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世界通史)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世界通史)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世界通史)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世界通史)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世界通史)

世界古代史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古希腊的概况(海洋文明)

1)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

2)地理环境:希腊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使得希腊的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3)影响:(经济上)缺地少粮,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广泛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政治上)形成民主政治和小国寡民的城邦

2、古希腊城邦的出现:公元前8-前6世纪

1)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城邦的基本特征。

2)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最著名的城邦:雅典(民主制)和斯巴达(贵族制)。

3、公民的定义:本城邦成年男子。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奠定基础

1)原因:

①主要原因(政治条件):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表现: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政治权力太少;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②根本原因(经济条件):工商业的发展

③重要契机(导火索):萨拉米危机

④主观条件——梭伦指挥军队夺回萨拉米岛并成为执政官(前594年)

2)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a.内容:“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占有土地最高限额(目的:阻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遗嘱法”(目的: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b.影响: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扩大了公民的基础,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但并未废除奴隶制。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a.内容:

b.评价:(进步性)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局面,开辟了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的途径;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地位;重新分配政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局限性)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③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a.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

b.措施: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部落各选一百人,第四等级不能当选)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机关(不分等级,抽签产生陪审员;投票表决审理案件)

④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意义:大大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3)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①积极意义: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历史局限: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确立

1)内容: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有利于雅典国家的形成);还设立了五百人会议(从十选区中抽签产生,第四等级可参加),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2)意义:打破部落贵族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期”

1)内容: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②改革公民大会③改革五百人会议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2)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经济、文化取得辉煌成就,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贵族权力被大大削弱(三)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

希腊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根源)②内部混乱,城邦间长期混战③BC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

(四)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五)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缺陷):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六)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学巨匠。率先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有效协调公民集体内部各阶层利益关系,调动公民积极性,为公民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提供宽松的环境;比较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二、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一)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叶)

历史背景:①经济因素:古希腊城邦工商业的发展;②政治因素: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③人的因素:古希腊城邦平民地位的提高

智者涵义:古希腊城邦中以传授雄辩术和修辞学(城邦公民政治技能)为生的收费教师

代表人物:普罗塔(泰)戈拉(约公元前481-前411)

思想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即把个人而不是把神当作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个人的感觉而否定神的意志,进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历史影响:这是人类个人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二)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年)

历史背景:①古希腊雅典城邦制度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落;②智者学派重视个人作用,但忽视社会道德哲学地位: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由研究自然到研究人本身

思想主张: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一说“知识即美德”),即反省自己的生活、完善自己的灵魂,崇尚理性、追求真理

历史影响:第一次在哲学上关注人本身,其崇尚理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深远影响

(三)斯多亚学派

代表人物:芝诺(创始人)、塞内卡、西塞罗

代表主张:人生而平等

意义: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这一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三、罗马的法制

1、历史背景:罗马是古希腊公民民主政治的继承者,以法治手段调整社会关系是其传统;罗马社会的发展(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推动着罗马法的积累和完善

2、发展进程: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

背景: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都属于罗马公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内容庞杂,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作用: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贵族让步是因为平民是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

地位: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也是罗马公民法的组成部分

(2)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背景:形成于罗马共和国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

发展起点:《十二铜表法》

适用范围:罗马共和国公民(平民和贵族)

法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操作执行: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作用:公民法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3)万民法(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发展的过程中)

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不断对外扩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

适用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与公民法的最大不同)

法规内容:在不改变原有公民法的前提下,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操作执行: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作用: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自然法(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

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代表人物: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地位: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是“将自然理性注入人心的道德法”

作用: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力,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5)法律汇编:(人教版)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整体评价:

(1)进步性:①有利于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②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2)局限性:①从根本上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②对罗马帝国境内的被征服民族而言其万民法

的本质也是一种民族压迫

世界近代现代史

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16世纪到19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即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尽管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很少,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以前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

【基本线索】

一、新航路的开辟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世界市场雏形初现;②商业革命:商贸范围扩大;商贸中心转移;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资本主义发展:③价格革命:推动社会分化;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人类文明交流:打破孤立,相互交融,逐渐走向整体世界;⑤早期殖民掠夺:西欧崛起,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亚非拉美贫苦落后;⑥西欧思想解放:证明地圆学说,冲击教会权威,促进自然科学和思想解放,推动文艺复兴。

