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学名词解释(5题)

精子细胞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由圆形变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形成。

射出的精子具有运动能力,但无受精能力,这是因为精子头部的外表面黏附有一层糖蛋白,阻止了精子顶体酶的释放。

精子从子宫到达输卵管运行的过程中,这些糖蛋白可被女性生殖管道分泌的酶降解,从而获得受精能力,此过程称精子获能。

获能精子进入卵内,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从精子的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开始,直至雌雄原核融合。

形成二倍体受精卵。

受精后第四天,桑葚胚进入子宫腔并继续分裂,细胞间出现小腔隙,腔隙逐渐汇合,形成一个囊泡状的胚,称胚泡或囊胚。

胚泡外表为一层扁平细胞,称作滋养层,中央的腔称胚泡腔。在胚泡腔的一侧附着在滋养层内面的一团细胞称内细胞群,内细胞群细胞就是胚胎干细胞(ES细胞)。

胚发育第二周,内细胞群分裂形成两层细胞,面向胚泡腔的一层为立方形,称下胚层,后改称内胚层,其上方一层为柱状细胞,称上胚层,后改称外胚层,内外胚层紧密相贴形成一个圆盘状的结构,称胚盘。胚盘是胚体发育的原基。

胚发育第三周,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的一层细胞为胚内中胚层,此时形成三胚层胚盘。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自由水:据离胶体颗粒或渗透调节物质远,不被吸附或受到别的吸附力很小而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的不易自由移动的水分。 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活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经过三羧酸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转化,彻底氧化为水和CO2的循环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成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 TP的过程。P/O:是指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mol氧时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摩尔数之比,是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力的重要指标。 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把电子传递给O2的酶。 代谢源:是制造或输出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是消耗或贮藏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H、细胞分裂素CTK. 植物生长物质: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乙烯的三重反应:是指含微量乙烯的气体中,豌豆黄化幼苗上胚轴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增粗生长受到促进和上胚轴进行横向生长、抑制伸长生长,促进横向生长,促进增粗生长。 偏向生长:上部生长>下部生长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 光周期现象:植物感受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临界夜长:短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大暗器长度。 呼吸骤变:当呼吸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升高,最后又下降现象。 休眠: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 衰老:细胞器官或整个植物生理功能衰退,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 抗逆性:植物的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避逆性:植物通过物理障碍或生理生化途径完全排除或部分排除逆境对植物体产生直接有害效应。 耐逆性: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变化来阻止、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伤害,从而保证生理活动。 逆境:对植物生存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渗透调节:在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积累物质,降低渗透势,而保持细胞压力势的作用。活性氧:化学物质活泼,氧化能力强的氧化代谢产物及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交叉适应:植物处于一种逆境下,能提高植物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叫做~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实。 幼年期:任何处理都不能诱导开花的植物早期生长阶段。 花熟状态:植物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的生理状态。 脱春化作用:在春化作用完成前,把植物转移到较高温度下,春化被解除。 临界日长: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长或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长。 长日植物: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 花发育ABC模型:典型的花器官从外到内氛围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4轮基本结构,控制其发育的同源异型基因划分为A、B、C三大组。 光形态建成:这种依赖光调节和控制的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过程,称为植物的~ 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浅蓝色的色素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mes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内脏的运动。 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在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紧密排列成纹状缘,在近曲小管处为刷状缘;在电镜下,其胞质中可见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物质的吸收。 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均质状薄膜,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 浆细胞(plasma cell):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常偏位,染色质常呈粗块状,在核膜下排列成车轮状,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浆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成,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分子筛(molecular sieve):许多蛋白多糖分子立体构型构成许多微孔隙的结构,以透明质酸为主链,侧面有许多蛋白多糖亚单位,具有防御功能。微孔能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使基层有屏障作用;但却能让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起到物质交换的作用。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外周血中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0.5%-1.5%。熿焦油蓝染色可见其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为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主要合成血红蛋白。它既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贫血疗效的指标。 贫血(anemia):红细胞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少于100g/L即为贫血。 骨板(bone lamella):骨质结构呈板层状,同层骨板的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的纤维垂直排列。 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据的腔隙。 肌节(sarcomere):是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周期性横纹(cross striation):由于肌原纤维紧密聚集,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暗带相互对齐,准确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而构成了骨骼肌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肌纤维(muscle fiber):肌细胞因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大量粗细两种肌丝构成,两种肌丝沿肌原纤维的长轴规律地平行排列。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形成纵小管和终池,有贮存、释放Ca+的作用。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肌浆网中央部分纵行包绕每段肌原纤维,称为纵小管。 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HE染色标本中呈深染的线状或阶梯状。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传递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尼氏体(chromophilic substance):又称嗜染质,光镜下神经元胞体内可见有颗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即为尼氏体;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合成蛋白质、酶等。神经元(nuron):即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其间以突触彼此连接。 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传递信息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 第三章花粉(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重要概念和一些物质或结构的功能;掌握异常发育花粉的发育方式;理解花粉败育或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发生机理,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小孢子囊(花粉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一)花药的发育(层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与小孢子的发生 (三)小孢子四分体(概念、、排列方式、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 第二节雄配子体 (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 (二)小孢子 (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四)生殖细胞 (五)精子的形成 (六) 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 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 (一) 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 (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 第四节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 (二)雄性不育性 (三)雄性不育的机理 第五节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一)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 (二)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三)发育机理①花药壁的作用②花粉二型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腺质绒毡层、变形绒毡层、乌氏体、绒毡层膜、

