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

作者:王德峰

艺术的本质问题初看非常简单,似乎人人都可以凭藉经验给出一个答案。想不熟悉艺术?从孩提时侯听成年人讲故事起,我们就开始接触艺术了。从艺术中,我们得到快乐,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启发和最初的教育,得到许许多多别的什么。可曾有过哪一个孩童不把最初的、最简单的艺术活动(如听童话、涂鸦般的绘画、唱儿歌等等)视为欢乐的事情呢?个人如此,人的整个族类亦是如此。个体成长史与族类成长史相通。在人类史上,艺术与劳动一样古老。艺术虽不像劳动那样给我们以生存撒谎能够的保障和利益,但无论个人还是整个族类都一向乐之不疲,不断地去创造他和接受它,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艺术的人类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艺术就像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若是这种天性及其产物放到我们的理解力面前,去说明它的原因、根据和本质,我们会陷入极大的困惑。这是一个让历史上最早的思想家们都感到为难的困惑。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把这个困惑表达“美是什么”这样一个难题,因为他们注意到艺术作品与其他人类产品想区别的一个突出之处,在于艺术作品给我们以美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力图理解美为之美的缘由。据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记载,在与希庇阿斯就美的问题作了一番讨论之后,苏格拉底感慨地说道:从这个讨论”中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中国的孔子,有一次听到韶乐,得极大的愉悦,所谓“三月不知肉味,不禁说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这是对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境界的描述。吃肉与听音乐,同是感觉上愉悦之事,但后者的愉悦远远高于前者。孔子讲出了审美活动给人带来的是感性上至高的快乐这一事实,但他并未向我们说明这一事实。德国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美在什么”的问题上也表示了很大的困惑,他提出这样的看法:审美趣味是由“混乱的认识”和“微小的知觉”所组成,我们对它“无法充分说明道理。”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友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喜欢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莱布尼茨的这段话指出了使审美趣味达到理论自觉的困难。审美趣味一方面是“混乱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是客观的认识(因为艺术家们确实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说,在艺术领域中存在着一种排斥理论解释的“客观性”。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艺术的神秘性”,正是指这一点。可以说,整整一部西方美学史始终就处于这个神秘性之中。西方美学之中努力克服的,正是“美”与“理论”之间的张力。或许企图对“美之为美”给予理性的说明,是人类心智给自己发明出来的难题?歌德就曾这样说道:“我对美

学家们不免要笑,笑他们自讨苦吃,想通过一些抽象名词,把我们叫做没的那种不可言说的东西话成

一种概念。”《人类的艺术》的作者,美国的房龙也曾如此尖刻地说道:“一切修养有素的真正的艺术

家,才不管美学理论这一套。”

美是难的

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表现主义大师克罗齐,将我们通常认为的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大类,又进一步将感性知识独立出来称为直觉的知识,将理性知识称为逻辑的知识。他认为美就是一种直觉的知识,是关于表现的知识,是关于感性的知识;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如物理学、数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等等,都属于逻辑知识,也就是理性知识。克罗齐的知识分类法,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什么是“美”,有较大的帮助。

按照克罗齐的分类法,我们注意到,我们从小到大,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上的“主流课程”,都是有关逻辑知识的课程,如数学,语文,物理,化学,政治等等课程。而音乐、美术、舞蹈等等有关艺术有关直觉,有关感性的知识课程,我们上得少之又少,总结来说,关于美的知识,我们非常缺乏。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个高学历的人,却拥有与之极不相称的外在形象,因为他几乎没有接受过美的知识的熏陶。

一个搞艺术的人,学历并不一定高,却拥有迷人的风度与外表,这是因为他终日沉浸在美的知识中。

我们常常讨论内在美与外在美。内在美与外在美是辩证统一的,内在美决定外在美,没有内在美就没有外在美。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但有了所谓的内在美,是不是就一定有外在美呢?现实中,我们似乎总会发现那些貌似拥有内在美的人,为什么外在不怎么美,有时候还就那么丑着呢?内在美决定外在美,这种逻辑不容臵疑,有内在美,应该一定就会有外在美,内在必然通过外在表现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傻子都能推断,很显然,问题就出在“内在美”。内在美不够,内在美缺失,就导致外在美不够,外在美缺失。此内在美,非彼内在美。

那么,我们按习惯甚至是按传统所理解的内在美,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美呢?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内在美”呢?这个“内在美”我们怎么界定?一般说,内在美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知识修养。这个说法没问题,关键是这个“文化知识修养”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结合克罗齐的知识分类法,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逻辑的知识,二是审美的知识,三是道德的知识。一个人既要懂得数学的、语文的、生物的、法学的、历史的等等

