也可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盆地内的次级拗陷部位,湖沼相持续发育,而隆起部位冲积相发育,并存在频繁的层序间断。

(十)同沉积断裂导致煤层厚度不同、两盘层位不能对接的机制。

1)盆内的同沉积断裂活动可以造成含煤岩系厚度和岩相的显著变化,导致煤层形态和厚度的突变。在泥炭堆积最有利的地段,可以形成厚煤带。

(2)厚煤带沿断层走向延伸,横越断层则迅速变薄,分岔或尖灭。

(3)由于断层的不断生成,已形成的泥炭层又被切割,两盘煤层层位、厚度难以对接。

(十一)煤系旋回结构的成因机制。

煤系旋回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沉积成因、构造成因及气候变化成因。

①沉积作用因素是指在一种沉积体系内部,其沉积、搬运能量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一般称为“自旋回”。

②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旋回结构也是多样的。“他旋回”或“异旋回”。

③地壳运动因素引起的旋回结构往往分布范围较广,规模较大。“他旋回”或“异旋回”。

与造陆运动的不同周期升降有关。水平方向的地壳构造运动也可引起沉积作用的周期性变化。

(十二)河流岸后沼泽环境成煤特点。

岸后沼泽环境有利于形成厚煤层,主要是由于反复出现洪泛和由此而产生的天然堤的垂向增高,对洪泛盆地和岸后泥炭沼泽起着障壁作用,因此在堤的外侧直至洪泛盆地内部就成为成煤的最重要场所。

不利:但由于洪泛加剧等原因而造成的决口扇沉积,还会侵入到这种成煤地带,从而干扰或破坏已形成的泥炭堆积。

(十三)扇三角洲体系的成煤机制。

在扇三角洲最大进积阶段,扇三角洲平原广阔平坦的地貌特征及废弃阶段构造活动的相对稳定为泥炭沼泽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扇三角洲体系通常有较好的含煤性。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出现理想聚煤场所必须具备3个条件(李思田等,1988):

①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冲积扇必须是湿地扇;

②扇三角洲朵体发育在湖滨区的广阔平台之上,还应有一个开阔平坦的扇三角洲平原;

③在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应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稳定发育阶段。此时,泥炭沼泽首先在废弃的扇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边缘平原区发育,随后向近端和远端蔓延,聚煤面积逐渐扩大。因此,聚煤条件最好的是浅水湖泊周缘带扇三角洲体系,其次是纵向水系发育的扇前和扇间洪积-冲积平原体系。

1)不同的扇三角洲含煤性具有明显的差别。凡是扇三角洲平原比较发育﹑而水下扇三角洲相对不发育的,含煤性比较好。其中细粒沉积物发育的扇三角洲平原含煤性更好。与此相反,水下扇三角洲平原特别是水下重力流沉积发育,而扇三角洲平原不发育的,含煤性差甚至不含煤。

2)三角洲砂质朵体规模的大小,特别是沿古水流方向的长短是决定聚煤条件好坏的重要因素。

长轴型扇三角洲体系,通常发育一个平坦的扇三角洲平原,容易形成广阔的聚煤沼泽环境,其含煤性好;而短轴型扇三角洲的聚煤条件较差。

3)扇前和扇间洪积-冲积平原能否聚煤与纵向网结河体系的发育程度有关。

纵向网结河体系发育的洪积-冲积平原,通常显示向上变细的﹑河道砂体被包围在泥岩之中的沉积构成中,湿地和沼泽沉积发育,含煤性较好;

纵向水系不发育和以横向辫状水系占优势的沉积构成中,砂岩含量高,泥质含量低,含煤性不好,甚至不发育煤层。

4)扇三角洲不同阶段聚煤不同:

①建设阶段,扇三角洲边缘盆地或边缘平原区可能出现间歇性沼泽化,形成薄而分布局限的煤层。

②破坏阶段,以水进为主,不利于形成泥炭沼泽。

③废弃阶段,出现的聚煤沼泽面积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在扇三角洲朵体的边缘,具有煤层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的特点;在废弃的扇三角洲平原区,具有煤层层数少﹑单层厚度大的特点。

(十四)河控三角洲体系的成煤特点。

1)上三角洲平原成煤特点

(1)泥炭堆积的范围不甚广泛,但环境较为稳定,以淡水环境为主,因而往往有利于森林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

(2)可以形成较厚的煤层、煤层在河道间低洼处厚,短距离内变薄,沿沉积倾向(即平行河道方向)煤层连续性好;

(3)由于决口扇沉积而出现煤层分岔;

(4)灰分高、低硫;

(5)若分流河道的废弃,则泥炭沼泽的扩展,有利成煤。

2)下三角洲平原成煤特点

泥炭堆积多沿河道近堤岸地带分布,平行河道方向煤层连续性略好;

由于煤层顶板多为海相沉积,因而硫分含量高;

成煤条件从狭窄的近堤岸地带逐渐向分流间湾环境扩展。

淤浅的决口扇表面植被的发育→再次出现溢岸洪泛沉积和决口扇沉积→淤浅,形成下三角洲平原中所特有的前湾充填含煤层序。

3)上、下三角洲平原之间的过渡带成煤特点

(1)沉积特点:

①分流间湾沉积物较薄,含有半咸水到海相动物化石;

②天然堤沉积较厚,而决口扇沉积发育程度较差。

(2)聚煤机制:

过渡带的分流间湾大部分已被沉积物所充填,从而为成煤提供了广阔的平缓台地,成为分布广、厚度大的泥炭层堆积场所。

(3)聚煤特点:

①煤层总体沿沉积走向伸展;

②由于决口扇及分流河道的冲蚀,也可出现无煤带;

