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的话语蕴藉

文学的话语蕴藉

文学的话语蕴藉
文学的话语蕴藉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

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刘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中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传;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泛蕴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一)文学话语蕴藉的特征

一是言约旨远,含蓄凝练。具体体现在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突破言意的矛盾,达到文学艺术言说有限而审美意蕴无限的境界。所谓:“言近而旨远兮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己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优秀的文学语言,就具有这样一种简炼、蕴蓄的美,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审美空间。

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含混”是文学话语使用中的歧义、复义或多义等现象,它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特征,在表面单义而确定的话语中,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有多种理解可能。所以,“含混”不是晦涩难懂,而是一种合理模糊,产生文学艺术特有的模糊朦胧美感效果。篇二: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摘要: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作,从各方面体现着话语蕴藉的特征。因此,本文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并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关键词: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品;含蓄和含混;艺术审美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仅满足于运用笼统的语言概念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揭示文

学的丰富性。然而,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话语蕴藉

“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籍”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些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指出“蕴藉”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富,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含其中,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使蕴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蕴藉”的读者阅读“蕴藉”之作而充满欣喜。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被赋予较为宽泛更具包容性的含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深

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中。

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主要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是特定的,但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总之,整体的社会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炼字,讲究新奇,更注重准确传神,意味深长,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三.《丑奴儿》—辛弃疾

接下来我们从文学古诗词—《丑奴儿》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丑奴儿》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于词中,说话人是抒发情感的宋代此人辛弃疾,正在阅读文本的我们是受话人,文本则是抒情主人公用以抒发感情的该词主体。我们通过该词可以体会词人那时的情怀,这便是跨越时空距离的“沟通”。同时这种沟通并不是孤立的,而依赖于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风格,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等,即“语境”。

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对于词的赏析,只要符合一定的标准,符合话语蕴藉的属性,对于同一文学创作,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则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含义,同时根据词的具体内容和语境,意义更是无限。

四《丑奴儿》里面的含蓄和含混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篇三: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

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

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

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

话语形态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

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充分地体现在两种典范性本文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1、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2、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空间,令读者回味无穷。

你的名字

纪弦

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

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日每夜。

写你的名字。

画你的名字。

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树时,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含蓄与含混:

含蓄是指有限的话语隐含或蕴蓄着似乎无限的意味,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有所掩隐;含混

是看似单义的确定话语却蕴蓄着多重不确定的意味,感觉意味无穷。前者小中蓄大,力求暗示;后者一中见多,同中含异。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 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 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 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语言系统) 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言语) 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 话语形态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 (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 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 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概论复习 ()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3、艺术发现:它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文学人生感悟语录

文学人生感悟语录 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学人生感悟语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学人生感悟语录(一) 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7.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0.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2.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13. 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君子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0.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文学人生感悟语录(二)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8.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文学概论

1.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1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2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3作家的选材及文本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2.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1孤立的自在的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成为自为的/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本○2因为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形象○3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语言,有鲜明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学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4文学文本的形象内涵也必须由读者与之交流才能理解. 3.讲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创造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他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显现.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上这首诗句写景、实则处处合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烟花三月和黄鹤楼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祝福,用江水悠悠和久贮江边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2虚实相生。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紫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具体写园外之实景,由出墙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3韵味无穷。如曹操《龟虽寿》用“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来感慨人生苦短,王维的“行到水无穷,坐看风云起”有一种深刻的哲理。 5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文学典型有两种审美特征:鲜明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唯有他才有的,能贯穿全部活动和劲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表现和形式总特征的局部特征。艺术魅力指人物性格所显示的生命魅力。一方面是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是典型人物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关系:○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人物行动,制约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2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3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无意义。 6.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艺术特长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聚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是的凝聚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的反应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开阔了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7.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科学话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话语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括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话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文学话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话语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正因如此,文学话语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话语。

