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

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

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
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景观变化

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

一、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的呈现

1、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产生变化的原因?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产生的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导致的水分差异--从沿海向内陆水分逐渐减少。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全球陆地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越深入内陆降水越少,因此导致了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这属于大陆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宽广的大陆上,尤其是季风大陆区,

比较明显。而全球陆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就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这也造成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分差异非常显著,所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最典型。

2、了解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分别了解上海、西安和敦煌的气候特点

(1)上海的气候环境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2)西安的气候特点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0℃~ 13。 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 2℃~ 0。 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 3℃~ 26。 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蓝田1991年12月28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 4℃(长安1966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22。 4~ 719。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1~ 2114。 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3)敦煌气候特征

敦煌市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30。5℃。年平均无霜期152天。

4、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的更替(图1和图2 )

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更替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图1

自然带

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更替

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

图2

5、自然景观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呈现,如图所示。

印度洋

太平

北冰洋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降水量<200mm 200—400mm 400—600mm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阿拉善戈壁

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的自然景观

中国的自然景观 一、山地自然景观 1花岗岩名山 花岗岩的地支比较坚硬,在成岩过程中,岩浆冷凝收缩产生若干裂隙,叫做“节理”。 黄山安徽黄山四绝怪石、奇松、云海、温泉。 华山华山自古以险著称。 衡山衡山有“五岳独秀”之誉。 三清山江西三清山200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天平山位于苏州,以怪石、清泉、红枫取胜。还有范仲淹先祖祠墓。 莫干山浙江莫干山是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传吴王阖闾令干将、莫邪在此铸成雌雄双剑而得名。素以竹、云、泉三胜,绿、凉、清、静四优驰名。 2石灰岩景观 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因为被水溶蚀,形成独特的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 漓江山水广西桂林至阳朔的漓江两岸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极秀美的岩溶风景 区,有“甲天下”之美誉。 云南石林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代表,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宜兴溶洞 3丹霞风光 丹霞风光主要特征是陡峻的红色砂岩峰群与碧水的组合。 武夷山风景区产“茶中之王”大红袍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龙虎山 齐云山 4其他自然因素形成的山地景观 泰山1987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庐山1996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位于江西九江,屹立于长江南岸,东临鄱阳湖。九寨沟风景区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四川 张家界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位于湖南 雁荡山位于浙江,有“地貌造型博物馆”之称 二、水自然景观 水体的六种(鉴赏角度)造景功能:形态、色彩、倒影、声音、味觉、组合功能。 1江河 a长江从发源到湖北宜昌为上游段,占2/3以上,有著名的三峡风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段,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段。 b黄河流经著名城市有兰州、银川、包头、延安、西安、郑州、太原、洛阳、济南等。c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既无统一的发源地,也无统一的河道。 d大运河一段洛阳——江都,疏浚了汴渠和邗沟,还新开挖通济渠 二段洛阳——涿郡(北京),开凿永济沟 三段京口——余杭(杭州) 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运河。2湖泊 湖泊大致分为三类:a构造湖,成因一断裂形成,一般比较狭长。如滇池、洱海。 成因二盆地凹陷,一般面积较大。如青海湖、鄱阳湖。

黄土高原的历史

2012/6/ 4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机电1110班 郑斌斌

目录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5) 三.文明的孕育 (6)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6)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7)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 (10)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 (11) 八.参考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郑斌斌机电1110班 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特征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土高原,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土高原孕育里中国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更是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根源。近代,直至现在,黄土高原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导致黄河水位不断被太高,决堤危险越来越大,洪灾、泥石流,滑坡,成为了影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央也确实采取了很多可以用来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治理新途径,希望在不就的将来能够将黄河流域治理好。 关键词:文明发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地区其主要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 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

