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小说

单元学习重点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

(欣赏人物形象应从环境描写、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1.祝福鲁迅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小说语言技巧及其作用。

3、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复述、概括、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朗读精彩语段

学法指导:1、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明确文章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2、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进一步理解鲁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几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与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当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

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体现她的人生悲剧。

时间:二十六七岁以前——三十七八岁

快乐和幸福:苦难和不幸:

逃出婆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被婆婆卖掉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拼死反抗

再婚:没婆婆,丈夫有力气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

有自己的房子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生了儿子被鲁镇的人歧视(阿毛、额头上的疤)

胖了被鲁四老爷鄙视

对地狱的恐惧

捐门槛赎罪参加祭祖仪式被拒绝

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带着疑问和恐惧而死

4、尝试: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或做作业)

要求:小说是一种叙事文体,可从不同角度叙述课文,既可熟知内溶,把握思路,又能提高表述能力。

个性

揭示封建礼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思路:①以“我”的见闻为线索;②以“祝福”为线索;③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解说:讨论不必纠缠于“线索”这一概念,以着重理解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展开的。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

五、分析祥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1、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他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柳妈对祥林嫂再嫁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笑话。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茫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洁、“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毫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解说:人应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命运也应属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对“鲁镇”环境的分析将有助于对主人公祥林嫂悲剧命运根源的探求。)

六、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明确: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课题二: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①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②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人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明确: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是,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课题三: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结合四处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七、分析“我”的形象及以“我”为叙述人的意义

①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②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①故事中除了我之外,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以“智识者”的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②小说通过“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

八、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人物 主题

序幕:祝福景象四叔夫妇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卫老婆子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婆婆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大伯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柳妈

短工

九、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外貌描写

2、欣赏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特色。

十、总结

1、主题:《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同时还又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爱迪生说“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伪善的”面纱,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作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和“文明”的时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十一、拓展阅读《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10)

*小说阅读与鉴赏指导(一)——小说的特点

小说的基本要素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地方之一是语言。鉴赏小说语言,不仅要注意用词、修辞、语法,而且要琢磨落笔行文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

如何欣赏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

训练重点训练方法

欣赏人物形象

①分析环境描写②分析故事情节③分析矛盾冲突④分析人物性

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

欣赏小说语言

①注意语言运用技巧②琢磨作家语言风格③分析品味人物语言的

个性化和口语化④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

小说的分类

长篇(《红楼梦》)

中篇(《阿Q正传》)

短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微型小说(小小说)(《鞋匠》)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按时代分现代小说(《骆驼祥子》)

当代小说(《陈奂生上城》)

章回体(《三国演义》)

日记体(《狂人日记》)

书信体(《少年维特的烦恼》)

传记体(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笔记体(《梦溪笔谈》)

纪实体(报告体)

文言小说(《促织》)

白话小说(《药》)

中国小说(《祝福》)

按篇幅分

按体制分

按语言分

按国别分

外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社会、历史、神魔、传奇、科幻、公案(侦破)、

按内容分

战争、武侠、言情、推理、反特等

2.边城(节选)沈从文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纯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方法:1、美读课文,细细咀嚼品味作品蕴含着的诗一般的意韵。

2、引导学生讨论翠翠的形象,小说的主题。

学法指导:在粗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情节和人物行动,透视人物的思想感情,印证作者的写作动机。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正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溪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纯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种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会。

二、作者介绍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他的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是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城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关于《边城》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又一个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人和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水码头的船总的次子傩(nuó)送,麻烦的就是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先求婚,老头也似有允意,但翠翠怎肯作答。这种复杂的多角关系势必引起矛盾冲突。弟兄俩夜晚上山唱歌,约定谁得到翠翠回答算谁赢。这种爱情“决斗”真是有地方特点。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乘船离家,结果失足死于河里。翠翠因天保之死,对老船夫有所误解。老人在雷雨夜猝死,傩送因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出走。从此翠翠终年孤苦伶仃守渡口,在碧溪岨等待着自己心爱的青年归来,可使“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在这三角恋爱的种种纠葛中,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父子之亲、睦邻之意,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沈从文通过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这部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的诗意盎然。著名评论家李建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亚洲周刊》在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快速默读课文;

2、讨论并概括文章三部分的大意

(一)写翠翠爱情的萌动和对爷爷深深的依恋。(驿动的心)

(二)写翠翠甜甜的梦境和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暗地探访大老。(梦里寻他千百度)

(三)写爷爷小心探询翠翠的心事和翠翠对傩送情歌的期待。(未了情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翠翠的形象

翠翠是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在他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于一体。

