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课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 [2014·四川卷] 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2. [2014·北京卷]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

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3.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

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4.(2015·宿迁市12月月考)1912年5月,梁启超说:“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

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表明

A.中国应首先实行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政治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C.中国在实行何种政体方面存在分歧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5. (2015·宿迁市12月月考)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

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6. (2015·银川市12月月考)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图7),由此图可

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7. (2015·山大附中期中)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

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8. (2015·北京六十六中期中)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

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

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

C.废除八股取士

D.设立京师大学堂

9.(2015·北京六十六中期中)严复指出:“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窳(败坏),胥于此焉阶

之厉耶!是鸦片、缠足二事不早为之所,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

...的是

A.维新派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

B.维新派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陋习

C.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

D.维新运动提倡社会风气变化

10.(2015·朝阳区期中)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

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

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

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11. (2015·宝山区行知中学12月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

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2. (2015·辽宁师大附中10月)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13. (2015·唐山一中期中)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

“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14. (2015·沈阳二中期中)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

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15.(2015·四川省武胜中学10月考)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

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 (2015·四川白花中学期中)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

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

回国的留美学生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D.①③④

17. (2015·诸暨中学期中)《海国图志》记载:“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

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在这里魏源主要强调

A.发展工业B.重视商业 C.发展军事 D.传播宗教

18. (2015·岳阳县一中第三次月考)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

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19.(2015·黄冈中学期中)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

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20. (2015·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

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材料中国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

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21. (2015·北京市重点中学第一次月考)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虽时日极

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论述能证明其观点的有

①开辟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促进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成为20世纪民主革命的开端

③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新时代风气

⑤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2. (2015·衡水中学期中)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

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如——。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23.(2015·湖南师大附中11月)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提出的“变法”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迅

速传播,并很快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据记载,经典名曲《送别歌》的作词者李叔同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材料说明

A.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B.有识之士积极支持戊戌变法

C.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4. (2015·湖南师大附中11月)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

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

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

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

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

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

25.(2015·莆田八中第二次月考)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原学名

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追求民主与进步成为时代潮流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6. (2015·临汾一中2第一次月考)在“公车上书”中,对于议员,康有为主张“因用汉制,名

日议郎”。议院人事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而且当选的议郎也要由皇帝来批准。议院的议郎应由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来充当,广大人民则一律被排斥在这个“议院”圣地之外。由此可见,康有为

A.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B.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制度 D.极力糅合中西方政治制度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课戊戌变法课堂演练岳麓版选修29

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戊戌变法 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解析: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 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顽固派 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答案:B 3.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B.保国会

C.强学会D.同盟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 4.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本,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A.裁撤冗员B.裁汰绿营 C.废除八股取士D.裁撤闲散衙门 解析:八股取士制度是旧时守旧迂谬的文人可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的根本,废除了这个制度,就造成一大批守旧势力看不到前途,故起来反对新政。 答案:C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活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维新变法的爱国启蒙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知识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B 6.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①解放思想②建立社团③兴办学堂④创办报刊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近代,康有为将《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句读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引起了思想界不小的震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侧面反映了文言文不加标点容易引起歧义的局限性 B、体现了康有为借传统儒学阐述政治主张的思想特点 C、表明了资产阶级有启发民智以推进民主的思想认识 D、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已经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东涌中学历史科组高二冯绮玲 一、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思路: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五、讲授新课 问题一: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第一、第二两个单元,想一想,15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各自有什么影响?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线索是怎样的? 生:(略) 师:中国传统思想有其辉煌的一面,但是明清之后,却日益僵化,日益束缚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西欧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西欧国家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敌的入侵迫使中国知识分子发生改变。 师:联系已经学过的必修一和必修二,谈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什么?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一)背景:清朝统治腐朽 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 有识之士认识 (教师分析: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第 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一、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联系必修二)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联系必修三)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