海拔1500到2000米。黄土高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加之过高的山脉不是黄土这种疏松的结构可以承受的,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的平均厚度为50-80米,最大厚度为150-180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200米。 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四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赤道B.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C.本初子午线D.20°E和160°W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故答案选B。 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当涟水为绿色时,说明涟水地区当时是() A.阴雨天气B.晴朗天气C.暴雪天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云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当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时,看到涟水为绿色时,其天气状况为晴天,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浓,表示的云层越厚,故答案选B。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俄罗斯C.美国D.巴西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面积大小不一,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地跨亚欧两大洲的俄罗斯,面积约1700万平方千米,故选B。 4.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月分配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幅图中,气温季节变化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B.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 C.哈尔滨>武汉>北京>广州D.广州>哈尔滨>武汉>北京 2.四城市气候的共同特点是() A.全年低温少雨B.全年高温多雨C.夏季高温多雨D.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1.通过气候类型图判断某地区的季节变化是看该地区的气温曲线变化幅度,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地区的气温年变化越大,以上四个城市中,气温年变化最大的是哈尔滨、其次是北京,再是武汉,最小的是广州,故选A。 2.由图中四城市的气候类型图可以看出,四城市的的气候特点都是夏季高温多雨,既没有全年低温少雨,也没有全年高温多雨,只有哈尔滨和北京是冬季寒冷干燥,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城市的气候类型,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5.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是为了() A.缓解交通拥堵B.缓解人口老龄化 C.解决住房困难D.治理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有关自然景观的导游词5篇

有关自然景观的导游词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 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导 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有关自然景观的导游词(1) 各位朋友: 你们好!热诚欢迎你们到泰山来,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泰山中路登上山顶。 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们仍要像古人那样问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 这里是岱庙。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现在被知名人称为“登天景区”,也称中路,是如今 泰山登山6条路中最古老的一条。我们将从这条路登上极顶。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庙前,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皇 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 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虽是一 字之易,基虔诚却尽含其中了。 朋友们,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着独特地位的,这座遥参亭的建筑 构思既出于封禅大典将由此为前奏而步步进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先抑后扬的 美学思想的体现。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平是一个神奇的方。岱庙有着如此的魅力,决定于它自身 的特征。首先,它的围墙便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下宽17.6米,上宽11米,高约10米,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 庙的正门。由正阳门进得岱庙来,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 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进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宋天贶,它又叫峻极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天贶 殿面阔9间,643.67米,进深5间,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宽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使天贶殿与四周的环境产 生了奇妙的效果。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1(新版)商务星球版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通过图文资料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4、了解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黄土高原的学习,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学思路: 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一个地形区: 本文首先通过地图、文字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及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然后通过图片感受地表景观特征及成因,并通过活动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介绍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欣赏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和“黄土风情”。 教学重点设计: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设计: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把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黄土高原特色图片及歌曲<<黄土高坡>>(2分钟) 播放时提出要求:认真看仔细听。 同学们,这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生:黄土高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土高原——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展示课题:第一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创设情境】

[云南省,农作物,热带]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引言 当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湿润高温,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云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2景洪市农业概况 当前,景洪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景洪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3.1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3.1.2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气温偏高,会促进作物生长,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但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同时,冬季作物也会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适应低温时段过短,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在出现大幅降温时,更容易遭受寒害。 3.2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3.2.1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

气候变化对云南生物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云南地区生物资源的影响 2008岁末,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又一次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人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热议。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本身没有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政府间协议,但是这次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达成了更多行动的共识。全球正在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其主要成因是人类工业活动消耗化石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根据IPCC 2007年在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估计,在过去近百年中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74℃,1956~2005年升温0.65℃。1995~2006年中有11年位列有仪器观测以来最暖的12年。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为0.17米;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退缩(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估计,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许超出了现有知识的范畴,从全球来看,气候变化已经在产生作用:荒漠化加剧,降水格局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频发等,对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及生态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西南大旱。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当时我想到的是,天灾会不会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就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今年,为了经济效益,云南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根据有关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气候的变化,首先导致的必然是生物资源出现变化。 气候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数量和生物多样性两个方面。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低纬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威胁到云南的几类重要生态系统。气候变暖有利于云南花卉生产,但是病虫害可能会更加猖獗。气候变暖有利于橡胶的种植,使橡胶的种植海拔范围扩大,但是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其种植面积与产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气候变化,云南部分雪山冰川、高山自然景观、花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可能使相关景点的旅游价值打折扣,降低吸引力。除此以外,气候变化对作物的时空分布,生长发育状况还有病虫害发生的状况也会产生影响。如近年,稻飞虱、稻瘟病、小麦条锈病和斑潜蝇等病虫害的影响范围有从低纬向高纬扩大的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是气温上升为昆虫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其次是作物的免疫力没有得到提高,加速了病虫害蔓延的面积和速度。 生态环境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千万年来一直都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局部的气候发生变化,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外力的影响,而最大的“外力”,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保护非再生资源, 加大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开发模式应从资源开发型向政策促进型转变,建议中央给予云南特殊的开放政策,在最低资源消耗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问题,既是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要让云南有个休养生息的时期,恢复生态,增加自然的生产,勿丧失云南多样性的优势。其次可以设立濒危物种、旗舰物种和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零绝灭”目标。全面调查物种和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考试序列号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 学号: 3209000766 姓名:陈晓雯 任课教师:俎喜红 2012年04月18日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从整体上来讲,西方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调整,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胜自然的基本观念;而中国园林则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基本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完整版)地域分异规律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落区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2.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 性 D.差异性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年降水量及植被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4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典型植被分别是 ( ) A.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B.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常绿阔叶林、草甸灌丛