③煤的含硫量趋于中等。

(十五)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及其辩证关系(机制)。

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

聚煤盆地的形成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段;

渐变期,植物属种比较单一,但扩展迅速,茂密成林,往往是强盛的聚煤期。地史期的聚煤作用呈波浪式向前推进。

2.古气候是植物繁衍、植物残体泥炭化和保存的前提条件。

(1)湿度:地史期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温暖潮湿气候带,而湿度是主导的因素。(2)气候分带和海陆分布:纬度和大气环流形成全球性的气候分带,使聚煤带沿着一定的纬度展布。海陆分布、地貌等可形成区域性气候区,叠加在全球性气候带的背景上,形成不同规模的聚煤区。

(3)聚煤盆地的发育随潮湿气候带的迁移而迁移:聚煤盆地形成在潮湿气候带覆盖的地区,随着潮湿气候带的迁移,聚煤带和聚煤盆地也相应地发生迁移。

3.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积提供了天然场所。

(1)聚煤作用主要发生的古地理单元:

泥炭沼泽往往分布于剥蚀区至沉积区的过渡地带。

(2)影响因素:

既受到剥蚀区位置、范围、性质、抬升速率和物源供应的影响,又受到沉积区位置、范围、沉降速率、稳定水体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因此,聚煤古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动态环境。

4.古构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1)聚煤盆地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单元:即是说聚煤盆地在大地构造格架中占据一定部位,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和构造样式,与周围的其它各种构造形迹有着成因联系,可以归入到某种构造体系。聚煤盆地是特定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地球动力背景。

(2)地壳运动控制聚煤盆地:地壳沉降范围、幅度、时期和速度,决定了聚煤盆地的范围、岩系厚度、沉积补偿及沉积相的组成和分布。因此可以说,聚煤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活动性有关,是地壳运动过程的产物。

四个因素的辨证关系:

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因素,在一定地区或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聚煤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来说,古气候、古植物条件提供了聚煤作用的物质基础,常作为聚煤盆地形成的区域背景来考虑;而古地理和古构造则是具体聚煤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盆地是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活动舞台,形成各种各样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十六)煤层气吸附—解吸理论。

吸附-解吸动态平衡:两种状态下的煤层气,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处于动平衡状态,当压力和温度变化时,彼此可以相互转化。当压力增加、温度降低时,—些游离状态的煤层气较多地变为吸附状态;反之,则相反。因此,这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被吸附的气体分子与煤的内表面脱离而呈游离状态,称作解吸。

三、综合分析及基本规律

1.泥炭沼泽形成的条件和属性。

容纳空间

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

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间被一定的保护屏障相对隔离的地带;

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

气候条件

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植物残体分级强度,控制了泥炭的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量及大气降水量要大于出水量

1.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所形成的破碎带(断裂和节理等),经风化剥蚀而发展成洼地,形成汇水区成为泥炭沼泽的一个有利地带.

地壳升降运动的速率影响了泥炭沼泽的发育

地壳上升,侵蚀作用不利于泥炭沼泽;

如果地壳沉降速度与植物堆积的速率相对平衡时,在地面平坦的低洼地段造成地区泄水条件不畅,利于泥炭发育。

地壳运动伴随岩浆活动:

火山喷发后形成火山口湖,成为泥炭沼泽形成空间,易产生泥炭沼泽发育空间。

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堰塞湖的环境有利于植物发育,容易形成泥炭沼泽。

2、自然地理、地貌条件①应有缓慢沉降的低洼地带:这种洼地有利于水的汇聚而不利于水的排泄,由于基底的缓慢沉降,使地下水位能保持缓慢速度持续抬升;

②大多与活动能量大的水体(如海、湖、河)间以一定形式的保护屏障(沙坝或沙嘴或沙滩)被相对隔离的地带,相对分离于开阔海域以外的海湾泻湖地带、天然堤与活动河道分离的河后沼泽及废弃河道等;

③大多为地表地形高差变化不大且地表宽缓低平、能量低的地带。

2.泥炭化作用的阶段及特点(分解、化合)。

泥炭化阶段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植物遗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经过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

第二阶段,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等

植物转变为泥炭后,植物中含有的蛋白质在泥炭中消失了,木质素、纤维素等在泥炭

中很少,而产生了植物中没有的大量腐植酸。—分解

元素组成中,泥炭的碳含量比植物增高,氮含量有所增加,而氧含量减少。说明泥炭化过程中,植物的各种有机组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变成新的产物。这些产物的组分和性质与原来植物的组分和性质是不同的。—合成

3.比较凝胶化、丝炭化或残植化作用发生的背景条件(环境)

(1)凝胶化作用:

1) 指高等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条件与环境:

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③厌氧细菌的参与.

3)结果:①导致物质成分和物理结构两方面都发生变化.②凝胶化作用进行的强烈程度不同

(2)丝炭化作用

1)概念:高等植物物质经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的过程。

2)形成环境:

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产生了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凝胶化物质—煤岩组分不同。

3)对环境的要求:

氧化作用无限制继续并不能形成丝炭:这是因为氧化作用的持续发生将导致植物遗体的全部分解。只有当氧化到一定阶段后植物遗体迅速转入覆水较深的弱氧化以

至还原条件下,或被泥砂所覆盖而与空气隔绝,中断了氧化作用,随后在煤化作用中才能转变成贫氢富炭的丝炭。

(3)残植化作用:

1)概念: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

2)形成的的环境和条件

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

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

③稳定组分聚集.