三、评价: 1、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⑥严重脱离群众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⑦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3、影响:启蒙的,进步的,爱国的,尽管它是失败的。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的) a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b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d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进步的)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爱国的) 3、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思维拓展】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1)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 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省优课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维目标: 教学主题:思想解放、创新 教学主线:必要-----必须----必然。 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的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新思想产生的原因;认识洋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识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为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问题式比较探究,树立问题意识,团队合作理念、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创新意识,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意识,能够自主具备科学分析事物的态度。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历史人物、主要思想进行辩证、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重点:维新思想内容及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维新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展示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预分组,分发资料,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流程: 一、本课导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提出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如何体现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引入探究问题。二、新课推进:

探究一:初碰撞----学习之必要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之后理解中国与英国的碰撞原因及后果) 2.先进的林魏与落后的国情 (提问全体学生)(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国情(皇帝大臣民众):攻击和嘲讽向西方学习;民众没有反应 (设计意图:分析何以学习西方的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在中国成为风尚) 3.进步的思想与局限的认识 材料一: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林承认清军打不过英军,但是林则徐却不会公开表达。他叮嘱朋友说,千万不要把这封信给别人看。 没有付诸实践维护封建统治 (设计意图:认识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先行性、进步性、爱国、局限性) 探究二:再碰撞----实践之必需 1.内部的危机与外部的忧患 此处播放视频,教师叙述(设计意图:清政府拒绝变革的后果是东西方又一次激烈的碰撞,碰撞之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说明必需向西方学习) 2.技术的学习与制度的沿袭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 器物学习制度沿袭 (设计意图: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主要是以原始材料展示----自学----小组探究----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方式展示成果;主要体现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3.自强的实践与无奈的结局 (设计意图:播放甲午战争的视频旨在总结洋务思想及其后果,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探究三:又碰撞----制度之必然 1.技术的失败与民族的危机 (教师总结,过渡)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163.com)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领会: 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本课分析】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戊戌变法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3、戊戌变法的内容。4、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2.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创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科举制度 C.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 精简机构 3.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马关条约》的签定 B.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公车上书” D. 《天演论》的发表 4. 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 A. 万木草堂 B. 京师大学堂 C. 京师同文馆 D. 北京大学 5.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公车上书 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 D. 戊戌政变的发生 7.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 改革社会风尚 B. 吸收世界文明 C. 发展近代交通 D. 主张机器生产 8. 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A. 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 B.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 C. 变法不够彻底 D. 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9.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A.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 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 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10. 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虎门销烟 C. 兴办民用工业 D. 创办海军 11. 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 八国联军侵华 12. 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堂达标】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 解析:选B。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②③都是早期维新派的观点。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最全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A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B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C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D教学过程 【单元分析】 江 单元线索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思想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导入新课】 1898年9月,也就是110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 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九讲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千年变局、苦苦求索 高二必修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说课稿) 说反思 Text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说方法 Text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所讲述内容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前问卷,学生对林则徐、康有为等人物有所了解,但对于其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认识,虽然初中学习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的特点缺乏认识。 (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 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 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的过程 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渐进历程。(突破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课难点确定为近代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教法学法 1. 导入新课 2. 问题解决 3. 思维拓展 4. 课堂总结 1. 教法: 启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流程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学业达标测评62

第15课戊戌变法 教材整理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根源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1)阅读教材P104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的材料,联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学说,寻求救国理论。 ②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作偶像对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③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尝试理解教材P105吴汝纶《天演论·序》中的材料的意思。 【提示】大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经过 1.开端——公车上书 (1)概况 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 ②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 (2)影响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②“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 (1)表现 ①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 ②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2)影响:宣扬了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3.高潮——百日新政 (1)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其影响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3)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6月11

第14课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_学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 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 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 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B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 4.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5.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B ) ①张之洞②梁启超③严复④王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C ) ①社会进化论②君主立宪③人民主权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 )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9、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C )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D )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一·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

精选2019-2020年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五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B、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 C、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准许民间创办报馆,鼓励私人办学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 A、毛泽东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 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 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 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