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用学总结

语用学总结

语用学总结
语用学总结

Summary of chapter 5

Speech act theory has arouse the widest interest. Psychologist, anthropologists, philosophers and linguists all do some research about it. Austin launched his theory of speech acts in his published book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He set about demolishing the view of language that would place truth conditions as central to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ustin noted that some ordinary language declarative sentences, are not apparently used with any intention of making true or false statements and he termed two types of utterances,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 Performatives also can be wrong because there are some conditions that he called felicity conditions. Austin suggests that performative verbs are the best way into a systematic study of all kinds of performative utterance.

The other major shift in Austin's work is the view that there is a whole family of speech acts of which constatives and various performatives are particular members. Therefore, it is claimed that all utterances, in addition to meaning also can perform specific actions. Austin isolates three basic senses in which in saying something one is doing something, and hence three kinds of acts are simultaneously performed: 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which is the focus and perlocutionary act.

Searle's theory of speech acts is just Austin's systematized with sallies into the general theory of meaning, and connections to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Searle appeals to a distinction by Rawls between regulative rules and constitutive rules. Then, Searle suggests a classification into four kinds of condition, depending on how they specify propositional content, preparatory preconditions, conditions on sincerity, and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and he proposes that there are just five basic kinds action that one can perform in speaking, namely, representatives, directives, commissives, expressives and declarations.

From Austins work and Searle's systematization of it, there has emerged a coherent theory of speech acts. This position, which is a judicious selection and slight abstraction from Austin and Searle's particular view, called the irreducibility thesis. The position can be formulated as follows: 1) all utterances not only serve to express propositions but also perform actions; 2) there is one privileged level of action that

can be called speech act which is associated by convention; 3) there is at least one form of utterance that directly and conventionally expresses illocutionary force --- explicit performative; 4) the proper characterization of illocutionary force is provided by specifying the set of felicity conditions. The central tenet of thesis is that illocutionary acts are to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felicity conditions, which are specifications for appropriate usage.

Directly opposed to thesis is a position that we may call Antithesis, according to it there is no need for a special theory of illocutionary force because the phenomena that taxed Austin are assimilable to standard theories of syntax and 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 To generalize the attack on thesis, we may then bring the performative analysis to handle implicit performatives. Antithesis is promising to reduce pragmatic aspect of meaning to areas of linguistic theory. However, it is at least in its full form is untenable. It runs into difficulties on both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ronts. In addition to semantic incoherence and inadequacies, the PH is assailed by syntactic problems. Because of these, Antithesis fails both on internal grounds and external grounds.

A major problem for both thesis and antithesis is constituted by the phenomena known as indirect speech acts. The basic problem that arises is that most usages are indirect. The diversity of actual usage thus constitutes a substantial challenge to literal force hypothesis(LFH). The LFH is thus confronted with a two-pronged problem: 1) it seems to make the wrong predictions about the assignment of force to sentence form; and 2) it needs to provide an account of how and why sentences seem able to bear the syntactic stignata or distributional markers of their indirect forces. Although idiom theory and inference theory are used to resuce LFH, fails and there still need an adequate pragmatic theory of speech acts.

The context-change theory is one candidate for such a pragmatic theory of speech acts. A context must be understood to be a set of propositions, describing the beliefs, knowledge, commitments and so on of the participants in a discourse. One of the main attractions of the context-change theory is that it can be rigorously expressed using set-theorietic concepts. Apart from the important work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re

are two major traditions that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the detail of actual language use in a way pertient to theories of speech acts. One is the enthrography of speaking which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cross-cultural study of language usage and the second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onclusion, the future of speech act theory probably rests on the tenability of LFH.