80个文学唯美的句子_经典语句

80个文学唯美的句子 1、爱过,无悔;走过,无憾,蛊里生死,盈盈一笑,只为你。亲爱,此生不求同床共枕眠,惟愿连理枝头唱知音,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2、心似飘萍,恍惚不定。此时的心境,已然不适合继续沉醉在作日那如画般的风景里。氤氲的烟雨,零星点点的湿润了满腔惆怅的心绪。唯有提笔停驻,听着笔端摩挲纸张的清晰,在那熟悉的旋律中,将思绪化做淡淡的笔迹,勾勒在断肠无崖的天堑。只有那时,沉郁的灵魂才能得到一丝救赎的契机。 3、一直相信,这世界上,有一种感情是可以沁骨的,一如一种初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没有擦肩而过,却会留下瞬间的惊喜;不用回过头去,那背影,依然是心中的美丽。一种感情,一见倾心,再见倾情,眉间心上,皆是忆念。 4、在生命的画卷上留一抹空白,我与你执棋对弈,任窗外云卷云舒。掬一捧岁月的酒,看流年日深,我且一饮而尽,你随意。 5、奈何,清醒最是夜深处!晚风未落,残柳参差舞。流水飞花似梦,丛山落雪无痕。回首悠悠往事,聚散有谁能定? 6、自知多情,不是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不是每一个相遇的人都会成全一场爱恋。明明知道想念一个人有多痛苦,明明知道有些东西不可以,红尘中有太多的千丝万缕,谁又能理出个无忧无1 / 15

虑?我留恋你的世界,只是留恋一场触不可及的梦境,虚无缥缈的美丽,在彼此熟悉,又彼此陌生的环境中,享受那一份惬意。 7、我不知,是否该以恬淡的心态,微笑着看尘世烟波,淡然地随人流转变。任凭风起尘落,把今夜残缺的柳眉,守望成明宵晴朗的圆月。 8、未题年少轻狂,昨夜亭间谁人笑,今夕梦里几度开。他,金戈铁马,腹藏八斗高才。她,静对炉香,书掩千年世相。她懂得,浮世栖身,红尘各有安命。尽避他千里驾轻舟愿一世相随,也换不回前尘往事月下徘徊。 9、见或不见,皆是痴念。读你,在日日夜夜,如溪流,涓涓入心;如清泉,婉约成韵;念你,在晓月眉弯,如细语,如幽弦,点点滴滴,销魂蚀骨。一眸相遇,一生倾情,素笺上,我携星斗满天,为你写尽千丝万缕情;淡墨中,掬相思满怀,为你唱尽片片阙阙盼。 10、驻足,不再前行,也不再停留,空留一个躯壳在原地静立,灵魂已在你的影子下寄居,时时刻刻陪伴你。一见钟情的情,即使彼此之间话语虽少,可是,那心心相惜,那心有灵犀,谁懂得那思恋之深,谁明白那直抵心底的爱意,彼此懂得,彼此明白。 11、声卷珠帘,念转湖畔,心系远方的岸堤,那是来世的缘,却谈起了今世的份,满然绕心的歌,短暂伤魂的词,悠悠的保持着守望的魂魄,词中的心绕着思绪的弦,念中的泪盘旋着眼前的景,心连影外情,念转梦中变。 2 / 15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显然,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是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纵观当今文坛,所谓的严肃文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严肃文学为何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无法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说话人”与“受话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新一代年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严肃文学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食之甚是枯燥。而商业文学之所以成为“商业”的文学,正在于它对准了作为主体消费人群的年轻人的口味,以展现年轻人的内心情感为核心,在年轻人当中产生共鸣,这才造就了它的成功。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中,两次描写了孔乙己付钱的动作,第一次孔乙己拿了九文大钱,“排”在了柜台上;第二次则是“摸”出四文钱。显然,“排”这一动作更具有炫耀的成分,两者的对比也体现出孔乙己的迂腐。 文学话语是文本的物质形态,对于话语蕴藉属性的探讨应该从文本层次进行分析。就内部细致切分来说,文本可以分成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来对话语蕴藉加以理解。 魏晋玄学中唯心主义阵营的主要开创者王弼在建构自己的认识论时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学说,其对“言、象、意”做的推论的总体意思是三者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认知审美层次结构。将文学作品的层次划分为言、象、意三层,既基于中国和西方作品层次论,也符合文学作品的实际。文学作品首先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派别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层次;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话语系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及其生存的审美时空是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外在形态,可以说,形象层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层次;此外,由这种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总是要指向某种深厚的意蕴世界,意蕴层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层面。 无论在话语层面、形象层面,还是在意蕴层面,作者的创造是对现实或意识进行了审美属性的变形。作者设计了合适的读者,使得他们在阅读时,对文本有必然不同于形式逻辑意

