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浪迹于各国各地,主动寻

找主人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 宗法分封制已完全崩溃

B. 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 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

D. 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

【答案】C

【解析】A.此时的宗法制并不是完全崩溃,故排除;

B.所有的官员并不是都依据军功授爵,故排除;

C.西周时期的官员实行的是血缘世袭制,春秋时期”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打破了过去的贵族世卿世禄特权,故正确;

D.材料中论述选官制的标注变化,并不是君主集权意识的产生,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本题考查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古代多数帝王惧怕史官,因为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史官

笔下留下线索。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对史官的进谏只要是不涉及王权本身的问题,帝王基本都听从之。这说明()

A. 古代帝王都具有尊重史官传统

B. “明君”的历史定位是历代帝王的追求

C. 皇帝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D.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答案】D

【解析】A.古代帝王并不一定都尊重史官,故排除;

B.并不是所有的君主的定位是“明君”故排除;

C.史官记载皇帝的行为并不是因为皇帝是否愿意,故排除;

D.史官是让皇帝世纪流传的秉笔者,因此皇帝害怕名声不好,一般不会得罪史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史官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本题考查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

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

A.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C. 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

D. 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行销日本”“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说明中日贸易的正常进行,主要是明朝后期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并没有比较中日贸易是否处于优势,故A项错误;

1

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力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行销日本”“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大大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4.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

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

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

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

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A.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B.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C. 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 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答案】B

【解析】19世纪后半期,民族工业由产生到初步发展,材料“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说明民族织布业是大量使用进口的洋纱,故B项正确;材料中进口值增长说明样布在中国畅销,故A项错误;

棉纺织业明显处于下滑趋势,故C项错误;

自然经济此时是进一步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6.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据此可知()

2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1.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甲乙 (1)甲中为英国每年专利数的变化,分析其重要原因是?(1分)在此时生产变革中发挥重 大作用的机器是(1分)根据材料乙,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分) 答: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评判的能力。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丙丁 (2)说出材料丙的核心内容(1分)材料丁中,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梦想成为现实,与中国哪 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有关(1分)后又通过哪一文件提高了农民的地位(1分)1978年中国农村再次变革的措施(1分)两段史料,丙更具权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答:废除农奴制(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丙为一手史料,具有客观、真实性(1分)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 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 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戊 (3)概括材料戊的主要观点(1分)说出西欧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西欧日本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1分)原因:美国经济援助;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科教兴国;国家干预经济;(任两点2分) (4)上述特性给我们学习历史史实,提供了哪些启示?(2分) 答:利用史料理解史实;利用时间和空间分析史实;注意多角度分析史实等(任两点,给2分) ?2.有位伟人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完成问题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四川省雅安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 3.回答第II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 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祛关系 C.政治权力小于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2.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 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认同 3.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土地兼并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社会环境稳定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4.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 意在 A.调解诸侯纷争 B. 反对争霸战争 C.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周王权威 5.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 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A.性质相同B.领导者相同 C.任务相同D.结果相同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了一切经济命脉 B.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商品生产 D.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3.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4~7题。 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一战”后构筑的凡尔赛体系:①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②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③解决了美英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④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其中: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③④均不正确 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6.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争”的核心问题是() A. 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如何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如何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如何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6.“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7.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8.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二 历 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天门中学 吴少荣 第Ⅰ卷 一、选择题 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及多极化趋势。据此回答1-5题。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①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军备进行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图片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主要特征的是( ) A.议会审判查理一世 B.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旅顺大屠杀 C.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 D.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漫画 3.图一、二反映的共同点是( ) 图一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图二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A.苏联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B.美苏争霸剑拔弩张 C.美国居战略优势D.苏联处于被动反击的地位 4.下列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5.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意志一直左右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下列史实中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有()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雅尔塔体系 ③慕尼黑协定④万隆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②③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两次世界性大危机,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6-9题。 6.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A.法西斯势力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D.运用更多的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7.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主要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A.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B.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 C.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D.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8.罗斯福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 A.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经济事务 B.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缓和了社会矛盾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9.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B.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纬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D.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组织的斗争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各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和调整。据此回答10-13题。 10.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中国的改革开放,四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B.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D.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1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各国大力推行政治改革D.得到美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满分100 分,时间是90 分钟。考查范围是人教版必修三,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择题48分,非选取题值52分,满分100 分。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较大,试卷紧紧围绕必修三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部分题目值得商榷,单选题:10、22、23题题目材料、选项在表述上不够严谨,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无法起到正确的导向性。大题导向性不强,考查学生能力不够,第25题虽然在突出家国情怀和唯物主义,但是考查不够宽,可以古今对比或者中西对比或者考查近代的源流,原题考查过于局限。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选择题来看学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第1题的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读不懂古文,选D项的特别多。 第2题学生记忆不够准确,出题人以荀子民贵君轻的主张诱导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第3题,各个选项的迷惑性都比较大,而b项韩非子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有争议有争议,导致学生错误较多。 第4题学生竟然选a和d,不可思议,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何其薄弱! 第5题学术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选项b人性上是平等的含义,错误太多。 第6题学生没有认真读材料是选择错误的主要原因。 第7题学生选择错误的答案,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藏书的增多竟想不出竟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让人无语! 第8题,第9题错误,使人不能原谅! 第10题涉及到对智者学派的理解,对人事万物尺度这个概念的理解。 第11题的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第12题需要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有点大。 第14题从霍布斯的观点的局限性入手学生有些不适应,出题人的导向也有问题。 15题的难度也很大,对题干的理解不正确,很难选到正确答案。 16题的答案迷惑性很强,学生错的很多。, 17题学生对于时间没把握,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第21题考查双百方针,选项中换了种说法,学生既然理解不了,真是让人无语! 第22题D选项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题人把概念内容给换了,是学生选错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题来看,答题分数普遍不高,第25、27题难度不大,学生没做好,说明学生的基础出现了问题,第26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得分较低。 以上学生的错误说明

