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导论
新媒体导论

一、名词解释:

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是从媒介形态的时间维度来界定新媒体的。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一书中,指出新新媒介都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新新媒介的最大特点在于: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

物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U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UGC(用户创造内容):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Generated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而兴起的。它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

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随着互联网运用的发展,网络用户的交互作用得以体现,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1]

互联网术语,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成内容的意思。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

U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

社会化软件蜂巢模型:蜂巢模型以身份为核心,由状态、分享、会话、群组、声誉、关系等六大要素构成。

身份(Identity)–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身份。身份是社会软件的核心,所以它在蜂巢图的中心,它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和其他信息。你可以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进入系统(实名社区),

也可以使用虚拟的身份,你在社会网络中的任何活动都会与这个身份相关

状态(Presence)–状态通常表示在线或者离线,当然也可以表达更详细的信息,在哪里(地理位置)、做什么之类的(twitter最初就是用来告诉朋友What are doing的服务)

关系(Relationships)–系统中两个用户之间的关系,例如twitter中的follow关系,flickr中的朋友、家人,不同的系统对关系有不同的定义和用法

会话(Conversations)–用户在系统中和其他用户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系统消息、即时通讯,

或者多人讨论的形式。人们通过这种会话去寻找兴趣相同的人群、去找寻真爱、去建立自信、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去影响他们和社会。

群组(Groups)–有人就会有群落,群组是系统中把相同兴趣的用户组织在一起的有效方式声誉(Reputation)–声誉是系统给用户的人品或级别定义(你在社区中是个守法公民,还是垃圾信息制造者)

分享(Sharing)–系统中用户彼此之间展示和传播的东西,例如相片、视频或者是一个网址数据新闻: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内容上,挖掘数据内在联系。设计上,重视用户体验。形式上,强化视觉效果。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机器新闻:机器新闻是指采用基于人工智能、互联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算法和装置(即“新闻机器”),进行新闻素材的汇聚、新闻内容的编写、新闻图表的生成、新闻条目的发布与动态更新等智能化、自动化处理的技术与应用模式。

无人机新闻:使用“小型无人机”(drone),可以进入到被一些被限制入内的现场进行拍摄,出现了所谓“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在灾害现场、恶劣地质条件、大场景活动以及重要实时报道任务中,无人机航拍能够获取到人力难及的画面,进一步满足了观众对报道新闻场景即视感的渴望。无人机以场景化、可视化的展现形式创新了新闻表达,是新闻机构近两年急需的先进报道工具。

VR新闻: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闻创作中。VR 设备的研发为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纽约时报》、VICE 和BBC 等媒体机构已经开始尝试使用VR 技术进行报道,而这很可能开启体验式新闻的新时代。更让人兴奋的是,VR 对媒体而言还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赚钱契机。VR 技术在新闻媒体中有诸多优势: VR 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新闻,因为它是另外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如今视频是新闻编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喜欢在视频上接触新东西,VR 技术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使用VR 技术让“看” 新闻更酷,让用户更有体验感、参与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媒体网站的发展进程?

一、拓荒探路:网络媒体萌芽(1994-1998年)

(一)国际互联网的探路

1969年,美国国防部启动阿帕网(ARPANET)

(二)中国互联网的萌芽及网络媒体的成型

1997年5月,丁磊创立了网易公司,成为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公司;1998年2月,张朝阳的搜狐网开通,成为国内第一家中文搜索引擎;1998年12月,王志东的新浪网成立

二、快速成长:网络媒体大跃进(1999-2000年上半年)

(一)商业网站大跃进

新浪、搜狐、网易发展成国内门户网站中的三大中坚力量

(二)传统媒体第二次触网

999年传统媒体网站更名,不再称“网络版、电子版”

(三)网络新闻传播法规出台

三、遭遇挫折:网络媒体规范转轨(2000年下至2002年上半年)

(一)商业网站遭遇冬天

商业网站开始放慢速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方式,改变单一的网络广告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盈利途径

