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省临猗县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西省临猗县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西省临猗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题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卷页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皇帝王侯,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是有职无权,没有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的称号,却被列入到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的,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司马迁的上述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

《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事家,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相连。再看西汉人物的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了《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使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酷吏列传》《货殖列传》等,都是专门为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事迹,很快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交欢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故事,可谓以类相从,是合乎逻辑归纳,它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朔源,提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在分析造成吴起乱箭穿身悲惨结局的原因时,主张这是因他的“刻暴少恩”(《孙子吴起列传》)。以上见解都是很精辟的。

(原文选自《中国文学史》,有改动)

1.下列对《史记》人物传记的“合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B《史记》中的人物合传是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C《史记》中的人物合传中叙事手法高明,历史和逻辑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D 史记》中的人物合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来表现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时的技巧十分高超,使《史记》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脉络。

B 司马迁根据政治地位决定历史上的皇帝王侯入本纪还是世家,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

C《史记》对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以时间为序,但又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D《史记》的叙事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还追根溯源,提示出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史记》中把项羽列入本纪,司马迁是根据项羽

的政治地位来决定的。

B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三人合记在一个传记中,这是司马迁根据以

类相从的原则来决定的。

C 《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颇,中间又插入了蔺相如、赵奢、李牧传记,最后又以廉颇

结束,可见这篇合传没有按时间顺序来排列。

D 人物传记后面所附的“太史公曰”的内容,表现了司马迁在对事物因果关系探究时敏锐

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