(不同史观下的新航路开辟:革命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全球史观: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现代化史观:欧洲资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二、文艺复兴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2、阶级基础:金融家、手工工场主、商人等形成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3、文化因素:古希腊罗马的大量遗存和文化典籍和汇聚众多人才。

(二)文艺复兴概况

1、时间:14-16世纪;

2、旗号: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3、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主要内容:①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②反对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5、表现:

6、进程: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16世纪拓展至西欧(如: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发展到高雅精致)

7、影响:1)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3)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4)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哥白尼日心说为代表的天文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产生。

三、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天主教对欧洲的神权统治(政治根源)

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公元1世纪产生;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宗教“异端”(思想基础)

1)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①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②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③这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各地“异端”运动的观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的财产;《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3)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3、西欧社会向近代过渡(社会根源)

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2)政治上: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使得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3)思想上: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4)科技上:近代自然科技兴起。地圆学说、日心说等否定了神学世界观。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4)直接原因: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5)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批评日益激烈,要求改革教会。

2、德意志宗教改革概况:

1)揭开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路德教)贴出“九十五条政纲”

2)路德的主张:信仰上帝便可得救(核心);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圣经》高于教士

和教皇;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和教皇。

3、马丁·路德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4)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1、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2)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3)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4)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3.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比路德教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影响。加尔文教义传入英国,成为英国清教徒的宗教信条。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四)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1)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进行宗教改革;2)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也力图拜托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

2、内容

1534年通过著名的“至尊法案”规定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宗教仪式基本不变。后来又出现了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清教运动。

3、特点: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

4、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解放了思想;清教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拜托了罗马教廷,巩固了王权,促进英国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尼德兰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

1、背景:尼德兰工商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且发展迅速;受激进的卡尔文教的影响;西班牙对尼德兰的封建专制、宗教专制和殖民统治。

2、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

3、过程:1566.4请愿——8月起义——全境革命——北部独立

4、影响:为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奠定基础。

(六)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实质: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成长和发展。

2)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使得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所形成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以及此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旗号。

5)进一步打破天主教会精神枷锁,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四、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雏形

(一)殖民活动的先锋——西班牙和葡萄牙

葡萄牙是最早开始殖民活动的国家,其殖民活动主要是在非洲、亚洲与巴西;西班牙主要是在美洲(与

开辟新航路的方向大致相同)16世纪,西班牙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

(二)海上马车夫——荷兰

1、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2、表现: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马车夫”——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

(三)“日不落帝国”——英国

1、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2、重商主义和圈地运动

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使金银流入而不流出。有利于扩大市场,积累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圈地运动:消极影响(道德角度):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悲惨,“羊吃人”。积极影响(生产力角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农村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扩大了国内市场;圈占后的土地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生产,促进了农村中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生产的农牧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原料和资本积累;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推动城市繁荣和贸易发展。

3、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英荷战争: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3)英法战争: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四)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三角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五、自然科学的发展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1)背景:16世纪中期以来,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桎梏中解放出来。

(2)成就:①物理学:发现落体定律,确定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概念。——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②天文学:用自制望远镜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3)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

(1)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构成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影响: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思想;。

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王权与议会的矛盾:1295英国“模范议会”,英国议会制度开始。王权与议会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征税问题上的矛盾。1625《权利请愿书》是议会对王权的公然挑战。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光荣革命”(1640-1688)

1)爆发原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苏格兰人民起义

2)革命过程:

1640“长期议会”召开,革命爆发——1641《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的政治纲领——两次内战(1644马斯顿荒原之战、1645纳斯比战役、1649初处死国王发展到巅峰)——克伦威尔独裁统治(镇压农民运动、征服爱尔兰、发动英荷战争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1660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革命面临失败危机)——1688“光荣革命”。

3)“光荣革命”的历史意义:英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确立进程:1689年《权利法案》→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1)奠基:1689年《权利法案》

背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控制议会的有利形势需要将对王权的限制法制化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议员在议会言论自由目的:限制国王权力,扩大议会的权力

