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邹衍五行学说

邹衍五行学说

邹衍五行学说
邹衍五行学说

邹衍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弥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它产生于战国中期,至秦汉臻于成熟。其中,邹衍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运用于改造,在这一链条上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生于齐威王晚年,齐宣王时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后来看到国君淫侈不尚德,于是对原始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创立新阴阳五行学说,作《终始》、《大圣》,洋洋洒洒十余万言。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他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便有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五德终始说把阴阳五行与政治相联系,为战国时期的“帝制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学说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普遍重视,邹衍则在齐宣王晚年和齐湣王时期做了稷下先生和齐国的上大夫,影响日益扩大。但是后来齐湣王的性情变得十分暴戾,稷下先生纷纷离开齐国,邹衍也在此时离开齐国去了梁国。梁惠王以宾主之礼在郊外亲自迎接邹衍。到燕国,燕昭王为他修建碣石宫,以师礼待之,请他为燕代齐的战争出谋划策,并为燕称“北帝”制造舆论。但是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燕齐战争的形势逆转,邹衍被谗下狱,出狱后回到齐国,又为稷下先生。后来出使赵国,在平原君面前批评公孙龙,使之被罢黜。六年后见燕王喜,次年燕伐赵的战争失败,邹衍也在此后不久去世。

邹衍的著作很多,《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但均已散佚,我们只能从残存的零星资料中了解他的思想学说。

他的治学方法是“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从时间上来看,先从人所共知的黄帝谈起,推而远之,直到天地未生之时,甚至更加久远,至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从空间上来看,先列中国的名山大川、珍禽异兽、水土植被,再推至海外人所未见之物。所以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特别是他的天人学说更是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从现存的有关资料看,邹衍的学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学说,论宇宙生成发展的历史。成书于汉代的《尸子》记录了战国中期尸佼的言论,其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的曰宙。”从邹衍的治学方法来说,他已经有了时空观念,形成了宇宙观。由于他善谈天人之说,所以也被称为“谈天衍”。

二是地理学说,即大九州说。他说中国是“赤县神州”它附近还有八个这样的州,合起来共九州,周围又有大海环绕,与天相连,人民禽兽不能相通,而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小州天下共有八十一个,儒者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地理学说是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没有任何根据,但是他突破了当时人们狭隘的地理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对域外探索的热情,有的学者因此称邹衍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

三是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又可分为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以及在五行相胜说基础上附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终始五德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间的事物用演绎法进行分类,以阴阳五行为公式来解释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他用阴阳来解释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和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用五行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

五行相生说是在继承齐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基础上加以系统化而形成的。这种学说为田齐政权服务的政治性很强,突出地表现在邹衍继承了《管子》的《五行》、《四时》、《幼官》等篇的五行相生说,从而使明堂制度更加完善,为齐宣王、齐湣王将为天子制定四时教令。传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性温,钻灼而火出,故木生火;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之而从润,故金生水。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邹衍依五行相生的顺序按五行的转移而有春、夏、季夏、秋、冬五季(为合五行之数在夏秋之间加入季夏),天子则应在相应的方位(即东、南、中、西、北)穿相应颜色(即青、赤、黄、白、黑)的衣服,这就是“随方面而服”的内容,这也是明堂制度的内容之一。邹衍认为: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厢房,这些屋子总称为“明堂”。天子每个月应换一个地方住,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所听的音乐、所祭的神、所办的事等等都按这个月特有的规定去做,十二个月轮完一圈。大院子中间又有一厅,是天子在季夏之月住的。另有一说是每一季里抽出十八天住在这里。这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和时令的“春、夏、季夏、秋、冬”相配,使天子按“木、火、土、金、水”的运行顺序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这就叫做明堂制度。例如邹衍认为天子居明堂按四季不同采用的取火之木也不相同。春属木,故用青色的榆柳之木;夏属火,故用赤色的枣杏之木;季夏属土,故用黄色的桑柘之木;秋属金,故用白色的柞樽之木;冬属水,故用黑色的槐檀之木。这一顺序即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其中以土居中,而《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保存了邹衍关于“黄帝时其色尚黄其事则土”的论述,说明黄帝应居中央为天子的奥妙,这对于制造田氏政权以黄帝的后代自居,而要统一天下为天子的舆论是很有用处的。用五行