中考历史分析报告

天水市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分析报告一、总体评价及命题思路 (一)总体评价 试题内容符合《2020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生学业考试(中考)历史复习指导》的要求,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设计规范,导向明确,难度适中,信度较高,有效地考查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课程的基本能力,渗透了丰富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凸显了学业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且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有利于向各类中等教育学校输送合格、优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命题思路 1.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20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生学业考试(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试题特点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设计规范、设问严谨、 关注热点、时代感强、稳中求新、稳重质朴。 3.板块结构及分值比例

二、试题内容对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体现(一)选择题涉及的课标要求及考试纲要

(二)非选择题涉及的课标要求及考试纲要

三、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沿袭与变化(一)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沿袭

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继续沿袭了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试题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构成,其中主观题所占比例不低于全卷总分的70%。仍然是15道选择题,5道连选题,5道填空题,3道简答题和2道综合探究题。试题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按7:2:1的比例命题,即考查基础知识的题占总比例的70%,考查学生较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题占总比例的20%,有一定难度的题占总比例的10%。 (二)2020年试题与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变化2020年中考历史试题比较2018年、2019年中考试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试题更接近生活时事热点,更加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能够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所在的能力。 四、预测研判2021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应变策略 2021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继续会沿袭2020年中考命题规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重视热点与生活实际结合 中考是“水平性考试”(初中学生毕业考)和“选拔性考试”(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的“二合一”考试,有难度但也必须保证及格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仍然是主要的。因此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突出主干、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历史的核心主干知识。同时,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卷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过犹不及”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③ D. ④ 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可能达成共识的一项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6.明末期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7.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是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英国学者戴维·赫尔德说:“雅典民主的特别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排他性之上。”与这一说法不一致的是 A.非常严格的公民资格的限定 B.是一种父权制民主,妇女没有政治权利C.雅典民主使所有公民具有同样的权利 D.雅典政治文化是成年男性文化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自有许多机会——实际可说是无定数的机会”,英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利用的“无定数的机会”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光荣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4.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以“正、清、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墨、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5.东汉王充《论衡》:“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事,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相信“天人合一”说 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 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 D.反对“天人感应”说 6.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7.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A.人皆僧侣 B.因行称义 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 8.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下列著名的水利工程与坎儿井有渊源关系的是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报告 一、总体评价 (一)命题指导思想 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纲要》,既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坚持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目标,继往开来,稳中有变。 来自考生的评价: 注时事、关心国家,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生三:看了答案之后才知道题目虽难但答案宽松,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建议答题的指向性更明显一点,让我们明白试卷考察的是什么内容。 来自考生家长的困惑: 历史本是开卷考试,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考得这样差,是孩子不够努力,还是试卷太难,或者是老师教的水平不行?怎么会是带着资料、翻着书本却找不到答案的? 来自一线教师的反馈: 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必备学科,历史不应该被轻视。开卷考试发挥的导向性失当,学生普遍轻视历史,不重背诵,以为一抄大吉。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考老师。可是,现在的开卷考试让老师上课很为难。深入了说,孩子不懂;浅了说,说不明白。 乙:因为是开卷考试,就出现了猜题与反猜题的博弈,这使得近年的有些中考题不按常规“出牌”。今年有的题目就是高考题的水平,题目与题目之间又环环相扣,若前问不能解,后问更不能解,像“希腊文明的影响”、“蒙哥马利之问”等题,甚至比有的高考题还难。 丙:初中开卷,高中闭卷,初高中衔接也是问题。这些年历史开卷考试越走越偏,越出越难,越考越怪,都是开卷惹的祸。出题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教材版本的不同。看样子,历史教材版本有走向统一的趋势。 丁:今年历史中考试题还是很好的,史地学科、人文学科渗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正符合当下的课改精神。关键是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到底如何,全省也不均匀,城乡亦有差别。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1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3.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4.我国古代不少君王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王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顾炎武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以改名阳明山。王守仁( ) ①是心学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主观意志力③具有唯心主义思想④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A.指南针和印刷术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8.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第1页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高二历史上学期期... 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持该观点的学派在下列哪个朝代有 可能得到重用?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清朝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 想准确的理解是 A.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 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 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6.某课题小组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课题进行探究,其收集的如下材料中,最有史学 价值的是 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概况 1、试卷结构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 (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 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中国史的分数占了40%多,特别是中国近现史占了14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文档

