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从汉朝来 第一集 家的记忆 解说词

我从汉朝来 第一集 家的记忆 解说词

我从汉朝来 第一集 家的记忆 解说词
我从汉朝来 第一集 家的记忆 解说词

《我从汉朝来》

第一集家的记忆

【解说】公元147年,东汉儒士武梁已经年近70岁,他的母亲已离世两年。武梁深感自己去日无多,开始在墓地上,用石头建造一座祭祀的祠堂。这种祠堂是后世宗祠的早期形态,也叫享堂,这将是他留给家族和后人最后的记忆。

【字幕】山东嘉祥

【解说】2015年,山东嘉祥,武梁生活的武翟山,仍然出产上好的青石。嘉祥县80多万人口中,每十人就有一人以石为生。武梁离世已经1864年,他建造的祠堂,早已毁塌于时光之中,但石头上的画像却新如昨日,犹如一个汉代家族的图像迷宫。

家,是成长的堡垒,也是最后的归宿,是中国人永恒的庇护之所。今天的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不变的永远是家的温情和归宿。这些画像从未与石头分离,坚守着一份汉代家族的真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字幕】第一集家的记忆

【字幕】荷兰阿姆斯特丹

【同期】我的名字是望安余,中文叫法是余望安,余是我的姓。即使我说了自己的名字是an oe之后,人们还是会问你是从哪来的啊。【解说】余望安是一名自由作家,上世纪90年代,因为创作一部关于祖母的小说,再次唤起了她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怀着对祖先强烈的

好奇,余望安展开了对家族历史的探寻。对于余望安一家寻找中国祖先,他们海外的亲戚们充满了期待,但他们和余望安一样不会中文,对于家族的历史知之甚少。这些照片是他们手头仅有的家族记忆,也是寻根最为重要的线索。

【同期】我们都知道这些照片,这是14个孩子和祖母辈的父母的照片。这个是An和Su的祖母,这是曾祖父的,这是Tjan Jipeek曾如柏。

【解说】曾外祖父曾如柏,是余望安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祖先名字,他是印尼一家糖厂的经理,有14个子女,然而线索到这里便断了,他们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却没有任何进展。对中国家族体系的陌生,让他们的寻找之路愈加艰辛,

【同期】余望安丈夫:我开始在荷兰做关于家族历史的研究,但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因为什么材料都没有。

【解说】迁徙与融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代又一代,流转不息。迷失在时间中的余望安开始追根溯源,重新理解自己,在这条艰难的寻根之路上,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未知之谜,也许是一场久别的重逢。【字幕】中国广州李氏宗祠

【解说】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家族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祠堂遭到损毁和遗弃,追根溯源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调查显示,两人家庭和三口之家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占到了全部家庭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中国人的家族正在变得微小和游离。作为一个繁忙的当代人,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家族的历史呢?

【同期】杨芳(匾额收集者):有些匾额是在猪圈,在阁楼的楼板,或者是说在取仓库的门板的时候发现的,裁了三分之一的,被火烧的,或者上面有很多动物的粪便的,应该说是伤痕累累。当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被我们践踏在脚底的时候,作为脚踏板的时候,作为猪圈门的时候,我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

【字幕】福建连城

【解说】匾额,悬挂于祠堂之上的家族名片,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芳接触到了这些褪色的旧物,从最初的兴趣到执着地收藏,十多年来,她已经搜集了七百多块来自祠堂的牌匾。

【同期】杨芳:清洗的过程当中是花了非常多的精神,它上面有一层非常厚的灰尘,或者是说一层油污,用指甲去抠出来的话是黑黑的粘稠的。很多家族的人,很多百姓,他并不知道有文字的这些匾额代表了什么意义,他觉得这个有人喜欢嘛,反正有人要,有人要那就卖掉了。他们是在卖匾我是在买匾。

【解说】这些牌匾本应该作为一个家族的荣耀悬挂在祠堂当中,如今这些家族的象征物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地消失,即使是始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概念充满了陌生。

【字幕】山东武梁祠

【同期】小时候我们把这石阙,当地的百姓把它说成是斗鸡台,因为当时它在村子挖的水塘里面,大部分都在淤泥里,上面就露出来一米多高,一米多高一层一层的,小孩很容易就爬上去了,爬上去就从上面往下跳。

【解说】这里是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收集着来自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代石刻。神仙、英雄、历史典故、社会生活都被镌刻于此,它们被称作汉画像石。

【同期】我们刻的一公分是六个道,实际上武氏祠画像石上面的背景处理比我们刻的还要精细,一公分达到七个道。

【解说】梁秉公是嘉祥当地的石匠,和石头打了四十多年交道,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梁秉公手里的锤子和凿子却从未改变。汉代的工匠们也同样使用这些工具雕刻石像。通过这门古老的手艺,梁秉公和汉代工匠们建立了某种密切的联系。

【同期】那种技法,一看那种熟练程度,真正要功夫的衣领、袖口,或者衣服的这个下摆,这个边上,那些斜道道,包括外面的装饰花边,那上面那些道刻的确实精美之处令人叫绝。

【解说】汉代历经四百多年建立了中国人许多内在的伦理和秩序。【字幕】汉画像石《楼阁燕居》

【解说】武梁祠建立至今,经历了损毁与重现的不朽传奇,它坍塌过,遗失散落过,被砌入桥梁,甚至被泥沙掩埋。

【字幕】汉画像石《孝子》系列

【解说】现在的武梁祠是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巨大石条,透过石条上包罗万象的细密浮雕,汉代人蓬勃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

【字幕】汉画像石《车马出行》系列

【解说】面对这些刻满了汉代生活的巨大石块,我们难以想象,汉代人会以怎样的心境面对这些画像,如此复杂的人物和场景,当它们组

合在一起时,会构建出一个怎样的空间呢?

【同期】蒋英炬:这些石头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在建筑上的配置是什么?这整个建筑是什么样的?他是为什么来搞这些画呢?这些画原

来的功能是什么呢?这些画都刻在什么地方?你不解决这些问题,你怎么知道这些画像是干什么的呢?

