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替罗非班在ACS中的应用 (2)

替罗非班在ACS中的应用 (2)

替罗非班在ACS中的应用 (2)
替罗非班在ACS中的应用 (2)

从指南到实践---替罗非班在ACS中的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自诞生以来,得到了心血管领域专家的高度重视,现在主要应用在ACS和PCI的治疗领域中。这类产品在导致血小板聚集的众多传到通路中是作用于最终的唯一通道,通过竞争性的占据GPIIb/IIIa受体,阻止纤维蛋白原与受体的结合,最快速、最完全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致死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临床预后。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主要有三种:阿西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其中欣维宁(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小分子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属于国家二类新药, 2004年8月批准在中国上市,具有特异性、可逆性好、生物半衰期短、药物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002年Boersma E等发表了重要的汇萃分析,综合了以往的6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共31 402例),发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后的3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均大幅度降低。2003年Karvouni E和Kong D等也发表了很有影响的汇萃分析,他们都发现在PCI术后应用GPI Ib/IIIa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对于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何时应用的问题:ELISA I、EVEREST、TIGER-PA、ON-TIM E研究证明,在PCI患者中,早期应用(急诊室、监护室或院前)替罗非班效果优于晚期应用(导管室)。ACC 2008上公布的ON TIME-2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除了阿司匹林和负荷量氯吡格雷外,在救护车上就给予替罗非班,对于患者的30天无事件生存率有明显帮助。ESC 2008上公布的3T/2R研究也发现,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高剂量弹丸注射可以降低经皮冠脉成形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结合近些年的大规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替罗非班对于ACS患者,无论是采取早期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都有较为明确的应用前景,可以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获益。我们归纳整理了目前各类主要的指南中关于替罗非班应用的推荐:

1 ACCP-8对NSTE ACS 治疗建议

强调对NSTE ACS进行危险分层。对于存在中高危缺血事件危险(胸痛持续发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肌钙蛋白阳性或心电图有动态改变等)并拟行早期介入治疗(发病后72小时内)的NSTE ACS患者,应当于介入干预早期给予氯吡格雷或静脉应用小分子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如替罗非班)(IA级),也可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静脉应用小分子GPII b/IIIa受体拮抗剂(IIA级)。除非医师已了解患者冠脉解剖情况并拟在24小时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否则阿昔单抗不推荐作为NSTE ACS的初始治疗(1A级)。拟行PCI的NSTE A CS患者,推荐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静脉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IA级)。

对于存在中高危缺血事件危险的NSTE ACS患者,若拟行早期保守治疗或延迟介入治疗,ACCP-8推荐氯吡格雷联合小分子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IIB级)。

ACCP-8将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作为NSTE ACS早期治疗的重要药物。

2 ACC/AHA 在2007年UA/NSTEMI指南中建议

预行PCI的UA/NSTEMI患者,术前可应用GPIIb/III受体拮抗剂(I/A);对可能行PC I的患者,阿昔单抗是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首选药物,否则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是首选的药物(I/B);UA/NSTEMI的高危患者行PCI,应给予静脉内GPIIb/IIIa拮抗剂(I/A);对于选择保守策略的UA/NSTEMI患者,可应用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进行抗栓治疗(IIb/B),阿昔单抗不应当应用于不准备行PCI的患者(III/A)。

3 ESC 2007年UA/NSTEMI指南建议

应对患者进行诊断和短期的危险性分层(I-B);在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尤其是存在肌钙蛋白升高、ST段压低或糖尿病者,建议在使用口服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tir ofiban)作为初始的治疗(IIa-A);应根据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危险来选择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药物的联合应用(I-B);在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初始治疗中使用替罗非班者,PCI术中和术后应维持应用原来的药物(IIa-B)。

目前对于GPIIb/IIIa的临床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当中,由于国内缺乏关于替罗非班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是参考国外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经验总结。

4 NSTE ACS患者PCI时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中国专家共识

4.1 具有急性血栓风险的高危NSTE ACS患者建议给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4.2 术前没有服用氯吡格雷,强烈建议术中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已经服用氯吡格雷的高危患者可选择应用。

4.3 PCI、尤其是直接PCI者、顽固性心绞痛或其他高危患者,建议使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

4.4 预计在短期内行PCI(2.5h内)的患者,可以延缓至导管室再开始使用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4.5 ISAR-REACT-2研究再次证实了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对ACS高危患者明显获益,严重出血和轻微出血事件(均为1.4%)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