浅论中唐诗歌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论中唐边塞诗歌的话语蕴藉属性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边塞诗歌的创作话语蕴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歌 的话语气象内敛、意蕴狭窄,哀婉感伤的格调;边塞诗人或追求细腻含蓄与曲折尽 情的表达,或崇苍凉尚沉郁、不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 关键词:中唐;诗歌;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属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范畴,来自中国古典诗学,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有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它有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诗学的蕴藉,曾作过十分深刻的总结。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问题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蕴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很多是缺乏“蕴藉”的。他把“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钟嵘在《诗品·序》中认为:“故诗有三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认为,诗的最高境界在于有余之蕴藉于空白之中而生出的无极之味。诗歌话语蕴藉的属性,既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审美趣味,也离不开社会及自然的客观环境。中唐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氛围的变化,将中唐边塞诗人带人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诗人们的主观情思、审美心态和艺术趣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他们所营造的诗歌的话语蕴藉,也呈现出了与盛唐不同的特点。 【一】诗歌话语蕴藉的气象内敛、意蕴狭窄,充满哀婉感伤的格调 中唐这一时段,一般说来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我们知道唐玄宗的时候发生的长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 (755一763)对中唐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造成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此一跟不振的政治局面,二是导致了少数民族的乘机入侵。从此唐王朝由盛转向衰。因此,在论析中唐边塞诗的话语蕴藉时,必须首先提及在此之前发生的安史之乱。 当一个大帝国开始衰退的时候,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人们陷人苦闷、彷徨与忧伤之中,中唐边塞诗人的诗歌里已经很难看到盛唐时的那雄浑苍茫的万里边塞图,那阔大浩渺的诗人襟怀,笔下充满哀婉感伤的格调:“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李益《夜上西城听凉州曲》)诗写月下登上西城,听到一曲从远方传来的《梁州曲》,此时关山上铺满了秋月光。就在这荒凉清冷的边塞之夜,引发了思乡之情。这首诗最精彩的地方,便是写那从北地飞来的鸿雁。在这荒凉、清冷、寂寞的边地氛围里,悠悠扬扬的《梁州曲》刚刚飘扬到一半的时候,却把刚飞来的鸿雁都感动得飞回去,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秋月、秋风与边声,全由气氛烘托出来,此时、此境,难怪使人觉得凄凉、寒冷、孤寂、萧瑟,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感伤。 历史的沧桑巨变,使诗人往日的雄心消磨殆尽,人生如《梁州曲》般流落飘荡,满腔的失意、哀愁、苦闷、彷徨,诗人只好空对秋月浩叹,自我品尝其中的辛酸。人的性格突然变得内向了,情感突然变得脆弱了,好像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人世的生死沉浮犹如冥微之梦,现实的一切再无光彩,诗人心中留下的只是一片迷惘与惆怅。中唐的边塞诗人似乎无法理解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蕴藉 摘要: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话语蕴藉的典范之作,从各方面体现着话语蕴藉的特征。因此,本文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入手,分析文学的话语蕴藉,并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关键词: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品;含蓄和含混;艺术审美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仅满足于运用笼统的语言概念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揭示文

学的丰富性。然而,文学作为话语,具有蕴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 一.话语蕴藉 “蕴藉”(又写作“酝藉”或“蕴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籍”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些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在分析文体时指出:“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即那些命意浅显直切的作品,大都缺乏“酝藉”。他明确地指出“蕴藉”是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意义深刻的文章总是显得文采丰富,而把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含其中,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使蕴藉者蓄隐而意愉”,令喜好“蕴藉”的读者阅读“蕴藉”之作而充满欣喜。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被赋予较为宽泛更具包容性的含义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含深厚而又余味深