2、分析爷爷的形象

小说中的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对她无比关怀,尽力体谅。

3、分析天宝的形象

痴情、豪爽、慷慨。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4、分析傩送的形象

人类

之爱的说明 愚夫俗子的哀乐

多才多艺,性格与天保很相似,孤独地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五、谈谈如何分析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理解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也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1、注意分析人物的行动和语言;

2、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的心理;

4、从个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行为,心理等;

5、以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物。

六、板书设计

忠于职守

爷爷 古道热肠

深爱至亲 祖孙情 聪明乖巧 善解人意 清纯质朴 爱 情 腼腆多情 天保 坦荡磊落 手足情

傩送 正直尚义

七、写作特色

纯朴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见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八、总结

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点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期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 通过学习《边城》节选的三章,我们初步品析了沈从文先生清凉明静、潇洒随意的文字美。在这种文字美中,更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这对我们的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读《边城》如此,读沈从文的其他优秀作品也如此。

*小说阅读与鉴赏指导(二)——鉴赏的条件

鉴赏小说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鲁迅先生在谈到文学鉴赏时曾经说过:“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许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具体说来,鉴赏小说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鉴赏文艺作品的起码条件。缺乏生活经验,就难以对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世态风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像,也就难于达到深刻的感受和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容量比较丰富的文艺作品,如小说,更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读这篇小说,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是没有生活体验的,必须多读一些背景材料。否则,缺少现实生活的体验,是很难理解文中主人公的反常心理和违背常理的结局的。

2、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阅读小说的航标灯。阅读小说如果只是喜欢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或者专门寻找“刺激”的描写,那么这种“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的阅读,非但没有丝毫的价值,反而对我们的思想有损害作用。这就是因为阅读者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还以《警察和赞美诗》为例,有了正确审美观的人去阅读它,就会透过苏比那些荒唐、可笑的行径,看到辛酸的眼泪,看到美国的社会现实,从而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

3、对小说特点的把握

要鉴赏小说,需知道什么是小说,有什么特点,即要了解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三要素,小说艺术的中心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要学会如何从小说中分析出蕴含在其中的主题思想。再者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小说感——即阅读小说的感情,对形象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对作品的具体和总体的领悟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小说鉴赏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进行小说鉴赏了。

3.荷花淀 孙犁 翠翠

教学重点:1、学习用景物描写、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比较分析。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小说三要素入手,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闪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痛苦嘶叫、鲜血淋漓,然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场战争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气概,但也有作家使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的,孙犁便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被称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荷花淀》。

二、解题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是孙犁的代表作。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不断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展。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的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阵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勇抗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就是以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通情达理而又勇敢机智、开朗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根据地军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行文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1、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送夫、探夫、遇夫、学夫

暗线──地区队的活动

四、自读课文,概括三个生活片断的内容

白洋淀妇女 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要情节

1、夫妻话别(体会水生嫂的性格提点)

明确:水生嫂既有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同时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水生嫂不只是个好妻子,更是一个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中国人”,他不仅爱自己的丈夫,更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 *尝试改写对话,表现水生嫂另一种个性。(样例见《高中教材新教案》P29)

2、商量探夫(分析几个女人各自的性格提点)

明确:第一个——含蓄、聪明伶俐;第二个——直爽开朗;第三个——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第四个——快言快语、急切而又真挚;第五个——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

3、回家途中

明确:从她们的对话中,可看出白洋淀女人性格中豪迈、乐观、自信的一面,这都是配合子弟兵的基础。

4、讨论对话描写的作用

明确:作品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白洋淀女人的成长历程,展示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讨论小说开头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②用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③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6、讨论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没有真实的细节,就没有真实的人物形象,也就没有典型的人物性格。富于个性化的细节动作,能鲜明、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揭示出人物的心灵。

五、研讨: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明确: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

(助夫参战) (感受战争) (投身抗战)

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淑、温顺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六、总结

这篇小说写战争,看不见硝烟,听不到炮声;作者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选用的材料均是平常生活场景及人物的对话和事件;作者也没有写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作者所塑造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在抗日战争中成长的妇女群像真挚多情、深明大义、同仇敌忾,她们无声地把对丈夫的忠贞爱情融会到崇高的民族气节中,显示出她们特有的情操美。

七、写作特色

1、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2、生动的细节描写

3、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八、谈谈如何分析欣赏小说的语言

明确:欣赏小说的语言,要细细咀嚼,细心品味,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其妙处,注意它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小说阅读与鉴赏指导(三)——小说的特点

