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教育经济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教育经济学思想萌芽

①孔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是教育重要,二是先富后教

②墨翟:“教人耕者其功多”

③孟轲:主张英明的君主规定民众的产量,让他们丰衣足食,再办好各级学校。

④柏拉图:“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的只有猜测了。”把生产工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耕田、畜牧、仿制器具,这一类与知识的关系甚为密切。深刻认识到知识在生产工艺的作用

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①统计学家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认为由于人的素质的差异,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

②亚当斯密:对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国富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1、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形态;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3、劳动价值论与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力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就说明复杂劳动之所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是由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四、庸俗经济学家

费里德里希·李斯特“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精神资本。

四、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1、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2、西方教育经济学的最早论文,是美国学者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方法),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认识到,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必须依靠人的能力和知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进而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运用余数分析法对人力资本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收益作了论证分析,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4、1962年经济学家韦泽的《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五、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是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2、是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六、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

1、筛选理论

(1)代表人物:迈克尔·斯彭斯和罗伯特·索洛

(2)基本观点:所谓筛选理论,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装置的理论。

(3)筛选理论的要点:

基本的假设前提: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投资;

信号(后天获得的,是可以改变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和标识(天生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

教育成本和能力呈负相关;工资与教育信号关系的调整和均衡

(4)筛选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异同

共同点: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成正比;并在分析中都采用了简化法。

不同点:教育功能,对教育与工资关系的解释,教育与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筛选理论“教育—筛选—工资”)

筛选理论迅速传播的原因“文凭膨胀”、“教育膨胀”

筛选理论的缺陷:忽视了教育的重要职能

(5)评价:筛选理论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忽视了教育的重要职能)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1)代表人物:瑟罗皮奥里戈登多林格卡洛伊

(2)基本观点: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里共同出版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及人力政策》一书,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初步建立。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批判,该理论注重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从而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核心思想:“二元劳动力市场”。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微弱。

(3)评价:(传播原因)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缺陷)但它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

3、社会化理论

(1)代表人物:鲍里斯金梯斯

(2)基本观点:1976年,鲍里斯和金梯斯共同出版了《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一书。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激进的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存和发展。

(3)核心思想:职业分工中的等级差别与个性特征。高等职业:独立性、自尊型、多问多思、创新进取的品质;低等职位:准时上班、循规蹈矩、少疑少问。

(4)评价:(传播原因)社会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的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缺陷)在强调教育与经济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它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1、新技术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研究;

2、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

3、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

4、学校规模经济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1、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关系;

2、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3、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

4、教育经济学跨国家的比较研究

(四)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1、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学科;

2、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阶段;

3、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

4、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

5、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强烈的问题意识,多元化的

学术队伍,多元化的理论背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6、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学科发展的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学科的研究方法尚欠严谨和规范,学科研究对象的边界尚显模糊,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理论上的创新相对缺乏

第二章

一、现代经济增长可以划分为现代经济增长与非现代经济增长,前者指的是18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增长模式。后者指的是远古到18世纪以前人类经济增长的模式。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所依靠的手段的不同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增长与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用来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所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分析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量度;

2、技术经济组织创新是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模式转型的动因;

3、经济绩效是经济制度的函数;

4、福利改善是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罗斯托的5种社会分类:

1、传统社会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社会;

3、起飞的社会

4、走向成熟的社会

5、大众高消费的社会

6、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四、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经济革命与教育革命的概念与类型

1、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和能源技术革命。

2、科学革命: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科学革命,由科学的新发现和崭新的科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确立而导致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变革。四次科学革命:

(1)发生于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

(2)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

(3)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

(4)依据曾邦哲的观点第4次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新老三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

3、经济革命是指经济的重大飞跃。

4、教育革命即教育的重大飞跃。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传统教育学的基础;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体系。三、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一)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

1、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资金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与持续推动力;教育物资为教育发展提供现实条件;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社会要求和个人要求;经济发展通过提供条件与提出要求的耦合,从总体上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经济发展决定教育结构

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程度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对教育的地区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3、经济发展决定教育体制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体现了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的关系;教育外部体制受经济的影响较大:教育规模、教育速度等。教育内部体制受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