【解说】千百年来,武梁祠以离散之躯静静地守候着,但越是接近它,就越容易迷失在这个复杂的图像迷宫当中。1963年,年轻的蒋英炬第一次接触到武梁祠,从此,武梁祠和武梁成为他学术研究中最为重要和持久的研究对象。蒋英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复原武梁祠,从建筑的角度入手,也许才能打开武梁祠的神秘之门。

公元145年,武梁68岁,母亲以及官居敦煌长史的侄子武斑相继离世。这一年,京师地震,儒生们把这解释为上天对君王的警告。垂暮之年的武梁精心地挑选场景和故事,雕刻于这座祠堂之中。每一幅画像石都有它的含义,同时也隐藏着一个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代人对家的诠释。

【字幕】汉画像石《楼阁受祭》

【字幕】汉画像石《伏羲女娲交尾图》

【解说】这块画像石上刻画的是伏羲女娲交尾图,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娲被云气和成对的神仙包围着,寓意人丁和家园的兴旺。上古传说,他们是化生万物的始祖,伏羲统一了天下,是婚姻、衣服、饮食等生活规则的创造者,女娲则补天造人,创立了大自然的秩序。画像中,他们以夫妻的形象出现,手中持握着象征天地法则的规和矩。武梁把

这样的图像刻画在了祠堂墙壁的起始位置上,提醒后人应当顺应人与自然的秩序与法则。

解读画像石的含义,是蒋英炬复原武梁祠的依据之一,根据画像的延伸意义判断它在祠堂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建筑结构,蒋英炬绘制了武梁祠的建筑复原图。在蒋英炬的指导下,青年学生们尝试着制作一个一比一的模型,为我们复原出一座真实可见的汉代祠堂。

两汉时,人们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死只是生的另一种延续。汉代人在灵魂不灭的信念驱动下,以石头的永恒来抵抗时间的流逝。正是石头这种坚硬不朽的特性,使武梁祠如同一个永不磨灭的信物,保守着传承的诺言,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再次相遇。

【字幕】阿姆斯特丹Zongvlied公墓

【解说】寻找遥远东方的亲人,不仅关系到余望安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更是父亲的生前愿望。父亲的去世,女儿已经长大,人到中年的余望安越来越能体会家族、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她内心那份寻根的渴望更加迫切,然而多年以来的寻根之路却没有太多进展。就在余望安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张带有曾外祖父墓碑的照片带给他们新的启示,让他们的探寻峰回路转。

【同期】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唯一的线索,那就是Jibeek的墓碑,就是说,Jibeek就是曾外祖父。

【解说】这块墓碑上雕刻着余望安曾外祖父曾如柏的生卒年月,他妻室子女的名字,在墓碑上方面还有明显的两个字:龙山。

【同期】这像是龙山,但这是什么?这像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也许,

这就是一个地方。

【解说】余望安夫妇循着龙山的线索,在互联网上寻找这个地名,那里也许就是余望安祖先生活的地方,然而在一段忙碌之后却毫无所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朋友那得知,龙山或许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中国家族特有的词汇,堂号。堂号,是表明一个家族的世系与源流,用来区分族属和支派的标记。

【同期】杨芳:每个姓氏都有一个堂号,这个是用来让自己知道寻根的,通过堂号知道自己的源流,知道自己的世系。

【解说】龙山,是曾氏家族的堂号,龙山堂曾家就居住在中国福建闽南一带。依靠曾祖父的一块墓碑,余望安的寻根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余望安的探寻之路通过两个汉字得到了祖先的回应。

中国人的家族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秦代时以严厉的法家治国,施行的是一家无二男的小家庭制度。

【字幕】四川渠县汉阙遗址

【解说】自汉代建立,整个国家开始休养生息,人们重新回到家庭中来,兴旺的大家族渐渐形成,由根及干,再由干及支,一个个家族就如同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人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顺着姓氏与谱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家族的脉络和源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儒生的武梁,必然身处于这样的伦理之中,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家族永续,这是作为武家长辈的职责。

一个汉代家族承担着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等诸多职能。“生相亲爱,

死相哀痛。”祠堂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庇护之所,由礼到情,宗亲血缘构成了传统人文的核心。

对于不懂中文的余望安来说,龙山二字,犹如一把回归家族记忆的钥匙,十年的寻亲之路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通过这个简单的家族堂号,余望安开始在网上搜索曾氏族谱,在一份电子版族谱中,他们终于找到了曾外祖父曾如柏的名字。

【字幕】福建厚宝村

【解说】漳州龙海,一个叫厚宝的小村子进入了余望安的视线。

【同期】最有趣的是,村子里还有家族的人在那生活,实际上,19

世纪一部分族人移民到印度尼西亚,另一部分继续生活在那里。

【解说】陈有理,厦门滨海街道侨联工作人员。三十多年间,她为一百多位海外华人找到了祖籍地和族亲。这一次,她要帮助余望安确认寻根的结果。

【同期】陈有理:她的眼睛各方面的应该还是华人,她的女儿是华裔,她的爷爷(祖母)应该这边全部是中国人才对。余望安的爷爷(祖母),爷爷(祖母)的爷爷跟坚龙爷爷的爷爷是兄弟。

【解说】族谱,祖屋,这些证据无疑都证明了余望安的祖先正是从这里辗转印度尼西亚,最终到了荷兰。

【同期】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在国外仍然有其他的家族成员,如果你们有机会来中国游玩,我们欢迎您,这难道不是一个美妙的消息吗?【解说】确认了祖籍地,找到了在中国的根,曾氏家族连接上了它的海外分支。

曾连洲、曾如柏、曾维娘、余宝粦、余望安,五代人的家族记忆有了确定无误的归属。

通过家谱和史料记载往回追溯,曾氏家族千年迁徙的脉络清晰可辨。20世纪60年代,余望安父亲余宝粦从印度尼西亚到荷兰上学,毕业后定居荷兰。

清朝末年,余望安祖先曾建中从福建下南洋,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唐朝末年,曾子三十六世孙曾延世迁徙入闽,成为龙山派曾氏一世祖。公元10年,王莽篡汉,曾子十五世孙曾据辞去官职,率领两千余人的家族从山东嘉祥南迁江西吉安。

【字幕】山东曾子庙

【解说】曾子名参,鲁国人。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是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普天下的曾氏人皆奉曾子为开派之祖。

