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问题案列分析

课程名称: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任课教师: 徐广才

学生姓名

学 号

系 别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农业资源利用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5年11月16日

北京蟹岛都市循环农业模式案例分析(成功案例)

重点提示:蟹岛构建了完整的生态型产业循环链,形成了物质循环、能量逐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立体复合系统。通过在各系统引进使用新型能源,广泛采用新技术,蟹岛具有显著的系统集成创新的特征,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蟹岛模式已经成为北京都市循环农业的典范,可以作为都市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进行推广,对今后都市郊区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观光农业相关政策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1];也是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被认为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2]。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其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都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更是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 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 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及所蕴含的对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为观光农业这一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观光农园是观光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的好坏。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2000 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观光农业园得到迅速发展。以北京为例,从 1993 年提出“观光农业”的概念开始,观光农业就受到各级政府、投资人、旅游观光者及农民的关注和欢迎,各级相关部门也逐渐完善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观光农业迅速发展起来。2010 年北京农业观光园数已发展为 1 303 个,接待总人次达到 1775 万,经营总收入为 17. 80 亿元[3]。

二、北京蟹岛基本情况

蟹岛隶属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是一家大型的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蟹岛占地 3180 亩,其中:农业用地 2700 亩,水面 350 亩,旅游度假用地130 亩。蟹岛以生态农业为轴心,将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沼气能源、水资源利用、旅游开发等产业构建成为多功能联动的循环闭系统[4],实现种养系统、沼气系统、水资源系统的循环利用,成为一个环保、高效、和谐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蟹岛开辟了一条“以园养店,以店

促园”的经营模式,在布局上采用了“前店后园”的方式[5],“店”包括住宿区、娱乐区、餐饮区和购物区,是游客消费的场所,“园”包括种植区、养殖区、再生能源区,不仅塑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了消费产品,而且为生态循环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

由于蟹岛采取了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图1-1),借助“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方式,通过种、养互动,以污水处理、沼气循环为纽带,以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为动力,实现农业、科技、旅游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蟹岛水循环系统的利用,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高,有效的降低了成本[7]。蟹岛旅游业系统的污水日平均产生量约为800 立方米,而在节假日旅游旺季,蟹岛每天的污水排放量在1200 立方米左右。为防止污水排放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蟹岛建立了日处理量2000 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无害化处理园区内得生活污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该污水处理厂采用悬挂链曝气污水处理工艺,经处理后,COD(化学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氨氮、磷酸盐和悬浮物的消减率分别达到了83.1%、90.8%、60.0%、57.1%和81.5%,出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被排放到170 亩的氧化塘,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被生物净化;从氧化塘流出的水经灌溉明渠被引入长80 米、宽50 米、厚50 厘米的沙床再次进行过滤;沙滤后的水被引入农业区,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养殖鱼蟹和饲养家畜家禽。这样,既实现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又营造了一个安全卫生的生态环境。

3.2 地热资源、湖塘冷热资源的循环利用

蟹岛所在地域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园区内有两眼2400米深的热水井,出水温度约67℃,出水量达到100 立方米/小时。出井热水首先供应客房冬季采暖以及游泳池和洗浴中心;当出井热水温度降至40℃左右时,其中的热水总共有三个去处,一部分通过管道被输送到温室大棚,代替电能为温室加热;一部分被输送到沼气池,用于冬季发酵增温;还有一部分被输送至垂钓中心——蟹宫。最后,当出井热水温度降至20℃左右时,则被用于鱼塘养鱼和农田灌溉。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蟹岛平均每年节约用电170 万千瓦时。

3.3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是蟹岛非常重视的,所使用的新能源主要有沼气、太阳能、

地热、浅层地能等。其中,太阳能的应用包括:太阳能温室、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提水灌溉、太阳能温室浴场和节能建筑等。

图1-1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系统[6]

四、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实施农业科技旅游多功能联动的生态模式后,蟹岛的年产值和利润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与1998 年建设初期相比,增长幅度惊人。以住宿、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前店”(旅游度假中心)是蟹岛利润中心,旅游业产值在蟹岛总产值中的平均份额达到一半以上,是蟹岛的主要盈利产业。另一方面,多功能联动的循环系统成为蟹岛获利的主要原因,蟹岛高年产值和高利润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蟹岛自身循环系统的建立。沼气作为炊事燃料可节省燃料费近100万元。沼肥替代常规化肥,也可节省将近60万元的支出。此外,水循环系统的利用,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高,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地下温泉水的使用节约了电费,而污水处理大大的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