(二)、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1、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首先,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力中所必需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从而为物质生产提供前提;

其次,教育提供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教学);第二,教育是科学体制化的重要途径(科研);第三,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社会服务)。

2、教育发展直接影响经济运行

(1)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2)教育促进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培养管理队伍;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经济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3、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函数:教育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经济运行,而且影响经济的实绩。

四、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①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劳动力行为;②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③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

第三章

一、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两个概念的区别:①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概念,人力资本是一种质量概念;②人力资源反映不出人的素质差异,而人力资本则反映人的能力差异;③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④人力资源自然状况强,不能反映人的素质要素的稀缺性,而人力资本正与之相反。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应该追加教育投资总量;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公式:收益:成本=收益率。

四、人力资本包括的主要内容:

教育资本:用于教育的费用;健康资本: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流动资本: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的费用;迁移资本用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流的费用。

五、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机器、厂房);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的作用;

2、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工资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趋于下降,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

3、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

4、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合理使用与分配时间的能力,也是人力资本的构成部分。“机会成本”,“时间就是金钱”是舒尔茨的命题。

六、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主要贡献:①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并使之数学化、精细化和一般化;②对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③对家庭在人力资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①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劳动力质量便越高;②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③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④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点。

八、人力资本理论的评析:

1、人力资本理论价值及贡献:

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的李嘉图的“地租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改进以实物投资为重心的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意义:

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他促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促进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3、人力资本理论的某些合理性:

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是可取的;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

4、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该理论将人的一切都资本化,将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具有阶级局限性;从政治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理论所宣扬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差别需要的价值观念;人力资本理论从方法论上,力图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自己的体系,证明自己的结论,一方面有可取之处,一方面抹杀了人的本质是生产关系总和的特点,不可取;

七、教育在人力资本行程和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最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与教育的关系、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教育的关系、人的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的关系

3、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教育能使人报纸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四章

一、劳动力市场:是指广义的、抽象的、以市场机制来调节供求关系的经济关系,把有关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问题都包容在劳动力市场之中。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①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区域特征: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地方性劳动力市场②根据劳动力市场规则与程序的限制:外部劳动力市场与内部劳动力市场③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层次:主要劳动力市场、次级劳动力市场④根据市场的职业或行业特征,可分为不同职业或行业市场。⑤从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分: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无组织的劳动力市场

主要劳动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技术职务中级以上和具有特殊技能的劳动者。

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政府雇员、大企业中没有工会的劳动力市场和按照劳资协定和工会准则进行的劳动力市场。

二、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关系

1、劳动者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劳动的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一种能力。

2、劳动者是一种经济主体,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受法律保护;劳动力是生产各种商品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劳动者当作商品用于自由交换。

3、劳动者数量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人口计量单位,通常为‘个’、‘人’等;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4、劳动者是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实体,不需要任何转化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而劳动力不通过生产过程的转化就难以感受到。

5、劳动者的生存与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关;劳动力的生存则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手段相关,现代化的生产对劳动力提出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劳动力就无法生存,就要下岗,就要失业,若要再就业,还要通过再培训。

6、劳动者的生命具有连续性,劳动力的生命则在于间断性,连续地使用劳动力只能是摧残劳动力,正因为如此,才有了8小时工作制:

7、劳动者的形态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化之外不具有可塑性,美容化装只是改变容貌;劳动力的形态却具有可塑性。

二、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运作特点(看一下)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行为动机及趋向是共同的、明确的;劳动力必须能够自由地在各个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流动,不存在任何行政的规定或人身依附性阻碍这种自由流动;劳动力的现实流动总要以雇主的需要或接受为前提;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行为都接受价格信号的引导;在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分配体系中,主要靠市场来维持。

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的理论:①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②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的作用在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③信号理论—教育是一种选择机制

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①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较大;②劳动力的流动存在障碍;③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综合体系;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我国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中的问题:总量上供不应求;供给结构上失衡;教育供给质量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第五章

一、劳动力: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

劳动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源,是指所拥有的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二、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劳动力的数量