文学概论课后题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北师文学概论1答案

《文学概论》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形成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有(CE ) A. 世界观 B. 艺术观 C. 审美理想 D. 艺术才能 E. 生活阅历 2、文学风格的特性包括(ABCDE) A. 独创性 B. 稳定性 C. 单一性 D. 多变性 E. 多样性 3、文学典型的魅力实质表现在文学典型具有(ABE ) A. 真实性 B. 新颖性 C. 诚挚性 D. 蕴藉性 E. 丰富性 4、文学话语的基本特点有(BD ) A. 内指性 B. 精确性 C. 拒阻性 D. 潜台词 E. 心理蕴含性 5.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包括(ABCDE ) A.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B.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 抒写真实感受 D.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E.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6.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有(C ) A. 爱伦?坡 B. 马拉美 C. 兰波 D. 波德莱尔 E. 柯勒律治 7.浪漫主义文学文学思潮18世纪末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有(ABC ) A. 雪莱 B. 拜伦 C. 雨果 D. 左拉 E. 福楼拜 8.即兴是作家因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而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作品的情形。即兴产生的条件有(ABCE ) A. 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B. 合适的气氛和契机

C. 综合心力的长久酝酿 D. 理智的参与与规范 E. 作家天赋及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 9.直觉与灵感有的不同在于(AB ) A.灵感是长久思索后的顿悟,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突兀判断 B.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后,直觉发生在第一次碰头时 C.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D. 灵感的发生是可以预期的,而直觉却具有突发性 E. 灵感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而直觉是感性认识 10.艺术构思主要心理机制有(ABCDE ) A. 回忆与沉思 B. 想象与联想 C. 灵感与直觉 D. 理智与情感 E. 意识与无意识 11.文学的话语蕴藉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包括(ABC ) A. 内指性 B. 音乐性 C. 陌生化 D. 潜台词 E. 动作性 12.灵感的特点包括(ACE ) A. 突发性 B. 持久性 C. 创新性 D. 预知性 E. 偶然性 13.人类精神活动的具体形态包括(ABCD ) A. 理论性精神活动 B. 宗教性精神活动 C. 伦理性精神活动 D. 审美性精神活动 E. 物质性实践活动 14.“表现”说与“摹仿”说相比的突出区别在于(ABC ) A.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B. 在文学批评问题上,表现说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 C. 在文学创作问题上,表现说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D. 在作品的表现上,表现说注重写实而摹仿说注重写意 E. 在作品的体裁上,表现说擅长叙事类,摹仿说擅长抒情类 15.接受动机的种类有(ABD )

关于文学唯美的句子

关于文学唯美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文学唯美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到您! 1、总想轻轻地告诉你,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一座城,一首诗,在最深的红尘里遇见了你,从此,我的生命便有了千千阙歌千千念;一份情,一颗心,在最美的时光里邂逅了你,从此,我的心底便有了痴情深深深几许。 2、自知多情,不是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不是每一个相遇的人都会成全一场爱恋。明明知道想念一个人有多痛苦,明明知道有些东西不可以,红尘中有太多的千丝万缕,谁又能理出个无忧无虑?我留恋你的世界,只是留恋一场触不可及的梦境,虚无缥缈的美丽,在彼此熟悉,又彼此陌生的环境中,享受那一份惬意。 3、追梦的人都这样,总想驰骋在未来的远方,面对心的漂泊。无法用自控的力量把握对与错的节奏。人生的路途,到过真实之后,才发现,那一刻的天真。 4、驻足,不再前行,也不再停留,空留一个躯壳在原地静立,灵魂已在你的影子下寄居,时时刻刻陪伴你。一见钟情的情,即使彼此之间话语虽少,可是,那心心相惜,那心有灵犀,谁懂得那思恋之深,谁明白那直抵心底的爱意,彼此懂得,彼此明白。 5、直到最后的最后,一切都化做很久。当最初的纯真,成为经风历雨后的过往春秋。那些被清澈的洗净,只留下一影模糊到朦胧的轮廓,于失落中丢掉了稚嫩的青涩,任沧桑抚慰疼痛的呐喊,随着岁月的脚步渐渐疏离。