【字幕】汉画像石《曾母投柕》

【解说】曾子一生以孝为本,对自己的母亲极尽孝敬。他的形象紧随三皇五帝之后,被刻画在武梁祠的画像当中。画面中,曾母端坐在一张巨大的织布机前回望着曾子,曾子则双膝跪地,恭敬地聆听母亲的教诲。在这里,曾子被武梁视为先贤和榜样,同时又与韩伯瑜、老莱子等诸多孝子一起被当做孝道的典范,垂示于武家的后人。孝,是汉代价值观的一个核心,祠堂是这个核心的具体体现。

武梁祠是武氏族人祭祀祖先的私密享堂,因为身份的低微,武梁祠始终默默无闻,一直到宋代,欧阳修才首次将两方铭文收集在《集古录》中。可惜的是,宋代兴起的金石考古热潮只看重碑帖与文字,武梁精

心构建的图像史诗未能引起文人们的注目。

【字幕】故宫博物馆藏宋代拓片

【解说】这是宋代流传下来的武梁祠拓片,在宋代文人眼中,武梁祠的拓片只是书写古人的微细注脚。

拓片,以一张宣纸便取代了武梁祠巨大而沉重的身躯,当我们仔细端详一件拓片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种奇妙的图像再现方式,它截取和放大了石头的信息。

【字幕】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解说】在经过了喧嚣的金石热潮之后,武梁祠再次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一场洪水,武梁祠分崩离析,没入淤泥,散落在河滩荒地。

直到1876年,清代河运官黄易路过此地,才把这些散落在淤泥中的石块挖了出来。黄易是清代金石学家,对于沉没的武梁祠考察已久。【同期】他一下得到这么多的画像,况且画像上有题词叫榜题,现在说连环画一样给一些注说、说明,谁谁谁他还写着名称,名字写上使后人更容易认识这个。

【解说】武梁祠散落四方的躯体被黄易收集了起来,一千六百年过去了,曾经坚固不朽的家族圣殿变成了散乱陈列的收藏品。随着印刷和出版的进步,武梁祠的画像开始流传于世,越来越多的人赞叹着武梁祠古老而精湛的雕刻工艺。

【同期】历史故事是全国的画像石上开的最多的一个,讲古代的帝王圣贤、烈女孝子,表现封建统治秩序伦理道德非常突出,这正符合武梁这个人的行为、生平和他的思想,这个人就是比较守道。

【解说】东汉末年,朝廷被宦官和外戚控制把持,时局昏暗。作为社会正统和中流砥柱的儒生们,或者反抗或者逃离。武梁专注于读经和传讲,耻于同朝廷为伍,武梁选择了做一个决绝的逃离者。

家即天下,天下即家。武梁,一个心系天下的隐者,留下了一座祠堂。他希望子孙后人走进这里的时候,所有的困惑、疑虑都能得到先贤的启示,获得解答。

祖辈们从福建到荷兰的迁徙历经了两个世纪,而今天,从阿姆斯特丹去往福建厦门只需要十一个小时的飞行,为了这次非同寻常的旅行,余望安花费了十年时间。

走出机场,一切都那么陌生和亲切,迎接她的不仅仅是从未谋面的亲人,更是一个飘零的族人与古老家族的重逢。

【同期】余望安:哇,这就是中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时刻,我感觉非常放松,我只要很短的时间就感觉舒服起来。

余望安的亲戚:今天大概有一百零八个人。

欢迎回来,想不到你会回来。他也没有想到他真的能够来到这里。这是你的家人。

有那么多人我都不认识,但是他们看起来都非常开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余望安:虽然那些跟你接触的人和你只有基因上的关系,但是我还是有归属感,他们的脸庞被这种接触点亮了。

余望安的亲戚:还有很多雕刻,就是年久了。你看那边有动物,那边有花。看这儿,这是你的祖先,这是曾外祖父Djie Peek。

【解说】沉甸甸的族谱上写满了曾氏族人的名字,纸张上的方块字见证着余望安与这些陌生面孔之间的血缘关系。

【同期】余望安的亲戚:连洲,这是你的家人,(还有)如柏。

【解说】这间建于19世纪中叶的曾氏祖屋,是余望安寻根之路的最后一站。如今,这一支的曾氏后人无论是出生、结婚还是去世,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祖屋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安放着一个家族的记忆。

【解说】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和调整,一比一制作的模型构件已经准备就绪。

【同期】蒋英炬:它的山墙实际上都开出来两个榫,跟屋顶上面的卯,就是凹下去的卯扣上,这一扣合,这个屋顶基本上就形成了。

【解说】今天,蒋英炬亲临现场,指导学生们做最后的复原拼装。【解说】武梁的祠堂终于呈现,每一块图像都有自己的位置。从上方的伏羲女娲、神仙世界到帝王先贤,再到刺客忠臣、孝子烈女的历史故事,武梁祠展现出的恢弘画卷使用了秩序井然的本纪列传等排列方式,居然和《史记》的写作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武氏的后人在这里祭拜,他们面对的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作为臣子,应该

忠于正义和王道,作为男人,应该重承诺守信义,对待父母兄弟应该孝顺敬重,对待爱人应该忠贞和顺,这些也是汉代家族所追求的至高标准。武梁通过画像石传递给子孙后代,并将它融入到家族的延续之中。

【字幕】福建连城

【同期】杨芳:在过去,我对我自己家族的历史确实是一点不了解,自己是哪一支哪一脉的根本都不了解,也就是因为(收藏)匾额以后,所以我就会去学习。

【解说】这个谱就是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总谱……

【采访】杨芳:这一张的图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脉络,当我细细去看的时候,它用了丝线刺绣,有些是用非常细小的朱红的这个笔去画上去的一个世系脉络,一张一张细细的支流,红色的,就相当于我们身上流着我们祖先的鲜血,我就在想原来我的祖先,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生于哪一年,我就在想这一两百年我们这个家族就这样子繁衍下来了,虽然说是短短的一两行字,但是至少表明这是一个人曾经存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

【同期】余望安:非常的了不起在这里见到你们,我的亲戚们,是我们对来自中国祖先的好奇把我们带到了这里。感谢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为子孙后代保存了我们的族谱,感谢网络让我们能寻根到厚宝。

