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骞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自主预习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状元实业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和。

4.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

四、随堂演练

1.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

A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 .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 .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 .资金少,规模小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 .写封书信

B .拍有线电报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 ②电影 ③电脑 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张骞

3.纺织业面粉业

4.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三、合作探究

1.(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2)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3)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四、随堂演练

1.A

2.B

3.C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 2.下表显示,到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这可以说明()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4.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穿翎顶补服④跪拜礼⑤鞠躬、握手礼⑥“老爷”“大人”等称呼⑦“先生”“君”等称呼A.①②③④B.②⑤⑦ C.③⑤⑥⑦D.①③⑤ 5.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6.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7.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 ①经济的发展②政治的变革③教育的变革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强”和“求富”的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到了263 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材料二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民族工业的发展 (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 (2)发展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时间: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 (2)发展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______________”。 4.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时间:一战后到解放前。 (2)曲折发展的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摧残。 5.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________,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_______”的道路。此外,还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6.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知识点 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方便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课标要求】 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掌握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培养史料分析的能力;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培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观察历史现象、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并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 教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像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都走向世界市场。但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回到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

去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往事,探索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指导纲领: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大战役 (1)背景 ①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③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名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11月。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拓展思维】 东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人教版(2017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熔炉,四五个工人。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但是,它制造的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班的耶松船厂吞并。”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①民族工业在起步时期资金少,规模小②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③民族工业行业、地区分布不均匀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⑤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剥削。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居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4.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描述反映民国时期发生改变的一项社会习俗是() A.剪发辫 B.易服饰 C.废缠足 D.改称谓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C.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6.“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提出的主张是() A.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7.在中国近代,有一位考取状元,却毅然弃官从商的著名实业家。他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周学熙 D.张謇 8.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9.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19世纪后期,中国人出行能借助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马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教案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

2017届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2)“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 意义;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 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提示: 《中国土地 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 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 湾。 8.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 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 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第八单元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实业救国: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4.“短暂的春天” (1)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6.阻碍因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7.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思维拓展】 张謇等人依靠“实业救国”能否使中国富强起来? 近代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实业家们,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创办中国近代实业,努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挽回中国的利益,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实业救国”在近代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壮大民族经济的作用,但是“实业救国”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救国”的。政治救国应先于经济救国,也就是首先要在中国结束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只有清除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障碍,“实业救国”才能在中国行得通。 8.特点: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知识点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革新 (1)表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时训练新人教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 A.卢作孚 B.张謇 C.张之洞 D.侯德榜 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救国。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还有一个人是张謇,他选择的道路是( ) A.“实业救国”B.师夷长技 C.戊戌变法D.民主科学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右图是创作于1910年的漫画《中国最近之悲观》。漫画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舶来货”的汪洋大海中前行。该漫画( )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罪恶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5.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交通和通信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B.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C.有利于信息的传达D.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6.2017·玉林市二模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 A.废除跪拜礼B.断发易服 C.简化婚礼D.推行白话文 7.辛亥革命后改变的愚昧习俗中,专属妇女解放的一项是( ) A.易服饰B.剪发辫C.改称谓D.劝禁缠足8.【2017·玉林市一模】民国初,“老妈子、丫头、堂役”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说明( ) A.民国时期崇洋思想严重B.民国社会风俗得到全面更新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主要原因。 结论:(1)辛亥革命的推动(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2)“一战”的影响(或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的经济侵略);(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探究二】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结论:原因:(1)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3)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推动;(4)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推动。 特点:(1)殖民化色彩:随列强侵略传入,由沿海到内陆;(2)近代化色彩:随近现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由闭关自守转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代文明;(3)地域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4)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特征 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此人是(A)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B)A.卢作孚B.张謇C.张之洞D.侯德榜 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救国。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还有一个人是张謇,他选择的道路是(A) A.“实业救国” C.戊戌变法B.xx技 D.民主科学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C ) A.采矿业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D.造船业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区主要在( C ) A.东北地区B.北京周边地区 C.沿海沿江的大城市D.铁路沿线地区 5.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交通和通信变化带来的影响(A)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B.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C.有利于信息的传达D.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6.2019·玉林市二模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B)A.废除跪拜礼 C.简化婚礼B.断发易服

D.推行xx 7.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B ) A.张之洞B.张謇C.荣宗敬D.范旭东 8.【2019·玉林市一模】民国初,“老妈子、丫头、堂役”等一律改称“服务员”; “邮差”改称“邮递员”;“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说明(C) A.民国时期崇洋思想严重B.民国社会风俗得到全面更新 C.平等理念正在改变社会D.中国已经实现民主共和制度 9.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A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辛亥革命后改变的愚昧习俗中,专属妇女解放的一项是(D) A.易服饰B.剪发辫C.改称谓D.劝禁缠足 1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C ) A.抗日战争胜利后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洋务运动期间 1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禁止缠足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