4.煤化作用的基本特点。

1)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特点) 即由泥炭阶段含有C、H、O、N、S五种主要元素,演变到无烟煤阶段基本上只含碳(C)一种元素。因此,煤化作用过程,也可称作异种元素的排出过程。

2)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

即由泥炭阶段含多种官能团的结构,逐渐演变到无烟煤阶段只含缩合芳核的结构,最后演变为石墨结构。

3)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

4.)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

在煤化作用的低级阶段,煤显微组分的光性和化学组成结构差异显著,但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这些差异趋于一致,变得愈来愈不易区分。高变质煤的煤岩组分不易识别。

5.)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

煤化作用只有由浅而深、或者被终止,不可能发生由深变质的煤转变为浅变质的煤,

不可逆转性。煤化作用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

煤化作用能否形成连续的系列演化过程,决定于具体地质条件。

6、)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5.为什么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

煤化作用只有由浅而深、或者被终止,不可能发生由深变质的煤转变为浅变质的煤,不可逆转性。煤化作用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

煤化作用能否形成连续的系列演化过程,决定于具体地质条件。

例如,含煤盆地由沉降转变为抬升,这就会导致煤化作用的终止;如果后来由于岩浆作用的加剧,或盆地再度沉降,那么煤化作用还可能再次进行下去。

6.煤的显微组分的透光色变化规律。

透光色定义: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mm),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透光色是煤对不同波长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特点:

不同的煤岩组分具有不同的透光色,常见的有黄色、红色和黑色;

同一煤岩组分在不同煤化阶段的透光色不同。

煤级越高,透光性越差,无烟煤几乎不透明。

7.宏观煤岩成分、类型及其与成煤环境的成因关系。

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的煤岩成分;暗煤和亮煤是复杂的煤岩成分。

按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及其反映出来的平均光泽强度,可划分为四种宏观煤岩类型,即: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煤矿地质学重点复习资料

1.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 程称为地质作用。 2.重力异常:地表实际测定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3.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也叫增温梯度或地热增温率,其定义是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 4.矿物: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的均匀固体。 5.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10金刚石 人们将以上10种标准硬度矿物称为摩氏硬 度计。 6.解理:矿物的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之下,总是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 7.断口:矿物的断口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 8.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矿物集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特征,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9.沉积岩:主要由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火山碎屑物质、生物遗骸等经过搬运、沉积、固结形成的岩石。 10.岩床:也称岩席,是与层面呈整合接触的板状侵入体,厚度稳定,面积较大,多系基性岩浆顺层侵入而形成。 11.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12.地质构造:主要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现象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就称为地质构造。 13.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和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14.断层:断层是破裂两侧的岩石有明显相对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15.正断层:指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16.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17.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为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称为煤化作用。 18.含水层:指能透水且含有地下水的岩层。 19.隔水层:透水性能差,对地下水的运动、渗透起着阻滞或阻隔作用的岩层,称为隔水层或不透水层。 20.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1.承压水:充满与上、下两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22.透水性:岩石能被水透过的这种性能,称为岩石的透水性。 23.综合地质编录:是指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包括编制反映地质条件总体情况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各种综合地质图件,各类地质报告、地质总结、地质说明书及地质研究的成果。 24.矿井瓦斯: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由煤层及其围岩释放出来的一种多成分的混合气体,包含CH4、N2、CO2、C2H6、SO2、H2S及CO等。 25.层理: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由物 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岩石成层构造。一般厚几厘米至几米,其横向延伸可以是几厘米至数千米。常见于大多数沉积岩和一些火山岩中,是研究地质构造变形及其历史的重要参考面。26.组合带:是由三个或更多的化石分类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独特组合或共生的 地层体。 27.储量:矿产储量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28.综合地质编录:是根据各种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的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的工作过程。29.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30.火成岩:主要由高温熔融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壳冷凝形成的岩石,也叫岩浆岩。 31.变质岩:先已存在的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瘦物理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 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地球的圈层构造大致以地表为界,分为内圈层与外圈层。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 2、矿井水的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含水层水、断层水与老窑水。 3、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4、煤矿储量中的“三量”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与回采煤量。 5、地质年代表,中生代包括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古生代包括晚古生代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包括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早古生代包括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 二名词解释 正断层: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倾斜线相对向下移动,下盘相对向上移动。 逆断层: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倾斜线相对向上移动,下盘相对向下移动。 低温梯度:又称地热增温率,一般把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以 °C/100m表示。 含水层:地下岩层空隙中,储存有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水,称含水层(带)。隔水层:由不透水岩石构成的岩层,具有阻隔地下水的性能。 煤炭储量:赋存在地下具有工业价值的、可供开采利用的煤炭数量。 三、简答题 1、矿物岩石节理,解理,裂隙,断裂的区别? 答:解理就是指矿物晶体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不同矿物解理的方向数目与解理的完全程度不同,因此,解理就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 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作用力达到或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在岩层的一定部位与一定方向上产生断裂。岩层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显著位移的称为节理又称裂隙;有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她们统称为断裂构造。 2、地层接触关系的几种特征? 答:地层之间接触关系有3种。1、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两者连续沉积,没有时间间段。2、平行不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但不就是连续沉积,有沉积间断。3、角度不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斜交,两者时代不连续,岩性与化石变化明显,具有明显凸凹不平剥蚀面。 3、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对比方法? 答通过地层对比可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地层的分布规律为找矿打下基础。 方法有:根据岩层的生成顺序划分与对比;根据岩层的岩性特征划分与对比;根据岩层中赋存的古生物化石划分与对比;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划分与对比;利用放射性同为素测定地质年代。 4.井下煤层厚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对生产的影响?

