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答:原生动物虽然由一个细胞组成,但是它具有具有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与多细胞的动物的器官相似。鞭毛,纤毛,肉足是运动的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是营养胞器;眼点是感觉胞器。因此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第一、第二章:基础部分

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各种生物以物种的形式作为发展的一定阶段,并通过有性生殖,呈现统一的繁殖群体,占据一定空间,种与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亚种:如果一个物种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它们之间断绝了交流,并各自演变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亚种。

学名:国际上规定必须用林奈创造的双名法给物种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的物种名称叫做学名

双名法:每一物种必须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是属名,后一个是种名

三名法:亚种的命名采用三名法,即在种名后再加一个亚种名。

sp.:种名不能确定的情况。

sp. nov.:新种

-idae

出芽生殖:由亲体上生出一个微小的原始体,即芽体,然后脱离亲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有的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

同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仅在生理上有区别。

异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不同,在生理上有性别之分。

结合生殖:生殖时,亲体并不产生配子,只是两个身体相互接触,交换它们的部分遗传物质(核物质),然后分开,各自再以横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又叫单雌生殖。(无性)

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均黄卵:卵黄含量,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少,分布较均匀,如文昌鱼和哺乳动物的卵。

中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的中央,细胞质分布在卵的周围。这种卵主要存在于昆虫中。

端黄卵:含卵黄较多,分布偏向一端,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

动物极:,含卵黄较少的一端称动物极。

植物极: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多的一端称植物极

受精: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体外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在体外进行的。

体内受精:雄性利用外生殖器(阴茎)直接把精液送到雌体的输卵管内,精子与卵在雌体内相遇进行受精

囊胚: 卵裂后,分裂球形成的中空球状胚称作囊胚

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分化出内胚层、外胚层以及原肠腔。

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列出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

到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

原口动物:(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均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

体腔:中胚层之间裂开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又称真体腔或裂体腔

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面的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形成两个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渐扩展而形成中胚层。

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低等脊索动物)均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变态发育:个体从卵中孵化出来,要经过一段幼虫期才能发育成成体。幼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体不同,需经过复杂的变态过程才能发育成成体。

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侧生动物:从原生动物演化而来,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缺少亲缘关系,水中常附着在岩石、贝壳、水草上营固定生活。

2.多孔动物:又称侧生动物。同上。

3.领细胞:侧生动物的两层细胞中的内层细胞。

4.中央腔:内层的领细胞围成一个较大的空腔。

5.胚层逆转:受精卵有丝成分裂8细胞,再分裂为16细胞,继续分裂成48细胞,进入囊胚期,囊胚的小细胞伸出鞭毛,大细胞一端形成开孔并向外包,里面变成外面形成两囊幼虫,然后小细胞内陷形成具有双层细胞成体。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生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7.后生动物:体壁上具特有的刺细胞,双胚层动物,动物全部水生,具有辐射对称的动物。

8.刺胞动物:又名后生动物。同上。

9.辐射对称: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具有多条对称轴。

10.消化循环腔:后生动物内胚层细胞围成的空腔。

11.细胞外消化: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

12.细胞内消化:内胚层的皮肌细胞能伸出伪足将食物包起来,进行的消化。

13.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内含一个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条刺丝,外侧有一刺针,当受到刺激时,刺丝翻出,射出毒液的细胞,其中刺细胞在触手部分布最多。

14.两侧对称:只有左右之分,具有一条对称轴。

15.中胚层:在内外胚层之间增添的一层细胞,称为中胚层。

16.原肾管:由身体两侧的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原始排泄器官。

17.皮肤肌肉囊:表皮细胞、基膜、肌肉层紧贴在一起,构成了皮肤肌肉囊(体壁)。

18.焰细胞:原肾管的基本单位,中空,内有一束纤毛摆动,似火焰,故称焰细胞。

19.受精囊:储存精子的囊状体,当卵巢排卵时,精子从囊内放出与卵结合。

20.合胞体:有的种类(蛔虫)表皮细胞之间的界线消失,形成多核的合胞体

21.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吸附在质膜上含大分子物质的液体微滴或微粒,通过质膜内陷形成小囊泡,逐渐向细胞内移动的主动转运过程。