6、在这冷冷的冬夜,一望无际的星空,我想你了,轻轻地想起你,心海中的快乐悄然绽放,我感受到生命从未有过的喜悦。 7、许是,那是儿时最甜美的记忆?才会将独特的味道留在唇齿间,无可代替?多年不散,且亦来亦浓郁,并带着淡淡的伤感。 8、雪月风花,轻抚琵琶,弹不断千丝岁月。月下独酌,波澜不惊,玉洁渊清。曲终,霓裳迎风舞,散尽一世风华。 9、夜色中几许清幽,点点思绪,幽幽情愫,静静凝思;繁花蝶舞幽香,纤指轻弹弦幽梦,浅纸幽思拥冰心,素心落卷,指尖凝香花颜,奏琵琶一曲凝成曲幽,萦绕在云水间,醉听声声慢。心碎逸呢喃,惊了昙花梦一场,一缕幽梦轻飘散,指尖含香落墨幽,你入卷暗香浮动诗意融入韵律清扬的诗篇词章里,柔情回荡激荡! 10、夜晚沿着街道,路上看不见什么行人,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了白天骄阳的炙热,晚风中的小镇显得格外清凉,街道两旁的路灯绽放出橘黄色的柔光,洒在脸上倍感温馨,触手抚摸那片温暖,才发现美丽的无法拥有,黯然伤神。总有一些什么是我无能为力的,在你失落无助的时候,任凭一腔热情如水流。总有一些什么是我无法拥有的,在你情深意切的时候,任凭一片痴情悲自愁。 11、一季痴情,燃尽一生,嘴里虽说着不悔,眼里却噙满了泪。试问谁不想十指紧扣,相依相偎?谁不愿共结连理,同枕同眠?怎奈万事难全,无数佳人,别时容易见时难。长亭折柳,断袖意难留,重楼烟雨,徒添几多愁。凭栏翘首,望尽寒山瘦,飞鸿过尽,凭空泪自流。孤枕幽梦,习惯用指尖,浅画心动的轨迹;独上西楼,习惯用双眸,搜索远去的背影;只身红尘,习惯用脚步,丈量天涯的距离;独临鸾镜,习惯用月眉,轻锁漫溢的相思。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题(初版) 一、填空 1.文学作品的类型分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为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4.文学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它有三种类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5.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统称为艺术至境的三美神。 6.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为共鸣、净化、领悟、余味。 7.王昌龄的《诗格》中提出诗境“三境”是物境、情境、意境。 8.王国维将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二、单选 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A) A无功利的B有功利的C既有功利,又无功利的D无目的的 2.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从实质上看是(选D?) A话语B社会C活动D反映 3.文学话语蕴藉的特点体现在文本修辞方面是(B) A含蓄与酝酿B含蓄与含混C含混与歧义D无限与有限 4.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是(D) A再现性和创作性B逼真性和表现性C表现性和创造性D再现性和逼真性 5.属于文学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是(选B?) A韵外无穷B情中见景C??之旨D虚实相生 6.文学叙事包括(B) A内容和形式B话语和故事C结构和角色D内容、动作和话语 三、解释 1.文学: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感悟,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景去表现生活的内蕴和本质。 3.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4.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

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名词解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P1)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P29) 3.话语蕴籍: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P64) 4.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P65) 5.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P126最后一行) 6.艺术真实: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去,经过艺术改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p153) 7.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p130) 8.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脱、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应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p192) 10.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p193) 11.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P233) 1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P238) 13.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P262) 14.诗家语: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性话语称为“诗家语”(P264) 15.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P281) 16、风格即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P284)