多视角、多侧面的透视生活;视角,在小说中就是指叙述角度,它是作家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透视点,它展示出作家对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视角的选择运用,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现实生活的意义和感情体验,有很大作用。视角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体现作家对生活的价值取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发现和创造。

小说是一种广阔自由的艺术,它的视角运用极其灵活多变,作家可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自传式地加以表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叙事;它可以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观点来叙述,也可以从次要人物的观察点上来写,它可以灵活地转换人物的叙述角度,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揭示各自的内心活动,还可以直接观照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不同的视角,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外视角。叙述者(作家或观察者)以“全知全能”的身份、眼光进行叙述和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构造情节。外视角叙述者处于超脱的位置上,站在客观立场,不参与情节活动,具有较强的客观色彩;这是小说的传统视角。

二是内视角。这是以作品中某个人的眼光、心境观察生活,叙述事件,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内视角使小说在展示人物心灵上有极大的优越性。具有内倾性特点的现代小说,就是惯用这种内心视角,展开人物潜意识活动。

从视角的特点看,外视角近似于史诗、叙事诗的观察方式,内视角近似于戏剧的视点艺术;外视角适于故事的叙述,内视角长于人物心理刻画,现代小说都是把内、外视角结合运用,复合交叉,相辅相成,仿佛是多面镜子,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加以映照,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去,在火车上与渥伦斯基邂逅,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小说从两个人物的内心视角中,互相映照,交叉感应,渥伦斯基感受到安娜“有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而从安娜的视点中又写出了沃伦斯基的迷人的风度。两个人一见倾心,情绪互相渗透,彼此交流,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都起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安娜回到彼得堡一下火车,看到她丈夫的面孔,第一个感觉就是惊异地发现那双撑住他的圆帽边缘的耳朵,“呵哟!他的耳朵怎么那种样子呢?”这句内心独白正是从她的视角上对卡列宁的反映和审美评价。她对人物的观察出现了变形感受,由此表现出安娜内心的变化。这种内视角的表现与作家从外视角上,对从彼得堡到莫斯科俄国上流社会的透视互相结合,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4.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教学重点: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士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

学法指导:1、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词语,同时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2、由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注意“笑—思—悟”的过程。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先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他们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4):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二(5-倒数第三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

三(最后两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四、研习小说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

1、别里科夫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①衣着打扮;②生活习惯。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逃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2、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结合背景知识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胆战心惊。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五、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

2、讨论划分出这一部分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卡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3、思考问题

①作借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似与前文连接不紧,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妙在何处?

明确: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前面加以描绘和议论,对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本质,对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作家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对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别里科夫跟真正的爱情是无缘的。

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作一般的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六、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①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②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总结别里科夫这一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一切陈规陋习。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不合常规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去约束别人,“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①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②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④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八、板书设计

穿着方面

用具方面 出行方面

住处方面 漫画事件 别里科夫的恋爱过程 骑车事件 套人 争吵交锋

别里科夫 被吓致死

十、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明确: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1、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3、将套中人和新派人物联系起来,构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十一、总结拓展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有变革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恨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这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

讽刺使用嘲讽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的落后的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讽刺要突出描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之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装在套子中的人》是讽刺文学的典范。

十二、课堂阅读小说《免费》(《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42)

十三、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单元作文训练一:写出人物的个性

一、训练目标

1、通过二三事记述人物

2、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

二、目标导引

(一)什么是人物的个性

人物的个性是指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行、习惯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为什么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物的个性是由不同的社会背景、人际环境、人生经历、学识、年龄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而且个性有一个产生、变化、发展到定性的过程。

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才能表现这一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区别;表现了人物的个性,也就是表现了这个人物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也才体现了写作的价值。

(三)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通过言行、心理、肖像描写等都可以表现人物个性,但本单元的重点是通过二三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今天我们只从这两方面谈一谈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

1、 善于通过二三事从多角度表现人物个性

2、我们能写出不同人身上发生的不同的事,或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态度,也就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通过二三事表现人物要与表达人物的个性结合起来考虑,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A、表达的中心包含了人物的两三个方面的品质,让每件事或片断表现其中的一点。

B、只表达其一个方面的个性,每件事或片断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材上下功夫。

一是选材必须围绕主题。

写作时必须认真审题,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应该看懂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的要求及题目涉及的范围,确立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考虑在自己所贮藏的素材中,有哪些材料符合题意,这些材料就应该选取,而与主题毫无关系的材

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 揭示主题 套死 套己 沙皇政府黑暗 别里科夫愚昧 呼唤自由社会

料,就要毫不可惜的舍弃,哪怕是十分生动有趣的材料。

二是选材要真实,写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在写作时就要选择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例来写。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因为自己熟悉,知道其中一些细节,有切身感受,所以容易写得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而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正是一篇好记叙文的重要标准。如果胡编乱造,就会使文章失去了准确性,真实感,也就因此失去说服力。