连续型、同时型、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绒毡层的类型和功能;花粉壁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雄性不育的机理;胼胝质的作用;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难点: 绒毡层的发育、类型和功能;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胼胝质的作用 第一节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研究胚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先要观察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具有四个小孢子(花粉)囊,少数具两个。每一个小孢子囊包含药室和药壁,在药室中产生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即成熟的花粉。 一、花药的发育 花药是由雄蕊原基的顶部发育而来的。在发育初期作一横切面来看,外面是一层表皮,以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细胞。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变为四棱的外形。在每一棱角的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 1、孢原细胞的特征及数目: ①特征:孢原细胞比其它细胞体积大,核显著延长。 ②数目:大多数每一棱角中为多列孢原细胞,横切面可看到多个孢原细胞;有些只有一列,在横切面可看到一个,如小麦、棉花;有的只有一个,如海菖蒲属(Enalus). 2、孢原细胞的分裂: 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为初生壁细胞(primary cell),内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的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层,连同最外面的表皮构成花药的壁;初生造孢细胞可以直接或是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后形成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e mother cell). 2、花药壁的发育 ①层次:花药的壁达到完全分化时期,从外到内的细胞层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绒毡层(tapetum)。 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1)表皮只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内部组织的迅速增长。行使保护功能,通常具明显的角质层。许多植物特别是旱生植物,最后彼此分离,花药成熟时仅留下干枯的残迹。 2)药室内壁又称纤维层。通常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细胞变为径向延长。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Word版

【简答题】 答:(1)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分布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无血管 答: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分布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其他:肺泡和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 (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胆囊.子宫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呼吸管道 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 (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3)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 答:一.游离面 (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而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呼吸 (2)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深处的粗而长的突起。功能:定向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颗粒物等定向推送排出体外 二.基底面

(1)基膜功能:1)支持.连接.固着2)是半透膜,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功能:将上皮细胞周围固着在基膜上 三.侧面 (1)紧密连接功能: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质,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功能:1)粘着作用2)保护细胞形状3)传递细胞收缩力(3)桥粒功能:1)固定.支持2)加强连接 (4)缝隙连接功能:1)连接2)传递化学信息 答:(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环.组织液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