等等逻辑的知识,还要懂得音乐、美术、舞蹈、雕塑、书法、建筑等等的审美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品位和道德修养。所以,一个只懂逻辑知识,而没有审美知识的人,就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有“内在美”的人。所以出现那种高学历低审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具备内在美的人,就应该是逻辑知识、审美知识和道德修养三合一的人,将这三者统一于一身,做得很好的人,才会也才能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外在美,才会成为永恒的“美”人。当然,能达到这种要求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应该算是一个典型。

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但就是因为这个“难”,让我们感觉到了生存的意义。自然界的一颗种子,从破土,到发芽,到幼苗,到开花,到结果,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惊喜不断。人生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不断有新的发现。柏拉图曾说:“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超越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期待的、惊喜和感激的。这是一个灿烂的过程,人生因此而变得日新月异,因此而变得辉煌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

------ 人与符号信息系统(之二)

美是难的, 美学更难.

两千年太短, 没解决美学家在美学起跑线上的争执.

美是什么? 现在有的美学家说以经搞清楚这是一个"假问题”,是”语言陷阱”,因为美不是客观实体或实体的属性.

“现代分析哲学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因为美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一种主观的评价。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主阐释的意义世界。这意味着,美也不能作为实体或它的属性来研究” (1).

何为客观的实体? 实体不仅具有物质属性,能量属性,还有另一种属性称信息. 信息是实体存在的方式和它的结构功能状态的显示。美是实体的信息的一种性质.

物质有重量特性, 能量有热的特性,信息有美的特性. 物质的重量有重有轻, 能量的热度有高有低,信息的美,也可称美之质或美质,有很美,不很美,甚至丑.

有人举例否定美的客观存在,说听觉和视觉能使人产生美感,然而我们绝无可能在光波和声波中抽象出某种客观共性作为“美”这个语词的所指。”美作为审美对象是各种各样的,不能把它们归结于某种共同的属性之中”(1)。

音乐,美术,枯藤古树,性感女郎,确实差别很大,但果真找不到某种客观共性了吗? 它们的客观共性在于都是信源,都发出信息.有信息就有美的性质,所以我们能感知美,可以审美.

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运动着的存在物,实体组成的。实体之间除了能量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流通转换之外,还有信息的交流与转换.审美是人为主体与客观实体为客体之间信息的交流与转换.美作为信息的一种性质,美质,自然也从客体传输到主体.不过, 客体信源传来的信息和美质的接收和解译决定于主体信宿的功能状态,不同的主体信宿对同一信源的信息和美质的接收和解译未必相同.

美学家的语言不同:“比如你对花朵进行审美,这时你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花融合为一,无法分离。你的感情都寄托在花朵上了,花朵已经与你融合在一起了,它已经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对象了”(1)。人与花主客体之间信息的交流与转换, 在用一通文学词汇,感情,寄托, 融合等等的表述, 花之美”已经不是一个实体

性的对象了”. 由此得出:“事实上“美”不是实体,也不是实体的属性。如果把“美”当作客观的实体或实体是的属性,那么它便是可以实证的。但“美”是不能实证的,无论用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都不能检验出“美”是什么;无论用什么实验和社会学的方法都不能统计出“美”的性质”(1)。

文明至今,是不是宇内所有实体和实体的属性都能用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实验检验出来呢?我看未必. 现在确实无论用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

法都不能检验“美”, 无论用什么实验和社会学的方法都不能统计出“美”。但人心中有一杆秤,比什么仪器和自然科学的方法都好,能称出美质的重量和等级,只是衡量单位没统一,秤也有好有坏. 美学家不正在穷毕生之精力制造,改进,推广这种秤吗?

说到美,人不要觉得自己太了不起,认为只有人认识美和创造美. 我看有许

多生物也有这种能力,它们居然能创造美,也可以说能辩识美.对这些动物来说, 美就是信号. 有些信号对动物来说太重要了,于是精益求精, 于是有美的信号.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是生物的本质力量所致,何奇之有?

美是序,或者说是序的表达;美是律,或者说是律的表达. 重量是重力的表达; 热是分子热运动的表达;美是信息之序或律的表达,或者说是信息系统的功能和

时空结构之序或律的表达.实体作为信源是美之源, 美自然是实体存在的方式,

它的结构功能状态的某种显示.

晚霞美,朝阳美,星空美,流水美.高山美.人太幸运了,有一个美的家园---地球,确切地说是地球表层.如果人生活在月球上就惨了,只有苍凉之美. 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由于太阳能几十亿年源源不断的输入,使地球表层不

断从底序向高序进化,不断地创造美.我们的家园从天地玄黄到天蓝蓝,水蓝蓝;

从宇宙洪荒到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地球表层从无机世界到生命繁衍,百花争艳,直至人的出现.宇宙万物皆备美与我.美酷了.