三是要选取典型材料。

有些同学选取材料时,不认真鉴别,不慎重选择,以为“捡到篮里便是菜”,于是事无巨细,不分大小,都一一写来,结果写事的记叙文成为记“流水帐”,写人的记叙文成了一篇“履历表”,影响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代表一般的材料。有一种误解,认为典型材料就一定是“救人”、“救火”或者与歹徒搏斗之类的大事,而觉得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都是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没有什么够得上典型的。其实典型材料并不一定都是大事,有些大事并不一定具备典型性。同样,并非是小事就无典型性,有些看似平常小事,因为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就具有典型性。对于我们来说经常见的是小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小事的典型性,要注意选取那些能“小中见大”,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小”材料。写作中选取典型材料,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四、要选用新颖的材料。

我们的同学写文章,一动笔就是写人人都写过多少遍的那些过时的陈旧的材料。一写好人好事总是雨中送伞,病中补课,帮人修自行车。这些材料不是不能写,但不能总写这些事。老写这些事,就成了“老生常谈”,“千人一面”。文章最怕雷同,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看了第一篇就知道第二篇,这样的文章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只能使读者产生厌恶感。为了选用新颖的材料,必须不断开辟新领域,涉足于别人所不及的地方,要努力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的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即使同一材料,如果选材角度不同,也会避免雷同,各有新意,使人有新颖之感。即使是旧事,或者是别人写过的事,只要有新的发现,或者选取不同角度,给人以新面孔,新感受,同样是可贵的。

其次要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细节,它是一部作品、一篇文章的个性和亮点所在,是吸引读者、打动人心的表达中心的点睛之处。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人,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细节要准确可信,经得起推敲,要注意惊心选择,巧妙安排,切忌繁琐的自然主义的描写,此外,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服从人物刻画的需要,为了强调某一细节的重要作用,可对此进行反复多次的描写。

中学生作文往往不能恰当选取生活中感人至深的典型细节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主要是缺少发现以及对生活的关注和提炼。

怎样捕捉到精彩、典型的细节呢?

一、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如人物的种种活动、各种神态、身体部位的变化等,注意抓住其特征。如一篇《父子情》的文章,通过对父亲手的描写,表现对父亲含辛茹苦为家操劳半生的感佩之情。

“我凝视着父亲这双大手——嶙峋的瘦骨、粗糙的厚茧,手指被风吹裂了一道道的血口。妈过世很早,这么多年,父亲就靠着这双大手硬是把这个残缺不全、破烂不堪的家给撑了起来。”

文章末尾写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意也感人至深:

“车上暖烘烘的,几位乘客不住地说笑着。父亲不见了身影。车子徐徐开动了,始终静不下心的我不由得往车外望去。我一下惊呆了:慈祥的父亲正蹲在路边,手里夹着烟,双眼紧盯着载着他儿子的车,一动不动。撩乱的头发在秋风中不停地抖索着……”

读后令人感悟到父子间相爱相怜的亲情。

二要勤于思考,敏于感悟,挖掘材料中的深刻意蕴。

三要多读多练,恰当表达。

根据写作的范围和方向展开联想,想到时间、地点,想出具体的画面、具体的细节,并做到与文章内容中心融为一体。第二单元杂文

单元学习重点

1、分类辨体,掌握杂文的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受杂文极强的思想性。

3、揣摩语言,体会不同杂文家各异的语言风格,提高品评鉴赏能力。

单元教学知识点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论文,根据其内容的针对性,大体可分为讽刺挞伐和赞颂疏导两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均属于前者。

我们现在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片好杂文。

5.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学法指导:1、对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强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透过表面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今天的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嚣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

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8、9段)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理清课文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

破——批判送去主义(1-4段)

立——主张拿来主义(5-

三部分

10段)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拿来主义”是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正是由于反动当局推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政策,祸及子孙后代,才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文章批判“送去主义”,揭示了它的来源、表现、实质和危害,才愈显现“拿来主义”的正确和必要。这样的安排,从论证角度看,不仅节省了笔墨,而且起到了突出“拿来主义”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文章说理的针对性。

2、前一部分为什么对“闭关主义”一语带过,不加驳斥?

