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版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七版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26. 隐性感染:是指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机体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弱, 感染后机体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不易觉察的临床症状的感染,也 称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常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也可成为带菌者。 27. 显性感染:是指宿主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机体的病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感 染后对机体组织细胞损害严重,表现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感染。 28.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液。经血流播散,但 未在血中大量繁殖,无明显中毒症状,称为菌血症。 29.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机 体全身性中毒症状,称为败血症。 30. 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经血流扩散至宿 主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称为脓毒血症。 31.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吸收 入血流,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称为毒血症。 32.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G-菌大量死亡,崩解释放内毒素入血,引起发热、内毒素 3 休克等症状。在严重G-菌感染时,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33. 内源性感染:主要指来源于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及某些因感染而潜伏下来的病原微生物的 重新感染。 34. 机会性感染:是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 下引起的感染。 35. 机会性致病菌:引起机会性感染的微生物称为机会性致病菌,其来源于人体皮肤和黏膜 寄居的正常菌群。因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条件下致病,故又称 条件致病菌。 36. 固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由细菌的 种属特性决定的。 37. 获得性耐药性: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胞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获得性 耐药性的发生因素有染色体突变获得耐药性;R质粒接合性转移耐药性 和R质粒以转化或转导方式转移的耐药性;携带耐药基因的转座子介导 的耐药性。 38. 病毒: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具有一种类型核酸(DNA/RNA),只能在活细胞内 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39. 核衣壳:是病毒体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又称裸露病毒。 40. 壳粒:是构成衣壳的形态学亚单位,由一或多条多肽链盘旋折叠而成的蛋白小体,不同 病毒体衣壳含壳粒的数目、排列不同,可用于病毒的鉴别、分类。 41. 刺突:病毒包膜表面的长短不等、放射状排列的蛋白性钉状突起。多具有与宿主细胞表

面受体结合并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的功能。 42. 缺陷病毒:因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影响了病毒复制成熟,从而不能复制出完整、 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必须依靠辅助病毒为其提供必须物质的病毒。 43. 辅助病毒:能辅助缺陷病毒增殖出完整病毒体的病毒。 44. 顿挫感染:因某些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病毒感染后,不 能在其中复制出成熟子代病毒的感染。 45. 非容纳细胞:指不能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条件的细胞。 46. 病毒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到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47.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干扰现象 可发生在异种、同种、同型、同株病毒之间,也可发生灭活病毒干扰活病毒 的干扰现象。 48. 病毒灭活:在理化因素作用下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病毒灭活。灭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 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特性。 49.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 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其传播途径与细菌相似。 50.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是指存在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 的方式。 4 51. 致细胞病变效应:(CPE)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时,溶细胞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大量复制增殖 导致细胞死亡或细胞出现变圆、脱落、聚集等现象,称致细胞 病变效应。 52. 包涵体(inclusion body):被病毒导致感染细胞与邻近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 胞体,如麻疹病毒在体内形成华新多核巨细胞,可作为诊断 依据。也是病毒在体内扩散的方式之一,可使病毒扩散到未 受感染的细胞。 53.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病毒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被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于机 体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经血液传播,病程长 达数月或数十年,患者可有轻微临床症状或无症状。但可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如HBV、HCV引起的慢性肝炎。 54. 真菌:是一类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型真核细胞微生物。 55. 菌丝:在适宜条件下真菌孢子生出芽管并逐渐延伸形成的丝状结构。按其功能不同分为 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生殖菌丝。 56.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由生殖菌丝产生的一种繁殖体。孢子分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57. BCG:卡介苗,即卡-介二氏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接种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 培养基上,经13年250代获得的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于预 防结核病。 58. H-O变异:是指病毒失去鞭毛的变异。将有鞭毛的普通变形杆菌点种在平

板上,由于鞭 毛的动力使细菌的菌落形似薄膜故称H抗原。若将此菌点种在含1%石炭酸 的培养基上,细菌失去鞭毛,细菌只能在点种处形成单个菌落,称O菌落。 59.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相应的活的宿主 细胞内复制增殖。根据感染宿主菌后的结局不同又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 菌体。 60. 毒性噬菌体:指感染细胞后不能建立溶原周期只能在宿主体内增殖形成大量子代噬菌体 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61. 溶原性噬菌体:是感染细菌后既能以前噬菌体的形式整合在宿主菌的染色体上形成溶原 周期,又能终止溶原周期,进行增殖形成大量子代噬菌体形成溶菌周期 的噬菌体。也称温和噬菌体。 62. 前噬菌体:将整合在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的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63. Transformatian: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了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发生基因重组, 获得新的性状,产生遗传变异的过程。是细菌获得外源性DNA的方式 之一。 64. Conjugation: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 DNA)转移至受体菌体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产生遗传性变异的过 程,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 65. Transduction: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 5 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产生遗传性变异的过程。 66. 完全转导:通过普遍性转导至受体菌体内的供体菌DNA片段与受体菌基因重组,成为 稳定的转导子而随之传代,受体菌及其子代菌完全获得新的性状的转导过程。 67. 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换,指携带有前噬菌体的溶原菌染色体中整合了噬菌体 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68. Ts株:温度敏感突变株,是指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称容许性温度),而在37℃ ~40℃条件下不能增殖(称非容许温度)的病毒突变株。Ts株具有毒力减弱但 仍保持有免疫原性的特点,是生产减毒活疫苗的理想株。 69. 互补作用: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的基因产物促使另一病毒增殖 这种现象可发生于感染性病毒与缺陷病毒之间,甚至发生于两种缺陷病毒直 接的基因产物互补。 70. 中和抗体:指抗毒素和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游离的外毒素以及 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和病毒的感染性。抗毒素 主要的IgG,抗病毒中和抗体包括IgG、IgM、IgA三类抗体。 71. 干扰素(IFN):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机体 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毒素、抗肿瘤和免疫调节