(二)媒体网站调适改版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等重点新闻网站相继调整定位,升级改版

四、重新起飞:网络媒体再现生机(2002年下至2004年)

(一)2002年下:商业网站重现生机

发展势头强劲的门户网站如腾讯、TOM掀起了新一轮门户之争

(二)2003年:重大事件促进网络新闻与舆论成长

2003年美伊战争、“非典”爆发重大事件发生,国内网站新闻业务水平得到检验和提高

孙志刚案、黄静案、刘涌案、宝马案等一系列案件的披露,网络媒体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引发一波波的舆论热潮

(三)2004年: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

新兴商业网站——垂直门户网站出现,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特定需求提供信息与服务

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新媒体形态崭露头角。2003年木子美事件引发2003年底到2004年的博客浪潮,网络进入Web2.0时代的代表

五、全面发展:网络媒体百花齐放(2005年至今)

(一)新闻网站成为网络新闻影响力的主导者

(二)商业网站凝聚了大量人气和点击率

(三)网站知名品牌栏目(频道)形成

(四)博客、RSS、网络杂志、微博等网络新新媒体出现

2.简述主要的网络新闻手段?

1.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2.新闻链接

3.互动反馈

4.分享

5.投票

6.搜索

3.简述网络媒体的主要失范现象和问题?

一、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一)国家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与黑客

网络攻击已从技术炫耀转向利益驱动

2.网络泄密与网络间谍

谷歌地球

3.网络煽动与恐怖主义

网络煽动:通过网络传播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的宣传煽动行为

(二)个人信息安全

1.即时通讯账号泄露

2.邮件账号泄露

3.手机号码泄露

4.所注册真实信息泄露

二、网络信息污染问题

(一)网络淫秽色情信息

图片、文字、视频、交流、游戏

(二)网络垃圾信息

垃圾广告

网络迷信

网络邪教

网络暴力信息

三、网络信息侵权问题

(一)网络传播侵犯知识产权

侵犯传统媒体知识产权

侵犯著作权

域名注册侵犯商标权

网络视音频传播中的侵权行为

(二)网络传播侵犯人格权

侵犯名誉权

侵犯隐私权

侵犯肖像权、姓名权

四、网络信息失实问题

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微博传播中的失实问题

五、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

三、论述题

1.google“我们是平台,而不是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典型的新闻媒体网站:新报网、凤凰网、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导向新闻等等。

2.微博较之于博客,有哪些传播的特点及优势?

1.节点间的“弱连带”成就微博传播优势

微博节点之间多为“弱连带”关系。微博主最感兴趣和愿意关注的对象是同自己有相似兴趣爱好的网友或者各行业的名人,而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借助微博形成的弱连带关系可以拥有更多的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和来源

2.信息“圈子化”传播:用户群的嵌套与勾连

微博用户通过简单的“加关注”来扩展自己的信息源,加入和形成自己圈子。信息通过不同用户圈的嵌套和勾连,进行大范围的传播

3.微内容的碎片化传播优势

博客写作基本属于文章范畴,很多博文是长篇文章,有标题、段落、主题,写作需要耗

费较多精力和时间

微博写作,一般限定在140字符以内,这种微内容传播限定造就了一场革命。

微博写作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中口语习惯,一句一句的,写作不再有任何负担。

每个微博用户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简单的发布所看、所想。

微内容形成碎片化传播形态,使得社会信息传播生态和话语结构发生变革。

3.对主要网络交往空间形态特征的认识,并就网络交往空间演进趋势谈谈你的看法?

一、空间特征认识

1.空间特征形成机制

网站设计、技术规则、交往规则

2.空间特征维度

交往范围:私密——公共

交往方式:对话——演讲

交往关系:节点游离——关系嵌套(弱关系、强关系)

二、空间演进趋势

1.对话式优于演讲式

2.关系嵌套式优于节点游离式

4.户外媒体,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等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数字报纸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

5.搜索引擎是商业机构,自主处理搜索服务是正当的企业行为吗?