产生需求的两个前提条件:1、有购买欲望;2、有支付能力三、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分析(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

四、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

决定条件:一是供给的愿望;二是供给的能力

三、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①社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②人力的流动(国内流动与国外流动);③劳动力参与率;④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

四、大力发展教育对于调节劳动力供求矛盾的作用:1、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2、有助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种类劳动力的需求;3、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供求平衡;4、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供求的矛盾

五、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广义理解:包括正规教育机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狭义理解: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六、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分析:劳动力需求状况;国家经济实力:一般而言,国家经济实力与教育供给成正比;教育投资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分为单一型和多元性,中国当前是以单一型为主,多元性并存的形式;教育的单位成本;师资状况: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费的投入、对各级政府绩效的考核;

七、1、教育供求总量矛盾的调节

①加大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政府官员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定专门的投资法,利用法律保障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②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由国家承担;高级中等教育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担;高等教育主要由政府和个人;)③坚持多种办学形式,大力发展私立民办教育(转变观念,废除思想枷锁;放宽政策,允许私立民办教育适当盈利;政府对私立民办教育进行一定的投资;)

2、教育供求结构矛盾的调节

①面向社会,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以就业率来制定招生数;

适当保护部分专业;)

②运用价格机制,试行差别学费

③提供充分的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科学的教育预测;建立权威性的评估鉴定机构;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教育)

第六章

一、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二、教育与个人就业

1、教育在个人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2、教育是个人提高就业收益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与社会就业状况:

1、教育发展能够有效控制劳动就业人口增长,改善社会就业状况(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少劳动供给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影响就业的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教育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教育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改善就业状况;(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教育促进科技发展,使得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成为可能;教育通过培养创业者,增加新的劳动就业岗位;)

3、教育部门本身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

四、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论述,结合实际)

1、通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①教育发展有助于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②教育发展有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从而促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教育发展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

2、通过教育宣传,帮助劳动者转变劳动就业观念,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①通过教育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②帮助劳动者树立市场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一般途径的观念;③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与能力,帮助劳动者树立竞争就业是效率优先的必然选择的观念;④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帮助劳动者树立流动就业是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的观念

(P145劳动就业制度:看一下)

第七章

一、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而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它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费用总和。

二、教育投资的性质

教育投资性质的三种观点:消费性投资、生产性投资、双重性投资

教育投资的双重性质:“生产”与“消费”的双重性质

①从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看:教育是一种有形的消费和潜在的生产

②从教育的经济效益看:教育投资是必要的消费和扩大了的生产

③从教育收益的长期看:教育是今日的消费和明日的生产

④从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看:教育投资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生产过程的必要准备

三、教育投资的分类

①按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员支出和物质支出;②按投资来源分为:A理论来源: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的教育投资,B现实来源:政府财政预算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授予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办学经费、学费、杂费、其他;③按投资发生可分为:直接教育投资和间接教育投资;④按投资对象可分为:正规的三级教育投资和非正规的成人或继续教育投资

四、教育投资的特点1、教育投资具有非营利性(教育的性质决定;区别盈利和营利);

2、教育投资具有连续性(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转换等不断教育);

3、教育投资收益具有迟效性(12、16、20)P161;

4、教育投资成本具有递增性(教育人员成本、物质成本);

5、教育投资的经济补偿和收益具有间接性、潜在性;

6、教育投资具有多效型与长期性。

五、P162-P170 教育投资主体的行为分析 (看一下书) (一)、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行为

1、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一般行为动机和目的

通过调整与接收教育满足现时期的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

通过调整与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相应的品质,形成人力资本,最终获得经济收益。

2、个人教育投资的一般行为方程及影响因素

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成正比。

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教育投资风险成反比。

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与个人家庭的收入尤其是其边际收入成正比。

(二)企业教育投资范围和方式的选择

(1)范围

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

能为企业带来非经济收益:基础教育投资、捐款等;

企业对教育机构的研究合同、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学校的横向课题。

(2)形式:企业自主办学、校企联合办学

(三)、政府教育投资的一般行为动机和目的分析

(1)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

(2)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平”维护者的作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3)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以弥补和补充个体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

