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作建议:改革与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

工作建议:改革与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

改革与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

人才是创新之本,人才健康成长的核心在于顺畅流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强调,“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我国人才流动还存在许多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表现为“单位人”现象,它束缚了人才手脚、妨碍了人才的顺畅流动,不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突破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勇于创新、率先改革,实现人才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顺畅流动。

当前人才顺畅流动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单位人”现象严重

最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因素,就是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核心是“单位人”制度。所谓“单位人”,是指依附在人身上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

地位、身份、工资福利、职务职级、户籍、档案、编制等手段,将个人的成长、晋升、评价完全和单位捆绑在一起,把人“标签化”“禁锢化”,这种具有典型计划经济时期特征的人事管理,是与“人才流动化、市场化”的理念相悖的一种表现。这种管理方式的严重弊端突出表现为削弱了人才的竞争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人尽其才和个性发展,窒息了人才活力与创新。尽管我国已经改革开放40年,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却仍然存在着僵化的“单位人”现象,严重妨碍了人才的顺畅流动。

“单位人”导致的人才质量结构畸形。突出表现为我国是人才大国而不是人才强国,呈现“数量优势”和“质量劣势”并存的状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逐年增加。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27万人,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几十倍,数量可谓庞大。但要实现经济的创新驱动转型,除了基础性人才,更需要高端人才,但在高端人才方面,我国却缺少大师级人才、领军人才、尖端人才。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位人”观念的主导和制度约束,没有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和机制,导致高端人才由于不能流动,而无法实现思想和创新理念的交流碰撞,人才禁锢于自身的“一亩三分地”,

损坏了产生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土壤,客观上导致了人才质量结构畸形。

“单位人”导致的人才选拨机制僵化。一方面是选拨的局限性,重本单位、本行业的纵向选拨,忽视跨部门、跨专业、跨区域的横向选拔。无论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本单位、本行业的现象。在人才的选拔上缺乏灵活性,必然导致一些人才无法流动,长期被禁锢在一个单位,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也使一些部门“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影响了部门及相关事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是“唯身份论”,忽视人才的多样性。过于重学历、重背景,“身份论”意识严重。当前,一些企业和部门在选拨人才时,设置了过多的背景、出身条件。如毕业院校必须是“211”“985”,学历必须是硕士、博士等,人为设阻使人才由于“身份”因素而局限于某个行业,一生困于某一个单位,无法流动,大大削弱了人才的竞争性,忽视人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单位人”导致的人才流动渠道狭窄。突出表现为人才的小范围流动,而缺乏大范围或社会流动,更谈不上市场化流动。人才质量的提升,往往是伴随着人才的流动过程,但是当前的人才管理机制,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导致了人才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