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家院士

林家院士

林家院士
林家院士

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1929年1月2日生于江西南昌。1951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尊琪

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1942年6月3日生于北京市,原籍广东潮阳。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后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现任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惠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1947年11月13日生于福建福州。198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学钰

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 1937年3月6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州。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曾任吉林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

林其谁

生物化学家。1937年12月15日生于上海,原籍福建蒲田。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主席,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主席。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鸿宣

作物遗传学家 1960年11月生于海南海口。1983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1986年、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有机化学家 1943年3月7日生于上海,籍贯福建福清。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92年至今,任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地区执行编辑。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群

数学家 1935年7月15日生于福建连江。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林秉南

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原籍福建莆田,1920年4月21日生于马来西亚。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1947年和1951年分别获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兰英

林兰英(女,1918.2.7-2003.3.4),半导体材料科学家。福建莆田人。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55年获美国宾州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先后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锑化铟、砷化镓、磷化镓等单晶,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负责研制的高纯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达到国际先水平。近年来,又开创了我国微重力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新领域,并在砷化镓晶体太空生长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物理化学家 1929年10月14日生于广东汕头。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巧稚

林巧稚(女,1901.12.23-1983.4.22),医学家。女。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早年从事胎儿宫内呼吸的研究对滋养细胞肿瘤发生及发展规律、女性盆器结核的发生及其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科普宣传和妇幼保健工作,有着精湛的医术。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镕

林镕(1903.3.27-1981.5.28),植物学家。江苏丹阳人。1928年获法国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真菌学研究开拓者之一。30年代起从事高等植物分类学研究,是我国菊科、旋花科和龙胆科植物系统分类的奠基者。50年代曾参加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编写了《水土保持手册》,为黄河综合治理和黄土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植物志》菊科编写,编著了《中国植物志》第74、75、76(1)和76(2)卷册,发现了菊科重羽菊属及各类植物的新分类群百余种。为我国菊科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尚安

高分子化学家 1924年6月8日生于福建永定。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所所长、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对烯烃高效催化聚合、共聚合与聚合理论及各种聚烯烃的合成进行系统的研究。探明各种烯烃催化聚合反应规律和最佳聚合条件,理论分析了各种影响的因素,并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参数及数学模式、聚合反应单元微观历程及机理、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及浓度的定量测定、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制多种新型高效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及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先后用于合成超高分子

量聚乙烯、高中低密度聚乙烯、等规(及间规)聚丙烯、等规聚丁烯、等规(及间规)聚苯乙烯及11种烯烃共聚物,进而研究乙烯气相聚合、聚烯烃结构调节与功能化,均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林同骥

流体力学家 1918年12月12日生于北京,籍贯福建福州。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7月29日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力学学报》主编。在弹性力学研究中获得了不同厚度和不同弯度的翼型截面柱体圣维南扭转和弯曲问题的精确解析解。在稀薄气体的研究方面,为在滑流领域利用皮托管测量总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考察了Burnnet方程中高阶项的作用。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和气源系统。提出的端头热应力匹配问题和相应研究,为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弹头防热材料的选择和结构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烧蚀图像的研究为我国洲际导弹的防热设计作出了贡献。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U形振荡水槽,并开展了相应研究。

林为干

微波理论学家。1919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台山。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