6.同为互动空间,网络论坛与即时通信有何不同?

7.报纸广播电视仅仅是媒体,互联网不仅仅是媒体?

8.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大众媒体可替代性思考

9.互联网中发展的因素和力量

课程标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4.14.)

课程编码制订人制订日期修订人修订日期审定组(人)审定日期06B156010122吴美慧2015.8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表 课程代码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周课时理论课时考核方式课程类型 推荐教材名称 参考教材名称 前修课程后续课程 06B156010122课程名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第1学期英文名称 The architectural drawing and image recognition 建筑设计技术 4周 /学期10总课时40学分4 20实践课时20作业次数10报告次数2 考核方法笔试机考设计(论文)其它名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作者 白金波陈中玉 张增宝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是否高职高专 教材 名称《建筑制图与识图》作者赵艳敏吴俊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是否高职高专 教材 名称初等数学 代码 名称建筑 CAD 、建筑施工技术 代码06B156030122 ; 06B156030130 二、课程定位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现行制图标准; 2.掌握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图示方法与识读方法; 3.能熟练识读一般民用建筑施工图。 (二)能力目标 1.会用绘图仪器制图; 2.能按照国家现行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常见的工程形体投影图; 3.能熟练的识读一般民用建筑施工图; 4.会绘制是施工图的放样图; 5.具有绘制一般建筑物视图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 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采用设备演示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悉各种 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绘图的思路和方法;能规范地绘制图纸。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 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学生掌握识图和制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学习情境设置: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按照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理论 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学习情景共设计了 2 个: 1.各种绘图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2.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梁结构、板结构等)。 (三)学习子情境设计 2个学习情景所对应的子情景合计7个子情境。 1.各种绘图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 1 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参考学时:56学时 参考学分:学分 开设时间:第四学期 2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构成、工业机器人编程等知识和进行机器工作站系统建模及仿真等技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业机器人编程及仿真设计能力。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离线编程基础、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程序及轨迹设计、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基础知识等。 3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应用领域; (2)掌握离线编程软件安装过程; (3)掌握离线编程软件的工作界面使用方法; (4)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外部设备模型构建方法; (5)掌握工业机器人仿真工作站的构建流程; (6)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离线编程方法; (7)掌握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仿真测试方法; (8)掌握机器人工件及工作站设备的三维建模与设计分析。 (9)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现场手动操纵。 (10)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现场轨迹编程及设计。 能力目标 (1)能安装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 (2)能构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模型;