古人体验到自然之美,领悟到美之源泉,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号召君子们去实践,去劳动,去创造美,汇到美的洪流中去.

实践美学家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像化”,这是我见到的最高深的定义了. 一个方程式中三个未知数: 美,人的本质和对像化. X = Y, Y = Z, Z = X,方程注定无解. 百年无解倒也不怕, 关键是这个定义,一举否定了自然美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人才创造美.它完全颠倒了自然和人对美的创造的关系, 颠倒了

原本的师徒关系,母子关系. 此定义严重侵犯了大自然早就注册了的美的原创专利. 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实践美学又所谓高扬实践和劳动,补上两个

方程,其实三个方程的方程组包含三个未知数, 仍然无解. 但它使这种理论与时俱进地发展为人类实践中心主义, 人类劳动中心主义.

令人诧异的是地球表层不仅创造美, 它还创造了人欣赏它创造的美.地球表层的本质力量至伟至大.美的本质至深至奥.吾惑矣,美之驱动力是完美呼?

人以审美者和人工美创造者的身份登上美的舞台.人具有意识.人是用符号

信息系统思维的高等动物.符号信息是特殊的信号信息。信号信息直接或间接地

传载信源的状态特徵。符号信息虽用一定的信号信息为载体,但它表达信宿与信源之间约定的新内容,可以与信源的状态特徵无关或只有某种间接关系。例如烽火台的狼烟,如虎符,如八卦,如语言文字.符号信息系统是人类所共创,共用,共享的信息工具, 思维的工具. 它伴随人类几十万年进化历程, 一路发展,日益厐大.当今丰富灿烂的人类文化和文明是此符号信息系统本质力量的展示.

人体感官接受到的外部信息,转化为生物电流通过神经纤维,以脉冲信号输入大脑,使人听到,看到,感到。这种脉冲信号是信号信息,它传载了外界存在物作为信源的状态特征,也包括了美质。这种信号信息到达大脑后一方面被解码,使人感知环境,另一方面它又被大脑中原有的符号信息系统检选和重新编码,输入到这个符号信息系统中去,从而被辨识和认知。审美是人大脑符号信息系统中的审美子系统对信号信息的美质的辨识和认知. 审美子系统对输入的信号信息检选编组,有的重新编码为符号信息.这一过程既有综合又有分析,综合地总体地把握美质; 抽象地分析美质的要素,如光亮,色调,线条,图形,韵律,音响等等.由此感官输入的信号信息和符号信息暂时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富含美质的信息系统,美的信息系统,它就是客观实体美质的摹写.用此与头脑中原有的审美子系统比较,审美之评价可得矣.

审美子系统的审美过程绝非孤立运作,它受到头脑中其它许多子系统的干预和交互作用.例如情感,记忆,道德观念,生理需求等等都影响审美运作, 最终审美之评价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结果.

长期反复审美的合理发展是头脑中客观美的模拟信息系统被筛选,综合,浓缩,形成美质含量更高的信息系统,这已是纯符号信息系统而被大脑储存.这一演化过程绝非只限在一个大脑中进行. 由于人的大脑通过语言文字互相无线联网,因此这一过程是在一定的人群中进行,速度想必也不慢.可见人最先创造的美,不是物质的美, 而是符号信息系统之美.这种符号信息系统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必然刺激人的创作欲,以身手配合行动,使其又转化为物质之美,也就是用客观实体或人体自身录写人头脑中的符号信息.

审美过程是从信号信息到符号信息的转化,而人工美的创造是从符号信息到信号信息的转化.无论是信号信息系统,还是符号信息系统,只要信息系统就有美的性质.信源和信宿之间信息的传输和转换,美自然也在其中.世上只有人俱有高级的符号信息系统,作为主客体的中介, 主体用它认识客体,了解美,也通过这个中介改变客体,统一于美.

-------------------- 杨春时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但也不能过于追捧。河上公有个注释:“甚谓贪*声音,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他所讲

的就是不要太过分地贪欲与追求。事物有它的本来的情况与逻辑,不可强为之,否则适得其反了。

中国的哲学之父“老子”曾用他的三去法来评价所谓的“美”。“三去”:“去甚,去奢,去泰。”“甚”就是厉害,“泰”就是太,两个字都是指过分、极端的意思。“奢”就是奢侈、奢华的意思。那么怎样做到“三去”呢?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女性要美,要寻觅美之道,可以从中参悟。大地从不言美却是那么的美,天

空从不去追求美却是那么样的美,大道从不表白美却是那样的美,女性的美也是可以效法地、效法天、效法道,总之一句话就是效法自然。你看大地鲜花盛开,天空群星灿烂,大道生生不息,一切大真大美,一切自然而然。

年轻时貌美如鲜花,但是当皱纹爬上你的脸颊,当你步入中年、老年红颜凋零的时候,你还可以那么精神、有另一种漂亮,另一种美丽,另人刮目相看。其实你不必但心你的年龄,不必可以去追求外表的美,因为每一个年龄段都可以美丽,只要懂得自然之美的道理!那么女性的一生,为什么不可以如女孩时像春天的桃花那样艳丽,青年时像夏天的荷花呐样玉立,中年时像秋天秋菊花那样秀丽,老年时像冬天的梅花那样幽香呢?