2、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 3、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4、代谢库:接纳消耗或贮藏有机物质的组织或部位。又称代谢池 。 5、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光合生产性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光合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与光合时间三项因素。农作物经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能力 X 光合时间)— 消耗] X 经济系数 6、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常用单位12--??h m mol μ,1 2--??s m mol μ 7、光和生产率(photosynthetic produce rate ):又称净同化率(NAR ),是指植物在较长时间(一昼夜或一周)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质量。常用单位1 2--??d m g 8、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 与无机磷合成ATP 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9、质子泵: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 梯度和电位梯度。 10、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 11、呼吸跃变(climacteric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象。 12、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13、种子生活力(viability ):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14、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5、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16、同化力:ATP 和NADPH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一方面这两者都能暂时将能量贮藏,将来向下传递;另一方面,NADPH 的H+又能进一步还原CO2并形成中间产物。这样就把光反应和碳反应联系起来了。由于ATP 和NADPH 用于碳反应中的CO2同化,所以把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 17、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就是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比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再由根基向根尖运输。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点的植物激素,其他类似物并无此特性 。 18、生理酸性盐:选择性吸收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的盐分吸收量不同,而且对同一盐的阳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48482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2.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3.生物膜:包裹在细胞外表面和细胞器及细胞核的表面,化学成分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在电镜下可见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密度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脂类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排列成的液态膜。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为物质交换、屏障、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等。 4.细胞器:是分散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形成分。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微丝、中心粒、中间丝、微量网格。它们能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的各种功能。 5.核仁:具有制造核糖体的功能。核仁呈球形,多为1~2个。核仁位置不定,数量及大小常随细胞类型及功能状态而改变。核仁由蛋白质、RNA和少量DNA构成。 6.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包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7.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薄膜共同向外伸出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8.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呈斑状。相邻细胞间有2~3nm间隙,有许多连接点。冷冻蚀刻复型法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相邻连接小体对接,小管相通。其功能是进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细胞间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及降低电阻,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电冲动。 9.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PAS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基板由细丝状物和细颗粒状物组成,由上皮细胞产生。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膜的化学成分为IV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和纤连蛋白。其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10.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内含有营养物质、氧和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液。组织液对维持组织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11.分子筛:是由长链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网状结构。小于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等蔓延。 12.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细胞的一种,常沿小血管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中含异染性颗粒,内含祖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当受到刺激时,颗粒内物质释放,导致过敏反应。 13.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中,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单位。骨单位是由中央管和数十层骨单位骨板所构成的圆筒状结构。中轴为中央管,内含穿行的血管、神经等,其周围有4~20层呈同心圆环绕排

植物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或幼体)。 植物胚胎学:是胚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科学。繁殖:是指生物增加个体的过程。 营养繁殖: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繁殖的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同配(由形状、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的一种生殖方式。)、异配(在形状、结构上相同,但大小、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的生殖方式)。 (简)为什么说有性生殖是由无性生殖演化而来(考的几率很大) 1、衣藻进行有性生殖的配子和进行无性生殖的游动孢子形态上是相同的,从 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可以多至8个(4个或8个),从配子囊产生的配子也可 少至8个(8、16、32或64个)。 2、在充分的营养条件下,配子也可不经结合而形成新个体。 因此,一般认为有性生殖是从无性生殖演化而来。 生活史:也称为生活周期,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的种子为止的整个生活历程。世代交替: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的现象。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核相交替: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的染色体组(核相)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简)生活史的类型 1、合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合子萌发前进行。 2、配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配子产生时进行。 3、居间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不进行减数分裂,合子萌发时也不发生减数分裂,而萌发形成1个二倍体植物,二倍体植物进行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或孢子母细胞)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简答)腺质绒毡层与变形绒毡层区别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 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 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 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 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简答)乌氏体和绒毡层膜区别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分代谢 1.内聚力 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2.粘附力 液相与固相间不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3.表面张力 处于界面的水分子受着垂直向内的拉力,这种作用于单位长度表面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4.毛细作用 具有细微缝隙的物体或内径很小的细管(≤1mm),称为毛细管。液体沿缝隙或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作用 5.相对含水量(RWC) 6.水的化学势 当温度、压力及物质数量(除水以外的)一定时,体系中1mol水所具有的自由能,用μw表示 7.水势 在植物生理学中,水势是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8.偏摩尔体积 偏摩尔体积是指在恒温、恒压,其他组分浓度不变情况下,混合体系中加入1摩尔物质(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9.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值,为溶质势(ψs) 10.衬质势(ψm) 由于衬质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称为衬质势(ψm),为负值 11.压力势(ψp) 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压力势(ψp) 12.重力势(ψg) 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重力势(ψg) 13.集流 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14.扩散 物质分子由高化学势区域向低化学势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动力均来自物质的化学势差(浓度差) 15.渗透作用 渗透是扩散的特殊形式,即溶液中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选择透性膜)的扩散 16.渗透吸水 由于溶质势ψs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以渗透作用为动力) 17.吸胀吸水