明确:“闭关主义”指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其腐朽性已人所共知,没有必要再行驳斥。而还要提及“闭关主义”,与揭示“送去主义”的产生有关。从“闭关”到“送去”,都是反动统治者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腐国、辱国的表现,其实质是一样的。这样有利于揭露“送去主义”。可见文章无一处闲笔,句句为论证所必需,显示了构思的严谨,说理的深刻。

3、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4、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和危害?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的输出)

5、本部分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排外)

破 先送古画 送去主义(媚外) 还有古董 危害 卖国主义 还要送活人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第5段中有哪些词具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① “摩登”、“时髦”、“赶时髦”、“吝啬”

子孙讨残羹冷炙 不是“抛来”是“抛给”

②送来——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词;

拿来——根据需要自己来拿;

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③板书设计

运用脑髓(动脑筋思考)

拿来主义放出眼光(识别精华与糟粕)

自己来拿(独立自主选择)

2、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孱头——不敢接触

反面论述(破):错误态度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占有形象化

正面论述(立):正确态度鱼翅——接受

挑选鸦片——批判吸收

烟枪烟灯——适当保存

姨太太——抛弃

3、结合语境,揣摩“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的含义及比喻的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走散)。

作用:运用这些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七、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共有5句话,简要说每句话的内容。

①结论是我们来拿;②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③拿来主义的结果;④拿来主义应具备的条件;⑤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何在?

八、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写作特点

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

3、拓展: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①“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③“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杂文阅读指导(一)——杂文的特点

杂文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迅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或政治论文,要求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斗争,及其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响。鲁迅的那些“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著名杂文,几乎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斗争需要而写的,20世纪60年代,邓拓的杂文集《燕山夜话》,都不乏紧密结合形势、配合斗争和为现实服务的好作品。

(二)短小犀利

杂文不仅要求篇幅短小,还要求内容与表达的犀利有力。这主要表现在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或论争性上。从这个意义上

说,杂文可以看作是匕首、投枪、解剖刀、清醒剂。

(三)幽默感和灵巧性

这是就杂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趣而言的。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只要求逻辑严密、论证深刻,它还要求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幽默感和举重若轻的灵巧性。谈天说地有哲理,嬉笑怒骂皆文章,这便是你们所说杂文的“杂文味”的重要特点。既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平常话中开掘出深刻的道理,也善于运用反语、夸张、类比、比喻等手法,既夸张,又真实地显示对象的可笑面目。总之,它的文章风格应该是力度与机智并胜,辛辣与风趣共存。

(四)议论形象化

人们爱读杂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仅因为它内容充实,触及时弊,而且还有生动和形象性的特点。

杂文中的形象描述往往借助典故、笑话、趣闻、传说等内容,通过打比方、作类比、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和议论挂钩,将形象作为说理的依据,或是“即物以明理”,使理趣和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完全融成一体。 同步训练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60

6.我若为王 聂绀弩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思想、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2、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3、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学法指导:1、自读感知,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并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品读鉴赏文章。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初中阶段学的《变色龙》中,围绕狗是不是将军家的这一问题塑造了一个“变色龙”的形象。一位将军就使奥楚蔑洛夫表现出如此丑陋的奴才嘴脸,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一旦你成了至高无上的国王之后,社会将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

二、走近作者

聂绀弩(1900-1986),现代作家。曾说过他是学习乃至仿效鲁迅的杂文的一个。他的杂文在维护鲁迅开拓的杂文传统,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上,作出重要贡献。

聂绀弩的杂文针砭时弊,深刻锐利,。他的议论性杂文,不空发议论,内容大多具有针对性,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杂文中,还有一些是缅怀故友的。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拿来主义》是一篇有关文化动态的杂感,《我若为王》则是一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感。

三、朗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

①本文的想象新奇大胆,文思飞扬;②“平易的语言,深刻的思想”;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④本文思想深刻,又有文学情趣。

四、划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引出话题——假设为王(1) 幻想成王——为王之后的种种情景(2-5) 思想性 阐述原因,皆是奴才(6) 文学性 斩杀奴才,改造世界(7-8) 五、思考讨论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第一部分:讨论作者对“王”的态度。

明确:作者对“王”是持否定态度的。作者做了“王”,只是一种假设,是借此话题来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2、第二部分:①讨论论证的结构

明确:此部分结构是并列式结构:

无德娼妓的妻子 尊贵的王后

无知白痴的儿子 尊贵的太子 丑陋顽劣的女儿 荣耀的公主

平庸无能的“我” 至高无上的万岁

前提 ――――――― 结果

②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我若为王

明确:列举现象,为下文分析原因,改革这一普遍充满奴性的社会作铺垫和张本。种种现象,说明奴才之多,危害之大,也说明改革现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3、第四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含义(见课本)。