语用学重点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语用学

语用学肖蓉芳 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会话含义推理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977《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列文森《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 利奇《语用学原则》勾画了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指明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别 尤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学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弗思接受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1964提出语域(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术语,即语境 陈望道提出的“情境”显然就是弗思提出的情景语境,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说” 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话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 何地,是说认清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 何时,是说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 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的裁剪,怎样配置之类 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指示词语:指示用法:身势用法象征用法(菲尔默) 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 会话含义(N解):1、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赖斯合作原则:在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A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的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有条理 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类似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 2、幽默准则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3、克制准则: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

(完整版)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完整)

心理学专业英语总结——HXY 随意传阅·顺颂试安 注释:1.“*”在书上是黑体字,但感觉不重要背了也没什么卵用 2.“”背景色项表示答案恰好有三项,可能出选择 3. 人名已加黑,可能连线或选择 4. 每章节的末尾有方便记忆的单词表(只包括这篇总结中出现的关键单词) 5. 方便理解记忆,已在各项下方注明中文释义 6.“,”大部分都是作为点之间的分割,类似于逗号,前后不连成句子 Chapter 1——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纵览 Section 1: Approaches to psychology 心理学入门 ●What is psychology? 心理学是什么 Definition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ur and mental processes. 定义: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Psychology come from: ①philosophy, ②biology ③physics. 心理学来源于:哲学、生物学和医学 When: 1879 as a separate scientific discipline. 形成于:1879年,作为独立学科 History (develop): structuralism, functionalism, psychoanalysis, behaviourism, cognitive psychology, humanistic approach, biological approach. 历史发展:结构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人本主义,生理。 ●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psychology 精神分析理论 Origins & history: Sigmund Freud, unconscious mental causes, treat as the causes of mental disorders, built up an theory. 历史来源: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心理动机,把它视为心理疾病的原因,并建立理论。 Assumptions: unconscious processes, psychic determinism, hydraulic drives, psychodynamic conflict, stages of development. 假设:潜意识过程,精神决定论,驱力(攻击、性),心理动力冲突,发展阶段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case study (method), free association (tech), dream analysis (tech).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技术,梦的解析技术 *Areas of explanati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moral/gender development, aggression, abnormality, memory. 可解释领域:人格发展,道德/性别发展,攻击性,异常,记忆 *Weaknesses: unrefutable, theoretically unscientific. 缺点:不可被其他事件驳斥,因此理论不具科学性 ●The behaviourist approach to psychology 行为主义理论 Origins & history: John Watson, empiricism, learning. 历史来源:华生,经验主义,学习 Assumptions: behaviour is learned from the environment, only observable behaviour should be studied. 假设:行为来源于环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Areas of explana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moral development, attraction, abnormality.

《语言学教程》中文笔记(完整)

语言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语言学导论 语言的定义特征:从本质上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区分开的人类语言的区别性特点。 1. 任意性: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核 心特征。例如,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本书读作 a /buk/,一支钢笔读作a /pe n/。 任意性具有不同层次:(1)语素音义关系的任意性。(2)句法层面上的任意性。 (3) 任意性和规约性。 2. 二层性:二层性是指拥有两层结构的这种特性,上层结构的单位由底层结构的元素构成, 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话语的组成元素是本身不传达意义的语音,语音的唯一作用就是 相互组合构成有意义的单位,比如词。因为底层单位是无意的,而上层单位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语音叫做底层单位,与词等上层单位相对。二层性使语言拥有了一种强大的能产 性。 3. 创造性:创造性指语言的能产性,指语言有制造无穷长句的潜力,这来源于语言的二层性 和递归性。利用二重性说话者可以通过组合基本语言单位,无止境地生成句子,大多数都是以前没有过的或没有听过的。 4. 移位性:是指人类语言可以让使用者在交际时用语言符号代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不可及的 物体、时间或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提及孔子或北极,虽然前者已经去世两千五百五十多年而 后者位置距我们非常之远。语言使我们能够谈及已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事物。移位性赋予人 们的概括与抽象能力使人类受益无穷。词在指称具体物体时,并不总是出现在即时、形象化 的语境中。他们通常为了体现指称含义而被使用。 5. 文化传递性:语言不是靠遗传,而是通过文化传递的。 6. 互换性:指人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即人作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的 角色是可以随意更换的。 元语言功能:我们的语言可以用来讨论语言本身。比如说,我可以用“书”指代一本书,也可以用“书这个词”来指代“书”这个词本身。这使语言具有无限的自我反身性:人类可以谈论“说话”,也可以思考“思考"。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提问:元语言功能对交际、思考及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回想自己大一和大二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利用平时的空余时间,白白浪费了很多的宝贵时间。大学跟高中给我提供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进入大学以后,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多,而不是像高中一样什么都由老师帮你安排;在大学里,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自觉地去学习。因此当我进入大学以后,接触到大学的学习方式时,没有立即改变,还是按照原来高中时候的习惯学习,所以一时无法适应,也就这样一天天地消磨时光。现在我觉得很后悔,人的大学生活一生就这一次,如果现在不好好利用,更待何时呢?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为自己订立明确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奋斗,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身规划:虽然我即将步入大三下学期,但从现在开始规划我未来的学习之路也不是太迟。过去的两年已经荒废了不少时间,从现在开始我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打算。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抓紧每分每秒,不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在大四时还要面临专业八级的考试,所以我要不断增强自己在英语学习上的听、说、读、写能力,争取一次性就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热门思想汇报当然,现在的努力学习也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好的工作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得到,还要有好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才行。所以在学习的同时,我也要走进社会,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实践调查:在这个寒假中我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经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原本在大学期间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毕业以后从事跟英语相关的职业,绝大多数选择从事其他行业。也有很多人抱怨说学习英语专业没什么优势,因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把英语学得很好,而且他们还可以学习另外一门专业的知识。在我看来,每一门专业都有各自的用处,关键是要看你是否已经把它的相关知识彻底地掌握了。如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 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

