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鉴定复习

中药鉴定复习

中药鉴定复习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二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五大任务)

中药的品种(真伪)鉴定——首要任务

中药的质量(优劣)鉴定——基本任务

本草考证——历史任务

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战略任务

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长期任务

•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

道地药材:来自一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生产和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著名药材。

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浙八味:白术、杭菊花、玄参、延胡索、杭白芍、麦冬、温郁金、浙贝母

四大北药:当归、黄芪、党参、大黄

十大广药:阳春砂仁、石牌藿香、新会陈皮、德庆巴戟天和何首乌、雷州高良姜、肇庆芡实、连州玉竹、化州橘红和广佛手

第二节,中药采收(特殊采收):

1.植物类药

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的时间较早,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例外,明党参在春天采集。

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材类药材全年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于秋、冬采收。如川楝皮、肉桂等。

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时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少数药材宜在秋、冬两季采收。如桑叶等。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在含苞待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收。有些中药如蒲黄、松花粉等不宜迟收。

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时采收。有的在成熟结霜后采收,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

有的采收未成熟的幼果,如枳实、青皮等。果实成熟不一致,随熟随采,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

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多数割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去全株药用,如金钱草、蒲公英等。茵陈春季采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称:“花茵陈”。

藻、菌、地衣类:不同药用部位,采收情况不一样。茯苓在立秋后采收;马勃在子实体刚成熟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彩挖;海藻在夏秋两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2.动物类药:大多均可全年采收。昆虫类药材,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以卵鞘入药如桑螵蛸应在三月

中旬前采收。以成虫入药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可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以防逃跑,如红娘子、斑蝥等。两栖类、爬行类宜在春秋两季捕捉,如蟾酥、各类蛇类药材。在

霜降时捕捉的,如蛤蟆油。脊柱类全年均可采收,如龟甲、牛黄等。鹿茸需在清明后45~60天(五

月中旬至七月下旬)割取,过时骨化成角。

3.矿物类药:没有季节限制,大多结合开矿开采。有的在开山掘地或水利工程中获得动物类化石类中药,如龙

骨、龙齿等。有些矿物时经人工炼制或升华方法制得,如轻粉、红粉等。

第三节,中药的加工

1.拣

2.洗

3.飘

4.切片

5.去壳

6.蒸、煮、烫

7.熏硫

8.发汗

9.干燥

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第四节,中药的贮藏

变质现象:1.虫蛀 2.霉变 3.变色 4.走油 5.风化 6.自燃 7.其他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有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注意:起霜(茅苍术)不是变质现象。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一)、中药鉴定的方法:

1.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

(1)观察植物形态

(2)核对文献

(3)核对标本

2. 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1)形状: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形态。

(2)大小:是指药材的饮片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

(3)色泽:是指日光灯下观察的药材和饮片的颜色及光泽度。

(4)表面特征:是指药材表面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毛茸或其他附属物等。

(5)质地:是指药材和饮片的轻重、软硬、坚实、坚韧、疏松或松泡、致密、黏性、粉性、纤维性、绵性、角质性、油润性等特征。

(6)断面:是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及其饮片横切面的特征

(7)气:有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含有挥发油的缘故。

(8)味:是指口尝中药的味觉,有酸甜苦辣咸涩淡等。与其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关,有种药材的味感时固定的,对于鉴定药材有着重要的意义。

(9)水试:是利用某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浮沉、溶解、变色、透明度改变及黏性、膨胀性、荧光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

(10)火试:是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能产生特殊气味、颜色、烟雾、闪光或响声等现象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

3. 显微鉴定

4. 理化鉴定

5.DNA鉴定

•各论

•植物类药类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一节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鉴别

双子叶植物根: 1.有一圈形成层的环纹;2.环内的木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3.中央无髓;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的纹理,木部尤为明显;4.外表常有栓皮。(甘草、防己)

单子叶植物根: 1.有一圈内皮层的环纹;2.中柱一般较皮部为小;中央有髓部;3.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

4.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麦冬)

双子叶植物根茎:有放射状纹理;有明显的髓。(黄连、天花粉)

单子叶植物根茎:有维管束小点散布;髓部不明显。(石菖蒲、山药)