六、总结

文章以一部影片引出论题“我若为王”,然后假设自己成王之后,亲眷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众人成为奴才的情形,悟出这君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最终认识到改进世界的关键在于改造国民的奴性,主张铲除奴种,去除王权,呼唤民主平等。写作特色:文章结构清晰,假设性的提出问题,列举现象,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列举现象,采用并列式结构,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结构美。

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结构并列,层次清晰,构成结构整齐美;朗读起来,节奏也美,并增强文章的形式美。“会如何的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间隔反复,突出了奴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强化了节奏感。

七、拓展:阅读课本P46的材料,并思考:为什么这些诈骗犯能屡屡得手?现实生活中王权意识和奴才性格还存在吗?事例:①朱皇帝纳了十多个娘娘;

②老君王不幸染恶疾,不久将魂归西天,宫人四下查访民间美女入宫做妃,陪伴君王归天。一时民间沸腾,不少人家争相贿赂宫人,愿把女儿送入宫闱。他们看重的是宫女的身份,并不考虑宫女的命运。

③王权意识:现实生活中的行业垄断行为、执法部门执法犯法行为、行政部门不作为行为……

④奴才思想:少数百姓甘受个别为霸一方的村干部欺凌而敢怒不敢言,普通职员受上司的冷遇而自认倒霉,许多民工对老板拖欠工资无可奈何,单位职工对领导的“一言堂”做法不敢据理力争,……正是这种可怕的奴性,助长了社会上少数权力在握的人的嚣张气焰。

八、认真观察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事,写一篇富于针对性的批判文章,二三百字左右。

*杂文阅读指导(二)——杂文的写法

1、从实入手、就实论虚

这里的“实”主要是指文中运用得较形象较具体的事实材料,如故事、传说、新闻、文摘等等;而“虚”则是指较抽象的议论、哲理、理论概括等等。一般议论文固然也不少有这两者,但杂文强调的是从实入手,就实论虚。因此,在杂文的写作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从具体材料出发,自然而巧妙地生出议论来。

2、褒贬是非,多取“类型”

“取类型”,是杂文形象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不像叙事性的文学作品那样重视刻画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人、事、物、景作为“标本”,用以揭示某一类人物思想性格或社会现象的本质。

杂文的类型化和文学作品的典型化,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前者除了一般不采用的性格刻画、心理描绘和个性塑造等手法、偏重于粗线条和白描式的勾勒以外,还以言此而喻彼为最常见的形态。

同步训练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67

7.庄周买水刘怔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寓意,把握课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2、品读课文,感受寓言式杂文调侃的笔调、诙谐的语言、借树开花的写法、古老的神话色彩。

教学方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2、抓住人物的语言情态来分析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语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高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秋水》一文,它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怔的《庄周买水》,看看现代的河伯们、海神们在做些什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形象生动;

买水者:庄周(学者、商人)

卖水者:海神若、河伯女秘书、濠梁吴主任(官商)

2、请几位同学解释文中的典故:“庄周梦蝶”“濠梁观鱼”“仓颉造字”“涸辙之鲋”等。

3、教师总结: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变化源于利益驱动往往不成熟,甚至有些盲目、扭曲,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危及社会的整体利益,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庄周被迫弃文从商、庄周买水几经辗转受尽劳苦、东海波臣受渴濒死等等情节,都暗示着这一切。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理解寓意

1、寓言诗人拉封丹认为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请大家谈谈,这篇寓言式杂文有什么寓意?

明确:由庄周买水养鱼的经历,鞭挞了社会中一些腐败阴暗的一面,批驳了商场上的欺骗性和社会上乱涨价乱收费的不正之风。

2、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天降甘霖,无疑会给缺水受干旱之苦的庄周、车辙中的鲋鱼以安慰,暗示社会经济大潮的涌来会给我们带来变化,我们应理性地认识生活,认识变革。这一情节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对理性的热切呼唤,对少欺骗、多诚信的社会的渴望,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文章关于车辙中的小鱼呼救这一部分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课后练习三)

明确:去掉“车辙中的小鱼呼救”这一情节,加上提水的手续费一百元,与下文衔接较恰当,也更淋漓尽致地鞭挞了卖水者随意加价、恶意勒索的丑恶行径。但是无形中削弱了文章的批判力量,限制了文章的写作范围,过于直白,失却了原文表达的空灵、蕴藉。

四、写作特点

(一)①巧妙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与庄周有关的一些事情巧妙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

②旧瓶新装。作品中人物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如长发披肩的女秘书耸耸肩说:“Sorry,没货了。”③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活画人物形象。如女秘书“耸耸肩”,“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一连串的“嘿嘿”“哈哈”的拟声词的使用,活画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二)