专业英语课程总结

专业英语课程总结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综合计算机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它注意与计算机专业课的协调性;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个人看法,谈谈如何学好这门课。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学英语吗?每天都是语法、时态、句型、阅读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我们只是能够应对考试,却无法将学到的应用到生活当中,对于专业英语,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能够考试,我们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与运用,那个样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才有帮助。 众所周知,学英语无非四个方面:听、说、读和写,专业英语亦是如此。 多听一些专业的单词,它与我们四六级接触的词汇不同,这些词汇都是我们在计算机领域中经常见到的,比如:Bandwidth、Broadband、Client等等,多接触这些单词。当我们见到磁盘的时候,我们知道它的英文名字叫Diskette。 对于我们计算机人员而言,说的机会是相当少的,所以我们就要寄希望于读,把文章读出声来。 你能听懂不代表你知道它怎么用,多读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文章,并不是要你读出声,二是默读,通过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单词的用法,知道一句话怎么去解释,知道不同语境下代表的不同意思。 最后一步就是写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要具有较强的英语书写能力,尤其是编程人员,我们在开发一个项目的时候会考虑到项目的国际化,那么,我们在定义变量名、方法明的时候就会考虑用英语,那样能够很好的应高我们程序的规范性。 学好专业英语,对我们后面的工作有什么好处呢?据我了解,很多应用开发的官方文档都是英文的,eclipse API虽然有中文,但也只是部分,没有英语的支撑还是看不懂,而ios开发官方文档几乎是全英文。在我们平时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要查阅这些文档的。 由此可见,学好专业英语,不仅仅可以让我们通过考试,更多的好处是给我们后面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我们在专业领域走的更加顺利。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语言学复习重点

一、Antonymy(反义词):(书本P70) 1.Gradable antonyms(分程度反义词):a matter of degree. eg. Old—middle-aged—younghot-warm-col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3364590.html,plementary antonyms(互补关系):a matter of degree between two extremes. eg. Alive—dead; male—female 3.relational opposites(关系反义词):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eg. father-son; teacher-pupil; doctor-patient;buy-sell;above-below 二、Paul Grice(保罗·格莱斯)提出的两个概念(书本P86) 1.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含意,约定俗成的):i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in the language. eg. He is rich but he is not greedy. 2.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特殊规约隐涵):is inferred by the hear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eg. A:Where is the steak? B:The dog looks very happy. 三、Charles Hockett(霍凯特)提出的人类语言的识别特征之一(书本P8) Arbitrariness(随意性):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eg. Rumble, crash, cackle, bang 四、Free morpheme(可独立存在的):a morpheme which can be a word by itself. eg. boy(书本P33) 五、新构词(书本P99) 1.blending(拼缀,紧缩法):a blend is a word formed by combining parts of other words. eg. Smog --- smoke+fog; motel---- motor+hotel 2.acronyms(首字母缩写,词首字母缩略法):are words derived from the initials of several words eg.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六、Languageaptitude(语言能力倾向,语言学能):the natural ability for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书本P164) 七、Semantic Changes(语意变化):(书本P102) 1.semantic broadening(扩展,意思越来越广,语义扩大化) 2.semantic narrowing(意思变小) 3.semantic shift(转换) 八、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动):which aimed to explain indirect language in the light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书本P84-85) 1.The primary speech act is the speaker’s goal of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secondary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目录 编辑本