5 STE ACS患者PCI时应用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中国专家共识

5.1 国外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在STEACS患者的研究资料有限。

5.2 国内有小规模研究报道了直接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

5.3 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者,术后继续应用24~36h。

总之,欣维宁(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可供临床广泛应用的GPIIb/I IIa受体拮抗剂,在ACS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有待于更多的经验总结和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公布,来进一步就其合理规范的应用达成中国专家的共识。

欣维宁说明书

欣维宁说明书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盐酸替罗非班静脉两步输注方案(在肝素及阿司匹林应用条件下负荷输入0.4ug/kg/min30分钟,而后0.1ug/kg/min至48小时),于注射期可以抑制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约90%及延长出血时间2.9倍。在30分钟负荷输注时可迅速抑制并在输注期间保持这种抑制程度。 (负荷量:70KG:15-20ml,30分钟;继之:1ml/h共:48小时) 在冠脉血管成形术病人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两步静脉输注方案(负荷量 10ug/kg静脉推注,在5分钟内推注完毕,而后以0.15ug/kg/min维持输注16-24小时),,与肝素及阿司匹林联用,几乎对所有病人都可达到抑制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大于90%。5分钟推注并维持输注可快速达到近乎最大程度的抑制。停止输注替罗非班后,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到基线水平。 (负荷量:70KG:10-15ml,5分钟;继之:1ml/h共:16-24小时) 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与肝素联用,适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塞病人,预防心脏缺血事件,同时也适用于冠脉缺血综合征病人进行冠脉血管成形术或冠脉内斑块切除术,以预防与经治冠脉突然闭塞有关的心脏缺血并发症。 100ml:盐酸替罗非班(按C22H36N2O5S计)5mg与氯化钠0.9g。 本品仅供静脉使用,需有无菌设备。本品可与肝素联用,从同一液路输入。 建议用有刻度的输液器输入本品。必须注意避免长时间负荷输入。还应注意根据病人体重计算静脉推注剂量和滴注速率。 临床研究中的病人除有禁忌症外,均服用了阿司匹林。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塞: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与肝素联用由静脉输注,起始30分钟滴注速率为 0.4ug/kg/min,起始输注量完成后,继续以0.1ug/kg/min的速率维持滴注。下表可作为按体重调整剂量的指南。 本品维持量滴注应持续36小时。以后,停用肝素。如果病人激活凝血时间小于180秒应撤掉动脉鞘管。

盐酸替罗非班对AMI行PCI后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盐酸替罗非班对AMI行PCI后IRA灌注 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 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嚼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PCI术后15 min IRA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并比较PCI术前术后6 h、12 h的cTnT、CK]MB水平;记录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的CTFC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 v 0.01);术后6 h及12 h观察组的cTn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v 0.01);观察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v 0.05 )。结论在AMI行急诊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梗死相关动脉血液灌流,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降低PCI术后患者MACE发生率。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梗死

相关动脉;心肌损伤 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有效开通IRA,进行心肌组织再灌注,但也不尽完美。现有研究证实,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血小板膜糖蛋白GP lb/m 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是非多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Hb/m a 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而成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阻止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使用国产盐酸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灌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1月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 治疗的83例患者,其中男71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54.1 ±12.6 岁,ST 段抬高的72例,非ST段抬高的9例,非Q波心肌梗死2 例;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OMI) 3例,支架术后1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52例,糖尿病31例,高血压病3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平均53.2 ±11.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 例,高脂血症27 例,梗死相关血管分别为LAD 23例,LCX 8例,RCA 12例,病变血管支数为单支23例,双支14例,三支6例;对照组40例,平均54.7

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详细说明书及重点

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 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 hydrochloride)是美国默克(Merck)公司开发研制的心血管类药物,其作为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GPIIb/ IIIa 受体拮抗剂,2004年8月在国内上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血小板模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无Q 波心肌梗死患者,以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的患者。 该药物作用机制独特,对血小板GPIIb/IIIa 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逆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半衰期短、无抗原性、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性药物。 药理作用 血小板激活、粘附和聚集是粥样斑块破裂表面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性起始步骤,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缺血综合症即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以及冠脉血管成形术后心脏缺血性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学问题。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该受体是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盐酸替罗非班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因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 体外试验显示,盐酸替罗非班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延长健康人与冠心病病人的出血时间(BT) ,这表明盐酸替罗非班可强效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的时间与药物的血浆浓度相平行。停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后,血小板功能迅速恢