22.米猪肉:就是含有寄生虫幼虫的病猪肉。瘦肉中有呈黄豆样大小不等,乳白色,半透明水泡。象是肉中夹着米粒,故称米猪肉。

23.假体腔:由胚胎发育期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只具体壁肌肉层,不具肠壁肌肉层。

24.储精囊:功用储存精子和提供精液的分泌物,内含有黏液、果糖(精子能量)、凝集酵

素、抗坏血酸、前列腺素。

25.交接刺:在泄殖腔的背面有一交接刺囊,囊内有一对交接刺,交配时能将精子输送到雌性体内

26.泄殖腔:射精管与直肠汇合于体末的泄殖腔。

27.橡皮病:寄生成虫的机械刺激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寄主淋巴管壁增生,造成淋巴液不能流动,使淋巴管扩张或胀裂。

流出的淋巴液进一步刺激组织增生,使寄主局部的皮肤在腿部,腿能增粗到75 cm。这就是常说的“橡皮病”。

28.咀嚼器:位于咀嚼囊内,用来研磨食物的器官。

29.同律分节:体节不但外表相似,而且内部神经、排泄、循环、生殖等器官也按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似的分节现象称同律分节

30.真体腔: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空腔。

31.疣足:不是真正的附肢,而是体壁的扁平突起,中央是空的,与体腔相通,无关节的运动器官。

32.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按一定方向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和体腔液完全分开,称闭管式循环系统。

33.后肾管:一条两端开口(原肾一端开口)的盘绕细管,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腹面,并直通体外(肾孔)。由中胚层形成。

34.索式(链状)神经系统:“脑”由1对咽上神经节愈合而成。由脑发出左右2条围咽神经,与咽下神经节相连,由此向后的腹神经索纵管全身。

腹神经索是由2条紧密、平行排列的神经链合并而成的。在每个体节中都有1个膨大的神经节。

每个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布到体壁和内脏器官

35.生殖环带:第14-16体节上的刚毛消失,皮肤增厚,形成生殖环带。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

答:海绵动物结构组织原始,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消化腔,无神经,被认为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由于它的身体和机能存在诸多的特殊性,使得它没有成为正真后生动物的祖先,而是朝着十分特化的方向发展。故称它为动物演化的一个侧支。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答:辐射对称。

两胚层。

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

有口无肛门。

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

仅有组织的分化。

有原始神经系统(网状神经)。

有刺细胞。

多数有骨骼。

体型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之分。水螅型圆筒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圆盘形,营漂浮生活。

海产种类有浮浪幼虫期

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生物,是进入组织分化和器官发生阶段的动物,以后其他后生动物

都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所以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答: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出现的中胚层对动物机能和结构的复杂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形神经系统。

4.为什么说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动物类群?

答:原腔动物具有假体腔,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具有假体腔的动物是多系起源,因此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

主要包括线虫动物门,线性动物门,动吻动物门,轮虫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内肛动物门。

5.为什么说环节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答:它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其在蠕虫内中它的有机体和生理功能都达到完善和高等发展的程度;环节动物出现身体分节,真体腔,原始附肢,后肾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和链状循环系统。

一、名词解释

内脏团:是软体动物内脏器官所在的部位,常位于足的背面。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种类的内脏团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

外套腔:软体动物包围内脏团的表皮。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的膜状构造,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其外层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

开放式循环系统:血液不局限在血管中流动,而是充满整个体腔,内脏器官浸泡在血液中。担轮幼虫:海产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一种幼体形态,身体呈陀螺形,并被有担轮毛。

漏斗:乌贼的运动器官,位于头的腹面。

墨囊:是软体动物头足类体内连接肠道的一个器官,能分泌墨汁。

精荚:是雄性乌贼运送精子的一个特殊构造,交配时精荚被送入雌体中,然后精荚破裂,放出精子。

异律分节:在同律分节的基础上,体节又进行了分化和组合,使身体出现了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体段,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分节现象称异律分节。

节肢:指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肌肉,不仅分节,而且节与节之间有能活动的关节,大大提高了运动的灵活性。

外骨骼:节肢动物包被在身体外面的一层几丁质组织,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功能。节肢动物的体表有一层坚硬的骨骼,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称外骨骼。它有保护身体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血腔:指开放式循环的动物的体腔,它们的体腔中充满血液,故称血腔。