(4)发挥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作用,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

六、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的理论基础及原则:①收益结构原则:谁受益谁负担;②能力结构原则: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都应该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支付教育成本,能力越大支付越多。

七、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模式的构建:

1、义务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政府应该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部财产责任

2、高级中等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

普通高中:实行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包括个人在内的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职业技术教育:个人负担和政府、行业和企业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措经费的成分分担机制。

3、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个人应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负担者之一;政府仍应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负担者;企业也应负担和补偿部分高等教育经费。

第八章

一、教育学领域效率的含义;从本质上讲是指“资源配置的结果要使效率最大化,即教育资源配置要形成一定的优势结构”。

二、教育资源的浪费:

1、留级与辍学;

2、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学校培养人才不能够及时获得相对应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在此种情况下,学校培养的人才越多,资源浪费越严重。

相脱离的结果:人才奇缺(结构性过剩);人才过剩而失业。原因分析:教育的滞后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教育自身与实际工作的脱离;教学管理本身的问题(计划难以调整,因人设课等)

3、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主要原因:义务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高中阶段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各类教育结构的失调和边缘不清;片面追求教育体系的完整。

根本原因是教育产权与职责的模糊:教育产权界定不清,导致整个教育普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教育部门普遍缺乏动力机制,也会导致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率的产生;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也必然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的低效率。

第九章

一、教育成本:(王善迈)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由社会和受教育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二、教育成本的分类:①教育的货币成本和机会成本、②教育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私人成本,也称“教育的个人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分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放弃的就业成本)。③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是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分为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④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个别成本,是指某一学校培养每名学生的费用。⑤生均教育成本和边际成本、⑥教育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⑦教育的资本成本和经常成本 三、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复杂性:1、教育产出内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成本核算的复杂性;2、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复杂,难以确定成本开支范围;3、教育成本核算的周期较长,且与会计核算周期不同步,致使学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缴费复杂。

多变性:1、外部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幅度;人口增长幅度、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变化趋势;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状况;2、内部因素:学校办学规模;教师和职工的工资水平;管理状况;教育内容、方式和质量的变更。

不确定性:教职工的生老病死都计入教育成本,存在问题;会计制度与教育成本核算要求不一致(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各类资源的分摊方式无法确定; 四、教育成本核算的公式:

1、费用分配律(生均成本)= 学年某项共用教育成本

学校在校生总人数

( P213

公式及算法翻阅一下)

2、学生个人成本计算:个人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其中:直接成本=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

间接成本=就业可能放弃的工资 五、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目标成本制度:又称目标成本管理,1、其基本环节:根据企业总的目标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分析产品成本内容;根据要求,组织生产;目标成本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成本;目标成本控制则是目标成本制度的中心环节;2、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全面性原则,全员性与全程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开源与节流原则;

(二)学校教育成本控制 1、岗位成本目标的制定:

制定学校岗位成本目标的一般程序:

预测学校本年度的总收入:学费、政府拨款、创收等;将下一年全校教育活动的成本总目标分解为各岗位的具体目标; 2、教育成本控制绩效的考核与评估: 以岗位为基础开展绩效考核,但是难在对绩效进行评价。 六、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1、通货膨胀对教育成本的影响:

物价上涨将直接导致教育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温和的通胀会刺激政府部门的投足需求;失业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育成本;

2、教育需求与供给状况对教育成本的影响:

宏观层面,当社会关注教育发展,对教育投资表现出加大热情时,资源配置就互相教育倾斜;

微观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教育需求从追求数量逐渐朝着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这一趋势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竞争;

3、教育技术水平对教育成本的影响;

4、制度因素对教育成本的影响:

第十章

一、教育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需要之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抵偿了教育和培训成本之后的余额或纯收益。 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促进作用及份额大小;二是教育给受教育者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及收益多少。

二、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间接性;长效性; 迟效性; 多效性 (P233)

三、教育经济效益的种类 :1、 根据教育能否用货币度量,教育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2、 根据受益对象不同,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私人经济效益;3、教育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4、教育的货币效益和非货币效益