相生说论证田氏政权的合理性并设计天子四时教令的明堂制度正是邹衍的“功绩”。

五行相胜说则认为:众胜寡,所以水胜火;精胜坚,所以火胜金;刚胜柔,所以金胜木;专胜散,所以木胜土;实胜虚,所以土胜水。邹衍根据五行相胜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以迎合燕昭王称北帝的需要,推衍出燕为水德,以取代火德为帝。所谓五德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种神力,按照五行相胜与朝代的盛衰更替相附会,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之相配合,由这种德支配着这个朝代的命运。历史的发展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循环往复的。帝王将兴之时,上天必先有所征兆叫符瑞。黄帝时天现大蚓大蝼,黄帝说:“土气胜。”所以黄帝属土,色尚黄。禹之时,天现草木秋冬之时仍不枯萎,禹说:“木气胜。”所以禹属木,色尚青。商汤时,天现金刃生于水,汤说:“金气胜。”所以商属金,色尚白。周文王时,天现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说:“火气胜。”所以周属火,色尚赤。同时邹衍推测,代火者必将水,天先现水气胜,水气胜,所以色尚黑。邹衍依据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的自然规律,比附禹代黄帝,汤代禹,周代商的历史必然性。所以五德终始说是关于“五行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行由于各自不同的德性,彼此之间存在相胜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封闭的循环过程,由此造成了王朝的更替和历史的周期性变化。

邹衍根据五德相胜推出周为火德,那么代周而兴的必然是以水德王的王朝,燕在北方,当属水德,若立为“北帝”正合乎了水德的符应,将代周而统一天下。邹衍在齐鼓吹五行相生说,以完善四时教令的明堂制度;而在燕则宣传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说,这正是他在齐能位居上大夫,在燕则受师礼相待的原因。系统地论述五德终始说可以说是邹衍的发明,而将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统一起来根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择善而从,更是邹衍的高明之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邹衍在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确立了自己政治预言家的地位,自然受到礼遇,这与孔孟游学时受困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邹衍本人并没有到过秦国,但他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广为流传,所以在吕不韦当权时撰写《吕氏春秋》,其中就收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应同》、《荡兵》、《十二纪》都体现了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特别是《十二纪》,以四季配五行、五方位、五色、五声、五味、五虫、五祀、五谷、五畜、五脏、五帝、五神等,每个季节分别对应五行系统五的单相系列,把阴阳五行与天象、祭祀、节令、农事等相结合,内容无所不包,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也对以后的秦始皇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秦为水德,以论证其代周的合理性。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和五脏六腑

五行和五脏六腑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个世界有分阴阳两面 如太阳是阳,月亮是阴; 白天是阳,晚上是阴; 男人是阳,女人是阴… 同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五种物质组成的,分别是木、火、土、金、水。3GCL立式船用三螺杆泵 我画一个叶子代表木,木燃烧就变成了…火; 火化为灰烬变成了…土; 土里孕育着金子; 金子融化了变成水;3GR三螺杆油泵 水继续滋养着树木。 这是五行当中的相生,五行还有相克: 木克土,树木稳固了土壤; 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sn三螺杆泵 水可以浇灭火; 火可以融化金子; 金子“咔,咔”把树木砍断。螺杆泵的安装尺寸 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础,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当然还有更深奥的理论我们不多说。 那中医藏象学说是研究什么的呢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腑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3GR普通型三螺杆泵 藏象学说是以腑脏为基础,按照其生理特点可以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所以多虚,属阴。 六腑:胆、小、胃、大、膀、三焦。YCB系列圆弧齿轮泵 另外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组成的奇恒之腑 中医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五行也是相对应的。YCB齿轮泵 我们来看看, 木对应着肝; 火对应着心; 土对应着脾; 金对应着肺;YCB圆弧齿轮泵型外形及安装尺寸图 水对应着肾,这是五脏,。 我们再来看看六腑: 木(肝)对的是胆; 火(心)呢对的是小肠;lyb系列立式圆弧齿轮泵 土(脾)对的是胃; 金(肺)对的是大肠; 水(肾)对的是膀胱, 还有三焦,三焦又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主进(我们吃的);中焦主存(消化、吸收);下焦主出(排泄)。YCB圆弧齿轮油泵 六腑的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就是府字,有聚集的意思,所以为阳;五脏六腑由经络连接着六腑,互为里表。 为什么五脏六腑对应着五行呢 以木而言,木可以曲可以直,枝条发达,有生发的特性,而肝喜欢跳大而恶抑郁,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所以肝属于木。YHB-LY系列立式圆弧齿轮泵 火性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功能,所以心属火。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1、人体的五脏六腑 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心包络对应的是六腑中的三焦。三焦:上焦是指心和肺、中焦指肝和脾、下焦是肾,它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 系。 相生 木→ 火→土→金→水