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发展: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将选择王位继承人权力收到议会手中,司法权独立于王权之外。进一步削弱了王权。

(3)确立: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过程:出现先例→形成惯例→成为法例(王辖内阁→责任内阁)

内容:内阁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监督,国王只是国家元首和权力象征,“统而不治”

意义: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4)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旧选举制度不适应形势需要;公民民主权利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内容:扩大选民范围;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向新兴工业城市倾斜

意义: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2、基本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权在民)②国王“统而不治”(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虚君)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权力制约)④选民选举权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成就?民主化改革?代议制进步)

3、历史评价:①结束了王权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历史的进步;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为其他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政治体制模式

七、启蒙运动

1、历史背景:①物质基础: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加快发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和壮大;③文化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人的理性觉醒;④批判对象: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束缚社会发展;⑤内在需求: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⑥历史联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与推动

2、基本涵义:公元17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封建君主专制反天主教会压迫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即主张用人的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迷信与愚昧;提倡民主自由和人权平等,反对封建专制与神权特权;提倡主权在民和实行法治,反对封建王权与专制暴政

4、发展进程:17世纪在英国兴起(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18世纪在法国形成高峰并逐步扩展到世

界上其他国家(德国、美国、亚洲的日本和中国等)

5、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霍布斯:自然权利;社会契约。

②洛克:君权民授;分权学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斯宾诺莎:社会契约;天赋人权;民主政体;政治自由

④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自然权利)和自由平等;倡导君主立宪(开明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神权

⑤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以保障人民主权),倡导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

⑥卢梭:主张“人生而自由”,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反对封建王权,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浪漫主义丰富了人文精神。

⑦康德:崇尚理性和自由平等,国家应该尊重公民的权利(判断国家是否合法的标准),公民也需要自律(不得侵害他人的权利)

6、历史影响: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殖民主义宗主国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都很尖锐。这种矛盾状况集中体现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三大历史潮流上,即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三大潮流中,资产阶级的运动是当时历史的主流,此时孩子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行业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1765珍妮机是开始标志)——生产动力部门(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交通运输(1807富尔顿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2)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机械化大工厂(1771阿科莱特水力纺纱厂)

3)地域扩展:英国——欧洲大陆。

3、英国工业革命的拓展:1840年前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最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两国完成工业革命。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提高了生产力:生产手段上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组织形式上工厂制更急细密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革命改革,更多国家走上资义道路。③改变了阶级结构:一方面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诞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内部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主体。④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工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工业社会逐渐取代农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人口结

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为第三产业准备了条件。⑤世界格局发生改变: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一方面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剧了东西方矛盾——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殖民地发展。⑥思想观念和科技教育发展: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自由主义兴起发展;是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经济根源。

5、第一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2)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

二、美国的独立与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宣言》

1、颁布:1776.7.4大陆会议颁布

2、内容:着重表达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提供独立战争的思想理论武器);声讨英国压迫北美的殖民罪行(提供独立战争的现实理由);宣告北美独立。

3、意义:宣告美国诞生,北美人民独立战争斗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宣布人的神圣权利不可侵犯;开辟美国民主化道路,影响法国大革命。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①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②联邦主义者和其他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权力;③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

2、内容:

(1)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确立了联邦制(权力的纵向配置):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适应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方面——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权力的横向配置)

体现的原则: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保障公民安享自由幸福)

最高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所立法律有部分否决权;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权

最高立法权——国会(参众两院)——议员选举产生;制定法律、总统违宪时弹劾总统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批准权

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解释执行宪法和法律;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但终身任职;裁定总统是否违宪

3、历史评价:积极性:①近代世界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成文宪法(从历史地位角度);②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角度);③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等矛盾相对缓和(从国家结构形式角度);④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统一和发展(从国家发展角度)局限性: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公民具体权利条款的缺失。

※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比较

相同点:①阶级本质: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②议会权力:都拥有最高立法权(都是最高立法机关);③治国方略:都是法治代替人治(都是依法治国);④权力制衡:都注重权力的制衡(都体现了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的民主原则);⑤历史作用:都推动了本国的发展(都适应了本国国情和发展要求)