余望安的亲戚:这本相册就是他们在国外跟他们曾氏族亲有联系的照片,她要把这本相册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的族亲们。

【解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余望安走上了十年寻根路,也因为她的努力让曾家五代人经历一个世纪的飘零之后,重新聚合到一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传统中绵延不断的家族传承。

公元151年,武家长辈武梁亡故,我们无法知道武家人是如何祭祀这位重道守节的长者,我们也无法知道武梁的意志是否会在这个汉代家

族中世代相传。

【字幕】乐道忽荣,垂兰芳兮。身殁名存,传无疆兮。

【解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离散与聚合。这间小小的石祠,让我们触摸到了汉代人播下的质朴而坚韧的种子,寻找到了那个最初的家的记忆。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第1集:《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2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3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4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5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6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7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本集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第8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本集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9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10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河西走廊之一 使者

关于中国历史的记录片

中国史话,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节目系科教频道特为暑期特别制作的大型历史题材系列片。《中国史话》——以时间为线,讲述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国史。《中国史话》上溯五千年以前的中华文明初始,下至风云变幻的20世纪初期民族危亡、奋发自强的五四运动,按照编年史的时间顺序,围绕大的历史现象和事件,以丰富的资料、翔实的细节展示,浩浩荡荡地为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一套生动的普及性的历史知识电视文献。 中国史话共38集,每集47分钟 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5017979.html,/playlist_show/id_3722504.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5017979.html,/playlist/id/6 944963/ 百年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献礼片、全片共五十二集,三百六十二期,每期五分钟,约一千八百分钟。迄今为止反映百年中国历史最为全面完整的文献纪录片,其篇幅之宏伟,资料之丰富,视点之独到在电视界中也属史无前例. 本片的主题:通过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回顾,反映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史. 本片的风格追求: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反映中华民族的百年历程.在历史中发现诗意,追求可触摸的历史。 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5017979.html,/playlist_show/id_3421980.html 土豆上没找到 复兴之路,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1949年 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1976年 内容概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1992年 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2002年 内容概要: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2007年 内容概要: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地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5017979.html,/playlist_show/id_2378238.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5017979.html,/playlist/id/ 6457360/ 汉字五千年,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汉字五千年》于2009年1月28日至31日15:10,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出,每天两集,每集50分钟。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第五集:翰墨情怀。本集表现由汉字书写而演化出的书法艺术,并通过描述历代书法家不同的身世、命运,探讨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博物馆解说词

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 博物馆解说词 (2015年1月10日) 大家好,欢迎来到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指导工作。 (站在博物馆院内副碑前解说金山省级地质公园概况)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金山西坡山脚下,我的左手边就是俗称泰山、驿山娣妹山的菏泽大地平原孤峰—金山。金山本名神农山,五千年前炎帝之居,周武克商,封炎帝后于焦,神农山为焦国之镇山,后因汉隶校尉鲁俊凿石得金,神农山更名为金山。金山现有两个山峰,南峰和北峰,北峰为最高点,海拔133.2米。 金山虽小,资源丰富,集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与众多地质遗迹为一体,除独具特色的金山圣水、野牡丹等自然景观外,还有久远而动人的秦王李世民东巡避暑、金牛拉金砘子的神话传说,众多的历代碑碣、石壁诗文情名扬古今,盛大的金山古庙会等人气旺盛;山上地质遗迹点(群)多达28处,其中属于省级保护等级的5处。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于2012年9月开始规划建设,2014年10月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同年12月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揭碑开园。公园占地总面积0.54平方公里,含概金山和红土山两个园区。我们现在所在的是金山园区,红土山园区位于金山南500米处,两山南北对望,从北到南,金山北峰、金山南峰、红土山天桥和红土山主峰连成一条中轴线。 (站在博物馆门前牌扁下解说博物馆概况) 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博物馆始建于2014年6月,2014年10月建成,占地总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20平方米,影视厅面积16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120平方米。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处,矿石标本、生物化石标本陈列室,地

学科普教育基地。 (原地不动,简介博物馆参观路线及参观内容).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进馆参观路线及注意事项。进入馆门右转逆时针走,参观矿石和生物化石标本及展板说明,绕一周后观看展厅中间的金山地质公园电子沙盘演示,然后上二楼操控室,参观金山省级地质公园网站和数据库演示,最后在二楼影视厅观看金山省级地质公园影视片及地学科普教育片。进馆后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不要抽烟。下面请大家排队有序进馆。 (进馆逆时针绕展示厅一周,边走边解说) 2012年9月,经过巨野县人民政府申请,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巨野金山正式获得第八批省级地质公园建设资格,标志着菏泽第一个省级地质公园开始规划建设。按照《山东巨野金山省级地质质公园规划(2013—2025)》总体目标,截止目前,省、市、县三级总投资1000余万元,保证了金山近期目标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即将进入中期目标建设阶段。 5.2亿年前的这里,曾是汪洋一片,金山地区被浅海侵没,属陆缘海范畴,之后,又被较深海域覆盖,属陆表海范畴,这样经过了数次海进海退过程,形成了集构造、沉积、古生物及岩溶为一体的地貌景观。依次沉积的九龙群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岩层及红土山崮山组中大量的三叶虫化石的发现,为这一时期金山地区曾处于海洋环境提供了佐证。 4.1亿--2.5亿前间,金山沉积又形成了海相煤层和陆相煤层,隆起的金山遭受冲刷剥蚀,煤层没有得到保留。 248万年前,进入了第四纪,羊河栏组、山前组、平原组的冲积地层逐渐形成,金山地区才变得生机盎然。 今天,金山地区是菏泽冲积平原区唯一有岩石出露地区,大地构造位于鲁西地块“菏泽—兖州隆起带”“嘉祥凸起”的西部边缘,深部基底为18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群,即“泰山群山草峪组”岩群,出露岩层东部为寒武世岩层,西部山顶部为奥陶纪