生意中的五行

生意中的五行 写字楼或家居座向为座北向南,一般来说是不错的,但这一概念与真正精确的风水布局法则却相去甚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生肖属马,即是午年出生,如果他的写字楼是座南向北的话,就犯了子午相冲,子属水、午属火,相冲为相克之意,公司与风水与老总的命格处于水火相冲的状态,就容易导致企业内外关系不谐。又如果他的住宅是座北向南的话,则又犯了自刑,正南干支属午,与老总年命午为自刑。刑者,刑罚也,多主刑法官司之事、也有伤灾病痛之虑。由此可知,座北向南的写字楼或家居,也并非对 谁都有利。 不论是公司写字楼,还是老板的住宅,若要追求好风水,必须按照老板本人的生辰八字来确定其装修布局。因为人与建筑关系密切,必须相互配合,运气才能兴旺,否则事业发展必定受阻。在《八宅明镜》这本风水古籍中,就把人分为“东四命”与“西四命”两大类,大类这中再细分。建筑亦分“东四宅”与“西四宅”人宅同类而居为吉,反之为凶。人、宅五行可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凡是五行属木、水、火的属“东四命”凡是五行属土属金的为“西四命”。东四命人应择东四宅,或按东四宅原则装修布局,西四命人应选西四宅,或按西四宅原则装修布局,如此才能获得好风水。 除了人、宅五行要相配之外,企业从事的生意及其所处的行业也要与人、宅相配。从事不同的行业,其公司写字楼的座向也应有所不同。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行业生意千差万别,但根据五行学说,我 们不难将其分成五大类: 一、属金的生意及行业有:金属材料及工具行、汽车交通、金融证券、机械 工程、五金矿业、金银首饰业等等; 二、属木的生意及行业有:木材夹板、竹木器、家具装修、园林花莆、 种植、素食、纸张、香料等等; 三、属水的生意及行业有:水产渔业、旅游旅业、酒楼饭店、运输、航 海、物流业、水利工程、医院药厂、冷藏、洗洁、饮料、广告等等; 四、属火的生意及行业有:煤碳电力、燃料染料、灯具照明、印刷出版、 光学、热力、文艺公务、塑料制品等等; 五、属土的生意及行业有:土方建筑、房地产、基建、道路工程、陶瓷、 服装布匹、粮食土产、水泥石灰、当铺古董、设计顾问律师等等。 从事属金的行业,其公司写字楼宜座向西、西北、或东北、东南、西南等; 从事属木的行业,其公司写字楼宜座向东或东南及北方;从事属水的行业,其公司写字楼宜座向北、西北、或西;从事属火的行业,其公司写字楼宜座向南、北或西北、东南;从事属土的行业,其公司写字 楼宜座向南、或东北、东南;等等,家居座向亦然。 一是战国时期的邹衍,主要观点是五德相胜(克)说,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二是西汉刘歆,主张五德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属(金)的行业: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第六讲阴阳五行

第六讲“阴阳五行”说导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阴阳 ?五行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宇宙一体化理论 ◆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阴阳五行说的理论内涵。 ◆阅读书目: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 ◆思考题: ◆“阴阳”、“五行”的内涵?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 一、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一种区分事物种类及其属性的方法,一对哲学范畴,一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而又无所不包的古老观念。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从留传下来的资料看是《国语·周语》: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有地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至迟春秋时,医家开始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白,青,黑,赤,黄),徵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昭公元年) ?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黄帝内经》:“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泉源和动因,是世界的根本规律。 二、五行 ?1、“五材”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五行与五脏要论

五行与五脏要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关系+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关系+先天与后天

五行关系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故《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以对人的认识为例: 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释、道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诸多说法。五行之说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尚书·洪范》还指出了五行的特点及其所对应的五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一些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出现了“五行之官”的说法。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蔡墨对魏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樱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仅把五行看做化育万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他说:“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

