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习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习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习题 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习题 人民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

A.篆书B.楷书

C.甲骨文D.隶书

答案:C

2.下列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书体特色的是( )

答案:A

3.如图为清朝画家郑板桥的《墨竹图》,它是中国文人画中的精品。此画( )

①属于写意画

②讲究色彩绚丽,丰富多彩

③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

④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一体

A.①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4.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

史信息是( )

①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水平②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水平③战国时期的冶铸技术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③D.②③

答案:B

5.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起多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访问苏联并进行演出,展示了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我国京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

B.梅兰芳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之一

C.民国时期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D.艺术交流可以调和国际矛盾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友谊

答案:C

6.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文征明书《后赤壁赋》

材料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苏轼材料三京剧,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的上海报《申报》上,之所以叫京剧,是出于各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充分体现了它鲜明的地域特征。

——彭飞《中国的戏剧》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这反映了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评论的绘画应属于什么画种?指出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京剧得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京剧形成的经济、文化条件。

(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标题。

答案:(1)书体:楷书。主流趋势: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画种:文人画。特点:强调抒情写意;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

(3)原因:出自北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戏剧和文学为其提供了丰富题材;各种戏剧的交融发展为其提供了艺术借鉴。

(4)标题:浓缩人生精华的中国古代文艺等。(言之有理即可)

[基础巩固]

1.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书法结构雄伟而笔法秀丽,抽象之美近乎出神入化。如图是其只有17字的名帖《妹至帖》,本帖的字体特点是( )

A.笔画详备,结体严整

B.笔画简约,线条流畅

C.法度森严,清峻刚健

D.横平竖直,规矩整齐

解析:本题以王羲之书法特点设问,考查分析辨别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对各类书体的特点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答案:B

2.如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这些图标是以我国古代的一种书法字体为基本形式而设计的。这种笔画圆匀、赋予图案美的书法字体应该是( )

A.篆书B.楷书

C.行书D.草书

解析:篆书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选A。

答案:A

3.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选择了以京剧为主轴的8分钟中国表演,让在场的观众大开眼界。张艺谋选择京剧的理由是( )

A.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B.京剧服饰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雍容华贵的一面

C.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D.京剧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解析: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的应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京剧又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答案:C

[能力提升]

4.下面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

A.风俗画B.宫廷画

C.文人画D.山水画

解析:通过观察可知融诗、书、画、篆刻于一体且体现出了文人的个性,故为文人画。

答案:C

5.明清时期,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而民间舞蹈却十分兴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是( )

A.是否为帝王歌功颂德

B.是否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C.是否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D.是否在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

解析:与宫廷舞相比,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感情,从而决定了民间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C

6.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元代长期停止科举考试,知识分子步入仕途无望,大批转向戏剧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说明了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

答案:B

7.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戏剧传奇兴起的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戏剧传奇这种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D

8.“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B.绘画

C.戏剧D.杂技

解析:材料中“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描述的是戏曲能用少数人的表演演绎人数众多的战争场面;同时“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描述了较小的戏剧舞台可以演绎几千年曲折纵横的历史。上述材料描述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故应选C。

答案:C

9.中国古代“书画同源”、“形神兼备”。观察下面两幅书画并回答问题:

图1 怀素的《自叙帖》

图2 《墨梅》

请回答:

(1)图1书法属于何种字体?有何特点?

(2)图2体现了何种绘画类型?从图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书画同源”的信息?

(3)图2的绘画精髓是什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书画同源”的理解能力。第(1)问和第(2)问可结合草书、文人画的特点进行作答,第(3)问则需强调文人画强调个性的表现。

答案:(1)字体:草书。特点: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2)文人画;画中有诗,还有篆文印章都体现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另外绘画的花枝等讲究毛笔笔法的运用,也体现了书法的特点。

(3)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专题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 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生产既是精神世界的源头,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由此形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直到封建社会中期,在古代物质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中国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川菜、汾酒、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文物,它们受到了重点的保护,这体现出我们国家对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物质文化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熟悉古代物质文化将会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于传承华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物特征 华夏文明起于商周,商周文明也被称为青铜器文明。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一说为“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二、文物价值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汉朝时就有墓志。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合集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合集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和两级。 5.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6.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亦通称。 7.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8.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9.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10.在唐太宗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当时称作“”。 11.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12.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3.金星晨见于东方为,昏见于西方为。 14.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 15.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16.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文中山东指地方。 17.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8.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19.道教的经典文献叫。 20.成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中的衽是,袂是。 21.到了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22.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 23.清人张之洞撰写的《》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二、单选题(每择2分,共10分) 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 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 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 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 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 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 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 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完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25 、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最擅长写战争。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常识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春秋核心思想礼和仁提出以和为贵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知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性恶论) 道家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道是万物本原)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韩非子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以法治国) 兵家(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重要思想家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王充:东汉万物由原气构成著有论衡一书 范缜:南朝无神论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斗争神灭论 两宋理学周敦颐:理学创始人,二程继承他的思想,把理视为无所不在, 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明朝王学心学继承陆九渊心即使理 黄宗羲:梨洲先生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 顾炎武:明末清初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目的在于批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一也和天下为器唯物主义 艺术 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大同武周山麓北魏 龙门石窟: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精品 莫高窟::六七成是在隋唐开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 绘画 东晋顾恺之(人物画注意点睛传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刘宋陆探微(秀骨清像与顾并称顾陆) 萧梁张僧繇(人物画尤其是佛像相传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 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宋元李公麟(五马图) 张择端(北宋东京汴梁) 书法 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汉隶属曹魏钟繇楷书 王羲之(东汉末年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票若游云矫若惊龙书圣) 王献之(小圣) 初唐三大家书坛(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浩) 草圣(张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沛蔡襄)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2(68.7分)