第二节药材(饮片)鉴定

金毛狗脊:断面近外皮处有一条凸起的棕黄色。切片,木质部环纹或条纹。

来源: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

大黄:切片,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黑褐色的小点,习称:“星点”环列或散在。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

何首乌:断面淡红棕色,粉性,中心有较大的木心状环纹,周边有如云朵状花纹环绕“云锦花纹”。

牛膝:断面中央有木心,外有 3~8圈筋脉小点成同心环。

商陆: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俗称“罗盘纹”。

川乌、草乌、附子的关系:

川乌——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附子——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子根。

草乌——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有“钉角” .

黄连(重点)

1.表面黄褐色,节明显,节间光滑,习称“过桥”

2.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

有放射状纹理,中央为红棕色髓

3.气微,味极苦。

防己:木部占大部分,有稀疏的放射状文理,习称“车轮纹”

板蓝根三种的关系:

板蓝根:菘蓝的根(药典正品)

大青叶:菘蓝的叶

青黛:菘蓝的茎叶加工品

三七:

铜皮、铁骨、狮子头(三七质地坚硬,表面灰黄色,周围有瘤状突起)

白芷: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横向突起的皮孔,习称“疙瘩丁”.

当归:(当归头)根头具环纹,上端圆钝,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归身)主根表面凹凸不平;

(归尾)支根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

川芎:(切片)断面黄白色,可见波状环纹或不规则多角纹理(形成层),并有黄棕色油点.纵切片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称蝴蝶片。

防风: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近根头部有紧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质松软,稍韧,断面皮部棕色,木部黄色,裂隙整齐,习称“菊花心”.

地黄:

鲜地黄:鲜用的地黄

生地黄:烘焙变黑的地黄

熟地黄:生地黄的炮制品

巴戟天:连珠状根,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皮部多横向断裂露出木部,形似连珠;

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

苍术:质坚实,断面黄白色,呈纤维状,并散有红棕色的油点称“朱砂点”。

半夏(入药部位):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川贝母(重点):

松贝:呈圆锥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青贝——呈扁球形或圆锥形。类白色,外层2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呈“观音合掌”状

炉贝——形如马牙,又称“马牙贝”。椭圆形,表面黄白色,常有黄棕色的斑块,习称“虎皮斑”。

姜黄、郁金和莪术关系:

莪术:蓬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的干燥根茎

郁金:蓬莪术、广西莪术、温郁金、姜黄、的干燥块茎

姜黄:姜黄的干燥根茎

天麻(重点):

一端有红棕色的干枯的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冬麻;或为残留的茎基(春麻)。另一端有自母麻上脱落后的圆脐状疤痕,习称“肚脐疤”。

第六章茎木类中药

苏木:豆科苏木的干燥心材。

通草: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第七章皮类中药

桑白皮(桑的根皮)的性状特征

1.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

2.外表灰白,淡黄白;残留红棕色鳞片状栓皮

3.内表面黄白,有细纵纹,有时纤维裂开

4.体轻,质韧,纤维性强;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牡丹皮(牡丹的根皮)的性状特征

单筒状,稍肥厚。

外表面,原丹皮灰褐色,黄褐色;刮丹皮粉红色,淡棕红色,具横向凹陷皮孔。

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棕色,散在多数亮星点(丹皮酚结晶)。

折断面平坦,粉性,粉红色

具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有麻舌感。

厚朴与杜仲:发汗

厚朴:内表面:平滑,紫棕色或深紫褐色,用指甲刻划显油痕

杜仲:内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平滑

外表面:灰棕色,皮孔呈斜方形

折断面:细密银白色且富有弹性的胶丝(为活性物质)

关黄柏:折断面鲜黄色,呈纤维性,呈层片状。

秦皮:

热水浸出液呈黄绿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根皮入药:牡丹皮、桑白皮、五加皮、香加皮、地骨皮

干皮入药:杜仲、秦皮

第八章叶类中药

石韦的表面特征:上表面散布有黑色圆形小凹点,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孢子囊群在侧脉间排成多行,几布满叶背。