依赖于低的衬质势ψm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以吸胀作用为动力) 18.降压吸水 因压力势ψp的降低而引起的细胞吸水。当蒸腾作用过于旺盛时,可能导致的吸水方式 19.主动吸水 由根系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内皮层内外的水势差(产生根压) 20.被动吸水 由枝叶蒸腾作用所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蒸腾拉力 21.根压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22.伤流 如果从植物的茎基部靠近地面的部位切断,不久可看到有液滴从伤口流出。这种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中溢出液体的现象,叫做伤流(bleeding) 23.吐水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从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24.萎蔫(wilting) 植物吸水速度跟不上失水速度,叶片细胞失水,失去紧张度,气孔关闭,叶柄弯曲,叶片下垂,即萎蔫 25.暂时萎蔫(temporary wilting) 是由于蒸腾大于吸水造成的萎蔫。发生萎蔫后,转移到阴湿处或到傍晚,降低蒸腾即可恢复。这种萎蔫称为暂时萎蔫。 26.永久萎蔫(permanent wilting)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增殖分化的结构基础 2、组织:是由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细胞群体 3、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酸性 4、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碱性 5、异染性:有的细胞或组织在染色时,会出现与染料颜色完全不同的情况 6、生物膜:又称单位膜,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不仅包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膜,而且将细胞内部分隔成细胞核与细胞质两部分 7、细胞骨架系统: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8、细胞周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由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历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9、微绒毛: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形成的细小指装突起,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10、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向腔面的能摆动的小突起 11、基膜: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是一薄层均质半透明的薄膜,使上皮组织牢固地附着于结缔组织上 12、腺上皮和腺: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 13、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三种结构,其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共同存在时,称为连接复合体 14、分子筛:指具有均匀的微孔,其孔径与一般分子大小相当的一类物质。 15、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分布,它们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 16、网织红细胞:为有核红细胞刚失去核阶段的未成熟红细胞 17、肌原纤维:骨骼肌纤维的肌浆内有大量细丝状的肌原纤维。光镜下,每条肌纤维是由明带和暗带都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使肌纤维纵切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18、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与其相邻的两个1/2明带 19、横小管:基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与肌原纤维长轴相垂直的小管 20、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21、润盘:相邻心肌纤维的两端连接成阶梯状的粗线,称为润盘 2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4、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本神经纤维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5、郎飞氏结:相邻两个结间段之间的狭窄处,无髓鞘包裹,称为郎飞氏结 26、血-脑屏障: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可限制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中枢神经内,以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28、心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29、抗原呈递细胞:又称免疫辅佐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3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1、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离开次级淋巴器官进入淋巴及血液循环后,又可穿越淋巴器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组织由许多在结构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核细胞间质所组 成的基本结构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 的结构 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是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 内皮与间皮内皮是指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 上皮 腺和腺上皮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由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 细胞间质和基质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之间的非细胞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呈均质状,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 分之一 白脂肪组织和棕脂肪组织白脂肪组织是指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棕脂肪组织 是指由多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 胶原纤维与神经纤维胶原纤维是位于细胞间质内,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纤维状非细胞结构,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突起和神经胶质俩种细胞成分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气血屏障 :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 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 ~ 0.5 微米 , 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HE染色 : 苏木精—伊红染色,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 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 可使碱性物质着色。 微绒毛 :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 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 , 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 :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 起。 质膜内褶 :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 许多内褶 , 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缝隙连接 : 又称通讯连接 , 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腺细胞 : 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 称腺细胞。 腺上皮 :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称腺上皮。 腺: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基膜 : 又称基底膜 , 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 一层薄膜。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9814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摩尔体积的水与一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的证据。 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水,温,湿)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表示。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抗蒸腾剂:能降低蒸腾作用的物质,它们具有保持植物体中水分平衡,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作用。抗蒸腾剂的种类很多,如有的可促进气孔关闭。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吸胀。 永久萎蔫:降低蒸腾仍不能消除水分亏缺恢复原状的萎蔫 永久萎蔫系数:将叶片刚刚显示萎蔫的植物,转移至阴湿处仍不能恢复原状,此时土壤中水分重量与土壤干重的百分比叫做永久萎蔫系数。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小孔扩散律:指气体通过多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或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 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 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 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网织红细胞:细胞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 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 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 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 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软骨陷窝:基质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 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15.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16.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17.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18.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 19.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20.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 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21.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 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2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 23.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 24.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支 配肌纤维的收缩。 25.神经原纤维:神经原纤维由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26.神经末梢:为周围神经末梢的终末部分,它遍布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形成各种各样的 末梢装置,分为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 27.髓鞘: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一层膜 28.中央凹: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的正对视轴处一浅凹 29.视神经乳头: 位于黄斑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为视神经穿出处,并有视网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 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 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 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 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 9. 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 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 13.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 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 17. 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 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机构。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19.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由第一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20. 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临床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1.嗜碱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碱性染料所染,称为嗜碱性。 2.嗜酸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酸性染料呈强亲合力,称为嗜酸 性。 3.异染性: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蓝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 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并非染成蓝色,此种色变现象称为异染性。 4.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间皮: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 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其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功能。 7.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 膜,细胞质内周边含九组双联微观,中央为两条单微观,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推送。 8.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挨在一起称为连 接复合体,可加强细胞间的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起屏障作用,或可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9.质膜内褶: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其附 近的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它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