4.2社会效益

作为都市循环农业示范单位,蟹岛接待的参观人数多达5万人次。在国际上,日本有机农业协会、德国有机食品基地、澳大利亚“绿色环球21”组织、中国香港学联等机构分别来蟹岛参观考察,对蟹岛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愿意与蟹岛合作,共同促进中国都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蟹岛在国内是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家科技部及北京市有关部门建立的“环境保护科技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接待过多所中小学生观摩学习。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

争的日益激烈,都市市民渴望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蟹岛为生活在城市中缺乏与自然接触的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满足了市民对回归自然的渴求与向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和度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蟹岛都市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4.3环境效益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蟹岛产生的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废弃物的排放,如畜禽和人的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而且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沼气池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将蟹岛每天所排的废弃物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大量减少向环境排放COD 。蟹岛不仅实现了自身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还每年消纳了北京市区大量的粪污。农业和旅游业排放出的废弃物经过沼气池发酵,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投入,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农业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沼气、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蟹岛每年节约大量燃煤和电力,减少了SO2的排放,大大改善了园区村的空气污染程度。

五、存在问题

蟹岛作为都市循环农业的一大代表,在我国都市农业领域中是非常成功的。但都市循环农业仍旧是存在问题的。在法律方面,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旧不能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重,抓紧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同时要抓紧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能源法》、《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包装回收法》等。在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都处于试点阶段,试点单位获得的较多物质和资金扶持得以令其进行长足的发展,但是其它一些有意愿有条件发展循环农业的地区暂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便没办法进行都市循环农业的尝试,所以循环农业难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较快发展。在技术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部分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如在北方冬季沼气池运转不正常的问题等目前还缺乏相关政策加强后续服务措施。相关机构在安装完器械装备后,没有对使用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农民自身未能充分掌握技术,不能很好的应用相关设备。农技推广虽然会组织进行部分技术培训和推广,也得到了相关公司的技术支持,但大部分技术农民未完全掌握,没办法非常熟练地运用在生产和生活,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服务还不充分。

菜篮子工程的局部失败(失败案例)

菜篮子工程(shopping basket program)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菜篮子工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3年底。这个阶段首先提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其特点是城市的副食品基本得到解决。建立了2000多个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肉、水果和蛋奶为主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食品数量得到饱和,但质量还存在问题,主要是农药用量过多。

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起到1999年底,这一时期是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将菜篮子工程扩展到城乡结合地区甚至城市郊区,扩大了范围,像山东寿光的蔬菜主要供应北京,山东临沂主要供应上海和南京一带。同时,大力实施“设施化、多产化和规模化”三化政策。“设施化”就是大棚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多产化”就是种植多种新品种蔬菜。“规模化”就是大批量地种植。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2009年底。这一时期进入菜篮子快速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的阶段。1999年9月,全国有10大城市召开了第十二次菜篮子工程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国内菜篮子的供求形势从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预示着菜篮子工程全面向质量层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2001年4月,农业部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强行推广至全国,在农村建立了大规模无公害建设基地。在这10年里,农业部认为我国基本进入无公害产品时期,像北京早在2005年就宣布96%肉类、蔬菜类和蔬果类农副产品无公害。

第四个阶段就是从2010年初中央1号文件开始。今年中央1号文件着重提出体制与机制建设问题。体制就是管理;机制就是公司加农户或是合作社加农户。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求提高技术进步。

建设好菜篮子工程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菜篮子和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菜篮于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改革和发展的进行。近年来,我国各地菜篮子工程频频出现问题。2011年3月23日商务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拓宽流通渠道降低成本,缓解蔬菜“卖难”问

题;农业部同时紧急部署,要求各地农业部门,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稳定蔬菜生产发展。北京市各大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天气转暖后,蔬菜大量上市,目前本市市场上20种常见蔬菜价格全部在一元以下每斤。分析认为,大白菜、油菜、卷心菜等部分蔬菜品种因出现大量集中种植,供过于求造成价格暴跌。不幸的消息传来,济南某菜农因无法承受菜价下跌等一连串打击而自杀;北京一些蔬菜大棚,将长成的油菜成片铲掉;最新数据显示,4月中旬全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三周以来已累计下降16%,一些地区的芹菜批发价已低至0.1元,几分钱一斤的大白菜让菜农欲哭无泪…… 各类蔬菜价格的涨涨跌跌,大起大落是有“传统”的。以最具代表性的大蒜为例,北方某蔬菜批发市场2006年4月时,每公斤大蒜批发价达7.2元,此后蒜价一路走低,至2008年3月批发价最低仅0.4元/公斤,创10年最低。这种情况持续至2009年初,在甲流、减产、游资等因素的混合下,大蒜价格在2009年底涨至6.8元/公斤,并在2010年一度暴涨至16元/公斤……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民生大计。

为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通过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市场流通设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应遵循其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国家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下,以地方为主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菜篮子”稳定发展和保障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产区与销区统筹发展。在不放松优势产区生产的同时,加强销区自给能力建设。密切产区与销区协作的利益关系,发挥好两方面的积极性,既保障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并重。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菜篮子”长期稳定发展。

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既重视生产能力提高,又

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

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 2000, ( 2) : 176 ~180.