枇杷叶的性状特征

1.呈长椭圆或倒卵形

2.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具稀疏的锯齿,基部全缘。

3.上表面灰绿色或黄棕色具光泽,下表面密被黄色茸毛。

4.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

第九章花类中药

未开放的花入药:辛夷、槐米、丁香、金银花、款冬花

开放的花入药:槐花、芫花、密蒙花、洋金花、菊花、红花

花粉入药:松花粉、蒲黄

完整的花序:款冬花、菊花

带花的果穗:夏枯草

花的一部分:

花冠:红花(不带子房的花)

柱头:番红花

花粉:松花粉、蒲黄

丁香(公丁香)重点:

【性状鉴别】

1.花蕾形似研棒状,上端类球形,下部略扁圆柱形。—表面呈红棕或暗棕色,显油性。

2.花冠4枚,呈覆瓦状抱合成球形。

3.花萼4裂,萼片肥厚,呈三角形。

4.质坚而重,富油性,入水下沉。—气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以个大、粗壮、色红棕、油性足、能沉于水、香气浓郁、无碎末者为佳。

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成熟果实)

1.长倒卵形。

2.表面呈棕褐色或带有红色粉末。

3.质地坚实,难破开。

4.齿状萼片4枚,果实内有种仁,由两片肥厚子叶抱合而成。

5.气微香,味辛辣。

区别:公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

母丁香——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成熟果实。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乌梅:气微,味极酸。

果皮入药:陈皮、化橘红

鸦胆子:味极苦而持久

巴豆性状:

1.果实卵圆形,具三棱;表面灰黄色,粗糙,有纵线6条。

2.内含种子3粒。椭圆形,略扁;一端有种脐及种阜的点状疤痕。

3.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

4.无臭,味辛辣。有毒

小茴香(重点):

【来源】伞形科茴香成熟果实。

【性状】

1.长圆柱形,两端稍尖。

2.黄绿或淡黄,顶有花柱基,基有果柄。

3.分果背面有5条隆起纵棱线,腹面稍平。

4.气特异芳香,味微甜。

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栀子:水浸,水染成鲜黄色。

姜科植物果实种子类中药的共性性状:

1.多具钝三棱

2.顶有花柱基,基有果柄或果柄痕

3.表面具连续或断续纵棱,或具软刺

4.种子团具三棱,为隔膜分隔成三瓣

5.种子为多面体,表面被膜质假种皮

6.种子断面白至灰白色

7.气芳香,味辛辣或辛凉

例如:砂仁、草果、益智、豆蔻、红豆蔻、草豆蔻

第十一章全草类中药

唇形科原植物的共同特征:

1.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

2.全株常被腺鳞而香气。

3.茎通常方柱形,具4棱。

4.叶多对生,单叶或复叶。

5.轮伞花序或由轮伞花序集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头状花序。

6.花萼5裂,花冠合生,通常呈二唇形。

7.子房上位,4裂,果实通常为4分小坚果。

例如:广藿香、半枝莲、荆芥、益母草、薄荷、泽兰、香薷

穿心莲:味极苦

淡竹叶性状:

1.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

2.叶片披针形。

3.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

4.体轻,质柔韧。

5.气微,味淡。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冬虫夏草性状鉴别(必考):

虫体似蚕,外表土黄色至黄棕色,环纹明显,近头部环纹较细,共有20-30条环纹;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部1对,以中部4对最为明显。头部黄红色,尾如蚕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单一,菌炳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基部常将虫包被。子实体头部稍膨大;质柔韧。

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第十四章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

青黛:蓼蓝或菘蓝的叶或茎叶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冰片:樟脑、松节油等经化学方法合成的结晶

五倍子:盐肤木叶上的虫瘿(五倍子蚜寄生形成)

芦荟:库拉索芦荟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

第二篇动物类药

十五章,无

十六章药材(饮片)鉴定

地龙:第14~16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

珍珠: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病理产物),剖开有同心环纹。

蜈蚣:

•本品呈扁平长条形。全体共22个环节。

•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有颚肢一对,触角一对。

•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黄色或红褐色步足一对,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