最美行知校园解说词

行知校园文化解说词 序: 欢迎大家来到苏北农村,来到邳州、睢宁和铜山三县交界的邳南边陲小镇,来到这个偏远的农村中心小学——占城镇中心小学。 这所学校虽没有城区学校那般规模宏大,却也在农村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循行知路、践行知魂、育行知人”,扎根乡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爱无私。草根教育,默默无闻,心系孩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不正是行知思想的集中体现吗? “秉承历史、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立德树人、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特色校园”的建设目标,“崇德治校、质量立校、陶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战略目标,何尝又不是深入践行着陶先生的办学理念?! 多年行知思想的浸润,丰厚了学校“行知文化”的内涵,如今,在占小,以人为本——墙壁会说话,花草也劝学,国学经典诗墨飘香,学生齐贤而思、教师诲人不倦,弘扬着行知大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占小,以石为基——传承文化、述说故事、呵护生命,做人诚实、做事务实、为学惜时、意若磐石,已成品质,践行着行知“教育”的精神。在占小,以绳为媒——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以绳创美,实现着培养“团结、创新”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行知教育理想。 “循绳墨、崇笃行”的砺志校训,“严、勤、实、美”的务实校风,以“传承、规范、团结、创新”的绳文化内涵为校园特色文化积淀,一个朝气蓬勃、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小学正在“学陶、师陶”的阳光大道长昂首阔步。 整体布局: 俯瞰占小,恢弘大器,一路双区,界限分明,三楼四园,环境优雅,一条条蜿蜒小路,一个个文化草坪,花香、景美、人杰、地灵。 远望占小,校园色彩,格调以黄色为主。黄色,一为土色,代表着扎根农村乡土教育,脚踏实地专心育人;二为肤色,传承中华文明,做龙的传人;三为金色,代表着辉煌与成功,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辅助颜色五颜六色代表着缤纷亮丽的少年时光。 走进占小,一座明正桥连接着行知大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树立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为实现“家国

河北博物院宣传片解说词

河北博物院宣传片解说 词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河北博物院宣传片解说词 她沉雄壮美,她巍峨典雅。 她满载着历史镌刻的神秘和沧桑,化凝固为激昂,千古不朽之音悠悠回荡! (出片名: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座落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地理位置优越。馆舍分为南北两区,1968年建设的北区仿人民大会堂廊柱式建筑,庄严雄浑、气势磅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区于2013年落成,整体风格传统和现代相溶,典雅大气;两区中央以阳光大厅相连,印证着岁月的“过渡”。精美的建筑成为了省会石家庄市的标志性景观。 河北博物院南区现有8个常设文物展览。她们绝不是简单的展示历史,灿烂厚重的文化有足够的张力与时空抗衡! 《石器时代的河北》追溯到200多万年前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印证了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 《河北商代文明》当我们倘佯在这个展厅,感悟到的是商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明。 《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回望历史的长河,流淌的是战国时期燕、赵两国乱世争雄的自强精神和慷慨气概。 《战国雄风——古中山国》这些精美文物的长呼短啸,在把中山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吟诵,也凸显了昂扬不羁的战国精神和纵横捭阖的中山雄风。 《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一唱三叹地诉说着汉代王侯奢华的身后世界,显示出大汉王朝的鼎盛辉煌与豪放气度。 《北朝壁画》线条遒劲、奇幻瑰丽,描绘出北朝墓葬壁画的艺术魅力。 《曲阳石雕》神形兼备、精彩绝伦,展现了绵延两千余年曲阳石雕的精湛技艺。 《名窑名瓷》呈韵万千、美轮美奂,我们看到了泥与火幻化出的绝世风华。

百年中国纪录片全集-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百年中国纪录片全集|百年中国经典散文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一 中国梦 有人说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奢望,也有人说梦想是不现实的,但我却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认只有先有了梦想,我们才有实现它的可能,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么就更别提去怎样做了! 中国梦,一个承载了十四亿华夏子孙的梦,中国梦,展现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高远的志向,中国梦,激起了我们中华儿女“强国富民”的梦。 生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有自己的一份中国梦,那就是,“复兴中国古文化,创建世界一流教学”这个梦何尝不是每一位中国学生的梦啊!假如有一天我们的“清华,北大”成为世界的顶尖学校,那么我们每个中国学生不用出国留学,就可以享受世界最好的教育水平,难道这不值得骄傲吗? 中国的古文化,有着5000年的历史,承载了无数哲学家的一生,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可以像“英语”一样流传于世界那?假如有一天,华夏文明传向世界,那么我们生为华夏子孙,难道不会为了文化的复兴感到自豪吗? 这些梦想一代代的有人去试着完成,终于“中国梦”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肩负了这样的使命,那就让我们去将中华文化

播撒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的内涵。 有人会问,这样远大的国之梦与我们当今生活有什么关系那?我可以坚决的回答“生为中国人,祖国屹立在世界上,我们就屹立在世界上,祖国强大,我们就无比的自豪” 中国梦并不遥远,它承载了十四亿中华儿女的梦,那么终将由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去完成! 百年中国经典散文二 空山鸟语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 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 你不懂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20世纪末,随着新历史主义思潮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更多的西方纪录片工作者转向编年史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界出现了偏重于回顾历史的“新纪录电影”潮流。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思潮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在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书写各种“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和“野史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及“重构”、“戏说”、“调侃”和“解构”历史的影视剧,在文艺批评界,则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重写文学史”和“重写电影史”运动。作为一种以历史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在创作实践中已经常采用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叙事策略,但是因为文献纪录片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特色文献纪录片的特殊性,所以在理论上,学界还极少有人论及新历史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的关联。 文献纪录片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发源于苏联的一种纪录片样式。文献纪录片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意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提到,早在1921年前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就通过对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历史长片《内战史》。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文献 纪录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其完成于1926年的影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是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开端。中国纪录片学者单万里认为,1927年黎民伟完成的影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端,如果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文献纪录片迄今已走过了80年不平凡的历史。 大历史,小细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其实是那些主题先行,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根据解说词去搜集影像资料或拍摄画面的专题片的方式,其创作视角大多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创作素材也基本来源于官方文献或正史档案,而新历史主义的叙事对历史题材的兴趣却全然不同,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逸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历史的这些方面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在“诗学的”意义上对待史料促使中国文献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发生了重要转向,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体现。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片是中国特色文献片的主要片种,主要内容涉及重大节日、重大事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 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张 宗 伟 Arts criticism 27