复到基线水平。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以0.15μg/kg/min的速度输注4小时,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近乎最大程度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长出血时间有轻度的相加作用。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盐酸替罗非班静脉两步输注方案(在肝素及阿司匹林应用条件下负荷输入0.4μg/kg/min30分钟,而后0.1μg/kg/min至48小时) ,于输注期间可以抑制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约90%及延长出血时间2.9倍。在30分钟负荷输注时可迅速抑制并在输注期间保持这种抑制程度。 毒理研究 盐酸替罗非班对小鼠或大鼠单次静脉用的半数致死量(LD50) 大约是>5mg/kg。5mg/kg的最大剂量(为推荐每日人体用剂量的22倍) 受化合物溶解度和最大可接受剂量容积的限制。盐酸替罗非班对小鼠的单次口服用LD50大约是>500mg/kg。在静脉或口服给药的研究中,未见到死亡、异常体征或与药物相关的体重改变。在大鼠及狗中经一系列连续静脉输注5周的毒性研究评估了盐酸替罗非班的潜在毒性。使用治疗剂量达108小时都无需停药。 盐酸替罗非班的潜在致癌危险性尚未作过评估。盐酸替罗非班在微生物及V-79哺乳类细胞的致突变实验为阴性。此外,在实验室碱性洗出液及染色体畸变实验中未见直接遗传毒性。在这些检验中替罗非班的浓度高达30mmol/L,相当于人推荐治疗剂量平均血浆浓度的20000倍以上。 药代动力学 在0.01-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替罗非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高,其结合率与药物浓度无关。人体血浆中不结合部分为35%。替罗非班的稳态分布容积范围为22-42

替罗非班说明书-默克

9123301 AGGRASTAT?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PREMIXED) AGGRASTAT?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DESCRIPTION AGGRASTAT*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a non-peptide antagonist of the platelet glycoprotein (GP) IIb/IIIa receptor, inhibits platelet aggregation.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 a non-peptide molecule, is chemically described as N-(butylsulfonyl)-O-[4-(4-piperidinyl)butyl]-L-tyrosine mono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 Its molecular formula is C22H36 HN CH2CH2CH22CH2CH2CH2CH3 .HCl H 2O .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 is a white to off-white, non-hygroscopic, free-flowing powder,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495.08. It is very slightly soluble in water. AGGRASTAT Injection Premixed is supplied as a sterile solution in water for injection, for intravenous use only, in plastic containers. Each 500 mL of the premixed, iso-osmotic intravenous injection contains 28.09 mg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 equivalent to 25 mg tirofiban (50 μg/mL) and the following inactive ingredients: 4.5 g sodium chloride, 270 mg sodium citrate dihydrate, and 16 mg citric acid anhydrous. The pH ranges from 5.5 to 6.5 and may have been adjusted with hydrochloric acid and/or sodium hydroxide. The flexible container is manufactured from a specially designed multilayer plastic (PL 2408). Solutions in contact with the plastic container leach out certain chemical components from the plastic in very small amounts; however, biological testing was supportive of the safety of the plastic container materials. AGGRASTAT Injection is a sterile concentrated solution for intravenous infusion after dilution and is supplied in a 50 mL vial. Each mL of the solution contains 0.281 mg of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monohydrate equivalent to 0.25 mg of tirofiban and the following inactive ingredients: 0.16 mg citric acid anhydrous, 2.7 mg sodium citrate dihydrate, 8 mg sodium chloride, and water for injection. The pH ranges from 5.5 to 6.5 and may have been adjusted with hydrochloric acid and/or sodium hydroxide. CLINICAL PHARMACOLOGY Mechanism of Action AGGRASTAT is a reversible antagonist of fibrinogen binding to the GP IIb/IIIa receptor, the major platelet surface receptor involved in platelet aggregation. When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GGRASTAT inhibits ex vivo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a dose- an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When given according to the recommended regimen, >90% inhibition is attained by the end of the 30-minute infus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ion is reversible following cessation of the infusion of AGGRASTAT. Pharmacokinetics Tirofiban has a half-life of approximately 2 hours. It is cleared from the plasma largely by renal excretion, with about 65% of an administered dose appearing in urine and about 25% in feces, both largely as unchanged tirofiban. Metabolism appears to be limited. Tirofiban is not highly bound to plasma proteins and protein binding is concentration independent over the range of 0.01 to 25 μg/mL. Unbound fraction in human plasma is 35%. The steady stat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of tirofiban ranges from 22 to 42 liters. In healthy subjects, the plasma clearance of tirofiban ranges from 213 to 314 mL/min. Renal clearance accounts for 39 to 69% of plasma clearance. The recommended regimen of a loading infusion followed by a maintenance infusion produces a peak tirofiban plasma concentration that is similar to the steady state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MERCK & CO., Inc.

