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之园与圣之园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差异的宗教浅析

神之园与圣之园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差异的宗教浅析

中西方古典园林作为完全不同的特殊文化语言,其审美差异所折射

出的内涵更是值得细细品味。关于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差异有着很多

论述,但对于这种显著差异的形成原因和背景机制的深入分析却较为少

见。这里将从中西方宗教与哲学的角度来比较与剖析这种差异的产生,从

深层次去理解中西古典园林审美差异及其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内涵。

宗教对西方古典园林的影响与意义

园林从诞生之初就不具有平民色彩。作为建造园林的必要条件——

土地,其本身就是财富与权力的体现。而将大片土地闲置而作观赏用途,

不仅没有产出还要源源不断地投入管理与修缮的支出加以维持,没有足

够的财力支撑是无法长久的。因而园林的权贵阶层属性与生俱来。园林的这个基本特点决定了只有少数社会上层的阶层有能力兴建和消费园林,他们的审美倾向与价值观决定了园林的风格。高高耸立的教堂就是欧洲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在宗教意义上,教堂的高耸意味着离上帝更近的距离,而高耸的教堂同时也塑造着神圣与

“神”之园与“圣”之园——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差异的宗教浅析

文·图 ◎ 陈婧倩

图片说明:

1. 强力改造自然元素,崇尚超自

然的美

2. 中国古典园林一角,以小处展

现自然之美

3. 从空中俯瞰的法国古典园林,呈现人造奇观的瑰丽

超人的空间氛围。如果说教堂是上帝在人间的讲坛,以神的尺度为度量,则西方园林也同样更像是为了神的观赏而设立。西方古典园林宏大的尺度、清晰的轴线、规整的几何造型,只有从空中才能最为完整地感受到园林的整体构图和所想表达的意象。

西方古典园林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堡或主体建筑建造。在高高的城堡之上,人们能以神的视野从最佳角度来欣赏园林,来体会超脱人世间的梦幻与精神升华。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更像是神手中的模型和玩具,是歌颂造物主创世伟力的神曲,以展现非自然的人造奇观这种方式来礼赞超自然的神力。这种建筑与园林的审美趣味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在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完整的审美系统。这种审美系统以神的视角为基础,作为“神”之园,其高高在上的观赏角度塑造了与之相应的西方古典园林的超常尺度与规模,并从整体上影响着其造园形式与风格。

宗教不仅从整体上影响着西方古典园林

的整体审美基础,还更为深刻地塑造着西方古Array典园林的表现手法与细节。即使在教会势力解

体、人文力量苏醒的文艺复兴时代及之后的工

业时代,西方古典园林仍然继承和发展着这种

带有深深宗教印记的风格。教会的权威随着时

代进步的淡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失去了对园林审

美的影响,宗教以更为隐性的方式体现在西方

古典园林的审美细节之中。

以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对自然的

改造,这是西方文明在摆脱宗教束缚后一直所

遵循的思路。西方文明对技术的执着追寻,其本质也是对终极力量的不懈求索,这种意识深处的宗教情结,即使包裹着重重科学外衣,仍能令人察觉到其中的蛛丝马迹。尤其在近现代,科学和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科学和技术信仰者的宗教。西方崇尚科学、崇尚技术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的是对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最本质力量的渴望,相信能以科学技术改变一切,通过征服和改造自然,去接近全能的神。

在分析了西方文化这个庞杂系统中宗教与科学、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关联后,对于西方古典园林为何如此热衷于几何化的、理性的审美趣味,我们或许能够有更深的理解。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体以理性主义,以及形式的和谐为美的本质。强调将自然人工化、强力改造自然,这即是西方古典园林审美受宗教影响的外在体现。

被修剪得方正齐整的乔木与灌木,由植物组建的复杂迷宫,宽阔草坪中笔直延伸向远方的道路,精美而富丽

的喷泉雕塑……在西方古典园林中,

这一切无一不渗透着权贵阶层对于超自然的崇尚与渴望。神学与科学以及艺术在时间长河的交错缠绕中,衍生出“神之园”这一西方园林的特殊审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宗教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与意义