《煤田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煤田地质学》 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 2、宏观煤岩成分是肉眼可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丝炭、亮煤和暗煤;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煤岩成分,亮煤和暗煤是复杂煤岩成分。 3、宏观煤岩类型包括: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4、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组成煤的基本单位,称为显微组分。由植物遗体变化而 6、宏观煤岩类型划分依据是:宏观煤岩成分及总体光泽强度。 7、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机质和无机质;后者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8、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利用的对象,无机矿物质和水分绝大多数是煤中有害成分,对煤的加工利用起着不良的影响。 干燥无灰基为基准。 10、煤的工业分析也叫煤的实用分析,包括测定煤的:水分(M)、灰分(A)和挥发分(V),以及计算固定碳(FC)四个项目。 11、在不考虑基准的条件下,煤的发热量包括: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帝位发热量。 12、一般讲,(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最接近于煤的实际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是基本上可供利用的热量。 13、焦炭在炼焦高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分别是:(还原剂)、(热源)和(支撑剂)。 14、据气化剂的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 15、煤炭液化的方法有:(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部分液化)。 16、水煤浆的成分有:(煤粉)、(水)和(添加剂)。 17、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主要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粘结性指数)将中国煤划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 18、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 19、生物遗体转变为沉积有机质(煤、石油、天然气等)主要是(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的结果。 20、植物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 21、自有植物以来,从低等的菌藻到高级的被子植物其发展过程显示出五个阶段,由老到新是:(菌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时代)、(蕨类和种子蕨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2、煤的成因分类依据为:(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总的聚积环境)。 23、按煤的成因,煤可分为(腐植煤)、(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 24、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有两种,即:(陆地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 25、凝胶化作用的产物为透明残体:(腐植酸)、(沥青质)和(水分)。 27、氧化还原条件主要决定于(覆水程度)和(水的流通程度)。 28、(温度)、(压力)和作用持续(时间)无疑是影响煤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此外,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29、在煤的成岩阶段,(压力)是主导因素,而在变质阶段,(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0、(地温)朝地下深处逐渐增高是导致煤的变质程度向深部逐渐增高的最基本的原因。

炊事员试题题库

炊事员培训试卷 单位(项目)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15分 1.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上的“三违”指的是()、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3.“三不伤害”是指: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 4.热力消毒的温度是()度,时间是1--2分钟 5.储存食品应做到四防是:防尘、防鼠、()、防潮二.单选题25分 1.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职工食堂)必须先办()方可开业A。卫生许可证 B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C 从业人员培训证明 D 就业证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从业人员每() 年必须健康体检一次 A 一年 B 两年 C 三年 D 四年 3.经过热力(煮沸、红外线加热或蒸汽等)消毒的餐用具,其 感官卫生应达到()。 A 光洁涩干 B 允许有水迹C允许有些油腻 D 只要没 有食物残渣即可 4.强调公共饮食餐具消毒的目的是为了( )

A 杀死餐具上的微生物 B 漂白餐具 C 防止传播肺炎 5.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和接受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除采取抢 救措施外,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 )报告 A 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B 公安部门 C 政府部门 三.判断题25分 1.职工在工作时间或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应该认 定工伤() 2.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安全装置对操作带来的不便时,可以不 用或者拆除() 3.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首先应迅速切断带电设 备的电源,再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 4.在打扫卫生擦拭电气设备时,严禁用水冲洗或用湿抹布擦拭 电气设备,以防发生触电事故() 5.食堂严禁使用工业盐() 四.问答题35 1.食品安全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生熟分开?

《煤田地质学》复习思考题.doc

《煤田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煤m地质学》 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 2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煤岩成分,亮煤和暗煤是复杂煤岩成分。 3 4、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组成煤的基木单位,称为显微组分。由植物遗体变化而 6 、宏观煤岩类型划分依据是:宏观煤岩成分及总体光泽强度。 7、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机质和无机质;后者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8、中有害成分,对煤的加工利用起着不度的影响。 干燥无灰基为基准。 10 (V),以及计算固定碳(FC)四个项目。 11、在不考虑基准的条件下,煤的发热量包括: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帝位发热量。 12、一般讲,(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最接近于煤的实际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是基木上可供利用的热量。 13、焦炭在炼焦高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分别是:(还原剂)、(热源)和(支撑剂)。 14、据气化剂的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 15、煤炭液化的方法有:(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部分液化)。 16、水煤浆的成分有:(煤粉)、(水)和(添加剂)。 17、 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主要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粘结性指数)将中国煤划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

18、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 19、生物遗体转变为沉积有机质(煤、石油、夭然气等)主要是(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的结果。 20、植物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 21、白有植物以来,从低等的菌藻到高级的被子植物其发展过程显示出五个阶段,由老到新是:(菌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时代)、(蕨类和种子蕨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o 22、煤的成因分类依据为:(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总的聚积环境)。 23、按煤的成因,煤可分为(腐植煤)、(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 24、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有两种,即:(陆地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 25、凝胶化作用的产物为透明残体:(腐植酸)、(沥青质)和(水分)。 27、氧化还原条件主要决定于(覆水程度)和(水的流通程度)。 28、(温度)、(压力)和作用持续(时间)无疑是影响煤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此外,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29、在煤的成岩阶段,(压力)是主导因素,而在变质阶段,(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0、(地温)朝地下深处逐渐增高是导致煤的变质程度向深部逐渐增高的最基本的原因。131、1卡.力可分为(静压力)和(构造压力(动氏力))。 32、主要根据热变质的热源及其作用方式,可将煤的变质作用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深成变质作用)、(岩浆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3、含煤岩系形成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物)等几个方面。 34、含煤岩系的后期变化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保存程度)和(煤质)三个方面。35、引起含煤岩系后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构造因素)和(非构造因素)o 36、植物遗体堆积速率与沼泽水面上升速率的关系的三种补偿关系为:(过度补偿)、(欠补偿)、(均衡补偿)。 37、依据煤层结构,可将煤层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38、煤层与顶板的接触关系有(明显接触)、(过渡接触)、(冲蚀接触)三类。