第十一章

一、 学生资助 定义:就是社会各方用财物来帮助学生。它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支持,也就是说资助者所提供的是某种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和物,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而不是道义上的帮助。 学生资助经费的来源

学生资助从来源上看,有政府公共资金、工商企业出资、宗教及慈善机构的捐赠、个人捐款,及至国际机构或多边机构资助等。其中,政府是对学生最主要的资助者,其资助力度和资助覆盖面都是企业团体和个人所无法比拟的。 二、学生资助形式(主要资助形式):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

三、学生资助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2、有利于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原则的实现 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4、有利于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发展方向

5、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的稳定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计量经济学 B.人力资本理论 C.劳动价值理论 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A.生产力 B.劳务性或服务性 C.使用价值 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 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A.科学技术市场 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 B.政治制度制约 C.生产力水平制约 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 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 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A.个人 B.群众 C.国家或政府 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A.教育投资 B.教育成本 C.教育收益 D.教育分配 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B.实算法 C.费希洛计算法 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A.规模过大稳定型 B.规模适度稳定性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过小成长型 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此题考核的是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其直接理论来源是“人力资本理论”。 2.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产生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的时间是1984年10月。答案是C。

西南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南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2)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5)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 (11)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答案 (13)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 (16)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答案 (19)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 (24)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答案 (26)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课程号: 课序号: 开课系: 数量经济系 一、判断题(20分) 1. 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 2.多元回归模型统计显著是指模型中每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 3.在存在异方差情况下,常用的OLS 法总是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 4.总体回归线是当解释变量取给定值时因变量的条件均值的轨迹。( ) 5.线性回归是指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 ) 6.判定系数的大小不受到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 ) 7.多重共线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 ( ) 8.当存在自相关时,OLS 估计量是有偏的并且也是无效的。 ( ) 9.在异方差的情况下, OLS 估计量误差放大的原因是从属回归的变大。( ) 10.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都是可以比较的。 ( ) 二. 简答题(10) 1.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4分) 2.举例说明如何引进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建立虚拟变量模型。 (6分) 2R 2 R 2 R

三.下面是我国1990-2003年GDP 对M1之间回归的结果。(5分) 1.求出空白处的数值,填在括号内。(2分) 2.系数是否显著,给出理由。(3分) 四. 试述异方差的后果及其补救措施。 (10分) 五.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及修正措施。(10分) 六. 试述D-W 检验的适用条件及其检验步骤?(10分) 七. (15分)下面是宏观经济模型 变量分别为货币供给、投资、价格指数和产出。 1.指出模型中哪些是内是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5分) ln() 1.37 0.76ln(1)se (0.15) ( )t ( ) ( 23 ) GDP M =+()1.7820.05,12P t >==自由度; ()()()()()1(1)*(2)*3*4*5*6*7*D t t t t t t C t t t t A t t t M C P C Y C I C M u I C M C Y u Y C I u -=++++=++=+M I P Y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自考《经济学》新颖复习全资料汇总情况

《经济学》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经济学可定义为(C) A: 政府对市场制度地干预 B: 企业取得利润地活动 C: 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用与诸多用途 D: 人们靠收入生活 【2】如果A物品价格上升引起B物品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那么(A) A: 两者是互补品 B: 两者是替代品 C: B是低档品 D: A是正常品 【3】完全互补地两种物品无差异曲线地形状是(A) A: 与原点成90度凸出 B: 水平直线 C: 垂直直线 D: 斜线 【4】当政府用某些资源去修建一条大坝时,这些资源就不能用于修建高速公路.这说明了(D )A: 微观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B: 宏观经济学地研究对象 C: 机会成本地概念 D: 最优化地概念 【5】下列造成搭便车问题地物品是:(B ) A: 收费地高速公路 B: 收学费地学校 C: 路灯 D: 私人经营地商店 【6】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了(B)状态 A: 最大量 B: 最小量 C: 平衡 D: 不平衡 【7】生产要素地边际产量是(D) A: 产量地变化除以企业所使用地生产要素量地变化 B: 产量除以企业所使用地生产要素地量 C: 产量除以总生产成本 D: 平均产量地变化除以企业所使用地生产要素地量地变化 【8】平均总成本减去平均可变成本等于(D) A: 可变成本 B: 边际成本 C: 固定成本 D: 平均固定成本 【9】企业通过卖出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获得地收益叫做(A)