博物馆导游词

博物馆导游词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

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在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心情也从沉重到舒缓然后一种自豪油然而起。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被外国列强入侵分割领土,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神州大地哀鸿遍野,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一片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中国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探索,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神五”成功升天、世博会将在中国举行、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世界的神经,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这部纪录片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意义。看完整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充满风雨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敢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谈判当中占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实在是太艰苦了。纵

观前半世纪历史,让我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 百年沧桑,再看今日的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个受人欺凌,任人摆布,胆小怕事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自豪骄傲。加油吧!中国。

南京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南京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南京博物院的导游词【二】南京是闻名世界的六朝古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现在我就向你介绍江南地区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时代的建筑---------南京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坐落在朝天宫,黄绿相间的琉璃瓦,红色的墙掩映在高大的绿树丛中,显得宏伟壮丽。 刚刚进入大门,远远望见一块牌坊,上面写着檑星门三个大字。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三只石狮子,他们神态不一,姿态各异。门前的斜坡十分平滑,许多小朋友在滑滑梯,滑出了一道道痕迹。据说檑星门是当时招贤纳士的地方,许多有才能的人都会聚集于此。庭院的中间有一尊孔子像。他双手自然地放于前侧,神态端庄,若有所思。看着孔子的塑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鼓乐声就在耳边想起。 拾级而上,来到大成门。大成门共有五个门,中间的门又高又大,是皇上走的;中间左右两侧则是亲王和郡王走的,而最边上的门则是文武大臣走的。可见,古代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跨过高高的门槛,眼前一片葱绿:银杏,榆树高大挺拔;冬青,翠柏郁郁葱葱,整个庭院显得安静而又充满生机。不远处就是大成殿。大成殿长33米,进深达18米,门前有很宽的石阶。大成殿有九脊重梁,每道重梁的末端有龙,栩栩如生。大成殿里正进行《六朝风采》展览,以大量的珍贵文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反映了六朝时代南京地区的文明成就,展现了六朝文化的辉煌风采。 大成殿的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西厢房里珍藏着许多稀世珍品。如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皿、陶人面雕塑和玉雕品;东吴甘露元年铭青瓷熊形灯......藏品十分丰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向东走,沿着弯曲的长廊,穿过圆形门,来到御亭阁。御亭阁里有御亭碑,碑是由碑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身长约3米,宽1。2米。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来到朝天宫,在此写下五首诗。虽然历史的年轮跨过几百年,但碑上的字至今清晰可见,保存完整。 站在御亭阁遥首翘望,飞云阁是一个不大亭子,亭角向上,状如飞翼。飞云阁是整个朝天宫的最高处,遥想当年,站在飞云阁,鸟阚美景是何等的快意。

博物馆(30分钟解说词)

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 (30分钟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您参观华中农业大学康思农蜜蜂文化馆。本馆经过康思农企业十年资料的积累,三年的制作与建设,于2008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并被中国养蜂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养蜂学会武汉蜜蜂博物馆。本馆主要向大家展示蜜蜂的1.3亿年生物史、5000年文化史,3000年医学史和2000年的饲养史。 本馆共分七个展室: 第一展室蜜蜂的起源与生物共存 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比人类的出现早1.28亿年。蜜蜂是与人类生存条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性昆虫,原始的野生蜜蜂生活在森林里、草丛中、悬崖上。随着对蜜蜂及蜂产品进一步认识,人类开始训化饲养野生蜜蜂,从而出现了养蜂工具,这是康思农收集的具有270年历史的蜂桶,这边还有1亿年的古蜜蜂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不死不生,不生不死”、地壳运动、恐龙灭绝,而蜜蜂却生存、繁演至今,与植物长期共存。蜜蜂集天地之灵气、汇自然之精华,给人类带一个取之不尽的甜蜜源泉,它让人们充满青春的快乐和健康的幸福。 第二展室世界养蜂业及中国养蜂发展史 我国秦至西周时期,就有养蜂历史的记载。19世纪末,我国开始引进西方蜂种和活框饲养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蜂群数量。现在中国大陆养蜂800万群,蜂产品产量及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而湖北

贸易量排在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现代养蜂方式主要分定点养蜂及转地养蜂,这两种方式康思农企业都具备。我们有24个联合养蜂场在全国各地转地作业。我们还帮助神农架申报了一个国家级中蜂保护基地项目。世界养蜂业与中国养蜂业经过了相似的历程,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越南的养蜂业特色。越南在收获蜂蜜时,蜂农喜欢召集村中居民共同用长长的吸管象蜜蜂采蜜一样品尝着蜂蜜,以此享受丰收的喜悦与甜蜜的生活,祈祷幸福吉祥、健康长寿。 康思农企业张新军董事长出访过台湾、英国、法国,同各国友人进行过友好交流。这是张总从台湾带回的一系列台湾蜂业的照片。 第三展室蜜蜂生物学与趣味知识 蜜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由3对足,2对翅膀,1对触角,1对复眼组成。通过可伸缩的口器吸取花蜜、采集蜂胶,通过王浆腺、蜡腺、毒腺分泌王浆、蜂蜡和蜂毒,一群蜂由蜂王、几十只雄蜂、上万只工蜂组成。蜜蜂一生有四个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蜂王、雄蜂、工蜂)。蜜蜂王国有很多趣闻和奥秘,蜂人穿蜂衣就是利用蜂王信息素的原理,首先将蜂王囚在表演者身体各部位,蜂王散发信息素吸引工蜂围绕在它身边,就像穿上蜂衣。蜜蜂舞蹈是蜜蜂特殊的语言,当侦察蜂发现蜜源就通过跳8字舞和圆圈舞将信息传递给其它工蜂。这里是蜜蜂飞行婚礼的灯箱展画:蜂王一生只飞出蜂巢2次,第1次是试飞,第2次处女王交配,她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处女王飞出蜂房,几十只乃至上百只雄蜂追逐与之交配。蜂王会与20多只雄蜂交尾成功,交尾后雄蜂坠地而亡,故有人称蜂王的婚飞可谓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参观茶文化博物馆解说词 欢迎光临中国茶文化博物馆。 大家首选看到的是本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它是由石板、茶叶和球状茶饼组成的一个眼睛造型,在这个造型的背后,是一棵云南省的已存活了两千多年的古茶树的模型。透过这个眼睛造型的瞳孔,我们将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漫游,会得到一本大部头著作的详尽解读。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同样,伴随植茶、制茶、品茶而形成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丰富多彩、悠久厚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唐代“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就采茶树叶作饮料,到了周公时候就有记 载。这说明中华民族已有四五千年喝茶的历史了。这一幅古书上的插图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神农尝百草的情况。 这是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的铸有“茶”字的西周时代的金文的拓片,说明到了商周时期,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饮料。图中所示的是当时的文人们聚会时饮茶品茗的生动场面。 大家一定注意到三幅图上的这六个大字,根据汉语拼音,我们会很快读出它们依次是:

它们分别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对茶的不同称呼。到唐代,统一为茶字。通过一个茶字的演变,会很明确地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茶及茶文化发展的轨迹。 茶叶从最初作为药材饮用,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食物,到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饮茶风气已普及到全国。由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的种植,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经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也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始于宋代,以至于身为一国之君的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由于茶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中,与茶有关的诗词出现在许多著名诗人作品中,如苏轼、陆游都曾写过有名的茶诗。宋代的画家们也绘出了许多反映茶事的绘画作品,如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反映当时首都汴京临河的茶馆的景象。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都是宋代茶文化中的珍宝。 元代由于受到蒙古的入侵和残酷统治,中原及江南的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百年中国

《百年中国》观后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因为对历史了解甚少,历史对于我来说有一种神秘感。但每每想起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不禁会感叹这浩瀚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心不由生出一种自豪感。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如我一般的情怀,但要说起近代史,想起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的历史进程,很多人可能就“另眼相看”了,把它当做是一段充满苦难,不堪回首的屈辱史。今天所看的一百多分钟的纪录片《百年中国》,讲述的就是这一段中国一百年来的充满争议的历史。《百年中国》的开篇把时间轴从1999年拨到1900年,那是一个新世纪,在西方,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正在举行,它向人们展示着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而纽约的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慌”来表明北美经济的上升,像有讽刺意味似得,在介绍完西方的手摇电影机后,镜头转向了当时的中国,斑驳不清的影片画面是黑与白的交织,那是一段真实记录的影像画面,清朝末年的男人在狭窄的街巷中走走停停,灰暗的镜头里记录着他们没有生气的脸庞和一成不变的长辫子。在这明显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时的中国与欧洲和北美洲的越拉越远的差距,在统治者还沉醉于国家的地大物博时,殊不知这世界早已不是理想中的样子。落后就要挨打的验证也就是从此刻悄然开始。贯穿纪录片的是清朝末期一位重要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她是固执守旧统治者的代表,我一直认为光绪皇帝就像是慈禧的傀儡,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主题是女性的启蒙运动,当叙述完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镜头转向中国的却是封建时期缠足陋习,那段时期的清朝女性还是以“三寸金莲”为美,女性的自由被封建礼教和时代的畸形审美所束缚。这样的反差让我想起了今天戴面纱的伊朗妇女和地位低下的印度妇女,不管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民族选择,但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是一种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压迫。影片中出现了一位在幼年时期就开始裹小脚的老人家,我忘不了她说她还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时脸上满满的笑意,就算现在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女性还是会遭受歧视,受到不平等对待,但事实上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获得了比前人更多的自由和幸福。《百年中国》纪录片的开始是现代史与近代史历史画面的交织,跳动的影片画面中有着欢笑有着泪水,有着自豪有着屈辱。而纪录片的结尾是一副太阳升起的画面,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