(3)能按要求在离线编程软件下编写工作站控制程序; (4)能对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进行仿真测试。 (5)能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现场操纵及编程操纵。 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与决策能力; (2)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组织管理能力; (5)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6)养成“认真负责、精检细修、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等良好的职业道德; 4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以重点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职业能力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能力递进”课程。 课程结构以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需求取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技能训练、综合案例考核等活动,构建机器人工作站典型应用、轨迹设计及编程、机械及动态装置、现场编程基础等四大模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是《机电工程技术基础》和《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并为后续课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集成与维护》、《行业应用典型工作站维护》提供相应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课程主要内容为ISO 、IOS 15187:2000/GB/T 19399-2003、IEC 9506-3:1991、ISO/IEC 9506-3:1991、DIN7168-91、GB/T 33262-2016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操作要求。 5 课程教学设计 表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课程编码制订人制订日期修订人修订日期审定组(人)审定日期06B156010122吴美慧2015.8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表 课程代码06B156010122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开设学期第1学期英文名称 The architectural drawing and image recognition 适用专业建筑设计技术 周课时 4 周/学期10 总课时40 学分 4 理论课时20 实践课时20 作业次数10 报告次数 2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核方法笔试机考设计(论文)其它课程类型 通识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 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推荐 教材名称 名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作者 白金波陈中玉 张增宝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是否高职高专 教材 是否 参考 教材名称 名称《建筑制图与识图》作者赵艳敏吴俊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是否高职高专 教材 是否前修课程 名称初等数学 代码 后续课程 名称建筑CAD、建筑施工技术 代码06B156030122;06B156030130 二、课程定位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现行制图标准; 2.掌握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图示方法与识读方法; 3.能熟练识读一般民用建筑施工图。 (二)能力目标 1.会用绘图仪器制图; 2.能按照国家现行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常见的工程形体投影图; 3.能熟练的识读一般民用建筑施工图; 4.会绘制是施工图的放样图; 5.具有绘制一般建筑物视图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采用设备演示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悉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绘图的思路和方法;能规范地绘制图纸。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学生掌握识图和制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学习情境设置: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按照以实践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学习情景共设计了2个: 1.各种绘图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2.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梁结构、板结构等)。 (三)学习子情境设计 2个学习情景所对应的子情景合计7个子情境。 1.各种绘图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焊接自动化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一、《课程标准》由开课系/部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经课程组充分讨论后指定一人执笔。 二、每一门课程,如果学时不同、适用专业不同,《课程标准》也不同。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任务所在专业负责人初审、系/部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课程标准》若需修订,经课程组商议后,提出申请,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系/部、教务处逐级批准后,方可进行修订。每学期的《课程标准》要作为原始教学文档进行保存。 五、《课程标准》应一式四份,授课教师、课程所在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各一份。 六、文字编排要求 (一)正文:宋体小四号 (二)标题序号:一、(一) 1. (1) (三)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楷体小四号(加粗) 七、段落排版要求: 首行缩进2个字符; 段前段后为0; 行间距为1.5倍行距。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焊接自动化技术》 课程标准 2014年 9 月

《焊接自动化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课) 是否为精品课程:院内一般课程 学时:36 开课学期:2015年春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焊接自动化技术》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基于数控与智能控制的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知识,焊接自动化设备的组成,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和发展前景。学习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在焊接夹具和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达到懂设计、会编程的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2.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分类。 3.熟悉焊接自动化设备结构组成。 4.熟悉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 5.掌握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步骤和要点。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自动化设备设计能力。 2.初步具备自动化编程能力。 3.初步具备焊接夹具设计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制图与CAD 学时:80 (一)课程性质 《工程制图与CAD》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主干课程之一。培养学生识读水利工程图和房屋建筑图的技能,该技能是水利工程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立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预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的模式,以实际工程中典型的水工建筑物为案例,以拟定的实训题目为任务,图物对照进行读图和绘图,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的需要来进行,让学生在完成具体训练的过程中来发展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工程建设岗位上相应的工作任务。

(五)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见附表15) (六)教材选择 1、程时甘主编.现代机械制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程时甘主编.现代机械制图习题集.北京: 电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水利工程制图》及《水利工程制图习题集》河海大学出版社印翠凤张牧主编 2、《房屋建筑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凌卫宁李柯主编 (七)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建设 1、网络资源利用 教师借助网络课程,完成与学生的教学交互,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同时学生通过互联网精品课程网站共享型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专业课程。 2、实训资源利用 学生通过实训能随时验证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中心去完成某项仿真或真实工作项目。 (八)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专业绘图实训室 (九)教师要求 专职教师两名 (十)教学组织与设计 实施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的模式,以实际工程中典型的水工建筑物为案例,以拟定的实训题目为任务,图物对照进行读图和绘图,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十一)考核方式 考试与考查结合,平时与阶段结合,随堂实训占重要组成。