煤矿地质学考试试卷(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200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考试 《煤矿地质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 1、根据莫霍面和古滕堡面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一级圈层。 2、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4、引起原岩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及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等。 5、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气成热液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6、按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 7、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压固、胶结和重结晶。 8、矿物的光学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 9、石英的化学分子式为 SiO2 、摩氏硬度为 7 。 10、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层积岩三大类。 11、按地史中生物演化的阶段可建6个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是宇、界、系、统、阶、时带。 12、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宙、代、纪、世、期、时。 13、岩(煤)层的产状通常以走向、倾向、倾角来表示。 14、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 15、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类。 16、断层要素主要包括断层面、断层线、交面线、断盘、断距。 17、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断层分类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8、从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19、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 20、在我国成煤作用较强的三个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第三纪。 21、影响煤矿生产具有普遍性的地质因素有: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变化、煤层顶低板条件,等。 22、现在把瓦斯矿井等级划分为三级:(1)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0m3/t以下;(2)高瓦斯矿进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0m3/t以上;(3)煤(岩)与瓦斯突出矿井。 23、矿井充水的水源有四种,即矿体及围岩空隙中的地下水、地表水、老窑积和大气降水。 24、现行的规范中,把储量由高到低划分为A 级、B级、C级、D级,四个级别,其中 AB 级为高级储量, CD级为低级储量。 25、地形地质图是表示研究区的地形特征、地层、矿层分布、岩层产状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图件。

煤矿地质学各种习题附答案

煤矿地质学 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从太阳由近而远排列) 。 2.地温梯度是深度每增加时地温升高的度数,地温分带分为 ,和。 3.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有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在平均地深km为第一地震分界面,又称面;平均地深km为第二地震分界面,又称面,由此将地球的内圈层划分为,和。 4.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 5.矿物是。 岩浆岩的六种造岩矿物是。摩氏 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6.矿物的特征包括,,, ,,,,等,矿物的鉴定特征指 7.按照矿物解理面的完善程度,将解理分为,, ,,莫氏硬度计由一到十级的矿物分别为

。 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 ,,,, 。 9.岩浆是 。根据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 和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10.岩浆岩的八种造岩矿物是 。摩氏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1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沉积岩根据划分为 等类型 12.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是按照___________来划分的,具体的划分规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内源沉积岩的种类有,, ,,, ,和。 14.岩石地层单位从小到大为,,和,年代地层单位由小到大为,,,,和。 15.岩石地层分类系统的组是最基本的单位,组指 。列举出三个含煤地层的组名 16.地层对比是指, 地层对比的依据有,, ,。 17.地层对比的方法有:,, 和。 18.地质年代被划分为五个代,它们分别是,, ,,。 19.古生代可划分为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 。 20.中生代和新生代共有六个纪,他们由老到新分别是,,,,,。 2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根据岩层的倾角,可以将岩层分为,,和。 22.地层厚度包括,,,, 按照厚度,煤层可以分为,,, 。 23.褶曲要素包括,,,和,影响褶曲发育的因素有,, 24.成煤的必要条件有,,和。 宏观煤岩成分包括,,,和。 25.宏观煤岩成分可分为,,和。煤岩类型有,,和 26.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 。

学校食堂培训测试题附答案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测试题(后附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七次会议于()通过,自( )起实施。 2、食堂从业人员做到四勤:() 3、地沟油的鉴别一般通过:( )五个方面即可鉴别。 4、食堂食品留样不少于()克,置于冷藏设备保存( )小时以上。 5、三无食品指的是:( ) 6、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有:( )等。 7、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等。 二、单项选择题: 1、餐用具煮沸、蒸汽消毒应:( )?A.保持100度10分钟以上 B.保持100度5分钟以上? C.保持85度30分钟以上D.以上都不对 2、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的条件下存放。( ) A.高于60℃低于0℃ B.高于60℃或低于10℃ C.高于70℃或低于0℃D.以上都不是 3、下列紫外线消毒灯安装方式哪种是正确的?() A.任何方式均可以 B.离地2米悬挂 C.离桌2米悬挂D.靠顶悬挂 4、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A.一年B.二年C.三年D.四年 5、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距离墙壁、地面:() A.5CM以上B.10CM以上 C.15CM以上 D.20CM以上 6、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________清洗,水产品宜在专用水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A.分别 B.分池C.分时D.分人 7、需要_________的熟制品,应尽快_________后再__________。( )?A.冷冻冷却冷藏B.冷藏冷却冷藏?C.冷藏冷冻冷藏D.冷冻冷却冷藏E.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种厨师的操作做法可能引起细菌污染。( )?A.生、熟食品分开存放B.鱼肉蔬菜同一个砧板切配? C.消毒好的餐具摆放在保洁柜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9、需烧熟煮透,否则极易发生食物中毒的是下列哪组食品。()? A.豆浆、四季豆B.豆腐干、白菜? C.榨菜、酱菜D.虾、牛肉E.以上都不是 10、食品加工场所应距粪坑、污水池、垃圾场、旱厕等污染源:()?A.15米以上B.25米以上 C.35米以上 D.100米以上E.以上都不是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A.痢疾 B.甲型病毒性肝炎? C.活动性肺结核D.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 2、下列场所中属于食品处理区的是:( )

食堂人员安全考试试题

****公司食堂人员安全考试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司厂区内严禁携带烟火,禁止吸烟,不准末成年人进入,在班前、上班时不准喝酒。 2.食堂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3.采用梯子登高要有防滑措施,梯子斜度以60度为宜。上下梯子要检查是否牢固,下面要有人扶持。人字梯中要用结实的牵绳拉住。 4.灭火器压力表用红、黄、绿三色表示压力情况,当指针指在绿色区域表示正常,当指针指在红色区域表示压力不足。 5.使用灭火器灭火时要对准火焰根部喷射。 二、简答题 1.干粉灭火器的扑救范围是什么?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 答:范围: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 使用方法:拔掉铅封,拉出环状保险销;一手紧握喷管,一手按下压把,将喷口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扫射。 2.简述灭火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①灭火人员不应单独灭火;②出口应始终保持清洁和畅通; ③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④灭火时还应考虑人员的安全。⑤室外