古人曾注释说:“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唉!”也就是说万物都是自然神妙之物,自然就好,不用强之。

在街上,你会看见有很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的女孩.她们的脸上都涂了粉底,画了眼眉,也涂了一个红红的樱桃小嘴;而且她们的身上都穿着颜色比较鲜明的衣服来突出自己.看上去真的好漂亮很吸引!很多女孩都酷爱打扮自己!也有的喜欢穿着一些比较性感的吊带上衣来吸引一些异性的目光.或者这样对一个女人来讲系一种表露自己的自信吧!

但我对这些女人没什么好感觉,反而我会喜欢一些穿着比较朴实大方的女孩.我记得我以前有一个同事,大约二十四岁左右吧.她眼睛大大的,牙此也不是长得很好.留了一头长发,但她并没有怎么特别的去打扮自己的头,只是很普通的扎了起来.而且因为她的脸上曾经做过一个小手木.所以留了一个小小的疤痕.她的右手手掌中也曾受过伤,也留有一个比较大的疤痕.她不是很高,大概有一米六多一点点吧.总之,她的条件就只可以说是普通的那一种吧.但是她很白的.

她很简单的,不会怎么刻意的打扮自己.不过,我觉得她很美.在她身上散发出来一种自然的美,简单的美.而且她不会学别人那样花很多钱去买一些漂亮的衣服来突出自己.认识她一年多了,我每次见她都是穿得普普通通的.只有一次听说她去喝喜酒就那天她穿了裙子.她也不会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注视和评价.真是很有性格.

我觉得像她那样才叫美!怎么说呢,美应该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她的内心也很好,对别人也比较关心,又不会跟别人讲那些是是非非.所以公司很多人都喜欢她,对她的感觉很好.

如果让我说的话,我会说像我的那个同事那样才叫美.在街上把自己打扮得很厉害的那种女孩最多只可以吸引一些异性的眼睛,并不能吸引别人的心.像她那样平凡中显出不平凡,而且显得朴素而大方.打扮之中不带一点骄气,简简单单!带出一种自然的美.

美,我想可能就是简单吧!简单是美嘛.

什么是美?

杜鹃说:“动听的歌声是最美的!”

孔雀说:“漂亮的外衣是最美的!

蔬菜说:“长得鲜嫩是最美的!“

我说:“善良的心灵才是最美的!

走在城市的天街小巷,一个个少男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时髦浪漫,的确很美。假如你走进他们的行列,你不难发现,在这美丽之中,却存在着打架、偷窃,这时,你还会以为他们是美丽的吗?

公交车上,一位穿得土里土气的农村姑娘,主动让位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人们投去了赞扬的目光。这些目光,把这位农村姑娘衬托得美丽极了,她的善良,在每个人的心中埋下了美丽的种子。

到底什么是美?一句话,美在心灵。

在抗击“非典”的战争中,广州某医院的护士长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线,身心劳累没有打垮她的意志,但无情的病魔却侵入了她的体内。她倒下了,但她却使更多的病人站起来了。在她生病期间,她的心里装的只有“非典”患者,没有自己,她的事迹让所有人感动、鼓舞、振奋。她好美,这种美,是发自内心的美,是精神的美,是品质的美。

现在,有太多的人看重于外表。他们赶潮流,讲时髦,吃要最好的,衣服要穿名牌,戴耳环、戴戒指、刻纹身、染头发……把人弄得面目全非。有的人甚至不惜牺牲大量钱财来整容。这种社会上看重外表美的现象还蔓延到学校里来了,导致中学生在穿着上互相攀比,在他们看来,外表是美丽的,一切就是美丽的。他们错了,而且大错特错。美丽的容颜经过岁月的磨砺终会慢慢褪去,它是短暂的。昙花虽然很美,但它一生只开一次,只不过是一时的佳话。相比之下,人们更喜爱傲雪独霜的梅花,不仅喜爱它的花朵,更喜爱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人也是这样,只有品德高尚,他的美才会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才会流芳百世,否则,就如过眼烟云,挥之即去。

其实,要想美丽并不难,只要你为自己的心灵“化妆”、“整容”,努力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就一定会变得美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