《水电站机组自动化运行与监控》课程标准

《水电站机组自动化运行与监控》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课程名称:水电站机组自动化运行与监控 所属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水电站方向)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总学时:128(52+28+44+4)(52学时为讲练一体,28学时在水电站仿真机上训练,44学时在校内水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中心完成,4学时为课程结业综合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练一体。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教改试点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课程体系,《水电站机组自动化运行与监控》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水电站机组自动化系统运行、分析能力和解决运行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贯穿水电行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以水电站机组自动化系统的各个控制系统为载体构建项目,围绕水电站发电生产工作过程,瞄准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水电厂自动装置检修工两个工种职业标准,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序化,形成基于水力发电工作过程的项目式学习领域课程。整个课程按照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先是学中做,后是做中学,分为7个学习情境。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水电站机组自动化运行与监控》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双证书课程 .....”,与“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水电站自动装置检修工”职业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知识、技能相对应,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水电站运行值班员、维护工等岗位无缝对接。是学生对前续课程的综合和专业落脚点之一,是走向本专业岗位学习的必经之路。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包括:《水电站》、《PLC控制技术》、《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

轮机》、《发电机与电气一次设备》,为后续课程《水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与维护》服务。 本课程除水电站机组自动化系统认知外包括:水轮发电机辅助设备油、水、气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的自动化运行,调速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励磁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公用设备的自动化运行,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运行等6大部分。 能力递进 低 高 油系统的主要作用主要有机组的润滑、散热及液压操作。压缩空气系统的主要作用有储能建压设备用气。技术供水的主要作用是对运行设备进行冷却和润滑。排水系统的任务是避免厂房内部积水和潮湿,保证机组过水部分和厂房水下部分的检修。调速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发电机的转速、频率,机组并网后调节有功。励磁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机组并网后调节无功。现地控制单元的作用是发电机组的启停等顺序控制。主阀、闸门等公用设备控制系统对相关引水系统进行自动控制。 本行业领域正朝着“大机组、智能化、绿色电力”方向发展,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进行水电站机组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水电站各个系统的运行维护等知识、技能,应用技术分析解决运行中的问题的能力。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电企业大多在偏远山区,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有“不畏艰苦、扎根山区、志在高峰”的精神,同时要养成“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责任意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是畜牧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识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视图、绘图技巧,熟练绘制工程图纸。具备独立运用AutoCAD设计和制作工程图的能力。达到专业绘图员等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行业、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基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新进行了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概念、制图基本知识; 2.掌握三视图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3.熟练掌握《工程制图》国家标准; 4.掌握零部件图样的计算机绘制方法和图纸要求; 5.掌握徒手绘制工程图样方法; 6.掌握利用工具按国家标准绘制工程图样方法; 7.掌握AutoCAD绘制工程图样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中等难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2.能正确查阅《工程制图国家标准》,并根据国家标准正确绘制工程图样; 3.能够利用手工和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 4.能独立运用AutoCAD设计方案、绘制工程图样; 5.能使用各种工具拆装部件或机器;能使用绘图工具绘制工程图样; 6.能使用技术测量工具进行零件、装配体测绘。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 三、参考学时64 四、课程学分4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2016级《自动化概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20A1K801 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utomation 3、学时学分:28学时;学分2.0 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5、先修课程:电工电子基础 09ACK024(4) 6、授课对象:自动化专业 二、教学方法 课堂坚持“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法、移动课堂”相结合;通过教师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法与移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并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动态。 三、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以平时考核(考勤、课堂组织纪律、课堂讨论发言)、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论文、PPT 课件、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作业成绩(30%)+期末成绩(50%) 四、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课程内容讲授实验、实训合计第一章自动化概述 2 0 2 第二章自动化的核心——自动控制10 0 10 第三章自动化的典型应用14 0 14 第四章自动化教育的内涵与体系 2 0 2 五、教学安排 第一章自动化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动化的作用和应用概括,自动化的有关定义,特点,应用技术以及自动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自动化的概念; 2、自动化的作用与应用概况。 难点: 1、自动化的应用概括 2、自动化、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教学内容】: 1、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2、自动化的作用与应用概况; 3、自动化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4、自动化与信息技术; 5、自动化与信息化。 第二章自动化的核心——自动控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形式的结构与特点;理解PID控制的结构、特点以及优缺点;了解各种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智能控制的发展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课程标准_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