[2] 肖光明. 观光农业的复合型开发模式初探———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 经济地理,

2004, 24 ( 5): 679 ~682.

[3]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农调队. 2011 年北京区域统计内部资料

[4] 李胜, 梁淑敏, 付秀平, 路明.北京蟹岛都市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12):62.

[5] 李晓伟. 北京蟹岛: 再造“循环农业”新模式[J]. 中国农业科技,2008, 11.

[6] 赵剑锋. 北京蟹岛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农业, 2006(9): 13.

[7] 路明, 专家纵论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N]. 农民日报, 2006-05-17.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及其对策 在21世纪里,“三农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1)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1) 第一,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第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 第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改2)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 一、前言 1.我国一贯重视农业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三农”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从2003年中央财政2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伴随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迈上新台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87亿元。 二、出台的背景 1.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泰国水灾:2011年7月底在泰国南部地区因持续暴雨而引发的洪灾,1月大米出口量较上年同期骤降逾一半; 俄罗斯大火:2010年8月禁止粮食出口,因受持续高温和干旱的影响2010年粮食同比约减产三分之一。 2.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全球暖化、近期欧洲雪灾, 欧洲雪灾:气候科学家表示:此次横扫欧洲的东风寒流,背后正是俄罗斯西北部上空的强烈反气旋;这种异常只能归结为全球暖化造成的北冰洋海冰减少。波茨坦气候影响研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 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roll/201301/2455301.htm(中国证券网) 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2006zcfg/html/201209/%7B07B4198D-9A31-48D2-9 C67-B5860A9FBEF3%7D.shtml(《农家致富》2012年第11期) 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2006nwkx/html/201202/%7BDCE992A1-4082-4F07-BB25-1BCD67A971D3%7D.shtml(新华社) 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2006nwkx/html/201203/%7B240EC299-7825-4EA9-8 3DE-4FEAFBF01019%7D.shtml(农民日报)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国务院办公厅) 7.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zwllm/zcfg/flfg/201104/t20110418_1971041.htm(中国政府网) 8.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zwllm/zcfg/flfg/201305/t20130527_3474548.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zwllm/zcfg/flfg/201208/t20120808_2819671.htm(国务院办公厅)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4147558.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

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站在形式与政策的角度来一起分析下三农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形式与政策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借用04年某期《读书》杂志中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曾有某些领导到农村调研之后饱含深情地大声疾呼“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期杂志后续,还有不少农业问题研究专家进行专门的讨论。这些讨论保持了《读书》杂志的风格,丰富而深入,现实情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让人对前面三句话的印象越发深刻起来:这样的三句话还不足以完全概括三农问题的全面情况,但也并无丝毫的夸张。 此次中央全会前,总书记到了安徽凤阳,在与当年曾开体制之先的农民座谈中提出,还要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要更灵活处理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随即不少经济学家及媒体以耸动性的语言报道,中国将尝试实行土地私有化。作为中国媒体,如此宣传是极不负责任的。不少经济学家有其担心,觉得是否会出现大批农民丧失土地的事情发生。这恐怕也是中央在这么多年农村经济上不去、农民生活无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没有太大增长的困局面前的最大顾虑。然而现实的情况摆在面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

经逐渐演变成了经济危机,农业以外的产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由外至内的经济增长靠不上了,只能靠练内功,从国家内部寻找发展的动力。 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公即提出一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目前第一步已经基本实现,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不少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便是中西部省份也有不少国民实现了富裕的生活。在这样的历史现实背景下,大动作真正地启动第二步工作势在必行。从三农问题突破,正是中央的坚定信念与果断决策的结果。中央全会号召中,有一句“锐意进取”,这其实很难。在处理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劳动力—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基本已实现了劳动力的自由转移,相关政策不存在太多问题,而相应的土地政策则使得农业发展无法突破小农经济的框框。具体而言,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消除农民可能丧失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的担忧: 其一,法律保障。中央提出了土地经营权的概念,而并非突破了土地国有的宪法保障。即在法律框架内保障地还是国家的,中央对土地政策灵活处理是可控的; 其二,共同富裕。这么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让我们知道,规模化的,优化生产资料配置的改革方向将给我们的生