不同点:①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英);总统共和制(美);②法律依据:法案和惯例(英);成文宪法(美);③国家元首:世袭君主,统而不治(英);民选总统,拥有实权(美);④政府首脑:议会多数党领袖?首相(英);民选总统,与议会席位无关(美);⑤权力结构:议会权力至上(英);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美);⑥责任体制:内阁对议会负责(英);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美)

4、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

1)立法权属于国会:①产生: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每州两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2年。②权力:立法权、征税权、宣战权、审批

权、众议院还有对总统的弹劾权。

2)行政权属于总统:①总统由民间选举产生,任期四年。②权力与地位: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3)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①产生: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②权力:联邦法院对于在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范围内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后来,联邦法院逐渐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三)第一节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年华盛顿为首任总统

(四)驴象之争——美国的两党制:

1)独立战争中已有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2)建国初形成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1816年联邦党解体;3)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自由党,二者交替执政;19世纪50年代,自由党解体;4)1854年共和党成立,内战后曾长期执政;5)19世纪后半叶,两党制正式确立,交互执政,一般以“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

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法国大革命

(1)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社会背景上波旁王朝的腐朽统治与森严的等级制度;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充分准备;外部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直接原因财政危机。

(2)过程:

①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群众为反对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举行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②君主立宪派执政时期:颁布八月法令,废除封建特权;颁布《人权宣言》(1789.10主张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法治原则,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权在民;自由原则,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制定了《1791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③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1792年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雅各宾派执政时期(高潮):解决土地问题,摧毁农村中的封建残余;颁布1793年宪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实行恐怖政策(全面限价和惩治嫌疑犯)

④1794.7热月政变,大革命结束。

(3)意义:彻底摧毁法国封建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影响欧美其他国家革命。

2、拿破仑帝国

(1)背景:革命意识深入人心;督政府软弱。

(2)建立1799雾月政变上台;180412加冕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3)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独裁;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科教上创办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法制上颁布《民法典》保护小农土地所有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外上发动对外战争(注意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辩证评价)

(4)失败:1813.10莱比锡决战,开始瓦解;1814.6第一次退位;1815.6滑铁卢惨败,帝国覆灭。⑤1815年封建专制政权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3、法国政体的曲折演变:1815-1830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君权极为强大的君主立宪制。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1830~1848)。1848年2月22日,二月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1871年3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

内容:①行政权: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②立法权:立法权方面采取了两院制,包括众议院和参议院。参

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每三年改选1/3;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参议院与众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意义:①共和派掌握了实权;②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1879年);③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领导普鲁士,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

2.《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是立法机构,分为两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其中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对政府没有监督作用。

3.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局限性:①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专制色彩极为浓厚。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五、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3)法英德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六、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七、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1)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体现了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2)工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工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6000法郎。

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体现了政权的性质)维护工人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符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八、日本明治维新

八、科技文化

(一)破解生命起源之谜——进化论

1、科学进化论的创立

1)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②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①诞生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②主要观点:a 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b 生物渐变,而且变异c.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普遍规律(优胜劣汰)

3、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①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人类认识的飞跃②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开创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③在欧洲科学界,特别是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达尔文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④成为欧洲殖民者殖民扩张的借口⑤推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之路【严复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天演论》】(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

1、浪漫主义文学:

(1)原因背景:工业革命扩展;法国革命;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社会急剧变革震荡,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产生反差。

(2)特点: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3)代表:英:拜伦(《唐璜》)、雪莱、济慈;法: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俄:普希金;德:霍夫曼、海涅

2、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舒曼

3、浪漫主义绘画: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三)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艺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原因背景: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复杂、弊端丛生。

(2)特点: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

(3)代表:法:司汤达、巴尔扎克;英: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美:马克吐温

2、现实主义绘画:库尔贝、米勒、列宾

3、民族乐派音乐:俄:柴可夫斯基;捷克:德沃夏克

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0-1918年)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点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但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基本线索】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确立;2)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3)技术:19世纪以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4)劳动力:自由劳动力增长,工人素质提高5)资本: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②电动机、电灯(爱迪生)、电车、电话(1876贝尔)、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1885戴姆勒、本茨)和飞机(1903莱特兄弟)。