《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 学分:4 计划学时:64 适用专业:光伏应用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是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技术课。该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较为复杂的电气工程图样能力,熟练掌握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各种电气工程图的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前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为:《电力系统分析》、《电气安装与调试技术》、《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工厂供电技术》、《电机拖动及控制》、《电气控制基础与系统》、《变频调速系统与运动伺服控制技术》。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为: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取典型的学习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电气工程制图与识图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熟悉电气制图的基本要求; 2.掌握电气制图的基本方法; 3.掌握电气图纸识读的要求; 4.掌握电气图纸识读的方法; 5.掌握AUTOCAD的操作方法; 6.掌握AUTOCAD绘制电气图纸的方法; 2.2.2能力目标 1.能完成常用工程图纸的识读; 2.能完成简单电气图的绘制; 3.能完成结构框图的绘制; 4.能完成简单零件图的绘制; 5.能完成零件的测绘 6.能完成三视图的绘制; 7.能完成图纸的检查和审核; 2.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环保意识。 (6)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7)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8)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课程内容与要求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标准(强世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导论课时:40学时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通信技术(物联网方向)和电信技术专业第1学期开设的专业方向普及基础课,也可作为计算机类、工程类、管理类及经济类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选修课也可放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通信物联网方向和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技术专业的专业指导基础普适课程。 本课为新生物联网技术入门课程。内容涵盖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的构成及内涵辨析,具体针对条码、传感器、MEMS、RFID、互联网、移动通信网、ZigBee、WIFI、蓝牙、WSN、EPC系统、综合通信传输网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云计算、中间件和软件等知识的概念做了较为详细阐述。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物联网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充分了解,并知道物联网技术体系的脉搏及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及发展趋势。配20多个有宝贵而丰富的典型应用案例的音像动画视频资料。做到理实一体,为教学提供了既便捷又生动的教学资料,以利于学生尽快深入理解相关的技术概念,同时开阔眼见。 前期课程:高初中科技技术课程 后续课程:通信原理基础、自动识别原理、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无线网关技术等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多种多媒体视频和动画并重,要求理论与实践认识能够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以章节为主,每个章节凸显一个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主题技术,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对概念和技术应用问题从高到低的要求是理解、了解和知道三级,对基本分析方法,对核心技术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是透彻、掌握和清楚三级。以便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好后续的专业课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联网的主题构架,技术核心和难点、智能传感器、RFID、工作频率的选择、传感网构架和特点、网络层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种类、软件分类和中间件含义和意义、M2M的定义和物联网的关联、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概念和特质。 难点:物联网的定义和深层意义、传感网与智能传感器工作频率的分类及应用环境、短距离无线通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工程识图课程标准 参考

《工程识图》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工程图样是准确表达建筑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技术要求的图形总称。同文字、数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构思、分析和交流工程技术思想的基本工具。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建筑企业施工员、质检员和造价员等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基础课。学好本课程的内容将为土建类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是做好本专业工作的坚实保障。因此,我系将其作为土建专业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藉此为土建类专业学生打开工程领域知识的大门,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和负责精神,从而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该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识图与绘图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后继专业课程(房屋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学习需要。它是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技术+人文。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因而,按照传统的“分工理论”,依据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能力

本位模式,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力流动加剧的变化,也不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因此,课程理念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关于专业 经过深入建筑企业调研,主要以建筑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造价的工作过程中对施工图识图绘图知识的要求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岗位基础技能培养为目标,强化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和造价岗位的工作过程,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或职能,提炼行动领域,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建筑制图与识图》学习领域,遵循课程横向设计原则,以建筑工程基本形体及组合体实训、建筑绘图、建筑识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为主题单元载体设置学习情景,制定课程标准。 (二)关于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本着确立能力本位教育的思路,本标准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三)关于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强调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使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与石家庄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深度融合,通过创建校内“课堂和工作地点一体化”的学习训练工作区和校外“顶岗就业一体”的实习场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基本比例为6:4,来满足本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多元交叉教学模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