书鳃:水生节肢动物的一种呼吸器官,如鲎。

书肺:蜘蛛的呼吸器官。绿腺:甲壳动物的一种排泄器官,位于触角基部,也称触角腺。马氏管:昆虫、蜘蛛等的排泄器官,为中、后肠交界处发出的许多细盲管,它们直接游离浸浴在血腔中,能大量吸收代谢分解产物,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具有高效的排泄功能。复眼:是节肢动物的主要感光器官,有许多小眼组成,可以感觉物体的形状、颜色、距离、运动和光的强度等。

触角腺:甲壳动物的一种排泄器官,也称绿腺。

咀嚼式口器:适于取食固体食物。由上唇、下唇、上颚、下颚和舌组成。如蝗虫的口器。刺吸式口器:上颚和下颚延长成口针,可刺入动物皮肤或植物组织中,吸食血液或汁液。如蚊子。

蜕皮激素:由前胸腺分泌,能促使昆虫蜕皮。

保幼激素:由咽侧体分泌,能保持幼期虫态。

贮精囊:即储精囊,雄性用于储存自己精子的器官。

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无蛹期),幼虫和成虫形态、生活习性相似。如蝗虫。

完全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成成虫,这种变化称变态。完全变态是指生活过程中有4个虫态,即卵、幼虫、蛹、成虫。幼虫和成虫无论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很大不同。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幼虫为两侧对称,而成虫演变成了辐射对称,这种辐射对称称为次生性辐射对称,它与腔肠动物的原始辐射对称截然不同。

皮鳃:是棘皮动物如海星的呼吸和排泄器官。位于体表,呈泡状突出,外层为上皮,内层为体腔膜,其内有体腔液流动,借以交换气体和排泄废物。

二、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根据是什么?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柔软,不分节,分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常具贝壳;三胚层,两侧对称(腹足类为不对称),次生体腔极度退化,开放式循环系统(头足类为闭管式循环),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肺呼吸,以后肾管排泄。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在进化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环节动物向活动的方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软体动物向不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保护性贝壳的形成。

2、腹足纲的不对称体制是怎样形成的?

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变来的。从化石种类和个体发育证明:腹足类曾经是两侧对称的,长期爬行的结果,使足发达起来。当遇到刺激时,原来低矮的贝壳不能把足和身体完全遮盖起来,为此贝壳逐渐增高。但这样的体型增大了水流阻力,运动时难以维持平衡。结果内脏团和贝壳逐渐向后倾斜。这样虽克服了运动阻力,但体后外套腔的开口却被遮盖住了,使鳃不能正常呼吸,肛门排泄受阻,于是内脏团逐渐发生了180度扭转,这样就使得鳃和肛门转到了身体前端。

3、试述节肢动物在地球上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主要原因有:(1)有分节的附肢,对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扩大生存领域有很大的意义。(2)有的类群(昆虫)有翅,有利于觅食、避敌、求偶和扩散。(3)有几丁质外骨骼,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身体免受侵害。(4)繁殖量大,如昆虫的产卵量很大,即使大部分个体死亡,也能繁衍后代。(5)有的类群(如昆虫)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提高了呼吸效率。(6)有变态现象。扩大了生存和取食范围。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主要原因。

4、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答:该门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成体的身体呈次生性辐射对称;表皮下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有一套相对封闭的水管系统;没有专门循环系统,但有独特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通过皮鳃完成呼吸和排泄;属于后口动物。由于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后口动物,本门动物与更高等的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它是无脊椎动物中

最高等的类群。

[脊索动物]

一、名词解释

1、脊索和脊柱:脊索是身体背部其支持作用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支柱,位于背神经管腹面,消化道背面。脊柱是有一块块脊椎骨相互关节和串联在一起的支撑身体的棒状结构。

2、逆行变态:动物从幼体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市区一些重要的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的生长发育现象。

3、脊椎动物:动物的脊椎都包在肌肉里面,是脊索动物门中最大和最先进的亚门。这个亚门的成员拥有的肌肉大多数是一对一对的肌肉。神经系统有一部分在脊梁骨中间。

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及其在脊索动物各类群中的演化?

脊索:身体背部其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或幼体存在。高等脊索动物:胚胎期出现后被脊柱取代。

背部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前段膨大成脑,脑后发育成脊髓。

咽鳃裂:呼吸器官。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用鳃呼吸。陆栖高等脊索动物:胚胎时或幼体是出现,成体时,被肺取代。

2、为什么说文昌鱼是典型的脊索动物,而柄海鞘属于脊索动物?