1例替罗非班致血小板极重度减少患者的护理

1例替罗非班致血小板极重度减少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12-05T15:27:16.63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2期作者:赖亚云王素琴杨妙娟潘晓丹蒋嫦月 [导读] 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可以明显改善接受PCI术患者的预后[1-2]。 (宁海县第一医院浙江宁海 315600) 【摘要】总结1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并发极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严密观察颅内、消化道、皮肤黏膜及桡动脉穿刺点出血情况;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加强心血管事件的观察;加强桡动脉穿刺点的管理。经过8d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血小板减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2-0212-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血小板(PLT)在PCI术后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替罗非班是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可以明显改善接受PCI术患者的预后[1-2]。替罗非班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国内研究显示其发生率为1.6%,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8%[3]。我科于2016年9月收治了1例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出现血小板极重度减少的患者,病情凶险,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2个月前因胸痛接受PCI治疗:右冠脉近段40%狭窄,中段80%狭窄,后降支90%狭窄,TIMI血流Ⅲ级,前降支开口至近段弥漫性狭窄50~99%病变,远端血栓,中段50~70%弥漫性狭窄,对角支60%狭窄,回旋支弥漫性粥样硬化,中段40%狭窄,先于前降支近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术中肝素用量7000U,术后抗血小板(阿斯匹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治疗,未出现出血相关并发症,出院时血小板计数174×109/L。 此次患者为接受前降支、右冠PCI治疗而住院。入院后的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血小板计数215×109/L,次日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于右冠、前降支中段病变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枚,术中使用肝素8000U,手术顺利,术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0.1ug·kg-1·min-1静脉泵入,持续静脉泵入3小时后患者出现少量牙龈出血,口腔黏膜瘀斑2个约1.0×1.0cm,全身多处散在出血点,右手背肿胀,有密集出血点,针眼处有瘀斑,立即停替罗非班,急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计数12×109/L。根据发病时间和临床特点考虑患者血小板减少与替罗非班有关,立即停替罗非班、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予地塞米松10mg静推。术后5小时复查血小板计数8×109/L,请血液科医师会诊,建议动态观察,观察全身出血情况,严密监测血小板变化,若血小板继续下跌,可予输注血小板;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泮托拉唑、人免疫球蛋白静滴,血凝酶漱口。嘱患者卧床休息。此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8d后复查血小板计数147×109/L,予康复出院。 2.护理 2.1 出血监护 2.1.1皮肤黏膜出血患者注射替罗非班3小时后出现牙龈出血,口腔黏膜瘀斑2个约1.0×1.0cm,全身多处散在出血点,右手背肿胀,有密集出血点,1处针眼有瘀斑约0.5×0.5cm。护士予做好相应标记,每班观察皮肤出血点和瘀斑数量、大小和颜色变化。予留置静脉套管针进行采血、输液;尽量减少静脉穿刺频率,进行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止血带捆扎时间,拔针时压迫穿刺点时间不低于5min。嘱患者进食温凉流质,进食前后用血凝酶漱口液漱口;卧床休息,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碰撞。患者经上述处理后2小时牙龈出血停止,皮肤黏膜无新增出血点、瘀斑,5天后出血点、瘀斑消退。 2.1.2桡动脉穿刺并发症观察患者经右侧桡动脉行PCI后予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术后3小时出现右手背肿胀,布满密集出血点。予抬高右手,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右腕关节制动;观察右前臂周径和颜色变化,及时发现穿刺并发症前臂血肿;延长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时间,每小时观察桡动脉穿刺点出血和右手血运情况,及时调整压迫强度,压迫强度以穿刺点无出血,同时能触及桡动脉搏动,右拇指血氧饱和度大于95%,右手肢端血运良好为好。患者术后2小时松桡动脉压迫器半圈减压,此后查血小板计数8×109/L暂停减压,术后11小时复查PLT 10×109/L,再次减压,术后13、15、17小时各减压一次,术后19小时复查PLT 11×109/L,予去除桡动脉压迫器,穿刺点无出血,前臂无血肿,桡动脉搏动好。 2.1.3预防颅内出血当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自发性出血[4]。其中最严重、最危险的是颅内出血,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小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运动感觉情况及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者未发生颅内出血。 2.1.4预防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小板计数最低时8×109/L,加上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极易并发消化道出血。嘱患者进食温凉流质饮食;使用泮托拉唑护胃;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严密观察大便色、质、量变化。患者未发生消化道出血。 2.2 加强血小板监测 患者PCI术后注射替罗非班3小时后PLT 12×109/L,术后5小时复查PLT 8×109/L,术后11小时复查PLT 10×109/L,术后19小时复查PLT 11×109/L,术后第二天复查PLT 27×109/L,停止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此后每天复查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术后第五天PLT 88×109/L,停止激素治疗,继续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此后每天复查血小板计数稳步上升,第八天PLT 147×109/L,予出院。 2.3 心血管事件观察 患者PCI术后立即停止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能引起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事件。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率、心律及ST段改变,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电图无缺血改变,无胸闷、胸痛等不适。 2.4 出院指导 患者PCI术后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一年,出院后2周复查血小板,此后每月复查;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黑便等出血症状,一旦出现立即到医院就诊;循序渐进进行运动康复,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外伤;建立良好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进食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进食粗硬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诱发心血管事件;按医嘱长期服用降压、稳定斑块、改善心室重构药物;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再次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保持心态平和,减轻生活压力。该患者出院后2月,定期门