站在上风处进行灭火。⑥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用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3、从业人员有哪些症状时应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 答: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疥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因为这些症状都潜伏着病后微生物污染食品的可能性。 4、什么叫生熟分开? 答:有3方面:⑴生熟食品制售者应分工。⑵盛装生熟食品的工具、容器应分开或有明显标记。⑶生熟食品不能存放在同一库房或冰箱内。 5、食品加工流程应当怎样布局才符合卫生规范? 答:餐饮食品加工流程的布局应符合食品从高污染区向低污染区 方向流动的要求,并设定相对独立的功能区。一般按照:粗加工、洗涤区—食品工具、容器和餐具清洗、消毒区—不同食品类别次加工区—烹饪区—备餐区等来划分。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教材

一、基本概念 1.泥炭沼泽:沼泽是湿润的土壤内,长期或季节性的积水,并生长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成为泥炭沼泽。 2.成煤作用:煤是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3.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4.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应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残植化作用:当泥炭化过程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7.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8.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称为煤的成岩作用。 9.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10.煤化作用: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称为煤化作用阶段。

11.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Hilt,1873)曾针对西欧若干煤田变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称为希尔特定律。 12.深成变质作用:深成变质作用是指煤层因沉降而埋藏于地下深处,由于地热及上覆岩系静压力作用下煤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13.岩浆变质作用:由于岩浆热、挥发分气体和压力的影响,使煤发生的变质作用 14.动力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煤系形成后由于地壳构造变动的直接原因而造成煤发生变质的作用。 15.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用镜质体的油侵反射率表示常用符号为R。 16.含煤岩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17.成煤沉积体系: 18.含煤沉积旋回:煤系的旋回结构是煤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19.含煤盆地煤盆地: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术语,其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指聚煤盆地,也可以指后期构造盆地。 20.聚煤盆地:原始含煤沉积盆地,聚煤盆地可以保持其原始沉积盆地的基本面貌,但大多数由于后期构造变动和剥蚀作用而被分割为一系列后期构造盆地 21.煤田:一般是指在同一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含煤岩系分布的广大地区,虽经后期构造和侵蚀作用的分割,但基本上仍连成一片或可以追踪,常常形成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2.拗陷型聚煤盆地 23.断陷型聚煤盆地

中小学食堂从业人员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判断题: 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 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 √ )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 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 ) 3、保质期,指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 ) 4、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 ) 5、食堂从业人员指的是:食堂采购员、食堂炊事员、食堂分餐员、仓库保管员 等。( √ ) 6、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 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 ) 7、食堂从业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 洁的工作衣、帽。( √ ) 8、食堂从业人员不准留长指甲、不准留胡子,不准涂指甲油,不准戴戒指。 √ ) 9、校长是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 ) 10、学校食堂能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制做冷荤凉菜。( X ) 11、食品采购时要索取发票等购物凭据,并做好采购记录,其它证照或证明不必 索取。( X ) 12、食物使用遵循先进先出,不用及时清除变质和过期食品。( √ ) 13、采购的食品不必进行验收。(X ) 14、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 制度。( √ ) 15、采购肉类原料必须索要检疫证明。( √ ) 16、备餐间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 25℃以下。( √ ) 17、餐饮业中用于原料加工、切配动物性和植物性食品的工具和容器,可不用区 分、相互混用,避免同一种厨具购置多个。( X ) 18、操作工具要保持干净、及时清洗,刀、菜板、用后洗净后立放晾晒、保存, 防止发霉。( √ ) 19、由于留样食品需要保存 48 小时以上,为防止留样食品腐败,应在冷冻条件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煤矿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温增加率:是指深度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的度数,以C/100米表示。 2.岩浆:是地下深部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分,具有高温高压粘稠的复杂硅酸盐熔融体。 3.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互不吻合,它们之间的夹角成为磁偏角。 4.层理:是指沉积岩的成分、颜色和结构沿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层状构造。 5.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6.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岩石的总称。 7.地层单位:是地层按它们形成的先后次序进行分段,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级别的分层单位。 8.倾伏褶曲:两翼延伸不平行,而在一个方向上渐趋合拢成“V”字形,表示枢纽向一个地方倾斜。 9.倒转褶曲:其两翼向同一个方向倾斜,一翼地层次序正常,另一翼倒转。 10.倾斜褶曲:又叫不对称褶曲。其轴面倾斜;两翼的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包括倾斜背斜和倾斜向斜。 11.穹窿:褶曲的平面形态为浑圆体,其长宽之比小于1/3,其中背斜的称穹窿。 12.冲断层:为断层面大于45度的逆断层。 13.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曲垂直称为横断层。 14.走向:倾斜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是一条水平的交线。走向线两端延伸方向,称为岩层的走向。 15.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岩层下倾一侧的方向,称为岩层的倾向。 16.倾角: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的夹角。 17.节理:节理又称裂隙,是指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18.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堆积在沼泽中,在微生物参与下,经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变为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作用。 19.煤变质作用:是指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促使煤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工艺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 20.煤成岩作用:一般由泥炭转变为褐煤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21.含煤岩系: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且连续沉积的一套含有煤系的沉积岩系。 22.煤田:在同一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广大区域,虽经后期的构造破坏或侵蚀冲刷而又分割,但基本上连成一片或有规律可循,起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至数千平方公里,储存有数千万吨至数百亿吨。 23.含水层:含有地下水且有透水的岩层。 24.隔水层:由不透水的岩石构成的岩层,且又阻隔地下水的性能。 25.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6承压水:当地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时,水位高的水对水位低的水产生很大压力,则称为承压层间水或自流水。 27.物探:它是以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为基础,利用物探仪器测出地下各种地质体对地球物理场所产生的异常而得到的物理数据,来寻找煤系、煤层,了解地质构造等。