濉溪县2019—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计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C.王室衰微,思想控制不力 D.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2..《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 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3.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4.《明夷待访录》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 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5.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 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6.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 7.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运动,两者相比 ①都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第 1 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选出四个备选项中的最佳答案涂在答題卡上) 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2. 《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3.《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了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的国有制 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5.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6.《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朝时己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 A.“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 B.“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C.“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D.“嗣后各省开星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7.“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8.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税,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中枢机构设罝调整 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汉代察举征辟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 11.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12.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佃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3.明清时期,“弃儒就贾”、“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而“豪杰有智略之人”则多志于商的“士商相混”现象相当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质量分析 根据市局、市教科所的要求,我县抽取部分历史试卷进行质量分析,现将分析情况综合如下: 一、对试卷的基本看法: 本试卷严格遵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体现课改精神,立足课本,难度中等偏易,题量适当,能对初中历史的主体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查。试题既做到覆盖面广(古今中外、地方史),又突出历史学科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从整份试卷看,这样的出题有利于提高学习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如下: 1、选择题 本题基础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分数比例恰当,难易程度适中。有的题目体现课改精神,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第3、11小题;有的题目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如第2小题;有的题目设置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如第5小题;有的题目图文结合,考查学生识图的能力,如第12小题。 2、改错题 同去年相比,今年改错题又多增加一处地方改错,分值也随之增加。这道题虽只有5小题,但有10个改错处,覆盖面广,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重点知识,包括重要的时间(唐朝、香港回归9周年)、地点(香港特别行政区)、人物(杨虎城、华盛顿、列宁)、事件(双十二事变、十月革命)、制度(联邦制)等,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也考

查了学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3、材料解析题 A、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如26题的第 ①、②问;B、考查学生历史识记能力,如27题的①、 ②问;C、设置开放性试题,如26、27题的最后一问,这类题目的设置有利考察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这道题从命题思路上是好的,但一些内容偏简单,学生在掌握常识的基础上即可做答,不利于拉开档次,没有梯度,不利于选拔好生。 4、综合题 28题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阶级或阶层的近代化人物为主线,考查学生对近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概括等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但设问的难度较小,灵活性不够。29题采用卡片的形式,题型较为新颖,简单明了,比较有吸引力,内容较为精炼,概括性强,学生基本上能依据题目要求进行作答,满分的同学较多。建议今后类似的题型可再出,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抽样调查 根据抽取的好中差三个等次的试卷分析看,最高得分 60分,最低为0分,平均分为46.13,得分率76.8%。具体为:选择题平均分16.4分,得分率82%;改错题平均分7.73分,得分率77.3%;材料解析题平均分13.66分,得分率85.4%;综合题平均分9.7分,得分率69.3%。 三、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审题能力较差许多考生读题不认真,没有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