有文学韵味的励志语录

有文学韵味的励志语录 导读:励志语录有文学韵味的励志语录 有文学韵味的励志语录 1、人越是在困境里,越能够显现出自己的品质和精神。在成功者眼里,是无所谓顺境和逆境的,不管他们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欣赏到独具特色的风景,悟到意义深邃的人生哲理。 2、想念一个人,有时会面带微笑,但心却在流泪。 3、我的生活多了一幅绚丽的色彩,沧桑的年轮没有改变我们心的距离。 4、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纯简的人。 5、时间过了就不再想诉说当时的心情了,回头的时候除了微笑什么表情都觉得是浪费,走过来了,该庆幸的,又长大了。 6、犹记歌里繁华梦里烟花,凭谁错牵挂。黄鹤楼空萧条羁旅天涯,青丝成白发。 7、一段时光,一群人,怀念那一群人,所以,记得那段时光。 8、把你刻在烟上吸进肺里,离我心脏最近的距离。 9、你说,人都是会变的。我们的友谊不再像当年那样美好了。 10、浮生一梦,唯我秋夜西风独自凉,只是怨无穷,只是路过,只是过客。 11、我爱你,你还记得我们的海誓山盟吗?你还记得我叫什么名

字吗? 12、沉默的如哑巴,是逃避,是回忆,谁愿想起那些不愿想起的事,谁愿意每天一醒来对着洁白的墙想你一遍又一遍。 13、孤单一人,在有你的记忆深处,苦苦挣扎着。 14、爱到极爱,往往变成无情,恨到极恨,往往不再有恨,让我们一次恨个够。 15、记忆的闸门,就像失去控制,浪涌波澜,往事重现,你嫣然浅笑,恬静悠然。每一次的相见,每一次的别离,离不开你的工作台,你默默地耕耘,收获了名誉和地位,你才刚刚起步,刚享受了安逸和荣誉,鲜花和掌声,不想,你却离开了我们。 16、遇上一个人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喜欢一个人需要一小时的时间,爱上一个人需要一天的时间,可忘记你却需要我一生的时间。 17、千迴百转,幸福原来一直在自己手裡,只是你错过了。机遇降临时,好好把握,缘分来的时候,好好珍惜它,跌倒时,好好擦干眼泪,总要微笑到最后。执子之手,红尘终老。到了挥手告别这世界的那天,静静抚爱回忆,但愿我能够说:我曾用双手拥抱过生命里的高低起跌,我也在知道要放手的时候放开了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话语蕴藉

什么是话语蕴藉?请举例说明。 话语蕴藉的概念,“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而为含蓄。这样,“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行的宽容和赋予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一、话语蕴藉言约义丰,含蓄凝练 任何一种语言,从客观上说它的词汇和句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复杂和充满流变的,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特征体现在把无限的意味隐含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达到文学艺术言说有限而意蕴无限的境界。《红楼梦》第34回宝玉被贾政毒打后,林黛玉来看望的情景:“心中虽有万句言词,但只抽抽噎噎地说了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可说是以少胜多,欲说还休。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是最为凝练含蓄的,以概括的艺术形象,精炼的文学词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表现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空间。 二、话语蕴藉含混模糊,朦胧多义 “含混”是文学话语使用中的歧义、复义或多义等现象,它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特征,在表面单义而确定的话语中,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由含混而产生了文学艺术特有的模糊朦胧的美感效果。《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诗,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这一意象飘忽不定、引人遐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恋情诗,“伊人”指意中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正是文学话语的含混模糊,使得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有多种理解可能,让这首诗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三、话语蕴藉象征暗示,依云深刻 文学话语作为描写、表现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背离,采用隐喻、暗示等象征形式来反映世界,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多次出现过“”火“石头”“水”等意象,而“火”并非现实客观的“火”,而是既指情欲之火又是炼狱的圣火;“水”既是死亡灾难的水,情欲的祸水,又是生命之水,荒原复苏的甘露;“岩石”既是宗教避难所的象征,又是缺乏生命的枯萎之地,全诗象征起伏,暗含丰富意蕴。

文学理论笔记(一)

文学理论教程 目录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第七章文学创造的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文学的真实 第二节文学的伦理与情感 第三节美的创造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二节文学典型 第四节意境 第五节文学意象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叙事界定 第二节叙述内容 第三节叙述话语 第四节叙述动作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第三节抒情方式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第四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文学接受任务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发展 第四节文学接受的高潮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第一节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批评的模式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实践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二级学科,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文艺学。文艺学本命文学学,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知识的学科。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史侧重于解释、分析和评价个别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文学理论则侧重于揭示文学的一般规律。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又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他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二级学科。简单地说,文学理论属于共时的、整体的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侧重于历时的、个案研究。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