4)化工技术的发展:

5)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参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理解分析)生产力方面;生产组织形式方面;生产关系方面;阶级关系方面;民主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世界联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等。

6、垄断组织的出现:

1)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社会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强;③资产阶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方式:兼并或联合。

3)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4)表现: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评价:①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了经济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二、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客观条件:①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复杂。②沙皇专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④国际环境有利于革命。

2)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②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③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二)革命进程

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3

(1)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1917.4

列宁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1917.7

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表明无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

4、十月革命1917.11

1)1917年11月6-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先后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目的: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内容: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3)成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

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1)世界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政治大格局。它把人类历史带入一个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2)对俄国的意义: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加速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现代物理学的进步

1、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背景:19th末20th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量子理论提出:①1900年,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②发展: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

3)影响:

①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揭示微观世界的特殊运动规律,指出经典物理的使用范围。

②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特别是发现微观物质的运动规律,为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爱因斯坦(德国)的相对论

1)“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05年提出。

内容: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

内容: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3)意义:①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艺术

1、文学:英:萧伯纳;法:罗曼罗兰;美:马克吐温、欧亨利、杰克伦敦、海明威、印:泰戈尔;日:川端康成;俄(苏):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

2、印象派绘画:莫奈、塞尚、高更、梵高、罗丹。

3、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表现主义音乐——勋伯格;新古典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

第四单元“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8-1945年)【阶段特征】本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出了一战。

2、背景: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6、评价: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1)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形成的原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评价: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3、弊端:

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4、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5、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必背清单手册

高中数学 知识必背手册 目录 复数 ............................................................................................................................................. - 1 -集合与逻辑.................................................................................................................................. - 2 -三角学部分.................................................................................................................................. - 4 -数列部分...................................................................................................................................... - 8 -立体几何部分............................................................................................................................ - 11 -统计与概率................................................................................................................................ - 24 -解析几何必背公式.................................................................................................................... - 26 -导数必背知识清单.................................................................................................................... - 29 -平面向量.................................................................................................................................... - 30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二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三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四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020年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想在历史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高考文科数学的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文科数学的答题技巧总结 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分配时间 1、文科数学就是和时间的斗争。高考文科数学试卷一发下来后,首先把全部问题看一遍。找出其中看上去最容易解答的题,然后假定步骤,思考怎么样的顺序解题才最好。 2、切忌不看题目盲目背题,要仔细审题,清楚题目要求你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有条不紊迅速解题,提高准确率。 3、解题格式要规范,重点步骤要突出。 4、选择题时间控制在35分中以内。小题小做、巧做、简单做,选择题和填空题要多用数形结合、特殊值验证法等技巧,节约时间。 5、保持心静,以不变应万变。切莫因旁人的翻卷或其他行为干扰自己的解决思路。这些都是高考文科数学应试答题高分技巧。 浏览试卷,确定考试策略 一般提前5分钟发卷,涂卡、填密封线内部分和座号后浏览试卷:试卷发下后,先利用23分钟时间迅速把试卷浏览一遍,检查试卷有无遗漏或差错,了解考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等概况以及试题的数目、类型、结构、占分比例、哪些是难题,同时根据考试时间分配做题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全局,做题时心绪平定,得心应手。 巧妙制定答题顺序 在浏览完试卷后,对答题顺序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尽快做出答题顺序,排序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自己对考试内容所掌握的程度和试题分值来确定答题顺序。

高中历史统编(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全册)知识点提炼

(1)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遵义会议的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长征的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东方主战场(1)太平洋成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4)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抗战胜利的意义(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推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尊敬。 (2)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 7.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8.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9.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际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二.民国后期的经济、文化 抗战时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 (1)原因: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2)表现 ①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②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3)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第八节共和国时期 一.新中国的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通过新宪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中国的经济 1. 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三线建设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就的历史意义(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2)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新中国的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地位(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第九节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希腊罗马政治

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 记忆高中的历史知识点也是有方法的,要先学会提炼重点知识,加以理解,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 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 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手册(草稿)

高考数学总复习基础知识手册 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 基本考点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子集个数 集合12{,, ,}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 7. 8.