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撷项配水,黄帝配土。” (《孔子家语》)季康子问孔子为何要以太吴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释说:“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 出焉。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转承也。”他的意思是说,东方是万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东方,配以木德。此后则以五行之生相转承。如此一来,就把历史演进、社会变化、朝代更迭与五行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邹衍著有《终始》56篇,把社会历.史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 变化生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秦汉时期,经过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刘欲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阴阳五行说遂广为流布,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阴阳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特辟《五行志》,把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灾异事变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在一起,对阴阳五行说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的史学家起而效之,各种官修正史大都设有《五行志》,将历朝历代的灾异 事变与阴阳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事件、人事吉凶福祸。在阴阳五行学方面,历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子午流注: 十二时辰十二脏腑十二生肖十二寓意 23:00--1:00(子时)胆属鼠此时是老鼠活跃的时间(﹡胆主管大脑﹡) 1:00--3:00(丑时)肝属牛牛脾气(脾气不好肝火旺) 3:00--5:00 ( 寅时)肺属虎声吼如虎(肺活量大;肺主宿降是深度睡眠时间) 5:00--7:00(卯时)大肠属兔大便时间,多吃青菜排便好 7:00--9:00(晨时)胃属龙胃蠕动该吃早饭了 9:00--11:00(巳时)脾属蛇脾蠕动消化吸收时间 11:00--13:00(午时)心属马心脏跳得快〈马跑得快〉血流量大(﹡心主神 明,小睡一会儿,养神、养气、养精﹡) 13:00--15:00(未时)小肠属羊需要素食营养(是小肠吸收营养时间) 15:00--17:00(申时)膀胱属猴承上启下〈猴上蹿下跳〉﹝﹡此时间段全身气化 最强、头脑最灵活,是最好的学习工作时间﹡) 17:00--19:00 ( 酉时)肾属鸡需补钙(鸡吃石头为补钙) 19:00--21:00 ( 戌时)心包经属狗保护心脏(保持心情愉悦) 21:00--23:00 ( 亥时)三焦经属猪该睡觉了 平和的心态(怒伤肝,过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健康四大基石均衡的营养(颜色搭配口味搭配粗细搭配生熟搭配荤素搭配) 适量的运动(干活属劳动,锻炼属活动,运气动血才叫运动)充足的睡眠(睡眠的过 程是排毒的过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0邹衍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10邹衍 编辑张书林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与五行之说,原来是两派,都是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来。这种思想的萌芽,都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为唯心主义的思想。阴是云覆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阳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里,是一切对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作是推动宇宙生成变化的两种基本元气,因而便支配着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秘化了。阴阳之说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阴阳解说社会现象的专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最后成书或在战国中期以后,尚难断定。 五行说的起源,没有确切的文献可征。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种极朴素的五元素说,就是以水火金木土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春秋时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种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财用,称为“六府”。如晋郤缺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后来又有五行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蔡墨的话说:“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尚书·洪范》②托名箕子对武王的话解说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荀子·非十二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创始者。阴阳五行的合流大约在邹衍稍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史记·封禅书》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邹衍已是个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了。 生平与著述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活动年代比孟子稍晚。由于文献缺略,邹衍的生平行事,只能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平原君列传》、《封禅书》,《吕氏春秋》,刘向《别录》等书的引述中去探寻。邹衍在齐国稷下住过,到过魏、赵、燕等国,受到各国诸侯的礼遇。特别在燕国,燕王为他筑碣石宫,以师礼待之。他曾在赵国批驳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使公孙龙被绌。因阴阳五行学说具有神秘因素,而关于邹衍的记载,也涂上了一些神话色彩,使人难于置信。如《后汉书·刘瑜传》“邹衍匹夫,..有霜陨之异”。李贤注说:“《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列子·汤问》载,“邹子吹律。”张湛注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邹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邹衍著有“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邹衍的学说 邹衍跟儒家的关系密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盐铁论·论儒》引御史的话说:“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率以显名。”这是说,他先是儒家,以后成为阴阳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终始说,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学派的五行说进一步演化而来。 邹衍的学说体系“闳大不经”,包括天论、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邹衍的天论,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的自然、历史的变化发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没有产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他的天论在当时很著名,被称颂为“谈天衍”①。 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国,他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相当于赤县神州大小的州,还有八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大九州的四周有瀛海环绕。再往外就是天地的边际。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一学说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也是一个进步。当然,他只是猜测、想象,而不是科学的。 在历史观方面,邹衍有《主运》一书。“主运”的意义和“五行”相当。《史记·封禅书》说:“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史记集解》引如淳的话说:“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邹衍的基本思想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深观阴阳消息”有得的理论,也是他显名于当时的主张。五行说有相生和相胜的两种说法。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用五行来配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因为土没有地方安置,便把它放在季夏。这种五行相生说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到了邹衍把相生说改为相胜说,把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附会到社会现象上,叫作“五德”(德是属性的意思),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政权兴衰,“递兴废,胜者用事。就是五德终始说。所谓五行相胜,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还保存有比较完整的一段: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蚯蚓)大蝼(蝼蛄)。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邹衍的五德终始,即五行相胜说,是依照土、木、金、火、水顺序,“终始”循环“转移”。他从五行相克出发,说明历史是依五行运转而有王者代兴。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天的祥,就必须定出相应的制度,所谓“载其祥制度”。他说的制度是指其色尚黄(或青、白、赤、黑),其事则土(或木、金、火、水)等等。《史记·封禅书》载,“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是依五行的配列,规定政令、服色、符法、冠舆等制度,这是五行学说影响政治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中庸》所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的具体表述。 邹衍的学说,从方法上考察,正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指出的,“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乃仅凭臆测推想立说,他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天命论。依五德终始说,历史是变化的,不是停止不动的,但变化过程不是发展,而是循环。把历史变化的原因说成是由于五行相胜,是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趋向大统一的客观形势,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政权的需要。按五德互相代替的学说,认为历代王朝不是万世一系,而是必然的改换,这对打破世袭制度有着一定作用,他的学说到两汉演变为谶纬之学,专讲五行灾异,图谶符瑞,成为统治者争权夺利,欺骗人民的工具,并为中国两千多年来迷信的渊薮。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相生 4.相侮 5.子盗母气 6.培土生金 二、选择题 1.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 A .绝对的 B .有条件的 C .单方面的 D .量变的 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 A .阴阳对立 B .阴阳依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3.心病传变到肺属于五行的:() A .相乘关系 B .母病及子关系 C .子病及母关系 D .相侮关系4.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水为火之所不胜 B .金为土之子 C .木为水之子 D .土为水之所胜 5.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 A .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7、具有变革性质的物质属于( ) A .木 B .水 C .金 D .火 8、“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主要是利用了五行的()关系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侮 三、填空题 1.五行相生关系又叫关系。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2.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叫。在五行肝病传脾是属。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4.阴阳的基本规主要是指阴阳的及。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6.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与“”的关系。 7.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生现象。包括和 两方面。 8.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简答题 1.如何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简答阴阳五行的关系。 3、运用阴阳学说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4、五行的特性是如何定义的? 5.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6.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生克乘侮规律如何? 7.何谓五行的制化?其规律是什么? 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9.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论述题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五脏