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72. CTL:细胞毒性T细胞,在病毒或胞内寄生菌感染时,CTL可通过其TCR识别被微生物 感染的靶细胞,通过细胞裂解和凋亡以及释放某些因子等机制杀伤靶细胞。 73. AVP:抗病毒蛋白,是干扰素与邻近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诱导细胞合成的对病毒复 制有抑制作用的蛋白质。主要有2’-3’腺嘌呤核苷合成酶、蛋白激酶等,前者可降 解病毒mRNA,后者能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通过阻断转录和翻译,抑制病毒 的复制。 74. 溶菌酶:是主要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的一种小分子碱性蛋白,广泛分别于血清、唾液、 泪液等外分泌液中。通过裂解细菌的肽聚糖,破坏细胞壁杀死细菌。 75. Disinfection: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 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76. Steriilization: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 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77.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保持物品中所需不耐热成份不被 破坏的消毒方法。此法由巴斯德创建,常用于酒类、牛奶的消毒。消毒的 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热温度为61.1℃~62.8℃ 30min;另一是71.7℃ 15~30s。 78. 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79. 人工主动免疫:是通过人工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疫苗包括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及类毒素制剂等。 80.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 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6 81. 疫苗: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成份制备的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82.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应抗体或抗原以辅助诊断传染 病的方法。 83. 化脓性细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化脓性细菌种类很多,包 括球菌、杆菌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84. 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以及某些哺乳类动 物血清中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γR竞争IgGFc段, 具有抗吞噬作用。 85. M蛋白: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的表面蛋白组分,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抗吞噬 细胞内的杀菌作用,并使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繁殖。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 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发生交叉反应,与某些超 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86. 血浆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

病性葡萄球菌大多数能产生凝固酶,所以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 要指标。血浆凝固酶有两种,一种称游离凝固酶,另一种为结合凝固酶。 具有凝固酶的细菌具有抗吞噬并使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易于局限化形成血 栓,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87. 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是否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试,以判断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常用的结核菌素试剂有旧结核菌素 (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 88. 卫星现象: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 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而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远的细 菌的菌落较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89. ET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是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临床症状 可从轻度腹泻至严重霍乱样腹泻,重者可死亡。致病物质主要有肠毒素、粘附素。 90. EI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酷似志贺 菌。主要靠侵袭力和内毒素致粘膜炎症与溃疡,引起痢疾样腹泻。 91. EP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本菌主要借助粘 附素等粘附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粘膜表面并大量繁殖,使上皮细胞结构 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 92. EH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病原体,血清型 为O157:H7。致病因子为菌毛、志贺毒素及溶血毒素。志贺毒素使上皮细胞 脱落、肠黏膜出血、肾小管变性、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凝聚。 93. EA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其粘附素能粘附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表面大量 繁殖,自动集聚致微绒毛病变,单核细胞浸润与出血,大量液体分泌,引起婴儿 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 94. LT:不耐热肠毒素:是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对热不稳定的肠毒素,65℃ 30min可被破坏。 7 该毒素使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促进肠粘膜细胞内水、钠、氯、碳酸氢钾等过度 分泌至肠腔引起腹泻。 95. Vi抗原:存在于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的菌体表面,具有抗吞噬及阻挡抗体、补体等 破坏菌体的作用,并可阻抑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 96. 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H抗原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 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患者血清作试管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 相应抗体的含量(效价),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 97. 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产生的外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是 肠毒素的典型代表。由1个A亚单位和5

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该毒 素致胞内cAMP浓度明显升高,促使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亢进,肠液 大量分泌入肠腔,导致严重腹泻与呕吐。 98. 汹涌发酵:将产气荚膜梭菌接种在牛乳培养基中,本菌可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封固的凡士林 层上推,甚至冲走管口瓶塞,气势凶猛,故称汹涌发酵。 99.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上 地位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 100.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可人工培养的最小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 101. 立克次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绝大多数自身代谢不完善,严格细胞 内寄生,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 102. 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19、OX2、OXK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的非特 异性凝集反应,以检测受试者血清中有无抗立克次体抗体,用于辅助诊断斑 疹伤寒、斑点热。 103. 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除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 物。 104. 始体:衣原体生命周期中的细胞内繁殖形式,较原体大,内有纤细的网状结构,亦称网 状体,不具有感染性。 105. 原体:衣原体生命周期中成熟的存活在细胞外的衣原体,结构致密,具有高度感染性。 106. 抗原性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属 于量变,一般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的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 成的,引起小规模流行。 107. 抗原性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HA和NA)结构发生变异,这种变异的幅度 大,属于质变,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变异毒株缺少免疫力而容易造成 新流感大的甚至是世界性流行。 108. 诊断逃逸:HBV S基因的“a”抗原表位基因可发生点突变或插入突变使其抗原性改变 或抗原表位丢失,导致HBs不能与之结合或亲和力下降,临床上虽有HBV 感染,但现有的诊断方法却检测不到HBsAg,此即HBV的诊断逃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