A: 净利润 B: 分摊成本 C: 边际收益 D: 平均收益 【10】假设2个人一天能生产10个零部件,3个人一天能生产24个零部件,则(B ) A: 劳动地边际产量上升 B: 平均可变成本下降 C: 边际成本下降 D: A和B正确 【11】寡头垄断市场上地企业数量有(B) A: 一家 B: 几家 C: 相当多 D: 以上全不对 【12】若一个管理机构对一个垄断企业地限价正好使经济利润消失,则价格要等于(B ) A: 边际收益 B: 边际成本 C: 平均成本 D: 平均可变成本 【13】为形成自己产品地垄断地位,垄断竞争企业通常采用地方式是(B ) A: 专利 B: 模仿 C: 广告 D: 都不正确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地需求曲线是(A) A: 与横轴平行地线 B: 与横轴垂直地线 C: 与纵轴平行地线 D: 向右下方倾斜地线 【15】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地商品量是(C) A: 供给量 B: 交易量 C: 需求 D: 购买量 【16】一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销售地产品与其他企业地产品略有差别,这样地市场结构被称为(D ) A: 垄断竞争 B: 垄断 C: 完全竞争 D: 寡头 【17】消费函数描述了(D) A: 消费与政府购买之间地负向关系 B: 消费和收入之间地正向关系 C: 消费和利率之间地负向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解析)

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AADCB 6—10:CAABD 11—15:ACDBB 16—20:ACAAD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 2、配第-克拉克定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会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3、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5、次优理论:一个在某个或更多市场已包含垄断等不完全性、且对此已无能为力的现存市场中,如何得到最佳结果的理论。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2分) (2)具有以下特点:①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③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④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⑤衰退产业可能会“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共6分)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分)(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2分)(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2分)(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2分) 3、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答: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共6分) 4、什么是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场进入障碍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2分) 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共6分) 五:论述题: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共18分) 答案要点: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7分)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5分)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

教育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科学发展: ◆萌芽:(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行成:(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学科奠基人 (美国)丹尼森,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区别 ◆发展:20世纪70年代被公认为独立学科 ◆引入中国:1979年下半年开始,报纸杂志先后发表文章介绍 1980年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 ◆最早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人: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劳动价值学说:其核心是:社会物质财富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价值。 1、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2、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教育劳动的性质: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 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 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总之教育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生产性质,在某种情况下又表现为非生产性质 ◆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理论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简述或论述) 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具体表现为: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2)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量的。(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评价: 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 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 局限性:1、从人性和道德角度分析,它把一切都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它用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人力资本理论抹杀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事实,重复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老调,因此具有理论上的不彻底性。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试科目:微观经济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A、机会成本 B、政府 C、利润 D、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与y商品是互补品,x价格下降,将使y() A、需求量增加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减少 D、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和Y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和4单位Y,商品X、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A、按原计划购买 B、减少X和Y的购买量 C、增加X、Y的购买量 D、增加X的同时减少Y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需求曲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 LK 为:( ) A 1/3 B 3 C -3 D 6 10. MC 曲线达到最低时( ) A MP 最大 B AV C 最小 C TC 最大 D AC 最小 11.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 A 、显成本; B 、隐成本; C 、会计成本 D 、经济利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3900538.html,C 曲线( )。 A 当LMC <LAC 时下降,而当LMC >LAC 时上升 B 随LM C 曲线下降而下降 C .随LMC 曲线上升而上升 D.通过LMC 曲线的最低点 13.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 A 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而企业不是 B 消费者和企业都不是价格接受者 C 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 D 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消费者不是 14.一个企业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应该关闭?( ) A P <AVC B P <SAC C 发生亏损时 D SMC >MR 15.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只能通过对( )调整来实现最大利润。 A.生产规模 B.价格 C.全部生产要素 D.产量 16.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是( ) A 曲线上超过平均成本最低点的部分 B 曲线上超过收支相抵点的部分 C 曲线上的停止营业点和超过停止营业点以上的部分 D 曲线上的收支相抵点和超过收支相抵点以上的部分 17.下列哪一种情况对单一价格垄断者是不正确的?( ) A. 由于只有一个企业,企业的需求就是行业的需求 B. 由于没有替代品,需求缺乏弹性 C. 平均收益曲线就是需求曲线 D. 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18.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 a.厂商的广告开支不同 b.非价格竞争的种类不同 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d.以上都不对 19. 下列那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 A.厂商数目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存在产品差别 D.厂商忽略竞争对手的反应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 1、学科概念:P6 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 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 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 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 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 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 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 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 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 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 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2019年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