文昌鱼终身保留脊索,终身具有脊索动物三大特征,故称为典型的脊索动物。而柄海鞘是幼体是具有三大特征,成体时,脊索消失,所以不能称之为典型的脊索动物。

[圆口动物]

一、名词解释

1、口吸盘:由环肌和纵肌构成,能做“活塞”状的活动,长有角质齿(锉舌),与漏斗内壁形成锉刀式的摄食器。

2、鳃囊:圆口鱼类鳃部扩张成囊状的、司呼吸作用的结构。

二、问答题

1、圆口类是如何适应寄生生活的?

表现为:

1.口圆形,为漏斗状,为吸附#口。又称圆口类。

2. 单个嗅囊和鼻孔。又名单鼻类(武器在头顶中线)

3.用鳃肺呼吸。为圆口类特有,故又有肺鳃类之称,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

一、名词解释

1、脑颅和咽颅:脑颅是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一组骨片组成的脑盒。咽颅是支持和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一组骨片组成的结构。

2、卵生、卵胎生和假胎生:卵生是体外孵化发育,胚胎发育营养来自卵。卵胎生是体内受精发育,胚胎发育营养来自卵。假胎生是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营养主要来自卵黄,但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有物质交换,以幼体产出。

3、侧线:埋在鱼体两侧皮下的能感觉水流方向、强度和振动的皮肤感觉器官,呈钩状或管状,分布于头和驱赶两侧,以小孔穿过头骨与鳞片与外界相连。

4、洄游:指鱼类在其一生的生命活动中,长距离、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的现象。

二、问答题

1、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有哪些?

a.身体流线型,体表覆盖鳞片,能减小运动时的阻力。

b.躯干和尾部的摆动能产生前进时的动力

c.背鳍、胸鳍、腹鳍协调,保持身体平衡。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d.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

2、简述脊椎骨的基本组成?

脊椎骨都由椎体,横突,椎弓,椎棘,关节突组成

3、鱼类的鳃呼吸是如何实现的?

鱼类一般拥有5对鳃弓,内缘生有鳃耙,外缘着生2列鳃片,每一鳃片称为半鳃,2个半鳃合上称为一个全鳃.鳃片由平行排列的鳃丝组成,一端游离,一端固着与鳃弓上,使鳃片呈梳齿状货栅板状,鳃丝上有2侧生出的由2层细胞组成的鳃小片,其中分布微血管网,相邻的鳃丝的鳃小片呈相互交叉嵌合排列,鳃小片为气体交换场所鱼类靠口,口咽腔,鳃盖的运动,使水出入鳃区,完成呼吸作用。当鱼类口张开,口咽腔容积扩大,水流进入口咽腔,水由口咽腔进入2侧鳃腔,进行气体交换后由鳃排除体外。

4、鱼类是如何调节渗透平衡的?

(1)硬骨鱼类

a.淡水鱼:体内盐分高于外界,水会不断渗入体内,肾小体特别发达,能产生大量的尿液,丧失盐分却很少.肾小管能将绝大部分盐分重吸收,还能通过吸盐细胞从外界获取盐分

b.海水鱼:体内盐分低于外界,会不断丧失水分,从食物中获取水分并大量吞饮海水,通过肠道吸收,由鳃上的泌盐细胞排出体外,肾小体很少甚至完全消失,使水分排出程度减少到最低

(2)软骨鱼类

血液中还有尿素以降低渗透压浓度,利用尿素调节血液浓度与排尿量,以维持体内渗透压,另外直肠腺与肾上皮具有泌盐功能。

一、名词解释

1、五趾型附肢:包括肱(股),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其中后2者的骨块数通常为5,故名五趾型附肢。

2、坚胸型和弧胸型:

4、门静脉: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肝门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门静脉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5、口咽腔呼吸:两栖动物特有的呼吸方式,即呼吸时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通过口咽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二、问答题

1、两栖类是如何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

答:1.皮肤角质化(类似爬行动物),可分泌粘夜(类似鱼类),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2.鱼类以鳃呼吸,爬行类以肺呼吸。两栖类动物幼体(蝌蚪)以鳃呼吸,成体(青蛙)以肺呼吸

3.鱼类受精卵在水环境中发育,爬行类受精卵无需水。两栖动物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陆地

4.鱼类无颈椎分化,爬行类有颈椎,两栖类有颈椎,但较爬行类少。

5.有些两栖类成体保留与鱼类类似侧线

6.心脏为二房一室,介于鱼类的一房一室和陆地动物的二房二室;有原始的肺,类似爬行动物,然而皮肤可以辅助呼吸,又类似鱼类...