市博物馆 解说稿(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展览馆(讲解词) 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参观泸州市博物馆。泸州市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本馆的各类藏品达4000余件,在同级博物馆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工程。泸州博物馆展厅包括:一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展览馆;二楼,中国蒋兆和艺术馆;三楼,泸州历史文化陈列馆。我们首先餐馆一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展览馆。它是全国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唯一的名城专题性博物馆。 2走进大厅,大家首先看到的是我身后的这个比原件放大25倍的明代麒麟温酒器仿制品,它高1.2米,长1.5米,质地为青铜,在我国出土的酒具中尚属孤品,也就是说我国的温酒器中以麒麟为造型的温酒器仅此一件,它是我们泸州酒魂的代表。 3在大厅的左右两侧是漆板描金图,是以中国传统白描的手法,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我们酒城泸州从宋代到清代经济繁荣的盛景。我们首先来看这幅《酒城图》。它是酒文化的缩影,它描绘的是在南门外“商务街”繁荣的盛景,我们从这口龙泉井就可以看出这幅图所画的位置就是我们现在的“国窖广场”营沟头一带,这幅图展现的是我们泸州商贸的壮丽观图。 4右面这幅《城下人家水上城图》是号称清乾隆年间“巴蜀第一才子”,四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张船山(问陶)的一幅诗意画,从这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中的意境:“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旗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泸州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沱江下游重要的水码头,自宋以来商贾(gu)云集,经贸繁荣,也使我们看到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泸州经济繁荣盛况。 5接下来我们将步入历史古城厅。历史古城厅是以泸州的历史沿革和境内名胜为主题设计的。这四块展板可以说是我们泸州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从夏商时巴子国的割地,西汉景帝六年建江阳县,到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升为泸州府。在历史大事记里,有这几件是值得一提的。东汉时,泸州是著名的产盐地。唐代制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泸州酒业兴旺,泸州酒业兴旺,宋神宗熙宁十年,全国每年征收商税10万贯以上的城市就只有26个,其中就有泸州。当时泸州城内就设置6个“务”负责征收商税,其中就有两个是“酒务”,当时泸州缴纳酒税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了。元代,泸州已酿制成功了第一代老窖大曲酒,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曲酒。清代,川南经纬学堂的创办,使泸州成为川南革命的发祥地。1949年12月1日——3日,;泸州全境解放,1950年7月15日,;泸州市政府正式成立。泸州的城市建设就从这里开始突飞猛进。 6这是泸州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神臂城。它建立在海拔250米——300米的神臂山上,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它就象一只强有力的手臂伸入江中。至今这里仍保留了比较完整的东城门,全国最大的玄武造像。7大家转一下身在这里展柜里大家所看到的是一棵摇钱树。摇钱树又被称为“神树”,在四川这类文物出土得比较多,最典型的就是三星推的神树。我们这课神树是在1987年修建长江大桥时在南岸的东汉墓中出土的,由于原件残损的已十分厉害,我们根据原件制作了复制品。它高有1.52米,质地为青铜,顶上为朱雀造型,象征着太阳神,阳光普照大地。树枝和树叶由东汉时期的五铢钱币组成,底座为两只怪兽交替重叠,象征着守护和生育繁殖的意思。摇钱树只有在东汉时期才出现,它表明在东汉时期,;泸州的商业经济已比较发达,人们相信“钱能通神”的信仰了。东汉以后,这类陪葬品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8后面这个展柜中展出的是近年来在我们泸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这个说唱俑,面带微笑,它的出土表明在汉代,; 泸州已出现说唱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陶俑中最为珍贵的就是这个对吻的情态。它表明,接吻不是“舶来品”,汉代的泸州,人们的思想是比较自由开放的。 9现在要为大家特别介绍的就是这块江阳汉阙,它是我们泸州唯一保存下来的汉代石阙。比雅安的高颐阙还要早114年。这块石阙的正面和背面都刻有文字,左右两边为青龙和白虎的造像。我们来看看它正面所纂(zuan)刻的文字是:“永元九年七月己丑,犍为江阳长,王君平君,字伯鱼”这是江阳名称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一件实物。在我国,有字的石阙是非常少见的,而我们这块石阙文字就达到了129余字之多,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10我们泸州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宋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内有我市境内最大的一尊道教神仙摩崖石刻造像。 11福宝古镇是我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川南民居式古镇建筑。 12泸县玉蟾山上的大型摩崖石刻造像是全川最大的摩崖石刻像群。在山上还有另外一道风景,那就是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大型浮雕。 13叙永春秋祠的木雕艺术极为精美,是在南方保存最为完好的宫廷式建筑,它的雕刻艺术被王朝闻先生誉为“川南木雕石刻艺术上的桂冠”。 14在我们泸州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处是龙脑桥。它修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八个桥墩中间四头是四头龙,分别往两边是青狮和白象,再往两边是麒麟。龙口中衔着石珠可以自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1896年 据《申报》记载,本年8月2日晚,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一组“西洋影戏”。这 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次外国电影放映活动。 1905年 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开始兼摄电影,从而揭开中国民族制片业的第一页。首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定军山》(仅摄“请缨”、“舞刀”、“交锋 ”等片断),由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主演。在此后数年中,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均 为戏曲短片,拍成后主要在任庆泰自己创办的“大观楼影戏园”上映。1909年丰泰照相 馆遭受火灾,自此停止拍片活动。 1911年 杂技幻术家朱连魁为一家名叫“美利公司”的洋行拍摄纪录片《武汉战争》。这是由中 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该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战斗情形,广告称:“凡两军 战争可惊可骇、可悲可惨之真相,无不毕具。兹用电灯影戏演出,睹之与亲临战场无异,大足增发赴义之雄心、报国之热血!” 1913年 上海两位美国商人依什尔(A.Yiesel)和萨弗(T.H.Suffert),接办同籍电影制片商本 杰明·布拉斯基(Benjamain Brasky)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由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 组织新民公司承包其全部拍片业务。第一部影片为《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依什尔担任摄影。这是中国人拍摄的首部故事片,长4本。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先由德国进口的胶片来源断绝,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14年停业关张。 1916年 张石川、管海峰等人集资创办幻仙影片公司。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专门性质的制片机构。但仅出《黑籍冤魂》一片,即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告倒闭。 1917年 商务印书馆以不足三千元盘进某美国影商的一批电影器材,开始兼营制片和放映业务。后其电影业务不断扩大,于1918年专门成立“活动影戏部”,并建成中国第一个玻璃屋 顶的专业摄影棚。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4篇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Zhengzhou Museum 编订:JinTai College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河南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 2、篇章2:河南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3、篇章3:河南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4、篇章4:河南博物院导游词范文 篇章1: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文档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下面是带来的郑州博物院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郑州博物院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河南省博物院参观,我叫李××,很荣幸成为你们今天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李或李导就好了。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站在中原这方凝聚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古老与辉煌,而河南博物院则荟萃了古老文明中的精华,所以说:“承载千年文明,谱写华夏辉煌”是对它的真实写照。 河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博物院之一,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心,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设施与科学管理,是我国大型现代化、综合类的博物馆,最早创立于1920xx年,是我国设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1998年5月新馆落成开放,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万余平方米。 郑州博物院 你们刚刚在绿草如茵的院子里看到大大小小的九个建筑,大家猜猜看,他们的寓义是什么?寓意是九鼎定中原。相传大

对纪录片选题的思考

对纪录片选题的思考 [摘要]正如文学作品的创作,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怕什么”,即选题的确立。只有确立了选题,才能使之后的工作更好地围绕选题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选题标准 多元化价值观渗入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今天,视角的丰富性、叙述方式的多样化为纪录片题材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究竟什么是好的选题,不同的人标准不一样。综合纪录片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多方观点,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题材的选择。 一、普遍性——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当今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关注和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记录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境况、情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记录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处境和走向,这是纪录片创作者的职责所在。 纪录片《铁西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忠实地纪录了时代的变迁。影片用9个小时15分钟描绘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存状况。片中展现了面临着下岗的工人在惶恐、忧虑而又无可奈何中煎熬,面对催债或被催债而不停奔忙的领导,领到补助后聚餐、唱卡拉OK的女工们……在《铁西区》中,我们看到了时间的轨迹。创作者以纪录片的形式,提供了关于一个时代的最好见证与反思。 题材的普遍性还应体现在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譬如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重要逻辑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因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成为纪录片关注的重要题材。 2001四川国际纪录片电视节,一位美国的纪录片专家,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感想:很难从中国的纪录片中了解中国当今真实的状况。这对于我国的纪录片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提醒他们在选题时应充分考虑题材的普通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