2019年全国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关于义务教育投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义务教育投资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B.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相对低于其他各级教育占教育总投资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是教育投资的组成部分 D.义务教育投资影响着总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变化 答案:B 2.下面关于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论述错误的是() A.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B.教育投资既具有生产性,又具有消费性 C.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D.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答案:B 3.下列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独立性和自主性 B.复杂性和创造性

C.长效性和迟效性 D.直接性和示范性 答案:D 4.考入上级学校学生数本年度毕业学生数×100%是计算() A.学生升学率的公式 B.学生毕业率的公式 C.学生专业对口率的公式 D.学生就业率的公式 答案:A 5.信息业属于()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四产业 答案:D 6.1980年11月,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来我国讲学,这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 A.沃尔什 B.舒尔茨 C.丹尼森

D.贝克尔 答案:B 7.下面关于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说法错误的是() A.规模过大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 B.规模过大会导致行政僵化 C.规模越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率越高 D.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以资源充分运用后即停止 答案:C 8.标志着义务教育制度在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终确立并得到发展的时期是() A.16世纪到18世纪 B.18世纪到19世纪 C.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答案:C 9.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为()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常用指标 D.刚性指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建文)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追求,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坚韧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不断得到细化。就拿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来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标准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2.平衡预算乘数3.流动性偏好4.基础货币5.充分就业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 ...当年的GDP?()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 ...投资的是()。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 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不能计入GDP的是() A.政府给公务员支付的工资;B.居民购买自行车的支出; C.农民卖粮的收入;D.自有住房的租金。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缩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 A.1100亿美元;B.1500亿美元;C.1700亿美元;D.1800亿美元。 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B.3/4;C.4/5;D.1。 6.认为消费者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可预期长期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消费理论是()。 A.相对收入理论;B.绝对收入理论;C.凯恩斯消费理论;D.永久收入理论。 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B.实际余额效应;C.进出口效应;D.挤出效应。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9.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MPC=;B.MPC=;C.MPC=;D.MPC=。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B.变得很大;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D.不发生变化。 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谨慎需求;C.货币的投机需求;D.三种需求相同。 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2020年自考《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2020年自考《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 D利率提升。 2、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A) A、边际消费倾向; 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 D、因为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的总量。 3、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增加使储蓄(B)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确定。 4、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的是(D) A、边际消费倾向为0.6; B、边际消费倾向为0.4; C、边际储蓄倾向为 0.3; D、边际储蓄倾向为0.1。 5、假定某国经济当前的均衡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升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支出(C)亿元。 A、10; B、30; C、50; D、500。 6、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能够预期,这将导致均衡GNP增加(D)。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7、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的征收将会使(B)。 A、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都增大; B、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都变小;

C、支出乘数增大,税收乘数变小; D、支出乘数变小,税收乘数 增大。 8、政府在预算平衡条件下增加支出会使总产出(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9、 I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经济含义是(A)。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 B、产出不变利息率提升; C、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 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10、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D)。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 B、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 C、产出不变利息率提升; 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11、水平的LM曲线表示(A)。 A、产出增加使利息率微小提升; B、产出增加使利息率微小下降; C、利息率提升使产出大幅增加; D、利息率提升使产出大幅减少。 12、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C)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13、自发总需求增加100万元,使国民收入增加了1000万元,此 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 A、100%; B、90%; C、50%; D、10%。 14、利息率提升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C)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