物质的转运。 10.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圆钝形突起,胞核小, 深染,胞质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电镜下表面有褶皱、微绒毛,胞质内有初级、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功能: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1.分子筛:以透明质酸为主干,其它糖胺多糖和核心蛋白构成 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连接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构成一个相互缠绕有许多微孔隙的立体构型分子筛。小于孔隙的物质可通过,便于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起屏障作用。 12.血浆: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其中90%是水, 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血液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13.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胞核杆 状或分2~5叶。胞质内含嗜天青颗粒(浅紫色)和特殊颗粒(浅红色)。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14.红细胞: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 满血红蛋白。功能为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六个纲。 各纲之间特征上有显著差别,但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感觉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 ?肝盲囊: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绪论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质转化:植物对外界物质的同化及利用。 能量转化: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储存,释放与利用的过程。 信息传递: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整体水平上,从信息感受部位将信息传递到发生反应部位的过程。 信号转导:在单个细胞水平上信号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产生生理反应的过程。 形态建成:植物在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植物体大小,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完全依赖于植物体内各种分生组织的活动。 细胞生理 原核细胞: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核质外面缺少核膜,细胞质中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与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质外有核膜包裹,细胞之中有复杂的内膜系统与细胞器。 生物膜:细胞中主要由脂类与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膜状组分,即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质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被膜及其她内膜。 内质网:存在于真核细胞,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共质体: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 质外体: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互相连接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细胞核与液泡组成。 细胞质:由细胞质膜,胞基质及细胞器等组成。 胞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细胞浆。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与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 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广义的指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骨架与细胞壁。 微管: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微丝: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肌动蛋白纤维。 中间纤维:一类由丝状角蛋白亚基组成的中空管状蛋白质丝。 核糖体:由蛋白质与rRNA组成的微小颗粒,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