《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政策》课程复习带答案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3、农业政策手段:是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常用的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有: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或结构政策手段等。 4、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5、农业政策监督:是指对农业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进行检查、控制和矫正,以便发现和纠正违反农业政策目标的行为,把各种执行活动规范在农业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 6、农业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等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7、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8、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这一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学号:1517439046 姓名:陈敏娜班级:15信管 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20世纪末,农业科技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着农业的繁荣。在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21世纪,科技成为经济增长最有力推动力量的观点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因此,在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所以本文对国家制定的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 了简单的分析和展望。 在现代各国的发展史中,很多国家在获取政治上的独立之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个过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甚至有国家出现“重工抑农”倾向,从而使原本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进步提出了要求,农业的发展也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因此,研究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它的有效实施和展开也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20世纪后,世界进入一个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各个领域进步的强有力保障。当然,农业想要突破常规的发展模式,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要把与新兴科技的结合作为依托。 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进步制约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强有力支柱,同时才能保障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维护国家乃至世纪的稳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农业科技政策概述 1.农业科学技术概述 “农业科学技术”是具体应用到农业领域内的现代科技,即在农业领域内,基于科学实验之上包括生物、化学、机械等各方面的现代知识、应用现代知识的技能以及为保证“生产”和应用这些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制度与体系,即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本前提的。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 的特点。 2.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农业科学技术的周期长。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所以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另外,农业生产过程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限制,具有鲜明的季节性,这样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试验、推广应用,

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2017年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贵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姓名:曹国璠课程名称: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课内学时数: 36 学分数: 2.0 使用院系部和专业:农学院各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时间:教学第 10 周—教学第 14 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之一,其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研究和解决农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代农业科技展望。第二部分是政策学总论,主要介绍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涉农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第三部分为三农政策各论,主要介绍我国涉农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具体的政策。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2、理解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了解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 4、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当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4学时)

一、优种化趋势 二、生物制剂趋势 三、可持续化趋势 四、信息化趋势 五、产业化趋势 第2章政策学概述(4学时) 一、政策的本质 二、政策的涵义 三、农业政策的类型 四、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3章政策的制定(4学时) 一、政策问题的确定 二、政策目标 三、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四、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第4章政策的执行(4学时) 一、政策执行的内涵与意义 二、政策执行的条件 三、政策的具体执行方法与程序 第5章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4学时) 一、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 二、政策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三、政策的调整 第6章农业结构政策(4学时) 一、农业结构政策的目标 二、农业区域结构政策 三、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四、农业经营规模政策 第7章农业土地政策(4学时)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及其策略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及其策略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土地问题是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农村土地制度也在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依旧存在,为了给当代土地制度提供更为合理的改革方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的土地改革进行了分析。其中分别为土地改革的实质及其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方法、现行的土地政策。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改革思路方法 一、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质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农”问题尽管在现实中表现多样,但核心仍是农村土地问题。而产权问题又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可想而知农村产权问题在我国农村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农村产权问题就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1]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难以真正获得土地所带来的收益。 有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集体”是哪一级,法律规定得较为含糊。所有权主体虚置,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被层层分解,国家作为超经济主体对土地享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控制、处置农村土地,如国家或公共权力机关随意征用或过度使用土地,资本大力圈占土地。代表集体行使土地实际所有权的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及领导也时常侵占农民的利益。农民仅凭使用权很难有话语权,土地收益几乎被各利益部门掠去,农民所获补偿甚微。 (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规范,流转受限,土地市场被割裂、扭曲。 国家以垄断身份处置农村土地,规定农村土地不准买卖,土地的唯一买者只有国家,农村土地市场的微观主体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统一的农村土地市场无法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确定,其所有权被分割,为众多的行政村或村民小组所掌握,造成行政村(或村小组、社区、城乡)之间的壁垒,土地产权市场被割裂、扭曲。与实际市场行为相背离,使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打破。而真正的所有权主体(农民)又缺位,被剥夺以土地要素进入市场交易的权利,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运作的权力,仅有土地使用权(以契约方式订立的土地承包权,其内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土地的流转受到极大限制,因而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浪费或低效配置。 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土地流转总体上规模不大,范围较小,与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在流转中,大多数是农民私下协商交易,没有规范的手续,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或契约来规范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土地流转后并没有形成规模种植,仅仅农户之间短期的互助性流转,难以形成流转效应。第二,土地流转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在土地流转中,受到所有权主体集体方面的行政干预,没有尊重农民意愿,进而导致流转的收益分配很不规范。第三,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不健全,缺乏土地流转市场,信息不畅。概括起来,即:规模小、不规范、无市场。 (三)农业规模效应和可持续发展难以保证。 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不确定性和农户土地使用权的频繁调整,土地租赁市场无法正常发育,种地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种地能手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即使有些地方搞了规模经营,也往往受政府部门主导或强制,这种非市场行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交易成本很高,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河海形势与政策专题:三农问题精 简版(3页)