•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土鳖虫:雌虫入药,气腥臭。

斑蝥: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黄黑相间的斑纹)。

海马:马头,头略似马头,蛇尾,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弯曲;瓦楞身,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有1管状长吻,两眼深陷;;有的可见育儿袋。

蟾酥:水试,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

蛤蟆油:水试,体积膨胀10~15倍。

蛤蚧:(重点)

1.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

2.头部:略呈扁三角形,口内有细齿,吻鳞不切鼻孔。

3.躯干:全身密被有光泽的细鳞,有大而凸起的圆形鳞片成行镶嵌于小鳞片中。

4.四足均具5趾,趾底有吸盘。

5.尾部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

6.气腥,味微咸。

蕲蛇:

1.头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翘,习称“翘鼻头”。

2.背部黑褐色或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

3.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

4.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

麝香: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麝香仁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称“当门子”。

鹿茸:花鹿茸(梅花鹿),“二杠茸”,一个侧枝(3年),主枝称“大挺”,侧枝“门桩”;外皮红棕色,披黄棕色茸毛,叉间一灰黑筋脉,锯口黄白色,有峰窝状细孔,外围无骨质。体轻。

牛黄:

1.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2.“挂甲”:取少量粉末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则指甲染黄不易擦去。

羚羊角:

1.下部有10-20个隆起环脊,间距2cm,手指正好嵌入,称“合把(ba,第四声)”。

2.嫩角尖黑棕色,称“乌云盖顶”。

3.透视内部有红色斑纹,称“血丝”。

4.顶端光滑,内有小孔直通角尖,称“通天眼”。

第三篇矿物类药材

第十七章概述无

第十八章药材(饮片)鉴定

颜色(五色):

本色:与矿物本身成分、结构有关(稳定)

外色(他色):带色杂质,气泡等引起。(与矿物本身无关)

假色:晶体内部裂缝面、解理面引起的光波干涉而产生的颜色。

条痕: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

朱砂(重点):

1. 其中呈细小颗粒或粉末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者习称“朱宝砂”

2. 呈板片状或长条形,色红而鲜艳,光亮如镜面微透明,质较松脆者,习称“镜面砂”

别个归纳:

1.味极苦的药材:黄连、黄柏、鸦胆子、龙胆、穿心莲、马钱子

2.刻划显油痕的药材:厚朴、肉桂

3.断面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有:大黄、何首乌、鸡血藤、牛膝、银柴胡

4.断面可见同心层纹的药材有:天麻、珍珠、牛黄、商陆

5.来源于硫化物的矿物类药材:朱砂、雄黄、自然铜

6. 金井玉栏:药材横切面的皮部呈白色,木部呈黄色,具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Eg:桔梗,黄芪,板蓝根

7. 菊花心:甘草、黄芪、防风、板蓝根、白芍、桔梗

水试鉴别:

1.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乳状液

2.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蓝色

3.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

4.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液状

5.没药:遇水研磨成黄棕色的乳液状

6.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

7.番红花:水试黄色

8.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

9.牵牛子:入水后,种皮龟裂状有明显的粘液渗出

10.吴茱萸:入水后有粘液渗出

11.菟丝子:水浸后表面有粘液渗出,水煮后,吐出白色卷须状的胚

12.葶苈子:南葶苈子水浸后膨胀度大于3;北葶苈子水浸后膨胀度大于12

13.石膏:熟石膏放入水中,变硬

火试鉴别

1.降香:燃烧冒黑烟及油冒出,残渣为白色灰烬。

2.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

3.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红色;火烧可产生刺

鼻烟气,应无松香气。

4.乳香:遇热变软,燃烧有香气,冒黑烟,留有黑色残渣。

5.麝香:置坩埚,初则迸裂,熔化澎胀起泡,香气浓烈四溢,灰化,白色。“三无”:无毛肉焦臭;无火焰;

无火星。

6.珍珠:将珍珠用火烧后表面变黑,有爆裂声,并形成层层剥落的银灰色小片。

7.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8.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

9.海金沙:置于火中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

10.雄黄:烧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有强烈蒜臭味,并有黄白色烟。

11.硫磺:燃烧易熔融,发出蓝色火焰,并有刺激的二氧化硫气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