2、五趾型四肢产生的意义?

答:五趾型附肢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又一重大变革,使水生动物能够登陆成功,解决了在陆地支撑身体并运动的矛盾。

3、两栖类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答:分布在湖泊交界处。原因如下:

1,体温不恒定,需要用水来降低体表温度。

2,为卵生,生殖时离不开水。

3,皮肤裸露,体内水分容易蒸发。

一、名称解释

1、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2、胸廓: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ribs),和1个胸骨(sternum)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

3、端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的牙齿类型

侧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内侧缘的牙齿类型。

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中的牙齿类型。

二、问答题

1、羊膜卵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卵外包有一层石灰硬壳或不透水的石灰质软壳,能防止卵内的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的侵入。卵壳能透气,可以使氧气进来和二氧化碳排除,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的进行。卵内有很大的卵黄囊,贮藏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胚胎不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羊膜腔中充满着液体,称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各种机械损伤。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中间的空腔中,胚胎所产生的代射废物排到此囊中。尿囊上面有毛细血管,可以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胚胎的呼吸器官。

意义:

a.羊膜卵的卵壳可以保护不受损伤并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以供胚胎在卵壳内发育时的气体代谢。

b.卵壳所含钙质壳被胚胎的血液吸收以供胚胎建造骨骼。

c.在脊椎动物从水生道路生的慢上进化上,动物体各器官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没有羊膜卵的两栖类到爬行动物有羊膜卵是一个重要的飞跃。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时期对水的依赖,确保脊椎动物的陆上繁殖。

d.动物获得羊膜卵的特性后,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

创造了条件。

e.胚胎美的四种胚膜使胚胎在这个近乎密闭的环境中完成呼吸、排泄、营养,可以说,羊膜卵的出现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

2、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第一,爬行动物是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类群,具有四足动物的基本形态。

第二,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它是由表皮和动物的心脏由心房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

第三,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3、爬行动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现存的爬行动物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大多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很少,只有少数种类可到达北极圈附近或分布于高山上,而在热带地区,无论湿润地区还是较干燥地区,种类都很丰富。

原因: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卵生),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一、名词解释

1、飞羽(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小翼羽):飞羽:着生在翅膀上的羽毛(初级飞羽:着生于掌、指骨上的羽毛;三级飞羽:着生于尺骨上的羽毛

;小翼羽:着生于第2指骨上的羽毛)。2、双重呼吸:鸟类除具有肺外,并有从肺壁凸出而形成的薄膜气囊。主要的气囊有9个,它们一直伸展到内脏间、肌肉间和骨的空腔中。鸟在休息时,主要靠肋间肌及腹部肌肉的运动,在肺部进行呼吸。当飞翔时,则主要靠胸肌的运动进行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是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

2、三重调节:通过调节睫状肌收缩,改变晶体屈度;

通过调节角膜调节肌,改变角膜屈度;

通过调节环肌,改变晶体与视网膜间的距离。

3、迁徙:迁徙:鸟类每年集成大群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定期的、定向的、周期性的迁居现象。

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和留鸟:夏候鸟:夏季在某地繁殖,

秋季迁徙至温暖地区过冬,如家燕

、黄鹂

;冬候鸟:冬季在某地越冬,春季迁徙至繁殖地区繁殖,如鸿雁、绿头鸭

;旅鸟:在某一地区既不越冬,又不繁殖,只是途经该区,如青脚鹬;留鸟:全年生活在栖息地而不进行迁徙的鸟类

,如山麻雀。6、巢寄生:巢寄生:(杜鹃)亲鸟将卵产在其它鸟巢中,由义亲

代为孵化和育雏的

生物学现象.

二、问答题

1、鸟类是如何适应飞翔生活的?