9.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常用结论 1.集合的元素具有无序性和互异性,确定性. 2.对集合A B 、,A B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 次为,n 2,12-n ,12-n .22-n 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U U U C A B C A C B =”;“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 ()U U U C A B C A C B =”. 5.判断命题的真假 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 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 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 8.充要条件 条件推结论为充分,结论反推条件为必要 二、 函 数 基础考点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2.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手册(理科)

原命题若p 则q 否命题 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逆否命题若┐q 则┐p 互为 逆否 互逆否 互为逆否互互逆否 互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知识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3.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 集合运算:交、并、补. 5. 主要性质: ①U A B A B A A B B A B U ??=?=?= C ②C U (A ∩B)= (C U A )∪(C U B ) C U (A ∪B)= (C U A )∩(C U B ) 6. 设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①A 的子集个数为n 2; ②A 的真子集个数为12-n ; ③A 的非空子集个数为12-n ;④A 的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7.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b ax >()00<>a a 或分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0(02>>++a c bx ax :(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③一元高次不等式:穿根法(零点分段法)(记忆:x 的系数全化为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奇(次幂)穿,偶(次幂)穿而不过)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0 )(0 )()(0)() (; 0)()(0) ()(x g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x g x f (移项通分,不能去分母)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c b ax <+,与)0(>>+c c b ax 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将x 的系数化为正,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三.简易逻辑 1.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一真则真); p 且q(记作“p ∧q ” )(一假则假);非p(记作“┑q ” )(真假相反) 。 2.四种命题的形式: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逆否命题) 3、充要条件: 4、反证法: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汇总14―19世纪初的世界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汇总:14―19世纪初的世界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汇总:14―19世纪初的世界 时间、分期 14-19世纪初的世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 国(14世纪中期-1840年)中国历史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农 业继续发展。多熟种植制及其品种开发;引进国外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施用饼肥;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2、手工业:明晚期炼钢技术仍在世界领先;景 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3、商业: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徽商、 晋商崛起。政治 1、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确立;③明宣宗时内阁获票拟权。但内阁 并非法定中央机构,不能制约皇权反使之加强。2、清朝:①康熙时 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②雍正时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至顶峰。文化 1、思想:王阳明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反封建民主思想代表李贽、黄宗羲等。2、文艺:小说空前繁荣,四大古典小说问世;明 传奇兴盛,昆曲一统,汤显祖《牡丹亭》最为出色;清徽、汉合流,京剧形成;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 3、科技:郑和海船和牵星术导航世界领先;《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传统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世界历史 14-16世纪的欧洲 17-19世纪初的欧洲经济 1、1 4、15世纪,意大利半岛的佛罗伦萨等地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并向英、法等国发展。2、1500年前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西欧航海家开辟了通往美洲和印度等地的新航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移,荷兰成为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8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 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向法、美扩展。2、荷、英、法加入殖民国家行列,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欧洲宗教改革:①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②爆发: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改革主张:因信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一数学组公开课总结

高一数学组公开课总结 本次公开课参与教师有李红,许勇,吕春艳,初雯,听课教师为高一数学组全部教师。 课题为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总结如下: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函数单调性的本质是利用解析的方法来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如何 将图形特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刻画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另一难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 一次接触代数证明,如何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并完成规范的书面表达.围绕以上两个难点,各位老师各有所长,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 1、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如: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学生对“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的理解;②运用新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如:对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足: 1从教的角度评析这节课都很到位,但从学的视角去评价就会发现:教师为了营造轻松愉快 的课堂气氛,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过于心切,总想尽快地“直奔主题”把主要内容教 授给学生后进行习题训练;而让学生经历实践,然后通过探讨等得出概念的过程却在师生间的简单问答中滑过,学生的思维情绪始 终处于压抑状态,使得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知识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学生必要的能力得不 到良好训练,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激发。 2课件操作不够熟练, 3细节问题,时间问题有待提高 高中数学公开课总结 2017-03-31 12:05 | #2楼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教务处的具体指导下,本组教师群策群力,团结进取,在教学教 研方面做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