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

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4-08-21T08:35:36.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建勇 [导读] 探讨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 张建勇 (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 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我院符合标准的患者156例,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7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注射48小时,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注射24小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的计数和聚集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出血事件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采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心肌梗死后的左室射血功能,降低了血小板的集聚率,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疗效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非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型盐酸替罗非班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191-0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简称STE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数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性缺血导致,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的阻塞[1]。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最强的药物是盐酸替罗非班。因此,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故我院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158例实施不同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6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51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7.5±8.3)岁,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男性53例,女性25例;对照组78例,男性52例,女性26例;入选标准:符合国家医学会心脑血管协会制定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大体一致(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前均出现胸痛症状,服用药物未得到缓解。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凝、镇静、通便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注射48小时,将盐酸替罗非班液(100ml含盐酸替罗非班5mg与氯化钠0.9g),起始30分钟静脉注射0.4μg/kg/min,然后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48小时;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注射24小时,注射方法同上,但静脉注射持续24小时。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等相关情况。 1.3 药物与试剂盐酸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41165;厂家: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1.4 疗效评估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的聚集率和死亡率、出血事件情况。血小板的聚集率采用比浊方法检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和48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情况;左心室的射血分数采用标准的Simpson法计算[3],根据患者心肌梗死后三十天的超声心动图为依据;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或t检验,P<0.05为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血小板聚集和计数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的计数和聚集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的聚集和计数的比较[x-+--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持续堵塞所致。过去几年,在临床上,医师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数天内的心电图检查将其分为Q波型和非Q波型[4]。但近几年来,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和生理的研究,重新确定了心肌梗死的表现形式,把其分型为非ST段抬高型和ST段抬高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治疗上主张尽早通过药物溶栓或紧急血运重建术,以达到完全、快速和持久开通闭塞的血管的目的。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和高效的血小板受体拮抗药剂,具有可逆性,能够抑制纤维蛋白与其的合成,有效的阻止血小板的集聚、血栓的形成和延长出血的时间。在临床上,对于未行介入手术的患者来说,强化抗栓变得更加具有治疗的意义[5]。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不同剂量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的计数和聚集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死亡率和出血事件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48小时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有效的降低了患者血小板的集聚率,改善了不良出血事件的发生和死亡率,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和烦恼,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敏,李冰心,李晓艳,等.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