中华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大体以长城为界,而这条边界也同时与15英寸等雨线大致相吻合。等雨线以北是不适合农业生产的草原,而在等雨线南侧,足够的降水量可以支撑起农业的稳定生产所需。农业生产需要顺应气候和时节的变化。正所谓“天地有灵”,中国的古老先民对大自然充满了朴素的情感。因此,以农为本的中华民

图片说明:

4. 曲园——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5. 围绕中心城堡的西方古典园林

6. 几何式迷宫化的西方造型园林景观

7. 对自然的追求是中国园林宗旨所在——网狮园

OVERSEAS LANDSCAPE海外园林

族相较于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更为理解人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自古以来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谐相处的理念处之。

不同于西方追根溯源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更为抽象与写意:天地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可以归之于“天之道”,而“天之道”在实践中究竟是什么?似乎两千多年来这并不是中国哲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与西方古典绘画将画框填满的艺术模式不同,中国山水画卷中大量的留白正是国画的精髓所在,而在神学上中国的古人也将神与万物之间的关联留出无尽的空白而不予深究。神与人世间的关联,更多的只能从神话中找到零星的答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一本如同西方《圣经》这样的权威圣典来定义神与人的关联。在中国的文化里,宇宙自有自己的运行之道,一切都由冥冥之中那个无上的“天”来决定。天意不可违,天意也无从知晓,人应该做的就是顺天意而为之。天随人愿、替天行道、逆天而行、天地不容……这些有关于“天”的语汇展示给我们的形象不同于《圣经》中那个极为人格化甚至有些愤世嫉俗的上帝。天在古代中国哲人们的心目中也代表着最高的道,天在人世间没有代言人,即便是自称为天子的皇帝也要设立天象官来观察天象、体会天意。若想了解天道,只有以修与悟的方式来探寻,这正是中国宗教的隐忍与谦逊。

对于天的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佛教传入中国、几经衰落与兴盛最终成为正统之后,其教义也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深的融合。中国的禅宗讲究以心感悟自然,将个体的小自然与万物之大自然相统一。而中国本土的道教更是以自然为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般对万物的尊重,被视为有道的高尚境界。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亦同样将自然与人的道德相联系。视自然美为人格美的象征,将人与自然间的审美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大教在对自然系统的理解上有着高度的统一。

正是因为这种将自然视为最高境界代表的哲学,士大夫阶层才会以“道法自然”的审美趣味作为修建园林的准则,以此来彰显对于有德圣境的向往与追求。“圣”的境界是没有缺憾、完美而符合天道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建立在将对于天与道的顺应与和谐融入之中。中国园林作为士大夫阶层向往中的“圣”境在人世间的沉淀,可谓为“圣”之园,对于天道自然的尊重是造园的核心思想。在这样的造园理念下,中国园林在形式上绝不刻意出现斧凿痕迹,即便人为的假山,其堆垒的手法也极为讲究,以求自然浑成。而另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太湖石。为强化“瘦透漏皱”的超自然意境而同时又不能加以人工雕琢而破坏其自然神韵,石匠们会将精心选择的太湖石沉于水底,让太湖石在急水长年累月的刷洗中变得更为圆润通透。这是一个漫长的工序。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目的是极力避免人工的痕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雕塑,以及其彰显辉煌和奢华的表现手法。这种张扬的细节表现方式与中国古典园林几乎完全相反,两种不同的宗教观念之间巨大的差异令人深思。

“神”与“圣”的差异及体现

在以自然万物为灵、以圣德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式宗教观中,神并不是无上且排他的存在,而是整个天人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得臻化境,则万物可为神、人人可为佛,这就是中国式的泛神论,其与西方崇尚力量为内核的泛神观迥然不同。作为“神”之园的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体现出对于力量的赞美,更注重以神的视角来雕琢园林,隐含着强势的思维与凌驾于人之上的审美倾向;而作为“圣”之园的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是对于天地自然的崇尚,注重人自身对于“圣”境与德的理解与感悟,将人之个体与自然相统一,其造园的审美理念是谦逊而圆融的。理解了表面差异之后的本质,从中西方园林截然不同的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深藏于艺术之后的宗教意识可以在审美取向上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欣赏着各具韵味的中西方古典园林之美时,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着中西方宗教文化与哲学的对比与解读。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细小如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宗教文化都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在其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烙印。N

陈婧倩上海建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助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