答:a,外部形态:具有羽毛,使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飞行时的阻力,也有利于减轻体重,有些羽毛是构成飞翔器官的组成部分。

b,运动系统:头骨薄,中间有气腔,骨中空,有气腔,减轻体重;胸骨、肋骨和胸椎构成的胸廓不能运动,有利于飞翔;肌肉集中于躯干部,有利于飞翔时保持重心的稳定。

c,消化系统:无牙齿;无直肠,不贮存粪便;消化道短等有利于减轻体重。

d,呼吸系统:有气囊,是双重呼吸,即有利于获得得氧气,也有利于散热,还有利于减小比重。

e,排泄系统:没有膀胱,不贮存尿液,有利于减轻体重。

f,生殖系统:生殖腺只在生殖季节发育,非生殖季节退化,有利于减轻体重;雌鸟只发育一侧的生殖腺,有利于减轻体重。

2、鸟类是如何实现双重呼吸的?阐述其呼吸过程。

答:由于鸟类肺结构特殊具有气囊,在飞翔时可以进行双重呼吸。飞翔时,展翅。气囊扩张,吸气;翼下降时,气囊压缩,呼气。吸气时,部分空气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新鲜空气进入肺中进行气体交换。在呼气吸气都进行气体交换,就是双重呼吸。

一、名词解释

1、胎生和胎盘:胎生:胚胎在发育是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

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

育完成后直接产出。

胎盘: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

母体子宫壁的内膜形成的结构。

2、

哺乳:幼仔依靠母体乳腺分泌的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乳汁哺育。

3、齿式:哺乳类的牙齿,一般都是异形齿,不同的哺乳类,各种牙齿的数目是有一定的,因此,在分类学上,齿式也是一种重要的依据。下式横线的上下,分别为上颌和下颌,从左至右半侧的门齿、犬齿、小臼齿和大臼齿的数目即所谓齿式。齿式是用来描写哺乳动物一侧牙齿的数目,是哺乳动物分类有重要意义。

4、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鸟纲具右动脉弓,哺乳纲具左体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即将有氧血与无氧血分离。

二、问答题

1、胎生和哺乳的意义?

答:胎生指胚胎在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完成后直接产出。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

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以乳汁哺乳幼兽,是使后代在优越

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胎生,哺乳为哺乳动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分析哺乳类与鸟类,在循环和呼吸过程方面的异同点?

答:(1)呼吸系统

相同点:都是进行肺呼吸;不同点:鸟类呼吸时,吸入气团需经2个呼吸周期才能排出气体交换率高而稳定;哺乳动物呼吸时不仅仅依靠扩张和压缩胸廓,同时也依靠横膈膜的升降,呼吸频率较鸟类低。

(2)循环系统

相同点:鸟类循环的一般轮廓大体上与哺乳类相同。具四室的心脏是大的,心室壁强,因此鸟类和哺乳类一样,肺循环和体循环完全分开。都是由血液,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组成。

不同点:鸟类是右动脉弓流到背大动脉,不象哺乳类是左动脉弓到背大动脉的。在颈部由横静脉把两条颈静脉相联,当头部向周围转动时,适应于血流从这个颈静脉流向那个颈静脉。鸟类肾门静脉更趋退化,哺乳类没有肾门静脉。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

动物学 1.意义: ●包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扁形)●中胚层形成的意义(扁形) ●更换宿主的意义(原腔) ●分节的意义(环节)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原腔)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环节) ●上下颌出现的意义(鱼纲)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爬行纲) ●恒温的意义(鸟纲) ●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适应: ●涡虫自由生活的适应(扁形) ●寄生生活的适应(原腔)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特征(节肢) ●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鱼纲) ●鸟类进步性特征(鸟纲) ●鸟对飞行生活的适应(鸟纲) ●哺乳类进步性的特征(哺乳) 3. 有害昆虫的控制 4.名词: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中生动物(2) ●原肾管(2) ●后肾管 ●马氏管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2) ●生物发生律(2) ●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 ●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2) ●次生性辐射对称 ●初生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鲍雅诺式器