语用学 语用学yǔyòngxué [pragmatics]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 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60年代,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2~1960)和J.塞尔勒(1932~)先后发表了“语言行为”的理论; 美国语用学家P.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上三个学者的贡献使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专业英语总结及论文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英语结课论文

一学习总结 1理论课程学习总结 人说,“走进大学就一只脚踏进了社会”,这句话没说错。上大学之前,我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缺乏自理能力,不懂人情世故。而上了大学之后,不仅要学习,还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不是老师和爸妈能教会的,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大学里,有些人刻苦专研专业知识,希望将来在专业方面有所突破或能继续深造;有些人则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己某方面的潜力,比如:较强的社交能力、体育比较好等。而大学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的舞台。因此,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的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在业余时间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增强自身的特长。但不管将来你从事什么工作,首先要学好英语和用好计算机,这是形势所迫,也是现实。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进行各项工作的主要工具,而学好英语是用好计算机的基础,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会英语和计算机,我们将寸步难行。 但有很多同学说,英语很难学,就是学不好。其实并不是不能学好,我认为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除非你不去努力或方法不对。说句实在话,学语言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相关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去学。因为学语言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要想做到这四个方面都强确实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再根据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决定在哪个方面进行提高。比如,你决定以后从事软件开发的工作,那你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英文版的书籍。 可是,尽管英语是如此的难学,很多同学还是不以为然。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就想着如何去玩,觉得初中、高中这六年憋得实在不行了。可是放松也要有限度,不能荒废了学业,难道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就是来玩的吗?因此,当我们在享受大学生活给我们带来新鲜和刺激时,不要忘了花点时间去读读单词,看看英语文章。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应付学校的考试和通过四六级。 其次,就要说到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了,对于我们信息管理专业来说,计算机就是我们谋生的工具。首先,我们应学会最基本的使用电脑的操作,如开机、关机、软件的安装、office的使用、电脑的日常维护等。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日常生活、交友、娱乐还是工作,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因此我们还要学会上网,学会利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共16页)

语言学考研笔记整理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本质 (1)自然属性: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社会属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心理属性: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语言的自然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套符号系统。 2.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和其它符号的不同特点。 符号:用甲事物指代乙事物,甲即乙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点:①有声的;②成系统的;③分层次的装置,语音→音素→音节→语素→词;④音义结合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可论证,无理据);⑤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输出时是一个接一个的,不能全盘端出。 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3.语言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符号:是形式和内容(意义)的统一体。 (1)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听觉可感知。 (2)语言符号的内容:意义(语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99年填空) 4.语言符号的特点:①任意性和强制性;②线条性;③系统性。 人的语言和动物语言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答:①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与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表现:某种具体语言的音义结合关系;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②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知识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它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任何人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也要由社会来决定。

语言学重点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无区别形式和辨义作用,可以被看成一个音位。)这种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叫音位变体。 3.语法规则的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层层嵌套,借用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 4.词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作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5.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语法范畴”。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7.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 8.词义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6.互补关系:音素之间的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7.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某个音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 8.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9.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0.组合关系: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语言符号的一种配排连贯的横向关系。 11.内部曲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曲折。 12.社会方言:各语言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13.聚合关系: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他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14.对立关系:音素之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15.层次分析: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将语言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叫“结构的层次分析”。 16.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7.语法意义: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指词在组合与聚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18.书面语: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语言符号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