三农问题 形势政策课主要目的 1、正确认识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 2、了解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 3、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 4、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农含义 农业:从事行业—产业政策问题 农村:居住地域—城乡结构问题 农民:主体身份----人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独立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二)农民问题 1.农民多。 2.农民穷 3、农民分化 4、农民太弱 5.农村问题 6、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7、市场建设 8、生活条件 (三)城乡差距

第一,收入差距。 第二,消费差距。 第三,就业差距。 第四,教育方面的差距。 第五,医疗差距。第六,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第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第八,住房的差距。 第九,参军差距。 第十,城乡交换不等价,不合理。 二、三农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制度因素,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1、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2、城乡分割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制度。 3、城乡分割的升学和就业制度。 4、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经济因素-----二元经济结构 三是生产要素因素----农业投入少 其他原因:农业收入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等。 三、三农问题解决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指导方针 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 发展模式 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发展战略 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农问题解决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加大农业投入。 2、确保粮食安全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新三农辩论·系列评论之六 关键字:三农农业小农经济土地流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资本聚焦三农 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重点应该在哪里?我们以为,当前中央应当以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小农经济还要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前提来制定三农政策,调整三农政策的方向。三农政策必须服务于小农经济。 一、 未来30年,中国农业一定是多主体参与经营的,其中规模最大、起到基础作用的将长期是小农经济。此外,无论是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种植大户以及资本农业,都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国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规模农业就一定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更不能通过政策支持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竞争,以打败小农经济;二是国家在为规模经营服务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小农经济的需求,尤其不能将服务于小农的政策、财政、组织体系碎片化,从而使小农经济陷于困境。 当前三农政策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国家试图通过扶持所谓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打败小农,比如规定国家新增惠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支农项目大量投入到规模经营项目,或规模经营项目获得了远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财政和项目支持强度。而地方政策更是存在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土地流转,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普遍情况。成都市规定,土地流转规模越大,政府所补费用越多,超过1000亩的经营规模,政府已经补到1000元/亩,苏州常熟每亩补到800元,这样大量的财政补贴给规模经营户,很奇怪,也很可怕。 二、 以小农经济仍将长期存在并且仍将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具有极为重要功能为认识前提,来讨论当前三农政策,我以为,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进行讨论,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结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下乡,要针对小农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小农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其中坚持就是要继续给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当前中国农村以村社为单位分田到户形成的承包经营制度还有强大活力,这种活力一是表现在以“老人农业+中农”为典型的小农经济可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正是农民有自己的承包地,农民进城失败,他们仍然可以返回农村来。这样,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篇一:《用经济学的智慧解读中国》期末考试答案98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分) 1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是: a、 群众素质因素 b、 政府职能因素 c、 利益分配因素 d、 基层组织因素 我的答案:c 21998年8月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 a、 10年不变 b、

70年不变 c、 30年 d、 50年 我的答案:c 3洋务运动企图改变()来改变中国的落后地位。a、 制度 b、 技术 c、 精神 d、 经济 我的答案:b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的是怎样一个发展过程?a、 以数量扩张为主,结构调整效果不显著 b、 数量和结构共同快速发展 c、

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数量扩张不明显 d、 数量扩张慢,结构调整效果差 我的答案:a 5经济结构问题包括哪些东西? a、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 收入分配结构,产业增长与发展 c、 资源供求,内需外贸 d、 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6下列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建构描述正确的是:a、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b、 积极推进结构型改革 c、 夯实民营经济成长的制度基础 d、 以上都正确

我的答案:d 7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是:a、 国家工业化 b、 国家治理 c、 文化繁荣 d、 文化建构 我的答案:c 8农产品生产有一个特征,它有很长的时间是什么在起作用的过程? a、 人 b、 市场 c、 自然 d、 农协 我的答案:c

9在没有资本介入,没有技术进步介入的时候农业生产只有哪两种基本要素? a、 劳动和工具 b、 土地和工具 c、 劳动和自然环境 劳动和土地 我的答案:d 10医疗体系必须有哪些壁垒,越不过这些壁垒就绝对不能行医? a、 法律,技术,制度 b、 知识,道德,制度 c、 资本,技术,制度 d、 知识,技术,制度 我的答案:d11双轨制中最典型的是: 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