●韦伯式器 ●双重呼吸 ●吞咽式呼吸 ●马鞍型椎体 ●逆行变态 ●多态现象 ●胚层逆转 ●洄游(2) ●迁徙 ●哈佛式骨板 ●梯形神经体统的结构特点●链状神经系统 ●神经网 ●书鳃 ●书肺 ●外骨骼 ●担轮幼虫 ●卵胎生 ●次生腭 ●腔上囊 ●反刍 分子生物学 名词: 复制 ●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模板链(反意义链) ●非模板链(编码链) ●RNA复制 ●复制叉 ●复制眼8结构 ●前导链 ●冈崎片段 ●后随链 酶(复制) ●DNA聚合酶 ●解旋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引物酶及引物体 转录 ●转录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完全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前期发育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子宫,形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营养,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呼吸:两栖纲特殊的呼吸方式。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并减少失水,带呼气时借鼻孔张开而排出。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再苏醒活动。 羊膜卵:是有卵壳、羊膜、绒毛膜、尿囊等组成。为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的发育。 羊膜: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表层膜向上两个地方发生皱褶,这种皱褶不断扩大,向上的皱褶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保住胚胎称为羊膜。 颞孔:是爬行动物的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借相邻骨块的缩小或者消失而形成),是咬肌的着生部位。可增加咬肌的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胸腹式呼吸:爬行动物借助肋间肌和腹壁肌肉运动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大小,从而使气体进入肺部,完成呼吸。 鳞式: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由埋在皮肤内的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为侧线鳞,分类学上用鳞式表示鳞片的排列方式。鳞式为: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 新脑皮:爬行动物在大脑表层的新皮层开始聚集成神经脑细胞层,即为新脑皮。 迁徙: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半球之间。 愈合荐椎:由最后一枚胸椎,全部的腰椎、荐椎以及前几枚尾椎愈合为鸟类特有愈合荐椎。它与腰带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上不行获得支撑体重的坚实之家。 双重呼吸:在鸟肺中,无论是呼气时或吸气时均有新鲜气体通过微气管并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教皇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三重调节):鸟类不仅能调节眼球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成为双重调节。 早成雏:鸟类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交配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7、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8、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doc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一、名词解释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 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 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 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 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 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 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 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 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 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 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名词解释总结

无脊椎动物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接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称为接合生殖。接合生殖后,两个亲代虫体各形成四个子代虫体。 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为无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产的卵不需受精,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染色体为二倍体,即可直接发育成雌性个体。 孢子生殖:孢子是某些原生动物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利用孢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母体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连,芽体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脱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是一种无性生殖。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主要行摄食和细胞内消化的作用。 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其特点是在上皮细胞中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 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 皮肤肌肉囊: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全身,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故称皮肤肌肉囊。 逆转现象:多孔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 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低级的对称形式。只适应与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 双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辐射轴,彼此互成直角,形式上可以把它看成是从辐射对称向左右对称的过渡型。 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五辐对称是次生性的,其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对称。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 变化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摄入的食物在细胞内被各种水解酶分解,称为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消化方式。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也都保留着 这种消化方式。 细胞外消化:细胞动物的食物由消化管的口端摄入在消化管中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可以消化大量的和化学组成较复杂的食物,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 不完全消化系统:消化循环腔通向体外的口既是口又是肛门,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分节现象:指动物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普通动物学 名词解释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名词解释2012/12/23 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1.物种: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一 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 的子代不育。 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孤雌生殖:2.无性生殖方式之一。个体。如轮虫。 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 3. 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 顶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 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 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世代交替:某些动物的生理现象之一。在 动物的生殖过程中,有性4. 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交替 出现的现象。如薮 枝螅。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的皮肤褶向外套膜:软体动物的特殊结构。5. 下延伸而成,像外衣一样包在内脏团外面。如乌贼。 6.马氏管: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来源于内胚层,是中肠后部 伸出的一对或两对向前伸并且分支的细管,浸泡在血液中,吸收 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肠内,经肛门排出体外。如蝗 虫。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形成刺丝囊,由间细胞形成,具刺丝,位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于刺丝囊中。如穿刺刺丝囊、卷缠刺丝囊、粘性刺丝囊。 8.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 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中。如变形虫。 9.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如变形虫。 10.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 而迅速的重演。 11.接合生殖:有性生殖方式之一。两个体接合,细胞膜愈合,细胞 质形成原生质桥,彼此互换小核的一部分,然后分成两个 小体。如大草履虫。 12.中间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有些寄生虫的幼体在进入终末寄主 以前所寄生的动物。如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寄主。 13.终末寄主:寄主的类型之一。某些寄生虫发育成为成虫时所寄生 的寄主。如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寄主。 14.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原肾管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就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就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与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与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