五行五脏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元素。这五种物质属性元素“相生”、“相克”的规律作为阐释天地万物联系的基本法则,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的思想核心是“整体—平衡”,五行学说就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在指导养生调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个系统,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所达成的平衡关系。?“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所谓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行五脏五腑五季五方五色五味情志开窍其华在身 木肝胆春东青酸怒目爪筋 火心小肠夏南赤苦喜舌面心脉 土脾胃长夏中黄甘忧思口唇肉 金肺大肠秋西白辛悲鼻皮肤皮毛 水肾膀胱冬北黑咸恐耳及二阴发骨 肝—血之存库 肝藏血 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在体合筋,肌腱、韧带和筋膜出现病变,血不养筋,关节活动不利,易于疲劳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 其华在爪,指甲薄而软,易脆裂,枯而无光,甚至变形。 开窍于目,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阳不足→视物不清肝经风热→目赤痒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在志为怒,急躁易怒 在液为泪:两目干涩,流泪增多或目眵 心—君主之官 主血脉,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 主神明,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 在志为喜,过喜则神伤 在液为汗,动则汗多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气过盛:现红赤脸、且脸常有红晕,多现血压血脂异常; 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脉管中循行无力,多现血脉阻滞。 在窍为舌。舌,心之苗。心脉亏损:舌面皱折、裂痕。心火上炎:舌尖鲜红。心血淤阻:舌质紫斑。心神失常:舌卷、舌强直、舌歪、言语有障碍。 脾——“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 主运化,运化失调: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湿症、痰症、饮症,甚至水肿。 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出现气结,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 在液为涎,口液分泌增多,流涎。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虚胖、消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