煤田地质学B重点复习

煤:植物遗体堆积在泥炭沼泽中经历生物化学及地球化学过程而形成的可燃有机岩石。 植物有机组成: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脂类化合物 植物成煤条件:成煤植物、气候条件(温暖潮湿)、 地理条件(沼泽环境)、构造条件(地壳运动) 泥炭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沼泽植物的低洼地段。如果沼泽中形成并积累着泥炭,则称为泥炭沼泽。泥炭沼泽既不属于水域, 又不是真正的陆地,而是地表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形态。 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成为煤是经过的一系列演化过程。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 学作用。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 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已经形成的泥炭和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化为煤的过程。 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条件: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厌氧细菌的参与、 煤的成因分类: 煤化作用的过程(论述) 煤化作用的阶段和特征: 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主要通过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和残植化作用,泥炭化作用的产物由高等植物残体和腐植酸组成 煤化作用阶段: 煤的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成岩作用机制: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的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被埋藏于地下: 经过:压实脱水增碳;游离纤维素消失;凝胶化组分固结;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 煤的变质作用: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亮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 煤化作用只有由浅而深、或者被终止,不可能发生由深变质的煤转变为浅变质的煤,呈现不可逆转性。煤化作用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煤化作用能否形成连续的演化过程,还决定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例:含煤盆地由沉降转变为抬升,这就会导致煤化作用的终止;如果后来由于岩浆作用的加剧,或盆地再度沉降,那么煤化作用还可能再次进行下去。

(完整版)食堂安全考试试题含答案

食堂安全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安全食品应该包括?( A ) A、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B、草鸡蛋、牛奶、海产品 C、水、蔬菜、面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长期多食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偏高 B、空腹不宜饮茶 C、死鳝鱼、死甲鱼、死螃蟹只要做熟了还是能吃的 3、以下哪种食品可以食用?( C ) A、发霉的茶叶 B、发芽的土豆 C、变绿的豆芽 D、变红的汤圆 4、电气设备着火时,应使用( D )灭火。 A、湿棉被 B、泡沫灭火器 C、黄泥 D、干粉灭火器 5、眼睛里溅入调味品或化学物品应( A ) A、立即用清水缓缓冲洗 B、用手揉揉 C、尽快完成工作后就医治疗 D、不用处理,过片刻就好了 6、使用电器前应当( A ) A.仔细检查设备,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B、不用检查,直接就可以操作 C.家用电器不存在安全隐患 D、其它 7、为避免触电,如果工作地面潮湿,使用电动工具的人应当。( D ) A、站在干燥的铁板上 B、站在绝缘的干燥板上 C、穿布鞋操作 D、穿防静电鞋操作 8、下列哪一种烹调方法能更好地保存鱼肉中的营养成分?( B ) A、红烧 B、清蒸 C、油煎 9、下列行为符合食堂管理制度的有( C )。 A、随地吐痰 B、敲打桌椅 C、自觉排队 D、代打饭菜 10、亚硝酸盐属剧毒类化学物质,又叫工业用盐,如酸菜中就含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吃酸菜时最好吃一些( C ),可减少亚硝酸盐的危害。 A、绿色食品 B、新鲜蔬菜 C、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D、各种杂粮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对“√”,错“× ”,每题3分共计30分) 1、水洗是清除果蔬上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韭菜、小白菜、生菜。( × ) 2、霉烂水果食用时将腐烂部分挖除还能吃。( × ) 3、鸡蛋的蛋白质几乎能被人体全部吸收和利用。( × ) 4、从营养学角度来评价,肉类烹调以炒为最好,蒸、煮次之。(√) 5、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最好对蔬菜先洗后切。(√) 6、工作完毕时可以先清洗设备,不用切断电源。(× ) 7、安全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理论及教育方法。( × ) 8、环境卫生实施“四定”制度,即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 9、操作设备时不得戴头巾、围巾、发辫放入帽内,防止卡入设备中。(√) 10、吃盐可以长力气,对人体健康也有好处,要提倡多吃盐。( × ) 三、问答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20分,共40分) 简述对食堂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施监督。 2、重视队伍建设,加大设备、设施和人员的配备,保证依法行政的力量。 3、对经营人员,要进行诚信教育,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对不法行

