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

2、例3,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

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操作法。

2、尝试练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并认识了圆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的体积。(板书课题)

(2)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吗?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a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b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c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d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及计算公式。

(3)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2和例3。

①课件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的吗?看书总结和质疑,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答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完成了书上的基础练习之后,设计了三个发展练习,分别是知道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周长和高;求体积,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体积》一课的说课,如有不妥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指导。

【人教版六下数学】《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人教六年级下册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主要从目标、评价和学习这三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我主要依据学材、学情、课标这几个方面。 基于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我将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基于学情的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基于课标的分析,课标对于本节课的阐述与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 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模型,会说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辨认圆锥,会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趣生疑,疑促做,做中出真知!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的第二课时。也就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播放体积公式课件)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2020年)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演示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用课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并显示出直观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初步空间观念;用课件演示圆锥的高,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身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寻求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体。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 濮阳市油田皇甫中学:郭泽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也就是课本42页到44页的内容。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1让学生结合实物分别提出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及特征。教材分两小段安排,第一小段,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第二层次,认识圆柱的直观图、侧面和高。第二小段,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特征。例题后的练一练,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 (四)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采用引导探究、观察演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学法方面,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行学习。【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新知 1、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它是什么图形?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飞快地旋转,想象一下,会形成什么形体?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docx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鹤壁市湘江小学朱文举 一: 、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以及圆锥的认识的基 础上进行学习的。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 掌握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 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理性思考的 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探究实践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学法 ::1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 ::2 、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_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的教材分析_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 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 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 碧云小学叶红霞 1、 说教材: 1、 《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 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 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 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2、 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 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六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二)提出质疑,弓I入新课

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 (一)预习设计: 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 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

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 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四、试教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由于本课准备得比较匆忙,有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腻,不太成熟,对课堂上生成的一些“意外”估计不足,教学机智不够灵活,所以还要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下面是我说课的流程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说明。(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不用说) 《圆锥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内容。圆锥是小学阶段所认识的立体图形之一。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学习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学目标:(不用读)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观察与操作、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目标已经制定好了,要想真正实现,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和测量圆锥的高。 (难关就在前面,如何克服呢,我首先在教具和学具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直角三角形。 学生准备:圆锥型实物,两把直尺或三角板,制作圆锥的材料、直角三角形和学习卡。 (当然除了在教具和学具上做充分的准备还是不够的,在教法学法上同样要下一番功夫)。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法,操作法、交流法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新课标也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视为“转的”过程,推广学习的实践性。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幷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架起一座求知的桥梁。 学法将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而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掌握学法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教学上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转动的陀的陀螺导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着这三种学习方法,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

2017—2018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4《圆锥的体积》word说课稿[精品教案]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1页-13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难点是: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通过复习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3、以旧引新,探究新知。 通过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我会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的体积更大?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板书,特别的用红颜色粉笔写出等底等高和公式)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算一算”和“试一试”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 5、巩固练习,拓展深化,依次练习“练一练”中第1题,第4题和第5题。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便得到及时的解决。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是

说课稿-圆柱和圆锥

圆柱和圆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 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 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③强化辨析:出示 4 2 3 2 2 4 2 3 问:这两个长方形分别以4或2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体一样吗?为什么?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另一条边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最后再让学生具体说说上面两个长方形旋转后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 通过上面三步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有了完整的认识。(圆锥的教学跟圆柱类似,在这就不再多做解释。)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上杭县实验小学:吴秋菊 一、说教材 (一)教材说明 1、教材地位:《圆柱和圆锥》是《人教版义教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前后联系如图: 圆的周长和面积积积 圆柱、圆锥和球 五年级下学期 六年级上学期 六年级下学期 多棱柱和多棱台 中学几何知识 → → → → → →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由此可见,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内容结构: 本单元内容分三段教学,依次是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球作为选学内容,在此不赘述)。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和复习。计划用9至10课时教学,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例题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材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根据学情和生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要求,又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最好见证。基于此:我对本单元教材作如下处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 2、知道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逐步渗透猜想、归纳、类比、推理、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和圆锥,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人教六年级下册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主要从目标、评价和学习这三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我主要依据学材、学情、课标这几个方面。 基于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因此,我将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基于学情的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基于课标的分析,课标对于本节课的阐述与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 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模型,会说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辨认圆锥,会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 目标2、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会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光后六(4)班班数学教师,下面是我的说课,请评委指正。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P43)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P43例1、例2)。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 各位领导、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圆柱、圆锥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内容安排上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教材简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援助和圆锥的高。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比”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教学过程: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立体图形 2.课件显示例1情境图 3.说说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4、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5.教学圆柱的认识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 (2)认识圆柱的面

六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资料-3.2《圆锥的体积》说课稿人教新课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说明 一、说教学设计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关系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课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应该从生活中去找“情景创设”的源头。 2.课一定要抓大,要有一个让学生自由发现、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千万别大问题、小问题一贯而下,累了老师,僵了学生。 3.学习的方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为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P33-34页的例2、例3及“做一做”。 三、说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属于小学立体几何初步知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一个几何图形。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四、说学情分析 经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圆锥体,掌握了它的特征,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学生较难理解。针对此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自主比较、猜测、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争辩等形式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突破难点,

获取新知。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演示、猜想、操作、验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及猜想、操作和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本节教学重点: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和公式的实际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说教法 为了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教学中我采用知识迁移、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引导探究、游戏等教学方法。 2.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向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圆柱体容器中倒米、沙子等细粒物质,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引导概括: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七、说学法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在实验、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中,始终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精品)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 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 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 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 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 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 和体的关系 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这一内容 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 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 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 换。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 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③强化辨析:出示 4 2 3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