C.高寒荒漠、草甸灌丛、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 D.常绿阔叶林、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甸灌丛 4、导致甲、乙、丙植被更替的直接原因是 (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土壤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回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 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10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常绿硬叶林草原 C.雨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D.雨林落叶阔叶林荒漠或半荒漠 8.甲、乙、丙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9.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10.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导致100N-50S和300S-370S两段垂直自然带数量差异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海陆分布 D.纬度相对高度读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适合图的图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云南省高中地理 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1

云南省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1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树立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 课前预习 一、过去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以及人类 活动等。 2、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通常分为时期的气候变化、时期的气候变化和 时期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全球变暖的原因 2、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 高,海平面将上升。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的上升。 2、可能导致、、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 4、对人类的威胁会增加。 3、导致的调整。 四、解决措施 问题与例题 【问题】 1.是什么原因将导致这些岛屿和地区完全被海水淹没吗? 2.全球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 3.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例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读下图,回答下面(1)、(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1880~1900 B.1920~1940 C.1958 ~1978 D.1978~1998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例2】全球变暖的原因 (2010·江苏盐城质检)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变式】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2008·海南高考)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下题。 (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 (2)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 目标检测 1.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 B.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C.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 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2.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 B.氟氯烃 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 B.臭氧大量减少 C.森林被砍伐 D.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 4.(2009·广东文基)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5.(2008·江苏地理)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原创题)《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威尼斯全市人口不足6万人。当地居民14日为这座“垂死”城市举行“葬礼”。据此回答下题。 6.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7.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 A.禁止使用氟氯烃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湖南2010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2

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

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 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 中国地大物博,美景无数,不同时节也有不同的美景!大自然是神奇的,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众多让人类震撼称奇的自然景观。 1.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西藏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海拔7782米。为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同时,紧邻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绕着他转了一个马蹄形的弯,随后通向印度洋方向。 南迦巴瓦峰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还有一为“天山掉下来的石头”。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这段中将南迦巴瓦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 2.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吉林长白山 长白山风景区,横亘在吉林省东南部,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国家AAAAA级风景区。长白山是中国与五岳齐名的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有“关东第一山”之称,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资深游客有“上山下川”的说法,山就是长白山,川就是著名的珲春防川景区。长白山还是中

国东北境内海拔最高、喷口最大的火山体。历史上的长白山一直是关东人民生息劳作的场所,也是满族的发祥地,在清代有“圣地”之誉。 3.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云南石林 天造奇观的云南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溶洞)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 4.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巫山县境内,有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长江沿线重庆境内,有“水下碑林”白鹤梁,“东方神曲之乡”丰都鬼城,建筑风格奇特的石宝寨、“巴蜀胜境”张飞庙、蜀汉皇帝刘备的托孤堂、龙骨坡巫山文化遗址等景观。 5.中国最美的十大自然景观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陕西西安449千米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LOESS PLA TEAU 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一论文: (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 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 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8/03 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 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 1998/02 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 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 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 2000/01 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 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 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 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 2002/03 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4/02 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 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 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 2005/02 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 2005/03 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 2005/04 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 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6/05 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 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 2007/03 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 2007/05 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设计思路 本课以“图表教学”为基础,利用Power point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同时利用最基本的黑板板图教学,更直观,更能保持知识点与学生思维同步,同时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定位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Power point课件、相应教学视频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云南省市区域气候资料整理

云南省,中国省级行政单位,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的简称是"滇"或"云",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北回归线穿过省境南部。东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气候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 云南纬度和海拔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m,温度即降低0.6℃左右。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云南光照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 1.昆明市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8℃左右。历史上年极端气温最高31.2℃,最低-7.8℃。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035mm,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是著名的"春城" 、"花城"。 昆明日温差较大,紫外线强度较高,一天之中有四季,有遇雨变成冬之说,在冬、春两季,冬季日温差可达12~20℃,夏季日温差为可达4~10℃。 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