最新煤矿地质学试题库

《煤矿地质学》考试题 一、填空 1.根据莫霍面和古滕堡面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和三个一级圈层。 2.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为。 3.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和等。 4.引起原岩变质的主要因素是、及等。 5.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6.按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和等。 7.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和。 8.矿物的光学性质主要有矿物的、、、等。 9.石英的化学分子式为、摩氏硬度为。 10.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 11.按地史中生物演化的阶段可建立6个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它们分别是、、 、、、。 12.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 13.岩(煤)层的产状通常以、、来表示。 14.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5.断裂构造可分为和两类。 16.断层要素主要包括、、、、。 17.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断层分类为、、。 18.从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称为。 19.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20.在我国成煤作用较强的三个时期是:、、。 21.影响煤矿生产具有普遍性的地质因素有:、、等。 22.现在把瓦斯矿井等级划分为三级:(1),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2)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 23.矿井充水的水源有四种,即、、和。 24根据地质可靠程度,把资源/储量分为四个级别,它们分别是、、和。 25.地形地质图是表示研究区的、、、及 的图件。 26.反映某一水平地质情况和井巷工程的图件,称为。 27.喀斯特洞穴的发育和喀斯特洞穴塌陷是形成的根本原因。 28.瓦斯在煤层和岩层中有两种存在状态,即和。 29.人们对地下水提出了许多分类方法,其中对煤矿生产有直接意义的有两种: (1)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分类有、、; (2)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类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 2.内力地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 4.岩石: 5.岩石的产状: 6.褶皱构造: 7.成煤作用: 8.煤化作用: 9.含煤岩系:: 10.喀斯特陷落柱: 11.矿井瓦斯: 12.绝对瓦斯涌出量: 13.相对瓦斯涌出量: 14.矿山压力: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煤田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计30分) 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可分为三大组:即: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 2、宏观煤岩成分是肉眼可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丝炭、亮煤和暗煤;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煤岩成分,亮煤和暗煤是复杂煤岩成分。 3、宏观煤岩类型包括:光亮型煤、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 4、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组成煤的基本单位,称为显微组分。由植物遗体变化而成的称为有机显微组分,而煤中的矿物杂质称为无机显微组分。 5、煤中矿物质按照来源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矿物、同生矿物和后生矿物。 6、宏观煤岩类型划分依据是:宏观煤岩成分及总体光泽强度。 7、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机质和无机质;后者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8、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利用的对象,无机矿物质和水分绝大多数是煤中有害成分,对煤的加工利用起着不良的影响。 9、工业分析中,水分是以空气干燥基煤样为准,灰分以干燥基煤样为基准,挥发分则以干燥无灰基为基准。 10、煤的工业分析也叫煤的实用分析,包括测定煤的:水分(M)、灰分(A)和挥发分(V),以及计算固定碳(FC)四个项目。 11、在不考虑基准的条件下,煤的发热量包括:弹筒发热量、高位发热量和帝位发热量。 12、一般讲,(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最接近于煤的实际燃烧时产生的发热量,是基本上可供利用的热量。 13、焦炭在炼焦高炉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有三,分别是:(还原剂)、(热源)和(支撑剂)。 14、据气化剂的不同,煤气可分为(空气煤气)(水煤气)和(半水煤气)。 15、煤炭液化的方法有:(直接液化)、(间接液化)和(部分液化)。 16、水煤浆的成分有:(煤粉)、(水)和(添加剂)。 17、1986年颁布的中国煤炭新分类主要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和(粘结性指数)将中国煤划分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 18、由菌藻等低等生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煤,称为(石煤),属于(腐泥煤类)。 19、生物遗体转变为沉积有机质(煤、石油、天然气等)主要是(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的结果。 20、植物界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别。 21、自有植物以来,从低等的菌藻到高级的被子植物其发展过程显示出五个阶段,由老到新是:(菌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时代)、(蕨类和种子蕨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2、煤的成因分类依据为:(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总的聚积环境)。

食堂工作人员考试题考试试题

食堂工作人员考试题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安全食品应该包括?(A ) A、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B、草鸡蛋、牛奶、海产品 C、水、蔬菜、面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长期多食鸡蛋会导致胆固醇偏高 B、空腹不宜饮茶 C、死鳝鱼、死甲鱼、死螃蟹只要做熟了还是能吃的 3、以下哪种食品可以食用?(C ) A、发霉的茶叶 B、发芽的土豆 C、变绿的豆芽 D、变红的汤圆 4、电气设备着火时,应使用(D )灭火。 A、湿棉被 B、泡沫灭火器 C、黄泥 D、干粉灭火器 5、眼睛里溅入调味品或化学物品应 A、立即用清水缓缓冲洗(A ) B、用手揉揉 D、不用处理,过片刻就好了C、尽快完成工作后就医治疗 6、使用电器前应当(A ) A.仔细检查设备,按照操作规程操作B、不用检查,直接就可以操作C.家用电器不存在安全隐患D、其它 7、为避免触电,如果工作地面潮湿,使用电动工具的人应当。(D ) A、站在干燥的铁板上 B、站在绝缘的干燥板上 C、穿布鞋操作 D、穿防静电鞋操作 8、下列哪一种烹调方法能更好地保存鱼肉中的营养成分?(B ) A、红烧 B、清蒸 C、油煎

9、下列行为符合食堂管理制度的有(C )。 A、随地吐痰 B、敲打桌椅 C、自觉排队 D、代打饭菜 10、亚硝酸盐属剧毒类化学物质,又叫工业用盐,如酸菜中就含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吃酸菜时最好吃一些( C ),可减少亚硝酸盐的危害。 A、绿色食品 B、新鲜蔬菜 C、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D、各种杂粮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对“√”,错“× ”,每题3分共计30分) 1、水洗是清除果蔬上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韭 菜、小白菜、生菜。(×) 2、霉烂水果食用时将腐烂部分挖除还能吃。(×) 3、鸡蛋的蛋白质几乎能被人体全部吸收和利用。(×) 4、从营养学角度来评价,肉类烹调以炒为最好,蒸、煮次之。(√ ) 5、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最好对蔬菜先洗后切。(√ ) 6、工作完毕时可以先清洗设备,不用切断电源。(×) 7、安全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理论及教育方法。(×) 8、环境卫生实施“四定”制度,即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 ) 9、操作设备时不得戴头巾、围巾、发辫放入帽内,防止卡入设备中。(√ ) 10、吃盐可以长力气,对人体健康也有好处,要提倡多吃盐。(×) 三、问答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20分,共40分) 简述对食堂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卫生意识和法律意识,充 分动员社会力量实施监督。 2、重视队伍建设,加大设备、设施和人员的配备,保证依法行政的力量。 3、对经营人员,要进行诚信教育,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对不法行为 坚决予以查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