1、巧妙的构思

?化用典故,借题发挥

为揭示主题,作者别出心裁,运用了故事新编的形式(旧瓶装新酒)。他化用了《庄子》中的若干典故,并生发出新意,古今交融,针砭时弊。

曾经“梦为蝴蝶、视金钱如粪土、视权贵如腐鼠”的逍遥自在、洒脱不羁的庄周如今却迫于潮流,去挖塘养鱼,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呀!(强烈的反差)

在买水过程中,庄周连连碰壁,被象皮球一样在衙门口踢来踢去,此时的庄周早已不再有“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的清高,而是辛苦跋涉(走十天十夜),苦苦哀求,充分展示着小民的悲哀与无奈。

化用典故,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正所谓“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让我们在刘征先生的新编庄周故事中领悟其对社会时弊的讽刺与批判。

?文章情节设置上也是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作者为庄周设置了艰辛的买水过程,正如结构所示。且在此期间。鬼神禽兽依次登场,让我们发笑的同时,又不有辛酸苦涩。

此种新奇的构思也给了众多考生以启迪,比如2002年一考生即以《赤兔之死》来构建自己的诚信答卷,并得到了认可,希望我们也能从中受到启迪。

2、幽默讽刺的语言

杂文是用文字构建的漫画,其深刻的寓意往往给予幽默讽刺的语言之中。因此有人说,没有了幽默和讽刺杂文就如同白开水,没滋没味,或者如隔靴搔痒,不痛不痒。本文中的语言是怎么体现的呢?请同学们品味。

总结:无论是叙述性的语言还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都体现了幽默讽刺的特点。

五、总结

文章巧借庄周买水的故事,揭示了社会转型初期在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之下,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生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思想倾向,呼唤理性的到来。文章说理形象而深刻,想象巧妙而合理,寓言幽默含蓄不乏讽刺色彩,是杂文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六、课外延伸

1、阅读刘怔的寓言《河水和大堤》(《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71)

2、完成拓展阅读题。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

孔丘的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惟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掉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

一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

2、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3、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8.剃光头发微 何满子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连类引申的写作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法

学法指导:初步感知—研读探究—品读鉴赏—阅读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多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弄清题意 :标题中的“发微”是什么意思?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三、整体感知文意

1、积累词语

发微 睥p ì睨n ì 濯zhuó濯zhuó 丰姿 差chà池chí

2、理清文章脉络

①文章着重谈了哪两项内容?②这两项内容是如何过渡的?

理发师 握刀 不准剃平头

(以小见大)

当权者 弄权 办事没门

3、分析思路

一件细微的剃光头事件引发作者的感慨:要警觉改革开放中“有权就耍”的现象不能任其泛滥。文章起笔从古代一些关于头发惊心动魄的故事写起,联想到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理发工人,转录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即“剃光头”事件。并对其原因进行考证、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权”在作怪。文章结尾指出要对“权”进行监督。

四、合作探讨,探究本文的深意

1、本文所谈的重大问题是指什么?

明确:指有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

2、如果本文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它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但这样对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有什么影响?

明确:①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有碍文章主旨的表达。A. 文题为“剃光头发微”,这“发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就“剃光头”这一话题,加以联想和发挥,否则文章就显得单薄。B. 开头两节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旧社会理发师地位低下,受到社会的歧视,作者为之不平,同时也为下文理发师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这一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社会这一现象的愤恨。C. 四五节的原因分析, 有利于深化主题,没有这些分析,就没有文尾的结论,也缺少了杂文的讽刺色彩。

②对结构的影响:如果文章只保留这两部分,文章写关于剃光头读者来信,开篇显得仓促,缺少引述,显得突兀。没有四五两节的分析,古今的对比论述,就缺少说服力,也就没有“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同时这样也不符合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要求。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幽默与讽刺的意味

杂文使用文字描绘的漫画,寓深意与讽刺于幽默之中。试体会文中有关句子的意味(见课文)。

六、总结扩展

本文从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到了社会中存在“弄权”的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以小见大,发人深省,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联想丰富,博古通今;文笔幽默,讽刺味浓。

七、阅读延伸

阅读梁实秋的《理发》(《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下>P110)和冯景元的杂文《穷是极地》(《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下>P81)

*杂文阅读指导——杂文的写法(三)

形象说理,叙议结合

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目的在于说理,手段则要求形象化。杂文的艺术构思和文字表现,一般都是以形象刻画为血肉,议论、说理为筋骨,具有叙议结合、或寓理于事的特点。

形象化说理的手法:

①讲故事——凭借作者自己广博的生活见闻和知识修养,抓住历史与现状、中国与外国、日常生活与经过大事件的各种内在联系或相似点,通过讲述故事、传闻的方式,起到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的作用。

②打比方——这是一个粗略概括的提法,具体说来,则是运用各种各样易于发挥形象的喻拟作用的修辞手法。诸如比喻、类比、象征、拟人、借代等等,给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披上通俗、形象的外衣。

③“立此存照”——这也是杂文形象化说理的一种独特而常用的方法,其作用就像是抓住了对方可笑可恶的特点,给它拍了照,在予以放大展览一样。

第三单元科技说明文

单元学习重点

1、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方法和技巧,体会说明文语言或简明或严密或生动的特点。

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9.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延伸拓展法

学法指导:初读课文—分组讨论—跳读找出文中引用的句子—阅读迁移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荔枝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载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它的生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请看本文是如何介绍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科学小品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如果说,杨朔象写诗那样来写散文,那么,贾祖璋是象写散文那样写科学小品的。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曾荣获1976年10月-1979年12月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2、文体简介

本文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3、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外壳 颜色 形状 大小 内膜 果肉(假种皮) 种子(果核) 空间

顺序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一、(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二、(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部形态 荔枝果 (由表及里) 内部结构 荔枝的生态 (具体说明) 荔枝花

二、荔枝的生长特点

产地-书谱-移植-产销

发展意见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配合交织;顺序应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科学小品的顺序可借助散文构思;以此带彼的顺序能节约文字等等。

四、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

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列图表等。 本文使用的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引用中有比喻、对偶、夸张,形象而有诗意)等。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自由质疑

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明确:不仅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用《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特点?能否从文中删去?

明确: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明确:有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出示《辞海》中的条目“荔枝”参考答案(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下>P133),与课文进行说明语言上的对比。 《辞海》中的 “荔枝”条目,它的文字平实,多用科学术语;而课文是一篇小品,兼用文艺性笔调。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总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科学小品的创作中,高度的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性要为科学性服务。富于诗意的标题,形象的比喻,故事的穿插,优美诗句和珍贵文献资料的运用,皆因揭示了荔枝世界的奥秘才得其所,皆由揭示了科学的魅力才有价值。

八、写作特色 观察顺序 由主到次

由主到次

1、科学性和文艺性的有机结合

2、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

3、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准确性的完美统一

九、作业

仿照课文,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它特产)。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力求写出这种水果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十、阅读文侣的《花粉》(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下>P136)

10.《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正确认识文中的科技内容。

2、筛选重要信息和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情景教学法、换位阅读法

学法指导:初读明确课文重点—研读筛选主要信息—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记得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物种起源》导言。

二、解题

“导言”即“绪论”,也称“引言”,是学术论著或一篇文章开头的话。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及有关问题等,作出介绍、说明。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导言,以介绍和研究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必有据,没有妄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理论的根据,点出主要观点,并扼要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内容和联系。

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于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三、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1、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年),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收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后出版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关于《进化论》

也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演化而来的。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马克思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具体分析1-7段

方法: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通过议论交流,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筛选关键词语表达。

1、整理成书的过程——长期考察

写作过程2、提前发表的原因——实事求是

3、内容过简的说明——谦逊审慎

4、物种由演变而来——决不轻率

5、介绍研究的方法——亲身实践

基本观点

6、家养变异的作用——不避缺陷

7、强调观点的正确——毫不动摇

2、欣赏、品味1-7段(思考解答问题)

①透过1-7段说明的文字即关键句,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见课文标注处)

教师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毫不动摇、不避缺陷

总结:从文字的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文字的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的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可以看到达尔文尊重客观现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青少年借鉴、学习的地方。

②《物种起源》导言主要内容集中在哪几段?筛选出作者阐明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主要内容集中在4、5、6、7段(各段主要观点见课文标注处)

筛选主要观点(见第7段总结):A. “创造论”是错误的;B. 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C.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③板书设计

推想:物种、变种——演变而来,不是创造 外界环境、气候、食物 《物种起源》导言 内部习性、倾向

主要内容观点 家养动物 遗传变异 栽培植物 人类选种

深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确信:自然选择是变异条件

五、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

(教师选择例句,作适当点拨)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一)

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

5、以说明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

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唯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

2、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3、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11.神奇的极光

教学重点:1、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习运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2、要以阅读理解科技说明部分为阅读目的,透过文艺性的描写,迅速把握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及其他特征。

3、对重要段落的重要信息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辨析确认分类。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初读明确课文重点—研读筛选主要信息—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的阴晴雷电,脚底下的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有关“极光”的重点内容;

怎样变异 研究途径 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