古代驾车以四马 马为常。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 3.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的翼轸分别指 天上的方位 和 轸两星宿的分 。 4. 《诗经》:“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其中衣指裤子 ,裳指 上衣 。 5.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 6. 春秋初年齐桓公 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7. 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 ,也通称 言官 。 8.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 ,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9. 古人以牛 、 羊 、 猪 为三牲。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 11. 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的。 ?√ ?× 12. 殷代称一旬以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 ?√ ?× 13. 郭沫若先生取名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沫、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以及与雅砻江合流后的一段金沙江。郭老是四川乐山人,就在沫水之滨,离若水也不远。 ?√ ?× 14.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 ?×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是井宿中的星组。 ?√ ?× 16.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参宿。商,心宿。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所以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 ?√ ?× 17.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萧墙,就是围墙。 ?√ ?× 18. 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在贵族中,女子称氏,男子称姓,这是因为氏是用来“别婚姻”的,而姓是用来“明贵贱”的,两者作用不同。 ?√ ?× 19.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元代剧作家______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剧作家________创作的传奇《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具中的《夜奔》一场至今仍在曲场经常上演。 3.《大雅堂乐府》是明代_______创作的杂剧,剧中写四个古代的风流遗事,表现了文人的雅兴和情调。 4.明代作家_______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5.孟称舜的《_______》描写了崔护和叶茶儿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他关于婉丽风格的理论。6.延寿马和王十朋分别是南戏《_______》和《_______》中的人物。 7.明代剧作家_______《邯郸记》和《南柯记》都是借梦表现现实的黑暗的作品。 8.明代剧作家_______的“渔阳三弄”,借张建封、杨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 9.明代剧作家王衡的杂剧《_______》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 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二、简答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烷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4.《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有什么特点和局限? 5.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三、论述题(1,2题必选一题回答,3,4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则只给前者判分。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2.以剧本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3.《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 一、填空 1.纪君祥 2.李开先 3.汪道昆 4.沈璟 5.桃源三访 6.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 7.汤显祖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填空、判断 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所设的学校 2、乡学:专为统治阶级下层子弟所设的学校 3、辟雍:是天子设立的大学 4、清代学塾: ①教馆或坐馆,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 ②家塾或私塾,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 ③义学或义塾,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 ④书院: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大体形成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与官学、私学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书院具有:藏书、供祀、讲学等功能。 5、北宋初年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 6、成年礼仪: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可以追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我国先前的成年礼仪以服饰 改变为最大特征 7、封禅礼仪:皇帝祭祀天神、地袛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泰山上祭祀上帝;禅指祭地,在泰山下小山举行。 8、三纲五常: ①三纲: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的学说,班固将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正式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 ②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原则。仁——是儒家思想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即价值标准;礼——具有政治和道德原则;智——即知,指由智慧的知识,具有鉴别是非善恶能力,智从属于仁,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信——诚实不欺,是为人立身的根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 9、七出:古代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口舌、盗窃 10、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离婚的三种情况,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11、泮宫:是诸侯国设立的大学 12、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即以传授儒家经典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地的中央官学。它的建立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一条根据自己需要选拔官吏的道路。太学的首创是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而设立的,置五经博士为教官,太学生称为“博士子弟”,学习内容为“五经”。 13、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在洛阳鸿都门设立的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等技艺,是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贡献。 14、三舍法: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兴学内容之一。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凡始入太学的学生为外舍,以后每月每岁考试其业,成绩优异者依次升舍。上舍生按科举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官职。这种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袛、人鬼,包括封禅礼仪、郊祀礼仪、祭社礼仪等;凶礼——主要有丧、荒、吊、桧、恤五种礼仪;宾礼——主要指觐见礼;军礼——主要指战事礼仪,也包括田猎,建造城邑等大规模活动礼仪;嘉礼——指冠、婚、睦、敬等。 16、辽宁兴城:明代著名的“宁远城”,清称“宁远州”,明宣德五年(1430)始建,明末袁崇焕镇守宁远 时重修,为明清两代著名的古城。 17、高句丽王城:中国古代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高句丽墓葬群大约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 18、辽宁九门口长城: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 19、五不取:亦称五不娶,是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女子不能聘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 20、帝服十二章:帝王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冕服是玄衣和纁裳。玄衣即黑色质料的衣服,纁裳是红色围裳,上面皆绣十二章纹。玄衣饰品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纁裳饰品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帝王十二章是礼仪典服必须具备的饰品。 21、朝臣补服:文官朝服补子为鸟,武官朝服补子为禽,定九品制。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四 大发明发展过程传播过程影响 共同 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 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所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 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出便 于书写的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4 世纪初, 造纸术传 到朝鲜,后 又传到越 南和日本。 8 世纪传 到中亚,后 经阿拉伯 逐步传到 非洲和欧 洲。 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促进 了世 界文 化和 文明 的发 展,特 别是 对欧 洲封 建社 会向 资本 主义 社会 的转 变起 了推 动作 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按照明朝人的记载,隋文帝时期下令印刷佛经,这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记录。唐朝与868年 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 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1世纪的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之后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用西夏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向东传到 朝鲜、日 本,向西传 到埃及和 欧洲 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比 欧洲用活字排版印刷早了四个 多世纪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 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 器。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 器。南宋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 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朝的火器 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进 攻,取得了局部胜利 火药和火 药武器在 13世纪中 期传入阿 拉伯,后来 又由阿拉 伯传入欧 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起了重要作用 指 南针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普遍使用 13世纪, 传入阿拉 伯和欧洲 各国 它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 现美洲和实现全球航行提供了 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学 科 时间发展表现地位及影响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 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 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 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 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 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 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